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70年代的農村一般幾點休息
。70年代農民的休息時間應該挺早的,大概晚上七八點吧,晚了可能八九點,因為那個時候農村基本上沒有什麼夜生活,也沒有電視啊,彩電呀,網路呀這些東西。
那時候農村最熱鬧的事情就是大家一起去看電影才會,但是電影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家裡邊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人結婚呀,有老人去世呀,或者說有其他事情的時候有的,所以說嗯農民娛樂活動並不多,70年代的時候休息的時間非常早,當然也要看具體所在的地方,因為那個時候有些村子相對來說已經比較發達了。
在比較發達的農村農民晚上可能最大的樂趣就是啊,有人把電視報到廣場上,然後大家一起坐在,然後大家坐在一起看。
⑵ 村裡/社區里最早可以看電影是什麼時候 早期電影一般是在什麼場地播放的誰出的錢是否需要購票 以前
我不是老農民,但是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記得小時的電影全是在村子裡的打麥場或者村大隊部里看的!因為打麥場或者村大隊部里的空間大,空闊,村裡人晚上就去那看電影.通常這電影都是免費的,村大隊出錢,去的時候只要拿把扇子,帶上板凳就行了!而且渴了,還有賣冰糕的!一毛錢一根兒, 看完電影十點多,回家一睡!基本上也就是每年的夏天會放的場次多一些,其他時候就沒有了.最喜歡村大隊的那個老頭喊大喇叭了:"社員同志們,社員同志們,今兒黑界(今天晚上),村大隊放電影,成龍演的啊,趕緊來,趕緊來看電影來",現在想想,真的很是愜意!!!
⑶ 為什麼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非常吃香
露天電影是一代人的記憶,尤其對於80後及以前的人,在電視機大量問世以前,身為一個農村電影放映員是一件非常吃香的人。可以說當他們介紹自己工作時候,都會非常的自豪;而且正因為他們是電影的放映員,也能夠在那個缺乏電視的時代里,讓自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影片。
綜合以上的情況看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所以電影放映員的工作很吃香;是因為這個工作深受大家的喜歡,加上相應的工資待遇不錯,就連找對象也有著很大的優勢,所以才成為了一個香餑餑。
⑷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⑸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有放室外電影的,為什麼現在幾乎沒有了
我也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搬上一個小板凳然後坐在村裡面看電影的那裡,去看那些打仗的戰爭片,現在雖然也還有但是一年不知道夠不夠四五回,現在的科技也是越來越進步了,有些人的家裡面都按上了投影儀,他們在家裡年也能看電影所以就懶得出去了。
那個時候的回憶真的是屬於童年的美好的事情。要是時光能夠過慢一點就好了,要是村裡能夠再拉一場電影,要是村裡的人都還能像當時一樣及時帶著板凳到場就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都刻在了自己的腦海之中。
⑹ 70後在農村學校讀書的日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30多年前的鄉村非常熱鬧,非常受歡迎我70後我的家鄉在湘南山區,村莊建在山腰上,有些房屋建在山腰上,他們仍然是一個家庭。蜿蜒的山路從房屋的門一直延伸到山腳下的拖拉機路。沿著拖拉機路走,您將到達學校。每個村莊都有一所小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鎮上有兩所完整的小學,招收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村裡沒有地方可以住,學生每天只能早退晚歸,一些遠離學校的學生需要在中午帶飯到學校。我曾在兩所鄉村小學讀書。
因此學校操場的陰暗處總是充滿了喜歡讀書的學生,我初中畢業的那一年,學校的四名學生考入了中專,這對整個城市來說都是一件快樂的事。在70年代和80年代,在農村學校學習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卻留下了太多的快樂時光。無聊的時候,我們玩釣魚,跳橡皮筋和在禮堂里圍攻的游戲。大禮堂是一塊泥地,上面刻有許多痕跡。有時電影會在學校禮堂放映。學生和家長擠在禮堂里看電影,這非常熱鬧。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上的人越來越少。村裡沒有小學,也沒有初中,鎮上只有一所小學,山區的大多數孩子都去了城市學習,學校的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⑺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⑻ 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加片,你還能說出一部加片名字嗎
一般都是《新聞簡報》和動畫片,如《哪吒鬧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最後才放 電影正片啊!謝謝!
