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賞析:《刺蝟的優雅》】
1、「刺蝟」是指我們之為人的動物性,人格中的本我,而「優雅」則指稱對本我的超越,即文明。文明由超我規定,由自我表現。刺蝟的優雅,體現了心理健康的根本在於平衡之道、中庸之道。電影中的門房勒妮(米歇爾太太)與日本老人小津格郞,心理健康水平都不錯。
2、女主角帕洛瑪(13歲)的自殺計劃,應是少年人特有的某種幻想性-好奇心相關的行為。促成這種行為的部分原因相關於背景家庭的人際關系惡化,即與母親的控制與反控制糾葛、與父親關系的被長期忽視、與姐姐的處在下峰的競爭與挫敗。她只是想躲起來,彷彿那樣更安全。而自殺構想只是這種「躲」的一種自然延伸。
3、小女孩還是想著要在死之前,做些什麼。這就是對生的意義追求。這種追求幾乎是人的天性。她要留點什麼在世上,不管是攝像還是作畫,效用類似。這讓人想起我們的文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4、「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托翁名言,用心理學語言來翻譯,就是「安全依戀只有一種,而不安全依戀有許多」。這種說法是相對的,你也可以反過來說,「不安全依戀只有一種——充滿人際不信任的一種,安全依戀可以有許多。」
5、小女孩打消了死的念頭,與經歷了旁觀死亡——鄰居的死亡與勒妮的意外死亡——有關,更與她通過與勒妮、小津格郞建立起愛的關系,擁有了愛的「矯正性情感體驗」有關。用自體心理學的話說,帕洛瑪從這兩份關系中獲得了良好的「自體客體」體驗,修復了依戀關系創傷。她從死神的懷抱掙脫,是一種幸運。
6、影片中的小金魚似乎有一個神奇的經歷,起死回生了。這個歷程就如穿越了(蟲洞)一樣,妙不可言。這也象徵了死亡的是肉體,新生的就是靈魂。這樣的經歷是一種蛻戀,化蝶而出。帕洛瑪的新生也是一個神奇的歷程。
2. 《刺蝟的優雅》:卸下尖銳防護去追尋的愛,才是生命意義的所在,你怎麼看
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於2009年7月上映,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塞繆爾·巴伯里的同名小說。小說本身出版後大獲成功,獲得了法國書商獎、扶輪國際獎等五項文學獎。
根據小說,同名電影也很精彩。電影以上流社會生活的巴黎左岸的一套豪華公寓作為故事的發展空間,通過交替的敘事手法構建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愛思考的有錢有才華的女孩,一個溫柔的日本男人和一個看起來孤獨低調卻愛看書、內心豐富優雅的門房女人的故事。
「從外面看,它長滿了刺。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從裡面看,它像刺蝟一樣精緻。它喜歡在無人的土地上閉關自守,卻有著超乎尋常的優雅。」
兩個富有、純潔、孤獨的靈魂相遇,彼此理解,彼此關愛,走向人生的出口。
帕洛瑪開始在刺蝟犀利的外表下看到優雅的內心,也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樣的一種風景。兩個人走進彼此的世界,彼此信任,成為真正的朋友,也卸下了長久以來的保護,軟化了彼此的心,軟化了刺蝟一樣堅硬的外表。
影片中的兩個「優雅的刺蝟」以小津先生為重要媒介相互了解,這種打破隔閡,進入對方世界的方式也頗有意義。
作為影片中日本工筆文化精髓的代表,小津先生拋開了普通人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從與兩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超凡的精神世界。後來逐漸了解,進一步拉近關系,自然也就自然了。
在這里,電影為打破孤獨者之間的隔閡,搭建精神交流的橋梁提供了一條有益的途徑,既摒棄了「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
「我們的眼睛在看,但我們不觀察;想,卻不問;接受,但不要去尋找——沒有飢餓或討伐,只有期待或無盡的等待。」
人常常會因為不被身邊的人理解或者認為沒有一個人與自己的靈魂相連而感到孤獨。其實世界上總有靈魂和自己的頻率相連。與其被困在自己的「魚缸」里,默默的死去,不如放下偏見,用細膩的心去嘗試接觸和理解,最終發現兩個孤獨的靈魂背後可能是相連的。
狹窄的魚缸外,只要有水,只要你按照你熱愛的方式生活,就可能是另一個新世界。遇到頻率相同的人,了解對方內心的豐富和優雅。
質疑生命的意義
影片中,小女孩帕洛瑪和門房萊尼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孤獨和與世隔絕。他們的內心豐富而純凈,對社會現實都有批判的眼光和孤立的對待。
世界是我們相互交流的舞台。但是,由於地位、權力、金錢、政治、國籍、信仰等原因,我們無法為自己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只能走進去,互相理解,通過其他媒介來看待生活。
一個哲學家「看透」人生的命運和世界的荒謬,一個隱居的智者把自己偽裝起來,藏在平庸的面具下。他們是與周圍世界不同的刺蝟!
