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析《獅子王》中的音樂音響,並說出其中寓意
The Lion King:
當太陽從水平線上升起,夜晚轉成白晝,非洲蘇醒了,萬獸群集,榮耀歡呼,共同慶賀小獅子王辛巴的誕生。小獅子王辛巴在眾多熱情忠心的朋友的陪伴下,不但經歷了生命中最光榮的時刻,也遭遇了最艱難的挑戰,歷經生、死、愛、責任等生命中種種的考驗,最後終於登上了森林之王的寶座,也在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體驗出生命的真義。本片榮獲1995年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原著音樂和最佳電影歌曲兩項大獎,成為迪士尼近年來最成功的動畫電影。 專輯中開場的「生命循環」(Circle of Life)這首曲子,漢斯.季默 (Hans Zimmer)的配樂相當壯闊有氣勢,加上背景中非洲土語的和聲,喚醒了蒼茫大地上律動的生氣蓬勃,呈現出非洲大草原中大自然與動物的生生不息,象徵旺盛的生命循環。整部原聲帶從一開始的無數動物賓士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那種氣勢,再配上最後一幕辛巴把剛出生的小獅子舉起給眾子民看,只有這種詮釋,才能感受到蘊藏在非洲草原中的那份生命力與朝氣!傑出的搖滾巨星埃爾頓.約翰 (Elton John)、 奧斯卡金象獎作詞家蒂姆.賴斯(Tim Rice)加上配樂大師漢斯.季默,這樣的超級組合自然能撞出火花,三人的智慧成功地營造出非洲大地自然雄渾的生命氣勢。
The Lion King II - Simba's Pride:
在非洲的榮耀大地上,獅子王辛巴和妻子娜娜一同養育著他的女兒琪拉雅,也是未來的統治者。琪拉雅和年輕的辛巴一樣,充滿好奇與冒險的精神,並與刀疤的後代高孚成為莫逆之交。但刀疤的余黨處心積慮要除掉辛巴和琪拉雅,好讓高孚登上王位,貪婪的奪位險謀即將展開,辛巴父女如何化解兩代間的誤會,使榮耀大地繼續生生不息呢?勇奪1994年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及最佳電影主題曲兩項大獎的《獅子王》,在佳評如潮的萬眾期待中終於推出續集《獅子王2辛巴的榮耀》,劇情更加精采充滿張力,闡述生命與寬容的偉大;並由世界音樂大師李柏恩(Lebo M)與多位迪士尼配樂家共同譜寫壯麗樂章,讓音樂再現磅礴的氣勢,並能強烈感受到非洲草原的氣息。本片並有多位在各個不同音樂領域的優異歌者們一同共襄盛舉,例如:百老匯音樂劇女伶希拉赫德利與曾提名葛萊美獎最佳節奏藍調男歌手的肯尼拉特摩爾深情對唱「Love Will Find A Way」流行版(為辛巴之女琪拉雅與高孚發現彼此情愫的定情曲);世界音樂女歌手安吉莉基喬也以非洲語唱出「We Are One」,傳達對生命與愛的詠嘆。《獅子王2辛巴的榮耀》讓嶄新的旋律與濃烈的情感更真實生動地訴說,超越國界、不分語言,使生生不息的精神,用音樂飄揚在每一個角落。
The Lion KingIII - Hakuna Matata:
其實本片在美國本地片名是叫做 The Lion King 1 ½,其它海外國家發行才都是稱為 The Lion King 3,據說是因為迪斯尼覺得在許多非英語系的國家,「分數」並不是使用很普遍,因此海外版才直接稱之為第3集。迪斯尼繼推出《獅子王》電影後,後來又在1998年推出續集影音產品首映系列作品《獅子王2辛巴的榮耀》,一樣頗受歡迎。過了幾年後,迪斯尼才又推出了這部作品,本片內容與其說是一部續集,倒不如說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獅子王》「番外篇」搞笑版,由 Timon和 Pumbaa 大爆料,說出他們當初是怎麼相識的,後來並且以他們的觀點來重新還原《獅子王》的整個故事,原來這一對最佳拍檔,在整部電影中都偷偷留下足跡,只是先前大家都不知道!他們從頭到尾都意外地與獅子王 Simba 的命運相連結,後來當 Simba 由於父親死亡而逃離榮耀王國時,終於遇上了他們,在他們的大力幫忙下,Simba 才得以度過難關平安成長,最後他們甚至全力幫助 Simba 重返榮耀王國,留下獅子王的經典傳奇。(暫無原聲碟介紹)
作者資料:
Hans Zimmer是近年來崛起速度十分驚人的電影配樂家,在電子合成器和傳統器樂的結合上,每每展現令人震撼的個人風格,也屢次締造令人激賞的配樂成績,特別是在動作電影配樂方面,他獨特的音樂型式已經蔚為風尚,揉合了電子樂的炫麗緊湊,和交響樂的磅礴氣魄,幾乎是近年來,典型好萊塢英雄主義動作電影不可或缺的「標准配備」。
