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羅生門電影音樂分析

羅生門電影音樂分析

發布時間:2022-08-29 17:14:12

Ⅰ 謝霆鋒歌曲《羅生門》是什麼含義

首先謝霆鋒的確有唱過這首歌!!!不是羅志祥的!我們小謝在很早很早以前及已經唱過了,不過是粵語版的!從日語來的。羅生門的主要用法是指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經常用於各種新聞報紙標題,如「伊能靜黃維德,娛樂圈中羅生門」、 「車禍羅生門」、「賈靜雯婚變進入羅生門」等。有小說、電影、音樂專輯等以此為名。

Ⅱ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Ⅲ 看電影也是一種享受,你覺得呢

可以這么說,但每個人對影視劇的觀感都不同,而不同的電影所帶來的結果也不同,只能說看一部好電影一部和你胃口的電影自然就是享受,但反之可能就令人難受了。

每一部電影經過創作者的宣傳路演,經過影評人的評價等等,對於觀眾來說就有了基礎期待值,一旦看的時候沒有滿足基礎期待值,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難說是享受,畢竟結果就是會讓人覺得粗製濫造。

不過想要讓電影變成享受,你還需要選擇一部對的電影,不然對你來說視聽上就是很大的折磨,畢竟一部不讓你自己喜歡的電影,確實會成為失望收場。

當然了不到電影放映完的那一刻也很難說是喜歡,所以為了規避這些問題,建議可以了解電影的類型,大概的預告片,基本的梗概,還有電影的演員陣容。當這些都契合你的喜好,那麼久沒那麼容易失望。

Ⅳ 尋找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中的背景音樂

《羅生門》是一本小說 後被拍成電影 60年前的電影了 羅志祥是有這么一首歌 可是我要的是那部電影的背景音樂

Ⅳ 《羅生門》是黑澤明哪一年的作品

《羅生門》 黑澤明

大雨瓢潑,殘破不堪的城門搖搖欲墜,三個男人躲在下面避雨。這不就是基督教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嗎?但是《羅生門》與基督教神話毫無「瓜葛」。它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平安時期(794—1184年),那座殘破的城門——羅生門,是當時日本的京城——京都的城門。《羅生門》是第一部引起國際關注的日本電影,它的第一個場景就帶有明顯的黑澤明特點——用一個畫面就把基督教和佛教的禪宗輕而易舉地聯系起來,這恐怕只有黑澤明能夠做到。通過電影語言將一種文化的神話介紹給另一種文化的受眾,同時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這是貫穿黑澤明導演生涯的理念,電影史上也由此多了幾部優秀的影片。

《羅生門》所講述的故事圍繞一起兇殺案展開,從在羅生門下避雨的三個男人的談論中我們知道:一個強盜為色所誘,攻擊一對夫婦,將丈夫綁起來,並當著他的面將他的妻子強奸了。不久人們發現了丈夫的屍體。誰是兇手?接下來三個當事者——強盜、妻子和死去的丈夫(通過女巫之口)以及目擊者樵夫分別講述了一遍事情的經過。同一件事,四個人卻有四種不同的說法。到底誰說的是真的?最後我們才知道這四個人都在說謊,為什麼?

●三船敏郎在《羅生門》里扮演強盜,他在黑澤明的多部影片里擔任主要角色。

●三船敏郎(飾強盜)、京真知子(飾妻子)和森雅之(飾丈夫)共同演繹發生在100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羅生門》的故事發生在三個不同的時間:三個男人在羅生門下避雨是現在時,法庭審理是過去時Ⅰ,兇殺案的發生是過去時Ⅱ。黑澤明用自己特有的電影語言來表現不同的時間。現在的故事發生在羅生門下,在這里「羅生門」就像一個戲劇舞台,演員們都在上面表演,像一台室內劇。法庭審理那場戲是以一個固定的鏡頭完成的,攝像機總是正對著說話的證人,這個角度是法官的視角,但是法官始終沒有出現,而且一聲未發,只聽見證人們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在拍攝兇殺案時通過迅速移動攝像機使畫面充滿了緊張和刺激,既有對當事人主觀描述的再現,也有遠距離的客觀記錄。同時黑澤明還用不同的光影效果來表現不同的時間:羅生門上烏雲密布;法庭里一片雪亮;兇殺現場陽光普照。影片里時間不斷轉換,但是不用任何解釋,觀眾們馬上就能知道是現在還是過去。

