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賞析問題

電影音樂賞析問題

發布時間:2022-09-05 12:56:53

1. 入殮師電影音樂分析

《入殮師》背景音樂賞析

《入殮師》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大悟從一個失了業的大提琴演奏師成為一個入殮師的過程,影片的情節性不是很強,或者說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人去講述,但是這並不能妨礙它成為一部優秀的影片。影片也因此獲得了09年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能夠打動人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對死亡的尊重,也可以說是對生命的尊重;另一個便是美香對於大悟的愛情特別是美香對於大悟的追隨,雖有些老套,但讓人感動。
音樂大師久石讓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音樂。
琴音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彷彿主人公大悟內心的情感之流。這樣的配樂與電影的舞台——山形縣庄內平野相得益彰,充滿自然氣息的四季風景在琴音的烘托下,顯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
每個人都會成為送別之人和被送別之人.這是一部描繪生死這一普遍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著骨肉之情、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工作的自豪,給人帶來笑、淚,及一份別具一格的感動.
『死是對生的超越』--- 入殮師裝扮的不僅僅是生命最後的尊嚴與高貴,更是一顆靈魂在遠去時留下的偉岸的身影.他讓死者帶走一生中最後的榮耀,而給活著的人留下對死者永久的敬意.入殮師如此靜謐與安詳,也許是因為在另一扇門里的會是一樣陽光的溫度.
在悠揚的大提琴聲中,我靜靜的傾聽,感受著音樂帶給我心靈純凈的洗滌.眼前出現了電影中那感人的畫面,大悟在空曠的田野上拉起輕柔的音樂,不禁泛起淡淡憂傷.其實很多人對入殮師這個職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誤解,認為是低下的工作,看完此片之後,對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知,他們的職責是神聖的,就像電影里說的一樣:我們幫助死去的人旅行,讓生的人得慰藉.
相信在看完此片後,聽著影片中的音樂,你會對生命的價值有新的體會.

2. 電影音樂賞析那些經典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1、《beautyandthebeast》電影《美女與野獸》影視原聲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創作於18世紀的古老法國童話,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BarbotdeVilleneuve。故事講述了一個被施了咒語的王子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怕的野獸,後來有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野獸,從而解除了魔法。這個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國導演拍成過電影,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版本則更讓它更加家喻戶曉。
據悉,比爾·康頓(BillCondon)為迪士尼導演的這部《美女與野獸》還將從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匯音樂劇中取材。後者根據動畫片改編,劇中由艾倫·曼肯(AlanMenken)和蒂姆·賴斯(TimRice)創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動畫片里所沒有的。
2、《TheTwoTowers》為電影《指環王》影視歌曲
霍華德肖《HowardShore》為托爾金的《指環傳奇》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電影章節所作的音樂為他贏得了奧斯卡(Oscar)最佳原創配樂獎,這給了他一個驚喜,因為這部音樂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模和堅定的黑暗意味,這些因素輕易地模糊了典型電影幻想音樂和完成的音樂會作品之間的界限。
它的續集採用了同樣的,通常是瓦格納式的戲劇手法,按照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入了更加陰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啟發而成的牧歌在這里被豐富的民族結構所取代,這些結構擴展了中土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音樂范圍;挪威小提琴哈丹格爾代表了羅漢和北非的瑞塔,為摩爾多主題增添了色彩;而圓木鼓、迪盧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則增添了迷人的紋理。在那裡。樂譜中隱約出現的管弦樂雲朵因肖爾出色的合唱作品而變得明亮起來,這部作品將古老的禮儀影響與伊莎貝爾·貝拉克達利安、獨立流行歌手希拉·錢德拉、本·德爾·馬斯特羅和伊麗莎白·弗雷澤的各種獨奏曲相融合。」戈倫的歌曲《作曲家與抒情詩人弗蘭沃爾什的最後合作》是埃米利亞娜·托里尼的後現代主義焦慮中的比約基,有助於突出故事的現代寓意。
3、《BreakingDawn》是《暮光之城:破曉》的影視原聲
加州樂團Castaneda主唱VegaSchenk最新企劃的普普風電氣雙人組TheBoomCircuits,其繁星閃爍般的電子樂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CabForCutie主唱BenGibbard的嗓音,給人驚喜的錯覺。好像從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漸入至層層堆砌出的合成器濃霧中,然後又在沉淪迷走之後步出薄暮、迎接外頭灑下的暖陽光束。

