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歌舞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 1000以上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介入電影領域,不僅意味著製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帶來了電影理論與電影美學觀念的更新;而網路等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給電影帶來了挑戰與新的變化。 一、傳統電影藝術的變化 作為一種伴隨著技術發展而誕生的藝術,電影與文學、繪畫、戲劇、音樂等藝術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響,這種革新使傳統電影理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可能顛覆既有的美學基礎。 1 傳統電影美學的解體 經典電影理論認為,電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過攝像機和膠片捕捉現實世界中物體的運動,經由藝術家不同風格的創造呈現在觀眾面前。多年以來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觀點一直是人們理解評析電影的起點,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如《阿甘正傳》中來自阿拉巴馬的年輕人與已故總統握手言歡,《角鬥士》中恢宏的古羅馬城,《變相怪傑》里的百變超人,更不要說《玩具總動員》和《最終幻想》等拋開攝影機、膠片和演員,而由計算機直接生成畫面的影片了。科技的無窮威力使得數字技術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與物質、影像與現實的聯系變得越來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質現實的復原,數字技術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現實和虛擬的界線,讓觀眾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使電影這個「真實的神話」變成了「真實的謊言」,巴贊的影像本體論也宣告解體。除了影像,數字技術還使電影的傳播性質發生了轉變,巴贊曾認為作為電影唯一載體的膠片是「現實的一面永恆的鏡子」,《星戰前傳》、《女巫布萊爾》等數碼電影的誕生和數字影院、網吧院線等的建設,使這一論斷顯得過時。 2 電影語言系統的裂變 視聽語言是電影藝術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創造需要依靠編劇、演員、攝像師、剪輯師、美工師、化妝師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術不但使創作者擁有著自由處理空間關系、運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著對人物型貌與表情的控制手段,從而使電影書寫獲得了一種真正的自由。電影美學在這種變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據調查,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美國有90%以上的特技演員面臨失業的危險,因為以前表演人物從150英尺高空躍入水中的場面需要1.5到2萬英鎊,現在只需花2000英鎊讓演員從50英尺的高度跳下,計算機會完成後續的工作。許多主人公在銀幕上大展身手的場景不過是數字化處理的結果,不用演員、燈光照明師、美工師、攝影師的純數字電影照樣擁有很好的票房成績。 3 藝術審美價值的迷失 數字技術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但過度的炫耀崇拜技術、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製作精良的電影當然更能吸引觀眾,特別是數字技術營造的視聽盛宴帶給觀眾極大的感官刺激,使電影越來越具有愉悅性和消費性,但高科技、大投資的製作並不等同於優秀的電影作品。今天的銀幕上充斥著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產品以適應觀眾的大眾娛樂消費心理;另一方面,電影的圖像化語言表情形態消解了觀眾的想像力,尤其好萊塢電影用流暢曲折的故事給大眾提供消遣,看他們的影片只須要投入影像而不須要費心思索,「在這圖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壓抑的閥門被打開,非理性的感官的享樂左沖右突」,而無法沉下心來思考社會及人性的價值與意義。我們須要藉助科技的力量呈現內心期盼卻難以實現的畫面,來表達一定的真情實感和精神內涵,一旦電影失去了這種最寶貴的藝術品質,即使畫面喧囂華麗、美輪美奐,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軀亮。 二、視聽表現力的豐富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電影藝術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持與保證,電影藝術對真實與美的追求反過來又刺激了數字技術的不斷開拓。 數字技術開發了人類創造影像的無窮潛力,造就了新的電影時空。今天,藝術家們可以突破限制天馬行空,過去認為無法實現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變幻成銀幕上的生動影像。也難怪詹姆斯·卡梅隆不無得意地說:電影的困難不再是能否拍攝,而在於能否想像。 數字技術更新了電影語言,帶來創作手法和創作觀念的變化。計算機控制的攝影機能夠以人無法到達的角度和動感進行拍攝;數字化的燈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聲音、服裝化妝等電影表現元素可以創造出更為精美的畫面;鏡頭組接剪輯更加靈活自如;數字高清晰攝影機使電影離開膠片製作的年代;計算機三維動畫、計算機生成圖像等技術更讓攝影機毫無用武之地……這一切意味著傳統電影創作觀念的變革。 對於觀眾來說,數字技術不僅能夠讓人經歷驚心動魄的視聽刺激,也能傳達人類的美好情感,讓觀眾在視聽和心靈上感受電影的魅力,同時形成新的觀影方式和觀影習慣。例如像《羅拉快跑》這樣的影片,震撼的音樂、快節奏的剪接、鮮活的三段式敘事結構、Flash與動畫的結合等等,共同製造出一個有著無窮答案的游戲模擬世界。電影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變了在電影院群體看片的觀影習慣,電視、電腦、網路、手機等載體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技術與藝術的雙面性特徵 科學技術只是電影表現的工具和方法,藝術家的思想性和創造力才是電影藝術和科技發展的源泉,前蘇聯電影理論家B.日丹進行過精闢的論述:「無論技術元素對擴大和加深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這一元素本身卻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藝術形象的獨特形式和決定因素。藝術與技術、詩學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不可簡單化對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膠片對於銀幕多麼重要,還是藝術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義。在藝術中起決定作用的,開拓通向觀眾道路的,是藝術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論膠片的質量和規格如何。」 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拓展增強影視藝術的表現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時降低藝術表現的深度。如果忽視藝術創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數字技術的虛榮之下。電影藝術家們應該把技術與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化電影的敘述內容,提升思想性和藝術性,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萬能筆描繪出感動人們靈魂的電影藝術精品。 四、多媒體時代的電影傳播 現代科技的發展引發了電影從本質、形態到內容的一系列變化,使電影可以從製作工藝、製作方法到傳輸、發行及播映形式實現全面數字化,也影響著電視以錄像磁帶採集、處理、傳遞信息的方式,這種以計算機為交互中心,以數字為共識符號的新系統的出現加速改變著影視技術和影視觀念,促進電影、電視與網路等傳播媒體不斷融合與滲透,形成一個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進的多媒體環境。 