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西部片吧
『貳』 觀馮小剛電影作品音樂會有感噗
[觀馮小剛電影作品音樂會有感噗] 看我朦朧的睡眼,其實我昨晚沒睡幾個小時,因為看馮導的音樂會熬到比較晚了,然後看完了又心情激動不能淡定,滾了半天的床不知道幾點才睡著,觀馮小剛電影作品音樂會有感噗。本來昨晚就像趁著那股激動的勁兒碼字寫點東西的,可惜了,苦逼的鍵盤噪音會饒人清夢的!嘛~所以不是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么 於是我來碼字寫點感受了這應該是2012的第一篇日誌,距離已經過去的2011才過了4天,我記得我2011年的最後一篇日誌也是關於音樂會的觀後感,嘿嘿,這應該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紀念,代表2011的年尾和2012的開端我都追逐著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吧(「微妙」哈哈 我這是怎麼用詞兒的,肚子里墨水少不知道該寫什麼,小學和初中的優秀作文的寫作水平全還給老師了Orz~大家講究看吧)然後來吐槽下自己,之前寫愛樂的新年音樂會上因為對愛樂有種很微妙的感覺(噗~我怎麼今天愛上「微妙這詞兒了,哈哈~我這哪首微妙的感覺,我夠~)總之就是新年會沒有看到的,其他的音樂會又沒有直播的,幸運的是馮導的這次電影作品音樂會居然有直播,大大的表揚一下山東衛視 ,算是解了我的那啥苦了(啥苦自己想~)果然覺得還是在北京比較好,唉我想如果這會兒要是還在京的話,我估計會忍不住去買票到現場看吧(沖動才不是呢,這會兒早就結束了Orz)覺得這種演出不會有很多,而且它雖然是商業演出,但是滲透的音樂藝術真的好高雅,本來自己是閑來無事在新浪微博看著亂七八糟的微博,結果新浪微博的一條信息直接吸引我了,其實吸引我的不是馮小剛噗,是『中國愛樂樂團』六個字,於是就想,這次總該看到了,哈哈~當時還失落以為看不到電視直播呢。真是謝謝老天大發慈悲,讓我看了電視直播 ……………………………………………………………………………………………………………………………………分界線以上這全是廢話,這那是觀後感,哈哈 都說了在吐槽自己的,嘛~馮導這次的電影作品音樂會上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他自己說的:因為今年沒有產賀歲片,於是就來個『交響夢一夜』回顧一下自己15年12部經典電影(有時候真TM的佩服自己的記憶力,這都記得!!!)現場真的來了不少大腕兒啊即可修,除了馮導夫婦,張國立夫婦,還有宋丹丹、葛優、劉蓓、鄧超,八阿哥(馮紹峰)也來了耶(哦喲喲還是那麼帥啦啦啦)還有鄧超、張靜初、我記得我還有看到李冰冰(我幻覺了么,但是鏡頭總是對著一個很像她的女人咦?分不清楚了呢)然後其他的明星,真的叫不出名字哈,我太久沒關注過娛樂圈裡,這方面信息比較匱乏,總之大家知道來了很多影視界的BUG就好了。演出剛開始的那段激昂的序曲聽的真叫人澎湃呀澎湃,每次看你們演奏我都激動的心臟要從嗓子眼兒里蹦出來,覺得這種比較有其實的演奏真的帥呆了,然後演奏一開始,我就開始雙眼鎖定屏幕,使用自己的雙眼GPRS導航功能,開始搜索定位了,哈哈,最後終於被我找到你了,但是……在這里我要吐槽一下攝影師, 乃怎麼設定鏡頭的,居然出現了2次全部都是半張臉,而且還很不清晰,還黑暗呼呼的(乾脆連燈光師也一起吐槽好了!喂)你在的位置真的光線太暗了耶,這樣看譜子不會很費眼睛么~唉不管怎麼說有攝像到你已經很滿足了。對於韓磊唱的那首歌,我真的沒什麼太大感覺,因為那個年代,我還小P孩兒一個,哪懂什麼《甲方乙方》神馬的,這就不說了。當孫楠出來唱《不見不散》的時候,矮油~楠哥,你太給力了(為啥有點想把『楠』改成另外一個諧音的字勒)你唱這首歌的時候,攝像師照到某人的臉2次,而且還都是全臉照了,我真應該當時直接在線錄下來的,唉 後悔莫及啊TVT,之後孫楠和那英合作的歌曲又看到了3次,嘿嘿~接著,張靚穎粗線!!!哇靠~太女神了,唱功真的太牛逼了,所以整首歌攝像師把鏡頭全對准這位美女歌手了~靚穎唱歌真的太贊了,感覺好投入啊,不過……我在這里吐槽點她什麼勒,就是她那身演出服,為啥會給我一種她似乎胖了的感覺呢,因為明顯的我看到了她腰上有點點游泳圈的痕跡耶,觀後感《觀馮小剛電影作品音樂會有感噗》。