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孤獨的牧羊人》歌曲教案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孤獨的牧羊人》的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一
活動目標: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活動過程:
一、 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 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怎麼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 愛好 ,就是喜歡 唱歌 ,他的羊群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著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裡的人,酒店裡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 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後,提問:音樂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2、你們的耳朵真靈,老師送你們兩個大拇指。“來伊噢嘟”在這首音樂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襯詞”。這首音樂里,好多地方都出現“來伊噢嘟”,那它們在每一個地方唱的都是一樣的嗎?
3、幼兒自由討論,並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 藉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 五線譜 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2、教師把這些音符請到了五線譜上,就能變出好聽的音樂來。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現在請你們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樂高還是位置低的音符 唱的高?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6、這兩句襯詞分別表示贍養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聲音,請你們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為什麼?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麼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1) 高音區——小山羊
(2)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並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10、請孩子們到鋼琴旁邊,分別學習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來當小山羊,並請個別幼兒模倡;
五、 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悅耳的樣子了 。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還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們唱的,不要緊,老師也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並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 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為什麼?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為他不僅有羊群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孤獨的牧羊人》教案二: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進一步的了解歌曲內容及結構形式,並能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引導幼兒通過肢體動作練習,熟悉節奏,學習分聲部演奏打擊樂曲,並體會演奏效果。
3、培養節奏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活動重點:
熟悉掌握2/4拍節奏,感受音樂歡快的情緒,並能使用打擊樂器合拍的演奏。
能夠掌握八分音符節奏,並能與指揮和同伴之間互相配合默契協調的演奏。
活動准備:
1、課前熟悉歌曲,會哼唱歌曲旋律,了解牧羊人。
2、節奏圖譜、樂器圖片。
3、鈴鼓、碰鈴、圓舞板人手一個。
4、《孤獨的牧羊人》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當牧羊人,小朋友當小羊,以游戲的形式引入情景。
二、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1、課前我們一起聽了一首好聽的歌曲,現在我們在來聽一聽。(完整欣賞歌曲)
提問:①這首歌曲叫什麼名字?《孤獨的牧羊人》
②你知道歌曲內容講述了一件什麼事嗎?
2、教師小結:歌曲的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牧羊人獨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很孤獨,但是他每天會在山上快樂的唱歌,歌聲傳到了遠處的城裡給大家帶來了歡樂,所以他也是快樂的。
3、歌曲共分為兩段(A段和B段),引導幼兒分段聽。
①引導幼兒說一說聽完A段有什麼感覺。(A段比較歡快活潑)
②B段與A段有什麼不同?(B段與A段相比較來說較輕柔一點)
4、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歌曲,並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教師 總結 :
這首歌曲來自美國電影音樂之聲里的一首插曲,歌曲旋律非常歡快幽默。
三、出示節奏圖譜,引導幼兒根據圖譜打節奏。
1、看圖譜熟悉節奏。
①老師為這首歌曲做了一個好看的圖譜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提問:圖譜上都畫有什麼?(大羊、小羊、鞭子)
②引導幼兒看到大羊叫咩X,看到小羊叫咩咩XX。 並學一學甩鞭子的動作。
2、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打節奏。
①引導幼兒看圖譜創編肢體動作節奏,並注意強弱拍的體現。
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大羊、小羊、鞭子應該用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來打節奏呢?為什麼?
②引導幼兒多次變換不同的肢體動作練習節奏。
③在熟悉的基礎上帶領幼兒聽音樂練習肢體動作節奏。
四、運用樂器演奏
1、引導幼兒探索打擊樂配器方案.
①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三種樂器看一看都有哪三種樂器?(碰鈴、圓舞板、鈴鼓)
②引導幼兒根據圖譜討論應該怎樣配選樂器?
教師:大羊、小羊、鞭子分別應該配用哪些樂器呢?為什麼?怎樣演奏?
③教師綜合幼兒建議在圖譜上貼上相應的樂器圖片。
2、組織幼兒分聲部進行樂器演奏練習
①幼兒自由選擇樂器。
②引導幼兒運用樂器看圖譜練習演奏。
③教師跟隨音樂指揮,幼兒看指揮集體演奏。
④交換樂器進行演奏並請幼兒注意交換樂器時不爭搶、不讓樂器發出聲音等。
3、成立小樂團
教師當指揮,小朋友當演員一起匯報演奏歌曲《孤獨的牧羊人》。
孤獨的牧羊人歌詞
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孤獨的牧羊人
MARIA (sings)
High on a hill was a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oud was the voice of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Folks in a town that was quite rem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usty and clear from the goatherd's thr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bove the stage, the children work the puppet strings. On stage, goats dance alongside the shepherd.
CHILDREN (singing)
O ho lay dee odl lee o, o ho lay dee odl ay
O ho lay dee odl lee o, lay dee odl lee o lay
MARIA (whispers) Marta! Marta!
Marta unrolls a new backdrop: a castle.
MARIA (whispers) Gretl! The prince!
Gretl shoves a prince puppet onstage.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Two bearded male puppets with backpacks walk on.
THE BOYS (singing)
Men on a road with a load to t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 curtain rises to show: A beer hall. A puppet carrying many mugs of beer to two men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forks and knives at the ready. Marionette musicians play while marionette customers drink mugs of marionette beer.
THE CHILDREN (singing)
Men in the midst of a table d'h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MARIA (sings)
Men drinking beer with the foam af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ta blows the foam from a beer and splashes Maria who coughs. A girl puppet with blonde braids appears to join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blonde girl's bosomy mother appears and pushes the girl to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What a 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other and daughter dance with the shepherd. Three couples dance the polka as the band continues to play. Above them, Maria and the children manipulate the puppets with all the consummate skill of professional puppeteers like, oh, for example, Bill and Cora Baird. Max, the Baroness, and the Captain laugh with delight.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Ummm (ummm) ...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
Maria breaks out into a serious case of yodeling. She sighs, wipes her brow, and signals to Marta for the next backdrop. Onstage, a boy and girl goat replace the shepherd and his girlfriend.
