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要買家庭影院,不包括電視,就只要音箱、功放、低音炮,在10000元左右。請問哪個牌子才適合呢
這個價位的可以選擇惠普小旋風或者惠威,都是國內知名品牌。買前網路多做功課,切記不要買到什麼亂七八糟的山寨品牌或者假洋鬼子品牌。
標准5.1一套預算10000的話惠威可以選擇:RM600HT(五隻音箱)+SUB10D低音炮+馬蘭士NR1403功放機+先鋒BDP150藍光機(越獄破解版可作高清播放機使用);
器材照片如下:
以上配置惠普音樂性更好一些,看電影與聽音樂的比例為4:6,惠威的更偏影院效果,看電影與聽音樂比例為:6:4,樓主可根據自己需求選擇。
回答來自海納川音響,希望可以幫到你。以上器材海納川均有銷售。
㈡ 杜比音效的十段均衡器怎麼設置才是重低音效果請高手解答,最好有截圖,要最好的重低音效果。
應該基本上是兩邊高,中間低,成凹形的線。
1.打開Dolby,出現了簡約界面。
㈢ 現代影視音樂的構成有哪些
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
影視自發明以來,給我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樂,這一人們表達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藝術形式,基於聲音技術在影視中得以運用以後,使影視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視覺表達,在視聽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藝術,人們同時運用著視覺和聽覺這兩個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進行欣賞電影、電視。畫面與聲音是影視藝術中不可劃缺的部分。影視藝術的聲音又包括:人物語言和音樂、音響。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而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更是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揮。隨著影視藝術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影視音樂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視音樂的創作或繼承中,作曲家與編曲家們通過運用各種技法、各種音樂的表現手段,使影視音樂變得更加豐富多采。影視音樂的誕生與發展為影視劇的發展添上濃重的一筆。今天,影視音樂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重要一環。
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與定義,現在已經基本確定了聲音的藝術構成:即語言、音樂和音響.音樂,在它還沒有真正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早已是電影的附庸了。因為在1927年之前,純粹意義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無聲電影」似乎並沒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現場音樂的伴奏。有錢的影院用大型管弦樂,而小影院也許會用一架鋼琴代替。這種現場演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氣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並非專為電影而作或是緊貼電影情緒的——它們大多是現成或當時流行的樂曲。現代意義上的電影音樂不僅包括無聲源音樂——為影視作品專門創作和編配的音樂;還包括有聲源音樂——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種音源所放出的現實音樂,以及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現在,電影音樂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煽情、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
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鑒賞影視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採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影視藝術音樂語言在影視藝術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是記憶之門。它凝結著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這種神秘使它包容了豐富的內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詞也顯得蒼白無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選擇。若輔之以婉轉低回的音樂,這個片段定會成為影片中最撩動心弦的篇章。比如《結婚十年》。韓夢躺在沾染了十年風塵的地毯上回憶如煙往事,只有音樂才能解讀她心頭的百般滋味。比如《紅河谷》。「寧靜」死前面帶微笑的高歌,遠比慷慨陳詞來得壯烈、凄美。畫面是具象的,音樂則是精神層面的。音樂是對畫面的升華。
這種神秘使它長於營造美好的意境,讓影片韻味悠遠。是音樂讓《空鏡子》中飄散在小樹林里的「陶虹」的笑聲更具感染力;是音樂讓《誓言無聲》中老舊時代的冬天場景對觀眾有莫名的吸引力。音樂似乎比畫面有更長的保質期。當畫面因歲月流逝而顯得簡陋粗糙時,音樂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初聽時一樣悅耳。
在影片中,有時音樂擔當稱職的配角,與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恰如其分的音樂是對作品主題的最好詮釋。電視劇《紅樓夢》的配樂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王立平先生彷彿曹雪芹的隔代知己,無論是「一番風雨路三千」還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旋律與文字配合得天衣無縫。同樣精彩的還有電視劇《日出》的主題歌。「播下了風花雪月,長出是愛恨情仇」,詞作者似乎比萬方更理解她父親。有時音樂與影片相映成趣。「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鄭緒嵐的歌聲為一片打殺聲中的少林寺增添了一絲柔情蜜意;《你是我心中忘不了的溫存》讓《我愛我家》在喧囂落幕之後為觀眾送去幾許溫情;「只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閻肅笑看一代美人香消玉殞。
在這些與影片風格迥異的音樂中有一部分其實點出了影片的真正內涵。首先想到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音樂訴說了張大民樂觀背後的辛酸,笑容背後的淚水。而且小柯的潛吟低唱中沒有過分的悲情,音樂中滲透著揮之不去的無奈與哀愁,就像本片的主色調灰色一樣。音樂悲涼卻不乏積極因素,無數次失望之後依然給自己、給生活留有一線希望。「分手的消息已飛出多遠,愁煩的眼不妨把幸福翻開,天下的事亦如此的平淡,世上的人啊生死不孤單。」
還有一部分甚至超越了影片的主題。譬如《三國演義》中「貂嬋已隨著清風去」的浪漫和含蓄遠勝於原著。而《牽手》中大氣舒緩的主題音樂令一部反映婚姻家庭的電視劇擺脫了世俗的氣息,具有了高貴的氣質。劇中也有夫妻間的爭吵,生活的瑣碎,可三寶的音樂沖淡了其中的市井、煩亂,從整體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調,使很長一段時間內《牽手》在同類題材中遙遙領先。
