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麼好聽的俄羅斯歌曲啊
周傑倫的中國風系列
三角鏈
東郭先生
我只想喝個爛醉
醉紅塵
愛若成分
一些經典老歌:
陌上歸人
似是故人來
風雨同路
愛的故事上集
余情未了
總有你鼓勵
攜手遊人間
更多老歌:大漠老歌網和老歌網有很多
一些不錯的輕音樂:
宗次郎的:故鄉原風景
超好聽
漫步神秘園
⑵ 介紹一下紅櫻桃樂隊吧、
10年前憑借一部《紅櫻桃》榮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的郭柯宇,最近與朋友組了一支樂隊並擔任主唱。
拿到百花獎之後,郭柯宇似乎在一段時間內離開了觀眾的視線,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演藝事業,而是與朋友組了一支名為「和」的樂隊,去年他們還加盟了華納唱片。郭柯宇成名於1994年的電影《紅櫻桃》,比步入歌壇的趙薇、周迅等更早為人所知,但她轉入歌壇並不是「演而優則唱」的模式,事實上郭柯宇近年來在影視上的形象相對低迷。
郭柯宇任主唱的「和」樂隊雖然是一支新樂隊,但他們錄制的小樣帶已在各大公司之間流傳,華納唱片以最快的速度簽下了這支樂隊。作為一支樂隊的主唱,郭柯宇的嗓音充滿了新鮮感,而樂隊的其他成員也是音樂圈的精英,吉他手是著名彩鈴「我賺錢了」的製作人之一小四兒,貝司手則是中國新音樂的見證者、曾經參與過「面孔樂隊」與「超載樂隊」的歐洋,這樣的超級陣容是前所未有的。而音樂方面,時髦的編曲配合動人的旋律以及生活化的歌詞,在唱片公司內部獲得了一致的肯定。
⑶ 紅櫻桃背景音樂名稱叫什麼歌
《不朽》演唱者 劉可
⑷ 楊立青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哪些重大階段
楊立青
楊立青,中國人名,著名的有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楊立青,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楊立青,50集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男主角楊立青,由中國著名演員孫紅雷飾演。
[編輯本段]上海音樂學院院長
人物簡介
楊立青,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先後畢業於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本楊立青科,1970年)、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碩士研究生,1980年)及聯邦德國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鋼琴碩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曾任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客座教授(1990年),美國康奈爾大學駐校訪問教授(1995年)。 現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暨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和對外聯絡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現代音樂學會會長、上海市第3屆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暨文化藝術分會會長 東亞細亞作曲家聯會副主席、新加坡國立音樂學院顧問及新加坡華樂團藝術咨詢團成員等職。
主要論著
楊立青多年來從事音樂創作及現代作曲技法、管弦樂配器技法的研究。論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樂配器風格的歷史演變概述》、《管弦樂配器法教程》、《西方後現代主義音樂思潮簡述》等。
音樂作品
有聲樂套曲《唐詩四首》、《洛爾迦詩三首》、交響敘事曲《烏江恨》、管弦樂《憶》、《節日序曲》、楊立青交響舞劇《無字碑》(與陸培合作)、二胡與樂隊《悲歌》、《荒漠暮色》、電影《紅櫻桃》音樂、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樂團及聯邦德國漢諾威新音樂團,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德國)匈牙利愛樂交響樂團,挪威斯特萬格交響樂團、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名古屋交響樂團,神奈川愛樂交響樂團,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韓國漢城愛樂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在內的中外音樂表演團體多次公演於國內,港,台地區及美,英,法,德,奧,挪威,墨西哥、日,韓,新加坡等國,入選漢諾威新音樂節(德國),里昂現代音樂節(法國),阿斯派克特現代音樂節(奧地利),亞洲藝術節(香港),亞洲現代音樂節(日本橫濱)等重要國際音樂節,並獲中國唱片獎作曲比賽交響樂第二名(1986年)、第二屆山東藝術節作曲一等獎(1989年)、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2年)、首屆寶鋼高雅藝術優秀成果獎(1994年)、金雞獎最佳電影音樂提名獎(199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三十周年交響樂作品徵集評獎第一名(1996年)、聯邦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研究獎金(1990年)、美國亞洲文化理事會(ACC)研究獎金及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研究獎金(均為1995年)、文化部區永熙優秀教育獎(2002)、第十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音樂)比賽一等獎(2004),並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2004)等榮譽。曾在德、奧、瑞士、澳大利亞、美國的二十餘所大學及音樂學院舉辦學術講座。