BRIGITT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oo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IESL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girl goat's mother appears and bucks her daughter into the boy goat.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mm hmm
What a 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two goats snuggle and that's all it takes for a baby goat to appear and dance with them. Apparently, the Austrian mountain goat is equipped with some very advanced biological mechanisms.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Happy are they lay dee olay dee lee o ...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Soon the et will become a trio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THE CHILDREN
Whoo!
猜你喜歡:
1. 兒歌《風娃娃》優秀教案設計
2. 大雨和小雨兒歌音樂教案
3. 兒歌仿編教案
4. 幼兒園大班語言課教案
5. 大班兒歌《小雪花》教學設計反思
6. 大班音樂
⑵ 大班音樂教案:孤獨的牧羊人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准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大班音樂教案:孤獨的牧羊人,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為樂曲配伴奏。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重點難點:
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環境與材料:
1、幼兒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這首樂曲,使幼兒熟悉旋律。
3、自製大樂譜,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圖片若干。鈴鼓、鑔、雙響筒、碰鈴、三角鐵。
4、音樂錄音帶。
重點指導:
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
一次備課
一、看圖講故事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隻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並試著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隻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11—12]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1—12]小節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鞭的圖片。
[13—14]小節:同[9—10]小節。
[16—17]小節:同[11—12]小節。
[18—20]小節:同[1—4]小節。
[21—23]小節:同[5—7]小節。
[24]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啟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活動反思:
上本課時,我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過和學生一道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旋律模唱、體態律動、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大家在舉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創造性表演中鑒賞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讓學生在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獲得審美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獲得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本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整體構思清楚,能從不同角度設計、穿插多種學習活動,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2、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出發,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倡個性張揚。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體驗、表現和享受音樂,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並獲得心靈感悟和情感體驗。
3、積極構建民主、開放、合作的教學模式,採用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感受教學的民主性。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感受美、表現美的意識和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創造。
不足的是,
1、本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受樂曲的幽默和約德爾調的風格,所以拓展時選擇影片中具有活潑快樂情緒的音樂進行欣賞,讓學生感受這樣的情緒,逐步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約德爾調的歌曲作為拓展欣賞曲目,效果會更好些。
2、課堂容量較大,有些環節學生探究的不夠深入。
小網路:牧羊人所謂牧羊人就是放養羊的人,電影牧羊人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大意,嘗試唱歌曲中襯詞部分,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理解「孤獨」,知道在孤獨時,可採取唱歌等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
活動准備:
音樂視頻、圖片等。
活動過程:
一、律動導入,引出歌曲
組織幼兒聽歌曲《叨來咪》,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歌曲嗎?」
師:這首歌曲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裡面還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賞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襯詞的活潑詼諧
1、播放視頻,介紹歌曲名稱《孤獨的牧羊人》,理解「孤獨」的意思。
師:哎,那你們知道「孤獨」是什麼意思?(寂寞、一個人、沒有朋友、很憂傷、很可憐)那我們現在來聽一下《孤獨地牧羊人》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說的那樣。播放視頻,聽了這首歌後,你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嗎?你是從哪裡聽出來的?
2、完整欣賞歌曲,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樂性質,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快樂的。
沒聽出來,沒關系,我先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一個牧羊人感覺自己特別孤單,就來到山頂上唱歌「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歌聲嘹亮,城裡的人們在遠處就聽到了這好聽的聲音,這時候城邊的王子、挑扁擔的農民、餐桌旁的人們、喝啤酒的人們都聽到了他的歌聲,這時一個小姑娘和她的媽媽聽到牧羊人的歌聲後,也用相同的歌聲回應他。
現在咱們再來聽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務的哦。你認為歌曲什麼地方最有趣、好玩?(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低音處、唱歌中聲音等好玩。)為什麼?好像在做什麼事?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教師示範演唱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部分,請幼兒跟著學唱。進一步體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為下一個環節的對唱作好准備)
三、出示相應的圖片,分段欣賞歌曲,知道快樂的方法
1、欣賞歌曲第一段。師隨音樂貼牧羊人、人們圖片,畫圖譜,引導幼兒跟唱襯詞。
提問:這個牧羊人到底是孤獨的還是快樂的?(快樂的)他用什麼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的?(通過歌聲將所有人都吸引過來,用歌聲給自己帶來快樂)
2、欣賞歌曲第二段。師隨音樂貼王子、農夫、餐桌、啤酒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牧羊人的歌聲都把誰吸引過來了?他們都聽到了什麼歌聲?
3、欣賞歌曲第三段。師隨音樂貼小姑娘、媽媽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誰用歌聲回應了牧羊人?怎樣唱的?
4、小結:
你在孤獨的時候,除了唱歌還會用什麼和他不一樣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呢?
(引導幼兒說出:可以開玩笑、看漫畫書、看電視、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戲等多種方法來排除孤獨。)
5、播放歌曲,師幼邊唱邊跳,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曲,做一個快樂的牧羊人吧。
【活動設計】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新課改形式下的這句話成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兒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我們教師花的心思進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到頭來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於新《綱要》精神。
《孤獨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為素材,通過欣賞木偶劇的形式,融音樂於劇情的發展中,讓幼兒在欣賞木偶劇的同時,主動接受了音樂信息,潛移默化進入音樂氛圍中,為音樂教育開啟了另一種形式的門。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如:拎出音樂中詼諧有趣的「襯詞」部分,進行細致分析,並賦予其角色形象,使音樂教育擺脫以往聽賞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有助於音樂活動的開展。
【活動目標】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4、聽音樂,嘗試分辨樂曲的快慢和輕重,能跟著節奏律動。
5、初步感受歌曲中親切的情緒,用親切的語調唱歌。
【活動准備】
歌曲圖譜、視頻材料、鋼琴、老山羊、小山羊圖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怎麼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愛好,就是喜歡唱歌,他的羊群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著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裡的人,酒店裡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後,提問:音樂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2、你們的耳朵真靈,老師送你們兩個大拇指。「來伊噢嘟」在這首音樂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襯詞」。這首音樂里,好多地方都出現「來伊噢嘟」,那它們在每一個地方唱的都是一樣的嗎?
