① 電影《深入敵後1》,當飛行員執行任務去拍照的時候,背景一段震撼的音樂,叫什麼名
一起列出來,樓主自己找吧:
"Buck Rogers"
Written by Grant Nicholas
Performed by Feeder
"The Rescue Blues"
Written by Ryan Adams
"Atom Bomb"
by Fluke
"What'd I Say"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Ray Charles
"The Wanderer"
Written by Ernest Maresca
Performed by Dion
"That's all right"
Written by Arthur Crup
Performed by Orion
"My Weakness"
by Moby
Played while the Bosnians plant trees over the mass graves in the "alternate title" sequence on DVD
② 電影<深入敵後>背景音樂
是Feeder的歌,叫Buck Rogers,收於Echo Park專輯
我是在電驢上找到的
③ 電影《深入敵後》中的背景音樂
歌名:What'd I say
歌手:Ray Charles
歌詞內容:
Hey mama, don't you treat me wrong
Come and love your daddy all night long
All right now, hey hey, all right
See the girl with the diamond ring
She knows how to shake that thing
All right now now now, hey hey, hey hey
Tell your mama, tell your pa
I'm gonna send you back to Arkansas
Oh yes, ma'm, you don't do right, don't do right
Aw, play it boy
When you see me in misery
Come on baby, see about me
Now yeah, all right, all right, aw play it, boy
When you see me in misery
Come on baby, see about me
Now yeah, hey hey, all right
See the girl with the red dress on
She can do the Birdland all night long
Yeah yeah, what'd I say, all right
Well, tell me what'd I say, yeah
Tell me what'd I say right now
Tell me what'd I say
Tell me what'd I say right now
Tell me what'd I say
Tell me what'd I say yeah
And I wanna know
Baby I wanna know right now
And-a I wanna know
And I wanna know right now yeah
And-a I wanna know
Said I wanna know yeah
[Spoken:] Hey, don't quit now! (c'mon honey)
Naw, I got, I uh-uh-uh, I'm changing (stop! stop! we'll do it again)
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oh hold it! Hold it! Hold it!
Hey (hey) ho (ho) hey (hey) ho (ho) hey (hey) ho (ho) hey
Oh one more time (just one more time)
Say it one more time right now (just one more time)
Say it one more time now (just one more time)
Say it one more time yeah (just one more time)
Say it one more time (just one more time)
Say it one more time yeah (just one more time)
Hey (hey) ho (ho) hey (hey) ho (ho) hey (hey) ho (ho) hey
Ah!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now yeah (make me feel so good)
Woah! Baby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yeah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Make me feel so good yeah (make me feel so good)
Huh (huh) ho (ho) huh (huh) ho (ho) huh (huh) ho (ho) huh
Awh it's all right (baby it's all right)
Said that it's all right right now (baby it's all right)
Said that it's all right (baby it's all right)
Said that it's all right yeah (baby it's all right)
Said that it's all right (baby it's all right)
Said that it's all right (baby it's all right)
Woah! Shake that thing now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now now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right now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baby shake that thing)
Woah! I feel all right now yeah (make me feel all right)
Said I feel all right now (make me feel all right)
Woooah! (make me feel all right)
Tell you I feel all right (make me feel all right)
Said I feel all right (make me feel all right)
Baby I feel all right (make me feel all right)
④ 誰知道電影《深入敵後1》中結尾部「克里斯」沖上直升機那段的背景音樂叫什麼誰可以告訴我!謝謝了!
電影的原聲,最後的那個嘍. PS:很喜歡歐文.威爾遜啊,這部電影應該是他為數不多的非喜劇電影之一 黑蝙蝠中隊01 Main Titile(USTAO) 02 Gridiron pilot 03 The Skies Of The Sarajevo 04 Jet Smash 05 Off Mission 06 Stranded Stackhouse 07 The Stack Interrogation 08 Burnett On The Run 09 Piquet Pernicious 10 The Tracherous Tracker 11 Field Of DEath 12 Piquet,Pourquoi 13 Wire Worry 14 Tracker Tres Terrible 15 Persistent Piquet 16 The Near-Fatal Dozeof 17 On Their Weir To Hac 18 Burbett's Body 19 Burnett Bereavement 20 Zbogom Bazda 21 Airborne Rescue 22 battle On Thin Ice 23 USTAO(Risen)參考資料: http://lib.verycd.com/2008/07/03/0000192645.html
⑤ 求盟軍敢死隊1深入敵後的音樂
盟軍敢死隊1深入敵後,官方並沒有發行與之相關的原聲碟。 不過你玩到的游戲目錄裡面是有存放音樂的文件夾的。 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一個音樂片段,每一段都很短,十幾秒。 自己下來聽吧
⑥ 「深入敵後」第1部片尾曲叫什麼名字速求
歌曲名稱:The Rescue Blues 歌手:Ryan Adams!看這首是不是!