●三船敏郎(飾強盜)和森雅之(飾丈夫)在劇中——一樁案件,四種說法。

四個人的回憶先後展開,他們的分歧就在於對各自所做所為的敘述上。強盜說,他是為愛而戰,為了得到被他強暴的女子就與她的丈夫進行了決斗,經過公平而艱難的打鬥,最終他贏了。被強奸的女子說,被強盜強奸後她請求丈夫殺了她,而丈夫卻非常冷漠和鄙視地看著她,羞憤難當的她就用自己那把寶貴的短劍將丈夫刺死了。死去的丈夫則通過女巫之口表達了自己所受的傷害,他說妻子被強奸後竟然要跟強盜一起走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尊嚴,他就用妻子的短劍自殺了。樵夫說,他親眼看見了所發生的一切,事實是這樣的:強盜強暴了那個女人,剛開始他的確想擁有她,但當他發現女人的丈夫已經嫌棄她時,他也決定丟棄這個女人。女人羞憤之餘,說出了「誰是強者我跟誰!」,於是兩個男人開始決斗,其實在打鬥過程中兩個人都很害怕被殺死,最後強盜用自己的劍殺死了女人的丈夫。而夫妻兩人都提到的那把貴重的短劍樵夫說他根本就沒有看見。

●三船敏郎(飾強盜)和京真知子(飾妻子)在《羅生門》這部經典的默片里,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四個人都在某一點上說了謊話,目的是否認犯罪或僅僅是為了美化自己,總之「每個人都在言說為自己有利的話。當事人說謊時,音樂就很強烈,彷彿在憤怒的說:他們在說謊!所以本片的音樂不是純粹的音樂,它完全獨立地講述了《羅生門》的故事。本片還用音畫錯位來製造緊張氣氛或者戳穿假話和不符合邏輯的說法。本片的演員,特別是三船敏郎(飾強盜)和京真知子(飾被強暴的女子)用豐富但不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來表現人物的感情和思想,所以《羅生門》雖然是無聲電影,但卻感情洋溢,震撼人心。黑澤明不愧是一個高明的導演,他將發生在11世紀的日本的故事、斯堪的那維亞默片電影的自然隱喻手法、電影史上各個時期攝影和剪輯方面的精妙所在、還有用作解說詞的音樂……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羅生門》這部享譽世界的經典之作。在日本,《羅生門》遭遇了公開的拒絕,而在國際上它卻收獲了贊譽和電影節的大獎。

《羅生門》反映了人性的一個弱點,那就是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甚至死去的人也要為自己辯解,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榮譽而不惜說謊。黑澤明1981年出版的自傳寫到1951年,也就是《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的那一年。黑澤明在自傳中說「作為一名導演,《羅生門》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國際電影的大門;作為一個自傳者,我卻不能莊重而緩慢地穿過這道門,去續寫我的人生……如果你想知道《羅生門》之後的黑澤明是個什麼樣子,那你最好去看他在《羅生門》之後拍的那些影片,了解裡面的人物角色。因為一個人雖然很難以百分之百的坦率直面自己,但是如果他以別人的面目出現,那麼他就很難避開事實。」

●森雅之和京真知子在影片中扮演夫妻——《羅生門》是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電影。

●三船敏郎(飾強盜)和森雅之(飾丈夫)試鏡時留下的照片。

內心深處的灌木叢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改編自該小說)直指人的內心深處,分析得非常透徹,就像用外科醫生的手術刀對人心進行了解剖,它揭露了人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慾望和追求。我用精心設置的光與影的戲來解釋這種令人驚訝的慾望和追求。影片里的人們迷失在內心深處的灌木叢里,而且越走越遠,陷入了一片荒蕪。

黑澤明

《羅生門》黑澤明

劇情簡介

三個男人在羅生門下避雨,他們談論著一起剛剛發生的兇殺案。一個強盜襲擊了一對年輕夫婦,他將丈夫綁在樹上,並當著他的面強奸了他的妻子,不久人們發現了丈夫的屍體。強盜被抓了起來。四個當事人——強盜、丈夫、妻子和目擊者樵夫,從各自的角度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但說法各異。事實的真相已不再重要,事實的主觀性成為關注的焦點。