3、幼兒自由討論,並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藉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2、教師把這些音符請到了五線譜上,就能變出好聽的音樂來。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現在請你們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樂高還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6、這兩句襯詞分別表示贍養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聲音,請你們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為什麼?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麼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並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10、請孩子們到鋼琴旁邊,分別學習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來當小山羊,並請個別幼兒模倡;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悅耳的樣子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還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們唱的,不要緊,老師也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並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為什麼?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為他不僅有羊群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課前反思】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並通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並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群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獨的牧羊人》向幼兒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畫面:一個孤獨的牧羊人,通過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聲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裡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為什麼他的歌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是因為他的羊群們為他的歌聲進行了伴唱,這句是其中的襯詞部分。於是對襯詞的學習便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單單學習襯詞的演唱,形式過於單一,再繼續深入挖掘其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可以賦予襯詞相應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聲和小山羊的歌聲。從兩種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徵出發,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對音樂理解的升華部分。讓幼兒在學習掌握襯詞演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的「指點迷津」了。
從幼兒的情感體驗來分析,與教師合作完成一樣東西,便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由此也可以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師幼師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將成為歌唱藝術中不容忽視的一種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對此活動教材的粗淺分析,並在基礎上做的一些藝術處理。可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小網路:牧羊人所謂牧羊人就是放養羊的人,電影牧羊人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為樂曲配伴奏。
3、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4、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重點難點
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環境與材料
1、幼兒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這首樂曲,使幼兒熟悉旋律。
3、自製大樂譜,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圖片若干。鈴鼓、鑔、雙響筒、碰鈴、三角鐵。
4、音樂錄音帶。
重點指導
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
一次備課
一、看圖講故事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隻羊"。熟悉舞蹈音樂及動作結構,學習跟隨音樂跳集體舞。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並試著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隻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11-12]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後,邊哼唱[11-12]小節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鞭的圖片。
[13-14]小節:同[9-10]小節。
[16-17]小節:同[11-12]小節。
[18-20]小節:同[1-4]小節。
[21-23]小節:同[5-7]小節。
[24]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啟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並通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並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群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獨的牧羊人》向幼兒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畫面:一個孤獨的牧羊人,通過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聲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裡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為什麼他的歌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就是因為他的羊群們為他的歌聲進行了伴唱,這句是其中的襯詞部分。於是對襯詞的學習便成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單單學習襯詞的演唱,形式過於單一,再繼續深入挖掘其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可以賦予襯詞相應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聲和小山羊的歌聲。從兩種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徵出發,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對音樂理解的升華部分。讓幼兒在學習掌握襯詞演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的「指點迷津」了。
從幼兒的情感體驗來分析,與教師合作完成一樣東西,便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由此也可以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師幼師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將成為歌唱藝術中不容忽視的一種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對此活動教材的粗淺分析,並在基礎上做的一些藝術處理。可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一、預設目標
1、繼續欣賞樂曲,體會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3、感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一)知識准備:
1、幼兒已經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兒已經熟悉這首樂曲的旋律。
(二)物質准備:
1、音樂《孤獨的牧羊人》。
2、自製打擊樂圖譜、樂器標記圖。
3、打擊樂器若干(碰鈴,圓舞板,鈴鼓,沙錘)
三、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完整的欣賞樂曲《孤獨的牧羊人》一遍。
提問:
1、前兩天我們一起聽了一首曲子,誰還記得叫什麼名字?《孤獨的牧羊人》。
2、孤獨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你們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剛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這下可著了急,為什麼呢?他怕羊跑丟了,於是他拿著牧羊鞭連忙追過去,你們猜他追上了沒有?)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看圖譜學習節奏兒歌,並分組通過肢體動作練習節奏型。
1、看圖譜,讀兒歌熟悉節奏型。
①、教師示範看圖譜讀節奏兒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備動作。
A段:(重復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揮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揮起 小皮 | 鞭0 0 |
間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備動作。
A段:(重復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圖譜練習讀節奏兒歌。
師:我知道你們都是有愛心的小朋友,那你們可以幫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嗎。牧羊人說了,只有學會了這首兒歌,才可以啊。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兒歌用最快的時間學會。我們來試一試。
③、聽音樂練習讀節奏兒歌。
師:加上音樂來一次好不好?
2、分組練慣用肢體動作打節奏。
①、一起確定4種角色的身體動作。
師:我來看一看圖譜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揮皮鞭,現在我們要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動作來表現,誰來說一說小羊用什麼動作?牧羊人用什麼動作?揮皮鞭用什麼動作?好的我們一起說著兒歌試一試。
③、分組嘗試邊聽音樂邊打節奏。
師:好我們現在分成四組,大羊組,小羊組,牧羊人組和揮鞭組,到誰的時候誰做動作。
(三)、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並分組進行演奏
1、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師:終於追上了,牧羊人要慶祝一下,你們瞧他還帶來了樂器呢,看看都有什麼? (碰鈴、圓舞板、鈴鼓、沙錘、)
師: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揮鞭分別應該用哪種樂器演奏呢?誰來說一說?
