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首歌曲、一段音樂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電影的經典。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對那些電影的情節、內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記憶,但想起它們中一些出色的樂曲,總能使人產生往復的回味。
近似或完全等同於許多人的感受,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從2008年4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原版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開始在中國巡演,7月26日到31日來到它的第七站廣州。恰好這個時段在我暑期游歷廣東的半個月內,盡管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樂盲,但既有機緣躬逢盛會,當然欣然而往。我敢肯定,前來欣賞這場音樂劇的觀眾,絕大多數一定都看過它的同名電影。現在人們觀看影片通常都是在下載後的電腦的顯示屏前完成的,而與之相比,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多地表現在演出現場。
在我以為,不論是從迫近的功利角度還是其他的一些根據出發,毋庸置疑的是,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的劇情並不復雜,也沒有所謂的宏大和壯觀,但卻更能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在劇中,施奈德夫人這樣慨述:愛情的經典,全在於共同面對困境時的無懼。實際上所有的愛無不如此,面臨危難的拼搏力量能夠輕易地顯示出愛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諦。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B. 急需影片《洗澡》的影評,寫好了加分,八百字,最好寫它的藝術特色!!
上善若水
---------評《洗澡》主題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做人要像水一樣,善。做事要像水一樣,盡善。一部發生在澡堂里的盡善盡美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場面,沒有高科技的參與,只有觸碰心靈的感嘆,引人深思。平平淡淡中彰顯一種美輪美奐的人生,美妙又耐人尋味。影片依附於水,發生於水,升華於水,在水世界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最終幸福的家庭,也許這種完美有所欠缺,但一家人最終都是「善」的,一種升華了的「善」,上善若水,如人一樣。
先不說影片中多少次將我哽咽,單從影片內容上講,一種簡單,一種親切,一種人性,無一不感人至深。小時候看不懂,長大了明白了,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一種最貼近人心的人生哲理,這部電影中表達的可謂是盡善盡美。轉頭細想,不管你是大紅大紫,還是延街乞討,家,才是你最好的避風港。家人會包容你的一切。影片如此,人生亦如此。而澡堂又像每個來洗澡的人的家一樣,成為人們的避風港。何正借人家錢沒還,三個債主到澡堂來追債,被老劉的正義之言呵退,大明也拿出兩萬塊錢供何正應急用。張金浩與老婆吵架,跑到澡堂避難,老劉收留了他並且製造讓兩人和好的機會。老林與老吳為了斗蛐蛐的是治氣老劉很合時宜的給老林做了做按摩,捶了捶背,化解了矛盾,這些善。像凈化葯水一樣的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而讓我最受感動的人,就是二明,有人說;「傻也是一種福分。」我認為沒錯,傻的人好像年幼的孩子一樣,不懂得名利,不懂得尊嚴,不關心身邊的一切。就好像「人之初,性本善。」而二明就是這種最善的人。當老爺子離自己而去,沒有悲傷,一如既往的生活,奔跑,天天起來開門營業,也許已經成了習慣,但更多的是一種愛,竟管他不懂。而朴實的語言中又透露出一種美妙。「爸爸說,他們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洗澡,聖湖的水不僅能夠洗滌身體,而且能夠洗滌心靈…」澡堂子里放得滿滿的一池子水,藍藍的,二明獨自享受著老爺子留給自己最美好的遺產,如此美妙,上善若水。影片最後,二明唱起了他最喜歡的歌:《我的太陽》,但歌詞卻成了:「我的爸爸」。。。。。。
上善若水,簡單的生活中突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C. 《洗澡》的影評
摘要 雖然電影名字叫《洗澡》,卻不是我們熟知的楊絳先生的那部短篇小說《洗澡》改編而成的。
D. 《洗澡》的影評
《洗澡》影評: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充滿了中國人特有的人情味.看完後最想做的事應該是好好的看看自己的父親,然後對他說:爸,你辛苦了!
影片里有很多值得深深思考的東西,關於成長,關於親情,關於表達,關於離開與回家.
記得看的時候心裡最大的感動來自那個有點弱智的弟弟,他的純真和直接是正常人無法擁有的.其實我們也是有過的,那些美好的感情.可是畢竟我們長大了,於是那些屬於孩子身上的純美就隨著時間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於是我們成了一個正常的大人,而仍然沒有長大的就是"傻子".
影片說的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家庭的故事.故事裡的老父親開著一間澡堂子,就是老北京的那種最傳統,最有人情味的澡堂子.在這樣的澡堂里洗澡其實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更多的人是把這里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溫暖的港灣,可以發泄的場所,尋找安慰的地方,甚至連自我都可以在這里重新喚回.這個家有兩個孩子,大兒子聰明優秀,長大後去了深圳工作,真是離家千里萬里.剩下老父親和另一個兒子呆在北京.另一個兒子是有點弱智的傻子,只有他一直陪在父親身邊.無論怎樣都不會離開家,離開生他養他的父親.可是北京和每一個中國的城市一樣都在進行著最快的城市建設,到處拆房子,到處大興土木.古老的傳統的澡堂要拆,代之以現代化的公寓和現代化的洗澡設備.一種文明和另一種文明的交替,充滿了讓人悲喜交加的復雜情緒.因為傻弟弟的一封只有畫的信,讓遠在最南方的哥哥產生了誤會回到了北京的家.於是故事就此展開,哥哥與弟弟,聰明人和傻子,看著看著很難分清到底誰是聰明的,誰是傻的.用另一種價值評判標準的話,我覺得二明是幸福的,他是"聰慧"的.我甚至替大明悲哀,也是替自己悲哀,如此正常的成長竟失去了那麼多的快樂,還有純真,自然,直接,感激……..種種的情感我們都在失去,其實我們是不想這樣的.