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他們是對世界有意識的文化精英的代表。
他們沒有在狹小的魚缸里放縱或放縱自己,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和無意識的平庸的社會大軍打成一片。
不同於被常識蒙蔽而沉淪於日常生活的人,他們對日常生活建立了「陌生感」,建立了「距離感」來反思,所以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帕洛瑪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萊尼在偽裝之前所不了解的過去。從萊尼那裡,我們似乎看到帕洛瑪走出了她狹窄的藏身之處,為愛情的未來做准備。
兩個人可能都質疑過人生的意義。帕洛瑪認為生活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蕾妮在偽裝和隱藏的過程中可能已經不再想這件事了。影片最後似乎間接回答了對生命意義的質疑。
蕾妮的死給影片帶來了人生無常的尷尬結局,也是對帕洛瑪的救贖,她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打算與死亡抗爭。蕾妮在愛和關懷中死去,讓愛她的人悲痛欲絕,但她的靈魂不再孤獨。
蕾妮做好了戀愛的准備,她的意外死亡讓帕洛瑪在這一刻突然明白,她要獨立,她要逃離金魚缸,她要詢問生命的意義,死亡不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就像電影里的這兩行: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什麼。蕾妮,你死之前在做什麼?你准備好去愛了。」
「如何定義生命的價值?帕洛瑪,我希望你的未來和你的期望一樣。」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偽裝和躲藏中孤獨的死去,而在於擁有同一顆心的人的勇敢的愛,在於追求一個等於自己期望的未來,在於擺脫世界的枷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人會活著,愛會依戀,生命的意義會歸屬,會被展示。
孤獨並不可怕,「刺蝟的優雅」是值得欣賞的,但去除尖銳的保護,在孤獨的靈魂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努力勇敢突破,沖破狼牙和魚缸去追求愛情,積極追求人生的意義而不辜負人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期待。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相信不同的人會在這里找到相似的自己,重拾對美的信任和期待。
3.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什麼
影片依靠其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以及對現代人生存狀況的深刻洞察,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帕洛瑪試圖以自殺的方式來擺脫自己的荒誕宿命,卻在完成其人生中最後一項壯舉——「拍電影」的過程中遭遇到與她境遇相似的門房夫人勒妮,受其啟發和影響頓悟生命的意義,最終獲得成長的故事。
刺蝟性喜孤獨,用尖銳的刺保護弱小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幾位角色,他們將波瀾的內心世界隱藏在孤寂的外表下,在平凡生活中尋找相似的靈魂世界。「勒妮,帕洛瑪,小津格郎」是三個真正優雅的人。他們相互吸引,彼此理解,超越年齡,超越相貌,超越階層,超越國界。
《刺蝟的優雅》充滿了隱喻,耐人尋味。對於死亡,對於生命,對於愛和優雅。影片以女性成長主義為主題,同時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隱喻的諷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構性結局再現了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真實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對自身命運,讓觀眾在短時間的電影呈現中探尋孤獨境遇中生命個體創傷的療救之途,找到在藝術和愛中溫暖豐富生命之徑。
4. 《刺蝟的優雅》:靈魂契合是上天給你最浪漫的一次相遇
浮生偷得半日閑,無意之間在圖書館里尋到《刺蝟的優雅》,如獲至寶。
前幾日剛剛看了同名的電影《刺蝟的優雅》,既文藝又養眼又有深度的電影。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7年。
《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2009年7月3日在法國上映。