(教師綜合幼兒建議在圖譜上貼上相應的樂器圖片,並一起嘗試。)
2、分組進行樂器演奏練習
①幼兒自由選擇樂器。
②分組練習運用樂器看圖譜練習演奏。
3、嘗試看指揮分組演奏樂曲
教師跟隨音樂指揮,幼兒看指揮集體演奏。
活動延伸:
師:牧羊人說今天他一點也不孤獨因為有小朋友們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為他跳舞呢,他還說演奏時再可加入一種樂器會更好聽,你們猜猜是什麼樂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帶來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教學目標
1、能情緒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現歌曲中襯詞部分,並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2、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協調與快樂。
教學准備
1、電視機、影碟機、電影《音樂之聲》片斷。
2、錄音機、《孤獨的牧羊人》音樂伴奏帶。
3、《牧羊人》圖譜一張
教學過程
(一)聽《牧羊人》音樂,自由用各種動作跳進活動室。
(二)看錄像,了解歌曲內容,引起學唱興趣。
1、聽了剛才的音樂,你有什麼感覺?
2、第二次聽有歌詞的音樂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麼嗎?不過有一句我們可以先來學一學,它是這首歌的襯詞。
3、根據圖示學唱襯詞部分。
(三)欣賞歌曲,並初步學唱襯詞。
(四)出示圖片,教師教唱歌曲。引導幼兒在回答中理解歌詞,根據幼兒回答,教師歌詞,並學唱歌曲
1、圖片上的人是誰?它在什麼地方?
2、他在干什麼?
3、又有誰來了?
(五)對不同角色的襯詞部分進行處理。
1、引導幼兒用不同音色演唱襯詞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覺得他的聲音應該怎麼樣?
(2)老山羊年紀一大把,它唱起歌來會怎麼樣?
(3)小山羊最可愛了,它的聲音我們也來學一學
2、以游戲形式,分角色演唱襯詞部分。
(六)即興打擊樂演奏,充分感受樂曲旋律。
今天我們又唱又跳,又看錄像又打擊樂器,這首好聽的歌曲就叫做《孤獨的牧羊人》。
⑶ 急求《音樂之聲插曲——Do Re Mi》的創作背景
課 題 第三課《Do Re Mi》第一課時課型課教學內容 聆聽 表演《do re mi》美國影片《音樂之聲》插曲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知道音樂記譜法是人類為記錄、保留、傳播音樂而創造的。有樂於通過識譜自己學習音樂的願望。2、情感目標:欣賞並學唱歌曲《Do Re Mi》,從中體驗並表現學習五線譜的快樂。3、能力發展目標:學習五線譜知識,能將五線譜(高音譜表)C調單旋律譯成簡譜。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學習五線譜知識,能將五線譜(高音譜表)C調單旋律譯成簡譜。 教學准備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流程師 生 活 動備 注一、組織教學 二、聆聽美國影片《音樂之聲》插曲——《Do Re Mi 》 三、介紹 師生問好 1、師介紹影片《音樂之聲》。2、請生說說影片《音樂之聲》的感想,並談談對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麼。3、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 Re Mi 》4、師彈琴,生唱。 1、聽師介紹影片《音樂之聲》的背景。2、師生共同討論交流。3、聆聽《音樂之聲》插曲——《Do Re Mi 》4、生聽琴哼唱。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羅傑斯代表作之一。《Do Re Mi》是該劇中著名唱段之一。 四、下課 教 後 記《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⑷ 初中教育電影有哪些
1.張思德
2.一個都不能少
3.暖春
4.太行山上
5.美麗的大腳
6.沉默的遠山
7.鄧小平1928
8.放牛班的春天
9.春風化雨
10.鄉村女教師
11. 十七歲的單車
12.媽媽再愛我一次
13.美麗人生
14.生死牛玉儒
15.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16.魯冰花
17.雷鋒
18.風雨哈佛路
19.東京審判
20.上學路上
21.我的父親母親
22.激勵永遠感人片
23.我的兄弟姐妹
⑸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學習歌曲,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情緒特點。
2、積極參與活動,能有表情,較完整地演唱歌曲。
3、愉悅的參加歌唱活動,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能唱准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准備:
《小狗抬轎》ppt,模擬花轎、小狗和老虎頭飾。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看看今天誰到我們大2班來做客了?(出示小狗和老虎)小狗最近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放《小狗抬轎》ppt)
二、欣賞故事,理解歌詞。
1、回顧ppt內容,了解歌詞內容。
提問:剛剛故事裡小狗和老虎,它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ppt看完,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逐句出示圖譜,然後逐句跟讀1-2遍)。
2、完整學說歌詞。
過渡: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完整地說一說吧。(完整朗讀一遍)剛才小朋友說得真不錯,老師覺得要是你們能有節奏的朗讀就更棒了,你們有信心嗎?那我們就開始吧。(完整朗讀第二遍)
3、小結:小狗和老虎之間發生的這個故事,老師把它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並且給它也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小狗抬轎》,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4、教師完整演唱歌曲。
三、多種形式、學唱歌曲、過渡:《小狗抬轎》 這首歌曲好聽嗎?(好聽)那讓我們一起唱起來吧!(完整唱第一遍)
1、完整唱兩遍。小朋友這次唱得真不錯,如果你們能用更好聽的聲音來唱這首歌曲,再加上表情和動作就更棒了。
2、過渡:我們學會了這首歌曲,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了,想和你們玩一個游戲,名字叫"歌曲接龍"。
歌曲接龍:
(1)教師唱前半句,幼兒唱後半句。
(2)幼兒唱前半句,教師唱後半句。
(3)女生唱前半句,男生唱後半句。
四、創編動作、情境表演。
1、情境表演:《小狗抬轎》
過渡:小朋友們唱的聲音真好聽,那你們想不想來表演一下《小狗抬轎》的這首歌曲呢?
