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關於音樂之聲電影情節散文

關於音樂之聲電影情節散文

發布時間:2022-08-28 06:03:11

Ⅰ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星期四之前要

音樂,其實是人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元素。記得有很多次,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當聽到一首非常喜歡的歌的時候,情緒立馬會變得高漲起來。其實這就是一種無言的力量,讓自己快樂的力量。人生的最終追求是什麼?除了幸福快樂還能是什麼?所以有人說音樂是人類世界最感人的語言也是非常令人同意的。況且這些音樂都是和女人和孩子結合在一起的,不更讓人想到了純潔和歡快這兩個詞嗎?是的這是一部音樂電影,述說了音樂與女人、音樂與孩子、音樂與男人、孩子與女人以及女人和男人之間的綜合故事,充滿了歡笑聲和濃濃愛意的影片。配合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背景,更是令如此的電影被全世界的人所喜愛。我所能理解的很多電影中所要體現的好元素,都在此片中體現出來了,也許這就是音樂之聲的魅力所在,即使延綿了半個世紀還是如此。 關於女主角朱莉安德魯斯,感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人。據說當時此片流行後被很多人不斷重復觀看,以至於她被稱為當時男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呵呵,對於一個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的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而又會帶給別人快樂得漂亮女人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稱贊啊。這和她在影片中演繹的女家庭教師的給人的好形象是密不可分,我相信這是她個性的真實體現。後來朱莉還從事了關於兒童的相關寫作,還有配音動漫片不也是體現了其對於孩子的那份喜愛之情嗎?一個好的角色除了演繹,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其本來氣質發揮的重要性。如果一個角色能在影片中演繹她自己本來的性情,不更具真實並令人喜愛嗎?電影不就是想給人一種真實快樂的共鳴么。 至於男主角,不可否認是一個好演員,演繹的男船長外冷內熱的形象,可以說代表了很多真實男人的現狀,和瑪麗亞的活潑熱情充滿了親和力正好是一個互補。如此的對比對於最後故事的走向做了很好的鋪墊,當然影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男爵夫人也不得不說一下。雖然男爵也是非常優秀的女性,可惜她出生貴族,缺少的正是一種對於事物的飽滿情緒。她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像正常人一樣子的男人,優秀的男人在身邊即可。而不是一種能相互成長相互照顧和家庭的那種女人,況且船長家還有著那麼多的孩子,對於已經和孩子們成為好朋友的瑪麗亞,征服一個冷峻而堅定的男人優秀男人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然了說這段只是想為男爵夫人最後能理性而坦然面對如此的狀況而表示下理解和敬意。她也是喜歡船長,但是不能把握好船長的心,不能更好地和孩子們融合在一起,她能想到瑪麗亞才是最好給予船長極其孩子們幸福的那個女人。擁有不一定能給人幸福,但是成全他人的幸福卻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行為,作為西方的貴族和一個也有著高貴氣質的女性,如此知趣的退出也是體面和令人感嘆的!為什麼如此的男人身邊總是有著那麼多的好女人?呵呵,事物都有一個因果關系的。沒有必定的事情,但是事情總是有其必然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這是善良的人們都能看到和喜歡的:愛與溫暖。 一個家庭少不了男人女人和孩子,但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必定還音樂和其他那些調劑在生活中的元素。願音樂、快樂和溫暖的家與你我同在。

Ⅱ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Ⅲ 跪求《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500字

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女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師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休閑的服裝,帶領他們到花園水池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妻子去世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即孤獨的牧羊人,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鼓起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連大女兒麗莎深愛的小夥子羅夫也成了納粹下的一員。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而上校和瑪利亞不同意在自己家掛納粹國旗,但當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借著音樂的掩護逃離演出現場,納粹尾隨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但被羅夫發現,並且漏了行蹤,之後開車躲過納粹的追蹤,而納粹的車卻被修女們拔掉了電動機,不能發動追趕,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Ⅳ 求《音樂之聲》觀後感…600字左右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Ⅳ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大全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大全,每一個人在看一部影片的時候總是會有不同的想法,畢竟一千個人裡面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將自己的想法寫成觀後感可以更好的交流的自己的觀影心得,一起看看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大全。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1

《音樂之聲》是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七個單親孩子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這部經典老電影,我依舊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熱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借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瑪利亞是怎麼樣贏得孩子們的心的呢?