聰明的人自以為聰明,很大的程度是因為懂得為自己著想,懂得掩飾和遺忘.而二明似的傻子就不懂,他永遠停留在童年裡,有一個成人的軀體卻裝著小孩的靈魂.小孩總是和父母寸步不離的,在小孩的心裡父親永遠是高大的代名詞.象徵著安全,溫暖,幾乎和家一樣的讓人放心,二明和父親就是這樣的.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在父親的眼裡這個孩子盡管不"懂事",但是他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有他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兩個人在北京過著相濡以沫的生活.相比之下,大明成了一個陌生人,他回到這個家,在起初的時候顯得那樣的格格不入.他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新的文明,他的思想也和澡堂的傳統與古老迥然不同.他和父親有明顯的代溝,他的離家對父親來說畢竟是捨不得的.可是沒有辦法,孩子長大了總是要走出去的,告別童年和少年,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成家立業,也作父親,也當一家之主.這個時候對自己的老父親的感情已經變了,或許在很長的時間里不曉得如何面對父親.與此同時,父親對自己卻沒有變,他還是把自己當孩子的.無論怎樣在父親的心裡孩子終究都是要受保護的對象.這種錯位造成了影片里某種悲劇性氛圍的必然因素.
有時候我常常想到底成長意味著什麼?成長的不可抗拒到底我們為之付出了多少代價?在二明的臉上我們很容易看到滿足和快樂,對他來說生活如此簡單,只要有父親和澡堂就是一切.他沒有更多的慾望,沒有深沉的情感.世界在他的眼裡是純粹的.這讓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一本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小說中的"世界盡頭"就是一個絕對的純粹世界,人沒有心沒有慾望,男女可以相親但不能相愛.這樣的世界註定會被摧毀.沒有心的話同時也就失去了感覺,快樂和悲哀都感覺不到.人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那是多麼可怕的事.幸好二明不是,二明是有心的.他可以感受溫暖和愛,他也感受著痛苦.當他在父親逝去後幾天才猛然醒悟並且大聲對哥哥說"爸爸犧牲了!"時,讓看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誰說這是一個傻子?誰說傻子什麼都不會?其實在二明的心裡,他明白著一切.父親和澡堂對他來說就是家啊!
大明和二明,一對兄弟,兩個世界.聰明的未必值得慶幸,而傻的未必應該悲哀.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羨慕傻子的,因為他們簡單,直接,純粹;所以看"洗澡"的同時也是在看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走出原來的家,可是我們是否還找得到回家的路?
E. 盲井電影影評3篇
盲井電影影評1
前幾天看了《盲井》,我想當然地把英文名翻譯成《blind well》,看到海報以後才知道是《Blind Shaft》,因為英語中Shaft有陷阱的意思,所以用起來顯得更為貼切些。“陷阱”,很清楚起表達了這部電影的主題。
《盲井》是根據劉慶邦的小說《神木》改編的,說是根據小說改編,我找來書一看才發現電影跟原著已經有很大出入了,其中改變的不乏小說的結尾。
《神木》獲得過老舍文學獎,然而名氣卻不是特別大。
不得不說,《盲井》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出乎意料地整部電影沒有一點音樂。電影的基調是灰色的,開篇便是一個悠長的長鏡頭,把人的視線一直往井下拉,井口越發狹小。
《盲井》象是一部紀實電影,晃動的鏡頭顯得真實而平靜。沒有絲毫粉飾,如果不是主角的存在,往往讓人產生不是電影的錯覺。
兩位礦工——唐、宋以親戚的名義把其他礦工騙下礦井然後殺害領取賠償金。尋找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一個年僅16歲的小孩——元鳳鳴。在礦井裡生活的時候由於礦主的精明,二人遲遲下不了手,這使得鳳鳴跟唐、宋二人有了接觸的時間。宋因為家中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因此對鳳鳴有了情感上的認同。其中鳳鳴在工作閑暇時看書等細節也做得很充分。
三個人的關系中,鳳鳴是待宰的羔羊,身在虎口卻渾然不覺,為了感激“二叔”(宋)給他找到了工作,生活中他處處為宋著想。可以說在情感上鳳鳴已經把宋當成了真的“二叔”,而在這個過程中,宋也逐漸“入戲”。極具戲劇色彩的是鳳鳴的父親也曾經是唐、宋二人的犧牲品。宋對鳳鳴始終存在著愧疚之心。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最為原始的淳樸。宋在跟唐爭論該不該對鳳鳴下手的時候找過很多個理由,其中包括已經殺了他父親,再把他殺了等於斷了人家香火,要喝送行酒,以及帶鳳鳴去找妓女等等等等。鳳鳴的出現喚醒了宋心底沉睡多年的良知。一個初出校園的孩子,用最為真摯的感情融化了一顆堅冰包裹之下的心。他們帶鳳鳴去找妓女,鳳鳴死活不從,宋便威脅他說這是在放鬆自己。鳳鳴在脅迫之下擁有了“完整的人生”,然而這在他的心理上卻產生了陰影,一個善良的孩子是不允許自己做出這種事的,鳳鳴哭訴“自己是壞人了。”在礦上工作一段時間領到第一份工資,三人結伴到集鎮上玩,在這過程中鳳鳴跑去買了一隻雞,回來的時候被宋打了一巴掌,鳳鳴告訴他這是為了孝敬他。可想而知宋心底的震撼。“送行酒”就是用這只雞做的菜。在這之後,唐、宋二人舉行完了全部的儀式,在隨後的時間里,鳳鳴隨時都會失去生命。
