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國榮的穿衣搭配到底有多麼潮
哈嘍大家好。張國榮,人稱「發宗小裁縫」,是個從80年代就身穿Armani和Gucci、手拎LV、指戴Cartier、腳踩CONVERSE的潮人哥哥一枚。如果說時尚是個圈兒的話,那麼他一直穩穩地站在圈兒中央引領著時尚直到現在。
首先,要有對時尚很敏感的觸角
所謂時尚,就是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而個人風格的養成是要依靠長期培養的審美品位的,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習得的事情。
父親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洋服大王,十三歲時就被送去了英國留學,中學畢業後由於熱愛設計考入了英國利茲大學就讀紡織專業,十九歲回港後不久便進入了娛樂圈。先天的家庭氛圍+後天的工作環境,註定了他不俗的審美品位和極高的時尚敏感度。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❷ 莫文蔚年紀這么大了,為什麼還要穿著如此性感
說到莫文蔚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詞應該就是性感女神,她最著名的就是兩條美腿,更是被大家奉為腿精,和楊麗萍的背、許晴的臀並稱為三絕。雖然如今莫文蔚已經49歲,但是身材保持得一如從前,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年齡感。擁有好身材的莫文蔚也是十分大膽敢穿,亮相品牌活動身穿金色露背短裙,背後沒有一根帶,性感美背一覽無余莫文蔚真是瘋了吧?
莫文蔚為撈金太拼!穿金色露背裝,背後沒有一根帶,性感到骨子裡。所謂流水的造型,鐵打的身材,莫文蔚高挑又性感的九頭身材真是穿什麼造型都別有一番風情。按理說這種blingbling的材質是最考驗身材和氣質的,穿上有一種膨脹感,而且容易顯得廉價,而莫文蔚反而最鍾情這種金屬色的風格,真是性感到骨子裡了。
❸ 女神奧黛麗赫本憑著什麼讓全世界念念不忘
無論多大年紀,長得像赫本都是女孩的夢想。與瑪麗蓮夢露的性感相比,奧黛麗·赫本的美麗給人以優雅的印象。赫本說:「外表是女人不可或缺的資本。」所謂外表,一方面是服裝搭配,另一方面是整個人的氣質和狀態。奧黛麗·赫本(1929.05.04-1993.01.20),英國著名電影和舞台女演員,奧斯卡影後」。
在她丈夫多蒂登上桃色新聞後不久,赫本選擇再次結束這段婚姻,2段失敗的婚姻對赫本打擊很大。在那個女人離婚會受到歧視的時代,赫本早已踏上了豁達、不怕跌倒的步伐。第二次婚姻失敗後,她終於遇到了終身伴侶,兩人一起度過了晚年。所以正是這樣一個堅強、善良、優雅而美麗的她才會被世界記住。
❹ 國內聽音樂會著裝要求
觀眾須穿著正裝勿穿牛仔褲、勿著運動鞋,是重視音樂會的直接表現。如果聽眾的喉嚨發癢,可以含服非咀嚼型喉糖,暫時控制不了咳嗽或噴嚏的觀眾,可向工作人員要求出場稍歇。雖然精彩的演出不容錯過,但難以自控的咳嗽和噴嚏,必定會給觀眾欣賞音樂會帶來干擾。
注意事項:未經許可不得錄音、錄影或拍照,以免影響演出及其他觀眾利益。如果需要照相,請千萬不要使用閃光燈,因為閃光燈會打擾演奏者的盡情發揮。演奏者是完全有權利選擇退場罷演的。
❺ 音樂會禮儀及服裝事宜
音樂會的進場禮儀通常音樂會開始的時間大多是在晚間七點半左右開始,許多樂迷們要在七點半以前下班、晚餐、換裝、出發以及交通等等可能的情況下,在繁華擁擠的都市之中趕去聽音樂會,當然「遲到」是很難去避免的。一般來說管弦樂音樂會的節目安排有一不成文的流程規定,例如:上半場安排一首序曲當作開場,然後是一首協奏曲;下半場則是一首交響曲。為何會如此安排呢?其實主要還是為了那些遲到的人。因為只要音樂會開始,也就是演奏家開始演奏音樂的同時,即會關閉所有進出口之大門,等到演奏完序曲後才會再開,然後在來就是協奏曲開始,進出口再度關閉,直到中場休息時門才會再次開啟。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打擊遲到的人或是貴賓,不讓他們進入欣賞,而是對場內那些沒有遲到的愛樂者與演奏家的尊重。試想想如果您在聽音樂會聽到一半,忽然有人硬闖進去,甚至還目中無人,大搖大擺地走到位置上,不但大破會場內的氣氛,甚至還妨礙他人聽音樂的專注。因此假若有一天樂迷們如果不小心遲到了,沒關系門口等一下,等到演奏完畢,門就會開啟讓你進去。 音樂會服裝禮儀 相信許多讀者跟我一樣,聽到「音樂會」三個字會給人一種嚴肅、高尚的感覺。這也難怪,畢竟音樂會是國外帶來的東西,也因此對音樂會的感受會自然而然的受到外國的影響。「音樂會」在國外從前的時候,多半是皇宮貴族或是達官富豪的集會社交場所,一般平民老百姓是很不容易接處的到,因如此會去參加音樂會的人的服裝也會特別講究,畢竟那是重要社交的地方,也難怪現今「音樂會」會給人如此沉重的感覺,彷彿好象去聽音樂會是一種神聖庄嚴的大事,其實現在的音樂會的並沒有一定的服裝規定,只是在國外人們習慣穿著非常正式的服裝如晚禮服去參加音樂會,這樣的習慣通常跟國外的歷史背景有關,我們可以從許多電影或是相關場合中得到此種信息。所以說,如果有機會到國外去聽音樂會,服裝方面最好是講究一點好,也許不用到穿著穿晚禮服那麼誇張,不過,但仍然應該穿著比較正式的服裝,比如男士們穿西裝、領帶,女士們穿典雅含蓄的套裝等等。反觀國內,欣賞音樂會並不像在國外那樣隆重,不過再服裝方面多少也是要注意一點,也許不需要穿的太拘束,不過至少也不能太隨便,例如:穿著拖鞋、短褲就去參觀欣賞,這樣是很不禮貌的,畢竟這是對音樂藝術與演奏家一種基本的尊重。所以呢,下次有機會可以去欣賞音樂會的時候,記得服裝儀容可以輕松但是不可以隨便喔!畢竟難得可以欣賞一場好的音樂會,何不好好享受呢?