我確定我看的時候沒有打哈欠很清醒沒看錯耶(嘛~人家就算再長那麼一點肉也比我肉少,自我檢討吧TVT)然後楊坤演唱《那一天》咳咳,剛上來那句到底是啥語言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囧啊~不過真NB,可還是要吐槽一下你,坤哥您唱歌的時候站的位置實在是太不給力根本就拍不到我想看的人,你應該學學楠哥噗~然後再說說攝像師吧,我寫東西一項是想到哪裡寫到哪的 哈哈 對不住大家啊,那個……攝像師拍演奏家的時候,看到了在春節音樂會上的幾個演奏家,發現小提琴聲部每次攝像都好多,其他樂器就不給力了,特別是圓號,雖然出現了好幾次,但是為神馬每次都把第一排的那幾個老人家照的那麼清晰 我要看第二排啊喂(群毆打我吧~)即可惜啊這是然後坤哥你的第二首歌《兄弟》比《那一夜》給力了,因為這次攝影師傅終於太給力了一下,TVT 拍到清晰的,而且還定格了好幾秒,啊~ 我是有多久沒看到這張熟悉的臉了~但是燈光師傅您已就不給力,就不能給我照亮一點么(我眼神不好使對不住啊TVT)當這首歌完結的時候好像也露了個腦門兒哈哈寫到這兒了,來說說張國立,大師您主持真不賴,突然發現乃的幽默感真的很豐富啊有木有~乃針對葛優先生的『光頭論』直接讓我想到了《還珠格格》里小燕子的「喝水論」(這差的也太多了點啊哈哈 我是怎樣想到的)再然後,尚雯婕演唱《非誠勿擾》里的主題曲,法文牛逼啊,彈舌好厲害,我吐槽一下乃那個舞台妝吧,那個黃色的眼影實在是太非主流了,總感覺和高雅的交響音樂不搭調似的,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哈,你看人家靚穎的舞台妝就很漂亮啊,你倆反差太大了。尚雯婕和羽泉組合唱的《信以為真》雖然歌曲我沒多大興趣,不過還真的又讓我激動的好一下子勒 ,因為這首歌里我聽到了好多喇叭的聲音耶,而且攝像師傅這時候真給力,直接給你來了個特寫,照了個大半身呢,清楚的看到了你好用心的在吹喇叭的表情喲嘿嘿(吐槽自己應該照下來的唉~)每次看你吹喇叭都好用心好認真,這是第一次看你正式的演奏時吹喇叭的樣子,所以比較激動難忘接下來,那位小哥演唱的歌曲名字沒記住,但是最後他的一句念白太真理了:「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繼續,到《唐山大地震》了,唉~讓人揪心的片子啊,感嘆徐帆的演技實在是太傳神傳情了,這片子我到現在都不敢看,據說是看幾遍哭幾遍,為了不浪費面巾紙做個環保人士,我還是繼續不看了吧,等什麼時候想淚腺崩潰的時候再看!!後來放的那個《大腕兒》里的曲子《白痴》(噗噗 這名字咋取的呀~)鏡頭整個就是電影畫面, 我要看演奏!看演奏啊!你放什麼片子,即可修~不過從這個畫面里咱們可以來說說馮導,因為畫面里乃的抽煙鏡頭實在是太多了,唉 不過當導演拍電影還真的是很辛苦啊,馮導乃這十多年辛苦了,給您鞠躬啊,喂全國人民拍了那麼多好的作品,我給您抹把辛酸淚,您是全國人民驕傲啊……在馮小剛上台和張國立大師「聊天」那會兒功夫,終於看到了你的眉毛(真的只有眉毛,話說那麼多眉毛呢,我怎麼肯定那身你的呢,反正就是肯定,那是你的眉毛!!)那會兒功夫直接盯著那個眉毛以上部分糾結了起來,哈哈(要笑死自己了,怎麼總看腦門兒呢)到後來似乎還看到你打哈欠了,這個真不確定是不是你,不過這場演出真的蠻久的,而且白天排練也很辛苦很累了,是個人打哈欠都能理解~最後的最後,馮導親自指揮乃們演奏那個《拉德斯基進行曲》真的要笑死我了,哈哈哈,簡直就是個拍手指揮,不過這曲子演奏的時候終於看到了宋曉晨了,在那個黑暗的角落裡,黑乎乎的~聽到台下笑聲不斷,我再想,台上演奏的你們是不是忍笑很辛苦呢,哈哈哈~ 好吧,就到這兒吧,寫了一大清早了,希望網上可以快點出個完整的視頻吧,這樣我和大家都可以好好再回顧一下這次難得的音樂會
『叄』 外國電影音樂欣賞心得
推薦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贖》,看完了隨便寫一點,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實在不想自己寫,那就參考下面這篇吧,萬能的老師啊,老衲有罪!