在一次下井的過程中,唐再次提出要了結鳳鳴,結果又被宋制止。於是唐便對宋也下起了毒手,當他向鳳鳴舉起凶器的時候,身後昏迷的宋把他打死了。最終的結果是,一聲炮響,唐、宋二人被埋在井底。而鳳鳴則領到了礦上補償的6萬塊錢。
唐有句很經典的台詞“誰礙著我掙錢,我就殺誰!”在他眼裡,一個生命僅僅是一個數字,三萬塊錢,人性的泯滅和道德的淪陷在他這里得到最為深刻的體現。影片象一杯渾濁的水,放大了社會的陰暗面,透露著骯臟、貪婪。
影片的結局很有意思,似乎有點中國傳統的因果報應。唐、宋二人殺害鳳鳴的父親,平分了三萬塊錢,最終在鳳鳴身上償還了。這也是導演手法上的處理,電影殘酷的情節留下了一個善意的結尾。
影片的主題據說是反映社會在功利主義下善和人道的迷失,社會在急速發展的同時缺席了精神教化。然而我想這是導演在表達手法上的藝術處理,可以說導演誇大了這個現實。影片反映的問題社會的確存在著,不過沒有可怕到那種程度。
電影拍攝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顯然,這是一部小投資的電影,不過這絲毫不能遮住電影放射出來的光芒。《盲井》是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引人深思。
寫到這里,《盲井》的影評也就寫完了,我想補充的是我對電影的一些宏觀上的認識。
我感到很欣喜,大陸的電影最近幾年出現了高質量的飛躍,讓我們看到了很多本土製作的優秀作品。
跟《盲井》風格類似的電影有《世界》、《青紅》、《紅顏》、《孔雀》等等,這些電影的共同點都是,投資小,然而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卻很大。個人而言,很喜歡這類電影。
大陸的電影最近幾年也不乏大製作,這是國產電影跟國際接軌的標志,也是好事。此類電影有《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霍元甲》等。這些電影的特點是明星演員,超強的幕後製作班底,華麗的畫面。
美中不足的是沒內涵,幾乎這些是通病。《英雄》在全國吵作的時候呼聲很高,然而真正看到的卻覺得很無奈,對白很無力,幾乎看不出電影究竟想表達什麼東西。
《無極》被互聯網狠狠地惡搞了一把,饅頭似乎成了這部電影的阿喀硫斯之踝。一部很嚴肅的電影被惡搞得無厘頭讓陳凱哥也很無奈。在我看來電影中真田廣知跟張東健的漢語也成了缺點,我知道這么處理是為了考慮亞洲其他地方的票房,然而兩位外國人漢語說得實在不敢恭維,語言上的障礙妨礙了演員情感上的表達。此外,我對劉燁飾演鬼狼的角色也持保留意見。劉燁是我比較喜歡的演員,我看過他演的幾部電影,包括反映同性戀題材的《藍宇》。縱觀劉燁演的這么多電影,可以發現劉燁的一個特點,這是一個能從氣質上表達出淡淡憂傷的演員。這種憂郁是現代的,與鬼狼的角色似乎不大沾邊。演員的戲路有的時候會把觀眾的思維造成定勢。打個比方,如果讓星爺出演《花樣年華》里的周慕雲,在別人看來也許這是一種突破,但是在我看來,這也許是一種荒誕了。
當然我們不能對每部電影都委屈求全,畢竟國內電影跟國外還存在這相當的差距。不管怎麼說《無極》帶給觀眾一道視覺上的盛宴,華麗的畫面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香港的電影曾經一度輝煌過,遺憾的是,現在香港的電影似乎有江郎才盡之嫌,香港影業存在著明顯的斷層。無論從導演還是演員,都是這樣。看看香港最近都出了什麼新片吧:《雀聖1》、《雀聖2》、《打雀英雄傳》……這也是一種思維上的定勢,這種電影是純粹的商業片,沒太大的意思。
總結出了一個特點,往往優秀的電影都是通過小說改編的,這些小說往往沒有太大的名氣,不能太優秀。我想作家的構思總要比那些職業的編劇要更為縝密些。而且作家潛心創作的時候功利性也沒專職劇本寫手功利性那麼強。
看過陳道明年輕時候演的《圍城》。《圍城》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看了很多遍了,自認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陳道明演的《圍城》沒能表達出來原著的魅力。很多心理活動都是通過旁白來表達的。這對導演、演員乃至整部電影來說,都是一種失敗。
盲井電影影評2
中國的知識分子大概從來就很少有人存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原則,翻遍中國學人的皇皇巨著,又幾人爭過自由,求過獨立?這才是他們最大的悲哀。他們願意捲入權力圈,那麼,被權力碾得粉碎也就是該得的報應。
――――陳寅恪
他們死了,死於導演對天道的認識,他們死了,這樣才能在人性的陰郁里擦過一抹亮色。這個電影描述的一切,每一天都在家國貧瘠的山樑上發生。
《盲井》是站在批判現實主義的立場上的,他站在了人性角度去反思中國當代採煤業的真實狀況,在體制一致向錢看的狀態下,私營礦主利慾熏心,使得井下作業的礦工生命處在危機四伏中。可是這還不是最讓人痛楚的。痛楚的是在這樣的事件里知識分子的熟視無睹和麻木不仁
為了利益,某些人人性泯滅,他們將急於尋找工作的農人騙至私營礦井,將其謀害之死,從而騙取傷亡費的“人相食”故事。人性的墮落在於良知的卻失,而良知、道德的體系建立在於知識分子的介入,而當下知識分子有幾人存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嗟乎!奈何!
在熟視無睹的人文環境里,描繪他們、拍攝他們、同情他們都是在道義上是蒼白和虛偽的,那些在暗無天日的井下工作的農人兄弟他們連基本的人權都不甚知道。安源時期,毛澤東曾經講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在當下,你又何嘗看到知識分子肩負著良心和道義的責任走進礦區對工人和農民弟兄進行基本權利的啟蒙?是知識分子在道義和良知的缺席使得中國下層人民和礦工的生活變得如此之悲慘和令人觸目驚心。
這樣的人里,我也是一個。我們旁觀著他們的屈死,他們只是我們在照片上無限接近的“工人兄弟”,在茶餘飯後當成俯拾皆是的話題。僅此而已啊!
