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哪些電影配樂的名家
王酩、王立平、聶耳。
② 電影音樂的作曲家有哪些
好萊塢三大配樂大師:James Horner,John Williams,Ennio Morricone
法國的Nino Rota,日本的久石讓,中國的譚盾,波蘭的基斯洛夫斯基
此外,學音樂出身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錯
③ 中國大陸有哪些優秀的電影配樂人
趙季平,譚盾,鄒野,林海,以上四位生於中國長在大陸的電影作曲家對我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開創了一個時代又終結了一個時代,他們的作品有著那些歲月的烙印,有著國產電影還誠意滿滿的一瞬間,有著中國作曲家可以走向世界的資本,如今聽不到這樣的音樂也看不到那樣的電影,新世紀的大門敞開了,更多的年輕作曲家嶄露頭角卻又得不到更多表現的機會和施展的空間,不知道新的經典何時出現,不知道新的大神何時出現,這種無法繼承發展的斷代令人扼腕。
④ 中國內地為什麼沒有傑出的作曲家,電影配樂家
中國缺乏這類人生長的土壤。
1.國內無論是游戲還是電影,音樂往往都是被忽略的,人們不重視;
2.況且版權保護的缺乏,很多製片方直接拿來就用,這比請作曲家「省錢」多了
所以..
⑤ (高人進)中國有哪些電影音樂的創作人中國電影音樂近幾年發展前景如何
不大清楚。。。。
⑥ 中國電視劇或電影有哪些史詩級配樂
紅樓夢的《晴雯歌》可以算是史詩級配樂了,整部《紅樓夢》的主體幾乎都是這首背景音樂,這首音樂很神奇,可快可慢,可悲可喜。
⑦ 中國的電影配樂大師
譚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1997年,譚盾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紀念活動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樂曲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和領土的完整,表達了世界華人對統一的企盼。2000年,譚盾為李安電影《卧虎藏龍》配樂,拿下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月光愛人)、第五十四屆英國學院獎最佳音樂、第二十六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音樂、第五十八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第三十七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無數獎項,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性聲譽。此後,大導演和大製作紛至沓來,譚盾的音樂才華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現。2003年張藝謀的《英雄》雖然褒貶不一,但仍憑譚盾的音樂無可爭議地奪得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項。2006年,馮小剛的古裝大戲再次邀請譚盾「坐鎮」,經管影片本身難以討好觀眾,但音樂卻是一個亮點。事實再次證明了這個世界級電影配樂大師的功力。
⑧ 你心目中的華語流行音樂十大作曲人都是誰
華語樂壇人才輩出、名作頻現,如果要評選華語十大作曲家,我想應該是眾說紛紜。我比較喜歡古典歌曲,如果我是華語十大作曲家,排列名單如下:
顧嘉輝,香港著名作曲家及編曲家,代表作品《小李飛刀》《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顧嘉輝的作品融匯東西音樂風格,曲調優美、韻味獨到,有著香港歌壇教父之稱。(黃沾詞曲都極為優秀,但作曲有點「玩票」性質,遂未能上榜。)
10.盧冠廷,香港電影音樂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一生所愛》《再回首》《如風往事》。(最後一位有點難選,李宗盛、羅大佑、施廣南都感覺很好,但個人喜歡《一生所愛》,所以......)大家也可以說說,你覺得哪位作曲家應該上榜。
⑨ 中國流行歌壇十大作曲人排行榜
小 蟲
也許會有人不知道小蟲原名陳煥昌,但沒有人沒聽過他寫的歌:從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到任賢齊《心太軟》,從鍾鎮濤《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到黃鶯鶯《葬心》,從林憶蓮《玫瑰香》到杜德偉《拯救地球》,從李麗芬《愛江山更愛美人》到梅艷芳《親密愛人》到陳淑樺、張國榮《當真就好》……排行榜上、電台節目中、口耳相傳之間,小蟲無所不在。