⑦ 深入敵後音樂
是Feeder的歌,叫Buck Rogers,收於Echo Park專輯
我是在電驢上找到的
⑧ 深入敵後的插曲
電影《深入敵後》的插曲
歌曲名稱:The Rescue Blues
歌手:Ryan Adams
歌詞內容:
Everybody wants you to be special
And everybody wants you to be high
They throw you down a rope when you're in trouble, Baby
Screamin' "save me"
They then charge you with the rescue blues
And everybody wants to see you suffer
They know that you need the pain so much
They throw you up a rope when you're too high
To cruise, Baby
Lord, you lose Lady
Then they charge you with the rescue blues
And everybody wants to see you fall
That's why the always love to get you high
And everybody knows you need the pain so much, Lady
Well, keep in touch, Baby
Just don't charge me with your rescue blues
⑨ 在電視上看到一英國男子樂隊叫什麼幫。好像是四人團隊。誰知道名字
feeder
開放分類: 搖滾、朋克、後朋克、電音、英國樂隊
Feeder
定義:英國搖滾樂隊
類型:後朋克,英倫搖滾,電音
簡介:
成軍於90年代中期的英國樂隊Feeder,有一段漫長的緩慢成長史。
樂隊核心人物,主唱兼吉他,格蘭特·尼古拉斯(Grant Nicholas)開始瘋狂地迷戀上搖滾樂的時候,他已經在威爾士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
七、八十年代的搖滾、金屬樂隊對他造成了極深的影響。例如加里·紐曼(Gary Numan)和「發電站」(Kraftwerk)。 直到1992年,他在當地的一支Grunge樂隊里遇到了的喬恩·李(Jon Lee),喬恩也來自威爾士。當時他們都是這支名為Temper Temper樂隊的樂手。格蘭特事後將這支樂隊描述為「一支很糟糕的樂隊」,喬恩卻不同意他的看法。這支樂隊沒能維持很久就解散了,於是格蘭特離開威爾士去倫敦學習音響工程,而喬恩也在晚些時候,在格蘭特的勸說下追隨格蘭特到了倫敦,在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努力下,很快一支名為「暈眩」(Reel)的樂隊誕生了。
開始的一切是那樣順利,因為他們通過雜志上的廣告又很快結識了Taka Hirose,一個令他們十分滿意的貝斯手。Taka是日本人,原來在東京的酒吧演奏,喜歡Jazz和Funk。其後,格蘭特從他飼養的金魚處得到靈感,突發奇想地將樂隊的名字改為「飼養員」(Feeder)[也許就是《漂浮》(Swim)專輯封面上的那條金魚]。1995年中期,樂隊製作了一張唱片小樣,音樂的另類金屬風格引起了獨立唱片公司「回聲」(Echo)的注意,「回聲」公司迅速與其簽約。於是,由格蘭特擔任主唱、吉他演奏、詞曲創作,由喬恩擔任鼓手,Taka擔任貝斯和合聲的貌似平凡的三人樂隊真正地上路了,但他們渴望的卻是不平凡的音樂旅程。
簽約了「回聲」的「飼養員」樂隊很快在1995年11月限量發行了一張名為《雙色》(Two Colors)的單曲唱片,1996年這張唱片為樂隊贏來了為大牌樂隊Terrorvision和「暗礁」(Reef)的演唱會作暖場樂隊的機會。同年6月包括了樂隊6首新歌的迷你專輯《漂浮》(Swim)發行。
格蘭特說:「你聽我們的任何一首歌曲,都會發現有早期朋克樂的影子,但那些歌曲中又隱藏著強烈的旋律感,重要的是我們的樂隊把握住了那種急促的感覺,像Husker Du和蜜糖(sugar)樂隊就有這樣的吉他音色。我喜歡讓流行旋律適時出現在歌曲中,而且使他們來得很自然。」,正如他所說,這的確是一張充滿了重型爽勁的吉他音色和甜美悅耳旋律的專輯。但是在談話間,格蘭特有意無意中迴避了另外一支曾經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樂隊——「碎瓜」(Smashing Pumpkin)樂隊。以下是當時對這張專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段評論:「這張專輯融合了嗡嗡作響的吉他,重型的鼓擊和討巧的歌詞,很容易使人察覺到它汲取了『碎瓜』《暹羅夢境》(Siamese Dream)的創作靈感。特別體現在《立體聲世界》(Stero World)、W.I.T、《陰暗》(Shade)等這些作品中。當然他們並不是唯一一支受到『碎瓜』影響的年輕樂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甜蜜16》(Sweet 16)這首歌曲的詞作整個就是另類搖滾版的《帶槍的珍妮》[Janie』s Got A Gun,「史密斯飛船」(Aerosmish]的同名作品」。市場和媒體毀譽參半的反應並沒有影響這支年輕樂隊前進的步伐。他們不放棄任何一次現場表演和巡演的機會,以這種原始而奏效的方式不但磨練了自己的技術,積累了演出經驗,更為樂隊吸引到了大批年輕的支持者,為自己奠定了強大而忠實的歌迷基礎。
