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呼喊與細語的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一座老式大宅中,艾格尼絲身患不治之症,自知時日不多,然而對於死亡早已習以為常,抱著全然無所謂的態度。 她每天記日記,寫下自己那些日常瑣事和感想、回憶。她想起了童年時母親對自己的忽視和曾經有過的和母親的親密,她開始理解了母親當初的想法。
此時,她的兩個姐妹前來照顧她,但兩人卻充滿厭惡和恐懼;一直照顧女主人的鄉下女僕,則是惟一能真心為她服務的人,她們幾人一同見證了死亡的種種表現。
二妹瑪麗亞是最得母親寵愛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瑪麗亞雖然已經結婚,卻還是擺脫不了感情的困擾,在丈夫和姐姐的醫生之間徘徊不定。瑪麗亞的丈夫是個商人,有一天晚上,安娜的女兒安妮生病了,醫生來給她治病,瑪麗亞勾引了醫生,這導致瑪麗亞的丈夫自殺,但沒有成功。醫生來為安妮看病時,瑪麗亞再度勾引他,但醫生拒絕了。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難以理清的煩惱和麻煩。她的丈夫是一個外交官,他們的婚姻顯然不幸福,兩人都對對方不滿,但卻維護著表面的和諧。卡琳打碎了一個玻璃杯,丈夫嚴厲地瞪著她,她把一塊玻璃碎片塞進了陰道,把鮮血塗在嘴上。在三個姐妹之間,隔膜已深,都有各自的問題,而又彼此難於溝通。和好的願望太過遙遠,她們想擺脫生活的陰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卻發現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艾格尼絲在疼痛的殘酷折磨下死去,卻又被堵在幽冥路上,她從墳墓里回到病房,希望得到卡琳和瑪麗亞的愛,但她們都因為害怕而拋下了她,只有僕人安娜像母親一樣擁抱著她第二次死去。
Ⅱ 求一個1972年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呼喊與細語,百度網盤
《 呼喊與細語》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0TkFu7odczP2mRMVmAaPg
《呼喊與細語》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麗芙·烏曼、英格里德·圖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絲自知時日無多,她希望在臨死之前讓關系緊張的兩個妹妹學會珍愛彼此的故事。
Ⅲ 呼喊與細語的影片評價
《呼喊與細語》是導演伯格曼以一種類似極限境遇劇方式,通過營造封閉的環境,在面對死亡這一帶有終極意義的問題時,在主人公的細語呢喃和疾聲呼號中,引發有關人性種種問題的思考。影片故事情節簡單,圍繞著艾格尼絲之死在兩晝夜之中展開。主要人物始終活動在室內,猶如禁閉的困獸,在境遇的局限之中試圖掙脫,卻又始終無法逃離出去。正如卡琳多次痛苦地呼喊,如同生活在地獄之中,痛苦的感覺如影隨行,活著比死還要痛苦。
影片在色彩布局上也極大增強了這種極限境遇劇的效果。牆壁通體採用大片紅色,人物多著黑白兩色服裝,在色覺效果上給人產生極強的沖擊力。同時紅色在影片敘事層面具有雙重重功效。一方面在表現人物表情的特寫鏡頭中,人物面孔呈現在血紅的背景上,暗示著人物內心痛苦而又激烈的焦躁狀態;另一方面,影片的呼喊與細語時常通過回憶來實現,紅色在回憶的插入中起到漸現與漸隱的效果。當人物開始回憶的時候,鏡頭模糊的紅逐漸清晰,那些帶有疼痛印跡的往事不斷被呈現出來。而當回憶結束時,人物重新回到現實之中,由緊閉雙眼時眼皮的血紅回歸到現實那四面鮮紅禁閉的困境之中。 三姐妹之艾格尼絲:愛與匱乏中的細語與呼喊
海浪席捲沙灘的呼嘯聲;水鳥和寒鴉陣陣孤鳴;鍾表指針滴滴答答。一個星期一的早晨,重病的艾格尼絲在種種細微而又清晰的聲響中醒來,她平靜地在日記中寫下:我在痛苦之中。我的姐妹和安娜輪流照顧我。
這是一個缺乏愛的女人,所有的細語與呼喊不過是渴求一丁點的溫暖與幸福。從孩提時候開始,艾格尼絲便與整個家庭格格不入,她無法融入那些表面的歡樂。她悄悄地觀察母親的冷漠、孤獨與空虛,卻又無法靠近;成年後的艾格尼絲獨身,僅有女僕安娜相伴。病後,在姐妹們僅有的一次出行中,當安娜輕輕推著鞦韆搖盪在秋日的陽光下時,艾格尼絲感受到莫大的幸福。她坐在鞦韆上,希望時間能就此在這幸福的幾分鍾上定格。
在艾格尼絲的細語呢喃中,她渴求溫暖,小心翼翼地捕捉一絲絲幸福的感覺,而臨終前那一次次撕心裂肺的呼喊,遭遇的卻是卡琳與瑪利亞冷漠地拋棄,她孤獨地看著她們轉身離去。艾格尼絲心中最後的一點希望被捻滅,人性的自私與冷酷最終將虛偽的溫情面紗撕破。
三姐妹之卡琳:謊言與封閉中的細語與呼喊
卡琳,像大多數上流社會的女人那樣遵從規范,冷靜節制。她是丈夫口中笨手笨腳的女人,夫妻生活沉悶乏味。當卡琳意識到婚姻乃至生活徹頭徹尾地處於謊言和欺騙中時,她殘忍地將玻璃碎片捅入自己的下體,在血腥的殘忍之中抗拒丈夫的觸碰。卡琳從此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之中,她拒絕任何人身體的接觸,漠然地擺出冰冷的面孔,維系著冷冰冰的家庭生活。
在艾格尼絲的守靈之夜,當妹妹瑪利亞向她發出親近的呼喚時,卡琳經歷了內心世界劇烈的抗爭,這是一個長久封閉靈魂的自然反應。從激烈的抗拒到內心防線的一點點瓦解,死亡帶來的沖擊在那個夜晚終於擊毀了冷酷的偽裝,兩顆需要相互取暖的心和身體逐漸觸碰在一起。但敏睿得近乎殘忍的伯格曼並非在這部影片之中讓我們領略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短暫的姐妹關系冰消雪融之際,伯格曼出人意料地安排艾格尼絲的死而復生。可憐的艾格尼絲在垂死掙扎之際,企求彼此取暖的姐妹們施捨一點溫暖時,卡琳冷漠地呼喊,拒絕艾格里斯那正在腐爛帶有屍斑的手觸碰自己。她再次在艾格尼絲面前豎起層層屏障,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安全的保護范圍內。由死亡引發的相互取暖的渴望最終被死亡所帶來的恐懼撲滅。
