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教室。裡面的音樂老師應該是傑克·布萊克主演的
② 豆瓣高分榜的音樂電影除了《鋼琴家》、《百鳥朝鳳》,還有哪些
《心靈捕手》是格斯·范·桑特導演,馬特達蒙,羅賓威廉姆斯,本阿弗萊克主演的治癒電影,這部電影在70界奧斯卡獲得了最佳劇本獎而羅賓威廉姆斯也獲得了最佳配角獎。
這部電影在豆瓣TOP排名81評分8.8是十分經典的教師題材電影,可是這部電影給我感動的點不僅僅是羅賓威廉姆斯拯救馬特達蒙扮演的天才少年威爾的故事,而是對人生的探討,對友情的詮釋,對愛情的描繪都成為這部電影成為經典的原因。
電影主要講述一個天才少年威爾作為一個孤兒童年飽受欺凌,但是他卻有超越常人的數學天賦,他能輕易解開麻省理工大學數學系教授出的難題,哪怕全世界只有兩個讓你解開過的數學難題在他那裡卻能輕而易舉的解開,可惜由於沒有接受過正經系統的教育,他卻做著建築工人清潔工等工作,而且經常跟朋友在街頭尋釁滋事,麻省理工大學的數學教授蘭博意外發現了威爾的天賦不想其浪費天賦於是找到威爾決定拯救他,找來了心理醫生跟催眠師,由於威爾童年受過巨大的打擊,而且極具天賦的他在自身周圍設了一個保護層,任何想接近他的人都被他用超群的智商趕走了,藍波無奈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學同學西恩,西恩跟威爾的第一次談話也因為威爾的攻擊性而不歡而散,不過也讓西恩對他展開了興趣,其實這段也是為之後西恩跟藍波有相同的經歷做鋪墊,經過幾次談話西恩始終再問威爾到底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你可能在書裡面學習了不少知識,直到一些別人不知道的理論也可能懂愛情或者上過幾次床,可是如果你不打開心扉我無法認識你我們也無法溝通,後來威爾主動跟西恩談自己的愛情面臨的困惑,而西恩也跟他說自己去世的妻子包括妻子的不完美和自己因為這些不完美對妻子的愛,威爾總覺得自己太聰明如果對任何一個事深入了解都會覺得不完美,而西恩告訴他每個人都不完美,正是因為你自己的不完美你才拒絕繼續下去,你可以一輩子不認識任何人,這是極好的哲學。
後來西恩跟史凱蘭走在了一起,因為史凱蘭是一個富家女,所以西恩對待這段感情總是患得患失,他總認為自己配不上她,在史凱蘭決定要去加州尋找記得生活的時候,西恩覺得史凱蘭在加州很快就會找到新的朋友同時拋棄他而史凱蘭只說「我愛你」如果你愛我就跟我去加州如果你不愛我你告訴我就會消失,而這時威爾說了句「我不愛你」然後就離開了,其實對於威爾而言他愛著史凱蘭,可是最大的困惑是離開這里,因為這里是他的安全區他有最信任的三個死黨,這時他的好朋友查克(本阿弗萊克飾)的一段話改變了威爾的生命,他說你應該離開這里,你不屬於這里,你擁有我們不具有的天賦,如果50歲你還來我家看球喝酒那麼我會殺了你,你可能沒覺得對不起自己不過你一直在這就是對不起我們,你擁有我們不具備的天賦卻在輕易浪費,這是我們願意拼盡一切換來的東西,每天我見你最開心的時光只有10秒就是我開車去你家接你打開門的這段時間,如果發現你還在我就會很沮喪,我多麼希望你哪一天離開這里,一聲招呼都不打。然後威爾又去找到了西恩,西恩給他看了自己小時候也被虐待的慘痛經歷,而且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直接擊垮了威爾心裡最後的一道防線,威爾哭泣的跟西恩擁抱在了一起,這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信任。影片的最後威爾駕車去了加州尋找他的姑娘史凱蘭,他終於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向跟面對真實的內心世界。
這部電影感動我的地方有三個,師生情,友情,愛情。威爾是一個天才少年由於不幸的成長經歷他封閉自己偽裝自己不願意坦露心扉,把一層面具掛在臉上,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可是他卻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學習天賦,教授藍波不想放棄他,所以讓西恩來改變他的人生,而西恩用自己的真誠用自己的故事來感染威爾,他像威爾敞開心扉希望推心置腹的交流,兩個人都有共同的愛好也都有共同的創傷,西恩經歷妻子的死亡後不願意打開自己的心靈,而威爾的到來也讓西恩願意去嘗試新的生活,兩個人最後的擁抱算是影片的高潮,兩個心靈受過創傷的人互相拯救互相幫助,最後走出自己人生的陰霾,奔向自由的真實的嚮往的新生活。