❻ 什麼是穿衣服的品味
品,有人品、品質、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體味、回味,合起來,大概是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修養。但品味從字面上還有另外一個最原始、最直接的解釋。品是品嘗,味是味道,合起來倒有品嘗味道的意思。比如同樣是一杯茶,有的人端起杯咕嚕咕嚕一口氣喝下去,這個茶是什麼味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品味。而另一種人,會在一間四壁排滿了書,窗前有幾棵綠意盎然的植物的屋子裡,他斜斜地靠在用竹藤做的沙發上,捧著一本書,沏上一杯茶,讓茶葉在熱水的浸潤下慢慢地舒展開來,一陣陣的清香在四周飄盪。然後,他再端起茶杯,細細品嘗,讓那茶水苦中帶甜,甜中帶澀的味道由舌尖慢慢沁入心扉,然後由品茶而品到生活,品到人生……這就是品味。
生活品味
顧名思義就可以理解為品嘗生活的味道。但不是用舌尖用味覺去品,而是用心去品。比如說看到秋天裡一棵掉光樹葉的大樹,有的人感覺到的無非是一棵光禿禿的樹嘛,而有的人卻能品出一種蕭瑟蒼涼的美。比如說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個孕婦站在自己座位旁而須讓座時,有的人會覺得懊惱,覺得倒霉,甚至對那個孕婦產生了一種厭煩埋怨的情緒。而另一種人,會心甘情願地主動讓座,並且會從對方的感謝和旁人的贊許中品到一種付出的快樂、奉獻的快樂。再比如說,同樣是做銷售,有的人感覺到做銷售就是一種必須厚著臉皮求人,然後才能讓自己賺到錢的工作,有的人卻能從對客戶的服務、關懷、交流中品味到這是一份能幫助客戶,能給客戶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且賦有挑戰性,能實現自我價值、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事業。 對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態度體現出一個人品味的高低。 品味高的人,他的生活優雅、精緻、有情趣、有格調、有追求、有意義,品味低的人生活粗魯低俗,愚昧無聊,但往往這種人還自以為是,丑態百出。
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修養。第一是品格的修養,第二是文化藝術的修養。品格的修養,是一個人的最根本修養,它能從內在提高一個人的品味。如果一個人的品格高尚、正直、正義、寬容、有愛心、有責任感、進取、勤奮、豁達等等,那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品味自然是高的。品格的修養能體現高雅品味中的「高」字;而文化藝術的修養,能體現高雅品味中的「雅」字。比如說提高了文學方面的修養,那麼談起話來就有內涵,語句就會文明優雅。比如說提高了美術方面的修養,懂得色彩的搭配和諧,提高了審美的情趣,那麼他在穿著打扮上就會優雅脫俗,在居家的布置上也會別具一格,饒有情趣。提高了音樂舞蹈方面的修養,那麼你舉手投足的體態,說話的聲音、表情等都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一種美感。 同時,當你潛心於提高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時,你就會慢慢摒棄一些低俗的習慣和愛好。你可能會放棄又浪費時間又傷身體的打麻將,而選擇去打球、游泳、健身等有益於身心的活動;你可能會將夜生活由原來的去夜總會狂唱狂跳而改為去參加音樂會,看電影,參加一些文化沙龍,或在家裡看書。 每一種文化,每一種藝術都充滿內涵,充滿樂趣,它往往讓人越學越喜歡,越鑽研越著迷。同時,它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相互通融的。你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提高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以至於你對生活,對工作,對環境,對人生的態度也會改變。你會懂得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會感受生活中絲絲縷縷的快樂。你的眼光,你的品味就變得高雅,變得藝術,變得獨特了。
另外,談一談品味與錢的關系
有的人認為高雅的品味、優雅精緻的生活、文化藝術的修養、打高爾夫球、聽音樂會、彈鋼琴、寫字繪畫讀書、穿著打扮,等等這些似乎都是有錢人才能辦得到。只有先賺到了錢,才能提高品味。有的人甚至直接把有錢的生活跟有品味的生活混為一談。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錢或許能夠讓你高雅的品味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但絕對買不到高雅的品味。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穿著名貴華麗的衣服,戴了一身的金銀珠寶,但是卻讓人看起來粗俗不堪。而有的人雖然衣著便宜,但搭配得大方得體,顯得高雅脫俗。這就是品味的差別。
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婦靠做生意發了一筆橫財。有錢了,生活富裕了,但別人總說他們俗氣,他們不甘心,就決定附弄風雅。這天,他們去參加一個文化沙龍,為了表現自己的富貴,兩人都穿得珠光寶氣地出現在聚會上,與那種高雅的藝術氛圍格格不入,並且還鬧出了大笑話。聚會上,有人唱了《滿江紅》這首歌,這對夫妻看到大家都聽得入迷,就問,這首歌是誰寫的?真好聽。別人回答說是岳飛,那位富太太很認真地說:「能不能告訴我這位岳飛住在哪兒,電話號碼多少,他這么厲害,我可得多跟他學學!」?!…… 所以說,粗俗的人即使有錢也只能買到些豪華排場,骨子裡還是低俗不堪。 相反,沒有錢,也並非不能有高雅的品味,這樣的例子就多了。象古代許多的文人逸士,他們往往都是過著清貧但高雅的生活。陶淵明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雅品味,普通人是難以企及的。 把錢看得太重,鑽進錢眼裡,淪落為金錢的奴隸的人渾身散著銅臭味,是談不上高雅品味的。但另一方面,一味地輕視錢,虛偽地視錢財如糞土,不切實際,自視清高,這樣的人又不免有一股酸溜溜味道,象孔乙己一樣,同樣也不算有高雅的品味。 總之,品味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是內在高尚品格的體現,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高雅的品味是用心品出來的五彩繽紛的生活的味。
提升品味總的要求和目標:
外樹形象,內強素質 穿著得貼,言談舉止大方;心是善良,溫柔體貼 發型很重要, 關鍵一點就是找准適合自己的... 煉的方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多學多讀多看多練多聽多說..