2、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那小朋友想一想,小狗抬轎用什麼動作來表演呢?老虎坐在轎子里搖扇子怎麼表現呢?小狗疼的汪汪叫又怎麼表演?(幼兒一邊說一邊學)那下面老師來扮演老虎,請八名幼兒里做小狗一起表演,其餘幼兒跟鋼琴演唱歌曲。
3、幼兒分組表演。
4、小結:今天我們學了這首歌並且還進行了表演,開心嗎?那我們回家後把這首好聽的歌唱給爸媽聽好嗎?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上下來,氣氛非常好,孩子們和家長都非常開心。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活動場地。由於當天是家長半日活動,所以人比平時多一倍。所以在表演的時候就顯得非常擁擠,如果我能在活動前將椅子排成馬蹄形,那表演的場地就會大出一倍,就不會那麼擁擠了。還有就是活動材料准備的不夠充分。當天就准備了一對竹竿做花轎。孩子們在做游戲時的等待時間就比較長。如果能准備三對竹竿的話就不會出現等待的情況了。而且活動的場地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室裡面,走廊里也可以表演。在「表演」這一環節,我擔心幼兒不會表演,就把我的思路說出來讓幼兒們去表演,雖然他們每個人都為能夠表演感到高興,但是卻顯得很被動,我說怎麼演就怎麼演,表演得沒有什麼創意。我想,如果我能夠大膽的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設計,去表演,那麼他們也許會設計出多種思路,更重要的是他們會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發現周圍聲音的節奏。
2、幼兒能根據歌曲旋律創編節奏型。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發明力。
4、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5、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活動准備:
歌譜若干張、樂器若干、會發響的玩具若干、筆、紙等。
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律動入室。
二、引題:根據動作和聲音找節奏
(1)、師拍球,全體幼兒拍拍節奏,師把節奏型寫出來。
(2)、請一幼兒跳踵趾小跑步,全體幼兒拍出節奏,再請一名幼兒寫出節奏型。
[幼兒通過聽辨節奏用各種形式來表示節奏,並在老師的協助下寫出基本節奏型,這樣引題使幼兒能把聽到的用自身的方式表示出來,而且為下面的各環節做好鋪墊。]
三、尋找節奏:
幼兒自由玩弄周圍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找出聲音的節奏,並把節奏型寫下來。(可與鄰近的小朋友交流:你拍給我聽、我拍給你聽,且可一起再創作)。
[教師投放的都是幼兒周圍的事和物,在帶著問題的自由探索中、互相交流中,幼兒自然而然地從身邊、周圍發現各種各樣的節奏,並通過聯想與想像進行再創作。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發明力,又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音樂來源於生活。
四、創編節奏型:
1、分組創編:幼兒四個人一組一起為曲譜(已學過的曲子)配上節奏型。
重點引導幼兒創編與簡譜對應的有特色的節奏型
[幼兒已有創編節奏型的經驗,為曲譜配上節奏型使幼兒更加明白了節奏是構成音樂的骨架,節奏的巧妙變化推動了音樂發展的動力。給曲譜配節奏型是幼兒一次生動有趣的音樂實踐。假如節奏譜再多幾份可能效果會更好。]
2、幼兒自由組合,互相配合合奏。
[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唱旋律,一組配伴奏,進一步體驗合作的樂趣和感受音樂的快樂。]
五、復習舞蹈《扭秧歌》。
六、律動《小燕子》出室
活動反思:
每一次的公開課都讓我受益匪淺,雖然節奏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對來說難度增加,每次的節奏都是有規律的,這首樂曲缺乏規律性,經過幾次的反復修改行程了最後版規律性的節奏樂。節奏樂調動的是些運動,而人的動作也是運動,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節奏,沒有節奏的人類生活是不存在的。大到對四季變換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臉、刷牙、穿衣、都離不開節奏,甚至於人腦一時的思想,嚴格上講也有節奏。
一、設計意圖 心理學研究表明:5歲是幼兒的社會認知情感、技能協調發展的最佳時期,活動設計《我來關心、幫助你》正適合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去年夏天,當我們愉快地度過暑假時,長江流域卻發生特大洪水。在抗洪搶險期間,解放軍挺身而出,他們為了災區人們,在抗洪第一線與洪水搏鬥,捨生忘死,在後方的人們向災區群眾捐款,捐物,獻出一片愛心,這些事跡感人肺腑。而當今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數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很少能夠體會到別人的辛苦與困難,形成自私、狹隘等不良的個性品質。為此我依據《規程》第二十一條「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設計此課題。
二、活動目標:
1.知道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學習解放軍叔叔的抗洪精神。
2.激發幼兒對災區人民的同情心,產生幫助他們的願望。
三、活動准備
錄像一:洪水情景
錄像二:解放軍抗洪救災的情景
錄像三:人們捐款、捐物獻愛心的場面。
四、重點:培養幼兒學會關心、幫助,學會共同生活,做二十一世紀社會的主人。
難點:學習解放軍叔叔的抗洪精神,運用材料操作幫助災區的人們。
五、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的興趣,導入新課。在很遠的地方有一位叫江珊的小朋友,她告訴我她的家鄉非常美麗,想請我們大家去參觀,你們想不想去? 2.出示畫面:美麗的家鄉。 她的家鄉在長江附近,有高高的樓房,漂亮的房子,小鳥快樂地在天上唱著歌,小朋友在操場上做游戲。可是,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發生了一件事,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就請小江珊來告訴大家。
3.放錄像一(配音:小朋友,我是小江珊,你們看,天又下雨了,我們這兒發了大水,大水真可怕。你們能想像出,我們美麗的家鄉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嗎?)
提問:
1.小江珊的家鄉發生了什麼事情?
2.大水會將他們的家鄉變成什麼樣子?
3.出示災區模式圖:小結:剛才小朋友都說了,大水淹了他們的房子,什麼東西都被沖走了,許多人爬到了房頂上、樹上。怎麼辦呢?除了我們小朋友,還有誰來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
4.放錄像二(配音:就像小朋友說的那樣,大水淹了我們的房子、學校,許多人沒有了家,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我們等呀,盼哪,希望有人來救我們。看,是解放軍叔叔救了我,他們還救了許多爺爺、奶奶、阿姨、小朋友,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
提問:
1.剛才你在電視里看到誰在幫助他們?