友情貫穿了整部電影,主角威爾有三個死黨兼兄弟這是他最信任的三個人,因為所有人都拋棄了他,只有這三個人願意一直跟他在一起,他們一起工作一起打架,這是威爾成長中唯一的快樂唯一的依靠,甚至為了他們願意放棄藍波教授給的工作放棄跟女朋友去加州的機會,這三個朋友就是威爾的舒適區,就像我們平時不願意逃離現實的情況一樣,因為這里有我們可能得到舒適感受,所以逃離這里就很困難,反而電影裡面展現友情卻用了反其道的方式,威爾的朋友查克跟威爾說,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們一起玩耍一起笑鬧,這些都很棒很棒。但是我一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只有十秒,從打開車門 到敲門的這段時間,我多希望你哪天不在了,沒有打一聲招呼,不說再見,什麼都沒有,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這里查克作為一個朋友他在設身處地的幫威爾著想,因為作為朋友他更不想看到威爾浪費自己的天賦,泯然眾人。
而最後就是愛情,這裡面描寫愛情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過西恩的回憶,一方面是威爾跟史凱蘭的現實愛情,這裡面有三個場景表達了西恩對自己妻子的思念,第一個是第一次威爾見到西恩說:你 肯能娶錯了人,你的妻子一定出軌了。威爾用自己了解的知識判斷一件莫須有的詩,而這時西恩十分震怒,因為他不允許其他人侮辱揣測他去世的亡妻,這是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第二段是他跟威爾敞開心扉說了自己妻子的小毛病,他臉上始終掛著幸福的笑容也正因為這些小毛病他才會愛上他的不完美的妻子。最後是最終他願意去旅行願意接受新生活時它所表達的情緒,也是對亡妻最好的交代。而威爾跟史凱蘭的愛情是美好而現實的,史凱蘭雖然是富家女孩卻失去了父親,而威爾一直是在自卑中徘徊,他不相信史凱蘭是真的愛他,他是愛他的卻沒有勇氣付出真心,也只有史凱蘭在一定程度的堅持,給她足夠的信任,兩個人感情的爆發點是威爾最後給她打電話,只說了些毫無相乾的內容,可是史凱蘭只說了一句「我愛你」史凱蘭在威爾離開後這樣依然堅持的表達愛 ,這是電影里關於愛情最美的表達。威爾最終也跟隨自己的心意去找史凱蘭,我愛這個結局。
《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的要表達的主旨就是人應該如何活著,活著如何追尋自己的內心才不算枉活一生。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什麼是真正的心靈朋友,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什麼是真正的友情。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你取得了什麼,而是在於你怎麼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③ 有一個電影,就是講的音樂,有個老師叫馬修好像是個德國的篇子
放牛班的春天 (2004)
主角克萊門特·馬修老師
導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主演: 傑拉爾·朱諾 /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 凱德·麥拉德 / Jean-Paul Bonnaire / 瑪麗·布奈爾
類型: 劇情 / 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瑞士
上映日期: 2004-03-17
④ 尋找一部國外音樂老師的電影!
弦動我心
開放分類: 娛樂、電影、影視、藝術、影片
《弦動我心》(Music Of The Heart)
米拉麥克斯製片公司(Miramax, USA)1999年出品
主 演: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安吉拉-貝塞特(Angela Bassett)
葛洛麗婭-伊斯特芬(Gloria Estefan)
導 演:威斯-克雷文(Wes Craven)
類 型:音樂片
這是一個有關女性自我實現的故事。面對丈夫的背叛,羅伯塔(梅麗爾-斯特里普飾)的世界轟然坍塌了。多年來,她隨著在海軍服役的丈夫四處奔波,已毫無個人事業可言。現在這一切都幻滅了,她必須重新自食其力,同時還得撫育兩個幼子……>
⑤ 電影的名字 主要講一個音樂教師和一軍官以及其10個孩子的故事 最後那音樂老師和軍官相愛了
音樂之聲
http://ke..com/view/52764.htm
⑥ 一部國外有關音樂老師的電影
是不是----------------------
原名:Mr. Holland』s Opus
又名: 霍蘭德先生的樂章 /霍蘭先生的樂章 / 春風化雨1996 / 生命因你而動聽
還聽說有一部叫《音樂教師》,可是沒看過,不知道是什麼內容
⑦ 急需要 白南准 的簡介!!!!!!
