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英國電影皇家舞會背景音樂

英國電影皇家舞會背景音樂

發布時間:2022-09-02 04:22:37

A. 問一部外國電影名字英國美國那類的,急~!!!!

你說的應該是《水瓶座女孩》
17歲的達芙妮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里,只有母親和她相依為命。今年夏天,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親的達芙妮決定前往歐洲去尋找那位身為英國皇家貴族的父親;亨利·達什伍德爵士。
父女相認,亨利接受了自己這個女兒,白金漢宮里沉悶窒息的生活和煩瑣的禮節與芙妮的美國生活習慣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尤其是,她的那些行為鬧出了許多笑話,也引起了父親所在的貴族家族的非議,甚至促動整個上流社會的尷尬,直至影響到了父親的社會地位和政治聲望。

B. 一部電影 背景是二戰時日本人俘虜了很多美國女人到新加坡的一個島上

電影名字叫《天堂之路》。

《天堂之路》是199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執導,格倫·克洛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凱特·布蘭切特、寶林·科林斯主演。

該片講述了二戰期間的新加坡日軍集中營中,一群由不同國籍的女性在組成的合唱隊,用優雅的樂曲讓因遭受非待遇而近乎絕望的獄友們產生對生的渴望,體現了女性勇氣,友誼與力量。



(2)英國電影皇家舞會背景音樂擴展閱讀:

《天堂之路》劇情簡介——

1942年的一個晚上,駐扎在新加坡的澳大利亞和英國軍人正在舉辦一個盛大的舞會,大家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坐在一起悠閑的聊天。正在這時一聲炮彈的巨響,打破了喧鬧的氣氛,驟然間鴉雀無聲,戰爭來了!

澳軍上尉立即發布緊急命令,所有的女人和兒童全部撤退,軍人們准備迎戰。在草草的告別後,女人和兒童們登上了回家的大船。船在大海上小心的航行著,船上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直到天空中突然出現日軍的戰斗機向她們實施了猛烈的轟炸,迫使她們棄船,跳入水中,尋找生路。

黑夜過去了,一些倖存者經過一夜的漂泊,來到了一個小島,被島上的日軍抓到了集中營,集中營里有許多的婦女和兒童,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但遭受著同樣的命運。

在集中營里他們忍受著非人的待遇:集中營里的環境很差,很多人感染上了瘧疾等疾病。一天一位老夫人患病,生命垂危,為了給老人治病,一位叫魏英的女囚在深夜日軍防範性降低時,冒險在集中營的鐵絲護圍旁用自己的物品和外面的人交換了一些葯物,被日軍發現後活活燒死。

日軍們不給她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品,一次女囚們在洗浴時為了爭奪一塊小小的肥皂而動手打架。在這里婦女和兒童經常挨餓,還要像奴隸一樣的工作,斷絕一切與外界的聯系。這一切使得人們對生活很絕望,對未來沒有希望,有許多人在絕望中死去了。

在皇家音樂學院受過訓練的英國人愛德麗亞看到人們在逐漸的墮落,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隊的想法,在她的努力下,他們演唱了很多優稚的古典曲目,為他們枯燥的生活平添了樂趣,找到了自我的價值,讓近乎絕望的囚徒們產生了對生的渴望。