3. 電影經典的賞析應該怎麼做主要是從音樂和美術(繪畫)的方面來考慮,大學選修課的考試

從美術角度賞析的話主要從演員的服飾搭配色彩是否統一美觀協調。然後就是出現的一些場景比如公園,餐廳,街景是否能符合電影所需要的環境,他們的裝修風格是否協調,演員所穿的衣服能否融進去,這點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有所體現。然後再看看電影所用的鏡頭是否給的合乎情理,該是廣角的時候是否用到了,近景的鏡頭是否給的合理。
在音樂方面主要看音樂的節奏是否合乎電影的情節,給的特效是否及時,音樂能否打動人顯得尤為關鍵,很多音樂因電影而被人們所銘記,或者相反這些都能夠體現電影音樂是否配的很好。
大體上就這些。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能幫助到你。我是學美術的。

4. 對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電影音樂賞析

剛才聽到的片斷是從《野蠻女友》DVD里取出來的一段電影原聲…… 當全智賢的鋼琴聲在大學階梯課室里響起的時候,滿臉尷尬的車太賢情不自禁穿過人群,將准備以久的玫瑰送給全智賢。這時滿場一片喝彩鼓掌之聲。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輪唱」,是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其特點是同樣的旋律被一個或多個聲部重復,同一調或相關調彼此在時間上重合,也就是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用同度或八度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
卡農曲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於是那耳邊的音樂又有了新的含義——象徵著永恆的愛情。聽著卡農曲,彷彿眼前就會出現一對跳舞的戀人,他們在舞池裡旋轉、歡笑,眼中只有彼此的存在。他們跳了一曲又一曲,彷彿要跳到地老天荒,跳到永恆中去,而他們之間的愛情也隨著他們的舞步無限延續。
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百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思緒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之中。
帕海貝爾(-1706),德國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師。帕卡貝爾擅長演奏風琴,作為德國十七世紀後期的著名作曲家,尤以此曲飲譽至今。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鍾,是微不足道的小品。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正是這首卡農。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這首樂曲之所以在所有卡農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5. 如何對動漫電影音樂進行賞析

自己先把音樂聽熟了,感覺裡面的感情,然後根據電影內容揣摩感情,把這兩個想法做比較,看看你開始的感覺對不對,不對的話重頭開始,然後就是旋律了,這個不好說,要對音樂有感覺才好,打個比方就是閉上眼睛聽音樂看到的東西。

6. 千與千尋影片從音樂方面賞析

《幽靈公主》製作公映後,宮崎駿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後即宣告封筆。但1999年底,宮崎駿卻意外復出,主導製作了動漫巨作《千與千尋》。音樂仍舊由久石讓創作。在《千與千尋》里,自然的矛盾與人類的迷失,成為被反復訴諸的議題。主人公千尋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輾轉里,見證著身邊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與他們,都在不斷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遺忘,丟掉了記憶,丟掉了名字,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以單純的眼光看,影片是關於千尋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經驗。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則關於整個人類的精神寓言。人類在苦苦追尋生存出路的時候,卻都無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開始在精神流失的過程里喪失希望。要尋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後的救贖,只能寄希望於千尋那樣純潔而無邪的童心。紛爭,欺騙,貪婪,懶惰,利用,自私,虛偽……成人世界裡的一切醜陋的側面,都在孩子那潔凈的心靈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音樂創作中,淡卻了早前的輕佻,反而是漸漸壓緩了節奏,以最簡單的音符、最繁復多變的弦樂篇章去詮釋小女孩千尋的情感世界。鋼琴,往往是以獨白的形式獨立於交響空間里,給人以一種取自於復雜世界裡最孤獨的心靈感(聽歌)受。雖是細膩的抒情,但琴鍵之音卻已沒有了宮氏動畫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氣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調上原本是追隨著《天空之城》做點題式的獨白,但卻在一派古典氣息里被編配得老氣橫秋,讓人在冥想中逐漸催生了年華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樂與《幽靈公主》相仿,越發具有成人味道,想來久石讓的音樂創作似乎也象千尋一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成長,逐漸開始變得老氣橫秋。很多人對此不太習慣,都在懷念那個純真而跳躍的《龍貓》時代,都在懷念那個時候的久石讓。但是,我們沒有發覺,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已經不再單純,也不再信奉夢想,也隨著那淡淡的少年回憶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間變得衰老。《千與千尋》的音樂與畫面,其實就象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一樣,輾轉來去,一點一點地尋回我們曾經失落的東西。久石讓的音樂仍舊是充滿關懷的,永遠都是,就象是你心臟被刺痛的那一剎那,突然撫慰過來的一隻手掌。很溫暖,很人性。