白南准(백남준 NamJune Paik 1932-2006)
國際著名影像藝術家
世界級大師, Video藝術之父、現代藝術大師,激浪派大師,多媒體藝術家
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准這位「視頻藝術之父」最初的職業竟然是音樂家和作曲家。對此,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驚訝。
1963年,白南准成為用電視機來表現藝術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將藝術、媒體、技術、流行文化和先鋒派藝術結合在一起,影響著當代藝術、視頻和電視。
白南準是亞洲向世界輸出的第一位國際級明星。他被稱為錄象藝術的創造者。當然,電影和電視此時早已有了,但只是作為娛樂的手段。音樂家出身的韓國人白南准第一個運用早已實踐了多年的當代藝術思想來改造活動的影象。如今,錄像藝術也早就被廣泛運用。韓國為了紀念他對當代藝術的貢獻,專門創立白南准美術館。下次去韓國旅行,便多了一項游歷的項目喲。
受到全世界景仰的韓國藝術家是誰?似乎聽到了指揮鄭明勛、女中音曹秀美、芭蕾舞演員姜秀珍、小提琴演奏家鄭京和的名字。但更多的人把影像藝術家白南准視為韓國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為,與其他人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相比,白南準是創造藝術新形式的鼻祖。
從藝術影響來看,白南準的藝術知名度和曾經來華展出的勞伸伯格不相上下,但在高技術化藝術這一領域,白南準的藝術貢獻則遠遠大於勞伸伯格,盡管勞氏也在60年代大力提倡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建立「藝術與技術協會」這樣全美性網路,所以在這方面勞申伯格更多的是位社會活動家,而白南准則以大量的作品提供了新技術與新藝術觀念相統一的成功經驗,留下許多經典作品,並影響到80、90年代的國際藝術發展。
白南准1932年生於首爾,幼年隨父母避難到香港,後來作為難民又流落到日本。1956年,他在東京大學完成了音樂,藝術史和哲學的學業。畢業時,完成了一篇關於阿諾德·勛伯格的學土論文。因為受到日本唯西方化的音樂教育,白南淮對西方古典音樂充滿迷戀,為了學到正宗的西方音樂,他畢業後,旋即來到德國的慕尼黑大學進修音樂史和創作。並於1958年遇到了來講學的美國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奇,從此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突變。
1958 年,白南淮在德國的塔姆斯塔特舉辦的新音樂講習班上,遇到了前來講課的約翰·凱奇。事先,他在自己的日本和德國導師那裡聽說過這位著名的美國前衛音樂家,知通這位大師對亞洲禪學思想很感興趣,並試圖將禪宗思想引入音樂創作。白南淮當時對凱奇還持有懷疑態度。後來,他這樣描寫自己戲劇性的變化。
我帶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聽他的音樂,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美國人怎樣對待東方的遺產。但在音樂會進行當中,我的態白南准個人作品度發生了改變,到音樂會結束時,我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
白南准驚訝地發現,他在聽凱奇音樂時所獲得的無聊感與他聽禪學講座時的感受一樣,諸如「空」的概念等。白南准從凱奇的音樂中獲得對西方音樂的革命性啟發。他要放棄多年的唯西方化教育所培植的對古典音樂誠惶誠恐,頂禮膜拜的心態。這似乎有點奇怪,一位受東方思想影響的美國前衛音樂家卻讓一位飽學西方古典音樂的韓國人認識到自身文化遺產的潛力,從而和西方前衛藝術家一起反叛西方傳統經典,重塑當代藝術新視覺,這其實正是文化交流與互滲所迸發出的靈感的火花。
凱奇音樂理論中的「偶發性」和「非確定性」給白南准很大影響,其次這本身也是白南準的個人天偏好。在認識凱奇之前,他的德國音樂老師沃爾夫綱·福特納就推薦白南准到位於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因為他發現白南准對雜音和聲音的組合很著迷。而站在常規化的作曲的角度講,這種聲音無法解釋和譜成曲子,正如用繪畫的特徵與美學思想去解釋電影中的蒙太奇效果一樣,費力不討好。由赫伯特·埃默特建立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在50年代是重要的實驗音樂中心,它吸引了歐洲大批年青的作曲家。這個設在科隆的音樂工作室裝備了各種可以合成聲音和音樂的電子設備,主要探索種種電子音樂的可解性,而且強調作家之間的協作。白南准來到這個音樂工作室後,便了解到歐洲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從而逐步動搖了對西方經典音樂盲目崇拜的態度。接觸到凱奇的革命性音樂之後,他認識到有必要放棄他以前的音樂教育所形成的保守觀念。