電影開創的數字特技、三維動畫等製作手段,正在電視中推廣使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已是不少影視工作者的共同選擇,這種從前期攝錄到後期製作過程的趨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網路早已成為影視工作者的樂園,無論是前期的搜集資料、聯絡人員還是傳送信息、後期處理、宣傳推廣發行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第1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線影視收看及下載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500萬,互聯網為電影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已成立兩年的「中國網吧院線」目前積累了上萬部擁有合法版權的影視作品,將影院播放發行與網吧經營相結合,利用P2XP傳輸技術與數字加密技術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給網吧,供消費者觀賞。在國外,著名的BT已與4家美國獨立電影製片公司簽署版權授權協議,將在BT的網路上銷售它們的1600部電影。網路商參與正版電影的發行,必然也會大大減少盜版電影的生存空間。 網民們不僅可以在個人化的時空中欣賞自己挑選的影片,既當放映者又當觀看者。還可以參與到影片的製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內地第一部互動式網路電影,採用網友參與的制播方式,邊拍攝邊播出,網友可以為影片推薦演員,修改網上發布的劇本內容,在網上與影片的創作人員溝通交流,網站也會及時報道劇組的拍攝計劃和拍攝進程。 近年來,數字電影與數字影院的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 數字電影是指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到發行放映等各個方面全部數字化的影片。數字電影降低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中的費用,拓寬了電影藝術的創作天地,而且畫面清晰、音質優良,可以無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電影以數字技術拍攝。數字電影已成為國產電影製作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電影業界最大的電影技術展示盛會ShoWest大展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數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國為例,2006年有超過2000家新影院安裝了數字影院放映系統,總數超過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數字影院。美國國家劇院所有者協會主席約翰·菲安斯認為,「這將是自有聲電影出現以來最大的技術轉變」。我國電影的數字化放映「膠轉數」一直以來在低端和高端分兩個層次推進。在低端層面,攜帶與傳輸方便的小型數字放映機被廣泛用於農村廠礦,進行流動放映。在高端層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數字影院呈急速增長趨勢,由2002年的34塊倍增到2005年的211塊。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人的發言也明確了中國數字電影發展的方向:「中國電影將在未來5至10年內完成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過渡的戰略目標。」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體時代,電影的營銷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趨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影院、廣播、電視之外,電腦網路、樓宇電視、公交和列車移動電視、航空器電視、酒店VOD點播、手機視頻等視聽終端不斷增多,廣電總局已正式將手機視頻命名為「移動數字多媒體廣播」。中影集團已與R2G(源泉)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視頻、圖片、音樂、鈴聲等無線增值業務,傳統製片廠在新媒體業務領域終於邁出了一大步。雖然這些新媒體的開發利用還存在很多問題,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② 簡述音樂在舞蹈、戲劇、影視等作品中所起的表現作用
舞蹈:
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029
戲劇:
戲劇作品根據不同的題材形式類別,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它的戲劇性。像《羅米歐與朱麗葉》這樣的話劇,最重要的是語言,而對於舞劇,則是舞蹈和音樂,對於綜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音樂劇或是歌劇,則是音樂、舞蹈、文學等多種藝術類別的綜合,其中音樂的作用至關重要。
但是音樂對於戲劇的表現也不是萬能的,由於西方傳統音樂缺少語意的准確性,使得音樂並不適合表現事實與觀念,而更適合表現心理活動和感情狀態。
由此,如果一部音樂戲劇中全部是純音樂或是純舞蹈,那就很難被稱為戲劇,而如果一部戲劇中只有語言,那麼任何形式的音樂改動必然會損害它的戲劇性。這也正是音樂難以脫離語言文字而與其他藝術門類構成戲劇作品鬧匾��頡?
當然,音樂也不是毫無語義的參考,就像動作也能表達特別的情感一樣。它的抽象意念也受到地域歷史文化的影響,這是許多代積累下來的一種音樂心理反映。比如一段樂曲緩慢低沉,那就很可能表現痛苦或郁悶,而不會是歡樂和熱情。因此,我們在戲劇音樂中表達痛苦,雖然不必一定要小調和緩慢的速度,但是情感卻肯定存在於這些手法之中,一般而言,作曲家也不會用它們來表達熱情或者歡樂,除非在一個非常虛假的情景中,或者在一個無調性的背景中。
除了音樂之外,許多戲劇構成元素都可以具有這樣的作用,就像舞檯布景、面部表情、燈光、動作手勢等等,這些因素也往往需要融合劇本的語言才能表現得詳細而准確。
雖然音樂本身的特性無法直接構成戲劇,但當音樂融入戲劇作品後,地位便不僅僅服從於劇本了,有時可以成為戲劇的主宰,因為在情感表達層面,音樂可以拓寬戲劇的表現力,具有超越語言表達的優勢。正如克爾曼(Joseph Kerman)在《作為戲劇的歌劇》(Opera as drama)中所言:盡管詩歌的適應性很強,意義明確,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白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層面上發揮效用,而音樂卻可以自然而然地超越這個層面。音樂能夠極其直接、單純地呈現感情狀態和感情層次。
這也就是說,對觀眾而言,當音樂與戲劇角色或戲劇情景相結合,感受到的不僅是角色外部的動作和語言,而是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狀態,音樂在一個層面上的效果遠勝於語言對白。由此,除非一個人在戲劇中堅持只用對話,不然很難否定音樂的戲劇功能,我們必須承認,音樂在感情和心理活動的部分,具有強大和微妙的通感作用。也正是音樂的這一功用,本特利(Eric Bentley)建議戲劇家在音樂中尋找觀眾的主觀體驗來設計動作,因為這樣達到的情感統一,更能夠被觀眾所感受到。
克爾曼強調說:在音樂戲劇中,關鍵並不是腳本(雖然這是一部歌劇賴以誕生的溫床),而是腳本被音樂所重新詮釋後的結果——最終的決定因素是音樂...音樂能在最嚴肅的意義上規定戲劇形式,從這個意義說,「作曲家也是戲劇家」。
因此,在一部音樂戲劇作品中,音樂對於戲劇性的表現優劣,是衡量作品品質的關鍵。
在優秀的百老匯音樂劇中,音樂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或娛樂,而是豎立角色、推動劇情、加強沖突的重要因素,沒有這些音樂,這些劇目將大為失色,甚至無法理解。
了解了以上音樂與戲劇的關系,也就可以明確,關於戲劇音樂的分析,也就是音樂與戲劇之間關系的分析,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分析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旋律、和聲、調性、節奏、肢體等等音樂構成因素當中,以及由這些要素所構成的音樂組織結構中找到戲劇的意義。
http://www.supe.com/jiaocan/Print.asp?ArticleID=682
影視:
很難想像,如果所有電影中都沒了音樂,電影這個東西還會不會發展到現在...