擔任評委
曾擔任多屆亞洲音樂節、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台灣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比賽(1999)、台灣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比賽(2002)、首屆及第二屆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2001及2003)、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2002)、第二屆國際-E-鋼琴比賽(美國,2004)等重大賽事國際評委會委員。曾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
人物傳記
其傳略已被收入《中華人物大典》、《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新中國留學歸國學人大辭典》及英國新版《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世界名人錄》、《二十世紀傑出人士》、《二十世紀傑出音樂家2000人》,《國際音樂名人錄》及美國國際傳記中心編輯的《國際傑出學者》等辭書。
人物觀點
看待當代音樂民族化 用我今天的觀點來看,民族風格的認識,倘若某部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固 楊立青然是十分可喜,但不是我們必須刻意去追求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相比之下,作品的個性,對於作曲家來說要更為重要。只有民族性,是遠遠不夠的。我記得里蓋蒂曾說過,「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艾夫斯之所以偉大,並不僅因為他們是俄國的、捷克的,或美國的作曲家,而首先因為他們是莫索爾斯基、亞納切克和艾夫斯」。我覺得,任何「民族風格」都是歷史地形成的,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地理、語言、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都是處於變化之中,風格的確立是相對的,風格的游離倒是絕對的。比如說,我們總不能因為生活在今天高科技時代的上海,生活風俗和語言習慣都遠遠不同於剛開埠時候的上海人,就去指責當代上海人丟失了他們的「傳統」與「風格」。 作為一個現代作曲家,要真實地反映、表達他對自己躋身於其中的時代。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體驗,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這種風格必然是屬於他所生存的那個時代。但這並不妨礙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使用傳統的技法。就像新古典主義者,新巴洛克主義者,他們高喊「回到巴赫去」,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按照純粹的巴赫風格來寫賦格曲。所以,沒有人會把欣德米特的《調性游戲》聽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不會有人把施尼特凱的《大協奏曲》當成維瓦爾第的曲子。 看待西方新音樂和國內新音樂的發展趨勢 西方新音樂,也有叫「現代派」「先鋒派」,主要在歐美國家出現,它的出現和個性解放有關系,新音樂尋求新的發音體和樂器,在音樂語言上力求新鮮感和個性化,這樣新音樂驅使西方作曲家的技術手段和水平發展很快。追求個性當然是對的,但也容易走極端,往往會忽視思想內容,忽視情感表達,有的西方作曲家乾脆說,音樂是不能表現任何除音樂本身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結果變成了一系列新奇音響的堆砌。這種觀點,在中國大概很少有人能接受吧! 這些「新音樂」究竟是不是能在歷史上站得住腳,只有等時間來驗證了。當初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1914年首演的時候,觀眾的反應是嘲罵、嘩然大笑和哨聲。但最近聽到一次實況轉播中,同一作品卻得到了長達數分鍾的掌聲和歡呼,看來,人的聽覺也是在「發展」的。在德國,年青人喜歡流行音樂,老年人聽古典浪漫派,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也還是有相當的市場。但對於當代新音樂,像斯托克豪森、里蓋蒂、潘德列茨基等等,絕大數人並不理解,更談不上喜歡,但表現出一種耐心和諒解的態度,在音樂會上也已經能聽到稀稀落落的掌聲了。 在國內,當代新音樂的發展也不容樂觀,這是必然的,我們的這種實驗音樂會出現很多噪音,在我們看來那是結構上的需要,力度上的需要,也是音色多樣性的考慮,但對於受眾來說,大部分都是噪音,是挑戰生理極限的,他們也許並沒有耐心細致地聽。首先他們就會抗拒。大部分人都是抱著娛樂的目的來聽音樂的。但我們也是在不遺餘力地實踐、演出,像上海之春,北京國際現代音樂節,像這兩年的當代音樂周,等等,都會上演大量的中國當代新音樂,還有講座,大師課。
論文