「太棒了!這是流行雜訊樂隊的作品中最為完美的四分鍾!」這是一位樂評人對樂隊的新歌《水泥》(Cement)的評價。這首歌曲被收錄在樂隊於1997年3月發行的首張大碟《聚乙烯》(Polythene)中。而在專輯中另一首作品《高尚》(High),則成為電台播放率極高的一首歌曲,同時更成為樂隊的經典曲目,甚至被稱為樂隊的「隊歌」。這首歌曲在當年10月份的英國流行歌曲單曲榜上排名第24,得到樂隊組隊以來的最高名次。後被收錄在熱門青春片《等不及說愛你》(Can』t Hardly Wait)電影原聲大碟中。雖然《聚乙烯》專輯沒能在排行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但其中不乏優秀的旋律搖滾作品,除《水泥》和《高尚》外,還包括《我完美的一天》(My Perfect Day)、《沖撞》(Crash)、《突擊》(Descend)等。這張唱片後來榮獲了《金屬錘子》(Metal Hammer)雜志頒發的「最佳年度專輯獎」。
1998年2月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樂隊參加了「噴火戰機」(Foo Fighters)、Everclear、R.E.M以及Bush等諸多大牌樂隊組織的長達125天的全美巡演(如此之長的巡演日程在當年的英國是絕無僅有的!)。在此期間,喬恩扭斷了他的腳腕。隨著演出的成功和單曲《高尚》在美國搖滾樂電台點播率的提高,美國樂迷漸漸喜歡上了這支來自英國的樂隊。 1999年格蘭特和著名製作人安迪·華萊士(Andy Wallace)在紐約完成了樂隊新專輯的混音工作。安迪曾經參與「涅盤」(Nirvana)的《別介意》(Never Mind),「殺手」(Slayer)的《血腥統治》(Reign In Blood)等著名專輯的製作。
1999年8月,在樂隊發表了《日復一日》(Day Out Day In),《往昔飛逝》(Yesterday went too soon)等單曲後,終於出版發行了樂隊的第二張大碟《往昔飛逝》。歌曲的旋律感更為強烈,更具流行潛質。評論界依然沒有停止拿他們和「碎瓜」作比較,指責「這張專輯是對『碎瓜』的拙劣模仿」,「是只配做陪襯音樂的輕音樂」,甚至「污點」和「綠洲」樂隊的樂迷也加入了批評者的行列。即便如此,這張專輯和其中的單曲在當年的音樂榜和銷量榜都取得了不錯的排名。 1999年底,在威爾士加迪夫(Cardiff)港,作為特邀樂隊參加「瘋狂街道傳教士」(Manic Street Preachers)千禧年除夕演出的成功,預示著這支樂隊正在進入一線搖滾隊伍,並向事業的頂峰邁進。
進入新千年,一直相信現場可以磨練一支樂隊的格蘭特,帶領「飼養員」樂隊出現在各種頒獎禮、音樂節和巡演隊伍中。包括同「繆斯」(Muse)樂隊的澳洲巡演,同Ex-Skunk Anansie的歐洲巡演,他們甚至陪伴Taka回到祖國日本做了短期的現場演出。同年,喬恩同女友塔蒂亞娜(Tatiana)在邁阿密結婚,並定居在那裡。 在2000年的現場演出中,細心的歌迷聽到了樂隊的一首新歌《巴克·羅傑斯》(Buck Rogers),這首俏皮、流暢而沖勁十足的歌曲引起了樂迷對他們新專輯的期待。這年夏天,在白金漢郡,三個小夥子完成了他們第三張大碟的錄制工作。製作人是吉爾·諾頓(Gil Norton ),他曾經為「小妖精」(Pixies)、「噴火戰機」等樂隊製作唱片。 這張唱片便是《回響公園》(Echo Park),被認為是樂隊的原始成員共同完成的最為成功的唱片。
2001年,單曲《巴克·羅傑斯》、《太陽上的七天》及4月份發行的這張專輯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便證明了這一點。並且,由於《巴克·羅傑斯》被收錄進好萊塢大片《深入敵後》(Behind Enemy Lines)電影原聲專輯,也成為了美國的熱門歌曲。 於是,這一年等待他們的不僅僅是一場場人困馬乏、疲於奔命的巡演,還有成千上萬狂熱歌迷的熱情歡呼。 靦腆羞澀的格蘭特,樂天知命、又有些糊塗的Taka,脆弱敏感的喬恩,從他們身上很難找到搖滾樂手的酷勁,很難找到吸毒、酗酒、混亂的私生活等等八卦消息,就連耳洞、鼻環、紋身都很難發現,能夠找到的只有他們音樂中的力量和柔情。他們憑著難以置信的堅忍,憑著平靜如僧侶般的等待,在經歷了多年的慢熱之後,終於在2001年燃燒了起來。