三姐妹之瑪利亞:輕佻與冷漠中的細語與呼喊
在艾格尼絲眼裡,瑪利亞活潑美麗,從小瑪利亞就從母親那裡獲得很多的愛與歡愉,而這些卻是艾格尼絲無法理解也無從獲取的。長大後的瑪利亞,輕浮地追逐快樂。在安娜女兒生病的夜晚,她勾引前來治病的醫生;事後毫無愧疚地面對因發現其私情而自殺的丈夫;甚至在艾格尼絲重病之際,瑪利亞再次試圖引誘醫生。
瑪利亞和兩位姐姐不同的是她充滿熱情,大膽而又無所顧忌地追尋自我慾望的滿足。在瑪利亞的世界中,似乎沒有悔恨、自責、糾纏與絕望。這是一個生活在現世以自我為中心的女人,她的溫情與給予總會讓人感覺似乎別有所圖,就像她時常掛在嘴角的那抹冷笑。卡琳害怕看到這樣的笑容,這讓她感覺陰冷與戰栗,不知道這顆腦袋裡面究竟在想什麼。也正如醫生所言,瑪利亞的笑容背後隱藏的是一切的自私與冷漠。
僕人安娜:凝聽的聖母
安娜是整部片中唯一沒有聲部的角色。僕人安娜沒有細語也沒有呼喊,所有的不過是平靜地對上帝感恩,在無言的行動中安撫垂死的艾格尼絲。安娜看著封閉在屋內的三姐妹,在自私、冷漠、渴求愛而又無法靠近的重重屏障中相互折磨。臨終前的艾格尼絲,在被兩姐妹共同拒絕後,最終在安娜半裸的胸前安靜地逝去。當卡琳與瑪利亞分完艾格尼絲的財產與遺物冷漠地離去後,安娜輕輕地翻開艾格尼絲生前的日記本,那些記錄愛與孤獨的字眼在安娜的唇邊靜靜流淌。
影片中的安娜,身材豐滿結實,神情順從安寧,在上流階層飽受自私、慾望、欺騙、冷漠與猜疑折磨的世界中,她淡定得像位聖母,靜靜地凝聽著這些痛苦的呢喃與瘋狂的呼喊。
Ⅳ 有哪些推薦的瑞典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處女泉》
豆瓣8.4分,1萬人標記的冷門好電影。
什麼是罪惡,什麼是寬恕。罪與罪相繼發生,返回去去找不到源頭,當發下誓願用雙手贖罪,一泓清泉就滌凈了染過血污的那片土地。
處女泉,一個堪稱偉大的意象。結尾泉水噴涌,既是父母無盡的眼淚,也是上帝及時的回應,也是女僕洗刷罪惡的悔恨,還是卡琳雖遭姦淫卻仍然純潔美好的象徵。
Ⅳ 如何評價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
《呼喊與細語》沿用伯格曼前作《沉默》的方式,在鍾表的滴答聲中開始,用五種不同的鍾表聲音配以指針和鍾擺的特寫,時間在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鍾表的特寫畫面被穿插在影片的各個部分。尼克維斯特的攝影讓影片散發出了全部的魅力,在銀幕上創造出了「油畫般的質感」。不過實際上片中的色彩運用是「不自然」的,紅色為基調的大色塊過於濃烈,然而這一「缺點」卻正好符合影片的內在需要。色彩是與角色的心理與情感相聯系,因此那些通常會顯得做作和生硬的畫面,在片中卻顯得格外貼切。伯格曼近乎自然主義地描寫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劇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結,為此他必須用唯美的畫面和鮮艷的色彩來加以調和,才不至於讓人徹底墮入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絕望。死去的艾格尼絲和她的日記述說著理想生活的美好,使得影片結尾三姐妹與安娜在鋪滿金黃落葉的林間散步的畫面更加感人。
Ⅵ 跪求 呼喊與細語 1972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gBXqJ7VVAKMKRRXcRPPqlg
提取碼:77wc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呼喊與細語》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麗芙·烏曼、英格里德·圖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
該片講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絲自知時日無多,她希望在臨死之前讓關系緊張的兩個妹妹學會珍愛彼此的故事。
Ⅶ 呼喊與細語的相關影評
《呼喊與細語》被認為是伯格曼最偉大的電影(其他一些人則認為是《第七封印》、《假面》或《芳妮與亞歷山大》),這部電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性深處的痛苦、自私和無奈。《呼喊與細語》拍攝於1971年,此時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由對上帝的質疑轉向了對人的本質的質疑。伯格曼發揮了一貫的將電影人物推向極端的風格,諸如影片中出現的女子自殘舉動以及歇斯底里的呼喊,通過這種極端將情節推向高潮。作品藉助背景音樂的魅力調動情感,為人物的復雜關系和心靈獨白的闡釋做了注腳。片中,瑪麗雅與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這里巧妙地避開了她們的「細語」(這段場景並沒有用對白表現),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響起、如泣如訴的巴赫大提琴組曲「薩拉班德」。
《呼喊與細語》來自瑞典音樂批評家內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對莫扎特第21首鋼琴協奏曲的評論,伯格曼說這篇評論「聽來彷彿耳語和呼喊」。《呼喊與細語》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困在一張復雜的情感之網里,「呼喊」同諸如痛苦、憤怒、無力、孤獨、內疚與窒息的情感狀態相關,而與之相對照的「細語」則與溫柔、寬容、愛與憐憫的情感聯系在一起。