第八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歡迎詞(楊立青) 摘 要: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來自全國各地出席會議的代表們: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在深秋季節迎來各位貴賓,尤其在迎接改革開放30周年和上海音樂學院建院81周年的喜慶日子裡,我們在上海音樂學院共襄盛舉,探討音樂美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在此,我謹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對各位遠道而來的與會代表和嘉賓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聯邦德國當代音樂鳥瞰(斯德凡·弗里克[德] 楊立青[譯]) 摘 要:當代音樂的多樣性與概況與世界各國相比,聯邦德國當代音樂的基礎條件就其多樣性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僅拿德語中相關的術語來說,與近一百年來的「嚴肅」音樂及其演出、出版相關聯的同義詞的數量就特別巨大,它可以使人對當今德國在審美上的寬泛范圍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比如說:當代音樂、20或21世紀音樂、現代音樂、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當今的音樂、熱門話題音樂(topical or acute music)、新近的音樂或新音樂(有時也稱最新的音樂)等。 2004上海「音樂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開幕式致詞(楊立青) 摘 要: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向所有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向所有遠道而來的音樂學專家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為《慶賀錢仁康教授九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作序(楊立青,楊燕迪) 摘 要:今牟4月14日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錢仁康教授90華誕的大喜日子。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向這位德高望重的學界泰斗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由衷的祝福! 20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序論(楊立青) 摘 要:本書試圖對1900年以來涉及到和聲技法方面的不同傾向進行論述。19世紀末作曲法的歷史清楚地表明:過於膨脹的和聲思維抑制了對旋律和節奏的思考,從而使它在世紀轉折點前後變成了作曲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本質要素。但是,這種無所不包的和聲思維看起來卻像是一個旋渦,它自身中就潛藏著與調性的極限相碰撞、甚至跨越這個極限的趨勢。人們越來越相信,要用旋律、節奏以及音色的力量去擺脫過於膨脹的和聲的束縛,為創作的可能性贏得空間,實際上,這種原先被看作是破壞性的行為,後來卻變成了成功的嘗試。眾所周知,這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的。
[編輯本段]助理研究員
楊立青,男,文學碩士,助理研究員,廣東茂名人,1976年8月生。1993年—1996年在廣東茂名一中讀高中;1996年—2000年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就讀,獲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2003年在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從1998年開始發表相關論文,個人專業是20世紀中國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化與社會狀況也抱有關注的熱情。2005年與別人合作編寫出版了《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一書。發表文章不多,除了在報紙與網路上發表若干書評與隨筆外,見諸公開發行刊物的惟以下寥寥數篇而已: 1、在《中文自學指導》1998年第3期發表《沈從文小說中的死亡意象讀解》。 2、在《讀書》2002年第3期發表《關於伊藤虎丸的<魯迅與日本人>》。 3、在《莽原》2003年第1期發表對話錄《當代小說的寫作資源取向》。 4、在《安徽文學》2004年第3期發表書評《在「私人性」與「公共性」之間》。 5、在《讀書》2005年第8期發表《「我們」如何論述香港》。
[編輯本段]電視角色
角色介紹
楊家的老三,最小的弟弟,頑劣又有正義感的叛逆青年,有著軍人的天賦與精神,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楊立青構建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道路,最終修成自己的正果。
人物特徵
陽光,自信,灑脫,正義感,質朴
人物點評
劇照中,四個楊立青穿著不同的四套軍裝,向觀眾展現了四個歷史時期的,不同身份的形象。第一個是北伐時期,當時的楊立青,黃埔三期生,年少輕狂,激情四射,充滿了對「打軍閥、除奸賊、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熱情。第二個是紅軍時期,經歷過大屠殺的楊立青,對國民黨產生了深深的幻滅之感,最終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為蘇區干將。第三個是八路軍時期,國共合作,短暫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楊立青重續前緣,給同窗異路的國民黨將官們講游擊戰術。第四個是解放軍時期,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灰飛煙滅,黃埔同窗最後一次兵戎相見,之後把酒言歡,同胞兄弟卻從此各走一方,再無相見之日。重大革命史諸多事件,就在這小小軍裝中,已經表露殆盡,盡在不言之中。楊立青開朗直爽,笑得孩子氣,愛就愛得轟轟烈烈,討厭就討厭的徹徹底底,完全性情中人,是個性格十分討喜的人物。