2.解放軍叔叔是怎樣幫助他們的?他們在堵決口、救人救東西時表現得怎麼樣?
3.鼓勵幼兒用操作物品的方式學習解放軍堵決口、救人、救物。教師指揮幼兒做到有序不亂,快,聽命令。
4.啟發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幫助他們,立志從小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
5.剛才小朋友和解放軍叔叔一起把他們救到了安全的地方,可是大水已經把他們的家淹了,什麼東西都被大水沖走了,他們無法生活怎麼辦呢? (1)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將如何幫助他們? (2)讓幼兒知道全國各地的人們、小朋友都在幫助他們。
6.引導幼兒觀看錄像三(配音:雖然,我們沒有了家,無法生活,但是有那麼多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來關心我們,幫助我們,我們非常感謝你們,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把我的家鄉打扮得更美麗,到那時,再請你們去參觀。)
7.激發幼兒同情、關心災區小朋友,用操作圖板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給他們送去食物、生活用品、學慣用品、葯品等。
8.評價作業:請每組選一個幼兒作代表,說說自己組的幼兒是怎樣幫助災區小朋友的。
9.引導幼兒今後要注意節約,把省下來的零花錢寄給他們,鼓動自己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也來幫助他們,用各種媒體告訴那些不知道的人都來幫助他們。
活動延伸:現在天越來越冷了,我們都穿上了棉衣,災區的小朋友他們也需要棉衣,還有很多東西,我們給他們送去一些衣物好不好?為幼兒播放音樂《愛的奉獻》,讓幼兒在愛的氣氛中獻出一片愛心。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能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演唱並唱准曲調。
2藉助圖譜學唱歌曲,並嘗試創編歌詞。
3.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體驗看圖譜學唱歌的有趣和快樂。
活動流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二、藉助圖譜,記憶歌詞
三、完整演唱,創編歌詞
四、結束活動,自然延伸。
活動記錄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師:春天到了,小朋友們高興嗎?讓我們踏著音樂的節拍一起去尋找春天吧!(隨《春天在哪裡》音樂,邊跳邊唱進入活動室)
2.師:春天在哪兒呢?春天就藏在我們小朋友眼睛裡,有紅花、有綠草,到處充滿著鳥語花香,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帶給你什麼感覺呢?(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小結。
二、藉助圖譜,記憶歌詞
1.師:啊,多麼美好的春天呀!春天,還藏在一首好聽的歌曲里,請小朋友仔細聽一聽,歌曲里都唱了些什麼?
2.教師第一次范唱
師:你聽到了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用歌曲里的話來說一說,同時帶領幼兒按歌曲節奏來說歌詞。
3.教師第二次范唱
師:你又聽到了什麼?(記憶歌詞)
4.帶領幼兒跟著伴奏完整的按歌曲節奏說歌詞,難點部分可出示節奏圖譜。
三、完整演唱,創編歌詞
1.師:小朋友說的真好,下面讓我們看著圖譜一起來唱春天吧。(學唱歌曲2-3遍)
2.師:小朋友真棒,把春天唱的多麼美呀!春天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將幼兒說的畫下來。
3.幼兒看結構圖演唱自己創編的歌曲。
四、結束活動,自然延伸。
師:春天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讓我們聽著音樂到外面再去找一找春天吧。
活動反思
1.原本以為幼兒會對歌詞的記憶會很簡單,但是,嘗試下來發現有一定的難度。我在學唱歌曲前應當讓幼兒發音練習,這對於幼兒接下來學唱很有幫助,在最後以不同的形式練唱時,沒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自己的情感沒有發揮起來。
2.歌曲中的演唱技巧和教學方法很重要,恰當、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是老師在活動中的機智,而適當地調整方法能使幼兒更好體會歌曲,享受演唱樂趣,對於今後的學習將會更有信心。
3.通過圖譜讓幼兒有對比性地進行演唱。嘗試下來,幼兒有所注意,「嘿……和拉……」的唱句有強有弱。但是,由於我的准備倉促,在圖譜的設計上出現了重復的錯誤,所以對幼兒有一定的誤導。這也提醒我:在以後的活動中一定要多審視自己的活動設計。
通過此次活動,讓我更加懂得了在音樂活動中成為幼兒音樂活動的夥伴,支持者,引導幼兒喜愛音樂;讓幼兒尋找快樂;多給幼兒自由的空間。所以我要扎實的開展好每次活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理解歌曲內容。
2、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感受歌曲的柔美。
3、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4、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5、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活動准備:
鋼琴、相關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雪絨花圖片
1、出示雪絨花圖片,問這是什麼花?
2、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一首歌曲就是《雪絨花》。
二、學唱歌曲:雪絨花
1、欣賞歌曲
提問:聽到這首歌曲的演唱情緒是怎樣的?
