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愛玲的《第一爐香》要被翻拍,大家心目中最合適的演員都是誰來飾演每個角色
其實胡歌,王凱,趙麗穎,靳東來演我覺得就挺好。
自從電影《第一爐香》宣布演員陣容之後,網上的各種吐槽聲可謂是不絕於耳,尤其當大家看到開機儀式上男女主演的狀態後,失望的評論更是鋪天蓋地。
因為,回看這幾年的影視作品,很多角色在公布演員時都遭到了萬千網友的吐槽,但是最終演員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又紛紛實現了口碑逆轉,一片「真香」好評。可以說,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其實,觀眾對於演員的不滿,大都集中在兩方面,一個是外形不達標,符合不了原著中的形象或是劇本設定的模樣;另外一個,則是大家對於該演員的演技不看好,覺得他無法詮釋出人物的精髓。
B. 要一張這個張愛玲圖片的高清壁紙,高清的,壁紙! 還要木心的一張高清壁紙
只有這個
C. 為什麼張愛玲的《色戒》要比李安的《色戒》殘忍很多倍
文:H
色是感性,戒是理性。
李安在拍色戒的時候這么說過。
這部電影我拖到前不久才看,心裡復雜之情無以言表,拋開電影吸睛的情色畫面不談,這是一部非常隱喻和發人深思的電影。
但看完原著後覺得張愛玲比李安殘忍太多。如果說李安讓我心裡一涼,那張愛玲就徹底用冰水將我澆了個透。
張愛玲在卷首語寫到: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要在愛情里保持理性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王佳芝那樣深情的女人怎麼做得到。
她不願意相信易先生是不愛她的,或者說沒有到為了她犧牲自己的地步,但又看到易先生「側影迎著台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這種溫柔憐惜的神氣時,心裡頃刻間軟踏踏的,突然冒出「這個人是真愛我的」這樣的想法。
於是她說「快走。」
從而斷送了好幾條命,包括自己的。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我非常觸動。易先生從珠寶店逃走後,佳芝悵然若失的走在街上,許久才攔到一輛空車。等待紅綠燈的間隙,她從衣服上取下組織備好的自殺葯丸,瀟灑的扔了。隨即深呼吸後又有些輕松的露出笑容。
她在賭,她在用生命去賭一個答案。他是漢奸也好,賣國賊也好,那纏綿的柔情是真實的,哪怕只有一瞬讓她覺得他是愛她的,那就值得了。可不是所有人都愛的這么熱烈純粹。
所以,她輸了。
被自己深愛的人下令槍決是多麼心碎和屈辱的事,尤其當自己以為有贏的可能。子彈一顆顆穿過同伴的頭顱,槍聲漸近,她平靜的臉上有些悲傷但似乎又帶著點甘之如飴。
易先生呢,小說和電影是完全不同的結局,電影中的易先生坐在佳芝睡過的床上,摸著床單上的皺褶,一抹月光恰到好處的撒在他的手背。他側過臉,仍然是佳芝愛著的消瘦面頰,沒了警戒,去了提防,有些隱忍亦有些悲哀。那褶子或許還帶著余溫,然後漸漸地,又變涼。
這個易先生是有溫度的。
小說里的易先生更像是生硬的現實,解決了佳芝後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他不怕她恨她,甚至還期待她恨他,但他心裡無不得意的明白,若自己不是這樣的「無毒不丈夫」,王佳芝也不會這么愛他。
他早已為佳芝的死想好了說辭,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嘛!而感情,感情是什麼,他與佳芝本就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戰友,她為他而死,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這個易先生才是常態的。