未看這部片子之前,聽朋友說,這片子是《越獄》的電影版。
剛看完,感觸頗深。我想,如果說《越獄》是對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贖》更多的便是對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認為的這部片子與《越獄》的關系,只是因為兩者都是以越獄為主題罷。只是,作為兩個多小時時長的電影,註定它給人咀嚼的蘊味要深刻得多.
《越獄》是上學期看的連續劇,印象中,那時候對社會這個無形的監獄感觸很大。有形的監獄與無形的監獄,到底哪個才能讓人找到安全的歸宿?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片子里,彷彿已找到了答案。
當在監獄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獲假釋時,面對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歡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變化得直快,或許,監獄才能給人一種安全?對於監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日子久了,你開始依賴它們。」博斯最終選擇了解脫,當看到他上吊時畫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給生的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思考與無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覺了」——這是他離別前最後一句的感恩。或許,就像瑞德說的——「他應該死在這里(監獄)」。
影史上真正的無冕之王!如果一個人一生只看一部電影的話,那就應該看《肖申克的救贖》。
人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其實,電影更能改變人的命運,特別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贖》公認是史上最能改變一個人的電影,沒有誰能否認這一點。
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許多無奈和困難,甚至是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無法自控的現實,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讓芸芸眾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一些真切的舉動,給我們力量和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又名《刺激1995》,雖然它在奧斯卡敗給了當時另外一部偉大的影片《阿甘正傳》,但我依然認為它是最有現實意義的電影,最能告訴我們如何活的快樂生活的勇氣。它告訴我們,面臨災難,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堅強才是最大的救贖。
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是殺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兇手,盡管這些是強加在他身上的冤獄,但他卻無力改變這一切。他也從此開始了他漫漫的監獄生涯。故事一開始就將他定位在一個被飛來橫禍強加於身的人,在監獄裡面,安迪要面對變態的性騷擾,更要面對監獄長和獄警的殘暴,他始終保持著低調,他彷彿很無力的承擔著這一切。漸漸的他利用他銀行家的特長幫監獄其他人做帳,以至於最後幫監獄長以及其他監獄的管理人員做帳,逃稅,只道他最後成功越獄,獲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節彷彿有些老套,但卻表現如此有張力,情節安排緊湊,以至於倒最後當他成功越獄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他每天用一個小鋤頭挖一點土,然後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裡面,散步放風的時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會被發現。安迪要忍受怎樣的煎熬,他也知道這樣做太慢,他縝密的思維和強大的意志讓我為他嘆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會不會因為太過於心切而導致失敗呢?
除了這些,在獲取圖書館經費問題上,讓我看到了安迪的執著和樂觀。他為了監獄的圖書館,一次次的給州長寫信,他不知道寫了多少封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這份執著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電影對於生活習慣和人的惰性給予了深刻的批判,當老人離開監獄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會做,最後他終於上吊自殺了。是的,是社會造成了他的悲劇,但是他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電影一次次的用一個普通人的執著和堅強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希望,只要堅強,我們就會得到很多,盡管我們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對災難,面對不公,堅強是最好的註解,勇氣是最好的救贖。安迪最後把監獄長的錢騙光,監獄長的賬本也被送到了檢察官手裡,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審判。
生活存在於細節中,當最後安迪准備好一切的時候,我當時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帶上監獄長的皮鞋,最後只倒他出現在銀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裝革履才能讓他如此輕松的提走如此大額的現金而不被懷疑,安迪永遠是安迪,冷靜,執著,信心,樂觀,只有他才能戰勝生活,獲得新生,我們何嘗又不是呢?
每次當我沮喪無奈的時候,我都會看這部電影,每次看我總能從那裡獲取勇氣,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面對安迪承受的那麼多災難,我沒有理由放棄勇氣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贖,就有希望。這部電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節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內心世界,也告訴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才是最大的救贖。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安迪,引用尼採的那句話說:那些不能將我置於死地的東西,只會讓我變得更加有力量!