1945年,戰爭結束了,日軍撤出了集中營,女囚們重新獲得了自由,她們抱在一起歡呼雀躍,在愛德麗亞的指揮下,又哼起了美妙而動聽的旋律。

C. 古典音樂家的資料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概況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志》,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鋼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鋼琴作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常表達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響,他繼舒伯特之後發展了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風格。他慣以數首歌曲組成套曲,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注重詩的內在意境。作為音樂評論家,他熱情推崇巴赫、貝多芬,贊譽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積極評論,對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6首,序曲,鋼琴、大提琴、圓號協奏曲,弦樂、鋼琴重奏曲,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大量鋼琴套曲、聲樂套曲,歌劇;他的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詳細情況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只能業余學習音樂。由於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於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城。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他七歲時學習鋼琴,十二歲開始嘗試創作。1828年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830年師從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當時他立志要當一個鋼琴家。當他通過曲折的斗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在舒曼隨維克學習鋼琴期間,與他的女兒克拉拉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們沖破家庭阻力,通過法院干預幸福地結合了。在為克拉拉而斗爭的同時,舒曼也在為「新音樂」而斗爭著。他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雜志》,為反對當時陳腐、保守、庸俗的音樂風氣而斗爭,並正確地向讀者介紹古典音樂。因此,《新音樂雜志》成為了當時德國進步音樂思想的喉舌。
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他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結婚的一年間共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
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名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之後還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
[編輯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1)
愛能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偉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開舒曼家大門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他這一生會與這扇門里的女人結下不解之緣。
舒曼聽說來了客人,從書房裡走出來,他穿著便服和拖鞋,文靜而憂郁,聲音低得簡直難以聽辨,目光親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頓時擺脫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創作的一首C大調鋼琴奏鳴曲的草稿,請舒曼指教。
舒曼打開琴蓋,讓勃拉姆斯坐下來彈奏。他還沒彈完一頁,站在他背後的舒曼就輕輕按了下他的肩頭,親切地說:「請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聽到……」
克拉拉是他的愛妻和著名鋼琴家。
當克拉拉走進客廳的時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這時的克拉拉雖然已經過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時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個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時期。克拉拉高貴的氣質和風度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無比靈巧地在琴鍵上滑動。當他彈完一曲站起來時,舒曼熱情地張開雙臂抓住他,興奮地喊道:「天才呵!年輕人,天才!……」
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記里寫道:
「今天從漢堡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歲,是由神直接差遣而來的。羅伯特說,除了向上蒼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別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斷的評論之筆,為《新音樂雜志》寫了著名的音樂評論《新的道路》,熱情地向音樂界推薦這位新的天才。
這是他一生最後一篇音樂評論。
他還運用自己的影響,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請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裡。那些天,這對大師夫婦整天議論的就是這個金發青年。
他們深深地被這個年輕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這對音樂大師夫婦征服了。他不僅出於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欽慕他們的智慧和人格。
這個年輕人出生於漢堡的貧民窟,少年時代即為生活所迫而混跡於酒吧間里;缺乏受教育的機會,也無從學習禮儀。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禮節,脾氣近乎乖戾。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有著很多農民的習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麵前,卻像換了一個人。
尤其是對於克拉拉,這個女人無論在知性、教養和氣質上都要比他優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後,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麵前,就處處感覺到她比自己優越。
他崇拜她。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2)
在這次有決定意義的會見之後,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結婚四年後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現神經虛脫症狀。後來,甚至連聽到音樂聲音,神經都無法忍受。他父親死於精神病。這種遺傳症是他的致命傷,也給他和克拉拉如詩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陰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個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聲音所折磨。接著在一個下雨天,連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萊茵河橋上,跳下激流中。幸虧被人發現,送進了瘋人院。
當時,正在漢諾瓦的勃拉姆斯,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便什麼也顧不得,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
克拉拉正懷著第七個孩子,這樣可怕的打擊使她悲慟欲絕。勃拉姆斯成了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親的唯一可信賴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難感召了他的勇氣和同情,使這個木訥的、有點粗俗的年輕人變得感情細膩和無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們,當克拉拉外出表演時,他就在家裡看管孩子。他還曾一本正經地給克拉拉寫信,不厭其煩地告訴她:「孩子們不肯用功學習ABC,我給他們吃了許多糖果,還是沒用,真拿他們沒辦法。」
他還代克拉拉去瘋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詳細地寫信告訴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繪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時的情景:
「他吻著它,然後哆哆嗦嗦地雙手捧著它放下來。這真是最動人的一幕。他那優美而沉靜的動作,他說到你時所表現的溫馨,以及他見到你的肖像時的欣悅,我都無法加以描繪,只能讓你自己用最美的想像去摹擬了,我是快活得幾乎要醉倒了。」
這時,勃拉姆斯的創作正處在最初的高潮中,由於與舒曼的交往,他終於捕捉到了浪漫派音樂的精髓,於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寫作了「B大調鋼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靜的時候,他就彈給她聽,徵求她的意見。有時候,又根據舒曼送給克拉拉的主題,彈出一首美妙的變奏曲。
長期以來,克拉拉一直作為繆斯女神受人崇拜。現在,當她痛苦而又疲憊不堪的時候,還能給一個年輕的崇拜者以靈感,不能不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這使她的心境變得開朗一些。
在這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親切氣氛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愈顯熾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為了道義上的責任感回到克拉拉身邊去的。而今,他已經不可能和克拉拉分離了。
克拉拉為了療養,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聞訊立即趕到克拉拉身邊。幾個月後,克拉拉到荷蘭旅行演出,勃拉姆斯為了和她相聚幾天,花去了他僅有的金錢,趕到鹿特丹去伴隨她。
勃拉姆斯起初對於克拉拉的虔誠的崇拜和真摯的情感,很自然地漸漸變成了熱烈的愛情。雖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歲,而且,是七個孩子的母親,但這一點也沒有減退他對她的眷戀。相反,由於她對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對於悲痛的忍耐力和自製力更使他欽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師的妻子,這時,舒曼正落於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恆的愛情奉獻給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愛她,只能把她看作母親般的朋友。
他幾次放棄可以出名和賺錢的工作機會,只是為了留在克拉拉身邊。他不斷地給她寫情書,傾訴自己的肺腑之言,但這些情書一封也沒有送到克拉拉手裡。因為,他從克拉拉那兒理解了愛情的真正的涵義,看到了自我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熱情,理解他想要為她獻出一切的狂熱。但他更愛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誠。她也原諒他的稚氣。她以女性的溫柔引導他面向現實,又以母性的愛撫慰他騷動的靈魂。
整整兩年,勃拉姆斯的整個生活,全部是為了克拉拉,為了那種純潔的、崇高的、無望的愛情,為了那種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愛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3)
兩年後,舒曼去世了。
這兩年來,漫長的痛苦並沒有減弱這最後一次打擊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現在,克拉拉自由了。
過去兩年裡,那些熱衷於散布流言蜚語的卑鄙小人們更加無恥地在那兒鼓噪著。有人甚至說,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後一個孩子的父親。
然而,勃拉姆斯卻出人意料地離開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懼怕那些閑言碎語,而是因為,他越來越感到他的愛情是道義所不容許的,而且,這種愛情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這種感情與理智、感情與道德的沖突越來越尖銳。不能忘卻的愛情和難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靈里撕咬著,使他感到莫大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舒曼的死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舒曼解脫了。他也解脫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這也是克拉拉教會他,給予他的。
勃拉姆斯學會了控制,但痛苦並不會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樂中找到寄託,他的激情從心底里流瀉到五線譜上。
他從這時開始構思《C小調鋼琴四重奏》,寫好後一再修改,直到20年後才最後完成。從他筆尖流出來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當他把剛寫好的第一樂章拿給他的朋友看時,解釋說:「請想像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於他,已沒有別的出路。」
六年後,當他把這四重奏全稿送給他的朋友時,在信中寫道:「我把這首四重奏純粹作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後一章的一幅插圖。」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暗示了他那維特式的痛苦。
最後,在他離開克拉拉20年後,他把這個作品交給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
維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則用音符記錄下維特式的痛苦。
維特沒有出路。藝術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離開克拉拉時只有23歲,他20年後還沒有忘卻這種痛苦。《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愛情的紀念和痛苦的結晶。
《C小調鋼琴四重奏》是個標志,是不能忘卻的愛情的標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標志,也是這種永恆的沖突的標志。 音樂大師的愛情: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為塵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愛
依然填滿我們之間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臨為止
這樣
我怎能擁有你,CLARA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將對CLARA的愛,轉化為音符,堅持著CLARA的相信
布拉姆斯G大調
第一號奏鳴曲,第一樂章
一段哀怨無法實現的愛情,
單純、深刻的無奈
因為布拉姆斯愛上的
是對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對她的愛人舒曼說,
我會永遠追隨你,
即使死亡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舒曼
a小調《鋼琴協奏曲》, 作品完成於1845年。1841年舒曼試圖改變傳統鋼琴協奏曲的寫法,作了《鋼琴主奏a小調幻想曲》的單樂章鋼琴協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後來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兩個樂章。該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當時,他和克拉拉的愛情沖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創作也隨之出現高潮。樂曲主題鮮明,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為之而斗爭的信念。雖然在外表上與古典的協奏曲相比並不顯得新穎,但實質上這是一首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協奏曲。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熱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樂章的第一主題在a小調上,顯得壓抑、痛苦(片段1)。 第二主題則在明亮的C大調上展開,光明,富有幻想色彩。這兩個主題的發展時而痛苦哀嘆,時而浮想聯翩;時而冥想苦想,時而慷慨激昂。表現了堅韌的斗爭精神。
第二樂章:間奏曲,優雅的行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這個樂章充滿著極為甜美的感情,簡直像一首浪漫溫和的協奏型牧歌。樂曲在開始時,弦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柔和地展開主題。這種醉人的氣氛,在以往的協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認為這里是在描寫克拉拉動人的形象。樂章結束後不停留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鋼琴輝煌地奏出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樂思,弦樂器以閃耀般的音階性上升加了進來。主題舞蹈性旋律稜角分明,有一種向一切鄙俗勢力宣戰的氣勢(片段3)。這一樂章的結尾由鋼琴奏出了絢爛的旋律,充滿熱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華麗地結束樂曲。