三個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表演都精彩非凡,攝影極為優美,顏色運用異常考究。《呼喊與細語》所刻畫的四個女人中的每一個人物及其個性都經過了獨特的勾勒,四個女人中的每一個都有夢幻性質的主觀閃回,以便讓觀眾進一步了解人物的情感與動機。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個女人面無表情的臉部特寫開始,主人公臉部的特寫鏡頭以其獨特方式冷峻地傳達出人與人之間肉體與靈魂的隔膜。 伯格曼曾說:「我的所有電影都可以以黑白兩色加以考慮,唯獨《呼喊與細語》是例外。在劇本中,我曾說我一直認為紅色是心靈的顏色。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將靈魂想像成一條神秘的巨龍,像輕煙一樣的青色,像一隻巨大的帶翅膀的怪獸在天空中翱翔,一半像鳥,一半像魚。但是巨龍的內部,一切都是紅色的。」
從伯格曼的黑白片時代以來,他就嚴格地控制著色彩,而在此片中,他更是將色彩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至——影片中的紅色倒處都是:地毯、窗簾、床罩、天花板、杯中酒,從而使影片沫浴在一片血紅的陰影里。紅色對伯格曼來說具有確定的隱喻內涵,並貫穿全部影片來支持其敘事。在這部電影里,色彩與影像似乎要比對話重要得多。紅色幾乎主宰了這幢大宅里發生的每一個場景,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說,它再現了靈魂的內部世界,而且很有可能也被用來作為子宮的內部世界的寓言。
雖然主題嚴酷,由於與傑出的攝影師斯萬尼克維斯特的合作,伯格曼的電影捕捉到了戲劇性的、吸引眼球的美的影像。《呼喊與細語》是一部視覺上令人震驚的影片,深切地關注著主人公的情感與生理的痛苦。它還是一部受到高度贊美與敬仰的影片,是伯格曼多面手的電影生涯中最偉大的電影作品之一。 《呼喊與細語》在放映的時候就有人大叫:「英格瑪·伯格曼是怎麼用這些演員表達出如此強烈的感情的?」這部嚴酷但令人難忘的影片的主要演之一即是挪威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六七十年代藝術電影女神的象徵麗芙·厄爾曼(Liv Ullmann)。
麗芙·厄爾曼在東京出生,童年分別在日本、加拿大及紐約度過,回到挪威在完成高中學業後加入一地方性劇團,數年後在挪威電影及舞台上有傑出表現。自1966年的《假面》開始,她跟英格瑪·伯格曼展開長期合作,並成為戀人。她的電影聲譽在70年代達到頂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對面》兩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又赴好萊塢主演《失去的地平線》、《女人四十一枝花》等片。1980年,她獲得第3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編導的影片《Sofie》曾在蒙特利爾電影節獲獎。2000年執導的《不貞》獲戛納電影的最佳影片獎(金棕櫚)提名,其劇本就出自伯格曼之手。
Ⅷ 盤點適合夫妻看的高分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適合夫妻看的高分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天堂電影院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丈夫、太太與情人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穿裘皮的維納斯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讓我過過癮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JGzDHqGeH_mnZFYaq_Q-jg 提取碼:97ff
劇名:呼喊與細語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愛在人間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人間小團圓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AliKvolmwICvcHVU0Y3D7w 提取碼:1igv
劇名:殺戮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七次機會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地域無門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奇遇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家有喜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鐵扇公主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砂之女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Ⅸ 盤一盤千禧年之後,值得期待的瑞士電影有哪些
瑞典有很多好看的電影的,除電影以外,也有一些比較不錯的電視劇。
同瑞典的國土位置一樣,尤其所拍的電影似乎具有著很特別的氣質,很多都涉及心理方面以及對人性的探索。
著名的有《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狩獵》《狗鎮》《龍紋身的女孩》系列。