1959年,白南准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動音樂」《向約翰·凱奇致敬》。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他摔雞蛋,打碎玻璃,砸毀樂器。這些行動並不是為了討人喜歡而是刺激和震撼觀/聽眾,同時區別於凱奇的」解放聲音」的努力,消除和混淆音樂與表演之間的界限。1961年,白南准受斯托克豪森之邀,參加了在科隆大教堂劇院的演出《原創》。當時評論界已將白南準的「行動音樂」創作學術定位為「文化恐怖主義「。作為《原創》中唯一出場的表演者,白南准演出了《單純》、《禪之頭》等作品,斯托克豪森在日記中生動地記下白南准表演的情景:」他(白南准)平靜的地走上舞台,但他的動作象內電一樣讓在場的觀眾感到震驚,他將滿把的黃豆撤向空中,豆子又掉到觀眾席上,引起陣陣騷動和噓聲。他又用紙把自己的臉裹起來,然後輕輕地將紙揉皺,又隔著紙揉自己 眼睛,直到眼淚將紙溽濕弄破,他突然大叫一聲,將紙扔到觀眾席。
白南准以音樂家的身份登上舞台,但他的表演徹底打破了觀眾的期待。有論者認為,白南准在50年代末的「行動音樂」和當時在視覺藝術領域里紅極一時的行動繪畫有一定聯系。然而,行動繪畫在60年代初便迅速衰弱下去,而摻有各種雜音的實驗音樂則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演變成傳遍全世界的電子流行音樂。但白南準的「行動音樂」所具有的強烈視覺效果使他向視覺藝術界靠攏,從而加入了當代在歐美盛極一時的激浪藝術家陣營。在參加《原創》的表演時,白南准認識了專門推介年青的實驗藝術家作品的畫廊老闆羅夫·加林。在以後的兩年多時間內,白南准和羅夫·加林一直在准備在畫廊舉辦「行動音樂」個人演示會的可能性。同時,白南准則秘密地研究將電視引入藝術實驗。作為一名電子音樂家,他整日和導線、儀表、放大器、示波儀打交道,他逐漸培養起對電子聲音和圖像的白南准個人作品互動產生強烈的興趣,他預感到打破不同學科和藝術領域之間的某種新藝術潛在力量,從而他躲到一個少人知曉的閣樓內,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做起了"解構電視和其圖像"的實驗游戲·
在羅夫·加林的支持下,白南準的第一次個展於1963年3月在加林本人的別墅內展出。這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展覽,不僅展覽場地使用了包括花園,頂樓和廚房在內的所有空間,而且許多作品象是電子儀器或裝置,既有聲音,又有形象,而且藝術家還邀請聽觀眾積極的參與,動手觸摸作品,更為特殊的是,經過藝術家改造後的電視機第一次被當作藝術的材料和媒介擺在觀眾面前。
展覽包括音樂和電視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由四架被拆散然後又重新組裝起來的鋼琴和兩架唱機及唱片組成,名為《混亂接觸》的裝置作品,以及由各種可發聲的物體所組成的《聲音體》,另外還有位於別墅內具體房間的聲音視覺裝置,例如,在注滿水的浴池內裝上一個人形模特。第二個主題由安置在一個居室內的11架黑白電視機組成,電視機象是隨便地擱到地板上,沒有任何方向和序列感,但所有的電視屏幕均在播出同樣的節目。但節目很難看清,因為屏幕上的圖像被壓縮成平行線狀,象是受到強烈的干攏。白南准將這件作品稱為《禪之電視》。這種對電子圖像的偶發效果的強調顯然是約翰·凱奇偶發音樂觀念的延伸。這個在30多年前顯得十分前衛的藝術展被當時保守的評論家指責為「新達主義的幼稚園」和「好玩的市場」。但在今天,這一展覽被認為是視頻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奠定了白南准作為視頻藝術之父的藝術史地位。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先鋒藝術家意識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的便利條件和設備的重要性,在技術進步的平台上,不斷將藝術推向時代的前沿。這一認識在21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精英界產生廣泛回聲,所在以便有了今年初夏,由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科學研究會和展覽,盡管不少論者和藝術家的認識仍停留在以藝術的形式圖解科學原理的初級水平上。但人們畢竟看到這一思考藝術的新維度。