『肆』 肖邦一曲難忘觀後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
肖邦,波蘭民族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用他短暫的一生演繹了音樂的極致,更詮釋了一個天才應有的生命價值。他所創作的24首鋼琴練習曲第一次完美地將技術性與藝術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們不再是枯燥的鋼琴技巧練習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樂會獨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號中的第12首《C小調(革命)練習曲》更是家喻戶曉的鋼琴曲名作。他的音樂激情、浪漫,充滿著幻想和思考,他的音樂又陰郁、庄嚴,流露出焦慮和痛苦。這是他的生存狀態決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難忘》拍攝於1945年,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它描述了波蘭音樂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暫卻永恆的一生,刻畫了一位赤誠的音樂家如何實現夢想,徜徉於藝術的殿堂;又是怎樣消耗生命,拯救罹難同胞的故事。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太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格調一流。
一、 鋼琴詩人
海涅曾這樣描述肖邦:「他天生嬌弱,纖細的外表下,賦有出眾的才華,他不僅是位演奏能手,還是位詩人作曲家,當他坐在鋼琴前即興演奏時,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流涌進,此時他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國人或德國人,而是流露出來自莫扎特、拉斐爾和歌德國度里更高尚的血統,他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夢幻王國。」作為一個波蘭人,肖邦是屬於波蘭的:他的血肉、骨髓、靈魂都不折不扣地為波蘭所擁有,他如蜜蜂一樣貪婪地向波蘭的民間文化吸食創作的靈感,《波蘭舞曲》(又名《波羅涅茲舞曲》)作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蘭民間音樂色調的產物。每當肖邦演奏《波蘭舞曲》時,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樣。
他被譽為「鋼琴詩人」,是因為他的琴聲中總是充滿了浪漫與幻想的色彩,聆聽時有時彷彿置身於晚風襲來的月夜,一隻夜鶯掛在樹上婉轉低鳴;有時像是獨坐於寧靜的林間,隱隱處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時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緒游離間已遨遊了幾萬里;有時甚至好像來到了海邊,時而晚風輕拂,白浪駐沙灘,時而潮起潮落,水花擊石崖……如泣如訴,如痴如醉,如幻如夢。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靜,那麼肖邦也許永遠會做一位純凈、浪漫又時而調皮的「詩人」。但祖國的坎坷命運無法使優雅的「詩人」再安靜下去,他的音樂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憤、痛惜、激盪、神聖的音符,肖邦也因此獲得了「革命詩人」的稱譽。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聲溫柔的淺唱低吟,那現在則是一聲凜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句溫情的由衷贊美,那現在則是一句鏗鏘的無情痛斥;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段精緻的敘述描繪,那現在則是一段粗獷的激勵號召;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幅裝幀精美的油畫,那現在更像是一把鋒利堅韌的刀劍!
「革命」為名《C小調練習曲》,是肖邦懷著亡國的哀思寫成的,它的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型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結合體現出來的。作品一開始就由不協和的屬九和弦引出了一連串傾瀉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給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強烈,好像是肖邦內心情感的總爆發。突然間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浩浩盪盪般的不可阻擋。接著呈示部在高音區出現了一個剛毅、明亮的曲調,這象徵著革命的號角聲吹響了,波蘭人民堅定不移地開始了戰斗。它表現了波蘭軍隊英勇抵抗侵略、憤慨激昂的怒吼聲,和橫刀躍馬、感慨萬千的情懷。音樂在展開部越來越緊張,號角式的主題通過變化、發展越來越高昂,將全曲推向了高潮。這是一個勝利凱旋的形象,彷彿是在嚴峻現實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現部重現了前面的剛毅型曲調,但在接近結尾的時候,音樂由強到弱,奏出一個十分悲傷的音調,它像發自肺腑的哭泣,猶如作者對祖國命運痛徹心底的哀哭。最後,樂曲情緒重新振奮起來,在很強的力度下, 音樂仍然沖擊而下,急速地結束在大調的主和弦上,表達了肖邦心中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終歸勝利的堅定信念。 在《一曲難忘》中,這部作品作為點睛之筆,在肖邦為抵抗組織籌款而進行的巡迴演出中多次出現,以烘托肖邦無比的赤子之心(參考http://tieba..com/f?kz=65320390)。
二、 浪漫知音
初闖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盡管已有李斯特的賞識,但由於臨時聽聞來自家鄉的噩耗而影響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強人意,半途而廢,幾乎在巴黎再無立身之地。是喬治•桑慧眼識英才,與李斯特精心設計,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一鳴驚人,從此盛名遠揚。甚至,她還為肖邦提供了安心創作的氛圍,與世隔絕的場所,舒適無憂的環境,以及浪漫熱烈的愛情。