經典出場
在魏大保焦急地攔阻中,楊立青穿著工作服,戴著鴨舌帽,滿不在乎大笑,手裡擎著師傅最寶貴的東洋測楊立青距儀。人群中他與同伴扛著長梯,大聲吆喝著讓路橫沖直撞,透著肆無忌憚與朝氣蓬勃——這種大笑與滿不在乎,從開場,到結束,始終貫穿著楊立青的一生。
精彩台詞
你躺在這里,這里就永遠是我們的家了,你在這里可以時時刻刻召喚離去的立華、立仁,以及他們的後世子孫,讓他們有個眷戀的理由,和重歸的機會。
主要原型
楊立青=陳賡+宋時輪+楊至成+肖勁光 宋時輪(1907-1991) (1)宋時輪1925年來廣州,後考入黃埔軍校,和立青來廣州入黃埔幾乎是同一個時點。 (2)四·一二政變後,宋時輪一度與黨組織失去聯絡,只好回家落草,拉了一隻30多人的隊伍,1929年編入紅六軍;立青在被穆震方趕出部隊後,也是一度在白鳳蘭隊伍中落草,而且被老范收拾得只剩下不到30人左右。 (3)江西蘇區時期,宋時輪任紅21軍61師師長,立青此時也官至師長。 (4)抗戰爆發,紅軍改編成八路,宋時輪由師長變成120師358旅716團團長;立青也是由師長降為團長(不過是115師,在師弟林彪手下) (5)解放戰爭時期,宋時輪任三野十縱司令員,立青也在卸任軍工部長後擔任十縱司令員(不過是四野十縱)。 陳賡(1903-1961) 相似關鍵詞:性格活潑幽默、愛開玩笑,黃埔生,東征,南昌起義,刺殺叛徒,打仗鬼才。 年輕陳賡的性格與經歷,還有祖父的顯赫,與楊立青確實很有相似之處(只是祖父改成了父親)。在東征中,陳賡化妝混入敵方,花了三天時間偵察,繪制出詳細地圖帶回,這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也有反映。特別是他在上海做特工時,刺殺叛徒的那一段,正是當年陳賡刺殺出賣了羅亦農的叛徒霍家新(何家興)與賀治華(賀稚華)夫妻的翻版。 楊至成(1903-1967) 相似關鍵詞:黃埔生,南昌起義,抗大,東北解放戰爭後勤。 抗大的教員,這和楊立青經歷相似。東北解放戰爭的後勤軍需部長,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是楊立青打錦州之前,主抓兵工生產的故事。 肖勁光(1903-1989) 相似關鍵詞:湖南人,勸降程潛,長沙和平解放。楊立青爭取董建昌一節,就是取自肖勁光這段故事。
⑸ 尋經典二戰影片、老電影
1戰略大作戰:深入敵後搶銀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
電騾上用國語配音版本
2深入敵後搞搞震 法國電影,類似虎口脫險
3十二金剛:情節類似加里森敢死隊,組織犯罪軍人執行特殊任務
4你逃我也逃 不錯的喜劇
5納瓦隆大炮:前一段CCTV=6還播放過一次
6戰俘列車:越獄 搶火車 千里大逃亡
7勝利大逃亡:戰俘營里踢足球
8第8個是銅像
9蘇聯的解放系列:雖然有點美化紅軍形象,但戰爭場面的確宏大
10巴頓將軍
11沙漠之狐
12刺殺希特勒
13虎虎虎
14孤城虎將
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 黑名單上的人
⑹ 電影《紅櫻桃》女主角 郭柯宇檔案
郭柯宇,北京人,17歲時因在電影《紅櫻桃》中扮演楚楚,奪得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稱號。當年這部頗受關注的電影使「少女影後」郭柯宇的名字很快為人熟知,但同樣有關《紅櫻桃》中的所謂裸體和文身鏡頭的不負責報道,也使郭柯宇受到了傷害,那件事一度讓郭柯宇對娛樂圈心灰意冷。
愛好看書,聽音樂。
電視劇作品有《太陽鴿》、《天使的翅膀》、《青春鳥》、《真情三人行》、《永遠十八歲》、《生活秀》、《生死之戀》、《烈火金剛》等。
⑺ 《紅櫻桃》中的楚楚是不是確有其人,說說關於女她的故事她是誰演的
紅櫻桃》主人公原型:朱德女兒朱敏.她是電影《紅櫻桃》中主人公的原型,從國統區「孤兒」到德國集中營戰俘,朱敏這輩子歷盡磨難.
走進北京新街口外大街一幢普通住宅樓,記者找到了朱敏的家。一進門廳,便讓人察覺到與普通家庭不同尋常的氣氛,像是來到了一個小型的朱德紀念室。門廳擺放著一尊朱德的半身塑像;展示櫃中陳列著朱德與家人的合影;沙發後的牆上,珍藏著朱德的書法作品,兩旁還有綠葉盆景相配,讓人感覺肅穆莊重。
現已81歲高齡的朱敏,身體每況愈下。她患有腦血栓,思維和行動受到了嚴重影響。和爹爹朱德一樣,朱敏還患有糖尿病,每天要注射兩次胰島素,胳膊上布滿了針眼。她的眼睛,也因視網膜出血而再不能看書閱報,這也是她最痛苦的。
「朱敏的生命力太頑強了,一次次身患重病又一次次奇跡般康復」,有過異於常人的磨難,朱敏的生命力似乎比一般人更頑強。老伴劉錚拿出妻子年輕時的照片,那時的朱敏皮膚白皙,是個漂亮的姑娘……
14歲前,父親是一片空白
作為開國第一元帥朱德的獨生女,這一輩子,朱敏用過很多名字,幾乎每換一個環境就改一次姓名。而名字的背後,是非同尋常的經歷。
剛出生時,朱德替她取了第一個名字,乳名「四旬」;不到一歲時便離開母親寄居姨媽家的她,又被改名「賀飛飛」;而爹爹曾照家族中排輩給她取大名為「朱敏書」,到延安後改叫「朱敏」;赴蘇聯學習時,曾取化名「赤英」。
對朱敏來說,自己身體里流動著爹爹的血,更延續著爹爹的精神血脈。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和平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她得到的父愛母愛很少,甚至在14歲以前,是一片空白。
朱德與朱敏的母親賀治華相識在上海,一起到德國哥廷根城奧古斯特大學學習社會科學。1926年,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求學的朱德夫婦,喜得愛女。盡管後來賀治華與朱德之間已經信仰各異,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但當時年已40的朱德,為了女兒的出生欣喜不已,特為愛女取名「四旬」。然而,小四旬剛滿月,朱德卻接到通知,為支持北伐戰爭,中央決定從國外抽調一批軍事、政治工作人員回國參戰。女兒太小,經受不了顛簸之苦,朱德只好獨身回國。誰知這一別,竟是14個寒暑!
