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越哥說電影音樂之聲經典影評

越哥說電影音樂之聲經典影評

發布時間:2022-09-19 00:08:37

1. 《音樂之聲》這部微電影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我覺得沒有什麼細思極恐的地方,我反倒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部電影。當你看這部電影時,你不必深入一些細節,因為人們根本不打算嚴格地拍攝它。這部電影的故事很棒,很有教育意義,音樂也很成功。不管怎麼說,稱之為經典就夠了。每次看都會有新鮮感。一部不嚴謹的好電影。導演通過國旗,簡潔直觀地展現了故事背景的變化。高掛在晚會上的奧地利國旗和納粹黨的吉列都形成了同一個畫面,清晰地展現了背後隱含的政治矛盾。

關於這個回答是我個人的看法,有其他看法的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留言。

2.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3. 音樂之聲的影評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場景一視頻:http://www.ku6.com/show/Mds1FBGNxgLzrrWo.html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場景二視頻:http://www.ku6.com/show/yeht15-SAzf-j1ll.html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場景三視頻: http://www.ku6.com/show/tSQia8BFUkaT38Xa.html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戲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那麼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轉折點了。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們之間的感情由模糊轉入了明朗,雖然仍舊沒有說破。這是一段輕松而又優雅的場景。雖然在整個戲中上校的風度一向是不錯的,在這里卻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紳士般的優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這段戲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瑪利亞也感受到了。跳完舞後,上校的一個孩子童言無忌的對瑪利亞說「你的臉好紅」,瑪利亞有些尷尬的答道「也許是我不習慣跳舞吧」。這個時候,上校一直凝視著瑪利亞,他臉上似乎看不出什麼特別的表情,卻仍能捕捉到一絲欣喜。這個時候的他,在我看來是全劇中最英俊的時候,甚至超過了後來他對瑪利亞表白的那一刻。而這一切自然也沒逃過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後她清清楚楚的對瑪利亞說,「上校已經愛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瑪利亞選擇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場景四視頻:http://www.ku6.com/show/puaHIGMipuPGqLGP.html

接下來的第五段場景很有意思。瑪利亞不辭而別,孩子們因為思念她而瞞著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當上校問他們到哪裡去了時,孩子們開始編謊話,盡管謊話漏洞百出,上校心裡也清楚孩子們去幹嘛了,他卻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們,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們的晚飯。看著孩子們聽到沒有晚飯吃而懊悔撒謊的樣子,上校一邊往回走一邊偷笑。這段戲總是讓我笑個不停,我看到了這個男人孩子般可愛的另一面,同時也感到——哎,這個男人實在魅力無窮啊……雖然在瑪利亞走後,上校似乎心情一點沒受影響——細看了很久,沒有一個鏡頭一個表情顯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當瑪利亞重新回來時,我還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隱藏的巨大的欣喜。還有一個證明是從側面表現出來的,男爵夫人問上校說「你整個晚飯都沒怎麼說話,是酒的緣故嗎?」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確實已經全在瑪利亞身上,整個晚飯時間實際都在考慮這件事了,為之後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約埋下了伏筆。相反瑪利亞倒並不很會隱藏自己的感情,當她聽說上校已決定娶男爵夫人時,失望和痛苦都寫在了臉上。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上校確定瑪利亞是愛自己的,從而下定決心與男爵夫人取消婚約了吧。

場景五視頻:http://www.ku6.com/show/g12CgiQWsfLEjeJm.html

第六段場景則是讓人心情激動的表白了。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戲,上校和男爵夫人攤牌時的理智、冷靜,與和瑪利亞表白時的試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的,在還沒有說破之前,面對心愛的人都會變笨的;而怎麼表白也是一種技巧,在還沒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前,直接說我愛你顯然不符合上校這樣含蓄的人的個性。很多電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說了,直接看片吧。不過有一個表情很有趣,就是當男爵夫人決定退出時說到 「那邊的那位年輕女子,我想她再也當不成修女了」時,似乎沒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經被看透,上校尷尬了一下,很可愛的表情。

場景六視頻:http://www.ku6.com/show/kCvq4XeeGFDI6wHG.html

要寫的最後一段場景則是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我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場景七視頻:http://www.ku6.com/show/vvJBoCNkn_8HY6lt.html

其實在我看來,在這部劇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靈魂人物。瑪利亞樂觀開朗,充滿愛心,固然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當然在瑪利亞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愛,但更讓我難忘的是那愛國情懷,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為突出的表現。試看上面幾個場景中沒有提到的鏡頭:1. 納粹分子質問到:「我注意到門口還掛著奧地利國旗」「只有他家不掛德國旗」;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發現家門口掛上了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3.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並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了解你」……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

在笑與淚中,再次看完了這部影片。馮.特拉普上校那顆正直、誠摯、博愛的心靈,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無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於瑪利亞在聽到上校對她表白時感嘆到:「這樣的好事也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羨慕的感嘆,這樣的好事恐怕永遠不會被我撞上了。

