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喜歡的紅色電影'手抄報內容
我愛看的革命影視作品,名叫《閃閃的紅星》。主要講的是:在江西柳溪村內,一名天真活潑的小孩潘冬子,本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但成長到十歲後,便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 冬子的父親是一名紅軍戰士,在村中對抗奸角土豪胡漢三,卻不幸被抓,危急中被紅軍赤衛隊員所救,從此冬子對赤衛隊隊長修竹極度崇拜。柳溪村在赤衛隊的保護下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好景不常,紅軍要遠赴長征,冬子父親亦要隨行。父子分別在即,潘父贈送一顆紅星帽徽予冬子以作鼓勵。父親離開後,柳溪村只留下少量赤衛隊員駐扎,大漢奸胡漢三在此時僱用了一批冷血殺手返回柳溪村,重新霸佔柳溪村,冬子只好與母親隨赤衛隊遠走避開。 大土豪胡漢三實行封山,想斷絕紅軍的補給,想把他們活活困死。別的東西還好說,人不吃鹽,就沒有勁兒,甚至有生命危險。冬子卻巧妙地通過重重關卡,把鹽送上了山。當時,上山要被搜身,有人把鹽放在竹子里,但還是被發現了。其實,冬子的招兒很簡單,用水把鹽溶解了,澆到衣服里,等到了山上,再把棉襖洗了,洗出來的水,用鍋蒸幹了,剩下的就是鹽了。 這部影片體現了主人公在黨和前輩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並將他愛恨分明、不畏艱險、機智勇敢、純潔質朴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到,沒有當年紅軍不畏艱險地努力奮斗,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現在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早就聽說過《小兵張嘎》這部精彩的電影,但一直沒有機會看。今天我懷著激動、好奇的心情看完了這部嚮往已久的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日本鬼子殺害了張嘎的奶奶。嘎子為了給奶奶報仇,不怕犧牲參加了八路軍打鬼子,在跟部隊打鬼子的過程中,嘎子被鬼子打過,被鬼子抓起來過;還被鬼子威脅過。但是聰明機智的他每次動能從狡猾的鬼子手裡逃了出來。在最後一集中有個叫齋藤的老鬼子逃跑了,可是嘎子不但把他給抓住了,還從鬼子那裡得到了一把真槍。
這部電影最為精彩的怕你段要數最後的大結局了。嘎子為了救出被關在鬼子司令部的小夥伴,和八路軍一起端了鬼子的老巢,救出了他棒打不散水沖不走的小夥伴。還有嘎子冒著生命危險轉移鬼子的吸引力,鬼子還以為那是八路軍的重要葯品呢!
從這部電影中,我感到張嘎子非常勇敢、天真,出入鬼子的司令部對嘎子來說是小菜一碟、家常便飯。他想進鬼子的司令部就進,想出就出。有一次,一個鬼子躲在了井裡,嘎子他們用尿把鬼子給逼了出來,真是勇敢天真呀!
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就一定找來看一看呀!你會被嘎子的機智勇敢所感動
2. 銘記歷史,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一年級)
銘記歷史,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一年級)
愛我中華,勿忘國恥手抄報,在做手抄報的時候,要會設計手抄報的格局,那麼愛出黑板報的學生,就站優勢。做手抄報的格局,風格,和設計位置,要清楚明了,要展現你的手抄報風格,還要讓自己的手抄報,有沒內容。請看下文。
在做手抄報的時候,先看看一下的幾張圖片,看看別人的設計。
以上的手抄報設計圖片,希望對你有所收獲。
再看下文的手抄報內容。
銘記歷史愛我中華手抄報資料
(一)
21世紀,是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了戰火,沒有了硝煙。
而今年,更是有著紀念和平意義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翻開歷史的昨天,多少中華兒女用自己的力量保衛祖國大地。愛國詩人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誓言激勵人們為正義而奮斗;著名作家郭沫若寫的《爐中煤》,讓我們知道了他那像爐火中的煤炭一樣熾熱的愛國之心;「女中豪傑」劉胡蘭在威逼利誘前也不為所動,不向敵人屈服,最後慷慨赴死,年僅十五歲;愛國戰士董存瑞、黃繼光用自己的身軀抵擋敵人來保衛祖國……
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外國列強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燒毀了人類的瑰寶——圓明園。我們也永遠都會記得,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讓東方雄獅從睡夢中驚醒。今天,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
如今,當我們仰望五星紅旗,每一次唱起國歌,愛國之情就在我們心中激盪。我們都會為中國感到自豪。我們都應該熱愛和平,熱愛我們的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斗。
(二)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其實就是要找任何一個借口,開始侵略中國)日軍就以此為借口,開始「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炮轟沈陽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九一八事變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此後,中國國民黨在東北開展地下黨務工作並支援、資助東北義勇軍的抗敵活動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三)
九月十八日,是一個中國人不願提及的日子。83年前的今天,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劃了一場陰謀,這場陰謀史稱「九一八」事件。而這起事件的結果是我國東三省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三千多萬的同胞飽受著亡國奴的生活,這也是日本侵華的開端。
「九一八」事件不是偶然,那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然而事情發生後,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卻沒有拿起手中的槍桿與侵略者展開搏鬥,反而實行「不抵抗」政策。至此,東北三省完全淪陷,可以說這和當時的「不抵抗」政策有著很大的關系。
