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意味深長的《禁閉島》,細節氛圍耐人尋味,劇情卻很燒腦嗎
拿到小金人功成名就後,老馬丁就開始玩起了超越自己,在黑幫片浸淫多年後改拍驚悚懸疑卻依舊勁道十足,細節氛圍以及娛樂性做得都足足的,當然還有扎實的剪輯和小李出色的表演;《禁閉島》雖然不能算是部偉大的電影,但作為斯科塞斯的跨界之作,它卻足夠驚艷。這是一部極其出色的懸疑驚悚故事,燒腦的劇情,懸念的鋪設幾近完美,驚悚戲讓人無法呼吸,回憶/夢境/幻覺場景如此夢幻詭異,令人過目難忘!不僅僅是開放的結局,同樣是意味深長的結尾。
感覺本片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懸疑電影,確實包含了太多的細節,很經典燒腦,看到最後看明白了,然後好像又糊塗了,片中多次反轉,不得不佩服導演對細節的掌控,一閃而過的地方有些還真是沒留意到,本片在氣氛和故事構造上出奇制勝,背景選在美冷戰反共時期,結構有《穆赫蘭道》、《小島驚魂》的影子,大量鋪墊後,幾個鏡頭揭開懸疑,干凈利落,結尾細節再加強似是而非感,陰沉氛圍勁道十足。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叄』 求電影,邏輯性強高智商的電影。
《禁閉島》
電影《守法公民》是由傑米·福克斯,傑拉德·巴特勒為主演,F·加里·格雷執導的犯罪片。影片的主人公曾是一名治安警員(傑拉德·巴特勒飾),他認為由於有黑幕的交易,使得殺害他的妻子和女兒的其中一名謀殺者將被釋放,所以他准備策劃一次復仇,懲治那些謀殺者和幕後審判交易人;而負責這起案件的地方法院檢察官(傑米·福克斯飾)也捲入這次復仇陰謀的漩渦之中,他察覺秘密復仇的計劃後,試圖捍衛法律體制。
拓展資料:
《禁閉島》是一部上乘的心理驚悚電影,該片強調電影視聽手法的運用,通過鏡頭運用、聽覺效果等將影片的緊張恐怖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 。
《禁閉島》的氣氛營造,從片頭隨派拉蒙標志出現的第一個音符就已經開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鑿地將現實剝離開來。泰德在二戰後十年罹患的戰爭創傷由閃回得以表現。「戰後創傷休克癥候群」的典型症狀可從片中那些身著普通西裝領帶,煙不離手,壓低帽檐走進大雨並裝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現。一切細節都預示著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斷蠶食,而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都無懈可擊。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
參考鏈接:網路-禁閉島
『肆』 推薦幾部類似盜夢空間的電影
未知死亡,地球上的星星,都是2個多小時看去吧。
『伍』 電影禁閉島影評
禁閉島》:大宗師玩死人不償命 【破除延期詛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電影都不咋地。 《禁閉島》(Shutter Island)原定於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後不知什麼原因硬生生拖後了一個季度。如果回顧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沒發現有類型重合或者其他潛在威脅;看看本片前台幕後的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熱門,通殺其他中小級別的牛鬼蛇神是沒問題的。然而,本片居然還是延期了,這其中必有古惑。 撇開延期的內幕不談,「延期沒好片」是個簡單的判斷句式,其邏輯上的正確性取決於狀語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況下,延期上映的電影基本上沒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閉島》就是一個驚喜。 從類型來說,本片總體上可以歸為「懸疑驚悚」一類。比較諷刺的是,本來應該是最容易產生驚喜的這一類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讓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不僅不能稱之為好,甚至隱隱有成為「爛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虛的大自在】 《禁閉島》給我的第一個驚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虛;而後者,正是近年來「懸疑驚悚」這個類型讓人「審美疲勞」的根源。確切的說,懸疑片的質感不在於那種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節轉折的多少,而在於那種緊張的真實感覺。 一般而言,「故弄玄虛」式的懸疑驚悚片,都會在開局的時候故意營造平靜、正常的氛圍,編導會竭力掩蓋洶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後半段集中展示來使得觀眾措手不及。只是,這種手法用多了,如果觀眾事先知道影片的類型,就會通曉其中的慣用伎倆,那麼那些故弄玄虛的小手段就不成為秘密了;也就是說,編導越是卯著勁製造前後氛圍的對比、事實真相的差異,反而越是符合影迷們的猜測;而一切懸疑的根本要義,就在於打破觀眾的預期;這在觀眾都已熟悉「故弄玄虛」模式的情況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為在新形勢下打破觀影預期、重新製造懸念的唯一途徑。只是,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為「反故弄玄虛」意味著不遮遮掩掩,純靠事件說話,如何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緊張、且不會過度緊張以至於麻木到無法欣賞其中必要地轉折,這對任何編導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站在《禁閉島》劇本與影像背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頂在聖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分影評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馬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以為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他作品背後的形象那般宏大肅穆,這當然不僅僅是指老馬那「短小精悍」的體格與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有時候甚至是頑皮的。