導演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初中畢業後學過繪畫,後從事與電影和文學有關的工作。26歲時他在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任助理導演,不久該公司被東寶公司接管。作為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的助手,他開始學習導演和編劇。1943年,黑澤明完成了處女作《姿三四郎》,獲得極大成功,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50年,黑澤明導演了《羅生門》,獲得當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這是日本電影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在拍完《活下去》(1952)和《七武士》(1953)後,黑則明成為日本電影界最重要的導演,他成功地將日本文化的神話展現給那些已經西化的觀眾。此外他還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亞的作品搬上銀幕,這些電影受到西方的特別關注。1957年,黑澤明導演了改編自《麥克白》的影片《蛛網宮堡》,這部傑作最終使日本演員三船敏郎成為一名國際巨星。後來兩人多次合作,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黑澤明關於武士的喜劇片《大鏢客》(1960)和《椿三十郎》(1962)也都由三船敏郎擔綱主演。1963年,黑澤明又與三船敏郎合作拍攝了《天國與地獄》,這是黑澤明惟一的一部警匪片。1975年,黑澤明導演了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拉》,先後獲得莫斯科影展金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80年,由法國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了《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晚年的黑澤明對藝術上的追求更加執著,作品的哲理性也更加深沉。1993年,黑澤明執導了自己的收山之作《裊裊夕陽情》,影片里的一位老教師每年都要與自己的學生聚會,每當有人問他是否已經准備好死了,他都說「madadayo(未休矣)」,這個詞既有「還沒有」也有「或許」的意思。1998年9月6日,黑澤明在東京逝世。

●導演黑澤明,他將東西方文化——禪宗與基督教、莎士比亞與日本古典文學,在電影里有機和諧地聯系起來。

影片資料

國家:日本

年代:1950

導演:黑澤明

編劇:黑澤明,橋本忍,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改編

攝影:黑澤和雄

剪輯:黑澤明

作曲:早坂文雄

主要演員:三船敏郎(飾強盜),京真知子(飾妻子),森雅之(飾丈夫),志村喬(飾樵夫),千秋實(飾和尚)

獲獎情況: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5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點評

《羅生門》是少數幾部真正不受時代限制的經典影片之一。
創意: ☆☆☆☆☆

創新: ☆☆☆☆

演員陣容: ☆☆☆☆☆

音樂: ☆☆☆☆☆

經典指數: ☆

Ⅵ follow羅生門歌曲表達了什麼

《Follow (羅生門)》歌曲表達「孤獨、抑鬱的人,內心看清了這人生的事實與假象,就像站在了羅生門;想逃離,卻又邁進了下一個深淵,像嬰兒一樣的無助、無所適從;想要跨過那道門,迎來新生,但我們還是我們,越清醒就越真實,在夢里有期待、在現實中有無奈」。

《Follow (羅生門)》演唱:趙偲鈺/莫叫哥哥,詞:尚予哲,曲:尚予哲,專輯:《Follow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語種:國語,唱片公司:雲夜唱片,發行時間:2021-11-30。

趙偲鈺,內地女歌手;莫叫哥哥,內地男歌手。代表作:《我都明白》、《Follow (羅生門)》、《星河萬里》。

歌詞: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

最後好像陌生人

我們離開後的那個清晨

大雨又傾盆

我們嘗盡了世間冷暖愛恨

孤獨的發問

我們像兩個無助的嬰兒

逃進那座羅生門

就讓我

一直夢一直瘋

一直走一直不停留

那些個

不安的孤獨的

寂寞的全部都帶走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

最後好像陌生人

我們離開後的那個清晨

大雨又傾盆

我們嘗盡了世間冷暖愛恨

孤獨的發問

我們像兩個無助的嬰兒

逃進那座羅生門

不敢怎麼去想怎麼去猜

怎麼發出我的疑問

為什麼孤獨的人

總是會被自己所困

或許大多數人

都想要逃離時間的圍困

可我們就是我們

除非跨過了那道門

我總是期待期待一切來得更快

我總是會依賴依賴你給我的愛

我總是在等待等待夢醒的現在

我總是會在想在想我們的未來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

最後好像陌生人

我們離開後的那個清晨

大雨又傾盆

我們嘗盡了世間冷暖愛恨

孤獨的發問

我們像兩個無助的嬰兒

逃進那座羅生門

就讓我

一直夢一直瘋

一直走一直不停留

那些個

不安的孤獨的

寂寞的全部都帶走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Where are you now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

最後好像陌生人

我們離開後的那個清晨

大雨又傾盆

我們嘗盡了世間冷暖愛恨

孤獨的發問

我們像兩個無助的嬰兒

逃進那座羅生門

不敢怎麼去想怎麼去猜

怎麼發出我的疑問

為什麼孤獨的人

總是會被自己所困

或許大多數人

都想要逃離時間的圍困

可我們就是我們

除非跨過了那道們

我總是期待期待一切來得更快

我總是會依賴依賴你給我的愛

我總是在等待等待夢醒的現在

我總是會在想在想我們的未來

我們看慣了世間的羅生門

最後好像陌生人

我們離開後的那個清晨

大雨又傾盆

我們嘗盡了世間冷暖愛恨

孤獨的發問

我們像兩個無助的嬰兒

逃進那座羅生門

以上內容參考QQ音樂-Follow (羅生門)