他們的生命往往頃刻化為烏有,血肉之軀隱進煤層,點亮我們子孫燈紅酒綠的夜空。
他們生命的價格,不及富家之犬的一個零頭,他們淋漓的獻血染紅新時代的太陽…
他們為誰人驅使成為自相殘殺的人獸,而沒有人道和憐憫之心,罪犯的產生,首先是社會的責任(馬克思·韋伯語)。
《盲井》的立場是建立在天道上的,它發現了人性深處的黑暗和在某一刻良知的覺醒。雖然發現和泯滅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是,只要社會去關注象元鳳鳴【注一】(讀解這個名字的意義,可以看出導演的心理)
影片開頭下井的一場越來越弱的光亮和殺人者滿不在乎的口哨聲,將人性在苦難里的扭曲成獸行的悲涼直接點出。
而導演在元鳳鳴身上化了大量的力氣的意義在於他確實站在全知的視角,在這個寓言體的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社會對個體的異化,16歲輟學的元鳳鳴剛開始的純朴和懵懂,看歷史課本(這是導演對人性問題的反思)。
完成“成人禮”後的哭泣(進入慾望和拼爭(男性根的意義)社會的第一步)。
洗澡一場意味含混的一笑對應最後他最後凝視焚屍爐煙囪的一瞥(成長的終極意義其實只是灰飛煙滅的無法逃避)導演將人生的命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人的意義(惡與善)在哪裡,舍與得的終極是什麼,
這些的思考是當代人文語境里被刻意忽略和迴避的,社會人文的卻失再一次將中國人回到了“叢林。”
社會帶給鳴鳳的不再是課本的歷史經典語境(儒家的善和道義)而是成人後慾望對心靈的占據,郵局再遇妓女時的曖昧舉止,這是他開始靠攏社會法則的標志,一個向宋和唐轉換的標志(這種逆轉的責任在於全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理性和道義啟蒙的欠缺,在於對於苦難和貧瘠的無視),人性的善意的迷失是社會“屍灰”的蒙蔽,只有全社會對責任的擔負,才能斬斷“人相食”的殘酷之鏈,才能將一些邊緣和臨界狀態的人喚回良知的軌道。、
啟蒙,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每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必須的要求,這是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呼喚!
天理滅了宋和唐,他們的不義為導演的思想體系所絕滅(兩人的同歸於盡)和元鳳鳴的意外逃脫(導演的善意和伏筆:元今後的路和可能性)。導演的話題是沉重而沒有答案的,他將一個社會未來可能性的命題給了所有的中國人。
但是導演對片中的每個人都沒有刻畫成十惡不赦,老宋(街上救助失學孩子)的猶豫更增加了社會的道義責任,他們的泯滅來自何方?那些社會底層性工作者的問題亦讓我們深思。
因為人所共知的原因,導演在描繪中國真實社會狀態時晦澀和隱忍的。只是通過私營礦主(不要譴責他們的黑心,他們的墮落是社會教化的缺席和失敗)的對話讓我們看到整個家國在功利主義下善和人道的迷失,導演藉助的只能是天道,這是一份悲涼和辛酸。
電影給你視覺和良知的震撼,但是震撼完了之後,我們又能幹什麼?
影片的演員,無論是專業的李易祥,還是非職業的演員們,在導演的調教下沒有拘謹和造作,使得整部影片民友學院派的匠氣,導演李楊厚積而勃發,以中年人對家國的瞭然拍攝了這樣一部感人的優秀電影,也給那些功利主義的中國大師(沉迷於技術、色彩和虛無的古代中)上了一堂教育課:
世界上著名的電影節不是靠吹噓出來的,他們對人性命題和社會正義的推崇,喚起了世界對公正、良知和善良的責任,那些靠華而不實的精緻畫面和高科技的技術堆砌出來的大片,永遠只是一堆包裝華美的垃圾而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良知的,才會贏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敬重和欣賞。
無論如何,電影首先是人性和人文的藝術,這是每個電影人的必須的思索。
【後記】
在生命的坎上,我看見人性的真實,波蘭斯基《怪訪客》那跳兩次樓的場景一遍又一遍劃過眼簾,生命里有些事是自己必須承擔和面對的,受難的意義是對自己人生坎坷的超越,在那孤助無援的時刻,是信仰讓我不怕,是信仰灌注了善的靈魂。在那個時刻食指大哥的詩《相信未來》給了我力量。
黑夜過盡,依舊是黎明。
盲井電影影評3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宣傳(教育)是窮人都是可愛可憐的。好像一旦窮了,思想就會純潔,品質會提高。不論多不要臉,只要貼上“群眾”、“窮人”的標簽,都會受到同情和保護。這些天網上很多說農民如何壞的帖子,我倒不覺得是農民壞,城裡壞人比例絕不亞於農村,且現在已經很難區分“城裡”、“鄉下”人了。但從收入上來講,底層人可怕是千真萬確的。無論城裡還是鄉下,底層人中很多人壞的程度超乎想像。
我每天接觸很多底層的人,一開始我帶著理性主義的幻想,逢人點頭獻媚,顯得與底層人打成一片。後來我發現這些人中間很多人完全壞得沒有底線,我個人因為與幾個農民有買賣關系,他們抓住我是公務員的把柄,極盡敲詐勒索。我在很多人面前是強勢的,但在這幫人面前我完全沒有辦法,直到有一天我也以暴制暴才算好轉。
我家鄉的人可以在煤礦中砸死工友然後騙賠償,也有父子先後強奸養女,還有強奸自己親生女兒,還有強奸自己親生母親。如果把他們比喻成動物,倒是侮辱了動物。
這些人渣往往希望社會急劇動盪,希望從其中撈一把,反正自己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還有的天天上訪,我見過一個35歲的年輕人,因為娶不上老婆,沒有錢蓋房,信用社不給貸款就天天鬧事,敲詐了政府2萬元。後來還是不罷手,還要威脅到廣場砍人,目的是敲詐錢。公知們准備怎樣為這樣的人渣辯護呢?