在早期的無聲電影時代,電影音樂就產生了,播放電影的同時,劇院還會請鋼琴是即興彈奏音樂。可見影視音樂的重要性!
如果簡單概括:
1.烘托氣氛
2.預示劇情
3.作為特定人物或特定場景形象音樂
4.表示劇中人物的心情
5.作為獨白的配樂
6.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形象
7.字幕部分
影視並非只有光和影,甚至更多的人更注重聲音,音樂使圖像更容易被觀眾理解,並給它靈魂!
在詳細的東西說起來會有一本書厚,先就簡單的說這些。
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jx/zjx10/zjx107/zjx10707/zjx10707.HTMl
③ 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
一、音樂在舞蹈藝術中的作用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除舞蹈本身之外還包括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這諸多藝術形式中,當數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說在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是血肉相連的夥伴關系。
音樂與舞蹈最早起源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包括音樂、舞蹈在內的人類藝術活動。傳統舞蹈始終離不開音樂。原始時代,人們用擊掌、敲鼓、呼喊來為舞蹈伴奏,或者邊歌邊舞。所以,從人類歷史開始,舞蹈與音樂就是一體的。那時候的舞蹈和音樂還不具備藝術的樣式,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音樂作為聽覺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音樂藝術,而舞蹈具有了藝術性形式,但始終離不開音樂。
(一)
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
音樂與舞蹈動作兩者和諧統一,音樂可誘發舞者舞蹈時的靈感,還可以起到提示舞蹈動作的作用[1]。舞蹈中舞者的形象是靠視覺和聽覺和諧一致而引起美感的,離開了音樂的配合,舞蹈就失卻了它的生命力。美是一切藝術的基本特徵,是音樂、舞蹈藝術的靈魂。音樂藝術與其他門類藝術的不同點之一,是用聲音來展現美,通過和聲、旋律、節奏等這些要素的組合,給人以美的享受,熔鑄人們的美學趣味,陶冶思想道德情操。而舞蹈是表現人體美的一門藝術,它依靠人體形象、動作、線條、姿態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美。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是一門綜合藝術,失去音樂美的特徵,舞蹈也就會失去它基本的藝術品格和藝術功能。任何藝術作品都要以情動人且離不開美感的訓練。攝影藝術中的美感,主要是靠光線的明暗、角度的選擇、景物的取捨等來表現,其中缺少任何一項,都稱不上美。舞蹈訓練中的美感則是以人體為載體,以形體動作為手段展現出來的。這當中,音樂的美感是伴隨著舞蹈者的動作溶入其中,而達到舞者的最佳表現並使其舞蹈有一定的內涵。所以,音樂美感訓練應是舞蹈教學的內容之一,它訓練的是一種舞蹈藝術的表演能力,也是舞蹈魅力的體現。
1、音樂配合並幫助舞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表達情感、體現性格、烘托氣氛
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舞蹈家對於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當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這種感受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傑出的舞蹈家烏蘭諾娃在《一個舞蹈演員的自述》中說,她在扮演《巴赫奇薩拉伊的水泉》中的瑪麗亞時,是把理解音樂作為「起點」的。她還說,好的音樂就是在對自己「指示舞蹈動作的表情和意義[2]」。音樂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幫助理解舞蹈的內容,並且使舞蹈顯得更加生動而有魅力。音樂能夠直接打動觀眾的感情。這就等於在舞蹈與觀眾之間增加了一條感情的紐帶,使觀眾同舞蹈更加接近。
音樂憑借聲音創造聽覺的形象,舞蹈憑借形體創造視覺的形象。音樂和舞蹈有機結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在教學中運用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來幫助舞蹈表達情感。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美的音樂配合,可以幫助舞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從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樂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揭示其主題思想的組成部分。舞蹈表現的情緒變化,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來體現的。舞蹈正是在形體動作與音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有機結合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的。舞蹈表演者就必須對所表演的舞蹈作品進行深入、全面的情感體驗,一定要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真正「入戲」;同時,又要在表演中進行情感表現,要傾情投入,以情帶舞,做到形動與心動的統一,使形體成為由心靈駕馭的形體,心靈是形體外化的心靈。身心一致,表裡一體,形神兼備,以情為核心,強化舞蹈作為人體藝術所應有的動情的審美品格。
例如在同一舞段中,動作的高低起伏對比;舞者間的交織與造型;舞台調度的層次感與流動感等;都充分表現出這一特徵。起到了烘托形象,補充形象,對比形象的作用。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因為音樂會影響人的情緒,而且是不分時間和空間的,而舞蹈是無法離開音樂的,舞蹈的目的在於配合音樂來傳達其內心的情感,在舞蹈中能將自己的感覺最真的一面表現出來,如在情人身邊時一首倫巴是多麼柔情蜜意。胸口充滿熱血時一首探戈又是多麼的豪情一舞。舞蹈運動使我們將所有情緒一同拋了出來。這種感覺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來體現性格、烘托氣氛。
2、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舞蹈構思進行創作
情感是舞蹈創作的催化劑,藝術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它要求「以情動人[3]」。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元素完美的組合,感染欣賞者。將音樂與非音樂因素的人體肢體語言相結合的舞蹈藝術,通過音樂輔助描述舞蹈的藝術形象,帶給人的認識功能便會大大增強。就高校舞蹈教學中音樂藝術對舞蹈直覺、想像、靈感等創造性思維功能性作用進行了探索性論述。
舞蹈藝術離不開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勝似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由於一些動作可能只能是略而展示,局限於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蒙古舞教學中,所要表達的渾然,剛烈,大方,無拘無束的概念,漢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學生很難體會,如果能聽上蒙族歌曲就相信會有所收獲的,因為兩者之間的溝通能恰到好處。這樣使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有利於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高校中大多都是採用這一形式教學,是符合科學的,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載歌載舞能力,更重要的是音樂使舞蹈藝術更形象更直觀地激發舞蹈所表現的內在情感,喚起了台下觀眾強烈的心聲共鳴。舞台上,多彩變幻的霓裳配上悅耳的絲竹,從視聽覺兩個方面對人產生的震撼效果是舞蹈或音樂單方面所難以企及的。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在如血殘陽下的大漠,邊塞羌笛可使戍卒倍感悲壯蒼涼;與皎潔月光下的潺潺流水相隨,姑蘇的鍾聲更使遊子感到空曠悠遠;而流行通俗歌曲與現代勁舞卻使千千萬萬花季少年如痴如醉,這些正是聲景交融的魅力所在。好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橫亘古今,歷久不衰,正是因為它觸動的是人內心掩蓋或塵封的真實人性,它對人的視聽覺造成巨大的沖擊。