❼ 聽音樂會的著裝
音樂會是比較正式的場合,穿著必須莊重得體,又不能像晚宴一樣隆重。五一的天氣比較熱,男士可以選擇白搭款的襯衣、西褲,顏色偏中,不要太鮮艷就可以,也可以是針織衫,但是穿起來是比較有質感的,就是有點硬度的那種,款式也相對莊重的。
女裝比較多選擇,粉色系的套裝群,不會太沉悶,也很莊重。混搭的裙裝搭配也很好看,可以是淺色系的小西裝,內搭雪紡吊帶中長裙,有淡花色的比較女人,凈色也可以,要具體看色彩。一定要穿高跟鞋,或者短邦的羅馬鞋,很時尚。
❽ 如何將程序員職位說出高大上的感覺
工作半年多了,在某互聯網公司當女屌絲碼農,可能是一朵奇葩。聽聞外界各種關於碼農的傳聞,我不禁想談談我身臨其境的感觸。
1. 有錢
在中國世俗世界評判的標准,在孔孟道德在民國時期慢慢坍塌之後,財富成了第一標准。碼農確實算得上是比較高收入的一群人。尤其趕上互聯網黃金時代的80後,1998年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發芽,網路,騰訊,搜狐,網易等等,在2000年之後更是得到迅猛的發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由於防火牆的存在,擋住了大波的外來掘金者,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85前出生的一批80後程序員,都早就實現財富自由了。尤其是在互聯網公司裡面,拿到的股票價值比工資都要高出好多好多倍。但是對於畢業不久工作的人群,相對來說沒有這么富裕,今天的互聯網也不是十年前的互聯網了,BAT三大巨頭已經形成並且穩定,相對來說,不會有那麼好發財的機會,但是夠努力,夠加班,資歷不差的碼農,想要實現財富自由,也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情。
2.有錢然後呢?
在我身邊的程序員,基本都是男性。這份工作承受的壓力和強度確實比較大,已經習慣加班。記得跟有個同事聊天,問他工作的情況,他說基本晚上十一點回去,周末經常過來加班。我便問他,項目很忙嗎? 他說,倒也不是,只是回家也是一個人呆著玩電腦,在公司加班還有人一起,有時候周末在公司也就是玩電腦。聽到此言,我默然,同情他的遭遇,非常想給他介紹女朋友,讓他多一點去陪妹子玩,而不是這樣無奈的去公司。程序員雖然賺了不少錢,一畢業就能月收入近一萬,可是然後呢?
網路上,談吐中,常常自嘲碼農,屌絲,似乎漸漸地在別人,在大眾的嚴重程序員也成了屌絲,甚至在自己內心的定位里也成了屌絲,甚至有種我是屌絲我驕傲的趕腳。但是我們都知道碼農是拿著高薪的,但似乎確實也不辱「屌絲「稱謂。上班下班,工作日,假期,大部分碼農的穿著是真的很屌絲啊。典型的有,格子衫,帽衫,運動鞋,牛仔褲,舊,甚至不大幹凈的鞋。頭發也經常亂糟糟的。外套也偶爾感覺像是大叔的裝束。我沒有黑程序員的意思,我自己本身也是一枚碼農,我只是在反思,想讓碼農也能夠反思,能夠提高自己,反省自己。為什麼明明有錢,就不能稍微花點心思在穿著上面呢? 雖然互聯網公司倡導的是自由,隨性,拖鞋什麼的都隨意。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人的穿著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也在塑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舒服的著裝能給別人一種舒適的感覺,甚至是讓人更加尊重你,而不是一個屌絲的形象。
3. 驕傲,自信,不喑世事的套中人
碼農似乎是一個個套中人。我們津津樂道我們得收入,我們的智商,彷彿外面的世界都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就像是一個個套中人。我們是從一個象牙塔,邁向了另外一個象牙塔。在互聯網公司,人際關系確實比較簡單,尤其對於碼農來說,完成KPI,完成代碼,版本上線,就基本上這些事情。就像高中的時候解決一道一道題目一樣。
可能這是學理工科的人通病,驕傲,並且自信。對於自己的智商很樂於表現,尤其樂於表現出在技術上比別人牛逼的一面。這種病,很多人能夠意識到,但是總也改不了。可能這是因為我們是套中人,接觸的面太窄,我們沒有辦法展示我們的幽默風趣,淵博知識,以及經歷的奇聞異事。只能集中在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了。這也表現在我們聊天的內容時常很局限,大多都是股票,車,政治,房價,孩子等等。
我們已經成了套中人,成了寫代碼的工具。我不知道別人如何,反正我自己是已經沒有辦法從中獲取到快樂和成就感。
4. 不懂的享受生活的守財奴
我認識的碼農彷彿很多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津津計較錢的得失。比如在京東上買一個東西比淘寶上貴多少多少錢,一定會算的很清楚,然後選擇一個最便宜的。即使該碼農已經很有錢了,對於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我不是說節約用錢不好,只是說這種總是思前想後的態度,總是花太多時間在這種事情上面。
不是應該花多點時間在生活的享受上面嘛。比如,看書,看電影,聽音樂會,演唱會等等。太以金錢為標准,而忘記了時間是越來越少的,很多東西老了就吃不動了,很多電影過了時間就下線了。
5. 顧家
碼農一般都很顧家,會把錢攢下來給老婆,給孩子。所以嫁給碼農是件幸福的事情,除了偶爾會有點無聊之外。公司有個同事,天天給他小孩子網購各種東西,圓規啦,智能畫板啦等等等等。這一點真的很贊。
6.總結
稀里嘩啦說了一大堆,或許我所總結的不是最好的,我只是根據我眼睛看到,心理感受到的東西寫出來。我希望碼農也能夠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穿著打扮,而不要一心只有代碼,一心都在工作。
❾ 酷兒電影的一部標準的酷兒電影
《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2001)