「九一八」事件給華夏子孫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現不僅標志著日本侵略者侵華已經是必然,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受苦受難的開始。侵略者長達14年的奴役統治,肆意掠奪礦產資源,對百姓進行奴化教育這一系列的所作所為都直觀的表現出當時的日本政府那赤裸裸的狼子野心。
歷史在緩緩前進,世界也在不斷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些鐵錚錚的歷史和血的教訓。如今日本政府右翼在膨脹,「軍國主義」思想再度死灰復燃,它們惡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事實,在國際輿論的指責下大肆參拜「神社」,這一切都不得不讓每一個中國人警醒,同時也提醒著國人勿忘歷史!「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我國的開端,它的歷史意義和紀念價值都是極其珍貴的,它時刻提醒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同時也用事實說明和平的珍貴,和平不止是中國的願望,也是這個世界的願望。只是,總會有一些國家對歷史表示懷疑,甚至忽視歷史,朝著歷史的反方向走去,這種行徑已經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極其憤慨。
歷史存在於文明的長河中,它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記錄著侵略者的所作所為,它是黑暗中的燈塔,文明的見證者。任你如何去美化,如何去狡辯否認,它依然用著公平公正的方式書寫歷史。「九一八」紀念日不應該成為眾多紀念日中普通的一個,它更應該成為一個提醒全國人民、警告侵略者勿忘歷史、正視歷史的文化載體。
歷史是一座燈塔,時刻提醒我們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歷史是一本教科書,白紙黑字的記載著古往今來;歷史是一部灰色話劇;用沉默的啞劇表達事實的存在。前進著的中國應該牢牢記住這段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空喊口號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時刻反思自身,做到居安思危。「九一八」這段歷史是一盞明燈,它照亮的不是你我的未來,而是中國的未來,這個世界的未來。
3. 怎麼畫有關歷史的手抄報求解答!!
歷史手抄報是以歷史知識為基本內容的手寫報紙,它有顯眼的報頭、報名並設有一定的欄目,以文字書寫為主,也配有一定的圖畫、圖案。
歷史手抄報製作的選材
主要以歷史故事為主,客觀上允許找尋一些歷史的未解之謎。當然歷史資料要古今中外的一些好故事。不要庸俗(如一些比較亂的故事和讓人一見就沒了讀下去的慾望的故事慎選!)如果是好故事,而沒有好標題的故事上加上一個顯眼的副標題為宜。切記手抄報的主題是什麼一定要在內容上得以看出。並且為手抄報取一個好的名稱。
配圖的講究
在故事旁邊往往畫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不要盲目的畫畫。圖畫的比例在三分之一為宜。
關於歷史手抄報邊框製作設計
歷史手抄報寫的是過去的事情,因此邊框不宜過於艷麗。以淺色系為好。當然也可根據自己對手抄報內容圖畫來設定。
4. 初三歷史手抄報
在初三的同學想要製作關於歷史的手抄報,那麼應該如何製作手抄報更好呢?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 秦始皇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二、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漢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
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正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 李世民(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民族英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四、元世祖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採取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 ,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從而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全國統一,初步奠定了國家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全國統一以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也有了發展,採取漢法,改革落後舊制的工作陷於停頓。
五、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後改現名元璋。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祖籍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與劉邦同鄉,《明史 太祖本紀》稱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1368年——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5.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手抄報
歷史書上有畫和字,去畫吧 題材不新穎的話,去買個雜志,史海鉤沉,歷史之類的雜志,裡面有畫有字
6. 城南舊事手抄小報怎麼做啊
手抄報的話,你可以先去找到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一個板塊專門資料.
還有板塊可以寫作者,也就是林海音的生平簡介,創作方面的資料
然後你可以再寫寫城南舊事的觀後感,可以是電影的觀後感,也可以是書的讀後感
最後可以從網上下載圖片,再列印一下,黑白的也可以,彩色的也可以,然後貼上去
如果用黑白的圖,那就製作那種比較有歷史滄桑感的手抄報,如果用彩色的圖,那就製作比較平常的手抄報.
