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1)早春二月電影音樂徘徊曲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⑵ 請問電影《早春二月》的影評
影片《早春二月》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得到夏衍的支持與幫助,他親自劃劇本修改一百多處,並將片名政定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當時的時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氣那樣,寒意襲人。肖澗秋這個徘徊者身上顯然有柔石的影子,因此編導者謝鐵驪在"五四"以來的革命文學中選這部作晶搬上銀幕是很有意義的,在電影反映知識分子題材方面填補了一個空白。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在新中國十七年的電影銀幕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影片含蓄的韻味,精練的鏡頭以及豐富的細節描寫如肖澗秋兩次彈琴、三次飲酒、七次過橋,都各有不同的具體規定情境,令觀眾如痴如醉。孫道臨塑造的肖洞秋形象氣質逼真、性格鮮明,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成為他的表演藝術的代表作。謝芳對於反抗封建環境、追求個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嵐也演得非常生動、真實。她將主人公執著任性、桀驁不馴、熱烈奔放的性格表現得活
靈活現,同時又細致人微地揭示出陶嵐善良真誠、富於同情心以及對愛情的甜蜜渴望、對進步思想的大膽追求等復雜心理變化,突破了她以往的本色表演。須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新中國電影的一個"異數",影片上映不僅就遭到了全國范圍內從上到下的嚴厲批判。
<by sina>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未與時代真正結合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通過他們自身或與現實生活環境的矛盾,刻畫出徘徊於人生道路上的青年。但影片在結尾處含蓄地暗示蕭澗秋投入時代洪流中去尋找新的理想和道路,陶嵐追隨而去,提
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的藝術特色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借用陶嵐反復彈奏蕭澗秋創作的《徘徊曲》,渲染、烘托出主人公苦悶猶豫的心情;以怒放爭妍的大片李花,襯映出他倆熾熱的純潔的感情;又如用皚皚的白雪、荒涼的田野、石橋,以表現他們不畏世間的陰暗,懷有純潔的情感。整個影片有抒情詩的色彩和情調。
<by internet>
⑶ 歌曲送別原唱是誰哪年的歌
歌曲《送別》最早的中國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詞之後錄制的,歌曲的曲旋律是來自約翰·P·奧德威所寫,中國第一個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錄制,因為錄制時間悠久,至今無法追究第一個唱出送別的人是誰。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3)早春二月電影音樂徘徊曲擴展閱讀
創作歷史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系;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送別歌
⑷ 《送別 長亭外》的完整歌詞
送別(廣泛版本)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豐子愷手抄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正是編者豐子愷。
歌曲鑒賞: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
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
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⑸ 二月 人物簡析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國彩色故事片。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謝鐵驪根據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謝鐵驪導演,李文化攝影,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寫1926年前後中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但影片結尾處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尋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詩的色彩。
謝鐵驪導演曾經擔任過中國電影家協會的主席,也導演過《無名島》、《暴風驟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幾十部電影,走過新中國電影的整個發展歷程。由於戰亂,這位從影40多年的導演的學歷只有小學五年級,謝老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電影只是看了一部被稱為中國的「勞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韓蘭根所演的電影,但是這部露天電影只放了20分鍾就因放映機出故障「罷工」了。他也沒想到後來竟然會走出軍隊進入電影界,從此走上了電影導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時代的洪流
