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對電影中古典音樂的看法400字

對電影中古典音樂的看法400字

發布時間:2022-08-24 21:26:32

Ⅰ 求古典音樂聽後感600字

如何接近,接近,再接近古典音樂
作為已經在古典音樂海洋中暢遊了N年的愛好者,筆者願意在此與諸位分享一些經驗與心得。

不能欣賞音樂之美好的人生是遺憾的 人生。聽音樂就像陷入愛河,開始有很多激情,後來則化為親情,不可割捨。學科雖然不同,但是為學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們對西方經典音樂的了解可能就像對唐詩 宋詞的了解一樣,欣賞一些之後,最多能吟誦一些名句名段,時間久了,可能連名段也會記不全。應試教育下的語文課使得很多人對唐詩宋詞喪失了本應濃厚的興 趣,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碰巧喜歡音律,那麼恭喜你,古典音樂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的海洋,這里有著與文學、繪畫都不同但是同樣精彩的體驗。而且距離產生 美,很多非專業人士一般都具備著專業人士所沒有的激情與熱情。小學音樂課上,老師第一句話就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話一點不假,只是我當時不明白它的深 意。一方面,音樂的存在是暫時性的,可以突然出現或停止,它對人產生的作用卻可以延續至很久甚至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時間這個維度,是我們體驗音樂的過程 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准,有很多體驗,在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學識之前,是得不到的。人們的知識結構又不同,同樣淵博的藝術家、聽眾所進行的再加工再創作也可 以是很不同的。對同樣的作家、作品、演繹,你會隨著時間變化有可能出現各種感慨和判斷,這個過程真的是美妙和豐富極了。可以說,如果有音樂伴隨著我們成 長,讓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絕對不會後悔。具體的原因和方式請容我下面一一道來。

聽音樂伴隨著讀歷史(這個過程應該是自發的,因需要而定)。西方音樂幾百年的精髓,不是誰三言兩語能說清的,大量的作家作品和相關的人物、事件,我們了解得越多越感慨其浩瀚。一般來說,在聽音樂時我們手頭如果有一些類似 格羅夫音樂辭典、牛津音樂辭典甚至音樂學院的音樂史教材之類的參考書,是比較有用的。但別被歷史牽著鼻子走,我們熟悉歷史是為了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聯系和世 界的規律,讓我們更富有智慧。一些音樂家的傳記和書信集,也是我們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享譽世界的音樂家們一般都有很多版本的傳記,我們略知一二,就足以接近他們的世界了。業餘人士,由於時間零散、不固定,難以長期掌握樂器演奏,難以對很多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但是音樂史則只要不是白丁都可以接觸。閱讀 增長人的知識,優化人的氣質,何樂而不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音樂史無處不在滋潤我們。開始我們只知道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他們一些奇聞軼事,後來 又知道了各種樂派各種時期的代表人物,再後來,我們還會知曉、欣賞到很多音樂廳里從來不演出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西方的唱片工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大量 的文化遺產。現在的網路技術又如此發達,音樂資源的傳播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筆者這10年收藏了大量的CD、DVD和電子資源,不僅這些音樂載體本身,連同 種種收藏的過程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聽音樂的理想狀態是一種平衡。平衡藝術家的個性和社會的包容性,平衡自我陶醉的小世界 和整個人類一些共通共融的東西。很多時候,人們喜歡在作曲家之間比高下,在演奏家的版本之間比高下,甚至追求錄音效果超過音樂本身。這些都比較危險,盡管 沉醉其中的人可能覺得很過癮。筆者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仔細想想,這些藝術家、演奏家就像人群中的你我他,每個人的存在都很神奇,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社會職務不同,但又都是血肉之軀,七情六慾中走過,最終也都是一抔塵土。我們沒必要去造神,沒必要狹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對象身上,尤其不可 以被一些文章或者評論誤導。但是對生活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可以常有。收集不同版本的演繹也是可行的,比較版本時,我們最好多些切入點。旋律、節奏一般人都容 易捕捉,但是還有曲式、調性、調式、和聲、織體等等方面需要我們去挖掘。挖掘得越多,收獲越多,感受越豐富,而且對於某些作曲家,由於其旋律不甜美、節奏 復雜,剛接觸時會很有距離感,於是就需要更多「手段」去接近他們,這絕對不是一般的「版本比較」能解決的問題。專業人士一樣在做版本收集,因為他們需要找 尋對自己有啟發的處理方式。