相比於《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的音樂元素更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更為老練,顯示了久石讓扎實精緻的一貫風格,再次展現了久石讓以簡單琴音捕捉復雜情感的獨到功力,優雅而美麗的琴音里不時隨著劇情墜入調皮、可愛、奇趣、躊躇、猶疑、不安、感傷的思路,並隨時與掌握驚險奇異冒險歷程的管弦樂交互融合。與前作更為不同的是,《千與千尋》對古典音樂的追隨顯得特別鮮明了一些,很多章節已經成為音樂舞台上被反復改編演繹的新寵。而本片最為流行的,則是傳統日本民謠風格的主題歌《與你同在》,這是木村弓所創作並自己親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讓的手筆,難怪其曲風與影片的大多配樂風格有著那麼明顯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國留學,學習的專業可不是演唱,而是鋼琴課程。回國後,由於脊椎意外受傷,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可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對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聲重新站了起來。現在總在各個公益演出與傷殘理事會的活動中出現的她,有著與千尋一樣美好而單純的品質。難怪她的聲音會被宮崎駿所青睞,《千與千尋》的命題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後重新找回自我的艱辛歷程嗎?

不過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與你同在》的曲調陌生。歌曲的和聲部分,明顯是取自於帕赫貝爾的《卡農》,除了拍子上有點變化之外,基本屬同宗。在《千與千尋》所出品的電影原聲中,特別收錄了這個主題歌,而且後來還特別製作了交響音樂版。人們都說,這個曲子雖然與久石讓無關,卻有著與久石讓一樣的情懷,當然,也有著帕赫貝爾那不可磨滅的古典身影。

7. 很急!電影音樂賞析!明天要交,高手給小弟幫幫忙!謝了!

網上找不到嘛?