在海邊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過《林家鋪子》的副導演之後,我有機會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無名島》,緊接著就是《暴風驟雨》。當時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僑會議上放映,大家的反應都比較好,這個時候北影廠就好像獎勵我似的,讓我帶著家屬到北戴河療養。以前我從來沒有療養過,也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書,所以那次去北戴河我就帶著一大摞書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來的作品。看過許多作品後,非常欣賞柔石的《二月》,覺得可以拍成電影,對《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話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發展是通過書信來表現的,這對於電影要用形象、動作來表現其實是個難題。但是我對蕭澗秋這個人物很熟悉,我雖然沒有經歷過主人公所處的大革命時代,但是這個人物身上有我長兄的影子,所以蕭澗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夠打動我。小說中陶嵐的形象,我也能從我一位遠房親戚的身上找到感覺。選擇這部小說,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鄉小鎮的風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鄉淮陰,回憶起少年時代的許多時光,所以我有很強烈的願望想拍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對於影片中的芙蓉鎮來說,蕭澗秋顯然是一個外來的「闖入者」,他是想迴避時代社會的洪流而來到芙蓉鎮的,他厭倦了喧鬧變動的外邊世界,像一個思家的遊子一樣,希望在芙蓉鎮找到「家」一樣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發現進入「世外桃源」卻是進入了是非的漩渦中。有人說《早春二月》看起來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覺。但畢竟時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減弱了原作中過於消極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積極、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結尾也把蕭澗秋為擺脫矛盾而從芙蓉鎮「逃跑」了,處理成現在的結尾:丟掉逃避現實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投入社會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這個貧苦學生,把他和蕭澗秋的關系作為另一條線,文嫂自殺後,王福生因貧困退學,這種雙重打擊把痛苦推向極點,也促使他覺醒。在這一點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給予觀眾的感覺是主動、積極的,預示一種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覺到那應該是「驚蟄」的早春,喚人覺醒的。
被批小資情調過濃
這部影片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學本和分鏡頭本經他修改了一百多處,而且非常細化,包括影片的名稱最終由《二月》改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見地的意見。
影片完成後,最後交由上級文化部門審查,這個審查除了廠領導、夏衍、茅盾等同志,還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領導,當時很多人認為影片拍得還不錯,這時候我心裡還暗暗高興,最後主管電影文藝的周揚同志不贊成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認為宣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人性論,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影片《早春二月》一開場的鏡頭運用是格外別致與講究的。 古桐顏色的條紋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從觀眾主觀的視角悠悠探出 , 遠遠的碧水藍天 ,近近的暖陽飛鳥 。 電影畫面字幕緩緩遞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場 ,影片樂曲悠悠鋪開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幾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詞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節當中 ,借蕭澗秋之口喃喃吐訴了一曲黃庭堅的詠雪詞: 「 貧巷有人衣不纊 ,北窗驚我眼飛花 …… 」
在這一個長長暑假裡面, 我從上海經過杭州 , 方向東南 , 來到了浙江寧海鎮 ,專門要去尋訪現代文壇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車上我一路來回張望著這座小小的靜謐古城 ,白牆黛瓦,依山臨海 ,民風古樸 ,潤氣撲身 。進到寧海 ,我徑直去找城內的方孝孺祠堂 ,因為柔石的舊居就在這祠堂的附近 。 實實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輕輕喚了一聲玉蘭 。我回過臉去,那是母親叫女兒的聲音 。我看見一個五六歲的潔凈女孩正咦呀著跑向她的媽媽 。這情形讓我不由得清晰記起來 , 生活現實裡面柔石母親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蘭 。真是巧。
走過古城一片鋪著均勻的鵝卵石小路, 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橋 , 橋的型狀猶如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雙雙齊肩走過的那座石制的孔橋 。 一部好電影總把生活貼得那麼近 。 小說《二月》是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柔石一生只活過三十個春秋寒暑 , 生命雖短 , 可他卻為中國現代文壇留下數量太多的才情象樣的文字 。 做為二三十年代知識人群的象徵 , 柔石也有過屬於個人苦悶和彷徨, 柔石創作於1929年十一月的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這一年只有二十八歲 。 才華常常跟年歲無關?