Hans Zimmer生於德國,成長過程中,足跡幾乎遍布全歐洲,在移居倫敦後,與Trevor Horn,Geoff Downes組成了名為「The Buggles」的音樂工作團體,最初Hans Zimmer是一名電子合成樂的工程師,主要的工作是替他人的音樂作品做合成混音的工作,後來Hans Zimmer開始寫自己的音樂,並且為一些廣告片作曲,直到遇到了電影配樂家Stanely Myers(「越戰獵鹿人」),在Stanely Myers的耐心指導下,Hans Zimmer開始走入電影配樂的領域,Hans Zimmer與Stanely Myers合作過很多電影配樂,比較正確的說法,或許應該說Hans Zimmer跟著Stanely Myers做了許多電影配樂,Hans Zimmer就像Stanely Myers身邊的實習生,他說,Stanely Myers不愛做飛車追逐,所以那樣的音樂自然全交給我了!Stanely Myers是Hans Zimmer的良師,Hans Zimmer說:「我所知道關於電影配樂工作的一切細節,都拜Stanely Myers所賜。」
他們在倫敦成立了「Lillie Yard Studio」,Hans Zimmer一方面開始開拓電子音樂與交響器樂結合的音樂構想,並且和多位音樂工作者合作完成了許多電影配樂,其中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應該是198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音樂的得主《末代皇帝》,不過嚴格說起來,《末代皇帝》並不是Hans Zimmer的作品,因為雖然Hans Zimmer參與了《末代皇帝》的製作,但是《末代皇帝》的作者應該是坂本龍一,David Byrne以及蘇聰,其中坂本龍一的音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國內觀眾最熟悉的序曲則是David Byrne的作品.
Hans Zimmer早期在英國所創作的電影音樂多半是和許多人一起完成的,而且多少帶了一些玩票性質,但其中也有一些獨立配樂創作的嘗試,《分離世界-A World Apart》是Hans Zimmer第一部獨力完成的電影配樂,這部電影在坎城影展上大出風頭,Hans Zimmer自然也受到矚目,尤其吸引了一位女士的注意,她就是導演Barry Levinson的夫人,Barry Levinson本人可能並沒有看過《分離世界》,但Levinson太太可把這部電影看了八九遍之多,而且還買了原聲帶的CD和錄音帶,Barry Levinson也因此注意到Hans Zimmer的音樂,進而促成Hans Zimmer為Barry Levinson的《雨人》擔任配樂,《雨人》是Hans Zimmer第一部好萊塢電影配樂,並且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成為他個人第一部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隔年的《溫馨接送情》雖然被金像獎忽略,但卻獲得葛萊美音樂獎的提名,是Hans Zimmer溫馨小品音樂的代表作,接著與導演雷利史考特合作的《黑雨》,則展現了Hans Zimmer充滿能量與爆發力的電子動作樂風,令許多影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0年以後Hans Zimmer揉合了電子樂與交響樂成一體的音樂漸受青睞,成功打入好萊塢電影圈,許多知名導演都陸續與他合作.除了有火熱的動作電子音樂作品如《雙面女蠍星》,《霹靂男兒》外,也有不少溫馨優美的抒情作品如《綠卡》。1991年Hans Zimmer和導演朗霍華合作的《浴火赤子情》,展示了十分成熟的音樂技巧。在這部作品中,也可以窺見Hans Zimmer日後動作音樂風格的雛型,這樣的音樂風格果然在1995年的《赤色風暴》中大鳴大放,在這部配樂中,Hans Zimmer將凜冽緊湊的電子節奏,深沉宏偉的人聲,以及悲壯澎湃的管弦器樂,融合成豪情凜然的壯闊樂章,為Hans Zimmer贏得了一座葛萊美音樂獎最佳電影配樂,不僅成為Hans Zimmer作品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成為動作電影配樂中一部獨領風騷的經典示範。
不論是不是Hans Zimmer本人的作品,Hans Zimmer的風格和影響都處處可見,由於以動作派音樂大領風騷,動作音樂成為一般樂迷對Hans Zimmer的主要印象,不過對Hans Zimmer本人來說,做有深厚情感的音樂其實比做動作音樂更有意思,Hans Zimmer甚至說:一個音樂家一輩子大概只能寫出兩場最棒的飛車追逐音樂吧!照這種說法的話,Hans Zimmer的動作音樂產量恐怕老早就超出這種極限了,而且Hans Zimmer式的動作音樂在大量生產下,出現許多雷同的作品,漸漸不免也招致一些批評,認為這類音樂已漸無新意,淪為另一種制式罐頭音樂,不過Hans Zimmer其實也嘗試許多不同的音樂風格,如溫馨的《懷胎九月》,可以算是Hans Zimmer獻給自己女兒的作品,而《紅色警戒》的省思與《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明媚甜美,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Hans Zimmer或許被貼上「電子動作音樂」的卷標,不過他並不是一個只擅長寫電子音樂的音樂家。