即使按照以上提出的所有酷兒電影的分類標准來劃分,《海德威格和憤怒英寸樂隊》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酷兒電影,盡管電影中的角色沒有一個人直接宣稱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該片融合了多種類型,從而形成風格雜糅的特點——一部分是音樂片,一部分是演唱會電影,部分是(虛構化了的)傳記片,所有這些風格和類型都對性、毒品、搖滾樂、全球政治、創業神話、以及個人身份政治說展開了諷刺性評論。影片集中表現了一位朋克搖滾樂手,他完美地創造出了一個性別和身份處於游移不確定狀態的人,名叫海德威格。這個人試圖找回被別人冒名頂替去了他/她作為音樂明星的地位,而這個冒名頂替者是一位更為成功(而且更為傳統的)的搖滾明星。影片通過幾個音樂的段落,講述了海德威格現時在柏林東區出生,這個小男孩起初名叫漢瑟爾,然後他實施了一次改變性別的手術,目的是為了嫁給一位名叫盧瑟的美國大兵,這樣他就可以從冷戰的鐵幕中逃離出來。然而,這次變性手術「搞砸了」,漢瑟爾——現在名叫海德威格——遺留下了一點「垮部殘痕」,也就是影片名稱所謂的「憤怒英寸」。(另外,海德威格的伴奏樂隊也是以「憤怒英寸」這個名號而著稱的。)來到美國之後,海德威格遭到盧瑟的拋棄。隨後,海德威格同一位名叫湯米·斯派克的十幾歲男孩成了朋友。這個人因為演唱海德威格的歌曲,而且得到了海德威格的指導搖身一變而成為著名的搖滾歌星,並且改名為湯米·靈知。接下來,湯米為了保持一種較少酷兒怪異特徵的明星身份,他開始疏遠海德威格。該片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講述海德威格如何試圖重新聯繫上湯米——為的是重新獲得被湯米剽竊去的他/她的名望和身份,從而讓重新找回「完備的」自我。
海德威格和憤怒英寸樂隊最初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在紐約,以一系列易裝秀的面目登場演出,其中的創辦人兼主演約翰·卡梅隆·米歇爾為海德威格這個人物作了一些意念設計。後來這些演出配上了斯蒂芬·特拉斯科的音樂兼填詞創作,從而進入了百老匯外圍地區的演出。這樣的演出很快成為了評論界的熱點和時尚討論的現象。由此改編的電影版仍是由米歇爾主演並導演的,製片方是由在1990年代獨立的酷兒電影浪潮當中製作了很多相關作品的克里斯蒂·瓦琴的「殺手電筒影公司」(Killer Films)擔任。影片主要依據舞台劇最初的想法擴展開來,表現海德威格在一場音樂會中扮演角色,為此他/她經歷了一次感情爆炸式的情感垮塌危機。影片在敘事場景展開的同時結合了音樂、歌曲和一些紀實的片斷,另外還有動畫場景和觀眾跟著一起的合唱(「跟隨那躍動的假發!」)。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法,影片既吸收同時也顛覆了好萊塢傳統形式和內容的某些概念,由此形成的風格上的特徵非常符合大多數酷兒電影製作的特點。
《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奠定了酷兒理論的一個核心命題:那就是慾望和身份——無論是種族的還是性別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不是什麼靜態固定蘊含特定本質的東西,而是一種流動游移變化的狀態,並且是由一系列的扮演組成。影片本身就是由一組接一組的表演構成,海德威格的著裝和行為——更不要提他/她的性別和身份——一直是處於流動變化之中。歌曲「盒子里的假發」頌揚了海德威格假頭套轉變人身份的力量:他可以是「中西部午夜的應召皇後小姐」,也可以是「1963蜂窩小姐」,或者還可以是「電視上的法拉·弗謝特小姐」。(影片在表現這段音樂場景的時候,海德威格建在拖車上移動的家變成了一個舞台。)海德威格的身份變得模糊不清,溶入了「周五男人」伊扎克和她的門生湯米的某些特徵。為了進一步強化酷兒慾望和身份的游戲感,伊扎克這個男性角色是由女演員米拉姆·肖飾演(在舞台劇版本的演出當中,米歇爾兼飾海德威格與湯米兩個角色)。影片的最後,海德威格把他/她的假發扔給了伊扎克——這個女人飾演的男性角色現在要演一個女人——並且在接下來遇見了湯米,這個場景可以堪稱音樂的典範。湯米意識到了自己從海德威格那裡拿走的東西,而海德威格開始意識到她/他已經是很完整的了,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迷失的另一半。影片最後一個畫面是赤身裸體的海德威格——或者說是湯米?或者說是米歇爾?——直接從鏡頭前走開,從而進入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新世界。
有關社會性別和生理身份的另類模式非常生動地在「愛的根源」這首歌里得到了體現,根據柏拉圖在《Symposium》書中的觀點,而產生了對人類性慾的神話解釋。在這首歌當中,海德威格描述了人類是怎樣由最初的四條腿,四條胳膊和兩個頭的生物組成,其中包含了兩個男人,或者兩個女人,或者是一男一女「背靠背的粘合在一起」。隨著這首歌在敘事上的發展,眾神對這種合成的人類感到生氣,於是決定通過將他們彼此對半分開來當作懲罰,由此既創造出了同性戀和異性戀愛情,而「孤單的兩腿生命」極力想找回完整的自我——有的時候是短時間內——通過做愛的行為來實現。這首帶有敘事意味的歌曲在電影中是通過一段動畫的形式來表現的,其中展現了男人和女人們,眾神和人類們,恐龍和蜥蜴群天然無縫地相互轉化,變來變去。該片通過動畫的方式來把這段過程視覺化,從而突出了我們過去在描述人類性慾和身份時候的各種標簽和分類之間的這種酷兒聯系。正如海德威格在另外一首歌所指出的種種這樣的分類,「橋河牆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沒有我在中間,寶貝,你將什麼也不是。」(14)
影片《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因為滑稽和警醒兼備,神思與反諷並重,從而在批評界大受歡迎並且獲得了許多贊譽和獎項。但是《海德威格與憤怒英寸樂隊》在美國的發行受到了限制,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范圍內的獨立藝術性院線上映。該片DVD的發行,使得影片和許多其他酷兒電影一樣,才得以在邊遠的一些城市中看見。這部電影屬於邊緣化的製作,因為它是在主流美國電影工業好萊塢體制之外製作出來的。本書餘下來的部分將會充分展示,好萊塢對酷兒內容和酷兒風格的電影的態度經常是沉默寡言。即使到了21世紀的開端,好萊塢仍舊堅持著異性戀中心主義的話語立場。
❿ 怎麼欣賞音樂會
你說是在音樂會現場嗎?