她熱愛生活,如她熱愛歌唱廢寢忘食一般。她對生活充滿激情,感染了孩子們,甚至是嚴肅的上校,讓他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這是一個老師最難得的地方。

她寬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們就給她下馬威,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丑,沒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堅果,她並沒有生氣,全當是孩子們和她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她沒有向上校告狀,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尷尬和矛盾,讓孩子們對她產生了信任和親切感,感受到了溫暖。

她沒有老師的架子,有親和力,和孩子們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

她真心地為孩子們著想,敢於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堅持為孩子們做衣服,不是讓他們穿著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裡,孩子們的生氣都被扼殺在那些規矩里。

她教學形式多樣化,不拘一格。無論是寂靜的山坡草地,還是喧鬧的城市小鎮,都可以變成她的課堂,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釋放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培養了她們的交際能力,鍛煉了膽識。

她富有想像力,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剛開始教音樂得知他們一竅不通時,她運用她豐富的想像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東西與實際相聯系,方便了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理解並記憶。在教學的過程里,她無時無刻不把音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運用啟發式,並不是生搬硬套,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和想像力。

她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她的教學,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一起演出木偶戲,讓他們體驗成就帶來的快樂,讓他們了解認識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還有很多優點,她平易近人,有愛心,善解人意,體貼孩子,讓孩子們具有安全感,愛好廣泛,能歌善舞。這些都是讓她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優點,我覺得好老師是天生的,什麼技能都可以培養,而一顆有愛的心卻是不能的。瑪利亞之所以是好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愛,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優秀教師的標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體現,這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2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音樂劇這種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來的模式,因此在電影的開始,我並不怎麼關注。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音樂漸漸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為感慨的是瑪麗亞從最初的受孩子們刁難、排擠到最後的'獲得孩子們的喜愛和信任。其實在瑪麗亞之前有十二個家庭教師被孩子們排擠而呆不下去,那麼為什麼瑪麗亞卻能夠成功?

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奧地利的英雄,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後,上校怕音樂勾起他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傷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現音樂。並且對七個孩子像訓練水兵一樣軍事化管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權利主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想法和概念,他們毫不猶豫地制定規矩和條例,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他們強調控制和順從。」當然這種父母模式很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愛的給予和良好的溝通是健康的家庭的兩大特點,而在上校的家庭中,這兩大特點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對孩子們進行著控制,並沒有給孩子適當而應該的關愛。像他的大女兒,已經十六歲了,她有了自己喜歡的人,也快要變得成熟了,但上校卻一點都沒有注意到女兒的這種變化;他的大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個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獨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顯然上校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有上校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標准,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了解他的孩子們,不去跟他玫通,不了解他們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們很渴望得到來之父親的關愛和溝通,但作為父親的上校並沒有滿足他們。孩子們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瑪麗亞充分地理解和關愛這七個孩子,給予他們愛和情感的支持,跟他玫通,了解他們,這樣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兩種關鍵因素:音樂和游戲。

先說下音樂。在孩子們的母親去世之前,豪宅裡面充滿了音樂,充滿了笑聲,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許房子里出現音樂,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音樂是多麼的渴望。而瑪麗亞帶來了音樂,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但音樂的魅力遠遠不止如此,音樂是感情的一種宣洩。高興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音樂來抒發;傷心時,我們也可以藉助音樂來發泄。在音樂聲中,孩子們不僅找到了久違了歡樂,也找到了來至瑪麗亞的情感支持。

再說下游戲。孩子們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們沒有游戲的機會,這樣扼制了孩子們的天性。而瑪麗亞呢?她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帶孩子們去市集遊玩、去阿爾卑斯上野營、去湖中泛舟、去爬樹......讓孩子們盡情的玩,給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當然這樣孩子們也能學得更有效率。這也很符合學習理論:「游戲可以提高社會化的程度,激發了創造力。它提供了一個學習互動技巧、體能以及智能的環境。」

看《音樂之聲》,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與控制的斗爭;有些人看到的是愛和音樂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對邪惡勢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長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的規律,只有遵循這種客觀的規律,才能健康的成長!

音樂之聲觀後感800字3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觀後感。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音樂之聲觀後感。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音樂之聲觀後感。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齡還大,裡面的歌曲都特別優美,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輕松愉快的,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歡樂有趣的,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等等,我都特別喜歡。

好的影片歷久彌新,有機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的。

Ⅵ 誰看過《音樂之聲》幫我寫篇觀後感500-600字 急急急!!!

本片是奧斯卡最佳影片,幾十年來深受廣大影迷的喜愛。快樂的瑪麗亞總是唱著動聽的歌曲,感染身邊每一個人,她幫助上校的家庭除去了呆板,帶來了生機。 女孩是需要藝術的,當然這並不是指每個女孩都要從小學彈琴,學畫畫,這些還是應該興趣使然。但是,你可以不擅長藝術,卻不可以不熱愛藝術。起碼,你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見識,培養自己的情趣,試著愛上其中的一兩項。 如果你愛唱歌,你會像瑪麗亞一樣充滿笑意;如果你愛跳舞,你會發現自己體態輕盈;如果你愛彈琴,你會越來越有愛心;如果你愛繪畫,你的服飾搭配會比別人出色;如果你愛插花,你會更加關心自然;如果你愛表演,你會發現自己卓爾不群;如果你愛攝影,你會有一雙慧眼;如果你愛閱讀,你會變成網路全書;如果你愛寫作,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如此豐富;如果你愛朗誦,你會發現自己的聲音如此迷人…… 生活本來就是藝術,用藝術去生活,會使一個女孩變得更加美麗、自信、熱情。

Ⅶ 電影"音樂之聲"中最讓人感動的故事情節至少五個

  1. 瑪利亞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休閑的服裝,帶領他們到花園水池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2. 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即孤獨的牧羊人