〔二〕
我總是能夠記得柔石《二月》裡面,對於芙蓉小鎮教師蕭澗秋形象的深入描寫 : 「就見一位青年從校外走來,他中等身材 ,臉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兩眼瑩瑩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兩頰浮動著, 看他頭發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遠的旅路來的 , 既長 ,又有灰塵 。 身穿著一套厚嗶嘰的藏青的學生裝 , 姿式挺直 。 」 書生氣憂重的柔石給予蕭澗秋按排的第一句話語是: 「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的新鮮空氣了, 鄉村真可愛喲 ,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的天氣哩 。 」 這是多麼衷情生活的言語 。
影片《早春二月》裡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讓過目難忘的。他叫蕭澗秋 。據現代文壇柔石舊友回憶 ,柔石早先名叫趙平福 , 後來當了教員為人師表以後 ,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大穩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趙平復 。 柔石是趙平復寫作時候的筆名。《二月》能夠拍成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選問題 ,孫道臨的出演應當是乘職的 。這是孫道臨演出《家》之後的又一部進取之作 。孫道臨是銀幕上面一位難得的知識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蕭澗秋獨彈「徘徊曲」那一實際鋼琴奏鳴 ,就是孫道臨個人的現場即興發揮 。
也許 ,謝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靜的春光之火尚在燒燃,澎湃激情的有點難於馬上轉換成為《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形象 。影壇有的專業評論指出 ,當時當年若有可能 ,有機會重拍《二月》的話 ,比較好看的角色人選或者還應有王丹鳳,樂蒂 ,石慧 ,乃至袁美雲她們 。因為我們通過柔石的原創《二月》知道 , 陶嵐不但身出書香門第 ,而且內秀中慧 ,同時是心懷熱血的一代知識青年 。
比起現在電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還是比較敬服柔石原創《二月》里的那個終局 。在那裡 , 陶嵐姑娘的血氣盡管熱力迸放 ,但是她畢竟屬於一門閨秀 ,她的家風有責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筆下的女孩很中國。也應該很傳統 。 柔石《二月》是應當做為純粹的經典來讀的 。柔石的文學成就 , 不但在於他文筆的真實 , 而且還在於柔石身上的現實主義 ,還有他心裡的那一種真正的熱血進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歲的柔石 , 就挽力集資創辦了自巳家鄉的寧海中學 。 對於家國學校的熱切投情 , 柔石願意將其視為一生業績 。 對於扶貧教育, 對於孤兒上學 , 柔石在他的《二月》裡面吐訴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魯迅也在《柔石小傳》回憶道: 柔石對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對於柔石 , 魯迅還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這樣講過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還有公論 : 中國文壇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於文壇失去了長階上的一塊基石 。
然而 ,對於這樣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與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氣的文人卻那麼的極盡冷嘲熱諷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創《二月》里 , 謝鐵驪導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講述到了各自的視界與觀點 ,電影還特別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 :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兩眼炯炯如鷹目
內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著小寡婦
右手還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驅逐了
吾鄉風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夠編造與生出這樣無聊詩句的人 , 是不是屬於文人騷客身體內部消化不良 ? 或者還是屬於心裡有病呢 ? 總箅還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開闊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開 , 而且還表明芙蓉樹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閑語碎言 。 其實我們今天 ,反倒在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裡面 , 察顏觀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愛與人道 。 同時我們還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這部小說原創裡面, 經常書寫一些詩古體詩話似的白話文 。 一方面表達了柔石的傳統創方式 ,另一方面還傳達了柔石先生文學作品的主觀策略。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調試上應該 , 就是禍死於這首悠幽切齒的「芙蓉芙蓉二月開 」的吧 ?