小蟲不追求歌詞的深刻、尖銳,只給人最舒服的旋律和最好聽的歌,並以此尋找一個與人們心靈最佳的契合點:有時是深深的感慨,有時是溫暖的情愛,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悲悲切切,有的只是優雅舒展、平和超然的聽覺上、感覺上的享受。小蟲的音樂中充溢著愛,這種愛是善待萬物與自己的平常心,是超越人世喜怒哀樂的、溫潤和平的喜悅,能讓人沐浴在細細的愛意中,一片寧靜。
作為一個痴愛音樂、頗有才華的作曲者,小蟲永遠不會成為詩人、鬥士或思想家。
李泰祥
常常用遠離流行旋律的空靈樂韻譜寫詩篇,李泰祥的歌曲有一種很文學、很古典的意味深長。當齊豫這樣優秀的歌手加上李泰祥獨到的大氣,帶來的是巴洛克式的華美與典雅。
「我決心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哀和對時代的感受,並融合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向生活。」對照李泰祥的音樂野心,他做得並不好——雖然他是公認的傑出音樂大師,但除了與齊豫、唐曉詩的合作,他的作品很罕見。作品風格也相當學院派,和「走向生活」的嚮往背道而馳。
可李泰祥的價值不容忽略:他不但為當時大同小異的民謠注入強烈、清新的個人風格,也以古典樂的訓練來寫歌,用繁復的管弦樂作為風格,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使流行音樂有機會嘗試更多的形式。另一方面,因為對詩的迷戀,他致力於尋求音樂與文學的和諧。
他的音樂難度高,除了《橄欖樹》,幾乎都不適合用來傳唱。但,李泰祥絕對是流行音樂史上的一位宗師。
陳 揚
在日益風花雪月的歌壇,陳揚的激昂與深沉像一座聳出太平洋底的山脈,有著大地的母性與厚度。
陳揚一向不屑於糾纏瑣碎的悲歡,而是大手筆、大氣魄地尋找著人心的共振點和人性的共鳴。他為曾淑勤製作的《一個人游游盪盪》,就已經超越了小人物的自憐,在敘述所有普通人的故事的間隙里,流動著人文的色彩、人性的溫暖和人情的幽微。
他善於用戲劇感很強的音樂營造氛圍,所以有了出類拔萃的成就:作為最傑出的電影音樂人之一,《桂花巷》、《魯冰花》、《油麻菜籽》、《客途秋恨》等等電影音樂與主題曲一再為他帶來各種榮譽。
而陳揚從來沒有滿足過,一再做新的嘗試,從個人演唱專輯,到兒歌作品——不管是否成功,他滿足於不重復昨天的自己。
顧嘉輝
所有的人在第一次聽到《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時候,幾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歌曲?他怎能把這樣宏大的題材表現得這樣流暢好聽,卻又深沉悲壯?
羅文、甄妮《射鵰三部曲》、梅艷芳《交出我的心》(警花出更)、汪明荃《萬水千山總是情》和《京華春夢》、鄭少秋《陸小鳳》、仙杜拉《啼笑姻緣》……這些歌曲都在告訴我們,家國情、民族恨、英雄淚是顧嘉輝最擅長表現的題材,因為在他漫長的創作歌曲名單上,幾乎全部是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曲,而香港七十年代的粵語電視劇幾乎全是這一類題材。說顧嘉輝一個人撐起了香港七十年代娛樂界的半邊天,這絕對不是溢美之詞。
因為有顧嘉輝,香港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曲找到了非常地方特質的風格,也定下了香港樂壇十數年流行樂主流的基調。
陳志遠
如果留心看一下,會發現陳志遠這個名字對台灣很重要:他曾經是《明天會更好》的編曲,是羅大佑《青春舞曲》演唱會的樂隊成員,是《曉夢蝴蝶》這樣唯美而凄涼的歌曲的作者。同時,他寫過《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明天我是否真的一無所有》這樣在排行榜上大熱門的歌曲,也為各色偶像派、各種流行歌手寫過無數首誰也不可能完全記住名字的歌曲。
用伍佰的話說:「像陳志遠這樣十分鍾可以寫一首歌、坐在錄音室里即興就可以編曲的前輩音樂人我們真的很敬佩,因為他在技術上是最好的。」
問題就在這里:作為他那個時代的專業音樂人,陳志遠對樂器、人聲的把握也許是全台灣最好的,但是他只關心聲音的魅力,從來不對歌曲的其他方面多作考慮。因為對作品的取向和態度,不管身後留下多少經典作品和垃圾,陳志遠本身總是精彩的,可是向他學習的陳大力之流就走火入魔了。
譚健常
有太多詞境深沉悲壯或清新明快,音樂雄渾大氣或流暢上口的歌曲都是譚健常曲、小軒詞——人們也許不知道《牽引》的首唱是鄧妙華、《故鄉的雲》的首唱是文章,也許不知道《夢駝鈴》、《誰說我不在乎》是譚氏夫婦的大作,但大多會哼唱這些歌。它們曾伴隨著一代人成長。
《三月里的小雨》是濕漉漉的歡欣,《夢駝鈴》是乾燥的悲壯,《365里路》是遊子的沉重,《心靈之約》是相思的空靈,而文章的《古月照今塵》沉鬱飛揚。
譚健常的歌曲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失新意之餘,非常地貼近市場。經典作品很多,但大都屬於已經逝去的悠遠年代,他身上也有那個時代的全部動人之處:憂國憂民、穩健大氣、開朗坦誠。他自己也明白這一切,並努力走入90年代。
他是一個時代的背影。那個時代比如今更沉穩、更宏大、更美好,但已一去不返。
C. Y. KONG
因為給王菲寫的《迷路》成為熱門流行歌曲,作為雷頌德在英國組樂隊的夥伴,C. Y. KONG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知名度。