小說以法國巴黎格勒內勒街七號的一棟公寓為背景,位於 左岸 政商名流頻繁往來的高級地段。
大樓里住戶有國會議員、外交官、律師、美食評論家等等,屬於上流社會中產階級,有錢人。
而大樓的女門房則是在有錢人的階層之外的,故事通過她和12歲的小女孩帕洛瑪的視角展開。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Muriel Barbery)是一位哲學教授,書中她融入了許多哲思和禪意,
優雅而溫潤地展示了法國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和中產階級富人的假面和空虛,
揭示了人生的三段式成長經歷:叛逆對抗的少年、追求內心富足的中年、悲憫圓融的晚年。
同時有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書中,准備自殺的少女帕洛瑪,卑微而飽讀詩書的門房勒妮,儒雅圓融的日本紳士,
三個靈魂契合的人不期而遇。
1.叛逆擰巴的少女(帕洛瑪)
帕洛瑪:十二歲,是一個內心纖細而早慧的天才,能洞悉世情的小女孩。
家境富有,學霸一枚,有著超越年齡的智慧和敏感,但是正因為她的聰慧,過早地參透人生,
認為生命的荒謬與虛空,她認為人就像生活在魚缸里的金魚, 追逐繁星,卻在魚缸里終此一生。
所以,她偷偷積攢安眠葯,准備在6月16日生日來臨之際自殺。
但我不想像一片爛菜葉子一樣死掉,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麼年齡上去死,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谷口治郎的漫畫書里,主角都死在了登山的路上,我要攀登的山峰,就是拍一部電影,這部電影讓人看到生命是如何的荒誕不經,其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盡管生命毫無意義,可至少有精神上的對立。
少女敏感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反而被忽視,被誤解。
她背著書包準備離家的時候和母親道別,母親卻自顧自地對著花花草草,自言自語,
她有潔癖的姐姐不斷地製造噪音讓她無法清靜,
她試探性地對父母說我要當門房,母親教科書式地回答「我們永遠支持你!」
根本不在意她內心真正的想法,正因為如此,帕洛瑪很孤獨。
聰明頭腦使成功的滋味變得苦澀,而平庸才會讓人充滿希望。
2.內心豐盈的中年大媽(勒妮)
勒妮 :五十四歲,卑微的門房,內心卻無比豐盈,酷愛讀書。
門房,即公寓的看門人,受業主的僱傭。
勒妮出身貧寒,卻勤奮努力,因為身份與地位的卑微,致使她在生活中總是被忽視。
為了保護自己,勒妮在人前顯出一副邋遢、無知的樣子,力求符合門房的角色。
然而她的不起眼,狹促的住處里有一個書堆砌成牆的房間,那裡勒妮內心一片蔥蘢的綠洲,
從表面看,她年邁,不修邊幅,她像刺蝟一樣滿身都是刺,內心卻細膩非常。
林語堂說: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總是受他眼前的世界禁錮,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
而當一個人拿起一本書,他立刻會走進一個不同的國度或者不同的時代,
能與書籍作者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勒妮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通過書本打開了她廣闊的世界,而將真實的自己屈從在外表之下。
勒妮就是通過讀書,讓自己不受自身條件的束縛,擁有了另外一個優雅的身份和體驗。
3.悲憫圓融的晚年(小津格朗)
小津格朗,退休的日本高級音響代理商,他富有且有教養,彬彬有禮,風度翩翩。
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是一種內外兼具的優雅,勒妮的優雅內斂而割裂,
小津格朗的優雅卻渾然一本,雖然他們的優雅都來自於學識,卻在不同的層次上。
這種優雅中透著自信與從容,他可以完全不在乎旁人的目光,主動邀請看門人荷妮共進晚餐,
他細心體貼地為勒妮送來裙裝和圍巾,「樸素」的心意刻意避免收禮人的尷尬。
他會在公眾場合像對待貴婦人那樣親吻荷妮的手,真心呵護一顆敏感而高貴的心。
他們三人,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別不同,卻是同一類人,都有一顆孤獨而柔軟的心
他們敏感細膩,有洞察世事的能力。因為心靈的契合,他們一見如故。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這樣的靈魂相遇。
書的結構也很巧妙,單看一眼目錄便知。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法,讀起來帶入感特別強,讀起來很舒服,願每日都有這樣的時光。
書中洛瑪的視角第一人稱和勒妮的視角第一人稱穿插著,非常巧妙。
電影《刺蝟的優雅》設計得更好,將原本雜亂無章的人物故事通過帕洛瑪串聯起來。