李安的含蓄讓人回味,張愛玲卻是直白的撕開背後的陰暗扔給你。我始終覺得,王佳芝即使結局凄涼,也比易先生要幸運。
哪怕你給我的山河歲月是一場無力挽回的空悲切,哪怕我下了最大的賭注你也捨得讓我輸,但在槍聲響起的那一刻,我想到的也只是睫毛在你臉上歇落的,那溫柔憐惜的神氣。
D. 張愛玲的哪些小說改編成了影視作品!
張愛玲的作品深受大導演們喜愛,一再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比如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關錦鵬導演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李安導演的《色戒》等等。作家楊大俠說道,好的文學作品就是電影靈魂。
E. 晚年在美國的張愛玲生活到底有多凄慘
1995年,洛杉磯西木區的警察在一幢平淡無奇的房屋裡,發現了已經死去一周的張愛玲。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在這個屋子裡,整間屋子朴實無華,只有一些必要的傢具和物品。也就是說,這位二十世紀久負盛名的女作家張愛玲,就是在這樣的窮苦環境中度過了晚年。
據張愛玲生前好友、當代著名文學史家夏志清回憶:張愛玲晚年生活尤為凄涼,在丈夫賴雅去世後,她便一人獨自生活,由於為丈夫治病,張愛玲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自己和胡適都曾為她介紹過工作,但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罷了。在出版《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中,更是透露到,張愛玲晚年生活十分凄苦,甚至自稱活得「像只狗」。
此外,晚年的張愛玲還患上了精神幻想症,以為身邊時時刻刻圍繞著美洲跳蚤,以至於不斷搬家。但是她根本沒有多少傢具,只能抱著一大堆紙簍和箱子來回折騰,在這期間,還將自己花費十幾年心血翻譯的《海上花》手稿原件都給弄丟了。
張愛玲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她平生最愛穿旗袍,第一次拜訪胡蘭成時便身穿旗袍,逝世時也是如此。一個曾經散發著無限魅力,一個寫出驚世之作的文學家,就以這樣的方式凋零,孤苦伶仃,一如生前那樣。就像她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寫的那樣:"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們往往記掛著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
F. 盤點描寫張愛玲的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描寫張愛玲的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傾城之戀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G. 張愛玲喝煙嗎
是的抽煙喝酒都會~可以查閱下她以前的照片和書籍中她曾經對自己的回想
麻煩採納,謝謝!
H. 張愛玲說女人如果連煙都咽的下,那麼就沒有什麼是她
是的,這里只是一個形容,並不是指會抽煙就什麼都能承受。到底能不能承受主要還是看個人能力~
張愛玲說女人如果連煙都咽的下,那麼就沒有什麼是她承受不來的~
頹廢是破罐子破摔的東西,
這種放肆的碎裂聲音,已經陪伴在身邊很多年。見過許多頹廢的人,聰明的,偏執的。身上一種潮濕的氣息。是彼此都熟悉的氣味。
I. 關於張愛玲的簡介、生平事跡。最好多點詳細點。
1.早年經歷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1932年,首次發布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志。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隨後陸續發表了《秋雨》《牛》《霸王別姬》《論卡通畫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
1938年,年底參加英國取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入學考試。
2.步入文壇
1939年,張愛玲考取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
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後,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陸續了發表《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後,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且《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
1951年,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發表的小說《十八春》。
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
1954年,張愛玲兩部帶有政治傾向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先後在《今日世界》連載。
3.旅居美國
1955年,秋,張愛玲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國。
1956年2月,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同年8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兩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
1958年,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1960年,張愛玲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張愛玲把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2]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並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
1969年,張愛玲將舊作《十八春》略做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台灣出版。同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兩年後離職。
4.晚年歲月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並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5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J. 電影《第一爐香》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第一爐香》是由許鞍華執導,王安憶編劇,馬思純、俞飛鴻、彭於晏、張鈞甯等主演劇情愛情片。
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講述了上海女孩葛薇龍到香港求學,發現自己被花花公子喬琪喬吸引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該片2021年10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上海女學生葛薇龍(馬思純飾)求學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俞飛鴻飾),被梁太太利用,當作誘餌來吸引男人,葛薇龍漸漸沉迷在紙醉金迷中,後來被花花公子喬琪喬(彭於晏飾)吸引,為了繼續過聲色犬馬的上流社會生活,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費盡心機嫁給了喬琪喬,最終淪為姑母梁太太和喬琪喬斂財的工具。最終,當葛薇龍失去了利用價值,被喬琪喬無情地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