音樂更可以脫離影片被人欣賞傳唱。此時音樂成了主角,影片退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人們差不多已經忘記《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題曲;有部分觀眾只為欣賞《嘎達梅林》的音樂重又走進電影院。
音樂與影視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相互扶助,相互影響。音樂是對影視的提煉,影視是對音樂的擴展。優秀的影視作品為音樂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優秀的音樂令影視作品飄逸、靈動、回味無窮。許多觀眾是因為《永不瞑目》才那麼喜愛《你快回來》,而我也會因為張信哲一句「把你的發絲當成戒指繞,溫柔烙印再也抹不掉」把《梧桐雨》看完。
某導演說他最喜愛給電影配上音樂的瞬間,自己的作品在音樂中一下子鮮活了,藝術感覺也在音樂中被傳達出來。而專家說,用「影像」指稱影視作品是不準確的,因為影視劇不僅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也要給觀眾奉上聽覺盛宴。
如果《紅十字方隊》沒有《相逢是首歌》,《便衣警察》沒有《少年壯志不言愁》,這些作品不會那麼流光溢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是不可想像的。感謝那些優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份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影片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人們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總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㈣ 你好 能告訴我一般一部電影中的音樂佔比例的多少呢謝謝
音樂在電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除了配合劇情起到烘托氣氛貫穿情節的作用,還要體現電影的主題,一部類型電影就要有專門的主題音樂作為支撐。
配樂的方式有很多,有以樂器、聲樂、樂團或電子音樂等方式製作。
電影如果沒有音樂,就好比一個說話沒有音調的面癱患者,只能讓人感到無趣。
王愛君文集《電影配樂》中講到:電影配樂,在電影的製作中,配樂是配音的一部分;配樂只處理電影里的音樂。在電影里的音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歌舞音樂,一為附帶音樂。歌舞音樂大都出現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編自音樂劇,片中歌舞音樂與片中情節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歌舞音樂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附帶音樂,則在一般劇情片或記錄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無聲電影時代,電影只透過映像及簡單的文字,就把電影的情節完整的傳達出來,而無需音樂的介入。因此,附帶音樂在電影中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製造氣氛,強調或提高情緒與場景的接連,此種附帶音樂,吾人通稱為配樂。自有聲電影問世後,一般電影的製作都加入大量的配樂,一方面滿足觀眾聽覺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則使觀眾由於音樂的引導而更易於欣賞影片。配樂雖非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卻是影片中重要的一部分。配樂有兩種極端而相對的觀念:一種是盡力溶入電影的結構中,如配音般地令人不易察覺;第二種是盡量突出,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兩種觀念只要能夠與整部電影的結構做巧妙的配合,都必能夠產生很大的力量,配樂的真義就在這個配字上。至於配樂的方式大抵有二:一為主題曲式的配樂,這種配樂很突出,而自成一體,除了主題音樂動聽外,對電影中劇情的發展,往往沒有實質的幫助。另一為樂劇式的配樂,仿華格納樂劇,用主導動機,為影片中人物或某一意念之特性,而創作的基本音形,隨著劇情的發展與轉變而發展轉變,這種配樂方式,對劇情的發展與轉變有很強大的啟示力。
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視聽統一的綜合性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性質與特點
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象、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①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
②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現實性與功能性
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美學功能是:
①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②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動人。
③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象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④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⑤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⑥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至於你說的比例,要看是什麼類型的影片,如果是歌舞片,基本上整部電影都是唱下來的。如果是普通的類型片則要根據劇情的起伏來定,音樂要加的恰到好處。比如像《加勒比海盜》,在你不經意的時候音樂已經響起,而你卻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融入到那電影氛圍中,一直到電影結束,恐怕也只記得那電影主題曲《He's a Pirate》。所以你要問音樂在一部電影中佔得比例,這個真的不好說。
我覺得如果誰一定要給電影配樂規定一個比例,那麼就太不專業了,也太不人性了。
㈤ 香港電影電視音樂的版權歸屬和分成
版權的所屬,一般是公司和藝人雙方約定的。
比如很多好萊塢的大片中,演員除了出演費用之外,還帶部分版權分成的比例的。
你可以參考這個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_CWGh4ZyaWUiU9W0a_iy2MJz0Q3BEEPmjeIxD7vSB_
㈥ 看電影,聽音樂,音效均衡器分別應該怎麼調
看電影時適當調高高音和低音,聽音樂是適當調高中音,調低低音。這是大致原則,主要還是邊調整邊聽,聽起來舒服為止。
㈦ 專題片視頻剪輯時,背景音樂電平一般為多少
這個沒個標准,根據你的片子需要。
還有就是音頻格式的不一樣,會造成音量調節數值的不準確。比如背景和配樂都到了100,但是配音的就是小。所以這時候你要靠耳朵來完成了。你考參數很麻煩的。
正常的比例應該是,解說100,背景70.