他在《禁閉島》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無間道》的方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規章的隨意出牌,實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電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運用。所謂大師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從心所欲」是不拗於包括自己在內的前人的成規,「不逾規」則指的是所有的變化又始終是符合電影與觀眾互動的基本原理。 【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嚴肅玩笑】 具體說來,老馬在《禁閉島》一開始,就向觀眾表示:這事情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就等著看好戲吧!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故作鎮靜地誘使觀眾進入一種放鬆的情緒、隨後用轉折來給你一個驚嚇,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囔囔,等於是直接告訴觀眾——我就要嚇你了,而且接下來我要不斷地嚇你!按照常理,這種「事先張揚的驚悚事件」是不會有多少懸念的;可事實是,《禁閉島》是本人近年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從頭到尾都比較緊張的電影,那種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覺,讓人覺得既實惠又過癮。 既然已經懸念的感覺已經「事先張揚」了,為什麼還能「精彩」呢?不少影迷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希區柯克的懸念理論。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希胖子認為那種「不知結果如何」的懸念不算厲害,「已知結果卻不知結果如何發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懸念。可是,以上這兩條,都無法套到《禁閉島》的頭上。因為,老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玩,但同時卻達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聽著有點玄不是?這當中的訣竅,就在於老馬最先展示的緊張感覺,其實和故事情節無關,他壓根就不是在透露與劇情發展相關的東西,所以和故事結果完全無關;可以說,老馬從一開始就純粹是在撒著歡兒玩表現手法,只是因為大眾對懸念驚悚片整體結構的思維定勢,才會以為他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觀感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另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更為奇妙的是,這種難得的雙重懸念,還同時扣住了一般觀眾與資深影迷,讓他們在各自的認知軌跡上還都保留了這種雙重懸念,這就遠遠不是工匠級別編導所能達到的了。 正由於全片故事細節以及演進方式,都是老馬交織懸念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種懸念緊張的完整感覺,最好是對劇情隻字不提;所以,這里無法就具體情節進行分析。不過,可以從經驗的層次,來描述一下影片對於不同觀影人群而產生的懸念效果。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因為對於電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節與人物身上的,所以當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一個主角們出場的理由時,觀眾會以為已經知道了結果、但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更何況,影片提示的這個「結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強調「匪夷所思」,這就更令這些觀眾好奇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與情節演進的假性提示相反,觀眾對主要角色命運的發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於資深影迷而言,他們在關注故事與表演的同時,可能會留意編導在電影語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來,他們多半會發現,一方面,老馬在懸念基調上的「事先張揚」顯得有些詭異,這當中肯定隱含了什麼玄機;另一方面,影片開局對緊張氣氛的營造,似乎過於「用力」了一些,好像彈鋼琴時每敲一次琴鍵都使出吃奶的勁似的——這過於輕佻,過於明顯,不太像是老馬這樣宗師級導演應有的沉穩手法。如果不是老馬突然脫線,那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誘導什麼,隱藏什麼:「誘導」有經驗的觀眾得出錯誤的結論,「隱藏」自己看似過於嚴肅實則電影頑童的本質。可以說,老馬非常「邪惡」地利用了資深影迷自詡淵博的觀影經驗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團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迷霧、讓觀眾們沾沾自喜地放鬆了警惕,以為老馬其實很老實,結果卻發現他卻再狡猾不過了……換句話說,可能連資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馬可以狡猾如此,他們知道老馬高明,卻不到最後不會明白老馬的高明之處在哪。 【老頑童的實力與趣致】 如果考慮到普通與資深影迷之間觀眾群的更多細分,以及不同人對兩種懸念的感知能力,那麼《禁閉島》所能產生的感知效果的組合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問題是,難道老馬的原意,就僅僅是創造出這種萬花筒般的效果而滿足自己玩弄觀眾期待的惡趣味么?