這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
怎樣聽現場音樂會
文:勇敢的心
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工業產物,唱片的歷史剛剛一百年,而在此之前,人類音樂文明的傳承方式,除了曲譜,主要是靠現場演奏這種活生生的音樂表現形式。千百年來,現場聆聽是遠古的人們獲得音樂感受的唯一方式,即使到了唱片工業極度發達的今天,現場演奏仍以她活生生的親切、溫暖性感召著成千上萬的愛樂人步入音樂廳、歌舞劇院。。。
作為一個剛開始接觸歐洲古典音樂的愛樂人,現場演出的魅力在我們的心目中一定是充滿遐想和誘惑的,當我們即將捧著無比虔誠的激動心情步入愛樂殿堂膜拜音樂之前,為了能使我們從即將聽到的「聲音」中體驗、感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以下一些經驗之談和注意事項恐怕是我們每一個剛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音樂會曲目的選擇
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裡,都有著為數眾多的音樂廳,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上演,比如北京音樂廳,年末就可以排滿下一年的演出日程。我們必須用手中有限的資金和有限的時間,從琳琅滿目的演出中擇選出最適合自己聆聽的場次,選擇的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選擇自己有濃厚興趣、並且喜歡聽的曲目,這樣即使演出團體的本身演奏技術不盡如人意,音樂本身依然能帶給我們應有的感動。對那些自己在唱片中聽得無動於衷的曲目,甭管別人說得怎樣天花亂墜,那終究是別人的感受,如果再碰上樂隊的蹩腳表現,那些偉大的音樂恐怕以後在你的心中永無翻身之日了!
二是重點考慮一些國際上知名音樂團體、著名音樂藝人的訪華演出,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演出,在中國往往是數十年一遇。特別是一些年邁的藝術大師,他們的訪華演出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錯過一次很可能要遺憾終身。比如大提琴演奏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和指揮家小澤征爾2000年秋天在北京世紀劇院的交流演出,他們帶給我們中國愛樂聽眾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感動,更多的是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音樂人格魅力。
演出前的准備工作
如果你對即將聽到的演出曲目非常熟悉,甚至手頭都能找到好幾個經典錄音版本,那麼你此時最好迴避聆聽這些精彩錄音,以免在內心造成太深的先入為主的障礙,從而影響自己現場聆聽時的專注。中國交響樂團的整體水平是國內音樂團體中最高的,但經常有些朋友對他們的現場演出表現出極大的失望,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我們所聽到的外國著名樂團的優秀、經典錄音太多,別人的錄音聽得越多、了解得越深,相比之下國交現場的差距就會越明顯,失望也就越大。
如果你對即將聆聽到的曲目還不太熟悉,那麼你要盡可能地多搜集、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最好能找來一個錄音先試聽試聽,這樣現場聆聽時就不會感到太突然、太茫然了。至於相關資料的來源,途徑有很多,圖書館、互聯網,當然還有喜歡音樂的朋友。
音樂廳注意事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聽交響樂都是要西裝革履的,其實在中國大可不必,畢竟,西服不是我們的傳統禮儀服裝,只要干凈整齊、不邋遢,星級賓館大堂允許進入的穿著,音樂廳里都能夠接受。有些古典音樂家的演出服飾花哨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等人,他們的演出服飾一向都很有個性。隨便、舒適、休閑不僅是現代服裝的潮流,也應該是音樂廳著裝的必然趨勢。當然,也有一些特定的音樂會有著特定的著裝要求,是必須要遵守的。
演出當天,一定要盡早趕到音樂廳附近,務必提前入場。提前入場有很多好處,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氣,從容等待音樂的沐浴,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閱讀節目單上有關樂曲、樂隊、指揮的詳細介紹,避免演出過程中的匆忙翻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這也是對演出團體和藝術家最起碼的尊重。現在很多音樂廳都拒絕樂章中間讓遲到者入場,即使如此,短暫的樂章間休息,黑暗的觀眾席中不僅尋找座位麻煩,還會因為入座影響別人而招來一片白眼與不快。
手機、呼機的尖銳鈴聲在音樂廳里聽起來絕對讓人心驚膽顫,特別是演出過程中出現的鈴聲,為了避免這種極不和諧音的出現、避免招致周圍群眾射來的「仇恨」眼光,你最好在進場前就把它們都關閉掉。如果確實要等待特別重要的傳呼,務必要將它們設置成震動提示。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容易發出干擾雜訊的物件入場,比如塑料袋、塑料瓶、購物袋等,一般音樂廳入口大廳里都有這些小件物品免費寄存處。
北京保利劇院如今明令禁止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入場,這一招實在英明!據科學考證,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一般都不具備情緒控制力,也就是說,他們在音樂廳里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安靜狀態聆聽音樂,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意識不僅影響家長的欣賞情緒,更會擾亂周圍聽眾的聆聽環境。所以,除了一些專門面向兒童的專場音樂會外,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尚不具備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去音樂廳,否則難受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相鄰觀眾、甚至是指揮,他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擾。