在19世紀法國文壇上,喬治•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巴爾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樓拜、小仲馬等文學大師的群體中。喬治•桑是一位憤世嫉俗、敢做敢為、遺世獨立的女性:她隱姓埋名,以男子的名義寫作小說,激揚文字,書寫現實與夢想;她一反當時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裝的穿著風尚,隨心所欲,像男子一樣身著長褲來去自如,甚至雙手插在褲袋裡,十分瀟灑颯爽,風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厭棄塵世,雖身為上流貴婦卻厭惡當時浮華、虛偽的社會風氣,渴望與世無爭,與人無擾。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喬治•桑還表現出幾點品質對肖邦起到了特別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頗有遠見卓識的女性,她以歷史的眼光建議肖邦謝絕一切商業演出,安心創作,將天才的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留下遺世無雙的樂曲,供當代以及後代的樂者去演奏。她認為像肖邦這樣的天才就應該在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高雅的創作,而到處開音樂會則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喬治•桑真正拾獲了肖邦的價值,拾獲了音樂家的價值,也只有起點很高、修養很好的人士才能有這樣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雖然發掘激勵了肖邦作曲家的潛能,卻限制了他作為鋼琴家的發展。
喬治•桑是深愛肖邦的,她給了他很多,包括愛情、舒適生活和靈感,甚至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喬治•桑,肖邦會晚成名幾年,甚至像很多藝術家一樣成名於身後。但肖邦能給予她的,除了愛情可能只有聽命服從、自娛自樂。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好女人,但這個獨特的女人卻對肖邦的貢獻是雙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點毀了肖邦。
喬治•桑對愛情與她的一貫作風一樣,充滿了佔有欲、統治欲和支配欲。她使盡嫵媚和威嚴說服肖邦留在身邊,遠離巴黎,甚至不讓他見從小栽培自己的恩師,剝奪他舉辦音樂會的願望。當然,她出於對肖邦身體健康狀況的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一個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縛終究葬送自己的愛情,尤其是當這種干涉已經違背了個體固有的價值觀和道德感的時候。
三、 王者之師
這里的「王者之師」並非原本的「勝利軍隊」的含義,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這一音樂王子的恩師——埃爾斯納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難忘》這部影片中最為出彩的人物了。
埃爾斯納幽默風趣,調侃詼諧,不管與誰交流時都是那樣不卑不亢,嬉笑怒罵;他單純真摯,愛徒如子,對待肖邦既有師徒間的嚴厲苛求,又不乏愛護有加、縱容溺愛的溫情;他能屈能伸,堅持不懈,為把肖邦培養成才,送到巴黎去讓他揚名世界,甚至自己為他攢錢,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的追求,當埃爾斯納終於與肖邦來到巴黎時卻到處碰釘子,為此他屈尊與人逢迎阿諛,竭力「推銷」肖邦,甘心當他的僕人、隨從與經紀人,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為懷,一心為別人著想,寧可撒謊也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埃爾斯納怕肖邦的初戀女友康絲坦蒂失望,謊稱肖邦已答應舉辦音樂會籌款;他怕臨終的肖邦傷心,又謊稱喬治•桑是因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無法來看望他的……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雖身為德國人,但埃爾斯納教授擁有同波蘭人一樣的愛國熱忱,他說音樂和愛國是一樣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積極創造條件讓肖邦與愛國青年交往。即使內心不願意,但他仍真心祝願肖邦與喬治•桑度假快樂;但他感覺到愛徒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離祖國越來越遠時,埃爾斯納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喬治•桑那裡去忍辱負重地要求與肖邦見面——盡管他向康絲坦蒂謊稱肖邦的承諾,但這同時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愛徒是一個徒有才華而丟失榮根、貪圖安逸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埃爾斯納教授的一番勸說讓肖邦幡然醒悟,讓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爾斯納把一輩子都給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業伯樂,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導,他升華了肖邦的人生,沒有埃爾斯納,肖邦只是一個音樂家,而埃爾斯納讓肖邦成為了一個更加有血有肉有靈魂有骨氣的波蘭人。
四、 一片冰心
《波蘭舞曲》是肖邦的最愛,因為這裡面最有波蘭的氣息和風骨,也許有人覺得它粗魯,但是這其中獨具特色的節奏和音符代表了波蘭精神的自由、奔放、熱烈、嚮往、希望與激情,演奏著或者聆聽著就好像奔跑雀躍在波蘭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聞到了波蘭質朴醇厚的泥土氣息。也許這是肖邦最愛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對波蘭國家與民族的深愛蘊含在其中,因此無論身在何方,置於何地,總愛演奏一段,讓聽眾也與那種心潮澎湃的激動、貼心貼肺的親切合為共鳴。
肖邦對祖國愛得越深刻,就對敵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貴族盛宴上拒絕為「俄國屠夫」演奏的場景讓我記憶深刻,試想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現無疑猶如砧板上鯉魚傲然的一躍,若不是及時逃走縱憑他過人的才華也難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眾目睽睽、瞠目結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這驕傲的拒絕之後毅然的轉身離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波蘭的熱血男兒如何以生命為代價來維護祖國的尊嚴,抗爭侵略者的欺凌。這一幕不由讓人拍手稱快,更讓我們對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線索,它的象徵意義再明顯不過:祖國的泥土,是國人的靈魂國人的根。也許有一段時間,肖邦沉浸在溫柔鄉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時演奏的《波蘭舞曲》代表了他的心聲,喚醒他早日醒來以另一種方式與祖國同胞並肩作戰。