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覺得香港電影青黃不接的原因是什麼
港片最鼎盛的時代是90年代,已經過去了,那個時候內地的電影市場還沒有打開,香港又還沒有回歸,電影的拍攝也沒有那麼多的限制,所以出現了許多的鬼才導演和編劇。
2. 回歸後,香港電影為什麼衰敗了與英皇公司的壟斷有關嗎
香港電影有點市場化過頭,跟風現象嚴重。
觀眾最近喜歡看什麼就拚命拍什麼,極端挖掘了市場,但是也極端地限制了自己的風格。
演員素質普遍不高,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紅而不專」,影視歌好像什麼都會一手,可是什麼都不精,就知道想方設法博上鏡率。
再有就是王晶這種電影敗類,成也是他,敗也是他,曾經是商業片大師,但是現在就知道炒冷飯,到處拾人牙慧,懶得動腦筋開創新思路。除了知道抓緊時間填腰包似乎別無所求。同類,目光短淺的導演比比皆是。
還有一些電影精英骨幹如:於仁泰、吳宇森、徐克、袁和平等等紛紛尋求海外發展途徑,曲線救國,短時間內無法挽救香港電影市場的頹勢。
3.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4.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檸檬從小就喜歡看香港電影,因為個人比較喜歡看警匪片、動作片。《英雄本色》《古惑仔》《我是誰》這些電影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佳作,但從92年開始港片的影響力已經被國外影片替代。
香港電影之所以沒落,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的警匪片和動作片沒有大突破,沒有更加新穎的東西,所以很多觀眾都被國外警匪片和動作片中的特效所吸引。
另外,很多大牌明星都在隱退或者轉到幕後,沒有能夠真正在熒屏上獨當一面的新人演員,時間一長,製作方只能轉方向。
其次,製作方不想投入更多的技術力量改變香港電影的落後狀態只能被淘汰。
5. 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什麼
1、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市場的沖擊,香港電影難以延續往日的輝煌,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
2、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
3、香港電影人才青黃不接,至今仍活躍在電影舞台並具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和演員依然是黃金時代的電影人。
(5)香港電影為什麼青黃不接擴展閱讀:
面對香港電影的衰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香港電影僵化的製作模式和內容單一都讓港片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而內地電影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香港電影人才和資本。
對於相對狹小的香港市場來說,電影公司很難應對內地、東南亞、好萊塢多個市場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資的失敗更讓電影公司雪上加霜。」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港片想要進入內地市場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下,視頻平台或許能夠成為香港電影公司的下一個依託。」
從業者認為,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院上映的影片數量有限,再加上現階段欲在院線上映的影片眾多,香港電影若想要借該渠道獲得較高的票房會面臨較大的競爭,而視頻網站則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並可直接對接受眾以獲得市場。
6. 香港演員青黃不接,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作品的問題
都有問題,以前香港能演會唱長得又好看的明星大把,現在幾乎沒有了,而且電影題材創作還倒退了……所以不單單是演員青黃不接,是香港整個演藝圈青黃不接
7. 《邊緣行者》演員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如何看待港片青黃不接的現狀
邊緣行者演員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港產片青黃不接首先是因為香港的電影市場是不大的,而且港產片也沒有辦法很好地適應好大陸市場的發展。其次則是因為港產片培養人才的模式是有問題的,頭部明星長期占據了好的片源,就算劇本再好也不會讓年輕人有出頭之路,自然也就青黃不接了。
港產片的衰落一度可以從目前播出的各種電影當中看出,大陸市場這幾年不僅有吳京的戰狼2,同時還有流浪地球這種水平的科幻片,這證明大陸市場的電影不論是從劇情還是從製作水平上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港產片卻是另一番境地。邊緣行者演員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先不說這部片子的劇情如何拼湊,這裡面的演員去演20多歲的小年輕實在是不太適合,如果三四十歲去演20多歲的小年輕還可以被接受,但50歲的痕跡實在是太嚴重了。
8.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導致香港女明星青黃不接的原因嗎
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現在香港人正在往這方面去發展,尋找思路。香港電影有一天還會復興的!
9. 曾火爆亞洲的香港電影,為何如今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曾經火爆亞洲的香港電影之所以逐漸沒落,原因有三點。第一,電影人才青黃不接。第二,外來影片的沖擊,第三,投資成本的下降。
總結雖然香港電影曾留給我們非常多美好的記憶。但是不可否認,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沒有優勢,要想再次崛起,還需要新一代香港電影人的不懈努力。讓我們期待香港電影的再一次崛起。
10. 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我覺著主要是市場有了變化,加之人才外流,香港電影人的青黃不接等等一系列問題。
關於他的沒落這里可能涉及到很多問題,但我本人比較反對歸結於香港回歸的觀點,千禧年之後的香港電影還是有很多經典影片的,如《少林足球》、《功夫》、《無間道》、《黑社會》、《花樣年華》等等,這些都是叫好的作品。
但是10年之後,這種情況急轉直下,很少看過眼前一亮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