舒曼-《狂歡節》

狂歡節寫於1835年,這時的舒曼25歲,在音樂事業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巔。在這部作品中既洋溢著舒曼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樂批評個性。舒曼不僅在文字上能夠寫出犀利而個性鮮明的音樂評論,在作曲時也愛用音符表現自己的批判精神。《狂歡節》不同於自巴羅克時期以來逐漸形成一定規范的套曲形式——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個樂章,體式較為龐大,每個樂章的內部結構也比較復雜。舒曼的鋼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許多活潑靈動的短曲組成,或者幾乎就是由一串鋼琴小品連綴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題思想。《狂歡節》套曲由21首短曲組成
舒曼為這部鋼琴套曲取名為《狂歡節》,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歡節風俗,又戲劇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謎游戲。狂歡節是天主教國家在大齋前舉行的歡慶活動,起源於古代慶祝新年的到來和大自然復甦的節日。各國的狂歡節日期不盡相同,但狂歡節的慶祝方式基本一致,即化裝遊行和歌舞狂歡。歷史上最熱烈的狂歡節是羅馬狂歡節,現代最著名的當屬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近些年一些西方城市又有恢復狂歡節的趨勢。舒曼的《狂歡節》套曲假借狂歡節上化裝舞會的習俗,21首小品各代表一個人物的音樂素描,性格化的音樂就是人物的化裝面具。其中的幾首小品中還用音符字謎拆解的主題貫穿,這個做法又出自舒曼的一次愛情經歷。他在寫《狂歡節》時,用阿什這個地名拼寫的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音樂主題,這四個字母又是舒曼自己姓氏中的字母,四個字母變換組合方式,又形成這個主導動機的變體。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部分曲目的音樂主題由這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這樣一來,整部套曲的內部就貫穿著一個主題音型,使各首單曲之間有著聽感上的關聯,就像是一組連貫的主題變奏曲。舒曼在套曲的總標題《狂歡節》之下,還加了一個副題:「四個音符的玩笑」,後來出版時定名為《狂歡節:四音美景》。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寫音樂不是舒曼的創舉,在西方,人們很愛玩字母拼合的字謎游戲,這種游戲帶到音樂里,就成了音符游戲,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寫過這類音樂。
在《狂歡節》里,經過第一首《前奏曲》之後,各色人等便相繼粉墨登場。這里有法國傳統丑角皮埃羅,皮埃羅白衣粉面,神色憂郁,他以哲學家的身份自比,常說些故作高深的格言,引人發笑。在皮埃羅之後出現的是他的搭檔阿爾列金,阿爾列金蹦蹦跳跳、吆喝不停,揮舞手中長鞭,丑態百出。後面出場的還有義大利喜歌劇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賓娜,有《賣弄風情的女人》在搔首弄姿,有《蝴蝶》在其間穿梭往來,《跳舞的字母》忽閃跳躍,穿插其中。狂歡節上的主要群體是向庸夫俗子進攻的「大衛同盟」。 大衛同盟是舒曼主編《新音樂雜志》時虛構的音樂盟友會,他把符合自己音樂主張的音樂家的名字列入同盟會,用這些名字發表文章,闡明自己的音樂主張,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門德爾松、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詩人海涅。這個假設的組織取名「大衛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衛為同盟的庇護者,大衛王是強有力的戰士,又是傳奇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大衛同盟」里最主要的兩位盟員是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這兩個名字其實是舒曼自己的兩個筆名,兩個人代表著舒曼的兩個側面,弗羅列斯坦熱情而尖銳,態度直率易沖動,約瑟比烏斯沉靜文雅,是富於幻想的詩人。在《狂歡節》里出現的「大衛同盟」盟員除了形影不離的弗羅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還有馮•弗立肯、後來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維克、肖邦、帕格尼尼。盟友們在狂歡節舞會上快樂地聯合起來跳舞狂歡,最後把庸夫俗子徹底打敗。鋼琴套曲《狂歡節》的構想非常奇特,音樂形象素描很成功,曲作者以快樂又辛辣的嘲弄來諷刺當時德國音樂愚鈍保守的評論家。作品發表以後第二天,就有人對號入座,來批評《狂歡節》,結果又招來舒曼在《新音樂雜志》上的更強烈的諷刺。 現在人們在欣賞鋼琴套曲《狂歡節》時,往往只注意在音樂里尋找那四個字母代表的音符構成的主題,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精巧和浪漫主義特性,更少想到做為音樂評論家的舒曼在為浪漫派音樂開拓道路所付出的努力。本曲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的問世,在當時不僅僅標志著一種嶄新的"浪漫主義鋼琴曲"的出現,更表現出作者在藝術方面勇於革新的批判精神。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曼弗雷德》序曲 英國詩人拜倫的哲學詩劇《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個對人生和人類都感到失望的人。 他懷疑知識、科學,鄙視芸芸眾生的命運;他遠離愛情,寧願忍受折磨和熬煎,獨自過著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與此同時,他也摒棄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現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現出一種任何反動勢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堅韌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對當時那種偽善的社會產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觀哲學思想的混合體,他同舒曼的內心世界有著某些相近之處,因此對舒曼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舒曼為拜倫的這部詩劇寫了十六段配樂,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誦伴奏和器樂間奏。其中最傑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說,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氣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構思深刻、和聲新穎以及如詩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劃取勝。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樣,這首序曲也有較多的主題,用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刻劃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開始時,全樂隊奏出三個強有力的切分和弦,給音樂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段引子的主題描寫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說絕望的神傷(片段1)。
奏鳴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題,體現出曼弗雷德激動、熱情、苦惱、絕望等各種情緒和內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奏出,表現出主人公溫柔的一面,在情緒上不同於第一主題,但仍然籠罩著陰暗、憂郁的迷霧。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這部序曲中有著真正的交響式發展,他憤世嫉俗的神態、慌亂不安的憂郁情緒、懷念戀人的憂愁、內心的種種矛盾沖突,都以磅礴的氣勢體現出來。曼弗雷德的結局是悲慘的,他竭力尋求的"忘懷"始終無法覓得,他在詩劇結束時終於平靜地死去。經過序曲的引子主題再現,全曲結束。