顯然不是。 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態」可以是戲謔的,其「手法」卻是純熟到無懈可擊,這就是俗話中那「信手拈來,了無痕跡」的境界。這個可以從局部細節、與全片手法的邏輯兩方面來體會。從細節上說,這部電影給人以「很電影」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每一個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作為電影專業學生們細細咀嚼的對象。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都有一種獨特的、難以具體描述的質感。這種質感,迥異於工匠型導演亦步亦趨小心鍛造,這是真正在電影王國里錘煉、積累到飛升階段後在天堂里隨意揮灑的結果。老馬在這些細節里沒有刻意裝清高,更沒有賣弄高難度,他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調子導演視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風韻來、甚至能以假亂真,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品味那些細節,仍然有一種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畫面去的感覺,傳說中的電影「魔術」,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評認為老馬的影像語言,強悍歸強悍,終究「目的性」太強了,顯得過於迫不及待,不穩健內斂,以至於反而落了下乘。他們舉例說,片中的音樂、光影空間處理、乃至演員表演,都有「過火」的嫌疑,遠遠達不到希區柯克玩弄懸疑的那種優雅風度。個人以為,這幫人要麼是選擇性失明,要麼是壓根沒看明白老馬想要表達什麼。如前所述,影片的絕大部分,有種故意而為之的味道,這本身並非什麼秘密,人老馬是擺明了給人看的,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您得看完電影以後才能公布);說白了,那種「牽強」的味道,正好是體現某種「主觀視角」,合理與否,只有從全片情節發展邏輯的角度來解釋,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影片,那影片整體、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就不僅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別的不說,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關注一下影片不同場景的含義,會發現不少與老馬「身份不符」的B級類型片經典元素,從納粹到監獄,從瘋子到天氣,乃至場景的建築結構,都可以指向歷史上成名的眾多B級片。原著小說里這些元素感覺並不明顯,但被老馬這么有意無意一放大,就變成那「信手拈來」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為上】 當然,驚悚片懸念玩得再出人意料,歸根結底還是應該關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讓觀眾產生心靈情感的糾結,那些懸念的產生過程很快就會被忘記。個人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懸念驚悚類影片日漸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閉島》則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後,老馬沒忘記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事實上,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揭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的。 而這種情感的力量,自然是離不開演員們張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實」來評價其中的絕大部分表演,但這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調。片中所有演員都極好地把握了這個平衡,特別是當觀眾知道最後結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細節時,會更好地體會到那微妙瞬間所展現的神乎其技。 可以預見的是,本片肯定會得到比較兩極分化的評價。但個人覺得,如果能夠對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話,應該是能更多地體會到該片的妙處的。老馬的玩性也許不如昆汀那麼明顯,但這種悶騷而自得其樂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師才能玩得出來。
『陸』 有什麼要推薦的電影哪裡值得推薦
要推薦的電影是《流浪地球》。因為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劉慈欣本人看電影初稿時就已淚流滿面,這部影片也許標志著中國科幻正式啟航,要說流浪地球已經開啟中國科幻電影之春為時依然尚早,但是我們卻能夠明確的感知到這種潮水流動的方向。
這是因為在「流浪地球」這一計劃實行的特殊時期,只有全球形成統一有序的集體,才能保證人類渡過難關,延續下去。因此,必須像軍人那樣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任務。是這樣的精神,賦予了這部電影史詩級的厚重感,宏偉而壯麗。
『柒』 《禁閉島》到底講得什麼啊幫忙完整分析一下劇情
1.主角是探員和搭檔一起到孤島病院調查一名女性越獄案,但真正目的是找1名殺害他妻子的精神病人,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精神病院對病人實行洗腦和葯物控制,所以他決定找出真相,但最終沒能成功.
這是電影的表面版本
2.主角其實是精神病人,由於妻子和子女的死亡,從而產生幻覺在大腦中產生了1.版本的內容,最後清醒過來卻無法面對現實,選擇死去也可能是選擇精神上的死去,電影結尾沒說,
這是更進一步的理解,比較合理.
3.在細細看了一遍以後我覺得應該還有一個終極版本的解釋,他隱藏的比較深,和歷史也有聯系,在電影中表現的非常隱晦.
