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插曲賞析
說起《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就不得不說說曲作者James Horner這位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國人熟悉Horner可能是從《Titanic》開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揚的蘇格蘭風笛不知迷倒過多少人。其實在這之前,Horner就為多部優秀電影寫了出色的配樂,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當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雖然顯示了Horner非凡的實力,但是造成了評委會選票的分流,留下了遺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全篇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作為這樣一部影片的配樂師,Horner正確的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加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
影片開頭,Main Title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生活著朴實的蘇格蘭人民。然而憂郁的小提琴在沒有低音襯托的空靈中,奏出了他們受到統治者壓迫的不幸。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暗示了統治力量的邪惡與黑暗。經過弦樂的過渡,獨奏圓號忽然吹出帶有升騰力量的旋律,這似乎是一種期盼,期盼英雄的誕生,來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了艱難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無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奮斗歷程其實已經預告在了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為純音樂來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閃現光芒。
Wallace的父親因為抗擊英國的統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裡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Wallace。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徵Wallace和Murron愛情的主題,它是那樣的優美而哀怨。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開頭,是一個鄉間的婚禮舞會場面,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了。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的歡樂。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無論生活的環境多麼艱苦,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歡樂與自由的追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出來,之所以Wallace率領的民族起義會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壯大的聲勢,對英統治造成空前的打擊,其原動力是來自於蘇格蘭這個民族的偉大。就在這樣一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長成為一個婷婷玉立端莊少女的Murron。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重現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麼緩慢且傷感,卻顯出些許愉悅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時Murron送的紫薊花,雖然花朵已經干癟,但是色彩依舊明亮。愛情的種子在兩人的心生根發芽生,此時終於長出了美麗的花朵。這時的畫面:幽靜的夜晚,山崗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優美的風笛,真是讓人為之感動不已。
隨後的Secret Wedding,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似乎代表了兩位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種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整個蘇格蘭連綿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這纏綿的愛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長,Murron受到統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節奏的定音鼓製造出了危急的氣氛。Murron被綁在木桿上,眼裡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輓歌。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於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緊接著的Revenge把Wallace復仇場面刻畫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動音型的襯底下充滿了懸念與緊張,空氣似乎凝結住了。當Wallace從背後抽出木棍的同時,音樂急劇加速,風笛越來越顯出不安與凄涼。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出了情節的張力。在Murron\'s Burial中,風笛又一次重現了愛情主題,而這次它卻是如此的悲涼,讓人不禁要落下眼淚……
接下來,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現出英雄的風采。風笛,一下變成了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的人民覺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銅管占據了主角,表現出了人民的英勇氣概。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斗。這一段戰爭音樂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的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出英軍肆虐的反撲。隨著節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重現了六百多年前發生在蘇格蘭中部城鎮Stirling的著名的戰役,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為了爭取集結部隊的時間,假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Wallace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的頭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現了她矛盾的內心和深沉的愛。在義軍獲得了Falkirk的勝利之後,眼看形勢極為有利,Wallace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現出Wallace的悲憤。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奏出無奈的嘆息;弦樂零星幾點,展現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後,風笛又緩緩的登場,伴隨著如同天籟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於無盡的撫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節奏局促。在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號,使曲子帶有無限動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敗,越挫越奮的堅強毅力。而他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風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繼續傳遍蘇格蘭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賣之後,終於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繞過他的性命。這一段音樂表現出她對Wallace的愛、對英王的仇恨、對自己的無助……其中笛子顫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終曲Freedom,影片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這個表現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的主題;隨後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後樂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題再現的時候,兩個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隨後合唱加入進來旋律變的舒緩優美,這是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這首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尾。
最後要提一下為配樂擔任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和維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團。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這兩個樂團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交響和合唱團。他們所發出的音響不是一般的合聲器能夠相比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影片配樂中史詩般的恢宏所震撼。