舒曼-《詩人之戀》

舒曼
聲樂套曲《詩人之戀》,作品創作於被稱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這一年作者與其深愛的克拉拉結婚,它可以說是舒曼的愛情日記。作品共包括十六首聲樂作品,歌詞來自海涅的《抒情的間奏》的六十五首詩。這組作品不僅是舒曼聲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藝術結構最完整的傑作。
《詩人之戀》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曲調,有婉轉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質的《燦爛鮮艷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質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兒們如果知道》等,也有遼闊嚴肅史詩性的《萊茵河》 (片段3)等等,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聲樂作品。

舒曼-書籍

《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 (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鋼琴曲選》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參考資料

《羅伯特·舒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德)邁爾 著,杜新華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舒曼簡易鋼琴小品集錦》(德)特佩爾 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

參考資料: 網路
回答者: 11111ju - 一級 2010-2-6 18:35

我提供點第二個問題的資料!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一八二○年做為終點(不久,貝多芬逝世)。貝多芬的逝世可以看作古典音樂時代結束的標志.

D. 一個19歲的外國女歌手、(可能是歐美、英國的、我不清楚)請告訴我名字

她今年好像21了吧、叫Taylor Swift。。。。美國人
超有才!!!
你說的那首歌、叫love story
恩恩、taylor是一個很不錯的歌手!
(她還會創作)

E. 一個電影講的是一個人在一艘船上到處游盪,船上有舞會,有博物館,有音樂會,這個人邊走邊跟攝影師說些什

《俄羅斯方舟》

這是一部用數碼技術拍攝的影片,描述一位當代電影人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1700年前聖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宮殿里,同時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到他。和他有同樣經歷的是一位來自19世紀的法國外交官,這一奇遇使兩人開始了一場歷史的漫遊,目睹了俄羅斯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他漫步在宏偉壯麗的宮殿里,見證了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將軍,凱瑟琳女皇的個人生活,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後的晚餐,還有1913年最後一場輝煌盛大的皇家舞會。
在他們的時間旅行逐漸展開之時,兩人之間也不斷就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問題發生爭執:侯爵秉持西方對俄羅斯愛恨交織的傳統感情,而現代電影人卻反思和質疑著他的國家的過去和現在。

F. 是誰發明的華爾茲

華爾茲
華爾茲 Waltz

節拍:3/4

節奏:每小節有1、2、3拍。第一拍為重音。第二、三拍為弱音。

速度:每分鍾28-30小節。

風格:動作如流水般順暢、象雲霞般光輝。瀟灑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連不斷的瀟灑旋轉。享有"舞中皇後"的美稱。

作用:華爾茲具有一切舞蹈的所具備的作用。人們都一致認同華爾茲是交際舞中之王,高貴典雅,在交際埸合中以舞交流而跳不好「舞王」,不會被異性所關注的。讓人神魂顛倒,唯有漂亮流暢的華爾茲!