細節上,帕洛瑪在牆壁上畫的黑白圖案,做的手工,金魚和貓都推動了情節發展。
很偶然地,聰慧的帕洛瑪跟隨著勒妮的肥貓,闖進了勒妮的小屋,發現了勒妮的書房。
小津格朗入住,因勒妮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隨口接上"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幸",
二人目光對視,心下瞭然。他也發現了這位談吐不凡的門房勒妮優雅的秘密。
小津格朗在電梯里偶遇帕洛瑪,發現了這個小女孩的天賦與可愛,成了萬年交。
就這樣,三個人彼此有了交集,小津格朗優雅地與勒妮交往,發自內心地尊重愛護勒妮。
借用托爾斯泰的一句話:「我喜歡你,只因為你是你,而不是你外表或者身份。」
她們的生活從此改變了,注入了溫情,有了溫暖的顏色。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帶著光環走進她們的生活,帶著一絲禪意,帶著東方文化里的清雅氣
小津格朗如佛一般自帶著光環走進她們的生活,帶著一絲禪意,帶著東方文化的清雅氣質,
走進彼此的靈魂,照亮各自的人生,成就了她們的美麗和優雅。
然而小說的結尾,勒妮在歸還借來的衣服的路上,為了救一個流浪漢出了車禍,
死前,勒妮想到了好友曼努埃拉,想到了她的貓,想到了丈夫呂西安,
最深情地她想到小津格郎:「親愛的格郎,相信山茶花的存在,那是心靈契合的一種永恆。」
還想到帕洛瑪:「帕洛瑪,我的女兒,如果我有女兒,我希望是你。」
在影片開頭帕洛瑪說過的一段話,再次響起: 「最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什麼時候死,而是死的那一刻我們正在做什麼。勒妮,你在死的時候在做什麼呢?至少你走在了愛的路上。」
在真正的死亡面前,帕洛瑪領悟到,或許我們依然像金魚一樣活在透明的玻璃器皿里,不自由,被束縛,但卻可以擁有一顆大海一般遼闊的心,從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書中和電影里採用了隱喻的手法。
金魚: 帕洛瑪一家4口住400平米的大房子,她的父母自以為在海洋里游泳,而實際上只是大一點的魚缸而已。電影里帕洛瑪給金魚餵了安眠葯扔進馬桶,卻意外地在勒妮那裡重新被撈出來,或許就預示著帕洛瑪不會死。
刺蝟: 電影裏手繪刺蝟的動畫片段很精彩,看了很遍,這是一種升華,人不能希望自己永遠孤獨,抱著優雅的心,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刺蝟是快樂的。
貓: 帕洛瑪家兩只貓(憲法和議會)明顯有帕洛瑪的父親政治家身份的隱喻。
勒妮的貓(格雷維斯),一個肥碩的傢伙,陪伴勒妮度過孤寂難熬的寡居日夜。
小津格朗兩只貓(列文和凱蒂),《安娜卡列琳娜》中的一對夫妻的名字,懷念妻子。
狗: 書中《世界運動日誌之二》專門一節寫了兩只狗雅典娜和涅普頓,不可言說,寫得精彩。
蒼蠅: 他們憑空嘆息,就像總往同一個窗戶上亂撞的蒼蠅,他們搖晃、掙扎、虛弱、最終墜落,
他們會捫心自問為何生活會讓他們去他們不想去的地方。「他們生命夢想逝去,生命像一條狗。」
山茶花: 閃電般的山茶花幻象,在時間的長河中打開一個激情的空間,山茶和《宗芳姐妹》有關。
日本電影《宗芳姐妹》與勒妮和小津格朗愛情有關,京都的山像紅豆布丁一樣美麗。
書中還提到了西芳寺,那個著名的日本苔寺,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第94頁)
書中的山茶花還挽救了一個因吸毒而垂死的病人,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這或許是作者的悲憫和美好願望吧。
圍棋 :生與死只是構建得好與壞的結果,汝生,汝死,皆是果。
這是圍棋的格言,也是人生的格言。其中也有隱喻。
帕洛瑪姐姐男朋友的家人來訪,說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帕洛瑪毫不留情地指出錯誤。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通過讀書勒妮擺脫了心靈上的卑賤,敢於直面這個世界。
勒妮說:「我貧窮,醜陋,可不幸的是我也是個自我封閉的聰明女人。論聰明才智,我是一個百戰不敗的女神。」刺蝟的優雅發自內心,閃閃發光。
讀書讓孩子充滿智慧,領悟人生的真諦;讀書讓人更加豐盈,更加優雅。
「人們總夢想上天摘星,結局卻和魚缸里的金魚一樣。我覺得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明白人生是荒謬的,事情就簡單多了。」聰明的孩子最終也得到心靈的救贖,勇敢地活下去。
正如麥家所說,讀書有什麼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
《窮查理寶典》一書的作者查理·芒格如是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也是教父極的人物,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是的,讀書或許是讓我們抵達夢想的捷徑,迅速地讓我們配得上自己的夢想。