一部充滿著屎尿屁笑料的美國電影《美國派3》(《美國婚禮》)中,出現了一首與《美國派》御用樂隊Blink 182的兒歌式朋克聽覺感受上完全不同的歌曲——「飼養員」的《回來》(Come back around)。「回來吧,我想念你!」格蘭特用粗礪的聲音呼喊著,渴望著他最親密的朋友、事業的夥伴、樂隊的最初創建者喬恩·李的歸來。大概是那場與「瘋狂街道傳教士」的千禧年演出,使那支樂隊把原本屬於他們的厄運傳遞給了「飼養員」。2002年1月7日,在邁阿密的家中,喬恩的屍體被發現。或許是因為對事業和感情問題的憂慮,這位年輕的樂手,在樂隊的事業巔峰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又一位優秀的樂手以此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了人們,留給人們的只有愕然、惋惜和對他們長久的懷念。1月18日,上千名哀悼者參加了在喬恩的故鄉南威爾士舉行的葬禮。 失去了喬恩的樂隊,前途令人擔憂。樂隊蟄伏了一段時間,在朴次茅斯的一個地下俱樂部演出了一些新編曲目後,這支只剩下吉他手和貝斯手的樂隊,令人難以置信地在2002年10月推出了全新專輯《聲音的慰藉》(Comfort in Sound)。
Ex-Skunk Anansie樂隊的鼓手馬克·理查森(Mark Richardson)臨時接替了喬恩的工作。 格蘭特說:「這張專輯中融合了太多種類的感情,其中有愛,有悲傷,它們都來自我的內心感受……」的確,在整張專輯中有多首獻給喬恩的歌曲,人們從中感受到失落、絕望的同時但更感到了希望和快樂。 挑剔的歌迷和刻薄的評論界終於可以閉上他們的嘴了,他們不能不被專輯中飽含的感情所打動,不能不被這支陣痛之後重裝出擊的樂隊的堅強所折服。當《只是我的感覺》(Just Way I』m feeling)干凈的吉他聲響起,厚重憂傷的弦樂切入的時候無人不為之動容。 格蘭特說:「我們一直在堅持著,因為我感覺喬恩希望我們那樣。我們已經走得太遠,有太多的歌迷。這么多年來,有太多真心地愛著我們的人們。如果這時我們放棄,那將會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2003年是Feeder成為英國家喻戶曉樂團的一年,像是暢銷單曲「Just The Way I』m Feeling」,以及多場的大型巡迴演唱,造就了專輯「Comfort In Sound」熱賣50萬張.然而,當他們初嘗成名滋味的同時,鼓手Jon Lee卻在2002年初於家中自殺,這個消息對樂團打擊甚大,還一度讓外界認為Feeder將會從此銷聲匿跡。 盡管如此,樂團並沒有如外界推測般向下沉淪,反而更加茁壯,他們的第四張專輯「Comfort In Sound」,就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下誕生的.除了主唱Grant Nicholas、大提琴手Taka Hirose,現在更加入了新的鼓手Mark Richardson,他們共同創造出的動人旋律得到了漂亮的成績,不但為他們那位缺席的朋友寫下優雅的墓誌銘,更立下未來偉大音樂作品的標竿。
2006年5月,樂隊發行了他們的新專輯,the singles,受到了評論界的好評。
唱片列表:
Two Colours(1995-09)
Swim(1996-06)
Polythene(1997-05)
Yesterday Went Too Soon(1999-08)
Echo Park(2001-04)
Swim (Re-release)(2001-07)
Comfort In Sound(2002-10)
Picture of Perfect Youth(2004-08)
Pushing the Senses(2005-01-31)
The Singles(2006-05-15)
⑩ 深入敵後的幕後花絮
扎克·潘還將主角克里斯塑造成一個普通人,以區別於傳統的好萊塢英雄,他不是一個飛行英雄,他只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平凡人——製片約翰·戴維斯稱之為成熟版《壯志凌雲》。明了編導的意圖,也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選中威爾遜三兄弟中的老二歐文來擔綱。歐文似乎更擅長《拜見岳父》這樣的喜劇,但他自然的表演風格很適合演繹克里斯這個凡人,深得製片贊賞。他的即興表演功力和獨特的幽默感也給導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更貼近人物,歐文與飛行員吃住在一起,參加生存訓練,還學習操作大黃蜂艦載戰斗/攻擊機。
相比之下,當過海軍通信兵的吉恩·哈克曼可謂駕輕就熟。他塑造的瑞格特威嚴、誠摯、莊重,受到影片軍事顧問的贊揚,認為他抓准了瑞格特對部下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精神狀態,為這部戰爭片增添了人性的光彩。
順便說一下,吉恩·哈克曼和歐文·威爾遜在不久前又合作了一部喜劇《特倫鮑姆一家》,編導是威爾遜三兄弟的老搭檔韋斯·安德森。
初出茅廬的導演