個人認為城南舊事這個作品比較適合黑白的,你也可以採用整長手抄報都是黑白的風格
再給你一段現成的感想: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7. 歷史手抄報《原始人的一天》
手抄報呀,真懷念,推薦你去看【瘋狂原始人】這部電影,以繪畫和文字旁白的形式大概描述古人們的生活艱難,遠古猛獸的威脅,對自然現象的敬畏,從一開始只能躲避劍齒虎的獵殺,只能在洞穴里躲避黑夜,到開始使用【工具】和【火】點燃【文明】的火花,再往後大概就是【部落】【氏族】的誕生和原始的【巫】和【原始神明】崇拜了
咱當時辦手抄報的秘訣是畫畫,又能占篇幅還有意思,你先設定好大概都講那些故事,找張廢紙大概規劃下手抄報的布局,想好旁白的話,比方說以第一人稱畫出古人雙手霸者洞穴的石縫從中窺視黑夜的叢林,模糊的獸群、大型貓科動物泛光的獸瞳,巨獸間的廝殺
或者某次狩獵某個古人撿到只小狼崽,沒有吃掉而是養大了
8. 我與歷史手抄報
我與歷史
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經久不衰並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提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種震撼贊美之情便在心中油然而生。面對著我們異彩分呈的文化,而我卻對歷史愛之最深,並且自小便與其接下了不解之緣。 小時候曾一沉迷於古裝武俠片,裡面的主角總是武功卓絕,並懷著一顆兼濟天下的心,看到這些,心裡的崇拜之情難以言表。還記得那時總喜歡纏著父親給我削一些木質的刀劍,並時刻傍身,彷彿手握刀劍便能化身為古代俠客,憑借一身好武功,行走天涯,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晚上做夢也是關於自己回到漢唐仗劍走天涯。這便是我與歷史的開始結緣,沒有什麼概念,只是盲目地嚮往著古代的金戈鐵馬,崇拜著長衣飄飄的英雄大俠。
到了上初中的時候,擁有了較多的資源,我知道了原來電視劇本中的英雄在古代的現實中也是存在的,於是我開始尋找,拚命地挖掘岳飛,辛棄疾,袁崇煥······。渴望多了解有些英雄的生平,並幻想著某一天能夠披甲上陣,指揮著千軍萬馬攻入敵營,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在那個時候,不再迷戀獨孤大俠的我轉而鍾情於戍守邊關的將領,還對那些豪情萬丈楊的詩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諸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燈花鼓夜,長劍走天涯」······。中一個天真懵懂的年代,也充滿著無盡幻想,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征戰沙場,殺敵報國。感謝歷史,感謝那些戰功卓著並青史留名的英雄將領們陪我走過了三個春秋!
高中,時刻處於緊張壓抑的氣氛中,大家圍著最後一仗精心准備著,此時的我也不得不舍棄那個應召出征的英雄夢,沉下那顆躁動的心,轉身投入現實的努力當中。也就在那段平靜而緊張的日子裡,我發現英雄固然偉大,但是人也無疑是歷史上的的一朵奇葩。在古代的詩詞殿堂里,我體會到了李白的飄逸灑脫,感受到了杜甫的憂國有名的沉重心情,還有柳永的似水柔情也沖擊著我······有了歷史的安撫,我那顆原本狂亂躁動的心逐漸歸於沉靜,變得更加理智,更加清明。高中,舍棄了捨身為國的將軍蒙,而走近了歷史的另一個群體,蜻蜓著他們對時勢的較好或怒吼;感知著他們內心世界的細微變;體會著她們對生命本身的切身感悟······他們帶著我穿越朝野殿堂,流連青山綠水,告知我生命的起源,指明我人生的方向······感謝詩人們,是你們留下的華美篇章讓我在緊張勞累的高中得到了片刻的放鬆,原本該是壓抑沉悶的生活也增添了些許的色彩。先人們留下的經典成了我心靈的棲息地,我想這也便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熬過了黑色的高三,我跨進了大學的校門,作為一名理科生,卻依然對溫室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里,我有充足的時間和更加豐富的資源,而此刻對於歷史的喜愛有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開始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品讀歷史,不以成敗榮辱以及個人喜好去去評判歷史。現在我對於明史是格外動情,張居正的升沉興衰,讓我看到人心的險惡與世事的難料;天啟皇帝的昏庸與縱
容嗎,使得閹狗魏忠賢做大,殘害忠良;袁崇煥的自大恃寵最後斷送了身家性命,令人警醒感傷;崇禎皇帝的勵精圖治,卻怎奈回天乏術,實屬無奈。作為後人來看歷史,我已不會將視線停留在某個人或某類人身上了,漸漸的學會了統觀全局,將整個時期朝代由盛轉衰的脈絡理清,並在發展中總結歷史的教訓和規律,提高自身對事件發展的認知能力。