底層人一旦突然有錢會變得異常恐怖,我住在城鄉結合部,不少前一夜還在做苦力的人突然得到上百萬的土地賠償,完全亂了方寸。於是村口停滿汽車,年輕人吸毒。我突然發現所謂“無產階級”是天然的賤貨。這些人大部分不到五年就幾乎一無所有,高利貸收不回,錢被人騙。於是又想著法子敲詐開發商,要開發商給“過路費”、“採光費”。不然就大鬧工地,結果又變成網路上的“開發商暴打村民”這樣的題目了。
底層人崇尚暴力,當街砍殺幼兒的人不是底層人嗎?《南方周末》拚命為他辯護。馬加爵不是底層人嗎?殺了那麼多同學還是有大量媒體為其辯護。其實不怪媒體,媒體的記者無論怎麼西化,大腦的最深刻的還是對底層人無原則的同情,還是從小到大教育的影響。有的人盡管也出生在農村,但從小讀書,讀書完了就在大城市生活,與底層人鮮有接觸,腦子里還是童年的回憶,他們不知道農村多殘酷,不知道窮人有多心狠手辣。
制度不完善,讓底層人為所欲為,我見過窮人把宅基地高價賣給城裡公務員,過幾年搞開發了,又千方百計撕毀合同,法院當然判決當年的合同無效,普通中產階級根本不是窮人的對手。底層人最擅長一哭二鬧三上吊,要是你有工作單位,就把80歲老太婆丟在單位,要是你經營商業,就把80歲老太爺丟在門市。反正你都是輸,還留下“欺負老百姓”的惡名。
底層人是不是就戰無不勝了?基本上是的。不然每一次所謂革命為什麼都是底層人勝利呢?但小范圍獲勝還是有希望,底層人相信暴力,也害怕暴力,他們欺負你,你可以威脅,要顯得奮不顧身、魚死網破。一次我在成都搬家,我叫來一個三輪,沒想到來了50多人,完全是一直暴民部隊。他們堵住我的門,說人是我叫的,要是不搬家,要給打發的錢。後來只有一邊報警一邊沖出去做做出殺人的樣子他們才退去。他們只害怕暴力。
底層人口才並不是大家想像的很差,相反的其中很多人是天生的演說家,他們善於從你說話中找出漏洞,一般邏輯是“你和他講法制,他和你講倫理。你和他講倫理,他和你講法治”。底層人家族中如果出現一個稍稍讀書的人指點,大概就是戰無不勝了。我見過一個野雞大學畢業的學生指揮幾個農民鬧事,那真是完美組合。
一些人希望改造底層人,那些大學生“村官”一開始都有這樣的幻想,但他們在農村呆久了就會發現自己一坨屎都不如。現在很多人想搞"鄉村教育",甚至想搞農村啟蒙運動,學習投票,完全是扯淡。底層人可以民主?大邱庄、南街村、華西村不都是獨裁嗎?要這幫人投票,目的只有一個,把所有財產瓜分,瓜分過程中流血。這個問題放大來說,一人一票並沒有什麼卵用。
希望那些時時刻刻同情底層人的人醒醒了。
F. 《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入殮師》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打死我也不會去看日本電影的。對於日本電影還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約上看的《命》,那也是一個讓我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日本電影。其實和我一樣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確實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網上根本找不到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幾天,才在電驢和BT上出現DVDrip格式的下載,隨之我家附近的小店裡也能買到該片D5的碟片了。
人們對死亡一直是諱莫極深的,尤其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一直是很消極的,當然像入殮師這樣一個為死人服務的職業也一直是被人們所唾棄的。我想起一個初中同學,曾經他就是在火葬場工作的,當時很多同學家長都以他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觸影片之前,我先接觸到了這片子的原聲CD,剛開始我不得不借著片子的原聲在腦子里構思情節,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當影片畫面和配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現久石讓的配樂是那麼的好!這也就是吸引我看這片子的另一個誘因,不得不承認久石讓作為現在少見的New-Age配樂大師,配得電影音樂毫不遜色於歐美大牌配樂大師,甚至可以說久石讓的配樂讓《入殮師》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我將以久石讓的配樂作為主線,以音樂作為切入點,淺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在電影《入殮師》中的配樂藝術。
簡單質朴的情節,旋律如歌的音樂構成了電影《入殮師》的整體基調,因此久石讓對於電影中配樂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師,因此久石讓就以大提琴作為主奏樂器,並通過簡單的弦樂五重奏的方式演繹了電影《入殮師》中的主題段落。
久石讓的配樂和歐美的一些配樂大師是不同的,歐美的配樂大師一般比較偏愛音畫同步似的「對位」關系,他們追求的是音樂「似有似無」,將音樂置於「背景」上的位置,著力讓音樂來渲染環境,音樂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讓的配樂是不同的,他配的音樂多數是與畫面平行關系的,看不出明顯的音畫同步的感覺,但事實上此時的音樂卻在著力刻畫著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電影看上去節奏緩慢,但是卻很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音樂成為了片子里的另一個主角!將音樂參與敘事,這是久石讓配樂的高明之處,從《菊次郎的夏天》再到為奧斯卡獲獎的動畫長片《千與千尋》所作的配樂,無不滲透著這樣的思想。而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很多歐美的「另類」配樂大師,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們的配樂就很少音畫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樂參與敘事,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感染觀眾的聽覺,用聽覺喚醒觀眾內心的共鳴。
《入殮師》中有一個讓大家記憶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參與入殮儀式以後,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親,想到了拋棄家庭和情婦私奔的父親……此時,隨著小林的獨白,鏡頭以第一視角垂直掃過了母親的遺像和一些家什,並最終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隨後我們聽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著本木雅弘親自演奏的入殮師的主題,此時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以一個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現在聯想到了小林小時候,與此同時配樂在大提琴干澀的音響上,加入了鋼琴和其他弦樂,凸顯了溫暖的愛的氣息。這段配樂在影片原聲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後的情節中,我們從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這支曲子是父親最愛聽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導演將這支曲子作為影片的主題是很明智的,雖然我們聽到小林獨白中對父親拋棄家庭與情婦私奔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音樂卻在溫暖的旋律基調上演化著,這是否也就為片子最後小林原諒父親埋下伏筆了呢?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現則是在影片的最後,在原聲CD里的名字改為了《Memory》(關於此段配樂,後面詳說)。