主要是新聞簡報紀錄片。科教片!防止病蟲害,施肥,農葯,土地改良,下雨,刮風,乾旱的形成!
是那部電影,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電影正片開放之前,播放員都會按照國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推薦播放一些農業或者工業宣傳廣告,同時有時也會插播一點國家新聞等。
小時看電影在正片開始之前都要加放(新聞簡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世界未解之謎)。
記得是先演一些新聞記錄片,大多都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然後才演「正片」。
《農業學大寨》
一般放正片兒之前放夾片兒,都是些國家新聞農業知識,還有兒童故事片兒,那時候放電影兒在大街上,佳片兒也是在召集人,人們都陸陸續續全來了,這時,就開始放正片兒了,不記得加天兒的名字,有好多佳片兒都沒名字
問: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夾片,你能說出一部夾片的名字嗎?
過去農村放電影,那是縣放映隊的巡迴放映,不是商業放映,所以每放正片之前都可能帶有夾片,這些夾片有新聞片,有科教片,還有動畫片。
那時夾片里的新聞片就是《新聞簡報》,說是新聞,其實也是早就過時的新聞,因為它是隨著電影正片而來的,有的電影兩三個月才轉過一次,有的甚至還長,這新聞也就是幾個月以前的新聞了。有一次看《新聞簡報》毛主席接見某國政要,還是上一年的事。
科教夾片記得有一部是《豬囊蟲》,說的是人和豬共同寄生的絛蟲。還有一部是《節柴灶》,說的是燒火做飯修節約柴草鍋灶的影片。還有說小麥移栽玉米移栽技術的。
動畫片和木偶片還有剪紙片也有很多夾片,《大鬧天宮》,
《哪吒鬧海》,
《半夜雞叫》,
還有《紅軍橋》,
《小螺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動畫木偶夾片。
讓說一部,我卻說了這么多部,超額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還有的都記不清了。
看正片過癮,看夾片也很入神的。
回答問題:
小時候農村露天影院放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依然在我心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個時候還是放黑白的,電影機器需要2、3個人拉,一到放電影的時候村裡廣播就會通知。聽說要放電影,小孩子們有的早早的拿著板凳去村等。有的飯都不吃,就去等放電影,在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
現在時代變了,農村也變化大了,都沒有來農村放電影了,而去城裡看電影現在電影票很貴。很少時間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的那種情景不會在有了?
農村露天電影,我
記憶憂新
曾記得,那些年,我們農村看過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看電影。
露天電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農村放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擇生產隊場里,學校操場,農民寬敞的大門口。採用放映機,有的是活動影片。
在8o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是公社組織的,如果哪個村放電影,其它村的社員也會跑上個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電影
網友老伙計:
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是我孩時最有情懷的一段美好記憶。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軍節晚上 體育 場必有駐軍慰問給當地民眾放映露天電影,而且連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總是興奮地馬虎吃幾口飯,嘴中叼著一
餅,肩上扛著長板凳和幾個小夥伴去占最佳觀影位置,每當布幕上出現閃閃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時,我們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們小孩最愛看的戰爭打仗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戰上海》、《英雄兒女》、《小兵張嘎》、《打擊侵略者》、《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列寧在十月》等中外電影如數家珍,百看不厭。
加片?哈!要不是你提問,我根本想不起來「加片」這個片語了。一是我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和電影票的漲價,看電影少了,更別提在農村看電影了;二是現在電影院里都是提前放廣告,完全想不到加片的概念。不過題主的提問,很快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看電影的一些情形。
「加片」這個詞還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就像是一個歡快地從父老鄉親嘴裡蹦出的精靈,帶著驚喜,卻又忽的不見了——我實在想不起來,在農村看電影時,看過哪些加片,只感覺是加演了一部電影。但顯然這不是事實。
小時候看電影,主要記住的是情節,而不是片名。我敢肯定的是:那時候電影開演前,絕對沒有商業廣告。
⑼ 農村建設真的越來越好,道路整潔,環境清新,大家能來曬曬圖嗎
農村建設真的越來越好,道路整潔,環境清新,大家能來曬曬圖嗎?