2、再次欣賞,理解歌詞
你聽到了什麼?(幼兒說說)教師幫忙梳理歌詞。
3、幼兒用上述情緒來輕輕哼唱歌曲,進一步體會歌曲的節奏特點。
4、老師彈伴奏范唱,通過展示兩樂段的力度變化引導弱與強的對比。
5、以多種形式來唱,來進行。
三、創編動作,進一步表現歌曲
1、引導幼兒根據音樂,做做動作進行創編,感受音樂。
2、可引導幼兒小組合作來表現。
活動反思:
新課程改革下的音樂教學,要擺脫「以學科為中心」和「以知識為中心」的觀念束縛,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音樂實踐,讓每一個學生在音樂課中主動學習,大力合作,敢於探究和創造,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能力。通過《雪絨花》一課,我感觸頗深,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要准確實在,具有操作性
我上的這一課,主要是通過聆聽、欣賞和演唱,感受歌曲優美深情的情緒和英文演唱的風格,表達對祖國的祝福之情。我認為:短短的一節課不應該負載過多的東西,而要實實在在的讓學生「學有所獲,學得快樂」,這也是我在平常音樂教學中對所有學生提出的口號。對於音樂課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充分運用音樂語言,通過帶領學生對音樂的直接感受、體驗、參與、表演(唱)等方式,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華,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在我的這節課中,知識得到了很好的滲透,三拍子的節拍和節奏,學生通過自己的手勢得到了掌握,學生通過我的引導知道了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也得到了升華,他們通過歌曲的演唱,了解到了小小雪絨花實際上表達了對祖國的美好祝願。我自己認為本節課的優勢在於教學目標定位準確、主題突出、主線明確、過程流暢,師生配合默契,因此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科特點要充分體現,突出藝術性
教學過程首先從聽賞歌曲開始。一曲歡快活潑的《哆來咪》片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再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多次聆聽歌曲《雪絨花》,分別感受歌曲的情緒、節奏、節拍,了解歌曲的內容、體會歌曲表達的情感等。在充分聆聽的基礎上學唱歌曲,進而達到有感情地演唱,層層深入,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原文是用英文演唱的。學生都很想聽英文的演唱,他們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演唱更加深情,更有風格,情不自禁地要用英文演唱。當我讓學生用英文演唱後,他們的歌聲是那麼優美深情、那麼動聽,感情已完全溶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正如歌德所說:「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靈。」
三、教學過程要注重細節,富有個性化
「細節決定成敗」!在這節課中,我不僅注意了整體的設置,更注重了細節的把握,體現了自己的教學特色。例如:教學語言簡練;各環節之間銜接自然緊密;教態親切自然;方法准確到位等。另外,我還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找到精美的電影劇照和電影視頻,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最直觀的視覺享受和最優質的音樂聽覺享受。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保證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四、本節音樂課教學方面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1、按照新課程理念,情感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
2、由於第一環節所安排內容過重,所花時間超過了預算時間,導致在後面環節時間不夠用。
3、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對於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課堂上也不是單一的學會演唱一首歌曲、欣賞一段音樂而已。所以不斷努力拓展知識面、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駕御課堂的能力,是上好每一節音樂課的基礎。
在今後從師的道路上,我將繼續通過藝術實踐活動促使自己的音樂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也及時總結一些的優秀的音樂教學經驗和方法,更好地指導今後的音樂教學。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經驗,創編"船"河"橋洞"的造型,隨音樂邊唱邊玩游戲,進一步感受河表現歌曲的開始和結束。
2、在造型的基礎上,探索"船"河"橋洞"不同方向隨音樂律動的可能性。
活動准備:
幼兒已經觀察過橋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幼兒遷移原有經驗,表現浮動的船。
1.幼兒回憶有關船的經驗,嘗試用不同動作表現船的造型。
2.教師反饋幼兒的典型動作,引導有通過變化手部動作來變化造型,鼓勵幼兒大但表現。
二、幼兒做"小船"造型,隨歌曲《倫敦橋》做節奏動作。
1.教師演唱歌曲,幼兒做"小船"造型,坐在椅子上隨音樂晃動。
2.師:小船可以怎樣浮動?上、下、左、右……
3.教師演唱歌曲,幼兒做"小船"造型,邊隨音樂晃動肢體邊走小碎步自由跑動。
師:小船可以怎樣在水面上浮動?腳下可以像前面學過的上面(鳥飛)一樣,輕輕地、快快地走小碎步?
4.幼兒做"小船"造型,邊隨音樂晃動肢體,邊走小碎步自由跑動,並學唱歌曲。
三、幼兒做"橋洞"造型,在歌曲最後一個音處扣下雙手。
1.教師邀請兩名幼兒合作表現"橋洞"造型。
師:橋是什麼樣的?橋洞在哪裡?
2.其餘幼兒演唱歌曲,教師指導"橋洞"在唱完歌曲最後一個音處扣下雙手,幫助幼兒理解游戲規則。
師:唱到哪個字,大橋就一下子倒了?