Hans Zimmer出身自一群深具挑戰與實驗精神的音樂玩家,而他的配樂成品也常是和這些出色的音樂工作者,包括了交響編曲,演奏,計算機合成剪輯以及指揮家等各種人才,分工合成,協力完成,近年他們甚至組成了工作團體Media Ventures,以充滿創新和領先魅力的音樂風格,擄獲了不少樂迷的心,成為當代電影音樂的一股新勢力,而這種團隊合作,群策群力的電影配樂組合,似乎也將成為一種潮流.
⑵ 日本動畫當中音樂的OP和ED等等是何含義
常用的:
OP——動畫的片頭歌(Opening Song)
ED——動畫的片尾歌(Ending Song)
TM——動畫的主題歌
IN——動畫的插曲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廣播劇。
CV--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⑶ 音樂在動畫電影中的作用!!!!!!!!!!!跪求大神分析!!!!!!
就比如你看漫畫和動漫,同一部。漫畫改編為動漫。
你看漫畫只有圖像和文字比如是熱血的,你只能根據圖像來
大概推斷劇情比較熱血。
但是你看動漫,同一個內容,由於添加了適當的音樂,讓你感覺
到確實這個內容比較熱血。總之可以理解為,音樂作為動漫和電影的靈魂
存在,如果缺少或者添加不當的音樂,你就無法身臨其境的觀看影片了。
⑷ 音樂在動畫中所起的作用
配合劇情產生情感效果
音樂進入動畫以後,成為動畫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動畫的感情、加強動畫的戲劇性、渲染動畫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動畫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動畫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動畫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動畫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動畫的總體構思。
2
動畫音樂根據動畫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動畫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動畫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動畫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等一系列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動畫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動畫音樂按照在動畫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動畫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動畫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動畫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動畫豐富的內涵。
動畫音樂根據動畫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動畫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動畫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動畫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動畫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⑸ 電影中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意思(解釋,官方,150以下)
背景音樂也稱配樂,通常是指在電視劇、電影、動畫、電子游戲、網站中用於調節氣氛的一種音樂,插入於對話之中,能夠增強情感的表達,達到一種讓觀眾身歷其境的感受。另外,在一些公共場合(如酒吧、咖啡廳、商場)播放的音樂也稱背景音樂。
⑹ 音樂在動畫片的作用
襯托氣憤 無論是動畫還是電影 音樂都是這個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響應主題 營造氣氛和氛圍 比如一個恐怖片 如果沒有音樂 或把音樂換成抒情或輕音樂的話就不會使人覺得恐怖 音樂其實就是刺激你的耳神經和聽力 使聽到的東西和視覺或別的感覺達到統一 從而深化其內容