Ⅶ 電影《羅生門》的視聽語言是什麼

日本大映公司1950年出品,黑白片,片長90分鍾
根據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莜竹叢中》改編
編 劇:橋本忍 黑澤明 一
導 演:黑澤明
攝 影:宮川一夫
主 演: 三船敏郎(飾強盜多襄丸)
雅森之(飾武士金澤武弘)
京真知子(飾真砂)
本片於1951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獅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在風雨交加的羅生門下,賣柴人和行腳僧向打雜的轉述著一樁隱晦的罪行以及案發後的一場審問:武士和他的新娘騎乘穿過森林時,遭到強盜多襄丸的襲擊,沖突的結果是武士喪命,他的妻子被姦汙。審問中強盜說詞是,武士之妻已經被他的男性魅力所征服,是她堅持兩個男人中必須有一個為她而死,自己是在一場男人間的公平決斗中殺死武士的。武士的妻子真砂的證詞卻是,強盜制伏了她的丈夫,之後在他面前姦汙了她,強盜離去後她把自己的短刀遞給丈夫,請求丈夫殺死她;而這時自己忽然暈厥,無法解釋丈夫的死亡。女巫作為靈媒提供的死去的武士的說法是:在被強奸之後,妻子競答應隨強盜私奔,還要求強盜殺死武士,強盜震驚於女人的蛇蠍心腸,憤怒地踢倒真砂,並問武士如何處置這個女人;真砂逃走了,強盜為武士鬆了綁,把他獨自留在樹林里,而武士則因為這種種恥辱自殺了,臨死前有人取走了插在他胸前的短刀。賣柴人向行腳僧和打雜的承認自己是案發現場的目擊者,在他的描述中,強盜姦汙真砂後要真砂做自己的妻子,真砂則要求兩人決斗,二人覺得不值得為這樣的女人搏命,真砂便以激烈言辭刺激二人,終於二人廝殺在了一處,而武士死在了刀下。而打雜的則認為賣柴人為了掩蓋短刀的不明去向而編造了某些情節。