這兒還有一些影評,供你參考。

4. 音樂之聲的英文影評80詞左右

Sound of Music The The Sound of Music, feature-film musical about a young religious novice working as a governess who brings music and happiness to a widower』s large family, set in Austria ring World War II. Released in 1965 and based on real-life events, this box-office hit earned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picture, best director, best film editing, best sound, and best musical score. (滿意記得採納吧,謝了~)

5. 音樂之聲這電影為什麼這么好看

我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1、《音樂之聲》的女主角很有名氣,曾出演了《男朋友》、《窈窕淑女》、《英雄肝膽美人心》、《瑪麗·波平斯》(即《歡樂人間》)、《雌雄莫辨》、《公主日記》、《怪物史萊克》等多部舞台劇和影片,深得人們的喜愛與認同。
2、《音樂之聲》中男女主人公不僅男才女貌,而且歌聲獨特、濃厚,聲音淳樸、清爽,讓人覺得心靈被沖洗了一遍的感覺。
3、《音樂之聲》的主題內容是好的,以善意、幽默、有趣、浪漫概括了整部影片。
4、《音樂之聲》中獨創了許多首使世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歌曲,如《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等,還有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 Maria 2:44
序曲和音樂之聲/ 瑪麗亞
2.Overture And Preludium (Dixit Dominus) / 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3:14
序曲(贊頌我主) / 管弦樂隊與修女合唱團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 Nuns Chorus 2:01
晨禱和哈利路亞/ 修女合唱團
4.Maria / Nuns Chorus 3:16
瑪麗亞/ 修女合唱團
5.I Have Confidence / Maria 3:26
信心/ 瑪麗亞
6.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olf and Liesl 3:18
即將十七歲/ 洛夫和麗莎
7.My Favorite Things / Maria 2:18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麗亞
8.Do-Re-Mi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5:33
哆來咪/ 瑪麗亞和孩子們
9.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hildren and the Captain 2:10
音樂之聲/ 孩子們和上校
10.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3:10
孤獨的牧羊人/ 瑪麗亞和孩子們
11.So Long,Farewell / The children 2:54
晚安,再見/ 孩子們
12.Climb Every Mountain / Mother Abbess 2:16
攀越群山/ 院長
13.Something Good / Maria and the Captain 3:16
有些好事/ 瑪麗亞和上校
14.Processional And Maria / Organ,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2:27
婚禮進行曲和瑪麗亞/ 管風琴,管弦樂隊和修女合唱團
15.Edelweiss / The Captain, Maria ,the Children and Chorus 1:50
雪絨花/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16.Climb Evry Mountain(Reprise) / Chorus and Orchestra 1:21
攀越群山(重奏)/ 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17.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 Maria 3:28
序曲和音樂之聲/ 瑪麗亞
18.I Have Confidence / Maria 3:41
信心/ 瑪麗亞
19.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 Rolf and Liesl 4:53
即將十七歲/ 洛夫和麗莎
20.My Favorite Things/Salzburg Montage / Maria and Orchestra 4:22
我最喜愛的東西/薩爾斯堡組合/ 瑪麗亞和管弦樂隊
21.Edelweiss / The Captain and Liesl 2:17
雪絨花/上校和麗莎
22.The Grand Waltz / Orchestra 2:19
大華爾茲/ 管弦樂隊
23.Laendler / Orchestra 2:34
蘭德勒/ 管弦樂隊
24.Processional Waltz / Orchestra 1:19
婚禮進行曲 華爾茲/ 管弦樂隊
25.Climb Every Mountain/ Mother Abbess 2:37
攀越群山/ 院長
26.Something Good/ Maria and the Captain 3:50
有些好事/ 瑪麗亞和上校
27.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 / Maria and Liesl 3:04
即將十七歲(重奏) / 瑪麗亞和麗莎
28.Edelweiss( Reprise)/ The Captain,Maria,the Children and Chorus 2:01
雪絨花(重奏)/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29.The Chase / The Orchestra 2:39
追捕/ 管弦樂隊
30.Escape/ Climb Every Mountain(Reprise)/Finale/ Chorus 2:08
逃亡/攀越群山(重奏)/終曲/ 合唱隊
31.Richard Rodgers Speaks 9:24
理查德·羅傑斯講話
5、《音樂之聲》講得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男爵1880年4月4日生於克羅埃西亞沿海小城扎達爾(Zadar),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亞生於1905年1月26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亞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亞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亞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亞,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亞。瑪麗亞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佛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亞去世,被安葬在墓地里她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6、《音樂之聲》的故事新穎,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影迷,具體內容如下。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如果還有需要,您可以看看http://ke..com/view/52764.htm。

6. 你怎麼看待音樂電影《音樂之聲》

首先我個人很喜歡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種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音樂之聲》是一部出色的電影音樂,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價,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它獲得了最佳影片、景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剪輯獎,所以我很喜歡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很出色。