為了創造出新樣式的戰爭片,製片人約翰·戴維斯發誓要找一個「圈子外」的人當導演,冀望沒被好萊塢俗套熏陶過的新人能帶來新意。他最後選中了來自冰島、從來沒有導過電影的約翰·摩爾。
約翰·戴維斯在1999年的MTV頒獎禮上看到了約翰·摩爾為SEGA公司拍的一個廣告。該廣告象是一部濃縮的驚悚、冒險、追逐片,畫面上滿是直升機、摩托車和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視覺風格、剪輯手法十分獨特,戴維斯說:「從這個2-3分鍾的廣告可以看出,摩爾看事情的角度與大多數電影人都不同。他有他獨特的敘事方法,給人感覺清新。攝影機象是他手臂的延伸。」
摩爾還是個軍事愛好者。他熟知各種飛行器和武器的性能和作用,這些知識在拍攝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連軍事顧問也肯定他的努力:「摩爾一心想體現真正的軍營文化:軍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海上生活、武器等等,他做到了。」
影片花絮
本片是第一部細致描寫美國海軍新型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的電影。
在影片開頭,記者提到了「辛辛那提停火協定」,這個協定確實存在,只不過叫作「達頓協定」。
影片故事根據美國空軍上校Scott O'Grady的真實經歷改編,1995年,他駕駛的飛機在波斯尼亞上空被擊落。
美國空軍上校Scott O'Grady曾因影片有損於形象而向20世紀福克斯公司提起訴訟,他稱自己從不違抗命令。
當衛星用熱成像系統呈現出伯內特的圖像時,聲音效果與1987年的《鐵血戰士》(Predator)中的熱成像相同。
在擊球場景中,劇組人員確實嘗試用飛機彈射器來發球,不幸的是,彈射器讓球立即無影無蹤。
片中出現的卡爾文森號航母(USS Carl Vinson CVN 70)曾多次在其他影片中拋頭露面。
英國天空新聞台明顯出現在片中,該新聞頻道和20世紀福克斯都是隸屬於RupertMurdoch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穿幫鏡頭
片中雷格特製服上的軍銜變更多次。
片中3架直升機返回航母的畫面中,有兩架是單引擎,而在隨後的畫面中,這3架直升機中卻有兩架是雙引擎。
在伯內特空降過程中,降落傘是矩形的,而當他掛在樹上時,降落傘卻變成圓形。
當雷格特將一份文件交給伯內特時,紙是皺的,而當鏡頭切換到伯內特接過文件,紙張卻變平了。
在片中對參戰機的俯拍鏡頭中,坐艙玻璃明顯反射出照明器材。
當伯內特決定進行反常規飛行時,戰機向左轉,而在航母的監視屏,卻顯示戰機右轉。
當飛機從航母起飛時,機翼兩端沒有掛載導彈,而當飛機飛行在波斯尼亞上空時,機翼兩端出現了導彈。
伯內特和斯塔克豪斯在執行飛行任務時,接到「位於左側森林」的指令,而當鏡頭切向飛行員時,他們卻在向右側張望。
影片故事發生在1996年,片中提到的英雄飛行員約翰·丹佛死於空難,而現實中 的空難是發生於1997年10月。
雷格特的直升機由貝爾休伊變為貝爾412。
塞爾維亞人吉普車上的機槍沒裝彈夾卻仍在開火。
1996年的美軍軍裝是傳統的粗棉布軍裝,而片中文森號召航母上的海軍著裝是從1999年開始使用的。
戰機被擊落時解體成兩部分,而當塞爾維亞人檢查飛機殘骸時,墜毀的戰機卻是完整的。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是從1997年1月才開始裝備的,而且最先裝備的是斯坦尼斯號航母(USS John C.Stennis CVN 74)。
伯內特被送到撤退集結地,他用無線電告知了雷格特,而雷格特卻命令手下找出伯內特所在的位置,集結地點應該是事先確定好的。
在與航母聯系時,伯內特稱自己的速度已經達到了3馬赫,但「超級大黃蜂」戰機在36000英尺高空的最高速度為1.6馬赫。
男主角burnett在航母甲板玩兒橄欖球,當球落入大海後,burnett呼喊"wilson"。此情節源自湯姆漢克斯的《荒島餘生》,此片於2000年上映,但《深入敵後》的故事背景在1996年。
美軍的劇情背景
影片中F16被換成了艦載戰斗機F18,但基本劇情的靈感還是來源於1995年發生的墜機事件,該事件具體如下:1995年6月2日,史考特歐葛弟上尉(Captain Scotto'Grady)和一名僚機駕駛員飛行到波斯尼亞的上空時,不慎進入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禁飛區,被安置在南巴尼亞盧卡地區的塞爾維亞地對空導彈追蹤。為了隱蔽盟軍的位置,塞爾維亞人開啟了導彈跟蹤系統。由於確信在這個地區沒有威脅,兩架美國F-16戰斗機並沒有安裝電子干擾飛行器,也沒有安裝雷達自動跟蹤導彈的反雷達導彈。一個導彈在兩架飛機間爆炸,擊中了歐葛弟的飛機中部。飛機遭到損壞,歐葛弟拉起控制桿將座位彈出駕駛員座艙。
安全著陸後,他迅速躲進了附近的一片樹林中。他不敢馬上發射無線電信號,因為一旦發送信號,很快塞爾維亞人就會查到他的位置。到了第四天,歐葛弟才發出去救信號告知自己的位置,第五天他便與無線電聯繫上了,美國航母「奇爾沙治號(KEARSAGE)」收到了他的求救信號。