震撼心靈的旋律:
電影《93號航班》電影音樂賞析

當我聆聽《93號航班》這部最新發行的配樂專集的時候,恰逢911事件五周年的時候。回想起五年前的9月11號,美國境內爆發了近代史中最讓人驚懼的恐怖攻擊事件,無論是對美國人還是對全球人類來說都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來自世界各國的數千名普通人在那場浩劫中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時至今日仍然有死難者,因遺體破壞嚴重而無法得到辨認。數千條無辜的生命就在短短的數小時中永遠的從地球上消逝了,911事件給無數家庭帶來的痛苦影響以及給全球人類帶來的恐慌是無法估量的,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們知道了「反恐」「本拉登」等等系列的名字與口號。就在911事件五周年紀念來臨之即,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為大家帶來了這部真實再現那段悲慘歷史的影片《93號航班》。
由拍攝電影《諜影重重》的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擔綱製作編導大任的《93號航班》是好萊塢首部面對此歷史傷痕的電影,故事描述事件爆發當天,准備從紐華克起飛,飛往舊金山的聯航93號班機在紐華克機場的跑道上耽誤了45分鍾,當班機起飛後,——美國國會大廈,班機上的機組人員與乘客不願讓恐怖份子的行動得逞,決定展開反制,導演以事件發生的時序真實呈現機上這群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在事件中所承受的恐懼壓力,以及決定同心協力反制恐怖行動的大無畏勇氣,讓觀眾屏氣凝神的見證這個改變世界面貌的一天。導演表示尋找911事件所代表的意義的方式有很多,電影工作者也必須參與其中。同時電影也再現了45名乘客及機組乘務員的英勇無畏的感人事跡,正是這45人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在確切知道自己無法得到救助的時候,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寧願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這樣的大無畏精神也許以前只能在電影中看到,但是他出真的出現在了21世紀的現實生活中。
《93號航班》原聲音樂的配樂工作交由英國新生代配樂人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來完成,這是約翰鮑威爾繼《諜影重重》後,二度為導演葛林葛拉斯的作品擔任電影原聲音樂的創作。近10年來,約翰鮑威爾在動作片與動畫片的音樂創作領域綻放光彩,多次顯露出了他作為新生代配樂人,在電影配樂上的天賦與才華,約翰鮑威爾的代表作包括:《X戰警3:最後戰役》、《冰河世紀2》、《史密斯夫婦》、《記憶裂痕》、《偷天換日》、《史瑞克》等等。《93號航班》是鮑威爾創作生平中最嚴肅的題材,雖然本片仍有不少可以善用他那側重打擊節奏感的電子合成聲效,營造緊張步調的動作場面,但是影片中絕大多數的膠卷都在考驗著他對戲劇張力的掌控功力,鮑威爾以電子合成樂中的重低音脈動揣摩出飛機渦輪傳動感覺。從《93號航班》的配樂作品中我們聽到了,配樂人約翰鮑威爾新創作出的音樂風格,這與他近段時間的其餘兩部配樂作品《冰河世紀2》,《X戰警3:最後戰役》相比形成了比較大的差別。風格的轉變也許正是約翰鮑威爾想擺脫他慣用的傳統電子合成音樂配樂手法的固定模式,從固定模式中解脫出來尋求更多的配樂風格來完善自己的創作。影片的取材來源於美國人民的傷痛所在911事件,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都做好了准備來接受2006年帶來的兩部有關911事件的電影。大家都期待著一段愛國主題的小號獨奏出現在配樂作品的音樂旋律中,嘹亮的小號的吹奏來展現一種愛國的情懷,就像已故的配樂大師Jerry Goldsmith在電影《最後的城堡》中創作出的弦樂獨奏那樣。然而比較令大家失望的是這樣的音樂旋律並沒有過多的出現在《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中,而是被放到了隨後的一部由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指導的反映911事件的電影《世貿中心》的原聲音樂中。《93號航班》的配樂中約翰鮑威爾首次使用了十分嚴肅的音樂伴奏旋律作為了整個配樂樂章的音樂主基調,也許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悲傷的電影,與以往約翰鮑威爾完成的配樂作品的主題有著很大的差別,《偷天換日》、《史瑞克》這樣的電影配樂更多的是一種愉快的氛圍,而《93號航班》的電影中更多的是一種悲傷,痛苦,壓抑這樣的電影氛圍。但是正是因為約翰鮑威爾創造性的配樂天賦,大膽的根據電影的主題來改變自己的配樂模式,使得《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又一次展現了約翰鮑威爾在電影配樂上的才華,同時也完美生動的勾畫出了整個電影中的每一個主題。