  3. 上校給圍坐在身旁的孩子們唱歌,瑪麗亞在一旁註視著

  4. 瑪利亞回到修道院之後,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鼓起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5. 麥克叔叔給孩子們注冊參加了音樂節之後的一個情節:在納粹的陪同下,一家人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利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Ⅷ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Ⅸ 簡要描述音樂之聲的故事情節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見習修女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只要修道院的門開著,她就常在蒼翠的群山間象雲雀一樣歌唱,在潔凈的小溪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修道院院長覺得瑪麗亞不適應這種與塵寰隔絕的生活,該放它到外面看看。就這樣,她來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心地善良的愛國者,他在服役期間功勛卓著,幾年前,不幸死了心愛的妻子,現在心灰意冷。家裡沒有歌聲,沒有笑聲,也不許人家提到他的妻子。他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並不了解他們,老是象指揮水兵一樣管理著他們。瑪麗亞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戴著頂破舊的帽子,拎著手提箱、挾著吉它離開了修道院。她一路放聲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氣闖進了上校家。上校見她這付模樣,對她能否做家庭教師表示懷疑;而上校管教孩子們的做法也令她大為驚訝: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報出自己的姓名。孩子們生性活潑可愛,各有各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了一? 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這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換回了失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麗亞的愛情。男爵夫人知難而退,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納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濃郁的自由奧地利氣味。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節的當天,上校和瑪麗亞蜜月歸來,同時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們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逃出了多難的祖國,留下了繞梁不絕、回腸盪氣的對祖國眷戀的愛情之歌:雪絨花,雪絨花,清晨醒來看見它。一朵朵,小白花,潔白而無暇。開不敗的小白花,點綴祖國大地幸福無涯。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關於音樂;1.The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序曲及音樂之聲影片一開始以這首歌曲為背景,展現了奧地利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的美麗自然風光。瑪利亞來到山上縱情歌唱,歌曲抒發了她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2.Morning 早晨鏡頭從野外轉到修道院,這是Hymn Alleluia(修女合唱團在演唱。3.Maria 瑪利亞(修女合唱團演唱)修道院里,又不見了瑪利亞,修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院長嬤嬤訴說她們各自眼中不守修道院規矩的瑪利亞。4.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瑪利亞遵照院長嬤嬤的吩咐去上校家擔任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途中她既擔心又期盼,歌曲表現了她復雜的內心活動、對新生活的嚮往和信心以及她樂觀向上的性格。5.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今年16歲馬上17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天,晚飯時,郵差送信來了,上校的大女兒莉莎Liesl悄悄出去和郵差羅夫Rolfe在花園約會,他們高興得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純真可愛、浪漫甜蜜一對年輕人,喚起人們對青春年少時的美好回憶。6.My Favourite Things 我最喜愛的東西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個夜晚,突然雷雨交加,受驚的孩子們躲到瑪利亞的房間,她用歌聲告訴孩子們,如果害怕7.Do Re Me 哆唻咪瑪利亞帶領孩子們外出郊遊時教他們學唱歌,為他們開啟音樂的大門。8.The Sound Of Music 音樂之聲為迎接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瑪利亞特地教孩子們學會這首歌。正是孩子們的演唱,讓失去妻子、心靈禁錮已久的上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恢復了原先的活力。9.The Lonely Goatherd 孤獨的牧羊人瑪利亞帶領孩子們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劇,他們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風趣。10.So Long Farewell 晚安,再見上校在家舉行舞會,邀請了許多嘉賓,孩子們告別賓客上樓睡覺時演唱的歌。此外,影片快結束時,在音樂比賽上,他們全家最後演唱了這首歌。11.Climb Every Mountain 翻過每一座山瑪利亞從上校家回到修道院,心情不佳。院長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12.Professional Maria (see the song of 03.Maria)和第三首歌相同,由修女們在瑪利亞和上校的婚禮上演唱。13.Edelweiss 雪絨花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納粹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維也納。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他們全部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14.Something Good 一些好事瑪利亞沉浸在與上校的愛情喜悅之中,這是她在上校家花園里的一段獨唱。

閱讀全文

與關於音樂之聲電影情節散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電影女孩沒有新鞋子 瀏覽:575
老抗日戰爭電影大全小二放牛 瀏覽:251
姜子牙電影圖片蘇妲己 瀏覽:646
少兒英文原版電影排名 瀏覽:763
動畫電影大全觀看 瀏覽:145
講女兒去泰國玩被綁架的電影 瀏覽:312
二戰碟片大全電影 瀏覽:774
阿凡達英語版電影 瀏覽:431
電影里有深度的英文短句 瀏覽:824
朋友2電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119
水車大電影 瀏覽:539
凱莉布魯克在線電影大全 瀏覽:727
電影下線英文怎麼表達 瀏覽:862
小孩電影吻戲圖片 瀏覽:282
所有可以安裝電視的電影播放器名字6 瀏覽:948
全英語的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267
有什麼龍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977
擎天柱g1電影圖片 瀏覽:922
父親變喪屍是什麼電影 瀏覽:295
一部講大學愛情的電影 瀏覽: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