7.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首歌曲、一段音樂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電影的經典。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對那些電影的情節、內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記憶,但想起它們中一些出色的樂曲,總能使人產生往復的回味。
近似或完全等同於許多人的感受,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從2008年4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原版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開始在中國巡演,7月26日到31日來到它的第七站廣州。恰好這個時段在我暑期游歷廣東的半個月內,盡管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樂盲,但既有機緣躬逢盛會,當然欣然而往。我敢肯定,前來欣賞這場音樂劇的觀眾,絕大多數一定都看過它的同名電影。現在人們觀看影片通常都是在下載後的電腦的顯示屏前完成的,而與之相比,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多地表現在演出現場。
在我以為,不論是從迫近的功利角度還是其他的一些根據出發,毋庸置疑的是,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的劇情並不復雜,也沒有所謂的宏大和壯觀,但卻更能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在劇中,施奈德夫人這樣慨述:愛情的經典,全在於共同面對困境時的無懼。實際上所有的愛無不如此,面臨危難的拼搏力量能夠輕易地顯示出愛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諦。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8. 求教《音樂之聲》影片經典賞析

1、《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9. 關於音樂之聲影評2000字——豆瓣網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她是一個熱情奔放,熱愛生活,活潑開朗的年輕修女,對歌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深的造詣。但崇尚自由,性格外向的她似乎不適合修道院的繁文縟節。於是,修道院的院長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修女推薦給一個需要女家教的家庭。懷著對修道院的依戀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她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座豪華尊貴的府邸。等待著她的是一個剛剛失去妻子,不苟言笑,要求嚴厲苛刻的艦長以及穿著他的統一制服,每天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天性純真的孩子。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已經習慣「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孩子對這種生活早就在內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如今,他們總算有了一位能滿足他們作為孩子本來就應有的自由玩耍的權利的家庭教師!
孩子們在她的指導下唱著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Do A deer a femaile deer」,孩子們唱出了自己應有的朝氣,找回了自己原本就應該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而她,我們的可愛的修女,看著孩子們如此歡快,如此自由的歌唱,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一個永保童心的可愛女孩!此時,她似乎也與孩子們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她帶領孩子們泛舟湖中,嬉戲草坪,穿梭市井,也曾騎著自行車飛奔,也曾如猿猴般攀爬樹木!在玩耍的過程中,音樂一直與他們相伴,他們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歡快的旋律!
但是沒過多久,那個不苟言笑的艦長就回來了,並帶來了一位準備成為孩子們繼母的女士。 當艦長看到她帶著孩子們穿著那種「奇特」的服裝在湖邊劃船,聽說她帶著孩子們爬樹的時候,艦長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她,並責令她立刻離開!就在此時,孩子們給了艦長一個意外驚喜:換完正裝的孩子們唱著她教的歌曲來歡迎艦長帶來的客人,優美的旋律也幫助艦長找回了音樂的感覺,他也唱出了積攢在內心許久的歌聲!艦長開始後悔自己剛才的魯莽,並連忙向她道歉,請求她留下來繼續教孩子們。於是,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獲得了艦長的認可!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電影當中的這段經典對白吧:
「Do you know when I first started loving you?That night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sat on that ridiculous pine cone.」 「What?I knew the first time you blew that silly whistle.」
艦長與修女也可以算是一見鍾情了!於是,同樣熱愛音樂,喜歡歌唱的艦長和這位修女共浴愛河!
雖然,《音樂之聲》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但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足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了!
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觀眾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在奧地利與瑞士邊境的群山之中,艦長和修女帶領著七個孩子翻越崇山峻嶺,懂事的孩子們並沒有叫苦!他們一起唱著歌,歌聲在群山之中回盪,聽,這是來自心靈的最美的旋律!

10. 音樂之聲影評

《音樂之聲》是一部1965年的電影,但是現在也仍然很有影響力。因為這部電影本身所傳遞的教育觀念是尊重孩子本身的,所以這部電影也是受到了很多家長及學生,還有老師的喜歡。所以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經久不衰,總是會有觀眾看到這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到達那個家庭以後,就發現這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是被嚴加管教的,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這樣的管教方式並不能讓他們快樂的成長。所以女主角也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導這些孩子。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顯然女主角的教育方式是更讓他們認同的,而且也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而故事中,女主角用也用自己的教導方式,獲得了這些孩子們的家長的認可。所以也可以看出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歡迎的原因,因為孩子本身是需要肯定的。

閱讀全文

與越哥說電影音樂之聲經典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灣男子意外殺死朋友電影 瀏覽:603
下載熊熊樂園大電影 瀏覽:285
空氣之吻電影演員表 瀏覽:562
想去看海的大電影 瀏覽:851
2016年動漫電影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319
搞笑片解說電影大全 瀏覽:442
成龍給女兒復仇電影 瀏覽:259
電影演員王彩平年輕照 瀏覽:719
電影演員楊爍的經紀人 瀏覽:36
觸不可及美版電影音樂 瀏覽:909
守墓人電影演員表 瀏覽:695
愛情公寓電影劇情圖片大全 瀏覽:124
白玫瑰粵語電影 瀏覽:482
校園愛情電影感人 瀏覽:316
香港所有武俠電影的名字 瀏覽:158
好看的穿越時空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48
外國經典舊電影大全集 瀏覽:881
歐美爆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706
電影打乳房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114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演員表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