5.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什麼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外表堅硬而內心柔軟,優雅高貴的讀書人形象。刺蝟的優雅充滿了隱喻,耐人尋味,對於死亡對於生命對於愛和優雅,影片以女性成長主義為主題,同時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隱喻的諷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構性。
刺蝟的優雅的特點
結局再現了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真實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對自身命運,讓觀眾在短時間的電影呈現中探尋孤獨境遇中生命個體創傷的療救之途,找到在藝術和愛中溫暖豐富生命之徑,刺蝟的優雅是一部能發人深省的影片。
通過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不管是擁有秘密花園的看門人,還是通透叛逆的天才少女,讓人們在幽默諷刺和溫情中,去發現每個人身上那個無形的人生哲理,讓人們反思自己,同時引發人們對成長生死和優雅的思考。
6. 求《刺蝟的優雅》百度雲,電影,謝謝。分享一下😊
鏈接: https://pan..com/s/1acH-MeRRBAfUEnEAxDZQ9A 提取碼: ekr7
《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撰寫的小說,由莫娜·阿查切導演 ,莫娜·阿查切、妙莉葉·芭貝里擔任編劇,喬絲安·巴拉思科、伊川東吾等主演。影片講述了巴黎左岸葛內樂街七號一棟高級公寓里的故事。
7. 一個很愛看書的女門房遇到一個日本男士互生情愫是什麼電影
一個很愛看書的女門房遇到一個日本男士互生情愫是《刺蝟的優雅》電影。
《刺蝟的優雅》是Les Films des Tournelles公司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撰寫的小說,由莫娜·阿查切導演,莫娜·阿查切、妙莉葉·芭貝里擔任編劇,喬絲安·巴拉思科、伊川東吾等主演。於2009年7月3日在法國上映。
刺蝟的優雅的信息:
《刺蝟的優雅》,講的是發生在一個愛思考的小女孩,和一個愛看書的女門房和一個日本男人之間的故事。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想起最近在雜志上看到的兩個話題,一是說讀書的女人危險,一是說寫作的女人危險。因此這部電影看得我非常心有戚戚焉。
《刺蝟的優雅》之後。你就會明白,天下之大,有些事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即使自由,平等,博愛如法蘭西,讀書和聰明,也被看成是一件應該符合身份和年齡的事。就好像十二歲芭洛瑪,大人們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她太聰明,總愛瞎說大實話,問大人們想逃避的問題。
假如她的天份是彈奏樂器,哪怕是翻跟頭都好一些。可是她的天才之處偏偏是有思想。以至於她那位神經質的媽媽甚至想把她送到心理醫生那裡去檢查一下她腦殼里是不是不出了什麼問題。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門房荷妮。
8.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什麼
《刺蝟的優雅》作者想表達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這本小說以巴黎高檔住宅區的一棟公寓為背景,以兩位年齡、社會背景迥異的女性為主角,以刺蝟、金魚、貓等動物為隱喻手法,表現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帕洛瑪試圖以自殺的方式來擺脫自己的荒誕宿命,卻在完成其人生中最後一項壯舉——「拍電影」的過程中遭遇到與她境遇相似的門房夫人勒妮,受其啟發和影響頓悟生命的意義,最終獲得成長的故事。
影視評價:
《刺蝟的優雅》充滿了隱喻,耐人尋味。對於死亡,對於生命,對於愛和優雅。影片以女性成長主義為主題,同時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隱喻的諷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構性結局再現了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真實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對自身命運。
讓觀眾在短時間的電影呈現中探尋孤獨境遇中生命個體創傷的療救之途,找到在藝術和愛中溫暖豐富生命之徑。