60 年代初,白南准參加了歐洲激浪藝術家群體的音樂會,詩朗誦會和街頭表演,同時,他結識了美國激浪藝術家迪克·希金斯等人,這使白南准來到紐約,並加入了以喬治·麥修納斯為中心的紐約激浪藝術家群體。白南准注意到,紐約人對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意識的包容程度這遠遠大於歐洲的城市,這使他有充足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在電視裝置的基礎上,做新的藝術探索。
1965年,他得到了一架當時還很稀罕的攜帶型攝像機,他高興得象得到新奇玩具的孩子,拿到紐約的大街上亂拍一通,其中拍到了正在紐約公園大道的羅馬教皇的幾個鏡頭。晚上拿到紐約藝術家經常聚會的咖啡廳放映。這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認為是第一件視頻藝術作品。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白南准利用磁石的磁化作用,刻意扭曲電視屏幕上的形象或者用編輯機按自己的意圖改變電視畫面。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體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又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將圖像與電視裝置(雕塑)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視頻裝(video installation)這一在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藝術形式。在以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白南准一直努力探索video藝術的發展空間,從而成為當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作品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廣泛收藏。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他應組委會的委託,專門創作了最大的電視裝置,由1000餘台電視機組成 20米高的電視塔。白南准終於以自己的藝術回報了他的父老鄉親,藝術家本人也出盡了風頭,火紅了一把。
白南准作為第一位闖入國際當代藝術大師級寶座的亞洲人,他的藝術實踐的確能給人許多啟發。翻開任何一本歐美版的現當代藝術史,名載史冊的均是青一色的歐美白人,白南准擁有怎樣的藝術天分,從而躋身於這樣的藝術前沿呢?
首先,白南準是一位傑出的跨文化牧游者,他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兼有東西方特徵的思維方式。他的藝術啟蒙來自於戰後初建時期的日本,50年代末,又來到戰後歐洲的藝術中心德國,活躍在杜塞多夫,科隆,墨尼黑等城市。60年代初,他又轉戰大西洋兩岸,在歐美的文化藝術中心不斷穿梭。定居紐約後,持繼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在四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的藝術總是趕在時代潮流的前沿。這種跨文化牧游者的經驗,使他在越來越明顯的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某種居高臨下的自信和超逸。
其次,白南準是一位跨學科的藝術探索者,他最初在東京接受西方古典音樂和哲學的訓練,他不滿足於這種二傳手式的西方文化,而來到古典音樂的故鄉德國學習原汁原味的歐洲文化傳統。而到德國後,才發現,他所崇尚的古典音樂正在受到年青藝術力量的強大挑戰,接觸到凱奇那具有禪學色彩的音樂之後,他開始創作實驗音樂和行為表演,同時,介入席捲歐美的激浪藝術運動。以電視為中心的大眾傳媒興起後,他既而對電視前發了濃厚的興致。他和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合作,自己也不斷學習電子、光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自創電視裝置和視頻裝置兩種新技術化藝術形式。60年代末,當動態藝術(kinetic art)盛行時,他又參加過許多動態藝術展。電腦技術日益成熟後,他又利用數字化里像技術來整合電視圖像傳輸系統。白南准一直對不同學科和新技術新鮮事物抱有積極而開放的態度,努力學習,並掌握它,使新的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藝術的資源和媒介,不斷提高藝術創新能力,這是他一直給在藝術前沿的重要原因。