〔四〕
柔石原創小說《二月》的結尾時刻, 蕭澗秋留下一封字數極長的情信或者家書 , 這書信裡面 , 烙印一般投入進了柔石對於男主人公蕭澗秋的一片追隨與期待 。 我們試著來讀其中幾行 : 「 今天下午五時,有此處直駛上海的輪船 ,我想乘這輪船到上海去 。 此後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這信, 我還記得清清晰晰 , 原創《二月》的最後一句話是 : 「老誠的陶慕侃由怒轉笑 , 注視著她妹妹說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們知道了 , 電影《早春二月》的結尾 , 與柔石《二月》的結尾不盡相同, 電影的結尾讓女主人公陶嵐自已一邊喊著 , 一邊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蕭澗秋去了 。 其實今天來看 , 進步是必然的 。 然而進步歸進步, 進步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的電影觀眾幾乎能夠感覺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嵐這樣一種肆意大膽的放情飛奔, 估計恐怕並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人文傳統渴望回歸的年代裡 。
小橋 ,流水,人家 。 畢競我們身居在一個傳統的文明國度 。 午後的陽光傾斜了 。 我在將要別離寧海小鎮時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講的那句詩一樣的文筆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這么以為,柔石的原創《二月》 ,謝鐵驪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們確實 ,都是能夠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從前在《二月》裡面 ,寫到的南方的天 , 總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
做為電影觀眾, 我多少還是有了一點迷惘 , 面對電影《早春二月》的教師蕭澗秋的一來一去芙蓉鎮 , 他往來芙蓉水鄉的這過往行程 ,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不管怎麼樣 , 蕭澗秋他的為人處事還是挺象一名教員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鎮上沒有誤人子弟 。我心裡還是願意柔石書寫《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 。時勢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畢競柔石創作《二月》的時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個向望文明和渴求進步的傳統國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還是一個熱心呼喚明光的青年 。 無論柔石原創《二月》 , 還是電影《早春二月》, 蕭澗秋雖然是匆匆的來 , 又匆匆的走開了 , 但他走的那麼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點象影片二月一開時候 , 那一扇遙遙開啟的小窗戶 。
⑹ 長亭送別歌詞
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歌曲影響: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⑺ 《早春二月》電影藝術評論
影片《早春二月》一開場的鏡頭運用是格外別致與講究的。 古桐顏色的條紋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從觀眾主觀的視角悠悠探出 , 遠遠的碧水藍天 ,近近的暖陽飛鳥 。 電影畫面字幕緩緩遞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場 ,影片樂曲悠悠鋪開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幾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詞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節當中 ,借蕭澗秋之口喃喃吐訴了一曲黃庭堅的詠雪詞: 「 貧巷有人衣不纊 ,北窗驚我眼飛花 …… 」
在這一個長長暑假裡面, 我從上海經過杭州 , 方向東南 , 來到了浙江寧海鎮 ,專門要去尋訪現代文壇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車上我一路來回張望著這座小小的靜謐古城 ,白牆黛瓦,依山臨海 ,民風古樸 ,潤氣撲身 。進到寧海 ,我徑直去找城內的方孝孺祠堂 ,因為柔石的舊居就在這祠堂的附近 。 實實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輕輕喚了一聲玉蘭 。我回過臉去,那是母親叫女兒的聲音 。我看見一個五六歲的潔凈女孩正咦呀著跑向她的媽媽 。這情形讓我不由得清晰記起來 , 生活現實裡面柔石母親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蘭 。真是巧。
走過古城一片鋪著均勻的鵝卵石小路, 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橋 , 橋的型狀猶如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雙雙齊肩走過的那座石制的孔橋 。 一部好電影總把生活貼得那麼近 。 小說《二月》是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柔石一生只活過三十個春秋寒暑 , 生命雖短 , 可他卻為中國現代文壇留下數量太多的才情象樣的文字 。 做為二三十年代知識人群的象徵 , 柔石也有過屬於個人苦悶和彷徨, 柔石創作於1929年十一月的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這一年只有二十八歲 。 才華常常跟年歲無關?