個人則對《龍紋身的女孩》系列情有獨鍾,當時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三部,一解沒有機會讀原著的遺憾。
電影圍繞復仇、破案、暴力以及女主角的真世謎團展開。它似乎是用一種近乎不懂聲色的表現方式來表現人性的黑暗,血腥以及暴力。電影中的犯罪故事多由犯罪者個人心理的黑暗部分所導致,作案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用一種非正常的扭曲手段來彌補自己心中的空白。
雖然結局有些俗套,三部分劇情有些冗雜,不過還是值得一看的。
Ⅹ 英格瑪·伯格曼的創作經歷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成就涉及方面較廣,是瑞典電影、劇場及歌劇導演。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苦悶》(HETS FRENZY),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開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監獄》,又名《魔鬼的寵兒》,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則使他聞名全球。
英格瑪·伯格曼導演過超過170場的戲劇,62部電影。自行編劇的有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1年和1983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呼喊與細語》於1974年獲得奧斯卡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提名。《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
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Maxvon Sydow)。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1960年代末,伯格曼在瑞典哥特蘭的法羅島生活了很長時間,並在這里製作創作了許多電影。
伯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異構思對當代很多導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呂克·戈達爾和美國黑色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時代》雜志說,伯格曼的電影是任何一個電影人都想拍攝的,哪怕「只拍出其中的一部」。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說:把我和伯格曼相比是在恭維我。 1937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
40年代的創作
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Hets,1944),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Kris,1946)。(1948)、《渴》和《監獄》(Fangelse,1949)等片。 50年代初,在電影藝術上開始逐漸成熟起來。
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沖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1977年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Hostsonaten,1978),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亞歷山大》之後宣布不再拍片,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劇本仍在對瑞典電影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1992年,著名丹麥-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了伯格曼編劇的影片《最美好的願望》(Goda viljan,Den,1992)。這部描寫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榮獲了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同年,伯格曼的兒子丹尼爾·伯格曼也把父親的小說《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銀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個劇本《私人的談話》(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與他長期合作的女演員、導演麗芙·烏爾曼拍成了電視劇。
2003年,為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Saraband,2003),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以後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里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