影片的配樂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主題,在原聲配樂里出現兩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參與的前幾次入殮儀式都有這首配樂的加入。配樂兩次出現,第一次出現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殮師為一個年輕母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中,當失去愛人的大男人突然撲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聲痛哭的那一瞬間這首配樂達到高潮。配樂以大提琴和其他弦樂組成的五重奏組開始配樂的主題,凄婉而哀傷,深入細致的描繪著死者家屬觀看小林做入殮儀式時的復雜心境,讓觀眾感同身受,配樂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從小二度上的主題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緩的配樂描繪著那個大男人最終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師傅的入殮師所感染,並失聲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種五味雜陳。音樂此時早已概括化了!這段配樂第二次出現則是小林為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中出現,主奏樂器從大提琴變為了單簧管。鋼琴上的一個富於試探性的動機引入了小林給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時的心理感受,隨後弦樂和單簧管進入,豎琴華麗的撥奏似乎描繪了澡堂老闆娘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這次出現少了幾分悲涼,卻多了幾分憧憬和希望,音樂終結在小林的妻子終於原諒丈夫時的那淺淺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個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配樂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田壟拉琴」那場戲中。這個配樂段落其實是從聖誕夜小林在NK公司吃雞腿拉琴開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諾和聖桑的《聖母頌》隨著畫面的調轉,我們看到了大量剪輯的小林為死者做入殮儀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樂也從《聖母頌》自然而流暢的變為了入殮師的主題,這段配樂在原聲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這里其實導演也通過音樂傳達出了隨著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漸減在內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諦。這段配樂是完整而一氣呵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段配樂非常好,配樂開始於一部偉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說入殮師的主題從某種意義上暗合了《聖母頌》的某些音樂元素,久石讓簡單而順暢的處理這段配樂,不是生硬的將兩個主題拼接在一起,當聖母頌的音樂和入殮師的主題平滑的過渡到一起的時候,音樂由C大調流暢的過渡為了G大調的入殮師的主題,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此時弦樂適時的加入。由弦樂齊奏開始的入殮師的主題透著一股生命的氣息,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美麗的白天鵝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綠。雖然片子描繪的是入殮的情節,可是卻沒有了一點悲傷的氣氛,此時影片的敘事完全由音樂做主。當這段配樂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時,我們看到了小林賣力的工作,不得不一邊開車一邊吃壽司,這段配樂最終結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現在家門口發現妻子已經回來的時候……
影片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情節無疑是出現在影片最後,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場景中。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題《Memory》悄然響起……這段場景沒有一句台詞,一切全都靠音樂來描述,此時導演將小林對父親的回憶與此時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了那張失焦的父親的臉逐漸清晰起來明朗起來。這段配樂和入殮師的主題是完全一樣,可是卻充滿了脈脈溫情,父子親情在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中蔓延著。當我看到這段情節時早已淚眼婆娑,不僅感動於父親始終未泯的對家庭的歉疚,更感動於影片中音樂主題的呼應。這段相似的配樂主題在片子里的幾次出現其實都在暗示著小林最終一定要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很多人說結尾沒有新意,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心意!這正是奧斯卡評委最最最看重的一點:人性的回歸!這一點無論是亞洲電影還是歐美電影都會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奧斯卡的幾部獲獎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歸作為主題的,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人性的回歸恰恰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
回到配樂,這段配樂簡單質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鋼琴對話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親的對話,雖然沒有台詞,卻通過送石子這個情節含蓄地表達了出來。是否可以這樣說,大提琴這里其實象徵著父親,而鋼琴則象徵著小林?這段音樂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說超越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小林多麼想與父親見最後一面,多麼想和父親說說話啊,可是現實,可是隔膜最終讓他只能看到父親僵硬的身體,只能通過撫摸去表達了。此時音樂似乎是虛擬了父子對話,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間本應有的正常關系。此時音樂將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徹,細致而精雕細刻,糾結而毫不做作。這樣的配樂我只在《1900》里聽到過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現在可以說我也愛上了這首配樂,它是那樣的沁人心脾,以至於我不得不聽了一遍又一遍……
其實久石讓為《入殮師》所作的配樂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節里戲謔的配樂,比如小林參與入殮模特的情節中詼諧幽默的音樂,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報到時的情節中,有些試探又有些興奮的主題,所有的音樂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著氣氛,烘托著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時候,導演為我們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殮儀式過程,此時的音樂跳躍而快樂,絲毫沒有一點死亡帶給人的黑暗和悲涼,似乎暗示小林最終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同時在家庭上喜得貴子等等,而這一切都在這段旋律輕快的《Ending》里……