〔二〕
我總是能夠記得柔石《二月》裡面,對於芙蓉小鎮教師蕭澗秋形象的深入描寫 : 「就見一位青年從校外走來,他中等身材 ,臉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兩眼瑩瑩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兩頰浮動著, 看他頭發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遠的旅路來的 , 既長 ,又有灰塵 。 身穿著一套厚嗶嘰的藏青的學生裝 , 姿式挺直 。 」 書生氣憂重的柔石給予蕭澗秋按排的第一句話語是: 「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的新鮮空氣了, 鄉村真可愛喲 ,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的天氣哩 。 」 這是多麼衷情生活的言語 。
影片《早春二月》裡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讓過目難忘的。他叫蕭澗秋 。據現代文壇柔石舊友回憶 ,柔石早先名叫趙平福 , 後來當了教員為人師表以後 ,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大穩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趙平復 。 柔石是趙平復寫作時候的筆名。《二月》能夠拍成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選問題 ,孫道臨的出演應當是乘職的 。這是孫道臨演出《家》之後的又一部進取之作 。孫道臨是銀幕上面一位難得的知識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蕭澗秋獨彈「徘徊曲」那一實際鋼琴奏鳴 ,就是孫道臨個人的現場即興發揮 。
也許 ,謝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靜的春光之火尚在燒燃,澎湃激情的有點難於馬上轉換成為《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形象 。影壇有的專業評論指出 ,當時當年若有可能 ,有機會重拍《二月》的話 ,比較好看的角色人選或者還應有王丹鳳,樂蒂 ,石慧 ,乃至袁美雲她們 。因為我們通過柔石的原創《二月》知道 , 陶嵐不但身出書香門第 ,而且內秀中慧 ,同時是心懷熱血的一代知識青年 。
比起現在電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還是比較敬服柔石原創《二月》里的那個終局 。在那裡 , 陶嵐姑娘的血氣盡管熱力迸放 ,但是她畢竟屬於一門閨秀 ,她的家風有責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筆下的女孩很中國。也應該很傳統 。 柔石《二月》是應當做為純粹的經典來讀的 。柔石的文學成就 , 不但在於他文筆的真實 , 而且還在於柔石身上的現實主義 ,還有他心裡的那一種真正的熱血進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歲的柔石 , 就挽力集資創辦了自巳家鄉的寧海中學 。 對於家國學校的熱切投情 , 柔石願意將其視為一生業績 。 對於扶貧教育, 對於孤兒上學 , 柔石在他的《二月》裡面吐訴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魯迅也在《柔石小傳》回憶道: 柔石對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對於柔石 , 魯迅還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這樣講過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還有公論 : 中國文壇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於文壇失去了長階上的一塊基石 。
然而 ,對於這樣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與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氣的文人卻那麼的極盡冷嘲熱諷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創《二月》里 , 謝鐵驪導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講述到了各自的視界與觀點 ,電影還特別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 :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兩眼炯炯如鷹目
內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著小寡婦
右手還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驅逐了
吾鄉風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夠編造與生出這樣無聊詩句的人 , 是不是屬於文人騷客身體內部消化不良 ? 或者還是屬於心裡有病呢 ? 總箅還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開闊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開 , 而且還表明芙蓉樹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閑語碎言 。 其實我們今天 ,反倒在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裡面 , 察顏觀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愛與人道 。 同時我們還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這部小說原創裡面, 經常書寫一些詩古體詩話似的白話文 。 一方面表達了柔石的傳統創方式 ,另一方面還傳達了柔石先生文學作品的主觀策略。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調試上應該 , 就是禍死於這首悠幽切齒的「芙蓉芙蓉二月開 」的吧 ?