援救行動在夜間進行,一共動用了40架飛機。第24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24th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的兩架「眼鏡蛇」直升機降落在歐葛弟所處的位置,最後一分鍾,他點燃了煙霧彈,一架戰機上的海軍陸戰隊員救了他。盡管他們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危險仍然存在。塞爾維亞地面部隊開始用手持導彈發射器和小型武器向直升機發起進攻。飛機起飛時,士兵們聽到機身周圍槍聲一片。美國戰斗飛行員報告塞爾維亞的導彈部隊正在向這一地區掃描,但是他
們並沒有得到摧毀他們的命令。半個小時以內,直升機飛到海洋上空,完成了任務。
敵對方歷史背景
片中,美軍飛機被塞族軍隊擊落,其間描寫了塞族和波黑的戰爭,相關背景如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是巴爾干半島西部的一個多山國家。其為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個聯邦單位之一,首都為薩拉熱窩。此國是在1990年代期間,南斯拉夫戰爭時獨立,並且根據戴頓協議,她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管理。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中文又稱穆克聯邦),另一是塞族共和國。波黑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1377年時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TvrtkoKotromani)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被兼並。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許多波斯尼亞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漸漸形成了波斯尼亞穆斯林民族。1878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領地,1914年
奧匈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在薩拉熱窩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參見薩拉熱窩事件),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波黑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後來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黑成為軸心國傀儡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一部分,戰後又重歸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此時波黑正式確認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和實際民族分布頗有出入。1991年10月波黑宣布擁有主權,1992年2月舉行全民投票以尋求獨立。波黑塞族人隨即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內戰爆發。1994年3月波族人(穆族人)和克族人同意共組聯邦,共同對抗塞族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並把波黑分為穆克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波黑內戰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黑繼續駐扎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所取代。
細節背景
劇中,美軍飛行員因拍攝到了波黑萬人坑而被塞族軍隊追殺,關於萬人坑,具體如下:波斯尼亞最大的集體墓葬地中發掘出1000多具1995年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殺的遇難者屍骨。發掘小組組長穆拉特·忽爾提克說:「這是迄今為止在波黑地區發現的最大的集體墓葬地。」這些屍骨都被嚴重損壞,這種情況在「二級」集體墓葬地中非常典型,這是因為屠殺者為了隱瞞罪行,將屍體從原先的埋葬地點轉移到了其它地方。