那一抔泥土猶如一聲警鍾,加上恩師的苦口婆心,終於讓肖邦猛醒並下定決心,他好像從一個任性依賴的孩子一下子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從一朵溫室里的花變化成一棵暴風雨里的樹,更從一個「鋼琴詩人」轉變為一位「革命詩人」。從他《C小調革命練習曲》等瘋狂的演奏里,我們聽到的是吶喊,是咆哮,是對敵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對祖國同胞的熱切召喚,是一顆赤子之心的深情訴說,是對自由獨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顧身體的羸弱,四處舉辦音樂會籌集款項,源源不斷地支援祖國受苦受難的同胞,而這是他透支身軀的能量換來的對祖國赤誠的表達,是他挑戰生命的極限完成一個天才的職責。因為正如恩師所說:「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他所達到的不止是藝術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無愧於自己的才華與生命,更無愧於祖國波蘭;他所奉獻的不只是天才的才華,更是為大愛所做的犧牲,是一片純潔至誠的冰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的心境跨過國界,跨過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鳴。有人說,不知道是熱愛肖邦的音樂多一點,還是熱愛他的精神靈魂多一點;對於這樣一位有著細膩感情的音樂家,只能從作品中慢慢體會,慢慢品味;一曲難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們,還是說每一曲都讓人難忘……《一曲難忘》,難忘肖邦,難忘他浪漫如詩、激情澎湃的音樂,難忘他斷然拒絕、痛斥敵人的傲骨,難忘他親密熱情、伴侶人生的知音與恩師,更難忘他至純至誠、聖潔無私的一片冰心!
『伍』 心靈的洗禮--《鋼琴師》電影觀後感
[心靈的洗禮--《鋼琴師》電影觀後感]《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它給了我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和一種美的享受,心靈的洗禮--《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在這部電影中許多美的形式都表現的近乎完美。首先,《鋼琴師》這部作品是電影。電影是一種藝術創造,藝術美就在這部電影中很好的展現。因為藝術美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產物。藝術美是存在於各類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象之中。雖然《鋼琴家》的劇本來自波蘭猶太鋼琴家伍拉迪斯羅·斯皮爾曼的回憶錄,該書的力量在於在華沙猶太人區中求生的痛苦與內心的掙扎,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而電影《鋼琴師》卻是一部電影,他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所拍的,他是經過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節、景象和當時經歷的人有所出入。這就符合了美學中所說的藝術美的本質:藝術美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物態化形式,因此,藝術美也就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凝聚並顯現於特定物質符號形態中的美。還有他選了這個自傳作立足點,把鏡頭帶進了二戰的屠猶浩劫中,這段可怕的歷史里,有他躲閃著的童年影子--他母親死在集中營里,他父親倖存下來。所以藝術創造是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交融並舉的實踐-精神活動。這種審美反映活動本身具有的心靈激盪,又推涌審美創造的同步展開。這種審美的反映和創造活動,包含對現實美和自然美的真切關照和加工美化。其次,藝術美的主觀性是強烈的、又往往是隱蔽的。一般地說,藝術家的強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現出來的。這是因為藝術家的任務不是直接出面說服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本身的力量感動欣賞者。因此,藝術家總是把客觀性融入具有客觀性的物態化形式之中。在電影中,鏡頭和場景的細節就成了藝術家展現個人情感的工具。在《鋼琴師》這部作品,鏡頭語言多數都是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羅曼·波蘭斯基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的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他採用了圍牆分割的對比鏡頭,使人感覺到圍牆兩邊就是天堂與地獄。表現了猶太民族被納粹毫無人性的虐待。羅曼·波蘭斯基他還用審視的鏡頭表現了極端環境里人性的殘酷悲歌,當然猶太人也是有好有壞,從隨即在街頭死去的流民,為了搶奪食物無奈的錘打和哭泣。猶太酒吧里,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這就表現了他比較客觀的視角。細節刻畫中從主角在極端困頓情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里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甚至連德軍軍官辦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鏡頭留意了,德軍軍官最後的話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現了導演對人性的探討和他對和平的渴望。前後有三個長靜景對比鏡頭,一是嬉戲的華沙廣場,指引遠方的銅像;二是德軍浩盪地行進的廣場,依舊指引遠方的銅像;最後就是依舊指引遠方殘破的銅像,逐漸出現大規模殘垣斷壁的遠景。這種滿目蒼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調。最後也在《降A大調波蘭舞曲》里結束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沒有仇恨和報復;有太多哀傷,有太多期望,卻依舊是謳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再次,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很好的藝術形象,甚至創造了一個典型的猶太人的形象,觀後感《心靈的洗禮--《鋼琴師》電影觀後感》。這部電影其實說的是個倖存者的故事。剛開始我認為那個人可以是任何人,鋼琴家,電影導演,或是街邊小販,家庭婦女。為了生存,每個人都使盡看家本領。這個故事裡的人碰巧是個音樂家,他靠音樂支持精神,靠音樂打動敵人,無他,只因音樂是他最擅長的東西。而慢慢地開始我懂得了劇本中為什麼主人公的職業是特定的,並且片名叫《鋼琴師》。因為導演要強調藝術是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這個鋼琴師,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所以他活下來的機會比較多。