歷史在我腦中已不單單是已經過去的陳年舊事,它與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謂前車之覆,後事之師,我相信,每個人所走的道路都是在書寫著自己的歷史。總結前人的規律,這樣就可以讓我們肯更清楚的認知自己,並時刻警醒自己,該何去何從,如何抉擇,才能少走彎路。
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的規律卻不會改變,閱讀歷史不僅可以讓人放鬆心情,更能讓我們清楚的認識自身的價值,看清事態的演變發展,提高了我們洞察世界的能力。歷史讓我學到了很多,讓我感觸頗深,我喜歡歷史,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
9. 歷史手抄報的圖片
導語: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我精心整理了歷史的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歷史名人(一)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 秦始皇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歷史的作文(二)
一個能從歷史中學到做事方法的人,無疑是一個懂得借力而行的聰明人。因為陰謀詭計、功利道德,運用於生活中,古今並不相隔。歷史的力量可以轉化為一種養分,來浸潤我們的修養和心智,使之兩強。這是一本書封面上的一段話。平平凡凡的一段文字,卻清晰地向我們講解了歷史的智慧,歷史的真諦。
歷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寶藏。在無止境的歷史長河了,浮現了不少留芳百世的事跡:勾踐為復國屈膝在吳王的`侮辱之下;劉備三顧茅廬;東方朔毛遂自薦正因為忍辱負重,越國才行過吞吳;正因為三顧茅廬,劉備才得以建蜀漢;正因為勇敢自薦,東方朔才可以獻才及揚長。一個個經典故事,一段段精彩片段,向後人先下了一個個寶貴的人生哲理。一個個歷史經驗。
巧借歷史是一種智慧。唐太宗因借鑒於歷朝以來君亡故惡忠言,國破故重專制,而鼓勵官員進諫,最終出現了貞觀之治。相反,逆水行舟,其則招禍害己。南朝陳最後一任皇帝即陳後主,步商紂王後塵沉迷酒色,最後國破人亡。
世人常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一句恰好說明了歷史的價值所在。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並不能預知未來,更不能盲沖直撞,否則,只會惹個焦頭爛額。但是我們並非如此空白,因為我們可以借鑒於歷史,借鑒於前人,為自己對症下葯。
我們不能批判歷史,因為我們沒有資格;我們不能擺脫歷史,因為它與我們相連;我們不能刪改歷史,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我們只能夠借鑒它,學習它,運用其中的精華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為自己人生鋪磚疊瓦。
歷史順口溜(三)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歷史的故事(四)
據記載,我們喝開水的歷史在四千年以上。本文說一說宋朝的開水。
關於宋代西北、東南的喝水情況,宋人庄綽《雞肋編》卷上有則史料:「西北」水善而風毒,因此人多為「賊風」所傷,至於水,冷飲也無妨。「東南」則相反,即便小民百姓行走道路,也必飲「煎水」,卧則頭向外。檐下籬牆,不泥縫隙。一年四季未有烈風。
宋人的「東南」概念,和我們今天的差不多;而「西北」卻是比今天要小得多,大致包括今天山西、陝西的大部,以及甘肅、寧夏、青海的一部分。
西北水好,喝生水也無妨。但「東南」不行,老百姓走在路上,也必喝「煎水」。我們叫開水,宋人叫「煎水」。庄綽見多識廣,他必定到過宋朝的西北與東南。「西北」與「東南」的這種差別,我認為與氣溫有關:西北寒冷,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就比較小,而東南炎熱,微生物的活性則相對較大,微生物活性太大,容易使人生病。
總而言之,宋代的東南地區,已經普遍飲用開水無疑。關於宋代開封地區飲水情況,宋人范鎮《東齋記事》卷一也有一則史料:中央禮部貢院考試進士之日,於階前設香案,主考官與舉人對拜,此是唐人舊例。考位豪華,「所坐設位供帳甚盛」,有帳幕、氈席,供應也豐富,「有司具茶湯飲漿」,「茶湯」即茶水,「飲漿」即飲料。可見宋代的進士考試還是很舒服的。到了考試學究,待遇大變,帳幕、氈席之類全部撤去,「茶湯」也沒了,「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渴了只能就著硯台喝生水,結果弄得人人嘴巴烏黑。想是來相當狼狽。這樣做並非是故意的跟誰過不去,而是防止作弊。大概曾有人敗露,舊例以此設防。歐陽修有詩:「焚香禮進士,撤幕待經生。」以為禮數輕重懸殊如此,其實就是自有原因。
這則史料說明:開封地區如果有條件,人們還是喜歡喝開水——茶水肯定是開水;當然喝生水也無妨,否則讓人們喝生水,就不僅僅是禮數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