鼓勵學生參與舞蹈音樂的創作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舞蹈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在舞蹈中,動作的交織及舞台調度的交織,這些創作手法的運用如同音樂的和聲一樣,具有立體性和時間性。
例如在教授蒙族舞蹈教學時,可以先聽蒙古族舞蹈的音樂,這樣學生們可聽出蒙族音樂節奏舒展、悠長,旋律優美、抒情而高亢,讓他們淋漓盡致地展開了對蒙古大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想像,更好的了解蒙古人民對家鄉的深沉、真摯的情感。在聽完音樂後教師教學生做「柔臂」這一個舞蹈律動,起伏的雙臂,舒展的動作配合〈牧歌〉的旋律,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意境,然後欣賞雙人舞〈牧歌〉,通過舞蹈演員的形象、流暢的肢體語言,品味〈牧歌〉的深邃意境,充分把握學生表現慾望強的特點,與音樂作品固有的強烈感染力相結合,來激發學生舞蹈構思創作的潛能。
(二)音樂在舞蹈實踐中的作用
舞蹈課堂中,舞蹈教師承擔著指導和培養學生的任務,他們除了要求學生完成和掌握舞蹈藝術最基本的技術外,必須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們的表演意識和情感意識,在這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審美過程中,教師具有主導作用[4]。特別是那些初涉舞蹈領域的學生,不但缺乏舞蹈的基本知識,更談不上對音樂在舞蹈中的美感認識。所以,強調音樂的培養,也是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審美意識的培養。音樂美感教學都是從較小的孩子們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和強化舞蹈技能、技巧的學習中,伴隨音樂而開始的。由於教師在授課中,往往只注重強調培養學生們的舞蹈技能、技巧,而忽視音樂的功能和作用,這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很枯燥乏味,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們的目標是培養造就合格的舞蹈藝術人才,使之服務社會並創造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此,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學生一投足、一伸手就能帶給人們音樂和舞蹈美的享受。當然,對於初學舞蹈專業的孩子們來說,這並非容易做到,由於每個學生的基礎條件、素質存在差異,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要求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博釆眾長,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發散思維、尋求新意、幫助組織舞蹈動作
想像是創造源泉,想像是發明的雛形。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張開「想像聯想」的翅膀,把抽象的音樂變成活生生的思維,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從而加以巧妙的構思,激起他們創作動作的慾望與勇氣。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音樂的所包含的內容及音樂所描述的意境。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例如:在欣賞《游擊隊歌》,學生對這段歷史不熟悉,老師可以放一些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員英勇作戰的影片,然後再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用動作來表現音樂。學生興趣極濃,創造出各種動作,有站在凳子上持槍瞄準的、有趴在地上匍匐前進的、有種槍英勇倒下的等等,從而培養他們藝術的鑒賞能力。創造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創造性地理解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盡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樂。
首先,要了解舞蹈作品創作的文化背景。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特徵,民族的、地方的或時代的,只有了解了作品的文化底蘊,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音樂的重要性。
其次,應體會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音樂的節奏特徵和音樂風格是舞蹈動作編創的重要依據,引導學生注意聽賞音樂節奏與舞蹈動作的配合,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地理解二者之間的協調性與融合性。
再次,在音樂美中感受舞蹈美。舞蹈作品不是把動作設計好之後再配上音樂的,而是在進行動作編創之前就必須有音樂了。在表現舞蹈的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特徵來表現舞蹈作品的內容。如節奏的變換、情緒的改變等,都能夠用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現舞蹈的內容。學生擁有的切身體驗,會促進他們更好地詮釋和表現作品。
最後,在創編舞蹈的過程中升華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舞蹈創作要對照音樂來進行。由於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所以兩者必須高度地協調一致。舞蹈創編是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來編創一系列的舞蹈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耐心地引導、啟發、協助、鼓勵學生,並對其作品作出合適的評價。
舞蹈音樂的採用有兩條途徑,一是利用現成的音樂,一是為既定舞蹈的主題和情節創作的音樂。按照音樂編舞,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古典芭蕾以音樂旋律為靈魂來展開運動技巧,即稱作舞蹈樂曲,這是採用勻整和諧的音樂來進行的舞蹈表現。舞蹈並非只是服從音樂。首先,舞蹈要對音樂進行選擇,因為不是任何音樂都適合於舞蹈的。其次,如果專為構思中的具體舞蹈作品創作音樂,就要服從舞蹈編導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編導在編舞過程中還可以要求對音樂進行修改。
由此可見,音樂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中的音樂,是教學過程中關鍵的一個環節。
2、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和實踐
音樂藝術的不確定性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和理解。因此,語言不可能代替音樂。樂藝術領域對直覺、想像、靈感等創造性思維特殊形式認識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類正在超越邏輯思維和傳統理性主義的狹隘智力觀,開拓全方位、多層次智力研究探索和實踐。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是運用音響效果換取聽眾思維上的共鳴而產生的心理感知過程,這種感知過程是一種情感勃發過程,它使人大腦產生各種音樂形象,使抽象的音樂具象化,而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也得更勝一籌,隨著實踐的嘗試,音樂似乎發揮著無比巨大的作用。