就這樣這種故事就具有獨創性,他也不僅體現在藝術家對自己所表現的對象的特質的把握上,而且更體現在他對這一特定對象的獨有感悟和發現上,體現在他嶄新的藝術形式的創造上。作者就這樣創造了個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鮮明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獨一無二的。最後,我想說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節,就是當主人公去找東西吃的時候,被一個德國納粹軍官遇見。當時主人公已經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當看見德國軍官的時候,他的眼神已經很絕望了,但是也有一種知道總有那麼一天的心情,他其實等待的是命運的安排。可是那個德國納粹卻動了憐憫之心,他叫主人公彈了一首肖邦的第一敘事曲,令我吃驚的是德國軍官居然叫他彈的是蕭邦的,波蘭人彈蕭邦固然是自然,而一個德國人要彈波蘭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後來才想到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國界的。一個德國人喜歡波蘭人的曲子又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現在想來當時認為德國人喜歡這種曲子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想法,我到覺得當時我的那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我怎麼有那麼多民族主義的想法呢?其實一部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類的共鳴的。肖邦的第一敘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國軍官帶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實哪個人沒有家庭和親人,也許那個德國軍官以前也做過許多滅絕人性的事,但是他在聽主人公彈奏的時候,好像心靈得到了凈化,他就恢復了人性,放過了主人公。而後,當德國戰敗時,德國軍官在戰俘營看見了一個和主人公一樣的藝術家,他哀求的求著那人,講出了他曾救過主人公一命,他那種眼神我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他是多麼渴望活下來。那種悲切的眼神是一種人類求生的慾望,甚至是一種生物的本能,讓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動容,我留下了眼淚。我想要是我曾經做過一些錯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諒,我也相信人是寬容,而那個猶太人主人公也是這樣。當他得知那個德國軍官在哪裡時,他也就立即去,可是為時已晚,戰俘已經轉移了。其實他這樣的行動也表示了猶太民族的寬容和知恩圖報。戰爭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來,軍官一絲人性的閃光,就救下了鋼琴家的一條命,而其他千千萬萬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鋼琴曲又一次響起,有生以來頭一次,我覺得鋼琴曲是那麼的憂傷。我也就真切的覺得戰爭是多麼的可怕。這也就體現了欣賞藝術美的一種特殊作用。我們以為藝術美的特殊價值,可以從欣賞者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藝術美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藝術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藝術欣賞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藝術美在推動社會生活前進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在我看的時候相信許多人包括現在的德國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當時二戰時候的景象,而那些現在的新軍國主義一定不敢去看這部影片,因為他們一定怕看見戰爭的結果。藝術美能夠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們心頭燃起為現實理想的生活而斗爭的火焰,以達到推動社會生活前進的最後目的。死亡是一種可怕的事,但主人公一次次逃過了死亡,每一次經歷著死亡,他都感覺到絕望,當時他並沒有倒下,他是為了他的家人活著,也許是為了一切的一切。他一個個逃脫死亡的同時,雕刻著死亡,給我們一種生需要的希望,給我們勇氣面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其實我們遇到的和主人公所遇到的挫折簡直是差的太多了。〔心靈的洗禮--《鋼琴師》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陸』 黨課上看了部電影,是描述一位老音樂家從只喜歡一些悲傷的音樂到接受歡快音樂的故事。電影中音樂家一家...
看了LZ的描述,表示不知道到底是哪部電影
如果找到了也發我一份吧,我也想看看
『柒』 影片觀後感
[影片觀後感]觀《長江7號》有感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影片觀後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裡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人生就象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用心靈贏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觀後感《影片觀後感》。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系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彌補。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做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麼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影片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捌』 弦樂四重奏(電影 泰坦尼克號 情景音樂)的鑒賞心得
影片的音樂非常柔美自然,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寧靜貼心。其實泰坦尼克號中最出名也最動聽的就是那首席琳迪翁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恆),這首歌的知名度並不亞於泰坦尼克號的知名度!很多中國人就是憑借這首歌來認識西方音樂的!觀眾觀看影片時,隨著劇情的發展而體會著影片中的一切,其中的弦樂四重奏再配上情節的跌宕起伏,這就是吸引觀眾,使觀眾不疲於坐在電影院里觀看的原因!