㈧ 視頻的背景音樂和原聲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合適
沒有多少比例 。。
帶上 耳機 自己 調整。。
每個音頻 或原聲的 音量都沒有固定的 大小。。
所以帶上耳機 跟著感覺走。。
個人訣竅。 保守做法 原聲和 音樂 差不多大小 。
㈨ 作曲家為一部電影配樂會有多少酬勞
在我國,作曲家的酬金一般在20萬元至50萬元人民幣之間,約占總投資額的0.3%至0.83%,且音樂版權按照慣例通常歸於製作方,作曲家幾乎沒有任何版權收益。
我國最著名的配樂大師為1957年出生於湖南的譚盾,曾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創作獎,他的管弦作品《道極》更被評選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在第44屆格萊美中,譚盾再度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以電影《卧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獲得「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恆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㈩ 電影原聲帶的類型
一般來說,電影原聲帶唱片可以分成三種基本的原型,第一種是以歌曲為主的歌曲原聲帶(Song-Oriented Soundtrack Album),第二種是以配樂(Score)為主的配樂原聲帶(Original Dramatic Scores On Record),第三種電影原聲帶,是為最撲朔迷離的一種,當中所收錄的音樂或歌曲在電影里完全找不到!以下我們就一一介紹這些電影原聲帶的形式。 首先我們來看看以歌曲為主的歌曲原聲帶(Song-Oriented Soundtrack Album)。以商業利益來說,歌曲原聲帶其實是電影原聲帶市的主力,一般來說,一張管弦配樂原聲帶能有五萬張以上的銷售量,就會被視做賣座的原聲帶,但歌曲原聲帶的銷售量往往是配樂原聲帶的數倍有餘,如管弦配樂原聲帶中的賣座紀錄《星球大戰》,當年創下400萬張的唱片銷售量,但同期的歌曲原聲帶《周末狂熱》,其銷售量高達2000萬張,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電影再怎麼灌水,也要設法推出一張歌曲原聲帶大撈一筆。
實際上,除了音樂電影以外,通常一部電影里真正為電影而創作的原著歌曲並不多,尤其不會多到可以發行一張電影原聲帶,因此我們很容易發現這類原聲帶中大部份的歌曲,在電影里根本就找不到,這類原聲帶的品質時常良莠不齊,當中有仔細構思編輯的經典專輯,也有濫竽充數,純為撈錢而發行的浮濫商品。一般來說,含有電影原著歌曲的原聲帶較具時代意義,如《第凡內早餐》、《畢業生》、《兩小無猜》、《往日情懷》、《俠盜王子羅賓漢》、甚至是《泰坦尼克號》等(以篇幅來說,《泰坦尼克號》固然是以配樂為主的原聲帶,不過以市性來說,恐怕也有一大半的人買這張原聲帶是為了歌曲而不是配樂)。畢竟,要為電影構思一首好的原著歌曲,其實就和寫一部好的配樂一樣的困難,而一首動人的原著歌曲,也和一部好的配樂一樣的有價值。
不過,電影歌曲的來源一直都很復雜,它們可能是請詞曲作家特別針對電影寫的(如《第凡內早餐》的Moon River、《往日情懷》的The Way We Were、《泰坦尼克號》的My Heart Will Go On),可能是選用切合故事題旨與戲劇需求的既存歌曲(如《麻雀變鳳凰》的Pretty Women,《終極保鏢》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第六感生死戀》的Unchained Melody),但常常也可能是從唱片公司提供給製片或導演的促銷歌曲中挑出來的。很多時候,選用哪一首作品做為電影歌曲甚至和電影創作無關,反而和商業利益有關,因為歌曲出現在電影中,等於多了一項十分有利的宣傳媒介,唱片公司有利可圖,自然也不會少了電影公司一杯羹,這種情形下誕生的電影歌曲原聲帶,很多時候都是虛有其表,掛羊頭賣狗肉,不過也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例子,如《捍衛戰士》、《渾身是勁》、《雞尾酒》等著名的歌曲原聲帶,當中的歌曲幾乎都是新曲,但幾乎都不是針對電影寫的,而是製片,導演,音樂總監等,從唱片公司送上門來的數百首新歌中,視電影的需要挑選出來的,這些原聲帶選用的歌曲都很出色,和電影也結合的很成功,不論這些作品最初是否是為電影而做,其實還是可以成就一張很好的電影原聲帶,但以歌曲電影原聲帶龐大而浮濫的發行現況來說,稱得上好的專輯占的比例並不很高。 以配樂為主體的原聲帶(Original Dramatic Scores On Record)