第三,白南準的藝術實踐完全打破了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他的作品中,觀眾感受最深的是藝術家把握新藝術能力和智慧,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觀照和深知洞見,是以藝術的方式對工業化技術化、傳媒化、商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直接參與,而不是迴避。在他的作品中,你幾乎看不到所謂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及民族性,國家主義的陳醉濫調,他的作品與當代人對當代社會最直接而又真切的感受發生聯系,所以他的作品屬於當代的國際化的和藝術家個人的創造和對社會與藝術資源的整合,這是當代藝術的本質體現。
白南準的成功還體現了國際化和地球村發展的進程中的文化互滲現象,即在這種信息化的高技術社會,任何精神,物質和技術均已轉化為人類共同的遺產,這也是一些學者所討論的文化多元論的後現代社會特徵。只有拋棄固有的成見,才能真正擁抱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白南準是這一信念的成功實踐者,總是不斷超越文化藩籬。如果白南准當初借著西方精英對「禪」的迷戀而裝神弄鬼,倒騰和販買些東方中密主義玄學,如風水呀,薩滿拉,老莊道什麼的,或許能迷惑洋人們一陣子,但決不會有今日的白南准。
----------------------------------------
跨越國界,不斷創新的白南准
生於一九三二年韓國首爾的白南准,一九五0年赴日本東京大學學習音樂,對現代作曲家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尤感興趣,一九五六年到了德國,繼續學習西方古典音樂及現代音樂,一九五八年在德國認識了對他影響極大的美國前衛音樂家凱吉(John Cage),一九六四年定居紐約,似乎非常自然的參與了當時與前衛音樂有密切關系的激流派(Fluxus)活動中。這個展覽有一部分,是以錄像、照片、和聲音記錄陳述作者的早期活動及創作,許多就是與激流派有關的行動及表演。另外也特別展現中提琴家摩爾門(Charlotte Moorman)與白南准長期合作的關系和白南准拍攝的單頻錄像作品。這些記錄不禁讓我們想起在六0年代時發芽或蓬勃的各種新藝術形式:激流派、偶發藝術、行動藝術、觀念藝術及表演藝術;白南准能沉浸於這樣一個充滿實驗、挑戰的創作環境里,與一群新世代的前衛藝術家共同開創新的藝術,致力於媒體運用於藝術的可能性(注三),不由得讓人羨慕及嚮往。
一九六五年新力公司上市的手提式錄像攝影機是影響白南准最大的科技發明。它易於攜帶的方便性,將錄制的場域延展至攝影棚外,影像不須經沖洗的實時性顯現,給予藝術家掌控畫面呈現的自主權。白南准接觸到這個新型的科技時,就像他面對電視、電子科技時,能精確、充分地運用了它們的功能、檢驗它們的社會意義、評估它們的文化價值。他將媒體運用於藝術上的觀念、具前瞻性的視野,以及創作的成就早已經在藝術史上建立了其開創的地位;他持續地研究運用最新科技的精神,也不斷地為當代藝術注入新的力量;而其跨文化、無國界的背景(韓國、日本、德國、美國),也正可能是未來全球藝術文化
發展的代表。
⑧ 德國有哪些音樂片值得一看
1.《布達佩斯之戀》
該部音樂電影講述了德國音樂史上一段著名的三角戀,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和其妻子克拉拉及青年音樂家布達姆斯的一段愛恨糾葛。在十九世紀的德國,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社會中充滿了人文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氣息,著名音樂家舒曼和其妻子克拉拉也住在這里,貧窮少年布達姆斯仰慕舒曼,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這里。舒曼被布達姆斯的天賦所打動,邀請他在家裡住下。初始,布達姆斯和舒曼一家相處極為愉快,但後來他發現自己愛上了自己的師母,為了斷絕這段戀情,布達姆斯選擇了離開。
⑨ 求一部和鋼琴老師有關的電影名稱
霍蘭先生的樂章/生命因你動聽 Mr. Holland's Opus (1995)
這部溫情感人的影片環繞一名音樂家荷蘭先生,他真正志願是作首留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其後更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也才驚覺自己成就原來是那麼大。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荷蘭先生受到學生及家人的啟示,最終明白到人生並不會常常按照我們的計劃而行,而是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的事情。
⑩ 一個(好像是德國i)電影講的是一個女老師帶著一些問題學生唱歌。 電影叫什麼
不知啊,只看過男老師帶著問題學生唱歌的,叫《音樂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