聆聽中的幾個注意點
上面所說的幾點,都是為了更好地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的。而當我們終於聽到美妙動人的仙樂時,無言的感動中,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亂鼓掌、亂喝彩。據說幾百年前的西方藝術家表演交響樂時,樂章間觀眾是可以鼓掌的,碰到掌聲、喝彩聲太熱烈時,指揮還會把剛演奏過的樂章即興重復一遍以饗聽眾。然而幾百年綿延下來,如今的習俗已大為改變,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樂章間保持寧靜既可以保證一部宏大作品的整體性,又能夠保證我們欣賞思緒的連續。所以,不管前面的樂章多麼精彩動人,我們只能把全部由衷的感謝激情留待曲終時再釋放出來。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了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台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台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後,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前面之所以讓你用心數樂章,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盲目跟從一些不相乾的人在樂章間亂鼓掌、亂起鬨、亂上添亂。
我在北京曾數次見過因為樂章間掌聲太熱烈而導致的笑話。一次是200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由於現場的聽眾很大一部分人享受的是政府招待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全場竟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於是她匆匆忙忙地抱著鮮花進場上台獻花,接下來的場面實在令中國人尷尬之極。。。另一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現場也是掌聲如雷,幾個女學生也是聞聲而起,跑上舞台獻花。。。
解決了盲目鼓掌的問題,剩下的就是避免樂章間交頭接耳、翻看節目單、喝水、嗑瓜子等頗具騷擾性的「小動作」,不管你做什麼「小動作」,你要首先考慮一下你的舉動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畢竟這不是家裡一個人聆聽音響的自在環境啊!
許多經典的唱片都是由最副盛名的樂團、最傑出的指揮、最佳的演錄場所、最好的器材、最出色的錄音師合作出來的,再加上精心的後期製作,那種「天碟」級的聽覺表現遠遠強過一個普通的國內現場演出,如果我們在一個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里聆聽一個素質並不出色的樂團演奏時,腦海中總是忘不了那些「天碟」中的精彩,並且頻頻在它們之間作種種比較,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無任何積極意義。我們是來聽活生生的「真實」音樂的,而不是來找差距和不足、更不是來挑刺的,(當然差距和不足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的所有成見,主動沉浸於現場所聽到的音樂之中,用心地感受音樂本身,並捕獲那些足以震撼、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我們普通愛樂人聆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
曲終人散時
一個正規樂團在常規音樂季演出里,正式曲目結束後,一般是沒有安可的(加演曲目),而那些交流、訪問性質的演出,因為難得一見、難得一聽,安可曲總是少不了的,每到這個時候,樂團和指揮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奉獻出他們最擅長、最精彩的動人一刻,而他們的安可表現、安可曲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聽眾掌聲、喝彩聲的熱烈程度,如果你確實喜歡他們的表現,不妨鼓掌鼓得猛烈一點、熱情一點。
出於禮節考慮,只要樂隊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最前面的那一位)沒有起身退場,我們觀眾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退場,人家萬里迢迢地趕來為你傾情演出,我們也不應該著急趕這幾分鍾的路程吧!
當意猶未盡的你沉醉在音樂的回味之中而又不得不退場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遺留在座位上的物件、以及門口寄存的東西。
如果你願意,聽完音樂會後,不妨與一些愛樂的朋友交流交流你自己的聆聽感受,或者把一些刻骨銘心感動寫下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你的描述,間接地感受那些令你終生難忘的音樂瞬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入鄉還是要隨俗--音樂會後的余想
作者:郝建
音樂會,我們怎樣聽
