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教《音樂之聲》影片經典賞析
1、《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② 《音樂之聲》的寫作特點和表現手法
看你就是在讀初三或者你沒事干.玩寫作特點??或者是老師.但是老師沒這么無聊!! 言歸正傳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我也無聊,鄙人給你個作業做做.別上網找答案!!!!
1.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2: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榆恰當嗎?為什麼?
③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首歌曲、一段音樂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電影的經典。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對那些電影的情節、內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記憶,但想起它們中一些出色的樂曲,總能使人產生往復的回味。
近似或完全等同於許多人的感受,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從2008年4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原版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開始在中國巡演,7月26日到31日來到它的第七站廣州。恰好這個時段在我暑期游歷廣東的半個月內,盡管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樂盲,但既有機緣躬逢盛會,當然欣然而往。我敢肯定,前來欣賞這場音樂劇的觀眾,絕大多數一定都看過它的同名電影。現在人們觀看影片通常都是在下載後的電腦的顯示屏前完成的,而與之相比,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多地表現在演出現場。
在我以為,不論是從迫近的功利角度還是其他的一些根據出發,毋庸置疑的是,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的劇情並不復雜,也沒有所謂的宏大和壯觀,但卻更能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在劇中,施奈德夫人這樣慨述:愛情的經典,全在於共同面對困境時的無懼。實際上所有的愛無不如此,面臨危難的拼搏力量能夠輕易地顯示出愛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諦。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④ 《音樂之聲》是什麼類型的影片
《音樂之聲》是一部成熟而精美的整體戲劇性歌舞片。它把故事情節和音樂舞蹈融為一體,具有一種行雲流水般自然的敘事風格,又使歌舞表演具有相對獨立的觀賞價值,滿足了觀眾對歌舞片的審美期待。
⑤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⑥ 如何評價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在這部電影里,它的劇情特別連貫,特別簡潔,而且這部劇里的音樂能給觀眾帶來很深的感觸。
⑦ 為什麼《音樂之聲》是難得的佳片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這部影片,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治、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追求自由,不被繁瑣的規矩教條所束縛;善良溫柔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最終能感染身邊的人。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瑪利亞是一個活潑的修女,院長嬤嬤認為她.不屬於嚴格的修道院,安排她去,上校家裡做家教。上校的妻子去世了很多年,留下七個孩子,上校似乎並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於是對孩子們進行「軍事化管理」。 而孩子們表面順從,實際.上十分叛逆,他們聯合起來氣走了好幾位家教,當然,瑪利亞也遭到了孩子們的惡作劇,但她並沒有選擇向上校告發孩子們而是去包容他們。孩子們與瑪利亞朝夕相處改變了對瑪利亞的態度,孩子們也變得更加活潑開朗,同時,上校與瑪利亞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⑧ 催人淚下的《音樂之聲》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它的成功之處在哪裡
如果說《阿甘正傳》讓人感動,是因為男主在意外交疊命運險惡的情況下依舊願意保持自己善良又充滿寬容的心靈;《勇敢的心》令人感動,是人對於自由的追求原來可以超越所有;那麼《音樂之聲》令觀眾感動的,不僅在於音樂,更在於由音樂展現出來的美好心靈,兩者結合緊密,帶給觀眾感動的是富有魅力的音樂和同樣善良美好的心靈。
在《音樂之聲》中,音樂魅力和美麗的心靈結合著,174分鍾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音樂審美方面上的享受,還有心靈的慰藉,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有時間,重溫一下這部片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⑨ 音樂之聲課文解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音樂之聲》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沖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沖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沖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沖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沖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沖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沖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沖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沖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盡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