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悟空傳》
先附上一張電影院拍的照片
或許它最大的作用,是會讓所有失望的人再度回去翻看小說《悟空傳》,那中二又熱血的青春才真正躍然紙上。
當然,如果你只想看特效看明星看言情並且不喜歡原著,這部電影還是可以一看的。
有其他要求的話,還是算了。
Ⅱ 《悟空傳》為何違背天命,也算不得什麼
《悟空傳》和《西遊記》最大的不同就是將天庭黑話,同時加入了周星馳導演的《大話西遊》的情節。
《悟空傳》是今何在於2000年創作的網路小說,當時正是網路文學興起的時候,小說解構了《西遊記》原著,將《大話西遊》的思路融合進去,當時就曾引起爭議。到了今年的電影版,對小說也進行了一番改編。最終呈現出的故事,與《西遊記》原著已經沒有多少關系,人物設置、故事走向都截然不同。借了「大鬧天宮」的輪廓,注入了一個全新的關於不服天命、一意復仇的故事。
Ⅲ 倪妮在《悟空傳》里扮演什麼角色
倪妮扮演的角色是阿紫。
「痞子」仙女阿紫,俏皮直爽,活潑可愛。不僅勇於為朋友出頭,也敢於質問天庭制度的不公。為了讓孫悟空解脫,而說出違心的狠話,面對愛人的離去傷心欲絕,決定到天機處與母親一戰。
劇情簡介
彼時孫悟空(彭於晏飾)還不是震撼天地的齊天大聖,他只是只桀傲不馴的猴子。天庭毀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眾生命運,他便決心跟天庭對抗,毀掉一切戒律。
在天庭,孫悟空遇到不能愛的阿紫(倪妮飾),一生的宿敵楊戩(余文樂飾),和思念昔日愛人阿月(鄭爽飾)的天蓬(歐豪飾),他們的身份註定永生相殺,但其實不甘命運擺布的又何止孫悟空一人,卻沒想到反抗卻帶來更大的浩劫。
(3)悟空傳電影院屏幕圖片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電影版《悟空傳》改編自網路小說,小說《悟空傳》最早於2000年就在網路上連載,主角與傳統《西遊記》一致,還增加了幾個人物,並為主角們寫了愛情戲。
原著有三條線索,分別是豬八戒和阿月之間不離不棄的愛情,孫悟空與紫霞熱烈卻又壓抑的感情,唐僧與小白龍之間哀婉的情意。
《悟空傳》中特效鏡頭由特效團隊MORE VFX製作,750位特效師耗時一年時間製作完成,特效鏡頭多達1750個,佔全片鏡頭的78% 。
Ⅳ 《悟空傳》究竟值不值得一看
本片根據今何在同名小說改編,今何在也參與了影片編劇工作。
彭於晏最後的「齊天大聖」造型,在片場化妝完成需要8小時。
余文樂為了飾演楊戩,花了11個月的時間訓練身材。
悟空傳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對《西遊記》的顛覆性想像,可這份想像沒能貫徹始終。
我們對任何一部和《西遊記》有關的電影,都有一個終極期待,即想像力。
無論是故事內在的延展,還是呈現方式上的拓新。
所以,大話西遊令人尊敬,並熱愛到現在。
作為一部因為大話西遊而引發的想像,悟空傳好就好在它的想像力上,但可惜也可惜在想像力上。
解構,是當代人對於《西遊記》的解讀方式,也是現代創作者對《西遊記》想像力的主要呈現手段。
而[悟空傳]的解構式想像,有令人震驚之處。
它第一個顛覆了的,就是《西遊記》里最難改變的人物:孫悟空。
現在才發覺,原來中國人對孫悟空的熱愛,超過了中國文學史上任何一個人物形象。
但孫悟空的形象,在多數人心中是固化的。
後來版本再怎麼重構,也還是那個機智勇敢、神通廣大的猴王。
[悟空傳]則在[大話西遊]的母體上,再次做出重大改變——孫悟空在人間失去神力,成為一個凡「猴」少年。
我們熱愛孫悟空,因為他處於一個少年與成年的臨界點上。《西遊記》這一路,說的是成長。
只不過這次,讓他長大的不是五行山和緊箍咒,而是他以凡人身份,在人間的歷練。
此時,[悟空傳]對於《西遊記》原著人物關系富有想像力的重構,體現了出來。