這幾年,國內的交響音樂會日見其增。最近,北京的音樂會很多。5月底,多明戈來開了獨唱音樂會、6月1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帶上郎朗一塊到人民大會堂開了交響音樂會;只隔了20幾天,只挪了兩三箭之地,三大男高音又來走穴。我去現場聽了費城的那一場,三高是在家裡看的現場直播。一個在讀本科時候就想寫幾句的話題又來煩我了:我們會不會聽音樂會。
我這里想說的絕不是"聽不懂交響樂"的話題。我一直覺得音樂不象文字,無所謂懂不懂,喜歡聽就是懂。聽得愉悅、聽得入耳、聽得入迷就多聽。音樂這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聽,樂此不疲,就是懂了,就是喜歡了。再發燒一點,看點和聲、對位法的書,學習點音樂史的知識,自然能更加跟得上主題的發展變化和樂思的起承轉合。但是樂理一竅不通,只要多聽,照樣悅耳。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不要說懂和聲,至今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簡譜都讀不好。但這攔不住我喜歡聽,攔不住我發燒,也沒擋著我熟悉許多樂曲。
我今天琢磨的"會不會聽音樂會"是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時要不要尊重一些硬道理,一些看得見、聽得著的規矩和別處幾百年形成的習俗。對於這些規矩,最近許多聽眾和文化人都在議論,我覺得有些意思。
說出來一定會有人笑話我,20年前念本科時,就曾經想給校報寫篇介紹聽音樂會行為規范的文章,題目都有了,叫《當你去聽音樂會》。還就是怕人笑話,一直沒寫。現在想想這些規矩也許有點煩瑣,但是它們是很重要的。要天天講可能有點誇張、有點煩人,看看我們在音樂會上的舉止表現,聽聽我們有的文化人對這事情的說法,我還真覺得需要年年講、月月講。
首先,沒出門時就要講究。如果是去聽古典音樂會和歌劇服裝應該講究些。就是大夏天,許多傳統的西方人男人也穿西服系領帶,哪怕回頭熱了把西服擔在胳膊上。女士就不用說了,一般都要穿禮服,這是一個儀式,也是她們展示高檔、昂貴服裝或者獨特的創意和品位的機會。當然,如果是在上海體育場看景觀歌劇《阿伊達》或者是午門廣場音樂會,服裝就可以多樣化一些,許多青年和小孩是穿了旅遊鞋去的。
然後,出門一定要早,因為聽音樂會最犯忌的是遲到。只要指揮出來站到指揮台上,全場的觀眾就應該安靜下來。可我們這里經常是人聲依然鼎沸,手機呼機此起彼伏。1996年5月底帶費城交響樂團來的也是薩瓦利施。頭一天在人民大會堂演,他出來以後很有些觀眾依然故我。他站到了指揮台上,曾經數次回過身來看著人聲嘈雜的觀眾席,還有一次乾脆離開了指揮台。樂隊指揮要連觀眾一塊"指揮",這樣開音樂會就未免太多中國特色。等到指揮抬起了指揮棒,遲到的觀眾就要站在門口,等到第一個樂章或者第一隻曲子結束才能進去。世界上其它地方所有的音樂會都是這個規矩。我們這里的票上也這么要求。可是人民大會堂的管理部門似乎至今沒有把這個規矩告訴自己的那些男女夜間守門人。他們放進所有遲到的人,我還看到他們熱心地為遲到者指點江山,還扶老攜幼、服務到位,弄得走道上川流不息。
當然,多少年前的歌劇,開始時也不那麼安靜,所以有序曲。鍾惦棐老師的小三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說得對"中國戲曲的開場鑼鼓與義大利歌劇的序曲的早期作用相同,就是鎮壓觀眾的嘈雜聲浪,提醒戲開始了……"。現在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了比較好、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習俗:樂曲當中,觀眾席應該安靜。據說在深圳曾經發生過演出者與個別無行觀眾的"戰斗":那天小提琴獨奏者呂思清較起了真,只要下面有手機、BB機響,他就放下小提琴停止演奏,他站在那兒望著下面,什麼時候觀眾安靜了,再架起小提琴,從頭拉起!這個場景也太有戲劇性了。
再然後的問題是:樂章與樂章的間隔不應該鼓掌。我覺得,這一條規矩是比較難做到的,對它的忽視或踐踏也是在我們這里最為情有可原的。因為現在來聽音樂會大多數人對樂曲不那麼熟悉,音樂只要戛然而止,人們認為樂曲已經結束,就會非常積極照自己的情緒反應對演奏者來個掌聲鼓勵。其實遵循這規矩的必要條件不是要有多高的音樂水準,不一定非要對台上演奏的作品胸有成竹。只要有點一般修養,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大致知道有樂章之間不應鼓掌這回事就行--跟著別人懂行的後面鼓掌就好了。
如果說樂章之間不需鼓掌是一個音樂常識問題,那演出當中不應該有說話和手機、呼機聲就是一個人的常識問題,一點不必是共產黨員也可以有的修養。有時候還有更絕的。那天郎朗和費城交響樂團正在台上引領著我們漸入佳境,我身後的兩三位遲到的男女居然為了要不要請已經捷足先登占據座位的"觀眾"離開爭吵起來!
最後,節目單上規定的曲目演完以後,可以鼓掌要求加演和返場。這是對樂隊演出水準的評價和鼓勵,也可能是對我們自己未盡之餘興的滿足。更廣泛地說,這是我們與音樂家之間的對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常規儀式。鼓掌是規矩,加演可不是規矩。指揮家不願意或者不高興時,他們也可以不加演。就我聽過的音樂會而言,湯沐海不大喜歡加演。我剛才提到的1996年費城交響樂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那次,薩瓦利施也沒有加演。不是因為被氣壞了吧?如果是聽歌劇和個人或幾個人的演唱會,鼓掌和返場就是大家默契的游戲規則。前兩天在午門的三大男高音樂會,因為前面的觀眾反應不是很熱烈--不知是否因為拿贈票進場的觀眾多,內行和真愛好者少--三位歌手得不到反應,連節目單註明要返場的曲目都差點不了了之。報紙上說,本來還准備了中國歌曲。可能是因為無人喝彩,他們也就偃旗息鼓了。
下面一篇文章,與欣賞音樂的禮儀有關
==================================
文化習俗差異,我們怎樣想
這些規矩,我們一時做不好,怎麼辦?
當然是有一些現實情況,我們這里的觀眾群有些中國特色。音樂素養不是很高,平時干掙錢的事情都不守時,憑什麼花錢聽音樂會就要守時?跟平時餐館吃飯、公共場所聚會旁若無人,大聲喧嘩相比,我們進了音樂廳已經很收斂了,已經憋得慌了,還要求我們手機、呼機全關,還要求樂曲停了也不能隨便鼓掌,我怎麼知道哪是樂章間隔,哪是曲終奏雅?