華爾茲用w表示。也稱"慢三步"。摩登舞項目之一。是一種3拍子的舞蹈。它原是歐洲的一種土風舞,其中一部分傳到英國,經整理規范成了英國華爾茲,即華爾茲,也就是我們慣稱的慢三;另一部分傳到歐洲中部,仍然保持土風舞熱烈、純朴的風格,經整理規范了維也納華爾茲,即我們常說的維也納華爾茲。

華爾茲擺盪的技巧

擺盪的動作與轉身動作是不能分開的,兩者之間並存的是一種引擎與輪胎的關系,沒有轉身動作,擺盪的動作將顯得 硬而不平衡,擺盪的完成表象, 要藉著身轉動作經過身體中心以及腿部、臀部的運動,還有肩膀與手臂的擺轉來達成時間運動的技巧,來完成輕盈且優雅而具有動力型態舞姿。

舞者的思考邏輯會以為上身不動就是好的現象,但肢體是自由的,舞伴之間的配合與協調更是不能受到束縛,身轉動作能使得肢體肌肉能產生鬆弛的作用,所以擺盪之前必須作好身轉動作的准備工作;雙膝松曲,自腿部以上將身體稍向前撐,雙肩放鬆平放,背腰稍微撐緊,身體重力置於雙掌。

開始移動後,舞步里所指的轉度,指的是雙足之間的轉度,並非指身體的轉度,此點必須特別注意,尤其是女士,幾乎只有前進與後退的動作,轉度則由男士全部來完成。

華爾茲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迄今為止生命力最強的自娛舞形式亦稱圓舞。「華爾茲」一詞最初來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這倒是一語破的地抓住了華爾茲舞動作的基本成分。

華爾茲一詞,據考證是大約在1780年前後出現的,而3拍子「蓬嚓嚓」節奏的圓舞則很早之前就流行於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維也納一帶的農民中;至於華爾茲類型的舞曲,則早在17世紀就演奏於哈普斯堡的皇家舞會上。
盡管華爾茲這種自娛舞蹈形式早已流行於農村,但它能夠成為城市民眾的舞蹈時尚,卻是有其社會變革和藝術趣味等多方面的原因。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其在歐洲各國的激烈影響、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工人階級的大規模出現等等,使人們對自娛性舞蹈風格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曾一度廣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謹的風格而被淘汰。身體輕松自然、風度飄逸灑脫的華爾茲一時間成了人們(特別是法國人)更能自得其樂的方式。
但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出現都必然遭到保守勢力的白眼一樣,華爾茲的迅速流行自然受到出於種種目的的反對和阻礙。除了教會說它因男女持抱近、動作旋轉過快而不道德、不文明,甚至粗俗邪惡、不堪入目外,還有原來靠教授小步舞和其它宮廷舞為生的人們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華爾茲的簡單易學和自由舒暢的特點,吸引了廣大的舞者,常常只要在一旁觀看一會兒就能學會。這種舞無需像小步舞那樣,非掌握大量復雜的花樣才能登場。
在保守的英國,華爾茲甚至被不少人恨之入骨,懼之如虎。聽聽當時報界的漫罵,就可對此略知一二了:
「如今,老年貴婦們一陣風似的繞著房間翩翩起舞,而身披輕紗的女兒們卻在放浪的華爾茲樂聲中跳躍迴旋;年老的排成長隊,如潮似涌;年輕的無拘無束,四肢放鬆;她們跟著丈夫們快步如飛,不留下一點兒新娘之夜的神秘。我們痛心地看到,在上星期一的英國宮廷舞會上,那種叫作華爾茲的法國下流被第一次介紹進來了……看到這種四肢糾纏、身體緊靠的色情舞,看到英國婦女與眾不同的莊重、含蓄的優良傳統遭到如此嚴重的歪曲,真叫人夠受了……當這種誨淫的表演局限於妓女和淫婦的范圍內時,我們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可現在,它被那受人尊重的社會階層中不肖之徒強加於上流社會,我們認為就有責任提醒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如此致人死命的瘟疫中去……我們相信,它不再為任何有道德的英國社會階層所容忍。凡是夜裡出去過的人,都不能不懷著不安的心情看到,我們的姐妹和妻子被陌生人抓住,遭到任意擁抱,圍著一個小小的房間慢跑的情景。」
然而,這種漫罵卻使得歐洲人更加熱衷於華爾茲。法國革命後的資產階級立即全面地接受了華爾茲。據統計,僅在18世紀末的巴黎,就下子涌現出了700多家舞廳。
1834年後,華爾茲傳到了美國。它在美國的第一個落腳點是波士頓,隨即傳到了紐約和費城,傳說它也曾使上流社會呆若木雞。但不久之後,到19世紀中葉,華爾茲就在美國的社交圈子裡紮下了根。
華爾茲舞的深得人心與其音樂的輕松流暢密不可分,兩位奧地利大作曲家弗朗茲.蘭納和約翰.斯特芬斯的貢獻是華爾茲舞蹈史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他們創造的威尼斯華爾茲舞蹈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他們創造的威尼斯華爾茲標准節奏是每分鍾55~60拍的快速度,,非常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美國人對華爾茲舞發展的貢獻在於波士頓舞與躊躇舞兩種華爾茲的變體。前者節奏徐緩,舞步修長,前後方向的動作較多;後者速度比較緩慢,3拍子才跳1步。
專家們認為,華爾茲舞對整個舞廳舞蹈的發展所作的貢獻中,最重要的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唯有自然的身體動作才能持久。這使舞廳舞最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非採用古典芭蕾中腳的五個位置不可了。