音樂憑借聲音創造聽覺的形象,舞蹈憑借形體創造視覺的形象。音樂和舞蹈有機結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舞蹈是流動的詩、運動的畫、跳動的音樂。在教學中運用舞蹈語匯來幫助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覺。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例如在欣賞芭蕾舞劇《天鵝湖》選曲《查爾達什舞曲》時,由於《查爾達什舞曲》屬於匈牙利的「特徵舞曲[5]」。為了讓學生理解匈牙利的《查爾達什舞曲》。的典型的特徵(有兩個性質不同的段落互相對比),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該舞曲的舞蹈畫面,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段不同性格的舞蹈。A段舞蹈動作幅度小,顯示沉重,音樂採用小調式,帶有悲壯的情緒;B段舞蹈動作麻利,出現連續的跳躍,顯得朝氣勃勃,音樂也顯得活潑,通過直觀的舞蹈畫面來啟發學生認識這一匈牙利特性舞曲的音樂風格,加深對〈查爾達什舞曲〉的理解與感受,同時被精湛的舞蹈表演所陶醉。
充分把握學生表現慾望強的特點,與音樂作品固有的強烈感染力相結合,來激發學生情緒,走出單一的形式,創立以「聽、動結合」的舞蹈課堂結構,使學生在聽中感知,在動中展現自己的創造。根據樂曲指導學生進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據歌詞設計動作,讓學生從模仿到創造,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和實踐。與此同時即興音樂舞蹈的創編,可以培養學生的對音樂舞蹈的感受力,感情表達力,豐富學生的情感,讓情感促發學生創作激情。
例如黃豆豆先生在他的一個講座上指出:對於藝術而言最重要的是個性,演出創作都是為個性服務;藝術的價值在於嚴肅認真,勇於探索[6]。黃豆豆酷愛舞蹈事業,勤學苦練,並且追求個性,靈感的火花終有燎原之日。在講座中,他以視頻加介紹的方式展現了他對舞蹈的理解,對藝術之路的不懈探索。他原創的起點——舞蹈與武術的融合,《武之舞》是一部銳意創新的作品,它把中國傳統的武術精髓與舞蹈的唯美凝聚力結合在一起,展現了武為舞生,舞為武升的完美境界;《勇氣的握手》在日本名古屋現代舞比賽時一舉拿下銀獎,深邃地刻畫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感情故事。
黃豆豆始終在用他自己的獨特思維去解讀藝術,品味藝術。他的舞蹈《周朝之舞圖》里,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優秀文化寶藏和文化傳統以及舞蹈藝術的浪漫與優雅、粗獷與悲壯,更有黃豆豆數年耕耘和艱辛所磨練出的甲骨文似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舞來舞去系列之《窗外的天空》中的《棋》用舞蹈作為語言來與世界人民交流。豆豆始終堅信觀念和意念比任何技術都要重要;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中國功夫》舞蹈汲取了大量的武術元素,跳躍、翻騰、旋轉、快速移動等技術動作,展現了中國功夫與舞蹈藝術相融合的魅力;《黃土地》再次把這層含義深化;在《禪宗少林》中更是把舞韻與武韻高度完美結合,舞韻重藝術,武韻重技術,走在一起,讓人回味無窮。即將出爐的歌劇《秦始皇》將把我國的歌劇事業推上一個新台階。黃豆豆在最後的《落汐》展現自己創作的瘋狂過程,讓人驚訝,讓人佩服。一個個精彩的創作故事被他侃侃道來,整個講座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同學們的掌聲多達十餘次,而且通常都是經久不息。
舞蹈表演者就必須對所表演的舞蹈作品進行深入、全面的情感體驗,一定要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真正「入戲」;同時,又要在表演中進行情感表現,要傾情投入,以情帶舞,做到形動與心動的統一,使形體成為由心靈駕馭的形體,心靈是形體外化的心靈。身心一致,表裡一體,形神兼備,以情為核心,強化舞蹈作為人體藝術所應有的動情的審美品格。
二、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表達,通過肢體來表現內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最早的動作行為出現的藝術形式,而在舞蹈創作的若乾重要因素中包含著音樂的音素。任何一種舞蹈,任何一個舞者必須根據音樂的節奏來進行舞蹈動作的創作,音樂就像是舞蹈創作環境的氧氣一樣,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它的存在。舞蹈和音樂相互依存,沒有音樂伴隨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節拍或歌唱相伴和。舞蹈和音樂的這種「共性」為它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舞蹈需要音樂的情感激發和動作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是一種無聲的藝術,它是聲音的藝術,是以音響為表現的物化形態。其主要表現手段是旋律,節奏與和聲;而舞蹈主要是以肢體動作為其表現的物化形態,主要表現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樂是時間、空間、聽覺的藝術。舞蹈是空間、視覺的藝術。它們雖然有著不同卻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來舞蹈與音樂被作為姐妹花藝術來看待。從舞蹈與音樂的結合來看,節奏是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節奏是舞蹈動作構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構成音樂旋律的基本因素。從產生之初,兩者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這是他們結合的基礎。
從上古時代,舞蹈、音樂就伴隨著人類聲場勞動而產生。動作和節奏是密切相關的。如《毛詩》序所說,「情動於中,而行與言,是言之不足,故嘆之,足之蹈之也[7]」。人們用手拍打,腳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了有規律的節奏,既是音樂的也是舞蹈的節奏。舞蹈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音樂也需要舞蹈來詮釋節奏。在節奏相同的情形下,產生多種多樣的動作變化和隊形的更改,從而形成群舞或獨舞。只有有了一個共同的節奏源,才能創作出一個協調而具有觀賞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創作當中,由於表演者是由多個人組成,而每個人的心理節奏卻又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沒有音樂節奏的規范,舞蹈創作者將無法按照自我心中的節奏來進行編排每個人的動作,那將導致群舞作品創作失敗。在獨舞的舞蹈作品創作中,舞蹈編導也必須按照自己的心理節奏,或者是根據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自行安排與音樂相對應的舞蹈動作完成作品創作。抒情也是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兩者都長於抒情而拙於敘事。
舞蹈成為音樂之行,音樂成為舞蹈之聲,自古以來就難舍難分。從音樂中的音素、動機、主題旋律與環境氛圍,其一致性達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8]。舞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屬於視覺范疇,有形而無聲,而音樂則屬於聽覺藝術的范疇,有聲而無形,兩者可以有機結合。就來說說舞劇當中的《烏紗魂》的編導情況為例。在該劇的編導過程中,他沒有單純地去設計舞蹈動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用在傾聽音樂上。所謂聽,就是用心靈去感知音樂,就是「入境」,在旋律中體味,去尋覓動作的源頭。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洩點時,劇情中設計的動作和音樂融為了一體,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場上,劇情不靠回憶動作,更不靠場記,而是先和演員一起反復聽音樂,交代對音樂的准確感覺,待音樂喚起靈感沖動後,他便在「凝固」的音樂氣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動作來。這時舞蹈隨音樂馳騁,動作從胸中流出。因此,《烏紗魂》劇的動作不是硬編出來的,而是自然流出來的,如同行雲流水,相映成趣。這正是源於舞蹈與音樂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樂舞」之稱。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中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做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舞蹈家對於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當然有更深的感覺和理解。這種感覺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