與以往的電影音樂不同,《93號航班》的原聲音樂中並沒有出現非常明顯的音樂主題旋律,這也就成為了約翰鮑威爾2006年電影配樂風格變化的代表。配樂作品中的音樂既有電影《我是山姆》中的那種激動人心的音調,也有電影《諜影重重》中震撼的打擊節奏感的電子合成聲效。配樂專集中的《rayers》和《edication》兩段音樂旋律都是在平靜的音樂旋律中開始與結束的,音樂旋律中包含了約翰鮑威爾的兒子Oliver的聲音,以及明快的和弦音。鮑威爾以兒子奧利佛天真動人的合聲告慰受創的心靈。結合了電子敲擊音樂以及定音鼓的敲擊聲的音樂旋律保持了音樂氣氛的動態感覺,音樂樂章也在其中不斷向前延伸。另外的一種聲音——沉默的唱詩班聲非常短暫的出現了一下,當音樂行進到《Pull the Tapes》的時候,結束的音樂旋律中第一次出現了法國號角的演奏,此時的音樂旋律被作為了彩色的音樂基調,並且非常巧妙的提升了整個音樂樂章的基調,《2nd Plane Crash》中漫漫增強的音樂旋律經常被大家忽略,原因也許是整個樂章沒有突出的主題音樂,所以聽上去所有的音樂旋律都是一樣的。隨著整個音樂樂章的不斷延伸,音樂旋律也在不斷的變化,《he Pentagon》中約翰鮑威爾開始逐漸一點點的增強音樂,並將音樂旋律轉換到比較刺耳的敲擊的鼓聲和輕微提升的音樂旋律中,音樂的旋律在不斷蔓延開來,逐漸滲入到長達十分鍾的《Phone Calls》這段音樂中,在行進當中的旋律里再次重復出現了約翰鮑威爾的兒子Oliver那動人的天真童聲旋律,低沉的弦樂將整個音樂樂章引入到一段新的音樂主題當中,音色上極為低迷、凝重的弦樂,讓觀影者籠罩在一個難以逃脫的情緒氣壓之中,在滿布情緒氣壓的樂章里展現電影中的不同場景。音樂主題的旋律變的緊張起來,並且速度也明顯加快,並且號角聲出現在了銅管樂器的演奏中,整個音樂的旋律處在一種急迫緊張的音樂氛圍中。所有這一切的音樂旋律以及音樂氛圍的營造都是為了《The End》的音樂旋律的建立做鋪墊,此時出現的音樂旋律中的敲擊聲代替了獨自演奏的定音鼓的鼓聲,並且穩定的低音銅管樂器的演奏也漸漸出現在整個樂章的主基調上。當你聆聽這張配樂專集的時候,像逐漸增強的號角聲這樣小的音樂元素很難得到聽者的注意,但是當他們突然出現在音樂主基調的旋律中的時候就會立刻被注意到。僅僅是通過細微演奏旋律的基調的變化就將剩餘的音樂集結到一起了,約翰鮑威爾在這點上做的十分巧妙。《93號航班》的配樂並不像《X戰警3:最後戰役》的配樂那樣聽上去令人愉快,因為畢竟這是一段傷心的回憶,但是約翰鮑威爾利用自己在電影配樂上的天賦,以另外一種配樂方式完成了《93號航班》的配樂工作,使得這張配樂作品成為了電影以外另外一種紀念911事件的載體。當《The End》這段音樂旋律建立起來之後,定音鼓帶動整個音樂的旋律加快,弦樂在號角聲中漸漸增強,最後凌駕於整個音樂旋律之上,所有的音樂旋律完全掌握在它的控制中。當約翰鮑威爾使用一些電子打擊音樂和電子合成低音來增強音樂旋律的時候,整個龐大的管弦樂隊一起利用打擊樂器以及管弦樂將電影的悲傷情感全部通過音樂旋律展現了出來。此時的音樂旋律中沒有在出現嘹亮的號角聲,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安魂曲,彷彿是在告慰那些911事件中不幸罹難的人們,期待他們的靈魂能夠得到撫慰。《93號航班》配樂專集的結束如同開始一樣漫漫的在平靜中結束,管弦樂彷彿是《Prayers》中的再現與重復,也具有相似渲染氣氛的作用。對於約翰鮑威爾來說這張配樂作品是一次對於自我的挑戰,出現了一種新的配樂風格,這種配樂風格突破了約翰鮑威爾自己固定的配樂模式,完全證明了自己不會不斷的重復以前的配樂風格。也許對於聽慣了約翰鮑威爾以前風格配樂作品的人們需要花些時間來漫漫適應新的音樂風格,但是完全值得花時間來來這樣做的。
當完整的聽過《93號航班》這部配樂作品之後,你會發覺音樂中沒有Hans Zimmer式氣勢恢弘的動作音樂旋律,而是更多的充滿了悲傷低沉的音樂效果,雖然沒有明顯的音樂主題出現,但是並沒有感覺整個樂章平淡零亂,這正是這部配樂作品不同尋常的地方所在。作為新生代的配樂人約翰鮑威爾大膽的嘗試了新的配樂風格,恰如其分的把握住了電影的脈絡與主題,將電影所要營造出的電影氛圍完美的在電影原聲音樂中詮釋了出來。在只有40分鍾的音樂樂章中完全勾畫出了電影的不同線索,將那段悲傷的歷史事件通過音樂旋律的表達方式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93號航班》這張新發行的配樂作品可以說是2006年電影配樂作品中的極品,同時也再次展現了約翰鮑威爾作為新一代配樂人的才華。