〔四〕
柔石原創小說《二月》的結尾時刻, 蕭澗秋留下一封字數極長的情信或者家書 , 這書信裡面 , 烙印一般投入進了柔石對於男主人公蕭澗秋的一片追隨與期待 。 我們試著來讀其中幾行 : 「 今天下午五時,有此處直駛上海的輪船 ,我想乘這輪船到上海去 。 此後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這信, 我還記得清清晰晰 , 原創《二月》的最後一句話是 : 「老誠的陶慕侃由怒轉笑 , 注視著她妹妹說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們知道了 , 電影《早春二月》的結尾 , 與柔石《二月》的結尾不盡相同, 電影的結尾讓女主人公陶嵐自已一邊喊著 , 一邊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蕭澗秋去了 。 其實今天來看 , 進步是必然的 。 然而進步歸進步, 進步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的電影觀眾幾乎能夠感覺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嵐這樣一種肆意大膽的放情飛奔, 估計恐怕並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人文傳統渴望回歸的年代裡 。
小橋 ,流水,人家 。 畢競我們身居在一個傳統的文明國度 。 午後的陽光傾斜了 。 我在將要別離寧海小鎮時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講的那句詩一樣的文筆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這么以為,柔石的原創《二月》 ,謝鐵驪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們確實 ,都是能夠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從前在《二月》裡面 ,寫到的南方的天 , 總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
做為電影觀眾, 我多少還是有了一點迷惘 , 面對電影《早春二月》的教師蕭澗秋的一來一去芙蓉鎮 , 他往來芙蓉水鄉的這過往行程 ,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不管怎麼樣 , 蕭澗秋他的為人處事還是挺象一名教員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鎮上沒有誤人子弟 。我心裡還是願意柔石書寫《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 。時勢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畢競柔石創作《二月》的時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個向望文明和渴求進步的傳統國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還是一個熱心呼喚明光的青年 。 無論柔石原創《二月》 , 還是電影《早春二月》, 蕭澗秋雖然是匆匆的來 , 又匆匆的走開了 , 但他走的那麼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點象影片二月一開時候 , 那一扇遙遙開啟的小窗戶 。
⑻ 長亭外古道邊是什麼歌
長亭外古道邊是《送別》中的歌詞。由李叔同作詞,約翰·奧特威作曲。
《送別》
作詞:李叔同
作曲:約翰·奧特威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8)早春二月電影音樂徘徊曲擴展閱讀
這首歌的同名作曲有:
1、豐子愷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歌詞: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2、《怒潮》版
1963年八一廠攝制的故事片《怒潮》,反映的是平江起義背景下的湖南農民革命運動、彭德懷彭老總早年革命生涯,所以文革時被扣上「為彭德懷翻案」的帽子,插曲《送別》也被禁唱。《怒潮》中有兩首電影插曲《一支人馬強又壯》和《送別》,成為多年來久唱不衰的電影歌曲。
歌詞: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地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樹下
心裡幾多知心話
出生入死鬧革命
槍林彈雨把敵殺
半間屋前船水流
革命地友誼才開頭
哪有利刀能劈水
哪有利劍能斬愁
送君送到江水邊
知心地話兒說不完
風里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標望君還
3、周傳雄版
歌曲:送別。歌手:周傳雄(小剛)。作詞: 陳信榮。編曲:周傳雄(小剛)。編曲:Terence Teo。專輯:戀人創世紀。發行時間:2009年04月07日。
歌詞:
車窗外無聲的雨一直下
弄濕了記憶模糊的映像
那時候我們一心想佔領天下
在季節的交替中不安的長大
長大了我們學會了張揚
率性的不顧一切不一樣
這些年開始懂得孤單真叫人害怕
每當午夜夢回
把他鄉變故鄉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
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
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長亭外 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 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想要聯絡想要回到最單純的那時候
誰來理解此刻慌亂的感受
我們曾經那麼交心那麼的無話不說
時光凍結了再也無法回頭
噢 長亭外 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 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 古道邊
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天之涯 旅人沒有家
思念的夜傷感伴雨下
長亭外 隔天涯
過去的你還記得嗎
天之涯 萬般都放下
酒入愁腸再無需牽掛
⑼ 有一首歌,歌詞中有「天之涯,地之角……夕陽山外山」
《送別歌》
詞:李叔同
曲:J·P·奧德威(美國)
電影《早春二月》的插曲、《城南舊事》的主題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