專家們除了發現這些屍骨以外,還發現了14份文件。這些文件顯示,這些遇難者死於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殺。這是自二戰以來歐洲最殘忍的大屠殺。1995年,塞族部落入侵了波斯尼亞的飛地斯裡布瑞尼卡。這塊地區是聯合國規定的安全地帶。塞族士兵殺害了8000名穆斯林成年男性和男孩。從那以後,發掘小組在波斯尼亞全境發現了數個集體墓葬地,收集屍體並進行DNA檢測,以確定死者的親屬關系。一旦他們確定了死者的身份和親屬關系,就將屍骨交還給其家庭成員進行埋葬。發掘小組說,他們在死者身體里發現了子彈,已經用來捆綁被害者臂膀的塑料繩和布條。在已經發掘出來的3500具大屠殺遇難者屍體中,已經有2500具屍體經過DNA檢測確認身份。約2000具屍體被埋葬在斯雷布列尼察郊區的博托卡利。人們在這里最後一次看見他們。後來,他們在這里被塞族士兵包圍並屠殺。
網友影評
槍林彈雨下飛起的折翼天使——《深入敵後》影評
《深入敵後》是「9.11」事件後好萊塢推出的一部戰爭題材的美國大片。雖然還沒看到一半我就已猜到結局如何,但其中有些情節曲折跌宕,扣人心弦,還是讓我為主人公的命運緊張了一陣子。它作為一部商業片也算是成功的了。
《深》的故事是基於一個真實事件所改編。1995年6月2日,美軍飛行員奧格雷迪在波黑上空執行任務時被導彈擊落。在接下來的6天時間里,在沒有吃沒有喝沒有任何人願意幫助他,並且在武裝搜捕者不斷搜查的情況下,他憑在訓練學校所學的生存技巧,靠吃草葉子,喝雨水,終於等到了救援的戰友。事情見報後,他當即成了美國乃至整個北美軍人的傳奇及驕傲。6月12日,柯林頓總統在白宮接見了奧格雷迪,並且向他敬了一個軍禮,歡迎英雄回歸。經過藝術上的再加工,導演把它搬上了銀幕。
看題目我原以為是某個或一夥人潛入敵後做一些間諜特務工作,沒想到全片就是講一個人不停的跑,後邊有個面色陰森的狙擊手不停的追;在大後方,還有來自指揮官與司令官之間的沖突——救與不救。
在浩瀚的海洋上即使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看上去也不過像個暗礁,主人公伯納特就是在「北約」派往波黑維和的聯合部隊里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飛行員。他內心充滿了矛盾,這在影片一開始就表現了出來。船上的平靜生活使他不能安於現狀,他想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作戰任務。但是波斯尼亞的政治現實不允許他發揮所長。他深感百無聊懶,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准備退出這場戰爭。但就是他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換回了已喪失的使命感。由一個小人物變成了一個大英雄。
指揮官瑞格特與伯內特情同父子,為了營救他的「孩子」不惜被革職。影片中這個人物形象比伯納特稍顯暗淡,給我的印象他只是坐在辦公室里跟自己和北約司令官較勁,嘴裡說著大段大段的台詞,其實不聽都知道只有兩個字——救人。影片過程中,瑞格特在下級與上級之間抉擇,關注伯納特的情況並爭取司令官的許可。但略顯空洞像個骨架子,不十分飽滿。直到片尾,當他帶著美國海軍軍帽,身穿海洋最深處顏色的軍大衣,走在黃昏下的跑道上,遠處虛景士兵們向他敬禮,畫面上打出了幾行字,大概意思是因這次違反命令,被撤銷指揮官職務,轉為文職。我有些替他惋惜,但同時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這次的營救行動是值得的。到此,瑞格特的形象才被烘托起來。
再說說反角吧,敵方將軍有一個很酷的出場:一個側面特寫,然後再轉頭露出那雙咄咄逼人的眼睛,觀眾可能這時都被他鎮住了。可惜接下去的發展使他亮相時的光芒逐漸褪色,整部影片沒露幾回臉,更是惜字如金,台詞沒幾句。把本來是應該他表現對伯納特格殺勿論的狠辣,轉到了手下一名狙擊手身上。到結尾大勢已去時聲嘶力竭的樣子都讓我有些同情他了。
還有那個穿著一身兒「阿迪」的阻擊手,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雖然身處軍隊,但向來喜歡獨自行動,而且身手了得,影片到了後來似乎只有他一人能對飛行員構成威脅。可惜導演並沒有深入挖掘此人物的潛質,流於形式,讓人感覺不過是條會咬人的狗而已。在影片末尾他和同伴在密林中跟蹤伯納特,當同伴踩中地雷並向他求救時,他只是眼看著同伴,漠然轉身棄他而走。我感覺這個細節好像是全片僅有的能表現狙擊手人物性格的片段,但是誰都知道殺手是冷血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拋棄同伴,這是符合狙擊手的性格特點的,所以如此演繹看上去也沒什麼新意了。