9. 2009年上映的法國影片《刺蝟的優雅》為什麼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影片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優雅不是天鵝的專屬,刺蝟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優雅。整部片子都帶著法式優雅的情調,又融入了日式文化的雅緻,畫面非常舒服,情感也很細膩。用兒童視角探討一個略顯沉重的話題生命與死亡,帶有哲學性的審視,但又不會艱澀和悲傷,倒是美好得像一個童話故事。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在這所高級公寓里住的都是上層社會的人物,他們有著光鮮的外表和顯赫的社會地位,卻過著虛偽、荒誕的生活。而真正精神世界十分豐富的,卻是醜陋的門房米謝太太和十一歲的天才小女孩芭洛瑪,她們各自躲在各自世界的角落裡偷偷的享受著自己優雅的精神生活,對外界卻帶著刺一般的抗拒著。新搬進來的小津先生,用他的細膩和博學,發現了兩人刻意隱瞞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10. 優雅如你——《刺蝟的優雅》
你如何定義優雅?高腳杯里搖晃的紅酒,老CD里的華爾茲,華麗考究的衣著,妝容精緻,每一件珠寶首飾都搭配得恰到好處。這些詞似乎永遠屬於名流,屬於貴族,屬於那些出生高貴的人類。他們與生俱來地具有一種優越性,學識,教養,人脈都要高人一等,所以也似乎理所應當的,成為優雅的代名詞。
法國巴黎,浪漫之都,我們聽過太多有關於它的美譽。但是那些冷冰冰的風景和建築都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世事紛擾與它無關,它只管不染風塵地延續著美麗的傳奇。其實觸及到這座城市內核的,還是這座城市的人,台北誠品書店,有徹夜不歸的人;上海弄堂里,有密集的人流和急促的吆喝聲;廣州火車站附近,有數不清的破爛不堪的小旅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狹窄的自助取款機旁,寄居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巴黎也不是特例,一個城市她再美麗,再風雅,也只是一具空空如也的軀體。支撐起這個城市的靈魂,永遠是人啊。是這個城市的人,構成了這個城市的整體性格;也是這個城市的人,讓我們能找到彼此共性,跨越千里,找到頻率相同的相互呼應的靈魂。今天我介紹的電影《刺蝟的優雅》,講述了一個來自法國巴黎市井的一個故事。
它沒有宏大的場面,沒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它發生在巴黎左岸葛內樂街七號,不過,它平常得就讓你覺得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的周圍。三個主人公,一個早熟早慧的天才兒童,一個極其平凡的門房婦人,一個智慧知性的日本房客。就算是把這樣的人設換成是舍管阿姨,傳達室大爺也絲毫沒有違和感。但是影片,就是講了一個精緻而小巧的故事。
奇思妙想、古靈精怪的天才兒童芭洛瑪,早早地看透了人間的真相,感覺到生命的荒謬和虛無。她厭惡世人的庸俗、市儈、愚蠢,醜陋,就像魚缸里的金魚,在無休無止的忙碌,卻不知道,自己只是在追逐繁星的倒影。她不願意偽裝自己,像金魚一樣在自己的軌道里度過漫長的一生。她甚至策劃好了一場在自己生日自殺的行動。她企圖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七個月內,尋找一些世間的秘密。
針對這樣的稜角分明的少女,別去搭理她,讓她長大就好了。當時的我這樣想。小時候的我,也是這樣一個古怪孤僻的小孩。不喜歡跟同齡人玩耍,喜歡躲在人群中的角落,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甚至有一段時間心情陰郁,計劃著逃亡。早早看出世事歡愉只是短暫,生命的更長久處是和自我和孤獨的抗爭。
所以孤獨顯得那麼理所應當,它本來就是生命的常態,甚至生命的本質啊。但只有漸漸長大,才發現,孤獨也是分類的,只有處於同一類的人,才能被安全而規整地劃定在一個圈子裡,甚至不需要密切接觸,只需要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是我的同類。這樣就孤獨變得不再孤獨。只是啊,有的孤獨沒有同類,於是,畫地為牢般地,把自己封鎖在一個圈子裡。
小的時候有人跟我說過:你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小女孩。這句話我記了很久。也許只是別人的無心之言,但我還是一直告訴自己,你是一個不一樣的小女孩,所以你的所想所做,都是因為,你是不一樣的。但或許,這種自以為是的不一樣,本來就是因為封閉自己,而失去了尋找同類的機會呢?