最早發行的電影音樂唱片,幾乎都以歌曲為主,電影配樂(Score)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連《亂世佳人》這種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電影配樂的發行也不受唱片公司看好,時至今日,電影配樂原聲帶所受到的重視已今非昔比,很多電影配樂早已脫離背景音樂的印象,成為新的當代經典,1977年的《星球大戰》被認為是電影配樂原聲帶頹勢逆轉的關鍵,這張專輯賣出了跌破唱片公司眼鏡的成績,證明了純配樂的原聲帶也具有雄厚的商業潛力與廣大的接受度。
電影配樂原聲帶的產生有很多不同的來源,第一種情形,是實實在在來自電影原音軌的Soundtrack,不經任何編輯修改,完全將電影中可以聽到的音樂原音重現,不過真正這樣處理的原聲帶並不多,因為將電影中的配樂原音直接翻錄成唱片,聽起來未必很舒服,有時可能會很零碎或不具音樂上的完整性,通常Promotional Soundtrack Album才會採用這種原汁原味的發行型式,一般商業版電影原聲帶在發行時,還是會將這些原始的Soundtrack去蕪存菁,刪去一些不具音樂欣賞價值的枝節,同時也將音樂重新組合編排,以達到音樂欣賞時的流暢性,獨立性與完整感。當然,這樣的處理有時可能會造成遺珠之撼,因此我們又會看到一些所謂的完整版專輯,來達到補遺的目的,例如於1999年與2000年發行的兩張《星球大戰首部曲》電影原聲帶,音樂內容都取自電影原音的Soundtrack,但編輯方式和收錄的音樂篇幅有不少差異,聽起來的感覺其實並不相同。
而在前文也提到,很多電影配樂原聲帶所收錄的音樂,並非真正取自電影的配樂原音,也就是說,不是取自原始的Original Soundtrack,而是音樂家根據配樂原譜,重新為發行唱片而特別選曲,編輯,演奏,錄制的,如John Williams的《外星人》、《大白鯊》等代表作,當年與電影同步發行的原聲帶,其實並不是取自電影中的原音,而是John Williams根據原譜,為發行唱片而重新改寫編輯,重新表演灌錄的,反而90年代推出的《外星人》、《大白鯊》數位錄音完整版,才是真正取自電影的原始音軌。這種發行原聲帶的方式,常提供給音樂家較大的發揮空間和整理機會,如在原聲帶中安排音樂家改編整理的演奏曲目等,同時在錄音和表演的品質上也較為穩定,不像原音的Soundtrack,礙於電影後製作業的時間壓力,有時品質會有瑕疵,不過在電影音樂製作技術與成本大幅提升的今日,很多原音的Soundtrack本身就已經表現的很完美了。而這樣的電影原聲帶在製作的企圖上,除了反映電影的精神,主題外,也特別著重於音樂本身的表現和獨立價值。
1972年,RCA Records發行由George Korngold製作、Charles Gerhardt指揮The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的重錄版電影原聲帶《海鷹》(由Erich Wolfgang Korngold擔任配樂,即George Korngold的父親),首開電影配樂重錄之先河。重錄版的電影原聲帶通常選擇具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的經典配樂,做為重新詮釋整理的對象,讓這些音樂以更精緻的面貌以及更進步的錄音技術重現。RCA Records當年的經典配樂系列是這類原聲帶的代表作,重錄了《大國民》、《海鷹》、《亂世佳人》、《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北非諜影》等作品,後來許多唱片公司也陸續跟進,如Silva Screen的《阿拉伯的勞倫斯》、《錦綉大地》,Varese Sarabande的《驚魂記》、《迷魂記》、《慾望街車》、《超人》、《大白鯊》、《遠離非洲》等,都是非常出色的重錄版電影原聲帶。這些原聲帶在選曲上常收錄全本樂曲,內容往往比原本的原聲帶更完整,有時在表現和錄制技術上也超越了原先的電影原聲帶。重錄電影原聲帶的出現,可以說是對一部電影配樂,其音樂地位與歷史價值的一種推崇與鞏固,因為這些為電影而寫的音樂,已經不僅只是電影的附屬品,而是可以被獨立表演、獨立欣賞、獨立分析,具有完整音樂價值的作品。