4.全體幼兒做"橋洞",教師智慧幼兒邊唱邊在歌曲最後一個音處扣下雙手。
四、幼兒隨音樂玩游戲。
1.教師將幼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幼兒手拉手搭成"橋洞",圍成圓圈,其餘幼兒做"小船",邊唱歌邊四散穿過任意一座"橋洞",歌曲結束,"橋洞"扣下,被扣住的"小船"退到場外。
2.教師增加"橋洞"數量,並讓部分"橋洞"一次站在圈上。教師指導"小船"依次穿過所有的"橋洞",被任意一個"橋洞"扣住均要退到場外。
師:有什麼好辦法不讓"小船"被大橋壓在下面?"小橋"唱到什麼時候要准備逃離"橋洞",否則就怎樣?"橋洞"呢。
教學目標:
1、練習匍匐前進的動作,發展幼兒的協調能力。
2、通過游戲,提高幼兒的反應能力。
3、體驗游戲的快樂,增強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教學准備: 簡單的地圖示意圖若干;口哨一個;獎狀一張。
教學過程: 一、准備活動:
1、口令訓練: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等
2、動作訓練:匍匐前進
①教師示範,幼兒練習(個別與集體)
②小游戲:我是一個小小兵。
游戲規則:教師吹口哨,幼兒聽見一下哨聲,可以前進;聽見兩下哨聲,馬上停。中途有違規者,出局;反之,能順利到達終點的為勝利者。
二、游戲 :軍事演習-哨兵和偵察員
1、教師講解游戲規則:當哨兵回頭看的時候,偵察員立即原地不動,否則出局。
2、進行游戲:
①游戲第一遍:配班老師扮演哨兵,幼兒扮演偵察兵。
②游戲第二遍:第一次游戲中第一到達終點的幼兒,扮演哨兵,一邊觀察情況,一邊畫地圖。
③游戲第三遍:請兩名幼兒做哨兵,一邊觀察情況,一邊畫地圖。(在偵察兵還沒到達終點前,兩幼兒完成地圖,哨兵取勝;反之,偵察兵獲勝。)
三、演習完畢:
1、集合、點評。
2、頒發獎狀。
⑹ 奧爾夫音樂 中班與、音樂課 合攏放開《音樂 do re mi》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和表演,走進音樂世界,了解和熟悉「音樂朋友」。2、在「聽、唱、動、奏」活動中體驗音樂作品帶來的樂趣,萌生積極嘗試和探索音樂奧秘的願望。3、在音樂活動中認識簡譜「1、3、5」及相應的柯爾文手勢和唱名,在音樂游戲中能聽辯「do、re、mi」的相對音高。認識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知道其名稱,掌握其時值,並能遷移到實踐情景中。4、 二、內容提要《DO-Re-Mi》,美國影片《音樂之聲》的插曲,奧斯卡.哈默斯坦作詞,理查德.羅傑斯作曲。這首歌旋律活潑流暢,內容生動有趣,隨著電影而流行世界。歌曲的歌詞原文是採用異字同音的手法來寫的。作者正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相同」和「不同」,把原本單調的音階唱名聯系賦予了一定的生活內容,不僅使歌曲充滿了情趣,也記號地促進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歌曲採用大調式、二四拍、兩段體構成。歌曲第一樂段富於敘述性,以音階式進行為主,並與歌詞的音樂、兒童的語言音調緊密結合。第二樂段的特點是將每句起音階「do re mi fa sol la si」的順序組織起來,樂句的結尾採取了兩種銜接形式。 三、教學過程(一)師生問好,檢查坐姿(二 )do re mi」 1、介紹五線譜2、認識「do re mi」3、跟琴唱一唱4、游戲出示五線譜導入,一群出來覓食的小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請你們把小鳥送回去。師彈琴,生唱出音高把小鳥貼在相應的五線譜上。 (三)學唱歌曲「do re mi」1、欣賞歌曲一遍2、導入「do re mi」選自美國影片《音樂之聲》。影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一個上校軍官為他的孩子請來了一位家庭教師,這為教師幽默風趣,她讓孩子們從do re mi開始學起,直到最後都愛上了音樂。3、學唱歌曲4、提出反復跳躍記號5、完整地演唱6、分男女生演唱或分組演唱(四)歌表演1、分七個小組進行表演,唱到哪個音,相應的小組學生起來表演2、請七個小朋友上來表演(五)拓展1、影片《音樂之聲》中還有很多經典的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等等。 六、師生再見 七、教後感採用情境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隨著《do re mi》的音樂進教室,簡介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 故事梗概,觀看電影里唱這首歌的片段,以銀幕形象的藝術魅力感染學生。當學生熟悉樂曲後,可讓學生在出現唱名的地方介入,以准確獲得對七個音的音高和唱名的印象。用表演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演唱形式(領唱和合唱)的感受。讓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一位同學扮演劇中的老師,表演歌曲的領唱部分,期於同學分成七個音符,戴上頭飾分別扮演七個音符,表演歌曲的合唱部分,聽歌曲唱到哪個音,扮演這個音符的小組就邊唱邊表演
⑺ 音樂之聲的教學設計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漣漪:細小的波紋。佇立:長時間的站著。嬤嬤:尊稱西方教堂里的年長或輩分高的女修行者(修女)。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彌撒: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用面餅和葡萄酒表示耶穌的身體和血來祭祀天主。 通宵達旦:整整一天,從天黑到天亮。
⑻ 請問那位有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教案
《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P2cbrN84vKjix0y9x2pMbQ
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搖船調》-何暢|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趙子萱|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練習題答案-謝彩霞.docx|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練習題-謝彩霞.mp4|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單元整合教學建議-謝彩霞.pptx|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教案-趙子萱.docx|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導學案-趙子萱.docx|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PPT-趙子萱.pptx|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音頻-趙子萱.mp3|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牧童短笛》-趙子萱.flv|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搖船調》音頻-何暢.mp3|小學音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搖船調》評價標准-何暢.docx
⑼ 跪求!人教版初中音樂課歌曲!
《YIR70 人教初中音樂七下-H》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YG2v65vWxyHEDi7cqrhDA
YIR70 人教初中音樂七下-H|文件目錄.txt|人教音樂七下《6唱歌音樂之聲》[龍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TS|人教音樂七下《6唱歌音樂之聲》[龍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ppt|人教音樂七下《6唱歌音樂之聲》[龍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doc|人教音樂七下《5欣賞優雅》[林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TS|人教音樂七下《5欣賞優雅》[林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ppt|人教音樂七下《5欣賞優雅》[林老師]『市一等獎』優質課.doc|11音樂 人教版-相關資料下載.txt
⑽ 音樂之聲《 雪絨花》鑒賞分析
《雪絨花》/《Edelweiss》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納粹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維也納。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他們全部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
雪絨花是奧地利的國花。
在奧地利,雪絨花象徵著勇敢,因為野生的雪絨花生長在環境艱苦的高山上,常人難以得見其美麗容顏,所以見過雪絨花的人都是英雄。
電影《音樂之聲》和雪絨花:
中國人對雪絨花的了解大都來自美國影片《音樂之聲》,片中插曲《雪絨花》已在全世界流行,並被稱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事跡十分感人。插曲《雪絨花》則通過對這種美麗國花的歌頌,表達了奧地利人民發自內心的質朴的愛鄉之情。在影片中,《雪絨花》的旋律多次響起。當拒絕為納粹服務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時,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雪絨花》。但一曲未了,歌喉已哽咽。愛妻瑪麗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把全片推向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