❷ 求關於影視音樂鑒賞的論文,急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回的快版,把對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寧靜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與父母親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595),其流暢的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Ave verum corpus」(KV618),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童蒙(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十二年的,並得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在實踐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這從來與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共濟會」....,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閑談的宗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郁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創作出 KV618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的關系,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❸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❹ 電影和聲裡面的音樂賞析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❺ 誰能提供我幾篇有關電影音樂鑒賞的論文呀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音樂鑒賞論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裡,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電影《貝隆夫人》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辛酸曲折、輝煌傳奇的一生。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夫人,艾薇塔33載的短暫一生記錄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紀念日,當麥當娜傾情演繹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緩緩響起時,「貝隆夫人」的傳奇一生如電影般展現面前,人們不禁流下了熱淚……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總統貝隆的夫人,她出生貧寒,做過舞女和影視演員,她靠姿色和手腕成為貝隆夫人後,為阿根廷的社會、勞工、醫療,婦女平等,單身母親權利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的貢獻,逝世時年僅33歲。 貝隆夫人的傳奇經歷一向是劇作家非常感興趣的題材,1976年,韋伯首先推出了由朱麗葉·科文頓(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單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隨著這首歌的轟動,由寇姆韋爾金森加盟的唱片隨即發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廣受歡迎。1978年,在萬千音樂劇迷的企盼下,《貝隆夫人》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正式上演,創下了連演八年的驚人紀錄。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拉開了英國音樂劇攻陷百老匯的序幕。 電影《貝隆夫人》(Evita)(電影英文譯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麥當娜、班德拉斯和普萊斯主演的電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劇的所有歌曲。這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由於描寫了貝隆夫人早年的風塵生涯,在開拍時就遭到了阿根廷群眾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抵制,再加上導演挑選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聞名的歌星麥當娜來出演阿根廷的國母,更是屢遭非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麥當娜的演出風格無損於她對角色的精當把握,也不會遏制她的藝術天分和敬業精神,盡管韋伯為適應麥當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降了幾度,但她的演繹自然貼切,歌聲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攝時感動了全體攝制組,還使了整個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麥當娜扮演的這個角色,為這種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麥當娜因此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實非僥幸。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韋伯音樂劇色彩的電影來說,實在沒有不收藏的理由。 據說,當年麥當娜為能出演女主角,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49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台。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台,演唱「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眾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眾演員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這首歌曲我聽了多個版本,麥當娜,伊蓮佩姬,沙拉布萊蔓,還有超女張靚影演唱的(正是由於聽了她的這首歌曲的演繹,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為「涼粉」)。但是我感覺麥當娜把韋伯的這首歌曲演繹的最為到位,盡管其他兩位佩姬和布萊蔓都是韋伯歌劇《艾薇塔》不同時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僅欣賞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這部音樂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裡面的演唱都是他親身而為,影片而名聲大震的演唱才華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現
❻ 韓國電影《和聲》中的所有歌曲!!!
歌曲是 索爾維格之歌
只不過電影裡面唱的是韓文版的
<a href="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ZFWgPDinZ4/" target="_blank">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ZFWgPDinZ4/</a>
速雷看看、異火網影院
❼ 電影《和聲》的所有音樂
李英賢新專輯하모니 Harmony/和聲 (with JeA from BrownEyedGirls )
❽ 請教電影《和聲》裡面所有音樂,歌,曲。謝謝
索爾維格之歌
1 설레임 (Intro)
2 세상 밖으로
3 합창 DannyBoy
4 유미의 Danny Boy
5 이 세상 살아가다보면
6 햇빛이 내린다 (Piano Solo)
7 사랑하는 내 아가야
8 Eres Tu
9 솔베이지의 노래
10 포옹
11 하늘이 주신 선물
12 만남의 집
13 햇빛이 내린다 (Main Theme)
❾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和聲》
太感人了,感情描述的很細膩,喜歡這種慢慢品味內心的感覺~~~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所女子監獄合唱團里發生的故事。 女犯人貞慧在獄中生下了兒子珉宇。這個來之不易的小生命對貞慧的意義重大,然而,監獄畢竟不是養育孩子的地方,等到珉宇長到18個月,監獄勢必要為他找到一個收養家庭,這對貞慧來說心酸且無奈。監獄的女官方科長一向對犯人持有偏見,但小珉宇的出現令這個慣常冰冷的女人也為之心動,並未孩子操持了周歲紀念。但8個月後,貞慧仍要面對和兒子分離的時刻。 某日,監獄內舉行了合唱團的表演,深受感動的貞慧向獄長提議,組織一個由犯人組成的合唱團,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於是,獄長同意了貞慧的建議,並承諾她,如果她可以成功組建合唱團,她可以和兒子共同外出 .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61627/#reviews這個網址是豆瓣網的影評 可以慢慢看
作者:隋唐婧 發表日期:2010-10-29 20:59:00
(天涯論壇)
窗外忽然下起大雨,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電影《和聲》,觀看完畢。心情淡淡的,
影片的感覺彷彿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那般。
當然裡面的配樂遠遠不及放牛班的春天,
但是女犯人的境遇與那些沒人管教的孩子們有相似之處。
同樣不受人待見,是一群猶如生長在角落裡的苔蘚。
是一群被世界遺忘的人。是一群被世界所擯棄的人。
當母親渴望看到女兒,而女兒卻選擇逃避。母女之間相互糾結。
誰是誰非已不重要。
當母親渴望給予兒子母愛。卻只能趴在玻璃後面痛苦的注視
是什麼緣由造成現在的局面,已不重要。
當母親渴望女兒的回信抑或探望,而女兒選擇了冷漠回應。
心靈的哀傷,心底的吶喊,那些已不重要。
當一群女犯人,圍坐一圈,像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般,扭捏著做著自我介紹,
那一刻,是影片最打動人的地方,
明明身為女人,心裡都有一顆地雷!都很脆弱,卻使用暴力,相互傷害,
打開心扉的剎那,她們:只不過是一群大號的貓,是需要關愛的弱勢群體。
她們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她們集體啜泣。
請問,那一刻她們打動你了嗎?
萬事萬物終有結局,或好或壞,總有它的最終宿命。
我們生活在制度之下,我們是人不是神。終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德高望重的指揮要去奔赴她自己的路了,監獄走廊里:默默地走,和聲相伴。
她回眸一望,影片戛然而止。
影片結束,心中只有一句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她:特指所有,所有的女犯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