三、舞蹈與音樂的結合
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和姿態是世界萬物中最美、最能打動人的動作和姿態,與之組織得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將給人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並從而產生社會作用,這是一種「天作之合[9]」。在音樂中盡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樂。沒有音樂的舞蹈,就像是沒有了綠葉襯托的花兒一樣,缺少了很多生氣。音樂與舞蹈是一對親密的朋友,它們有著緊密的聯系。舞蹈在音樂中得以展示,而音樂則決定了舞蹈的風格、特點。它們共同存在,不存在沒有音樂伴奏的舞蹈。舞蹈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還能更能表現音樂的情感。音樂與舞蹈都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這樣它們才能夠同步進行並結合在一起。通過視覺和聽覺得以完美的展現。由此可見,音樂元素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感受舞蹈教學中的音樂,是舞蹈藝術實踐關鍵的一個重要環節。
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使得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得到了豐富,而且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求又滿足於兩者相結合以後絢麗多姿的綜合藝術中。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舞蹈更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於節奏。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人的有節奏的動作自然地要求音樂來配合,因此歷代各種有節奏的集體勞動都有勞動號子。舞蹈作為一種感情沖動的自由的有節奏的動作表現,自然更加需要音樂的配合。當然,能夠同舞蹈相結合的不是任何音樂,而是節奏比較鮮明的音樂。音樂本來便同其他藝術相結合,例如同戲劇、電影、詩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須結合在一起的還是舞蹈,原因也在於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節奏。
其次,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是抒情性。舞蹈和音樂都直接表達感情,而且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或干擾,而可以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
再次,舞蹈和音樂都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這樣它們才能夠同步進行,結合在一起。
中國舞蹈家吳曉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作了驗證。他認為:「任何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現出來[10]」。他並且公開宣稱自己曾從《義勇軍進行曲》中「獲得舞蹈形象」,他還指出「就是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聲音,但他從無聲中也有一種節奏動作,會使人感到無聲勝有聲。」雖然有些舞蹈家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致力創作了不用音樂伴奏的作品。但還是用走踢踏,通過腳鈴、手鈴來隨著身體的動作而發出有節奏音響來替代音樂伴奏。從廣義上說,這種有節奏的音響,就是音樂的基本因素。我國舞蹈家王曼力等編導表現張志新烈土在獄中斗爭生活的舞蹈《無聲的歌》,就是一個無音樂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採用了風聲、水聲、鐐銬聲、鞭打聲等音響效果來伴奏,其實這種音響的本身就屬於廣義上的音樂,因為它有節奏,有律動,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樂不能分。
音樂與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間也存在有不同之處。如舞蹈是屬於視覺藝術范疇,有形而無聲,而音樂則是屬於聽賞藝術范疇,有聲而無形。因此,有人說沒有聲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嘆息音樂太抽象,摸不著也看不見,不易理解。我想,從今天完整的舞蹈藝術概念來思考,也許恰恰可以認為,音樂使你感覺這些小雞活了。這是用音樂去解釋圖畫,而不是和圖畫本身的什麼結合。音樂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結合,主要是因為它們存在著「共同的依據",存在著共同的特點。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在舞蹈藝術中,音樂正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一個有形而無聲,一個有聲而無形,它們之間的結合是天然合理的,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反映了人類的聰明和智慧,是一種至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和姿態是世界萬物中最美、最能打動人的動作和姿態,與之組織得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將給人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並從而產生社會作用,這是一種「天作之合」。在音樂中盡情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樂。沒有音樂的舞蹈,就像是沒有了綠葉襯托的花兒一樣,缺少了很多生氣。音樂與舞蹈是一對親密的朋友,它們有著緊密的聯系。舞蹈在音樂中得以展示,而音樂則決定了舞蹈的風格、特點。它們共同存在,不存在沒有音樂伴奏的舞蹈。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是抒情性舞蹈和音樂都直接表達感情,而且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或干擾,而可以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舞蹈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還能更能表現音樂的情感。音樂與舞蹈都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這樣它們才能夠同步進行並結合在一起。通過視覺和聽覺得以完美的展現。由此可見,音樂元素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感受舞蹈教學中的音樂,是舞蹈藝術實踐關鍵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音樂的作用不僅僅是給舞者對舞蹈更好的表現,也是對舞者各方面素質的一種提高,音樂在舞蹈中,不僅是優美的旋律、激昂的舞姿,更能給使舞者在舞蹈中培養節奏感、韻律和審美觀,從而激發對舞蹈的理解能力,激發舞者的情感,使舞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給舞蹈注入新的活力、生命。
④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1、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舞蹈更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於節奏。