從前一直覺得,每個小孩子,都在那些小時候的自以為是的成長中,構築著自己的宇宙,這就表現出長大之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都是自己的宇宙孤獨的拓荒者,只有當這個宇宙顯現出它基本的輪廓,我們會按捺不住,熱情地邀請身邊的人入住我們的星球。
但是前幾天,我看到的一則消息,可怕的少年犯犯下的滔天大罪。這也顛覆了我之前固有的看法。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降臨人世,他們也可能是惡魔投胎,天生地具有惡魔的因子,這些都是後天的教化無法改變的。一旦縱容他們,他們就有可能變成無惡不作的魔鬼。
所以試想一下,萬一芭洛瑪漸漸長大,從一個早熟的孩子變成一個真正的殺手呢?還好對門房荷妮的窺探讓這個孩子的成長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出入高級公寓的人們,都衣著光鮮,身份高貴,而與此相對比的荷妮,就成為了一個極其卑微的存在。她其貌不揚,體態臃腫,所以在別人看來,她應該是最不起眼的,她的生活狀態也不值得關注。她應該日復一日地與抹布,毛線,鍋碗瓢盆,冗長的肥皂劇打交道。可是聰明的芭洛瑪,早就看出來,荷妮和她的母親,姐妹不一樣,她是個真正優雅的人。
荷妮有一個隱秘的小密室,門縫打開,確是一個書房。她沒有上過學,卻對讀書有著異常的專注與熱情。她隨口說出的是老電影的台詞,書中的句子,眼含淚光,為藝術的奇跡而如痴如醉,她不善交際不求物慾,也不沒有美貌名利的困擾。她早就把自己置身在社會准則外的那個地方,不追逐繁星。她抱著那隻胖貓咪,在書的環繞中獨自度過一天又一天。
「米謝兒太太讓我想起刺蝟,渾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換的堡壘,但我感覺她只是故意裝得很懶散,其實內心跟刺蝟一般細致,性喜孤獨,優雅的無以復加。」 這是芭洛瑪的內心獨白。這個聰明的孩子,透過門縫,偵探般地,緊密關注著荷妮的生活。
剛搬進來的 日本住戶小津先生,是退休高級音響代理商,他的另類文化和生活態度,在這棟高級公寓掀起了大騷動。他的細膩,識破了荷妮和芭洛瑪兩人刻意隱瞞的奇特生活,最後和芭洛瑪聯手挖掘出荷妮不為人知的過去。
因為荷妮貓的名字和她說的話,小津先生第一次見面後馬上送她最喜歡的書《安娜卡列尼娜》給她。荷妮收到書後想著要禮貌的回復些什麼。荷妮坐在桌子上寫著「謝謝您的書,我看不懂」寫完又揉成一團,覺得不好,又重新想著寫什麼,是繼續掩飾裝粗陋,還是坦然接受。揉過的廢紙摞成了一堆。像手足無措反復思量的小女生。
通過對話雙方接下書的名言,推測對方實際是愛書成痴的人,男主接著問荷妮貓咪的名字,果不其然是俄國作家,於是男主婉拒一起陪同的要走向電梯的女伴的手,特地過來與門房太太荷妮道別,彬彬有禮地說「謝謝」。言下之意,兩人首次見面對話不過三句,卻儼然看穿彼此為同類。
他細膩地識破了荷妮刻意隱瞞的深刻與真誠,他是彬彬有禮又對過往情深的紳士。有貓,有懷念的愛人,有音樂有詩歌。他幾乎是從一句安娜卡列尼娜的台詞和細節之處的荷妮貓咪的名字,來推定荷妮的與他同類的人。
當小津先生出現後,荷妮的刺開始變得柔軟,她收起了武裝出的尖刻與粗糙,眉眼間開始變得明朗而有力。惺惺相惜的氣息里,兩個人愈來愈近。而荷妮與芭洛瑪,芭洛瑪與小津,都在這次微震中,以著相同的頻率連接到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話語,默契十足的厚重安全感,皆因懂得。
送過禮物後男主接著約荷妮吃飯,荷妮不問世事,從來沒有逛過街。但為了這次晚餐的約會,荷妮第一次去做了頭發,換上了好友借過來的昂貴裙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見男主。男主第四次約荷妮,說希望能與她去他喜歡的餐館共進晚餐,因為男主希望荷妮那天能夠陪他過生日。荷妮開始又拒絕了。因為總是覺得自己怎麼能夠,怎麼可以,自己是一個門房,不應該接受有錢人如男主的邀約。但是後來,荷妮又寫了紙條塞進男主的信箱,說,如果您還沒有改變主意的話,我願意與您共進晚餐。接著下午男主就送了一套衣服外加好看的大披肩和鞋子給荷妮,讓她不用煩憂著晚上該穿什麼。
荷妮就是這樣,一直孤獨而優雅,情深而剋制。「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愛若到深處,就越會擔憂。像芭洛瑪說的:我小時候,還以為每個人一生下來,說話都有配額,要是忘了給我們說話配額,每個人就會天生都是啞巴,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話可以說,有好一陣子,我都盡量少說。那麼愛也是這樣,或許愛也有一個總額度,愛一次,就少一份。深愛一個人,就會不自主地剋制。所以人會精打細算著自己的感情。就好像面對一個捨不得吃的蛋糕。在拒絕小津先生的矛盾中,荷妮終於不再克制自己的感情。她抱著芭洛瑪嚎啕大哭。芭洛瑪也不再漠然,拍攝荷妮時,她的臉上有了少女該有的笑容。
結尾處,荷妮死於突如其來的車禍。意料之中,但我鼻尖還是不禁一酸。一瞬間,三個主人公的命運好像從一個制高點極速墜落,一切欣喜,一切溫度,都在這一刻砰然蒸發。這樣的悲劇,寫實而殘忍。荷妮的死亡就好像是芭洛瑪生活的一個拐點,她開始放棄自己之前荒唐的計劃,重新審視對生命的態度。