也有的不象話是物質現實決定的,跟文化、素養關系不太大。人民大會堂那麼大才夠多裝人。要是在北京音樂廳演,只好坐幾百人。如果照三大男高音來時的出場費那個收法,主辦者那個搞法,那票價不得賣1萬美圓?那音樂就會由回到貴族當中,我們這些普通音樂愛好者哪輩子才能聽到?可是在人民大會堂演,幾萬人進場就是一件大事,准時就是一件難事。演出中間,一萬人里頭有一兩個日理萬機的人要隨時接聽手機BB機,那其他觀眾就必須"聽取蟋蟀聲一片。"
但是這不是我們的借口。很多事情是能做到的,從主辦者來說,不要那邊薩瓦利施已經開了鑼,這邊還賣著票。哪不就擺明叫我遲到嗎。既然已經在天安門廣場這片聖地凈土開辟了停車場,就讓所有的車都停進去。不要讓後來的車又成了沒頭蒼蠅,開著車在大會堂周圍繞圈子,他這樣一折騰,進去肯定晚。觀眾沒有音樂會的常識,主辦者是知道的。遲到的人必須等到一個樂章或第一個曲子結束才能進去,票子上也都引了這樣的要求。可主辦者就是不肯跟自己的守門的人員講清楚,弄得他們還到處引領遲到的老先生、老奶奶。
從觀眾來說,首先並不是關乎我們的音樂修養。只要去聽音樂會,就算他沒聽過德沃夏克的曲子,總不至於不知道在音樂會里吵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止。要說遲到個三、五分鍾,是因為路遠堵車。可音樂會開始都半個多小時了,還在那裡川流不息地找位子,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叫做遲到?要說習慣培養有個過程,自從小澤征爾1979年帶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北京紅塔禮堂演出,我們也聽了20多年交響樂了。20多年,北京的觀眾總體上還是這么沒規矩。我們的學習也太慢了。我看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腦袋笨,因為很多其它的事情早已多次證明北京人沒這么笨,掙大錢、弄腐敗、發展高科技,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的學習創造力絕對夠用。就是帕瓦羅蒂我們也聽了十幾年了。我有時候會瞎琢磨,從1987年在天橋劇場演到2001年的午門廣場,不知道帕瓦羅蒂心裡會不會犯嘀咕:北京人聽歌劇還是這操行,進步也太慢了。其實這里頭首先不是音樂修養的事情,這是常識問題,是願意不願意遵守規矩的問題。現在的手機都有震動功能,如果實在是中央領導隨時要緊急召見商討國家大事,放個震動擋就全齊了。我看還是取決於主辦者和參加者有沒有守規矩的願望,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尊重別人的概念。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乾脆發展中國特色。搞什麼溫文爾雅,入什麼溫柔鄉,只要來我這里,就一水變成西北風、黃土高坡沙塵暴。交響樂只要在中國演,什麼時候覺得演奏得好就鼓掌,演出之間愛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滿場隨便走人賣瓜子。手機、BB機響幾聲又怎麼樣,中國是正發展國家,大家都忙得緊。規矩還不是人立的,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我朝這個思路想一想,實在是想不下去。有的小事情似乎沒道理可講,但是在小道理後面還是有大道理的。比如這開音樂會的事情,如果我們從主辦者到觀眾都覺得應該以我為主、發展有北京特色的交響音樂會,那你至少要跟人家事先講清楚,到我們這兒來開音樂會是如此這般的一回事,你愛來不來。我擔心,如果真跟人家講清楚,即使出場費很高,就沒有多少人願意來了。我還擔心,人家來是照來,出場費會多要個三點、四點。因為人家會說,到那裡去演出是戰地文工團,要邊戰斗,邊演出。
還有一個辦法是,只要搞交響樂就按照人家已經有的儀式來。如果要翹二郎腿、磕瓜子、滿場飛手巾把子,我們就直接去恢復老戲園子。唱得好的,給個好,露了怯,也及時當仁不讓地叫個倒好。那也有樂趣,也有程式,也有感情。可要演交響樂,就要按照大家都接受的慣例來,不要把它隨意地與中國實踐相結合。
這里頭是一個守規矩的心態。有的時候,規矩是煩瑣,但是既然做的是這個游戲,就應該照著來。其實這個道理我在幼兒園就曾經懂過。人家跳房子、攻城、捉迷藏,我要是另搞一套,人家不帶我玩的。你要一天到晚吹噓我要搞超限戰,人家就不跟你玩任何游戲。
有了守規矩的心態,我們才可能來提倡附庸風雅。附庸風雅其實是從善如流。不知道是樂曲結束還是樂章結束怎麼樣,不要以我為中心,不要隨心所欲,跟在別人後面,等人家懂行的有反應再跟進,這時候慢三秒種,不丟人。
領導帶個好頭吧
我這里說的不是領導重視、一抓到底不放鬆之類。我是說領導莫帶壞頭。當然能帶大家奔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中場演出休息過了,合唱已經開始,這時一隊領導才姍姍遲來。其中好像就有以愛聽古典音樂著名的吳儀女士。開場前不來,中間休息也不來,還不能不來,非要等中場休息剛完,人家開始演出了才來。我不懷疑領導有很高的音樂修養,但是平民心態、入鄉隨俗、禮尚往來的心態、守規矩的意識,似乎缺乏一點。有這樣心態的領導跟人家談入關,就不容易對上口徑,我看就會多談幾個回合。當然也可能責任在領導手下的辦公機構,那我膽子就大一點了,就可以痛快批評幾句了:你們層次也太低了,不配安排領導活動,讓領導在國人和世人面前丟你們大臉,你們該當何罪?
怎麼想起來說到領導這一茬?因為我發現一個怪現象。聽音樂會的秩序,在北京建立得最慢。照道理講這里的音樂演出比較多,領導也最多,百姓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別處低。除了演出場所太大這樣的物質因素,我覺得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這里的人牛氣的比較多,勇於藐視共同規則、喜歡找個牛哄哄的特立獨行的感覺,搞個小國文化沙文主義的漢子也多。還多少跟官本位文化有關系,贈票多,來的外行多。我就親眼看到一排座位都是一個辦公室或者是一家子。這樣的觀眾演出時就容易旁若無人,他們自己也容易有聽堂會的感覺。也是這些區域,半路抽簽的也最多。有意思的是贈票還都是前排位子,所以來訪的樂團首先看見這些觀眾的演出。還有7年,北京就要承辦奧運會,蓋高樓大廈,我們只有錢、有農民工就指日可待。但是我們以什麼精神風貌去迎接客人,心裡有沒有一個守規矩的平常心,有沒有一個做什麼事講什麼規矩的那點意思,這倒不是有了錢就立馬能堆起來的。
還是那句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如果我們是去聽搖滾,當然用不著這么多講究。要強調一句,我很喜愛聽交響樂,但我始終聽不出交響音樂和歌劇比搖滾更嚴肅、更高雅,至今也沒看出兩者的聽眾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麼高低之分。我只想說一句,象棋是象棋的規矩,圍棋是圍棋的規矩,別搞混了。
(郝建 電影理論家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