不到1歲時,小四旬就被忙於工作的母親帶到姨媽和外婆身邊,改名為賀飛飛。在朱敏記憶中,第一次認識爹爹竟是在成都街頭的一幅懸賞「朱毛」人頭像上。「那天,外婆悄悄告訴我,那個『朱』就是你的爹爹。」當時,朱敏覺得心口一熱,見到爹爹成了她最大的願望。隨後國共關系開始惡化,國民黨特務四處打聽朱敏的下落。「一天,姨媽突然被國民黨警察抓走,幸好她一口咬定我是她自己的親生女兒,才使我倖免於難。」然而,躲過一劫的朱敏,卻不知母親已離開人世。「家裡的不安氣氛越來越濃,外婆也不敢留我了。」沒過多久,鄧穎超秘密來到成都,接走了14歲的朱敏。
那年,朱敏才在革命聖地延安,初次與爹爹相逢。「坐在馬車上,還未來得及細細打量延安風情,就看到遠遠的土墩上站著一位中年男人,直覺告訴我,他就是爹爹」。14年來的委屈和不解,朱敏頓時全忘記了,她大喊著:「爹爹……爹爹……」朱敏至今對那一場景記憶深刻,她說這是她人生當中最難忘的。
集中營里的「紅櫻桃」
前些年,一部名為《紅櫻桃》的電影非常熱播。影片講述了中國女孩楚楚在德國法西斯集中營的悲慘遭遇。這部影片主人公的原型便是朱敏。雖然電影有許多藝術加工,但朱敏的實際經歷比起電影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段非比尋常的經歷中,有一個日子非常奇特,幾次成為朱敏命運的轉折,那便是1月30日。
1941年1月30日,朱敏告別團聚才1個多月的爹爹,赴蘇聯學習。到莫斯科後,朱敏使用了化名「赤英」。一是防止暴露身份,二是「赤」代表紅色,紅色英雄,也是爹爹對女兒的希望。誰也料想不到,「赤英」這個名字不僅登記在蘇聯伊萬諾沃第一國際兒童院的花名冊上,也登入了德國東普魯士納粹集中營的囚徒名單中。
剛到蘇聯,朱敏因水土不服,引發哮喘,被送到位於蘇聯南方白俄羅斯明斯克的少先隊夏令營療養。一夜之間,德軍突然入侵蘇聯,正在療養院的朱敏和其他20個來自各國的孩子淪為德國法西斯的小囚徒。
在蘇聯被囚禁兩年後,1943年朱敏和另外5個小姐妹被德軍押上悶罐火車,送往德國境內的集中營。德軍像驅趕牲口一樣把囚徒們拚命往悶罐車里塞。車廂里臭氣熏天,有人呻吟,有人哭泣。朱敏開始發高燒,但如果讓德國鬼子知道了,他們准會把她扔下車。
迷迷糊糊中,有人在給朱敏喂水,她吃力地睜開眼睛,是一個蘇聯紅軍。他對朱敏說:「你一定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樣,也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是勝利!你還要回到你的祖國,你的爹媽還在那裡等著你!」
在集中營里,朱敏整天面對的就是發霉的黑麵包,還時不時要親眼目睹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慘狀,她的心一次次被人間慘景震憾著。保護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便是對自己的真實身份絕對保密。在集中營里,朱敏從不說一句中國話,更別說提及中國八路軍了。因此,幾年集中營生活過去,朱敏因為長期的沉默,幾乎喪失了語言功能,直到現在說話還是不清晰。
現在,朱敏的脖子上可以看到一條長3厘米的疤痕,這是集中營在她身上留下的「永久紀念」。在集中營里,朱敏患了頸部淋巴結核,最後結核塊潰爛,膿血糊滿了衣領。德國醫生像對待貓狗般,壓住朱敏的頭,沒有消毒,沒有麻醉,一刀割下去,生生把膿血硬擠了出來。猶如酷刑的治療結束後,朱敏脖子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在朱敏家裡,珍藏著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是3個稚氣未脫、身著連衣裙的小女孩,她們胸口上都別著一塊小牌子,站在當中的便是朱敏。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朱敏都會百感交集,因為這張小小的照片記錄著德國法西斯最殘忍的本性。
那是3年後,又是1月30日,朱敏和幾個小夥伴正在放風,一個德國看守拿著照相機走了過來,面容和善地表示要替她們照相。她們在鏡頭前露出真誠的笑容,然而突然間,德國看守臉色一變,把相機放在地上,說姑娘們是在嘲笑他們。他們舉起鞭子向幾個姑娘狠狠地抽了過去。瞬間,難得展露的笑容被抽得粉碎,留下的是屈辱和仇恨……幾天後,這位德國人竟然把洗好的照片送給她們,他一邊誇姑娘們可愛,一邊摩挲著手中的皮鞭。朱敏一言不發,滿心只有恐懼。
時間熬到了1945年,集中營里時常傳來槍炮聲,朱敏天天盼望蘇聯紅軍快一點打過來,救她們脫離苦海。1月30日,朱敏和難友們發現集中營所有的大門都敞開著,四周寧靜得可怕。她們意識到德國人逃跑了,苦難結束了。她和難友們開始瘋狂逃跑。在波蘭的一個小鎮,發著高燒、昏迷不醒的朱敏,被一個曾為德軍做俄語翻譯的蘇聯男人發現了,長著東方面孔的她,被當作與蘇聯紅軍談判的人質帶了回去。幾天後,朱敏被送到了蘇聯難民收容站。