就農村來說了滿,以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就拿我們通海來說,現在以70一80年代來說,真是翻天復地了,30年前我們村完全是土基牆房,整個村望的就像一個藝術品,古董一樣,遠看么像個村,近看么簡直無法說起,家家那個房子爛的不成形啊。
自從改革開放後,農村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好起來,以往年年都是種植水稻,麥子,大豆,高梁,油菜子,紅薯,
後來國家又扶持種烤煙,從種植烤煙後,各農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種植烤煙幾年後,
人民的的生活各方面也改變的多,兩千年後開始慢慢學種蔬菜,各種各樣的品種都栽,什麼山東大白菜,甘藍,連花白,菜蒜,芹菜,坪藍,青花,花菜,洋蔥,高山娃娃菜,地豆,香菜,辣椒,茄子等等。
隨著時間的翻越,農村生活足建好起,加上新農村建設,人們也開始紛紛想著蓋新房的願望,開始上批建房申請,接著就大量的建房動工,隨著一家家,一排排新房從地而起,隨著老房子也全部般遷,從興歸劃,一排排他基出現在農戶的眼前,
通海縣各鄉鎮大力建設新農村,村村,戶戶那個洋樓啊從地而起,
通海農村的建設還可以吧?
農村建設越來越好,道路整潔,環境清新。為大家曬曬農村美景吧!
現在的新農村都是現代化的標准,有幼兒園,小學,村衛生室,有文化室,文化廣場。污水集中治理,垃圾定點收集。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村裡的環境優美,道路通暢,幾乎每家都有不同的代步車,包括 汽車 ,摩托車,電動車等,村內房屋統一修建統一規化,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所以新農村建設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展開,農村都要求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要求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生新農村。
農村也具有得天獨後的優勢,哪就是大自然的恩賜——青山綠水,農村幾乎沒有工業污染,山青水秀,空氣新鮮,景色怡人,蔬菜瓜果都是純天然的。
所以農村以後的情況應該是人們生活嚮往的地方。
現在的農村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的老家也在規劃之中。
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農村公路的補貼,現在都是村村通公路,有的村還每家每戶都通了公路。
對農村改水改廁,改造農網!這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農村的 娛樂 設施,健身器材,廣場,也都安裝到位!村民做事累了可以去 娛樂 娛樂 !
2020年的美麗鄉村也正在規劃當中!實施鄉村振興,鄉村 旅遊 !
農村真的越來越好了,基本村村硬化道路,村裡人的業餘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晚上婦女們都聚在一起跳廣場舞!
在村裡住還可自種蔬菜水果,我們家房子住著也舒服。
農村建設真的越來越好,道路整潔,環境清新,大家能來曬曬圖嗎?