故事是這樣的:主角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長官,在盟軍攻克的時候選擇先殺死妻子和孩子,然後飲彈自盡.但子彈雖然穿過腦子但並沒致命,不過卻留下後遺症,戰後盟軍審判戰俘,由於主角的精神問題無法審判,只有求助精神病院治療,(這就像殺人犯雖然受傷,仍然要治療痊癒以後才能判死刑一樣),主角是納粹分子但對自己的所做所為也相當的痛恨和後悔,在中槍的時候他幻想自己是眼前的盟軍戰士,(許多人在瀕臨死亡時會以客體的形式,從高處俯看自己的身體)於是就有了上面的1,2版本.
在電影開始的時候是以德語作為背景音樂,在電影中主角曾經說過一段德語,結尾音樂又是德語這並不是巧合,而是暗示.最後主角說不想像怪物一樣活著,而願意像人一樣死去,因為他知道自己雙手沾滿鮮血,願意接受審判。
『捌』 電影《禁閉島》的所有音樂
eMule我不是常用 不過下電影音樂還是少不了的
上emule 搜索——禁閉島 原聲 就行了
其他電影也是一樣處理
如果你想知道出處 等下載完 用音樂名網路一下就行
『玖』 電影《禁閉島》到底說些什麼最後到底是主角被困在…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單純的故事:有痛裂過去的男人被迫在孤島上面對自己心底的陰暗。萊昂納多飾演的teddy在影片五分之四的時間里都是干練堅決的聯邦警探,和搭檔一起去荒島查案,他懷疑這座隔離大陸的精神病院是政府和不軌分子的血腥陰謀,而自己過去的淵源傷痛亦想從這里揭發——那是他深愛的妻子,謀殺,回憶和面對。馬丁盡力把這兩條線鋪展的層次分明又交融錯落,而在兩條向前展開的線索之外,還有第三條線,它逆向追索,暗暗指向核心。其實導演也知道,觀眾是會在揭曉之前就或早或晚猜到謎底的。他也沒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怎樣能更緊張更驚悚,更意外更震動。他要剖開的本就不是真相,而是人心。在每一瓣轉折里,隨著teddy愈發趨近終點,就會出現越多人性共通的質詢。所以,分散心神去猜電影的結果是看似聰明的愚蠢,而如果本就沒有不堪回首的懼怕,亦會失卻所盼。最後一刻是必然的,導演和原作者都沒有想要出其不意去扭轉,大概是他們對人性的底線懷有堅定地希望。就像Teddy的始終不願面對自己——因為面對自己就意味著承認一生的所愛是多麼黑暗罪惡,繼而承認自己是多麼黑暗罪惡。正是他的不願承認,證明善意的頑強不滅,讓這個灰冷驚怖的故事露出溫情動人的內心。
『拾』 在影視作品中,配樂到底有多麼重大的作用
1確立一場戲的情緒氣氛,加強戲劇性效果,配合人物和畫面運動的節奏。
2概括和愛是主題。音樂就像非劇中人的解說詞一樣,可以從音樂的角度對敘事空間中的事件(感情、情緒)作出評價。
3創造一種地點感和時代感。每個時代的音樂,無論是社會內容,樂曲旋律還是曲式,演唱方式還是樂器都各有不同。使用得到時代音樂,可以很好的配合視覺上的時代布景,道具,服裝,發式,把觀眾帶入過去的某個年代。
4提升對話的戲劇效果。音樂有時像對白中的情緒符號,可以傳達語言之外的微妙情緒。但這類音樂不應該喧賓奪主,幾乎不能讓人察覺到它的存在。
5揭示人物內心。音樂有時要超越畫面從屬地位,而承擔部分敘事功能,使導演得以傳達那些無法直接通過語言或畫面說出的內容,常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
6塑造人物形象。電影中的主要人物會有自己的主體樂,像一個聲音符號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徵。
7評價場面。配樂後的畫面多了一層意味,特別是在一些反諷意味強烈的場景中,音樂的這類用法更為常見。
8獨立的表現主題。音樂可以充當畫面的平台,夥伴擴展場面的含義和情緒內容,獨立於影片的具體情節,情景之外。在有的影片中,主題配樂可以非常強烈的吸引和感染,觀眾,已經超越了配合畫面的基本功能,而成為獨立的藝術表現元素。
——《影視視聽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