C. Y. KONG比較擅長寫凄迷的慢歌,悠揚的旋律中奇幻新潮的感覺撲面而來,有的時候可以找到早年達明一派的風范。也許,都是從英倫的電子樂得到的靈感吧!
作為擅長表現歌手平靜內心底下躁動情緒的音樂人,C. Y. KONG寫的歌曲非常有特色:比如他給張國榮寫的《紅》、《偷情》,雖然初聽是柔媚的情歌,但是獨特的節奏性中不經意滲出輕揚冷峻的味道,陰郁和艷麗兼而有之。因為香港歌手一向翻唱全世界的熱門歌曲,人們都已經習慣接受他這種前衛而詭異的音樂風格。
倫永亮
同樣以電子樂風格見長,早十幾年就已經成名的倫永亮曾經是一片翻唱歌聲的香港樂壇中少數幾個堅持創作的人。學古典鋼琴出身的他樂於表現典雅的風格,可是香港也許更需要舞曲,所以他寫了好些這一類風格的歌曲:林憶蓮《都市觸覺》系列中的《燒》、《傾斜》,幫助梅艷芳建立個人形象的《烈焰紅唇》也使他得享大名。在這些舞曲中,機械冰冷的打擊樂器和細碎的音效結合得非常干凈,充分體現了他時髦的那一面。
但是只要有機會,他還是願意用心愛的鋼琴伴奏,寫一些舒緩、優雅的歌曲,像杜德偉的《不要重播》,像他和梅艷芳合唱的《心仍是冷》。所以,當他自己出演唱專輯的時候,朋友林振強把主打歌曲的名字定為《鋼琴後的人》。
梁弘志
有一次在電台里聽見,《半夢半醒之間》、《驛動的心》等歌曲的作者梁弘志先生居然不再以寫歌為主要職業,而是改行主持某個廣播節目,那檔節目的主要內容是說一些黃色笑話。除了好笑以外,還感到深深的震驚——怎麼會這樣?
也許周治平當年受到的打擊可以證明他的輝煌:周約會某熱愛民謠的女孩,當他驕傲地唱著歌見到夢中人,她只冷冷一笑:「哪天你能勝過梁弘志?」
從民歌時代以來,梁弘志就已經成了優美歌曲的代名詞。他曾經寫下過無數首動人心弦的好歌,他那清淡的韻味、流暢的樂句如今已經成為台灣主流歌曲的樣板,他的名字一向是華語歌壇必不可少的元素。
盧冠廷
從蘇芮、姜育恆、李翊君先後演唱的一曲《再回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盧冠廷的風格:憂傷而不失大家氣度的情緒,柔美溫情的主旋律,反復吟唱、但是激情在平靜中漸漸凝聚的獨特風格。
作為香港僅有的「夫唱婦隨」的創作人,有太太王書權可以幫忙填詞,盧冠廷一向覺得自己好福氣。
如果說張國榮的《你在何地》表現了他作品流行的潛力,林憶蓮的《無憾》讓人感受到細微的情緒牽動,與李宗盛合作的《如風往事》讓他有機會展示抱負和專業的嫻熟技巧,那麼專輯《1989》中的《漆黑不再面對》等歌曲就是我們記住他的理由:作為一個浮沉在商業浪潮中的音樂人,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作為一個人的熱血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