大家好,我是農人小密,今天我來分亨我們農村事。農村建設是在 社會 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新發展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醫療保險,農村養老金!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 社會 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八十,九十年代農村老家,雜草叢生,荒山野地,荒涼景象盡收眼底,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年輕勞動力大多數出門在外打工,很少有人願意留在農村,所以留在農村的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和小孩不能多勞作又不能建設家鄉發展,直接導致很多田地直接荒廢掉,破舊老房子倒塌無人翻修。現在很多人都是一年回去一次,就是過年,其實在家也呆不了幾天就得出門上班,農村經濟、文化面貌還是滯後。
我們村以前有個鄉管所,鄉管所哪裡有個曬谷場,從前那裡可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了。以前我們在哪裡曬玉米,穀子、豆子,除了睡覺時間、下雨、哪裡基本上是不會斷人的,有幹活的,有聊天的等等,就連吃個早午飯都要端著碗跑過去。夏天晚上乘涼也在哂谷場,現在回想還真挺懷念那時候的,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再回去的時候,已經不是以前的樣貌了,那個曾經最熱鬧的曬谷場現在已經雜草叢生,周圍的房子也爛了。小時候村裡的小夥伴在哪裡捉迷藏,現在人都很難進去。沒想到就十幾年的時間,兒時玩耍最多的地方竟然變成了這種現象。
近幾年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繁榮昌盛,在國家經濟結構和出台了各種利好農業、現代農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 社會 資本湧入新農業領域,現在種田有糧食補貼,使得新農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曾經的農村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的農村農民是去舊立新,建設家鄉發展。
時代在變, 社會 在變,農村樣貌也在變,共產黨 社會 主義優越體制制度下,新農村建設現在是熱火朝天的進展著。國家創立了泥房改造,每家每戶拆舊房建新房,村裡人都住上了新房。國家也創立了精準扶貧政策,有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國家支持貧困人創業,醫療扶貧,醫療扶貧是大病報銷,房屋扶貧,房屋扶貧是推舊翻新,國家幫村裡的貧困人口建了新房子。現在村裡的爛泥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水泥路變成瀝青路。曾經的曬谷場也回來了,只不過時間變了,現在建設成了村裡的廣場活動中心,村裡人偶爾也能去聊聊家長里短啥的。
現在農村終於不再是以前的八九十年代的農村了,隨著鄉村振興發展,建設美麗鄉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願意返鄉發展了。人口年齡段隨之拉低,舊貌換新顏,農村城市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或許在將來,村民都不用去外地務工求生存了,又照顧了老人和孩子,這樣留守兒童就少了,留在家建設美麗的家鄉,一樣可以生活的多姿多彩。
現在村裡也發展 旅遊 行業,民宿和農家樂,當地文化風俗, 美食 美景。比如現在種上了荷花,方便夏天 旅遊 人觀賞。冬天種上油菜,到來年的春天就可以看油菜花,油菜花謝了還可以收割壓油菜。
農村建設真的是越來越好,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前,我生活的縣級市,各鄉鎮村都在做著鄉村振興工作,道路整潔、環境清新,越來越漂亮。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提升廣大農民幸福感,促進農村 社會 文明和諧的重要保障。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我市全面釋放發展動能,鋪展新願景。各鎮(鄉)、辦事處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干群同心,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紅磚白牆、綠樹紅花、古樸雅緻的農家院、寬敞潔凈的街道、圖文並茂的黨建文化牆,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推動下,吳村鎮王里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突破帶動群眾致富緊密結合,推進產業發展、村內綠化和房前屋後改造,實現了蝶變換上了新顏。
走進孟庄鎮夏峰社區游園,碧草茵茵、游廊曲折、花樹生姿、美景處處,大人們拉著家常,孩子們歡聲笑語……一幅生動、祥和、閑適的和諧畫面。近年來,夏峰社區積極推進小游園建設,提升鄉村綠化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讓老百姓開窗見綠、出門進園。
一張張圖片是現在農村的真實寫照,漂亮嗎?