3、配合並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
4、舞蹈創作要對照音樂來進行。由於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兩者必須高度地協調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動作設計成之後,再配上音樂的,而是在進行動作設計之前就必須有音樂。
5、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和姿態是世界萬物中最美、最能打動人的動作和姿態,與之組織得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將給人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並從而產生社會作用,這是一種「天作之合」。
⑤ 每一部歌舞電影中的歌曲或者舞蹈都起到了什麼作用
升華情感 渲染氣氛 帶動節奏
⑥ 歌舞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 1000以上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介入電影領域,不僅意味著製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上的革命,更帶來了電影理論與電影美學觀念的更新;而網路等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給電影帶來了挑戰與新的變化。
一、傳統電影藝術的變化
作為一種伴隨著技術發展而誕生的藝術,電影與文學、繪畫、戲劇、音樂等藝術相比更容易受到科技革新的影響,這種革新使傳統電影理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可能顛覆既有的美學基礎。
1 傳統電影美學的解體
經典電影理論認為,電影影像具有照相的本性,通過攝像機和膠片捕捉現實世界中物體的運動,經由藝術家不同風格的創造呈現在觀眾面前。多年以來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觀點一直是人們理解評析電影的起點,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如《阿甘正傳》中來自阿拉巴馬的年輕人與已故總統握手言歡,《角鬥士》中恢宏的古羅馬城,《變相怪傑》里的百變超人,更不要說《玩具總動員》和《最終幻想》等拋開攝影機、膠片和演員,而由計算機直接生成畫面的影片了。科技的無窮威力使得數字技術成了「影像造物主」,影像與物質、影像與現實的聯系變得越來越脆弱,影像不再是物質現實的復原,數字技術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現實和虛擬的界線,讓觀眾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使電影這個「真實的神話」變成了「真實的謊言」,巴贊的影像本體論也宣告解體。除了影像,數字技術還使電影的傳播性質發生了轉變,巴贊曾認為作為電影唯一載體的膠片是「現實的一面永恆的鏡子」,《星戰前傳》、《女巫布萊爾》等數碼電影的誕生和數字影院、網吧院線等的建設,使這一論斷顯得過時。
2 電影語言系統的裂變
視聽語言是電影藝術的表意手段,影像的創造需要依靠編劇、演員、攝像師、剪輯師、美工師、化妝師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合成影像技術不但使創作者擁有著自由處理空間關系、運用速度和明暗效果的能力,甚至也掌握著對人物型貌與表情的控制手段,從而使電影書寫獲得了一種真正的自由。電影美學在這種變革面前不能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和使命。」據調查,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美國有90%以上的特技演員面臨失業的危險,因為以前表演人物從150英尺高空躍入水中的場面需要1.5到2萬英鎊,現在只需花2000英鎊讓演員從50英尺的高度跳下,計算機會完成後續的工作。許多主人公在銀幕上大展身手的場景不過是數字化處理的結果,不用演員、燈光照明師、美工師、攝影師的純數字電影照樣擁有很好的票房成績。
3 藝術審美價值的迷失
數字技術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但過度的炫耀崇拜技術、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製作精良的電影當然更能吸引觀眾,特別是數字技術營造的視聽盛宴帶給觀眾極大的感官刺激,使電影越來越具有愉悅性和消費性,但高科技、大投資的製作並不等同於優秀的電影作品。今天的銀幕上充斥著很多模式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產品以適應觀眾的大眾娛樂消費心理;另一方面,電影的圖像化語言表情形態消解了觀眾的想像力,尤其好萊塢電影用流暢曲折的故事給大眾提供消遣,看他們的影片只須要投入影像而不須要費心思索,「在這圖像的盛宴之中,合理的壓抑的閥門被打開,非理性的感官的享樂左沖右突」,而無法沉下心來思考社會及人性的價值與意義。我們須要藉助科技的力量呈現內心期盼卻難以實現的畫面,來表達一定的真情實感和精神內涵,一旦電影失去了這種最寶貴的藝術品質,即使畫面喧囂華麗、美輪美奐,也只是一具缺乏生命力的軀亮。
二、視聽表現力的豐富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電影藝術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持與保證,電影藝術對真實與美的追求反過來又刺激了數字技術的不斷開拓。
數字技術開發了人類創造影像的無窮潛力,造就了新的電影時空。今天,藝術家們可以突破限制天馬行空,過去認為無法實現的、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可以變幻成銀幕上的生動影像。也難怪詹姆斯·卡梅隆不無得意地說:電影的困難不再是能否拍攝,而在於能否想像。
數字技術更新了電影語言,帶來創作手法和創作觀念的變化。計算機控制的攝影機能夠以人無法到達的角度和動感進行拍攝;數字化的燈光照明、布景道具、色彩聲音、服裝化妝等電影表現元素可以創造出更為精美的畫面;鏡頭組接剪輯更加靈活自如;數字高清晰攝影機使電影離開膠片製作的年代;計算機三維動畫、計算機生成圖像等技術更讓攝影機毫無用武之地……這一切意味著傳統電影創作觀念的變革。
對於觀眾來說,數字技術不僅能夠讓人經歷驚心動魄的視聽刺激,也能傳達人類的美好情感,讓觀眾在視聽和心靈上感受電影的魅力,同時形成新的觀影方式和觀影習慣。例如像《羅拉快跑》這樣的影片,震撼的音樂、快節奏的剪接、鮮活的三段式敘事結構、Flash與動畫的結合等等,共同製造出一個有著無窮答案的游戲模擬世界。電影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改變了在電影院群體看片的觀影習慣,電視、電腦、網路、手機等載體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技術與藝術的雙面性特徵
科學技術只是電影表現的工具和方法,藝術家的思想性和創造力才是電影藝術和科技發展的源泉,前蘇聯電影理論家B.日丹進行過精闢的論述:「無論技術元素對擴大和加深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這一元素本身卻不是也不可能是形成藝術形象的獨特形式和決定因素。藝術與技術、詩學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不可簡單化對待。不管超感光度的膠片對於銀幕多麼重要,還是藝術家超敏感的目光和思想具有更大的意義。在藝術中起決定作用的,開拓通向觀眾道路的,是藝術家的目光和思想,而不論膠片的質量和規格如何。」
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拓展增強影視藝術的表現力,也可以在感官刺激的同時降低藝術表現的深度。如果忽視藝術創作。只能使自己迷失在數字技術的虛榮之下。電影藝術家們應該把技術與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化電影的敘述內容,提升思想性和藝術性,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用那支高科技的萬能筆描繪出感動人們靈魂的電影藝術精品。
四、多媒體時代的電影傳播
現代科技的發展引發了電影從本質、形態到內容的一系列變化,使電影可以從製作工藝、製作方法到傳輸、發行及播映形式實現全面數字化,也影響著電視以錄像磁帶採集、處理、傳遞信息的方式,這種以計算機為交互中心,以數字為共識符號的新系統的出現加速改變著影視技術和影視觀念,促進電影、電視與網路等傳播媒體不斷融合與滲透,形成一個信息共有、共享、共同前進的多媒體環境。