華爾茲起源於奧地利北部速度較快的農民舞,十七世紀末進入維也納皇宮成為宮舞,進而發展成為歷史最悠久的社交舞。華爾茲根據速度分化為快慢兩種之後,人們把快華爾茲稱為維也納華爾茲,而不冠以「維也納」三字的即慢華爾茲,它是由維也納華爾茲演變而來的。作為三步舞的華爾茲,其基本步法為一拍跳一步,每小節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節跳兩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

快慢兩種華爾茲都以旋轉為主,因而有「圓舞」之稱。華爾茲因速度慢,除多用旋轉外,還演變出多復雜多姿的舞步,其中有不少舞步在步法上與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基本相同,只是節奏和風格不同。再加四大技巧在華爾茲中得到全面和充分的體現,所以它被列為學習國標舞的第一舞種。

華爾茲舞步在速度緩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暢地運行,因有明顯的升降動作而如一起一伏連綿不斷的波濤,加上輕柔靈巧的傾斜、擺盪、反身和旋轉動作以及各種優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莊重典雅、舒展大方、又華麗多姿、飄逸欲仙的獨特風韻。它因此而享有「舞中之後」的美稱。

華爾茲速度雖慢,但技藝難度大,要先練好基本步,再學習各種變化步、花樣步以及組合和套路。

華爾茲的先驅是Boston,大約在1874年被一個很有影響的「Boston Club」從美國引入並傳入英格蘭。然而,僅在1922年後,華爾茲就像探戈一樣風靡一時。奇怪的是當時的男女舞伴是一個跟著一個跳舞的,一點也不像我們現在那樣。一戰後華爾茲立即成形了很多,1921年她的基本步伐就規定為:出腳,出腳,並腳。當1922年時Victor Sylvester 獲得了冠軍,當時英國華爾茲節目只包括了右轉、左轉、轉向(比現在初學者所學的還 少)。1926到1927年華爾茲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高,基本動作變成了:出腳,旁腳,並腳。

因此,很多變化步才成為可能, 皇家舞蹈教師(ISTD)已對這些步伐作了標准化, 規范化,現在其中的很多步伐仍在跳.

G. 華爾滋的節拍是

華爾滋的節拍為一拍跳一步,每小節三拍跳三步。

華爾茲用W表示。也稱「慢三步」。摩登舞項目之一。具有優美、柔和的特質,舞曲旋律優美抒情,節奏為3/4的中慢板,每分鍾28到30小節左右。

每小節三拍為一組舞步,每拍一步,第一拍為重拍,三步一起伏循環,但也有一小節跳兩步或四步的特定舞步。通過膝、踝、足底、跟掌趾的動作,結合身體的升降、傾斜、擺盪,帶動舞步移動,使舞步起伏連綿,舞姿華麗典雅。

(7)英國電影皇家舞會背景音樂擴展閱讀:

華爾茲一詞,據考證是大約在1780年前後出現的,最初來自古德文「Walzl」,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

而3拍子「蓬嚓嚓」節奏的圓舞則很早之前就流行於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維也納一帶的農民中;至於華爾茲類型的舞曲,則早在17世紀就演奏於哈普斯堡的皇家舞會上。華爾茲是體育舞蹈中歷史最悠久的。

盡管華爾茲這種自娛舞蹈形式早已流行於農村,但它能夠成為城市民眾的舞蹈時尚,卻是有其社會變革和藝術趣味等多方面的原因。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其在歐洲各國的激烈影響、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工人階級的大規模出現等等,使人們對自娛性舞蹈風格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曾一度廣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謹的風格而被淘汰。身體輕松自然、風度飄逸灑脫的華爾茲一時間成了人們(特別是法國人)更能自得其樂的方式。

H. 交誼舞一共有幾種

交誼舞分為第一類現代舞和第二類拉丁舞

一、第一類現代舞

1、華爾茲(Waltz)