「爹爹是老中醫」
「你叫什麼名字?」
「赤英。」
「父母在哪裡,做什麼工作的?」
「爹爹是中國的老中醫,送我來蘇聯療養,我被從蘇聯南方抓到這里。」
出於本能的自保,朱敏獲救後,面對蘇聯紅軍的問詢,仍是不變的回答。然而,每當提起中國,女孩就忍不住流淚。這位神秘的中國女孩,引起了收容站一位新政委的重視,他多次與朱敏交談,告訴她戰爭的情況,蘇聯的情況,中國的情況。
「我是中國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女兒。」終於有一天,百感交集的朱敏,鼓足勇氣脫口而出。
政委愣住了,連連驚叫:「天哪!這么重要身份的孩子,居然沒有被德國鬼子發覺!居然可以活著走出集中營!簡直是個奇跡!是個奇跡!你知道嗎,因為你活著從他們眼皮底下溜走,德國佬將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去追悔啊!」
不久,斯大林的一道急令飛往波蘭境內:立即護送朱德將軍的女兒到莫斯科。1946年1月30日,朱敏乘坐戰後第一列從波蘭開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抵達莫斯科火車站。一封沉甸甸的信,遞到了朱敏手中。離別4年後,輾轉收到爹爹的第一封來信。爹爹在信中解釋,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沒有打攪蘇聯政府,所以沒有及時找到女兒的下落,讓女兒受了許多苦,希望女兒原諒……信看完後,淚水濕透了紙背。
蘇聯結束戰爭後,擺在朱敏面前的是兩條路,回國或是繼續在蘇聯求學。雖然很想回國看望爹爹,但朱敏卻選擇留在蘇聯。她不能兩手空空而歸,不能給爹爹丟臉。
1950年,朱敏趁大學暑假回國探望爹爹,這距上一次的離別已有10年之遙。見到女兒時,朱德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示,只是嘿嘿地笑著。對於那段集中營經歷,朱敏幾乎沒有提及,爹爹也不多問。作為職業軍人,他知道法西斯的野蠻與殘酷;作為爹爹,他更對女兒所受的痛苦感同身受。
朱德家的平民教育
在朱敏眼裡,爹爹是威嚴的元帥,舉手投足都是軍人的剛毅與冷靜;爹爹也是慈愛的長者,言談舉止流露著柔情與細致。朱敏剛回國參加工作時,她的第一個孩子來到人世。年近70歲的朱德當上了外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朱敏還記得,爹爹小心地把嬰兒托在手掌上,戴著老花鏡,仔細地端詳,久久不肯放下。朱敏從此更懂得了爹爹,讀懂了他熾熱的內心。
朱敏本以為自己剛生完孩子,爹爹會讓他們一起住在中南海的家裡,可是他卻硬把朱敏趕到了北師大集體宿舍。那是一間只有12平方米的房間,朱敏一家在這里住了4年。之後,他們搬進了一座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宿舍樓,一住就是40載。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晚期,在有關部門的關心下才調換到了如今居住的房子。
不光是朱敏和劉錚,就連他們的6個孩子也接受了爺爺的平民教育。1960年,朱敏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相繼上學,學校離家有好長一段距離,朱敏心疼,就在司機面前嘮叨這件事。可是,事情讓朱德發現了。第二天,朱德推著一輛三輪自行車走了過來,「自行車難看,同學們會笑話。」孫子不樂意了。朱德也不生氣,笑著問:「爺爺大還是你們大?爺爺大,才能坐4個輪子的車;你們小,就只能坐3個輪子的。」孩子們被逗樂了,歡歡喜喜地去了學校。
由於自己的豆蔻年華在殘酷的戰爭年代粗糙地度過,朱敏特別希望生個漂亮的女兒,讓自己失去的一切能在女兒身上得到實現。可是一連生了4個男孩後,直到第5胎,她才有了一對龍鳳雙胞胎,圓了自己的夢。
「孩子們現在都獨立了,還有了自己的孩子。」朱敏與劉錚已經共同走過50多個春秋,在評價與老伴的婚姻時,劉錚說:「我比較活潑,愛活動;她穩重,不願到處轉。她一生都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書,在教育事業上貢獻比較大。」對老伴贊不絕口的劉錚也有自己出色的履歷,他曾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了兩個任期,還曾任外交部歐洲司處長、禮賓司處長。1984年,劉錚離開外交部任職於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歐洲部主任,並在這一職務上離休。