情節總的來說還算緊湊,但還是有些可有可無的插曲,如搭車進入某市,遇到抵抗軍隊那段,還有當伯納特前去拿回「證據」,那個想要跟隨他的小夥子向不同方向走出畫面,最後不了了之,都與主題無關。導演可能是希望通過那些情節來表現當時政治現狀的復雜,但加在這個故事中,既讓人覺得多餘又感到所表現的不是很深入。
戰爭題材的影片都免不了在場面製作上下大功夫,這也是衡量影片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基本上,《深》作為一個戰爭商業片在視覺效果上是相當不錯的,影片開頭就是一組遠中景結合、多角度的航空母艦外觀的螺旋狀俯拍鏡頭,畫面流暢、剪接准確,很有氣勢,隨後鏡頭拉到甲板上,正是戰斗機起飛前的忙碌工作的場面,人群穿梭,手勢、旗語交替起伏,兩名飛行員穿戴整齊,手挎頭盔,並肩走向戰斗機的慢鏡頭特寫,配合強勁的背景音樂,不用做任何動作,任何錶情,一個颯爽英姿的美國大兵絕對讓你神魂顛倒。
影片最有創意的部分,一組異常精彩的空戰。這也是這部片子給我震撼力最強的地方。伯納特的飛機躲避武裝分子發射的自動制導導彈,這枚導彈有自動跟蹤功能,這場一機一彈的追逐反擊拍的相當有水準,飛機靈活的在空中做出各種動作,疾停疾落,垂直上下、左右翻滾,導彈則死死咬住飛機不放,飛機與導彈的尾煙在空中縱橫交織成網,巨大的轟鳴與發動機的引擎聲夾雜著金屬快速通過氣流的哨音此起彼伏,下面是波黑地區常見的森林與冬季的黝黑的草原,絲絲的寒意撲面而來,更增加了畫面的凝重。兩名技術精湛的飛行員好像游戲般靈活迅速的躲避著導彈,緊張之餘在視覺上有了極大的享受。
拍攝手法上慢鏡、長鏡的轉換非常頻繁,特效處理的鏡頭,航拍也時常出現,對於音樂的選擇也走的是直抒胸臆的路線,情節緊張時,搖滾風格的節奏迅猛如雷,情節發展到轉折時,音樂戛然而止,主人公遇難時,那樂曲悲愴感天動地,決戰時刻,時快時慢,時急時緩,輕重結合、動靜相宜,該煽情的時候,音樂激昂奮進,催人淚下。比如伯納特冒著槍林彈雨奔向直升機那段,畫面中雪地上拚命飛奔的伯納特跟著激烈的搖滾音樂有節奏的跑著,讓觀眾的心跳也跟著節奏快速跳動,完全進入了主人公的命運,心裡喊著「快跑!快跑」。
當然,作為商業片首先應考慮市場因素,這也就使得影片太過注重外部效果而忽視了一些細微的內在的東西。導演花費過多精力在拍攝手法和特效上,疏於人物塑造。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主流片商的中等製作在畫面上還是頗有震撼力的。呼嘯而過的戰機,並非模型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令人目眩的爆炸,這類好萊塢製作中的標准配置在片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至於對一部影片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在我看來,他們在該片里看起來即使不像木偶,至多也只是一些符號而已。
其實,無論場面的真實還是內容的真實,無論製作的大小與否,電影中的戰爭是人類永遠的噩夢。那些宏大逼真的槍林彈雨場面,壯觀也好,刺激也好;那些故事中各有所求的小人物,悲也好,喜也好,但願所有這些與戰爭有關的感官刺激、英雄情結、人性扭曲和人間悲劇,統統只存在於電影之中。無論以何種方式,處於和平背景中去想像、反思戰爭的人,總是幸福的。
「911」事件後,美國有關涉及戰爭的電影禁演,人們開始反思電影所表現的暴力對人們的影響。然而,時隔不久好萊塢又推出了戰爭片,並美其名曰愛國主義教育。對受傷的美國而言,該片是一種及時的宣傳工具,《深入敵後》極大地渲染了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當然,這些影片是教育,但開禁戰爭片更是由商業利益所驅使。
與以往完全炫耀美軍的英雄主義不同,影片的製片和編導在歌頌的同時,也加入了他們對於靠武力解決爭端的危險和不確定性的思考,自覺到美國人對世界事物有時不免天真、有時又充滿偏見的態度。例如,在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瑞格特上將要求派更多的士兵投入救援伯納特的行動時,北約司令官擔憂這樣的行動會影響到處境微妙的和談進程,因而責備瑞格特:「你們美國人就關心美國人的命……從來不考慮可能造成的後果。」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通過法國司令官指責,反襯出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一直宣揚的人道主義。
有人評論說最後一場高潮戲中,一個連的人向狂奔的伯納特掃射,竟然一槍都打不中,太離譜了。我認為這正是電影帶給我們的一場白日夢,它剝離了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心中的英雄永遠不死,信念不亡。當伯納特向觀眾預期那樣一躍而起抓住了「救命稻草」,身後那座被炮火毀了一隻翅膀的女神像,彷彿與伯納特重合,重生的折翼天使飛翔於永遠屬於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