8. 音樂素養課的考試,考題為《聲夢奇緣》這部電影的音樂賞析,求助求助!越快越好,謝謝各位!

信春哥,有影評!!! 電影賞析之——《聲夢奇緣》

一部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結束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奇幻家庭的故事!兩個小時後如果需要你用兩個字來總結這部《聲夢奇緣》,你選怎麼總結呢?我選擇了這兩字——尋找!下面從幾個方面去破解這部膾炙人口的音樂故事片《聲夢奇緣》!

1.天才

電影裡面主角August Rush的音樂都是來自身邊的一切聲音,天才往往可以就地取材,不論是路上汽笛聲,行人的腳步聲,風掠過後樹木的搖擺聲…這一切對於August Rush都是寶貴的音樂材料。同樣的聲音在一般人與「天才」的區別就是這里。而且電影在幾處情節中都表現突出了August Rush的天賦,包括清晨彈得吉他,在鋼琴上作曲,還有在茱莉亞學院上的各種表現……

2.結局

相信看完電影的你一定難以忘卻的是結局吧!路易斯和萊拉相隔12年後終於再次相遇,而且是在自己的兒子作為主角的驚世演出場合中相遇。當August Rush轉過頭來電影就結束了……路易斯12裡面一直都忘不了萊拉,萊拉12年來一直困於失子之痛,August Rush自懂事以來一直等待著,尋找著自己的父母。這個結局就和影片一樣唯美,結局並沒有展示他們一家人怎麼團聚,怎麼相認,或者對於一個相隔12年後再次重聚的家庭來講已經很難表達出他們的那份情誼了……所以電影結局既是迴避了這個問題也是留下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給觀眾。

3.情節

一部好的電影缺少不了的就是精彩絕倫的情節,在《聲夢奇緣》裡面這些情節可不少,例如下面幾處:

1) 在電影的開始August Rush在田野上就展示了自己的音樂天賦同時也告訴了觀眾,這是一部非一般的視覺與聽覺結合的影片!

2) August Rush在清晨時候第一次彈吉他也是影片的音樂成分代表情節之一,在眾人還是熟睡時候August Rush就用他的天賦把其他人喚醒而且這一幕為他的名字——August Rush的改取埋下伏筆

3) 教堂的一幕也是電影的代表作。當黑人小女孩拉著神父看之有August Rush這個天才的存在時候,神父和小女孩一起見證了由教堂、夕陽余暉、音樂、神童。這四個元素組成所謂的「天籟之音」!不可否認,這個情節是導演刻意安排的…

4) 黑人小女孩的絕唱。在演出的中途有小女孩唱的這一幕更是全個演出,全部影片的升華!影片以音樂為引導,尋找為核心講述了路易斯他們一家的故事。可以說對於影片來說,音樂和尋找時同等的主題!而小女孩的這一唱就告知了觀眾,音樂除去了天賦之外,還有努力的存在!什麼是音樂?音樂就是上帝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還有別的東西,萬萬物物都有和諧的聯系!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張大嘴,只有那麼幾個牙齒也無阻她的一唱!這個就是音樂,音樂是無界限的!

4.尋找

為了尋找自己一直以為已經死去卻是活生生的孩子,萊拉重新拾起大提琴。

為了尋找12年前一見鍾情的萊拉,路易斯放棄了所有重新站在舞台上。

為了尋找自己的父母,懂事的August Rush用父母賜給自己的音樂天賦來成就自己,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父母。

利用音樂做引導主題,尋找為核心的這部故事片《聲夢奇緣》把聲,夢,奇緣都展示得十分巧妙!兩個小時後,或者你會真的說果然是《聲夢奇緣》奇緣聲夢……..