想像一下,當Jack和Rose在舞池裡翩翩起舞時,背景音樂的溫馨和浪漫令人感動;當他們在船頭上感受風的吹拂時,背景音樂的舒緩開闊,令人浮想聯翩!當他們互相親吻擁抱時,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柔情似水,甜蜜溫情,這一切單靠導演的悉心描繪是不夠的,而配合了恰當的背景音樂才能做到這一切,所以我認為影片中的情景音樂另這個有著太多好萊塢色彩的大片給人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一步好電影是需要音樂的裝扮的!
『玖』 如何感受電影音樂的魅力
可以多聽一些,或者是看一些電影音樂,在聽的過程中可以聯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帶入其中,就會感受到他所有表達出的那種情感,同時就能夠給他們魅力所吸引。到
『拾』 跪求400字關於音樂電影的觀後感
香港導演張經緯執導的紀錄片的《音樂人生》,帶給觀眾天才的喜悅,卻也不忘帶給觀眾青春的迷惑。
《音樂人生》的男主角香港的音樂天才黃家正,黃家正11歲 那年就拿下香港校際鋼琴大獎,獲得前往歐洲巡迴演出,更與捷克布拉格的樂團灌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故事就從他睡眼惺忪,賴在爸爸身旁,不敢就位彈琴的時段開始,正因為黃家正是小天才,所以即使只是黃口孺子,即使只是理個小平頭,但是古靈精怪的模樣,彈起琴來就雙目烱然的模樣,就是極為吸引人。
因為,崇拜天才,舉凡天才的傳奇都能吸引目光,況且只要坐在鋼琴般人似乎就活了起來,音樂在他的身上燃燒,音樂的光芒在他的手指和軀體間流動,骨碌碌的眼神轉動,豎尖尖的敏銳聽覺,以及行雲流水的彈琴指法,他的錄音演出,真的就有如杜甫形容公孫大娘舞劍時所用的最高級形容詞:「瀖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人是活的,音樂是有生命的,少年彈琴能有如此光采,除了天才,你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了。
音樂紀錄片紀錄了傳奇音樂家的傳奇人生,不論是他是11歲的黃家正或是88歲的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首要的是音樂,其次才是人,《音樂人生》的脈動掌握深諳觀眾心理,因此能夠先以傲世傳奇捉住的眼睛,繼而再以黃家正的恩師羅老師教他如何用肢體去教釋貝多芬的音樂,他也確能記住細節,再逐一實踐在自己的錄音表演上,精準,不但是音樂演奏家追的極致標竿,也同樣是剪輯律動上的至高准繩,《音樂人生》能夠在金馬獎賽會上打敗劇情片的如雲高手,奪下剪接和音效獎,關鍵就在於導演張經緯本身是提琴手,嫻熟音樂,知道音樂高妙所在,又有足夠的影片細節足以左證教學和表演時的互動場景,因此得能建構極具說服力的音樂奇觀。
《音樂人生》華麗的是音樂,復雜的則是人生。古今天才都難以避免的挑剔、孤僻、驕傲等生命個性,他兼而有之,兄妹嫌他難搞,同學嫌他挑剔,面對著這位鋒芒畢露,又愛露才揚已的早熟學生,老師的心理負擔也很重,畢竟在音樂的世界中他早已跳過了「准不準,懂不懂」的入門境界,登堂入室到了「能不能,好不好」的層級了,但是他還是得接受傳統教育,接受以競賽為職志的音樂養成訓練,於是他難免嘮叨,難免質疑,特別是來到「彷徨少年時」的叛逆青春期,天才有了叛逃之心,天才遇上了迷航,《音樂人生》的後半段因而在添加人味的同時,也加進了辛辣佐料。
黃家正悠遊在音樂的世界中,不管是獨奏、指揮或者伴奏,他都儼然有神,那時的他不需要言語,音樂、肢體和神情早就完成了神聖詩篇,聽著他用不同的速度和指法詮釋肖邦的《別離曲》時,你會好奇他的早熟心靈到底有多縱寬?何以容得下這么細致多變的可能;看著他故意挑戰時間限制,精準要來詮釋室內樂的真正理念時,你肯定贊成他的音樂魅力。
但是回到真實人生時,年紀輕輕的黃家正卻也善於大發鴻論,他對人生的理解與信心,一如他解讀音樂時那麼精練有神,他的態度固然有雄辯辯滔滔之姿,卻也讓人覺得理不直而氣壯,太早的結論,太必然的邏輯跳躍,反而突顯了他的心虛與寂寞。
黃家正的才情與熱情,讓《音樂人生》有了起飛的跳板,黃家正的迷惑與迷失,卻也足以讓更多的人去感受他的忐忑,替他尋覓良葯處方,但是他的音樂人生才正要起步,《音樂人生》只能算是第一樂章,張經緯還得用更長的時空跨幅和創作企圖,來補充後續的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和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