《入殮師》的情節和構架也許是簡單的,傳遞的主題也許是淺顯的,配樂也許是樸素的;可是影片的鏡頭設計卻是獨到的,剪輯和構思卻是精巧的,久石讓的配樂卻是細膩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討的人生哲理卻是深沉而樂觀向上。可以說,我喜歡這部片子不僅僅是因為久石讓的配樂,更多的是探討了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生與死的哲理!
G. Yiruma的所有歌曲
(按時間順序排列)
1 Love Scene 風潮唱片《愛情的模樣》 2001年5月
專輯介紹:
男與女 我和你
這是一道很難解的習題
讓YIRUMA來告訴你 愛情的模樣
韓國最擅長描寫都會愛情的音樂家YIRUMA
個人生涯首張音樂創作專輯
YIRUMA---鋼琴, 作曲, 編曲, 製作
YIRUMA以23歲之姿,驚艷韓國新世紀樂壇代表作
當年的YIRUMA,在《Love Scene》這張專輯里,包辦了鋼琴演奏、編曲、製作人這樣的身份,讓樂評家看到韓國演奏音樂的新希望。
YIRUMA個人生涯首張音樂創作專輯
台灣樂迷熟悉YIRUMA,是從《初戀》、《綠洲》開始,而這張《Love Scene》才是其公開發表的第一張音樂創作專輯。
YIRUMA的《Love Scene》是描繪出你我心中《愛情的模樣》
在愛情當中能有多少面貌?我們可能怎麼數都數不盡,但是每個人想做的,應該是---能找到多少樣貌就數幾種吧!YIRUMA邀你來參與這場數字游戲。
專輯曲目:
1 Overture序曲
2 Autumn Scene秋天的心事
3 男&女(Un Homme et Une Femme)
4 Looking Back顧盼
5 Gabriel 天使
6 Memories In My Eyes回憶
7 Wait There 守候
8 Picture Me描繪‧我
9 Sunny Rain太陽雨
10 Tears On Love愛的證據
11 Nothing To say(Just Wanna Say)無言以對
12 Eversince 自從
13 Remember The Scene 記得我愛過你
2First Love 2001-12-01
「這是一張很棒的音樂,可說是一位韓籍音樂家晉升世界器樂領域的一大成功挑戰。」~世界級mastering 工程師Ian Cooper 推薦
韓國最擅長用音樂描寫都會愛情的Yiruma,用音樂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與你一同守護愛情
韓國都會男女愛情最佳音樂詮釋者
最熱門韓劇《冬季戀歌》感人配樂原作,在細膩動人的旋律里,人們聽到的是溫暖,是柔情,也是傷感。
2002艷驚法國坎城唱片大展,世界各國唱片公司爭相代理。
收錄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插曲,內附情人卡及插曲鋼琴樂譜。
專輯曲目:
1 我
2 在五月
3 愛我
4 在你身上流動的河
5 擦身而過
6 屬於你的日子
7 當愛來臨
8 我心已遠離
9 時間會遺忘
10 在途中
11 直到我遇見你
12 如果我能再與你相遇
13 夢里有我
14 我
15 告別
3 Oasis & Yiruma 《綠洲》 2002-06-20
YIRUMA---韓國第一位發表電影IMAGE專輯的音樂家
眾多韓國樂評家公認---YIRUMA是將韓國的愛情文藝電影詮釋的最為真、善、美的音樂家。這次,再度受邀為【oasis】 跨刀,足見韓國樂壇對他的器重。
YIRUMA---首度為專輯填詞、獻唱
專輯收錄了2首YIRUMA親自填詞並獻唱的曲子「我誠心所願」、「願你愛我」,足見他在鋼琴演奏、作曲及製作外的驚人功 力。
YIRUMA---在彈指間用音符豐潤了每一顆愛的心靈
YIRUMA---堅信一定是人內在的那份「愛」,才會讓不可能結合的人生找到出口,一定是「愛」才會讓人的心,有力量!他的【oasis】要滋潤每一個乾枯的心靈。
New Age音樂家,擁有卓越的感性和才能,在韓國及海外皆受到眾多樂迷的矚目。透過兩張專輯【Love Scene】(VC上已有朋友分享,中文譯《愛情的模樣》)、【First Love】(「初戀」,風潮唱片發行,本人即將發布),在New Age音樂界享富盛名。YIRUMA先後畢業於歐洲音樂英才的搖籃「The Purcell Of Specialist Music School」、「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是韓國第一人。
YIRUMA 師從現代音樂巨匠哈理森卜特衛斯,受到世界最高水準的音樂教育。他不僅關切傳統音樂,對電影音樂也十分關心,從大學開始,便以戲劇及電影音樂作 曲家的身份活躍於樂壇。他的音樂以具有溫暖的感性、溫柔的鋼琴演奏和浪漫的氛圍,受到眾多樂迷喜愛。很多樂評人評價他是將李昌東導演的文藝愛情電影 【oasis】以音樂表現出來的最佳人選。2002年,YIRUMA在坎城唱片世界博覽會進行公演,也是韓國第一人。此外,他的唱片在日本、香港、台灣和 歐洲等地都正式上市,並受到世界樂迷的關愛。
YIRUMA與Oasis(綠洲)
擁有這世界最溫柔的一雙手的男子
擁有這世界最清澈的一雙眼的女子
願你們的愛 得到祝福
韓國第一張電影IMAGE音樂專輯
韓國最擅長描寫愛情的音樂家YIRUMA
用音樂豐潤每一個愛的心靈
製作【oasis】 image專輯帶給我許多想法。
這並不只是個人專輯,而是為一部電影所製作的image專輯。
想起李昌東導演在拍攝電影【oasis】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絕不要說謊。」
我將個人對這部電影的感情全部放入在此專輯中,毫無虛假地!
劇本我讀了又讀...我努力了解這部電影的感覺。
常常我會不自覺地被「鍾杜」對「公主」的愛牽著鼻子走,不能自已。
他們在愛情里的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個小情緒、每一個小天真;在夜裡,這些畫面常會伴隨著我的琴鍵出現。
寫這張image音樂專輯時,我的心裡常常是既悲又喜的
悲的是---我的內心常有種被掏空的感覺
喜的是---我相信!人世間真的會有這種愛情的存在
我想把我所感受的部分毫無虛假地轉換成音樂。
比起電影的表面,我更想寫出可以透視內在的那種音樂。
感謝你們讓「鍾杜」及「公主」能彼此相愛。
2002.5.27. YIRUMA
關於電影「綠洲」(oasis)
A.電影「oasis」在2002年威斯尼影展中囊括五項大獎
★導演李昌東榮獲「最佳導演獎」
★女主角文素莉榮獲「最佳新秀獎」
★「國際影評家協會」頒授「國際影評家協會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年輕影人評審團」選出的「未來電影獎」
★詮釋人道與博愛的「全基督教教會獎」
B. 電影「oasis」代表韓國角逐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金馬影國際觀摩片
專輯曲目:
1.Small steps 碎步
2.Do you 你願意嗎
3.The Things I Really我誠心所願
4.Beloved心之所愛
5.White Shadow白色的影子
6.Tears淚珠
7.As You Wish如你所願
8.Inside Of Me 我心深處
9.Reflection Of Myself 我自己的倒影
10.Shining Smile閃亮的微笑
11.Papillon蝴蝶
12.The Things I Really...我誠心所願
13.Flowers We Are如花的我們
14.Beloved願你愛我
4강아지똥 2002-12-17
中文名稱:哆基朴的天空
英文名稱:Doggy Poo
別名:강아지 똥
版本:2002動畫
發行時間:2002年12月17日
專輯歌手:李閏珉(Yiruma)
地區:韓國
簡介:
專輯介紹:
「這張專輯雖然表面上是電影《哆基朴的天空》的ost,但是Yiruma的鋼琴,我想還是叫它輕音樂更合適些。《哆基朴的天空》改編自韓國兒童文學家權正生老師,我們希望除了感動韓國的兒童、還要感動全世界的兒童(當然包括保有童心的成人),一起體會學習何謂真正的愛與奉獻。李閏岷Yiruma 1978年出生的年輕鋼琴家Yiruma,在韓國出生、長於英國,曾於倫敦The Purcell of Specialist Music School就讀,2000年畢業於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古典鋼琴及作曲。 2001年發行首張專輯Love Scene,同年發行第二張專輯First Love,成為韓國最受歡迎的New Age新生代音樂家。 2002年的「坎城唱片大展」,Yiruma出色動人的演奏引起國際唱片界的注意,一躍登上國際舞台。他的音樂作品兼融東方式的抒情與西方古典文化的典雅細致,他的琴音純凈清新,卻又兼顧濃厚的個人情感,所以聽者無不動心!在【哆基朴的夢】中,Yiruma的音樂和影片相得益彰。他說,Doggy Poo 發人深省,影片本身帶有宗教和哲學意味,也讓我藉此更認識自己。因此,我希望人們在聽我的音樂同時,可以仔細思考一件事:就是思考我為何而存在、我要如何讓其他人快樂。所以,我創作音樂是為了讓人聆聽,不是為了要獨自佔有它。」
專輯曲目:
01 All Myself To You
02 I'm Just A...
03 One Day I Will...
04 Dream
05 Your Autumn Scene
06 What Beautiful Stars!
07 Spring Rain
08 Interlude (Me?)
09 Leave Behind
10 Sweet Dream My Dear
11 My Belief
12 One Day You Will...
13 Dream (Piano Solo)
14 For Everything... (There Is A Reason Fo
15 All Myself...
-------------------------------------------------------------------------------------2003
5 From The Yellow Room 2003-10-23
中文名稱:國外代理館-Yiruma音樂系列-情書
英文名稱:From the yellow room
台灣發行時間:2004年06月11日
專輯介紹:
繼《初戀》、《綠洲》後,韓國最擅長描寫都會愛情的音樂家---YIRUMA李閏名無法投遞的《情書》。獨家收錄超人氣
韓劇【夏日香氣】感人配樂---Kiss The Rain,隨CD附贈此曲鋼琴譜。
YIRUMA——韓國偶像劇大導尹錫湖御用鋼琴手
自從一首When The Love Falls被【冬季戀歌】導演尹錫湖選為劇中女主角---鄭有珍的主題曲之後,YIRUMA聲名大噪
。而尹導新作【夏日香氣】中,宋承憲和孫藝珍每次見面時那一分怦然心動的感覺,更是指定YIRUMA來譜寫。
YIRUMA——韓國最擅長描寫都會愛情的音樂家
收錄在【夏日香氣】里的感人配樂---Kiss The Rain,於韓國播出時,其動人的旋律及音樂中所勾勒出愛情的甜美及
耽溺,隨即觸動了觀眾的心。
索取這首曲子琴譜的樂迷,更是塞爆了韓國唱片公司的官方網站。
YIRUMA的《情書》訴說著每一份無法投遞的思念
因為無法得到,所以成就永恆。不是每一封情書都能投遞得出去,也不是每一份思念都能傳達得清楚。你有不敢寄出
去的情書嗎?YIRUMA的From the yellow room里私藏了13封...
這張專輯當初於倫敦有名的大都會錄音室(Metropolis Studio)內完成的。值得一提的,原文名為『From The Yellow
Room』,所指的正是YIRUMA在倫敦的房間,****的牆壁裝載著他的生活點滴,也投射出他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深刻體
驗,他說:『這個****的房間,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全部。』於是這張描繪YIRUMA生活寫實的音樂專輯,是他所有創
作中最貼近自己、真實不矯作的作品。
YIRUMA,New Age音樂家,擁有卓越的感性和才能,在韓國及海外皆受到眾多樂迷的矚目。
透過兩張專輯【Love Scene】、【First Love】(「初戀」,風潮唱片發行)。
在New Age音樂界享富盛名的YIRUMA,先後畢業於歐洲音樂英才的搖籃「The Purcell Of Specialist Music
School」、「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是韓國第一人。
2002年,YIRUMA在坎城唱片世界博覽會進行公演,也是韓國第一人。
此外,他的唱片在日本、香港、台灣和歐洲等地都正式上市,並受到世界樂迷的關愛。
專輯曲目:
01. The Scenery Begins 我們的故事
02. Chaconne 夏康舞
03. Yellow Room 心的監牢
04. Indigo靛藍 (之一)
05. Kiss The Rain 雨的印記
06. The Day After 後來
07. Sometimes... Someone 你在哪裡...
08. Falling... 墜落
09. The Moment 一瞬間
10. 27. May 5月27日
11. With The Wind 隨風
12. Indigo 2靛藍 (之二)
13. Chaconne 2 夏康舞2 (with Guitar)
14. ...
-------------------------------------------------------------------------------------2004
6 Nocturnal lights... they scatter 2004-08-05
《迷濛夜光》(Nocturnal Lights... They
中文名稱:迷濛夜光
英文名稱:Nocturnal Lights... They Scatter
發行時間:2004年08月05日
專輯歌手:李閏珉(Yiruma)
地區:韓國
簡介:
專輯介紹:
甜美或濃稠,或華麗或恬淡。這張韓國發行的專輯中Yiruma不僅親自獻唱,仍繼續用他跳躍的琴符打動你心底最私密的情感記憶...
專輯曲目:
01 ) 1315's Improvisation A
02 ) To My Y
03 ) 1315's Improvisation B
04 ) Happy Couple, Sad Couple 'n Happy again
05 ) The Lights Follower
06 ) 1315's Improvisation C
07 ) Nocturnal Lights... They Scatter
08 ) Just for a While (Yiruma演唱曲)
09 ) The Sunbeams... They Scatter
10 ) In The Letter To Be Vague (Yiruma演唱曲)
-------------------------------------------------------------------------------------2005
7 Destiny of Love: 2005-04-19
中文名稱:愛的命運
英文名稱:Destiny Of Love
發行時間:2005年04月19日
專輯歌手:李閏珉(Yiruma)
地區:韓國
語言:其他
專輯曲目:
01 ) Destiny Of Love
02 ) Mika's Song (Piano Ver)
03 ) 最後的聲音...
04 ) 約定... Our Same Word (Orchestra Ver)
05 ) 與追憶永遠一起的兩人
06 ) Love Hurts (Piano Ver)
07 ) 從窗口看到的風景
08 ) 約定... Our Same Word (Piano Ver)
09 ) Mika's Song (Orchestra Ver)
10 ) 如何忘掉我
H.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I. 賞析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從音樂的角度寫一篇影評。
喜歡勇敢的心
男主角的勇敢
J. 國產電影洗澡
我也有同感~
以保護政策換取高票房,實際是逃避外國影片挑戰的行為
勢必會影響國產電影的發展速度
認真作答,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