⑺ 怎樣分析動畫電影的音樂
音樂分為有聲音樂和無聲音樂,主要是烘托氣氛渲染情緒的作用……和情節聯系起來就行了
⑻ 動畫音樂的名詞解釋
OP:(opening)即片頭曲。
ED:(ending)即片尾曲。
TRACK:曲目、音軌(也可縮略為TRK)
BGM:(BACK GROUND MUSIC)背景音樂,在戲劇的過程中所要用到的,一般收錄在OST中。
コレクション COLLECTION:即選集,又稱合集。一張CD里即可以是同一個系列的選集,也可以是不同系列的選集,大部分收錄的是所謂的「精華」。COLLECTION有BEST COLLECTION、THEMES COLLECTION、SINGLE COLLECTION、DIRECTORS COLLECTION等。
ィメ-ジ·アルバム IMAGE ALBUM:印象集,不同於OST,其中的曲子並非是對原劇中的音樂忠實的再現,而是通過與原作有些不同的方式將原曲演奏出來,以便相對獨立的構成曲目(更適合像音樂會演奏的場合)。給人的感覺是印象中的原曲。
IMAGE SONG:印象曲,基本同上,不過這個是單曲
MIX/REMIX: 一首曲子的混音版或一張混音專輯。和印象集又有點不同,混音版的樂曲在OST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重編輯,並加入人聲、環境音效或其他五花八門的東東,以期達到一種更好的或不同於OST的效果,給人的感覺非常的酷!一首在動畫中聽起來很沉悶灰暗的曲子,在REMIX版里可能是一首非常勁爆的舞曲哦!
LIVE:實況錄音盤,一般是現場演唱會的,可以感受到實際參加演唱會的效果。
VOCAL: 有人聲的,非純音樂帶,一般指歌曲。
DRAMA:類似於廣播劇,即是用一群聲優來演出,但一般都是相當具有水準的。
THEME SONGS:主題歌,一般是系列裡最有名的歌曲。
BONUS TRACK:CD後特別附加的音軌,可有可無。
SINGLE CD:只有一兩首歌或兩三首歌的CD,天!這樣的CD也會有人買?好像是用來現炒現賣的,通常不可能見到再版。
VOCAL BOOK: 有聲CD書。就像是關上屏幕看VCD一樣。
CD編號:時間一長,你會發現這些動畫CD都會有一個GGGA&GGAGM之類的標識,每一個標識對應一張CD,互不相同,如果一張CD找不到對應的CD編號,則是非官方發布的CD。可能是D版的D版,質量更值得懷疑,建議大家不要買此類CD。
CV:Character Voice 聲優, 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OST:Original Sound Track (原聲音帶),即作品原聲大碟,一般收錄作品(動畫、電影etc...)的配樂、主題曲等等。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 (也叫OAV), 直接發行錄影帶版本的作品, 沒有先在戲院或電視上放映.
⑼ 動畫術語中的"ost"是什麼意思
OST - 全寫「Original SoundTrack」,原創的音樂專輯CD
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輯、原聲帶)一詞,其字匯來源自「原聲音樂」(Soundtrack),原意指將電影的配樂以光學方式紀錄於影片膠片上的音軌錄音(Sound-on-film,又常縮寫為SOF)技術,以便與獨立將聲音紀錄於唱片碟盤上的影音分離(Sound-on-disc)技術作區隔。在SOF技術逐漸成為電影工業的標准格式之後,這用語也逐漸衍生成為電影與電視劇配樂之統稱。在動畫術語中,則泛指為動畫、游戲電玩所特別製作的背景配樂或是片頭及片尾曲,其特色是通常多為專為劇情所編寫的曲調或是歌詞。
最早單獨發行電影配樂為1937年迪士尼的動畫片《白雪公主與七矮人》的配樂專輯,但當時並不稱作「Soundtrack」。內容上也非將電影原聲道簡單復制,而是收錄修改後曲目的音樂專輯。將原聲道內單獨發行上市的,應該是1947年米高梅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雲開見月明》(Till the Clouds Roll By)配樂,並首次命名「Original Soundtrack」。這是一部關於音樂家Jerome Kern的傳記影片。該片原聲道唱片發行成功後,其他電影公司相繼模仿,從此原生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形式出現了。影片《星球大戰》、《火的戰車》等原聲音樂,都曾一度流行音樂市場。
⑽ 常看見在介紹動漫歌曲時會有ED,OP,OST這是什麼意思啊
OP:片頭曲
EP:片尾曲
OST Original Sound Track :電影(電視)原聲音樂
另外還有 BGM: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