9.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賞析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著名的音樂電影,你有看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嗎?下面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賞析的相關內容吧!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賞析
“池塘之底”是一所專為“再 教育 ”問題少年們而設置的寄宿學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學校擁有陰森古陳的建築、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

夏丏尊格言:”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虛空“。處於池塘之底,那就意味著幽晦如地獄,沒有陽光溫暖心靈;意味著井底之蛙,籠中之鳥,沒有湛藍的天空任意飛翔;意味著冰冷如冬,污穢叢雜,亦沒有真情實愛的潤澤。

在這里,觀眾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動—反應”原則,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設若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輪流進行,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在這里,有著嚴格的客人探訪條例,只可以在規定時間段親子見面,其餘時間都處於鞭子與辱罵的凌威之下;在這里,缺乏公義、尊重、愛心。

拉齊校長,自私貪婪、刻薄威嚴而又剛愎自用。曾經是鼓號手的他,也有過夢想與激情,可是面臨教育的異化,逐漸將自我的心靈扭曲變形。為了向同業委員會爭取經費,為了晉升和榮譽勛章,他可以不擇手段,任意掠取馬修的艱辛努力。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可以把蒙丹送進監獄,可以宣告合唱團解散,可以解僱馬修。在他眼裡,唯有絕對的權威,才能控制消極行為的發生,抑或懲罰消極行為。他不再關注學生的靈魂生長,不再傾聽教師的善意建議,只在尋求通達的路徑,只在解決經費的來源。面對學生的種種變化,他無法認識到音樂的育人功效,認為音樂帶來的紀律改變只是湊巧。

學校的教師個個行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忘記了說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與品位。在他們眼裡,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這幾乎成了職業習慣,或者說思維定勢。每天如臨大敵,與學生沒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為如此,學生敵視教師,與教師形成敵對壁壘。在馬修剛出現的時候,大家諷刺辱罵他“禿子”、“光彈頭”;因為哈讓沒收了穆東的香煙,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視為無葯可救的孤獨的靈魂縱身跳樓自殺;隨時准備陰謀襲擊教師;蓄意報復教師的批評懲罰;課堂創作漫畫羞辱校長;遠離家長,叛逆心理極其嚴重……

馬修,一個落魄的藝術行俠,一個倉皇的生活男人,一個另類的學監教師。在所有領域經歷了系列挫折後,他終於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樂創作的夢想,愛情詩意的浪漫,年少意氣的輕狂都被捲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陰雨霏霏的冬末,馬修將孤獨的身影寫進另一方“池塘之底”。悲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修看到在校門翹首南望、苦等周六的戰爭孤兒佩比諾;看到跪地洗刷、冷漠敵意的被罰者。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劇情簡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 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 兒童 。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 方法 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 唱歌 ,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Pépinot alte)。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引人深思。
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穿幫鏡頭
1.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當拉辛和他的家人離去,他走進汽車的時候,可以在車窗玻璃上看到工作人員的倒影。

2.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馬修乘坐的公車第一次離開時汽車尾部有白底黑字圓牌“限速85km/h”,但帶著佩皮諾第二次離開時,圓牌消失了。

3.扮演成年皮埃爾的演員雅克·貝漢有一雙棕眼睛,但扮演少時皮埃爾的演員Jean Baptiste Maunier有一雙藍綠色眼睛。

4.在電影開頭,佩皮諾拿出相片(也就是那張大合影),大合影上中間的佩皮諾拿的牌子是在他的膝蓋前面但是在電影00.58.07中,牌子卻到了他的大腿上

10. 關於電影音樂的幾個問題

為了電影而產生的音樂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賞析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蛇視頻電影完整版 瀏覽:119
大戰異形蠍子怪是什麼電影 瀏覽:57
好用的電影app下載網站有哪些 瀏覽:914
法國鬥犬電影 瀏覽:565
恐怖電影解說美國大全集 瀏覽:633
戈達爾法國詩意電影 瀏覽:339
十大惡心日本電影 瀏覽:906
跨國追捕完整版電影 瀏覽:160
電影非誠勿擾導演編劇 瀏覽:501
陽光普照電影在線完整版 瀏覽:541
印度加勒萬河谷電影圖片 瀏覽:228
破圈電影完整版 瀏覽:632
電影院會費 瀏覽:697
最喜歡電影獅子王英文作文 瀏覽:849
陳浩南電影3大全古惑仔 瀏覽:106
帶文字電影頭像圖片 瀏覽:608
印度電影天生一對500字觀後感 瀏覽:720
怎麼顯示優酷電影里的英文字母 瀏覽:780
一部很惡心的恐怖電影 瀏覽:962
英語專業英文電影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