電影開創的數字特技、三維動畫等製作手段,正在電視中推廣使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已是不少影視工作者的共同選擇,這種從前期攝錄到後期製作過程的趨同,使二者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網路早已成為影視工作者的樂園,無論是前期的搜集資料、聯絡人員還是傳送信息、後期處理、宣傳推廣發行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第1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線影視收看及下載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500萬,互聯網為電影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已成立兩年的「中國網吧院線」目前積累了上萬部擁有合法版權的影視作品,將影院播放發行與網吧經營相結合,利用P2XP傳輸技術與數字加密技術可以把最新影片同步或超前提供給網吧,供消費者觀賞。在國外,著名的BT已與4家美國獨立電影製片公司簽署版權授權協議,將在BT的網路上銷售它們的1600部電影。網路商參與正版電影的發行,必然也會大大減少盜版電影的生存空間。
網民們不僅可以在個人化的時空中欣賞自己挑選的影片,既當放映者又當觀看者。還可以參與到影片的製作中去。例如,《天使的翅膀》是內地第一部互動式網路電影,採用網友參與的制播方式,邊拍攝邊播出,網友可以為影片推薦演員,修改網上發布的劇本內容,在網上與影片的創作人員溝通交流,網站也會及時報道劇組的拍攝計劃和拍攝進程。
近年來,數字電影與數字影院的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
數字電影是指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到發行放映等各個方面全部數字化的影片。數字電影降低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中的費用,拓寬了電影藝術的創作天地,而且畫面清晰、音質優良,可以無限次地播放。截至2007年8月已有140部電影以數字技術拍攝。數字電影已成為國產電影製作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2007年3月,全球電影業界最大的電影技術展示盛會ShoWest大展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數字影院在全球增加了350%。以美國為例,2006年有超過2000家新影院安裝了數字影院放映系統,總數超過3000家,而在2002年全美只有38家數字影院。美國國家劇院所有者協會主席約翰·菲安斯認為,「這將是自有聲電影出現以來最大的技術轉變」。我國電影的數字化放映「膠轉數」一直以來在低端和高端分兩個層次推進。在低端層面,攜帶與傳輸方便的小型數字放映機被廣泛用於農村廠礦,進行流動放映。在高端層面,城市主流影院中數字影院呈急速增長趨勢,由2002年的34塊倍增到2005年的211塊。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人的發言也明確了中國數字電影發展的方向:「中國電影將在未來5至10年內完成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過渡的戰略目標。」
高科技支持下的多媒體時代,電影的營銷渠道和盈利模式日趨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影院、廣播、電視之外,電腦網路、樓宇電視、公交和列車移動電視、航空器電視、酒店VOD點播、手機視頻等視聽終端不斷增多,廣電總局已正式將手機視頻命名為「移動數字多媒體廣播」。中影集團已與R2G(源泉)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中影500部影片的原始視頻、圖片、音樂、鈴聲等無線增值業務,傳統製片廠在新媒體業務領域終於邁出了一大步。雖然這些新媒體的開發利用還存在很多問題,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⑦ 歌舞在音樂歌舞電影中的作用是什麼
表現的手法啊,不然怎麼叫歌舞電影?
⑧ 舞蹈和音樂的關系是什麼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1、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知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道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舞蹈更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於節奏。
3、配合並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
4、舞蹈創作要對照音樂來進行。由於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內,而且是同步展示的,兩者必須容高度地協調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動作設計成之後,再配上音樂的,而是在進行動作設計之前就必須有音樂。
(8)歌舞電影中音樂的意義擴展閱讀: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使用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或高難度的動作,一般有音樂伴奏,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舞蹈,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發展到秦漢之際已形成一定特色。
舞蹈中的三要素是:舞蹈表情、舞蹈節奏和舞蹈構圖。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三要素是:內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點和審美情趣、風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韻律。舞蹈教學中的三要素是:趣、情、美。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
⑨ 偏重藝術性歌舞片存在是否有意義
有意義。
歌舞劇,是指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歌舞劇往往比平常電影更能讓我們心頭一震,看完就可以驚嘆於它的美輪美奐,也會讓我們產生深刻的反思。
由大量歌舞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紀錄歌劇演出或根據歌劇改編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展開情節。早期歌舞片多為輕松優美、娛樂性強的舞台藝術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樂方面的藝術成就。
⑩ 舉例說明電影的聲音對於畫面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一、通過誇張、歪曲、變形表現人物精神狀態。
二、用現實或非現實聲音揭示人物內心
三、與畫面並列象徵、隱喻事物的性質。
聲音的藝術語言表達當然是電影藝術語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在其藝術表達中佔有關鍵之地位。在畫面語言出現的同時聲音的運用在很多時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更在有些電影作品中成為點睛之筆。聲音語言在影視藝術表達中的關鍵作用大致可有協助鏡頭語言作用和對電影某段藝術構思想的成就起決定性的作用。
(10)歌舞電影中音樂的意義擴展閱讀
在電影的製作中,配樂是配音的一部分;配樂只處理電影里的音樂。在電影里的音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歌舞音樂,一為附帶音樂。歌舞音樂大都出現在歌舞片中,歌舞片大都改編自音樂劇,片中歌舞音樂與片中情節的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歌舞音樂在歌舞片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於附帶音樂,則在一般劇情片或記錄片中配合映像播映出。在無聲電影時代,電影只透過映像及簡單的文字,就把電影的情節完整的傳達出來,而無需音樂的介入。
因此,附帶音樂在電影中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通常是製造氣氛,強調或提高情緒與場景的接連,此種附帶音樂,吾人通稱為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