這樣一個出世的少女,突然之間回到了凡間。孤獨和愛是生命的永恆主題,我喜歡看孤獨的片子,因為一切形式的孤獨,都會使我們更加接近生命的本真。芭洛瑪說:一切戛然而止,這就是死嗎?再也看不到您愛的人,如果這就是死的話,那真的跟大家說的一樣,是個悲劇。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們死的那一刻在做什麼,荷妮,您死前那刻在做什麼呢?您准備好要愛了嗎?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麼,而她那時候只是剛准備好去愛。愛讓我們有意義,准備去愛,去接納,不止是接納自己,而且是鼓起勇氣接納他人。這樣的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妙。因為有愛人,因為有人愛。不管在何處,你自己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要相信這么一份愛的存在,讓你不再像忙碌追逐繁星的金魚,而像星星一樣可以每天都有期待的活著。
觀看過影片之後意猶未盡,我感覺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部分,亦在其中找到了溫暖的慰藉。電影沒有刻意說什麼,僅是表達一種生存的狀態,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卻能如此緊密的貼近我心。 我不在巴黎,巴黎卻一直這里;我不認識荷妮與芭洛瑪,但也許她們就是我的某部分,也可能是你的。
荷妮那個隱秘的書房,正如我們體內那隱秘的組成部分,我們從來不曾想過這部分還會得到慰藉,還會有人共鳴。並且相信它會一直不為人所知下去。直到出現了一個人,他摁對了你的密碼,內心那深邃的城堡分崩離析,於是在死之前,你終於知道,除卻孤獨,你還能准備去愛。
我覺得,荷妮和小津先生,不僅是芭洛瑪孤獨的同類,還是她愛的啟蒙。當十多歲的天才少女早慧地參悟生死,並用自己的價值觀恣睢地抵抗這個讓她覺得荒唐的社會時,父母會覺得她需要看醫生。當臃腫粗糙的看門人舉止優雅,語出驚人,甚是擁有大智之感時,來往受過高等教育的優雅夫人卻從未認真與她有過對視。
她的優雅在於刺蝟外表下的一顆柔軟的心。日常的小感慨里用上電影的台詞,為美好的音樂與故事落淚,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小心翼翼的保持著這份不為人知的柔軟。在她的內心有希望,有文明,有無數對這個世界,這份哲學的思考。熟知一切而不顯露,看書只是出於內心的獲取。她的心,好像最單純最誠摯的孩童,又像最睿智最優雅的大師。她遠離大多數人」在世間追逐繁星」的理想,不用說多餘的交際話語,沒有為著利益圍繞的人際,她的心,像在伊甸園里優雅的蹲坐品茶的天使。
為什麼獨獨有她,可以在窮苦,失伴侶,被周圍人不重視的情況下,仍然把這生活過得像一首詩。仍然可以在歷經十幾年的孤獨滄桑後,有著最純潔的赤子心,去欣賞每一天的太陽和月光。不用依靠任何外物來緩解生活的焦慮,性喜孤獨,她把這孤獨清苦的人生,過得無比優雅。
小津先生作為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完全不介意與一個別人眼中平庸不美的門房相交。他是很真誠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與什麼樣子的人交談。這種本質的交流更接近人們相處對話的本質。喜歡你只因為你是你,而不是你外表或者身份。「你的本身就讓我著迷。」——這是多麼羅曼蒂克的相處。
你的貓叫什麼名字,在全劇中出現了三次。問的正好是三位主角各自的貓。他們的發問方式如出一轍,同類與否一目瞭然。不同的是男主貓的名字示意懷念著摯愛的亡妻,女主是家庭氛圍的背景延續,荷妮則是自己喜歡的作家。他們在這樣一個平行宇宙中相遇了,本來在各自洞穴中隱藏的孤獨,開始暗自結出了一朵小小的花來。
高山流水的知音難覓,曲高和寡的悲涼之後,我們總是不禁長出尖銳的刺,抵禦嚴寒,抵制荒謬,抵禦規則,抵制侵蝕。我們聊品味,聊理想,聊愛好。在速食的精神中選取相同的認知,將審美與情趣架空到一個高點,獲取安全感,消除孤獨,尋找「共感」。
《刺蝟的優雅》原書中說:呡茶一口,光陰便會升華,一切都改變、一切都升華了。一首不知從何而來的音樂,為成敗興衰皆不可預料的人生帶來一絲完美--我緩緩低下頭,想起寺廟青苔上的山茶花,想起一杯香茶,此刻外面的風輕拂著樹葉,隨風而逝的生命凝結成一個沒有明天、沒有計劃的珠寶,人類的命運,擺脫了日復一日的平淡,並飾以光環,超越時間,溫暖我寧靜的心。
刺蝟,有刺想要偽裝自己不近人情,不通世故,滿身是刺,只願獨處,不願遷就和隨同大眾意願呢。而誰想像得到,在刺蝟灰突突的外表下,卻是一顆優雅的心,獨處的刺蝟,有著符合世間一切美好的優雅,自由和柔軟。她在面對孤獨的這種形式中優雅的對抗著人生這一部永遠不曾停歇永遠在消逝的悲劇。
這部電影讓人感覺親切異常,沒有豆瓣上的小眾文藝的標簽。我甚至覺得它的情節瑪麗蘇,充滿著少女情懷,而且是一種嚴肅認真的可愛。願我們都能通過自由,找到值得讓我們變得柔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