最後,不如舉個例子《大白鯊》,來為大家說明一下上述幾種配樂原聲帶的差異。《大白鯊》的第一張電影原聲帶,也就是1975年的MCA版,其實是一張Studio Re-recording的唱片,當中的音樂和電影中可以聽到的並不完全相同,是John Williams擴充改寫配樂原譜,並重新演奏灌錄的演奏專輯,大家如果注意當年這張原聲帶的標題的話,會發現這張唱片的標題是Music From The Original Soundtrack,並不是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這是一張很好的唱片,拿下當屆葛萊美音樂獎,但唱片中的音樂並不等於電影中的原配樂,John Williams拿下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是因為電影中的音樂,但他拿下葛萊美音樂獎是因為唱片中的音樂,兩者並不完全相等。二十五年後,Decca Record發行了當年電影中真正的Soundtrack原始錄音,在錄音品質和音樂內容上,與MCA的版本有不少差異,而這些音樂,是電影中所有配樂原音重現,也就是名副其實的Original Soundtrack,同年Varese Sarabande發行第三張《大白鯊》電影原聲帶,在音樂內容上,取的也是電影中真正的全本配樂總譜,而不是MCA版中改寫編輯過的表演樂曲,Varese Sarabande以更新的數位錄音技術,由Joel McNeely指揮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重新表演灌錄《大白鯊》的全本原配樂,並且按電影中的次序編排整部配樂,是很精彩的重錄版電影原聲帶。這三張《大白鯊》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內容與聲音感受各不相同,而且,其實很難說哪一者可以被取代,因為基本上這是三次不同的錄音與不同的詮釋,甚至,也有不同的音樂內容,有興趣的樂迷反而可以從這些不同訴求的版本中,更深入一部配樂作品的精神,當然,通常必須是有特殊歷史與藝術價值的作品,才能受到這樣的重視與矚目,發行這么多種不同的版本。 沒有使用在電影中,但掛名為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專輯
《厄夜叢林》是一部完全沒有音樂的電影,但它發行了歌曲電影原聲帶,《駭客任務》、《新驚魂記》等歌曲電影原聲帶也都是這種情形,在電影里幾乎都找不到這些原聲帶所收錄的歌曲,這種電影原聲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Music Inspired by Motion Picture,唱片公司與電影公司在談妥原聲帶發行權後,根據電影的主題和特色,結集一些相關的音樂來發行電影原聲帶,不論這些音樂倒底有沒有用在電影里,這樣的電影原聲帶等於是一張以電影作為靈感,加以聯想附會,結集相關歌曲或音樂,湊合而成的音樂合輯。這種原聲帶大多十分浮濫,而且深受市需求與商業利益左右,很難說有什麼創作價值,但成本低,回收快,難怪唱片公司對這種魚目混珠的產品樂此不疲,美其名是Inspired by Motion Picture,但說穿了是掛電影的名字撈錢的音樂商品。
另外一種情形,是所謂的Rejected Score,音樂家原本被聘請為某一部電影配樂,但因為種種因素走馬換將,結果音樂家已經完成的作品,最後沒有使用在電影中,如果這些音樂本身其實有不錯的品質(只是不合適這部電影,或者更正確的說,是導演、製片人認為不合適這部電影),客觀情況又許可的話(經費、時間、作品的品質與完整程度等達到一定的條件),這些被導演炒魷魚了的作品還是有可能絕處逢生,發行電影原聲帶,如Hans Zimmer的《K2》、Bernard Herrmann的《沖破鐵幕》、Alex North的《2001太空漫遊》等電影原聲帶,其實都是遭到回絕的原配樂,我們無法在電影里聽到這些作品,但音樂家將這些作品當成個人的創作發表,這樣的原聲帶也常使用Music Inspired by Motion Picture這個名詞(畢竟叫Rejected Score聽起來滿泄氣的),但在創作精神和品質上比上述一些名不符實的專輯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