過去我們十幾家住戶都住在深溝裡面,房屋背後就是山崖,一下雨就提心吊膽的。現在好了,政府重新給我們選址,集體搬到了新村聚居點,連以前只在城市小區才有的健身設施我們也有了。」雙龍街鄉梅花村村民劉建提起村裡變化,有說不完的話。「以前村裡村外都是坑窪不平的土路,運輸只能靠肩挑背扛。十多年前,村裡到鄉上重新規劃了路線,修上了水泥路,轎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太方便了。」劉建的「心路」變化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安岳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從灰濛臟舊到美麗宜居,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安岳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總體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產村相融、生態優先、農民主體、合力推進」的原則,堅持「五抓五推動」工作舉措,著力推進「六帶七環八片」幸福美麗新村示範典型,通過一系列切合安岳實際的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施行,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日趨完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更加優美,休閑農業鄉村 旅遊 發展迅速,載體創建活動內容更加豐富,鄉村發展規劃編制更加科學,鄉村「互聯網+」發展更加迅速,農民幸福指數顯著提高,新農村建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縣交通運輸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介紹到:到目前,全縣累計硬化村社道路1800餘公里,新建田間生產用道近140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6200餘公里,全面構建「戶道連社道、社道連村道、村道連鄉道、鄉道連國省幹道」的路網體系;累計維修整治山坪塘1000口、排灌渠系540公里,新建蓄水池854口,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基本構建「渠相連、水流暢,旱能灌、澇能排」的農田水利體系;安裝太陽能路燈2600盞;農戶改廚、改廁、改圈率達到90%;新建和完善「1+6」中心180個,村郵站、村銀行網點覆蓋率達65%以上;新農保參保率、農民安全飲水率、適齡兒童入學率、垃圾集中收集率達100%;生態優美、基礎完善的幸福美麗新村全面展現。
「現在的農村,村村都有文化廣場,有衛生所和活動室、圖書室,還有城市沒有的綠水青山和新鮮空氣、有機食品,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農村建設的越來越好,農民進城買房的越來越多,道路整潔,環境清新,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美麗宜居,百姓幸福。
【創作熱詞】
現在農村建設正在火熱展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發展鄉村 旅遊 、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切中當前農村建設要害。農村實行清潔秀美鄉村以來,環境變得越美,居民的素質大大提高、與城市差距在縮小,有的地方不輸城市。文化廣場建起、便民超市、游樂場、電影院、寬頻……應有盡有。一,農村的規劃越來越好,控制越來越嚴,完全走向正規化。
之前的農村 ,留給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 ,農民建設的房屋參差不齊、五花八門,無規則無章法。豬圈牛圈搭建的偏棚隨處可見。
糞水外流 ,蚊蠅亂飛 ,人們居住環境惡劣,大多是簡易廁所,衛生條件很差。
如今的農村,規化縱口入正常化、 法制化 ,嚴格執行規劃,科學統籌,依法依規按程序審批,一改過去靠關系,領導點頭批條即可的局面,全不納入微機管理系統 ,接受上級及人民群眾監督舉報。
現在的新農村建設,整齊干凈,成片建設節約利用土地,污水雨水入地便於集中處理。設置公廁、生活垃圾站。
執行規化非常嚴格,絕對不能輕易觸碰規化紅線,將基層管理納入紀檢監督考核范圍,起到很好震懾警戒效果。
二,農村的基礎建設成就大,保證農村騰飛。
之前的農村,由於交通閉塞不通路趕集靠走,即便通路也是泥石路、土坯路,下雨泥漿沆窪不平,天晴車一過,風一吹塵土飛揚黃沙漫天。
現在新農村道路幾乎村村通、戶戶連,並且硬化,有的地方白改黑鋪上能吸水、降噪、減震的瀝青路面,徹底一改過去糟糕的面貌。
天然氣鋪通管網到戶、基站建起各種配套與城市建設沒有兩樣,綠化在道路旁、街邊上隨處可見。
健身廣場的器械上,看見運動的人群,夂陽下中老年人合著悅耳音樂跳廣場舞。說實話你不瞧遠山的翠綠及近水的河流難以區分這是農村。
三,農村生活工作方式已改變。
曾經的農村農民在地幹活「兩頭黑」,天不亮下地幹活,太陽落地才收工。一年到頭在田間地頭勞作,十分辛苦也單調。
現在農村,條件好的辦民宿開發 旅遊 資源吸引城市的人鄉村 旅遊 、住農家樂。自己只種水稻簡單的,然後搞服務業創收,又充實還能致富。
條件差的,進城鎮,經常回家居住,自由靈活。完全改變過去不出門,四季在家講閑話鬧鄰居矛盾。
現在文化方式多,廣場舞健身,上網看電影看書、釣魚,明顯風氣好多,也不存在過去那些封建迷信活動了。
隨著國家逐漸富強,改革力度加大,農村改革推進,以後的鄉村會非常美麗宜居,讓人嚮往。#創作熱詞#
⑽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