我們能看到孫悟空像凡人一樣戰斗,也像凡人一樣戀愛。
他舉不動金箍棒,只能靠一門破爛土炮來降妖。
他跟古靈精怪的阿紫成為歡喜冤家,跟後半世的生死兄弟天蓬、卷簾亦敵亦友、並肩作戰。
他經歷了凡人的情感糾葛、喜怒哀樂之後,才成為那個被各種符號包裹了的孫悟空。
這些,都是以往很多西遊改編電影不敢做,沒做成的。
在那些故事裡,孫悟空是猴,是聖,是佛,唯獨不是人。
對於內容的重塑,帶來的必然是形式的現代化改造。
在這里,[悟空傳]在工業製作上的想像力,體現了出來。
比如道具的設置上。片中眾人的武器,不僅有新意,而且與人物的性格氣質掛鉤。
歐豪飾演的天蓬,孤絕冷傲,肅殺利落,當然不能再用豬八戒笨重的九齒釘耙。
於是,片中天蓬的「九齒迴旋刀」,懸空飛轉出刀奪命,仙氣與殺氣並存,成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道具之一。
大反派上聖天尊的武器,是無數銅塊組接而成的銅牆鐵壁,暗合了人物如機械般殘酷冷漠、麻木不仁的衛道士形象。
Ⅳ 昨天通過網路途徑看了電影悟空傳,但是裡面內容我感覺很奇怪,因為把所有拍攝場面和相關東西都給映屏幕上
本來就是假的啊..!!
這只是講拍攝的花絮背景的搭設還有特效是如何做的而已..!!
Ⅵ 電影《悟空傳》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我個人最喜歡孫悟空。電影開始,旁白介紹孫悟空來歷:天機儀掌控萬物命運,不服者被稱為魔,魔被天庭誅滅,但魔心不死,墜落花果山化為魔石,孫悟空從中蹦出。顯然這一版孫悟空的來歷基本還是遵循了《西遊記》的故事原型,加入「不死心」的設定,無非是為了強調他的反抗精神。而反抗精神無疑是電影《悟空傳》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主題,盡管毫無疑問傳達失敗。
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孫悟空的形象。我們看著花果山上那隻猴子,就好像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不甘、不認、不服,往前五百年,往後五百年,從今往後的一萬年,我們都會記得他的名字,他就出生在我們心裡,他是我們每個人,自我與靈魂的化身。他就是自由,就是權威,就是超越一切,就是舉世無雙,他的名字叫做「孫悟空」,我願成魔,輪回度佛。
Ⅶ 電影《悟空傳》主要演的是什麼
我覺得《悟空傳》主要演的悲劇英雄孫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對命運的抗爭。講述了彼時的孫悟空還不是齊天大聖,二郎神也只是一個長著三隻眼名叫楊戩的熱血青年,他們來到神仙學院習武修德,在此收獲友誼,經歷愛情,卻又面臨兄弟反目。一條荊棘的成長之路才剛剛開始。
我覺得《悟空傳》是在《西遊記》和《大話西遊》的結合中進行改編而形成的,保留了《西遊記》中「取經」的故事和人物師徒四人,在此基礎上突出了愛情故事。愛情成為唯一神聖的東西,它取代了去西天取經的神聖地位。
Ⅷ 《悟空傳》高清資源遭泄露,票房該何去何從
今天早上,我偶然看到豆瓣電影悟空傳的討論區出了一個這樣的帖子:
泄漏資源劇照
你看像這樣的,我們就一單純的吃瓜群眾,看的也沒意思,對么?而且很多地方都沒字幕什麼的,也沒經過特效,你根本就看不到彭於晏飾演的悟空那種瘋魔霸氣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你還不如去看喜羊羊與灰太狼呢。
所以這里就單純從觀影體驗提醒大家,真的沒必要去看這種版本。
如果,你是對幕後花絮感興趣的,我也建議,你先去電影院看加了特效版的,再看花絮,會有意思的多。
畢竟,所有的節目都是先放主片,再來花絮的,你說是么?