「我和朱敏的這一生,她改變我更多一點,誰讓她身體不好呢。我要當好她晚年的拐棍和眼睛,攜手共度晚年的平民生活。」劉錚無限感嘆地說道。
她是郭柯宇演.
明星檔案
郭柯宇,北京人,17歲時因在電影《紅櫻桃》中扮演楚楚,奪得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稱號。愛好看書,聽音樂。電視劇作品有《太陽鴿》、《天使的翅膀》、《青春鳥》、《真情三人行》、《永遠十八歲》、《生活秀》、《生死之戀》等。
⑻ 尋找電影紅櫻桃的主題曲
紅櫻桃(電影原聲音樂)
歌手名:紅櫻桃 語種:國語
風格:Soundtracks 唱片公司
發行時間:2001-6-1
這是下載網站:http://www.9sky.com/music/album/13070
⑼ 楊立青的音樂作品目錄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委約 體裁及編制 詳情 1962-64年 《山西民歌鋼琴曲九首》 鋼琴獨奏 唐瑾2012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63-64年 《前奏曲-水車》 獨奏/鋼琴 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樂譜 1963-64年 《前奏曲-悼念》 獨奏/鋼琴 樂譜遺失 1963-64年 《走西口》變奏曲 獨奏/鋼琴 樂譜遺失 1963-64年 《小奏鳴曲》 獨奏/鋼琴 楊鳴,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9-70年 《白毛女》 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鋼琴版 閻泰山(小提琴)、楊立青(鋼琴)1970年5月首演於沈陽音樂學院 1973年 《新苗》 舞劇音樂/管弦樂隊 沈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於沈陽 1973年 《節日之夜》 舞劇音樂/管弦樂隊 沈陽音樂學院管弦樂隊1973年首演於沈陽 1975年 《杜鵑山》 鋼琴伴唱/女高音、男中音、打擊樂與鋼琴 宮香雲(女高音)、楊立青(鋼琴)等1975年首演於沈陽 1975年 《出海》(與徐占海合作) 鋼琴協奏曲/鋼琴與民族管弦樂隊 楊立青(鋼琴)1975年10月首演於沈陽音樂學院 1977年 《0蛋先生》 戲劇配樂/管弦樂隊 王宗鑒指揮遼寧省歌劇院管弦樂隊1977年首演於沈陽 1980-81年 《山歌與號子》 鋼琴四手聯彈 楊立青與廖沖1981年1月國際首演於聯邦德國第23屆漢諾威新音樂節;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新時期中國鋼琴音樂》 1981-82年 《唐詩四首》 次女高音、鋼琴與打擊樂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82年 《洛爾伽詩三首》 女高音、長笛、大提琴與鋼琴 樂譜出版:2012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982-83年 《室內交響曲》(又名:《為十位演奏員的室內樂》) 室內樂隊 漢諾威高等音樂學校現代音樂演奏團1983年月國際首演於聯邦德國第25屆漢諾威新音樂節 1982-83年 《憶》 大型管弦樂隊 總譜遺失1982-83年 《老子道德經誕生的故事》(布萊希特詞) 無伴奏混聲大合唱 總譜遺失 1984年 《節慶歡歌》 管弦樂 黃曉同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首演於國慶45周年專場音樂會 1986年 《烏江恨》/日本名古屋愛樂交響樂團委約 交響敘事曲/琵琶與交響樂隊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1987年 《節日序曲》/
為上海音樂學院校慶60周年而作 管弦樂隊 1台灣福茂(1988)《烏江恨專輯》龐丘斯指揮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
2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楊立青交響樂作品選》 1989年 《無字碑》(與陸培合作)/山東省歌舞劇院委約 交響舞劇 張國勇指揮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1989年10月首演於濟南山東省第二屆山東省藝術節/1989年獲第二屆山東省藝術節作曲一等獎、1990年獲上海藝術節花冠獎-新人獎、1992年獲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4年獲首屆寶鋼高雅藝術獎 1990年 《前奏,間奏與後奏》 管弦樂 唱片出版:
深圳先科出版唱片(1992)《楊立青交響樂作品選》 1991年 《太陽頌》 管弦樂 1991年10月廣州樂團交響樂隊首演於廣州 1991年 《悲歌》 二胡與交響樂隊 深圳先科(1991)《中華金曲特輯》,嚴潔敏(二胡),胡炳旭指揮中央樂團;
菲利普出版唱片(1999)馬曉暉(二胡),陳佐煌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DECCA出版唱片(2011年)馬曉暉(二胡),陳佐煌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
樂譜出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1993年 《弈》/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委約 交響樂隊 王永吉指揮上海交響樂團1993年4月首錄於中國唱片社(上海) 1993-94年 《洪湖主題隨想曲》(閔慧芬編曲,楊立青配器) 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1993-94年 《陽關三疊》(閔慧芬改編,楊立青配器) 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1995年 《紅櫻桃》 電影音樂 深圳先科(1996)《紅櫻桃》 1995年 《戰台風》/香港中樂團委約 古箏與民族管弦樂隊協奏曲 香港中樂團、王昌元(古箏)1995年6月首演於香港 1995年 《和平的代價》/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委約 交響詩 朱輝指揮新加坡國家交響樂團1995年8月國際首演於新加坡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音樂會 1996年 《天山牧羊女》 二胡與交響樂隊 國內首演:曹丁指揮上海歌劇院樂隊、馬曉暉(二胡)1997年5月首演於第17屆上海之春音樂節
國際首演:2007年澳門國際藝術節、澳門樂團、指揮呂嘉、馬曉暉(二胡)
唱片出版:
寶麗金唱片(1998)《琴韻》,編號:941 743-2馬曉暉(二胡),曹丁指揮上海歌劇院樂團; 1997年 《思》/法國里昂國際現代音樂節委約 民族器樂五重奏 1美國DELOS唱片公司(2004)《為傳統中國樂器的當代音樂》
2上海音像出版社《絲竹引》 1998年 《引子、吟腔與快板》(一枝花)/中國交響樂團委約 二胡與交響樂隊 菲利普出版唱片(2001年)/DACCA出版唱片(2011年)
樂譜出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1998年 《荒漠暮色》/日本「絲綢之路的回響」籌委會委約 音詩/中胡與交響樂隊 樂譜出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1999年 《走進新時代》(與王建中合作)深圳福田區、羅湖區區委委約 鋼琴協奏曲 陳佐煌指揮中國交響樂團、許忠(鋼琴)1999年10月首演於北京慶祝國慶50周年音樂會
唱片及總譜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008年 《二泉映月》(阿炳曲,楊立青配器) 二胡與交響樂隊 唱片出版:天弦唱片公司(日本)
閔慧芬(二胡),劉炬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 2009年10月 三重奏—《遙遠的曲調》/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委約 為單簧管、小提琴、鋼琴的室內樂 樂譜出版:2012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3年第1期《音樂創作》 2010年5月 《江河情緣》/上海世博會委約 鋼琴協奏曲 世界首演:2010.5世博會開幕式,鋼琴獨奏朗朗,余隆指揮上海交響樂團; 2011年10月 《木卡姆印象》/中國文化部委約 大提琴協奏曲 國內首演:2012.6月,大提琴:陳衛平;張藝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演於國家大劇院;
國際首演:2012.9.25日。大提琴:陳衛平,邵恩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德國柏林紀念中德建交40周年「北京之聲音樂會」於柏林愛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