鑒賞分析
《羅生門》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或許可以看做是西方「發現」日本電影甚或「東方電影」的開始。但是,一貫自我中心的歐美電影界從黑澤明令人目眩的電影技巧中誤讀了他東方式的人文傳統。對於他們來說,這種完全異己的認知和表意方式正巧可以作為戰後「東方主義」的視覺標識,用來在「電影藝術」的領域中延續現代主義運動向東方援引哲學命題和表達靈感的沖動。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現代文學的大師,他的小說寓言化地徵用了日本敘事藝術中的「推理」與「解迷」傳統。黑澤明從芥川的兩部短篇《羅生門》和《筱竹叢中》分別找到了敘事框架和情節原型,進而在電影中微妙地構成了自己的思想主題。黑澤明在其自傳申明確地闡述了《羅生門》的寓言性:「這個劇本描寫的就是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說,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棄虛飾——(它在)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人難以更改的本性——焦點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 在影片中,三個當事人和一個目擊者關於該事件的敘述(或轉述),都有自我掩飾和美化的傾向。最後觀眾沒有任何辦法判斷事情的真相。事實上,即使《羅生門》僅僅是關於這種E·弗洛姆稱為「文飾性描述本能」的敘事化再現,也足以讓西方世界為之震驚。
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梭羅門在《電影的觀念》中注意到黑澤明用完美的電影技巧整合了破碎而復雜的情節織體,在涉及《羅生門》的寓言性時,他認為強盜、妻子和武士的敘述代表了人們為美化「自我」的形象而編造的謊言(「文飾性描述」的實質是人在潛意識中 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了),這時人們甚至不惜分裂自己固有的社會身份和道德立場,藉助於抬高敵人、貶損親人以及主動承擔罪行來使自己的行為顯得合乎某種體面的准則——「如果這些人一面撒謊,一面又急於承認自己應對金澤之死負責,那麼他們實際乾的事必然比他們所承認的暴力行為更為惡劣。賣柴的向我們揭露了這些人的本性,而沒有涉及他本人的性善或性惡——賣柴的目睹這三個人原形畢露和交互攻擊,因而對整個人類產生懷疑。」但是,他仍然認為黑澤明在《羅生門》中維持了表象(謊言)與客觀事實相分離的二元性認識論:梭羅門根據影片中不同段落視聽語言特質的不同,判斷賣柴人敘述了事件的「真實」情況,而且認為他一直反感於其他三人的供訴,是因為他認識到人性的墮落而極為沮喪,而非因為暴力事件與一己之身的關聯。
影片同時也涉及了「認識」與「表述」對個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所以黑澤明在影片結尾處安排了賣柴人收養羅生門下的棄嬰和打雜的可卑的偷竊,以此闡明賣柴人從「描述」到「行動」的心理治療動機,以及羅生門下對罪行的描述在「惡」的意義上影響了打雜的。《羅生門》在「倫理」與「認識」兩個層面上相互關涉所呈現的東方的文化學意義是很難被西方學者理解的。
作為現代敘事的典範,《羅生門》經常與《公民凱恩》並提(請參閱本書《公民凱恩》一節)。兩部影片均是通過多人的講述作為情節的織體。但《羅生門》並未像《公民凱恩》一樣,為敘事組織時序和情節邏輯,而且也並非漸近真相;它是以上次敘事塗抹、消解另一次敘事的意義和影響,這些敘事本文之間無所謂先後、真假,也可以往復地不斷進行(黑澤明只是做了其中的六次示範和試驗),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層覆蓋的、「過荷」的「歷史本文」。既然沒有正本和副本的區分,其意義也就不是確定的。這就是人類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表述,黑澤明在他的多部影片中(如《蛛網宮堡》、《影子武士》)表達過相關主題。這種形式的意味著,《羅生門》較之《公民凱恩》更有抽象、更復雜的現代性,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革命」的敘事烏托邦色彩。但是,這種色彩的突顯是源自前述的東方人文傳統。而黑澤明被西方所理解的前提是現代主義運動對東方哲學精神的調用。於此,東西方電影才可能達成文化語義上的平等對話和風格互動。
現代主義的另一個特徵是對傳統的顛覆。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羅生門》也在電影語言上顛覆了日本電影的主要類型傳統——時代劇。這種類型是以古裝、戰亂為背景,以兩個男性武士(或浪人)和一個女人的情感、責任沖突為情節主題;類型規則是責任戰勝情感,兩個男人要麼不帶情慾色彩地為著尊敬女人,要麼三人中死去一個,以保持友誼和愛情的完整。這些類型特徵都有效地參與了《羅生門》的視覺和情節創造,但是在其中所有的元素都已經被反諷地徵用,甚至武士本應神勇瀟灑的「格鬥」都因為怯懦笨拙而顯得特別可笑。在四個人所重復的故事中,每一次都讓觀眾離「時代劇」的心理成規更遠,而當影片結束時,類型的運作效能已經完全被現代敘事的多重涉指所取消了。
《羅生門》的外部視聽結構也是眾多研究者注目的問題。宮川一夫的快速流暢的移動攝影配合了敘事的心理動因的,呈現出運動鏡頭少有的內省性質,為世界電影提供了典範。音樂和環境音效則主動地參與影片寓意的創造。而太陽、暴雨和殘破的羅生門等視覺意象也為影片塑造出意念化的心理環境。如此之多的原創因素和現代觀念並未把影片引向晦澀不明的極端,這種驚人的控制與調和又是電影史上的偉大奇跡。《羅生門》往往可以使人們明確:一部藝術傑作的誕生不僅需要調用各種物質的與心理的手段,而且,還必須在不同文化傳統和心理預期之間引發復調式的回應與衍射,這或許就是《羅生門》作為世界性的偉大作品的意義所在。

Ⅷ follow羅生門這首歌表達了什麼

您好,這里的羅生門代表著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事實與假象的區別,然後能夠更好地生活。

閱讀全文

與羅生門電影音樂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年初一萬達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992
第十四屆長春電影節大連場 瀏覽:699
為什麼電影票一直掉色 瀏覽:156
2016年印度神偷電影大全 瀏覽:497
一部太空救援的電影 瀏覽:449
2021大年初一看電影 瀏覽:513
電影不要放開我的手完整版 瀏覽:953
看電影做什麼位置最好 瀏覽:525
怎麼找英文原版電影網站 瀏覽:219
人間中毒韓國電影完整 瀏覽:95
粵語經典電影大全集 瀏覽:795
一部關於母親救孩子的美國電影叫什麼 瀏覽:763
一部只有女生能看懂的電影 瀏覽:339
艷陽天電影1974演員表 瀏覽:827
一部控制孩子偷東西的電影 瀏覽:348
羅馬尼亞老電影復仇結局是 瀏覽:772
電影秘密商店結局 瀏覽:995
有部電影叫什麼狗 瀏覽:769
好英語電影里的好句 瀏覽:791
國家電影局關閉電影院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