2、探戈(Tango)

3、狐步(Foxtrot)

4、快步(Quick Step)

5、維也納華爾茲(Viennese Waltz)

6、布魯斯舞(Blues)

二、第二類拉丁舞

1、倫巴(Rumba)

2、恰恰恰(Cha Cha Cha)

3、桑巴(Samba)

4、鬥牛(Paso Doble)

5、牛仔舞(Jive)

交誼舞的起源

最早起源於歐洲,在古老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自16、17 世紀起,交誼舞已在歐洲各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故有「世界語言」之稱。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交誼舞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所以又稱它為「國際舞」。

交誼舞早在1924年的時候,便傳入了中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誼舞在中國還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後,進入八十年代,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范,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I. 求一部外國老電影!故事的大概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年輕女保姆對她的僱主說她是一位公主

英格麗·褒曼主演的《真假公主》?
劇情: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沙皇和他的家庭被逮捕及處死。但越來越多謠傳說沙皇最小的女兒——最高貴的公主殿下安娜斯塔西亞依舊僥倖存活著。傳聞安娜斯塔西亞公主將是王朝在英國銀行巨額存款一千萬美元的唯一繼承人。1928年,俄國將軍波寧受流亡在北歐的俄國皇太後之託,開始尋找公主的下落。然而費盡波折不但找不到公主,委託金也即將耗盡,一個精神錯亂的女人,沒有任何證件,被波寧在一家精神病醫院發現。她有著與公主安娜驚人相似的容貌。經過波寧親自監督的毫無人情味的訓練下,她忍受過來,完成了從灰姑娘到貴夫人的轉變。 真假公主
將軍把皇室禮儀及許多地名人名教給她備用,結果訓練出來的公主幾可亂真,連伺候公主的女僕都難辨真偽。只有流亡丹麥的皇太後不為所動,任憑她如何努力都不相信她是公主。她緊張之下輕輕的咳了幾下,太後大驚,忙問她為何咳嗽,女子回答她害怕時總會咳嗽,太後於是宣布失散的公主終於找到了,原來公主害怕時咳嗽是只有太後才知道的秘密。太後連忙准備盛大的記者會和皇家舞會,來迎接公主的歸來,但真假公主和將軍卻不知去向,原來他們兩人已發現彼此相愛甚深,榮華富貴怎能比得上兩情相悅呢?

J. 英國的吸血鬼電影有哪些

吸血鬼日記
女同志吸血鬼殺手
新月
吸血鬼新娘
黑暗中的魔鬼撒旦
德庫拉和情婦們
魔王德庫拉
暮光之城
吸血鬼1,2,3
德庫拉的惡夢
夜訪吸血鬼
吸血鬼萊斯特
被詛咒的女王
偷屍賊的故事
惡魔邁諾克
潘朵拉
吸血鬼阿蒙
吸血鬼維多利奧
梅瑞克
血和黃金
吸血鬼的舞會
夜訪吸血鬼
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
決戰異世界1 2
吸血鬼獵人D
魔咒女王
吸血萊恩
皇家國教騎士團
吸血鬼德古拉
惡夜追殺令
血祭
天師捉妖
吸血僵屍
吸血鬼傾巢而出
聖魔之血
吸血鬼的印記
致命吸血
德庫拉的女兒
邪惡的永生
吸血鬼住在隔壁
吸血僵屍
魔誡墳場
不死的傳說
妖夜慌蹤
地獄男孩
地獄男孩
守夜人
吸血鬼也瘋狂

閱讀全文

與英國電影皇家舞會背景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台詞語錄大全 瀏覽:467
用微信買電影票流程 瀏覽:416
我買了電影票英文翻譯 瀏覽:417
惡人報喜粵語完整版電影 瀏覽:113
武隆橫店電影院今日放映 瀏覽:582
電影隱形人中文版本 瀏覽:17
什麼電影在大連拍攝 瀏覽:213
法國電影不明來歷的女孩 瀏覽:487
日本電影海嘯愛情電影 瀏覽:542
兩個一樣的女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69
紀文君電影大全 瀏覽:962
求一部類似九歌的電影 瀏覽:688
警匪吳鎮宇電影完整版 瀏覽:779
愛情公寓電影多會兒上映 瀏覽:520
電影票超時能看下一場嗎 瀏覽:344
白蛇傳電影免費看完整 瀏覽:100
北海恆大電影院地址 瀏覽:622
柏林電影節將在線上舉行 瀏覽:830
找一部實驗室有異形電影 瀏覽:661
什麼腦電影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