Ⅸ 如何評價《悟空傳》這部電影
我覺得《悟空傳》這部電影很好看!《悟空傳》表面上寫的是西遊,其實寫的是你我的人生。《悟空傳》這部電影是一部由郭子健執導,彭於晏、倪妮、余文樂等主演的奇幻、劇情、動作類型的電影,在2017年7月13日在中國上映,也得到了大家的喜歡。
說到這部劇《悟空傳》,天蓬與阿月的愛情故事,重建愛情是俗,是平庸也好我覺得合情合理。還有就是我認為彭於晏還是比較適合來演叛逆的悟空,這也是為這部劇增加了很多色彩。也是的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孫悟空的服裝是以正色為主,也是更能凸顯這個角色的叛逆。《悟空傳》之所以為悟空傳,就是以悟空這個角色來驅動整部電影,而且這部劇的特效做得很不錯。
Ⅹ 如何評價《悟空傳》這部電影
《悟空傳》完美地證明了這部小說不適合改成電影去年某些時候,朋友告訴我,《悟空傳》拍成電影了,我當時問了一句「是今何在的《悟空傳》嗎?」今何在的《悟空傳》能不能拍成電影,或者說,拍成電影還能不能打動人,這個問題我是考慮過的,答案是不能,因此,我一直以為電影《悟空傳》只是恰好重名而已,直到我在編劇一欄看到了今何在的名字,以及片頭那句「由今何在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抱著被打臉的心態,我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結束的時候,我長舒一口氣,臉還在,我的論點依然是,《悟空傳》不適合拍成電影,而這部電影,成了我最有力的論據。
先說電影。如果你沒打算講好這個故事,就請你不要到處打著它的旗號招搖撞騙。看完之後,陪我同去的老弟問我「這是《悟空傳》嗎?跟小說有一毛錢關系嗎?」這話不假,如果真的硬要說有一毛錢關系的話,大概是,主要角色沿用了小說的設定,但還是砍掉了小白龍、玄奘等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戲份,(想到這里,我不禁有點擔心,他們不是打算拍續集的時候用吧?),而且人物關系還作了一些改動。除此之外,就跟原著完全不一樣了,這完全是一個新的故事,原著黨被忽悠進來還看了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故事,您能體會其中的絕望心情嗎,如果改編的好也就忍了,我們也不是不接受新鮮事物,關鍵是這改編不僅沒有原著風骨,連個故事都沒講明白,好的,我在電影院一共打了6次呵欠,旁邊的觀眾看了5次手機上的時間。就舉一個例子,阿月和天蓬的故事,看過原著的是知道他們倆感情發展的前因後果的,但是電影給改了,阿月和天蓬在人間因為抓妖雲而重聚,小說里是沒有這種情節的,原著黨懵了;電影改就改唄,那你在你的邏輯下把因果講出來啊,很可惜,並沒有介紹,好,非原著黨也懵了。
總之,一方面,大量的故事情節需要知道前因後果才能充分被吸收,但是電影改的面目全非,看過小說的人接受無力;另一方面,佔到全部內容超過90%的改編部分,邏輯無法自恰,故事生硬,沒看過小說的觀眾要麼雲里霧里,要麼直接將其斥為爛片。可能我少見多怪,但在我有限的觀影生涯中,確實沒見過改編如此巨大,幾乎相當於兩個故事的小說改編電影,然後它竟然還以原著的名義做宣傳。《悟空傳》小說的成功幾乎不可復制,《悟空傳》是今何在當年在金庸客棧的時候寫的網路小說,最初是連載的形式,後來又在新浪網發表,網路連載創作,在當時非常盛行的一個原因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反饋非常及時,而且地位更加平等。不同於傳統的出版物,作者和一些優秀的有才華的讀者之間,王不見王,網路連載的文學創作,作者和讀者之間往往可以有更好的互動,甚至,由此可以引發讀者的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