樂理知識這塊也許是很多業餘人士的軟肋。但是這句話本身就不正確。業餘人士之所以業余,就是 因為相關知識不夠系統,教育不夠全面。筆者有幸生長在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學里,並且曾在專業人士的指點下對樂理和樂器都有所接觸,在此想鼓勵各位,樂理的入 門也並不難。找個鋼琴教師,在鍵盤上彈一彈,拿簡單的樂譜認一認,不3個月的功夫,你完全可以開啟自娛自樂之門,這一點對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也適用。有了 基礎,再不斷深入,就又是個時間的問題了。有條件的話,多學幾種樂器,掌握其中的原理,可以刺激人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據筆者的經驗,弦樂揉弦的溫暖和 鋼琴和聲的豐富是完全不同的體驗,都讓人喜歡得很,不分伯仲。但是鋼琴無疑是功能最強大的工具,音樂家最得力的助手,沒學過樂器的不妨先接觸接觸它。本來 已經會樂器的業餘人士,也不妨搞些重奏、即興演奏,豐富自己的體驗。愛背譜的不愛視奏,愛獨奏的不愛重奏,這些都是我們完全可以克服的局限性。樂理的書也 到處都可找到,不要偷懶,為了更好地了解音樂,享受這個過程,弄兩本書看看,腦子也許清楚了很多呢。有朝一日,當你攤開本陌生的總譜,發覺能聽到數行的旋律同時進行,那是何等的享受,離作曲家腦中的世界越來越近。

此外,與音樂相關的各種活動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不僅呈現美 好,也讓我們了解社會百態。類似《鋼琴藝術》這種音樂期刊與音樂教材書籍相比,更好閱讀,每篇文章都很短,信息覆蓋面也廣。我們關注、參與音樂活動, 比如各種國際國內的音樂比賽,音樂節,音樂會,音樂沙龍,講座,我們或許是組織者,或許是參與者,在這整個的收集信息、付諸實踐、收獲結果的過程中,我們與音 樂一塊組成了新的歷史。

筆者一貫認為,音樂是文字所講不清楚的藝術,我們只有通過語言做一些解釋描述試圖接近。本文試歸納總結了些經驗,提出了一些觀點,希望能對他人有所啟發。

Ⅱ 求一篇500字以上,關於古典音樂的感想,老師要交的作業。求幫忙

音樂,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伴隨我們,音樂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想像沒有音樂的日子是什麼樣的。絕大多數人偏愛於流行音樂,它時尚,動感,充滿現代的活力與氣息。但是提到古典音樂,會想起一個現在很少提的概念—嚴肅音樂,容易讓人產生誤會,會認為是比較刻板,沉重的音樂,大多數人認為像這類的古典音樂年代悠久離我的時代好遙遠,比起古典音樂,青年人更喜歡聽流行音樂。一直以來,我也是抱著這種思想,以前我只關注流行音樂,偶爾在電視上看到交響音樂會,聽到古典音樂,只是匆匆掃過,只是覺得氣勢磅礴,場面很壯觀而已,對古典音樂只是些感性認識,比較膚淺。在這學期,我上了古典音樂賞析的選修課,我開始真正接觸到古典音樂,深入了解,欣賞並剖析。
中國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
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
可或缺的樂器之一。二胡也是在民間很流行,而以阿炳的《二泉印月》最為大家所知。這首
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Ⅲ 古典樂賞析作文450字左右,高中作文

也許很多人認為古典樂迷們之所以欣賞古典音樂,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罷了,和欣賞流行音樂沒有兩樣,或者他們以為古典音樂欣賞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樂當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協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樂欣賞者說成勢利的,認為我們只是用欣賞古典音樂來表達身份。這些說法完全誤會了古典樂欣賞者的想法。許多古典樂迷其實比一般人的想法還來得開放和前衛,對各類現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較高。古典音樂欣賞者常常是最不在乎傳統和別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老古板。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首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們就會發現,貝多芬音樂里所使用不協和音的機率其實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對於一首古典樂曲,流行音樂反而顯得保守而缺乏變化,猶如一篇光看第一頁就知道全部情節的小說。 

最受古典音樂欣賞者敬重的作曲家,絕大多數是當代最大膽前衛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華格納和德布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認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聲在當代也是極為大膽的。相對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傳下來。 

古典音樂欣賞者對音樂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又為什麼那麼多古典樂迷會對流行音樂大肆批評呢?這個現象可以由音樂欣賞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樂要素分為三方面:旋律要素,節奏要素和和聲要素,其中節奏要素又可細分為節拍和樂句。古典音樂欣賞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樂絕非偶然。 

一般人欣賞音樂的方式是欣賞音樂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樂欣賞者大多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注重音樂是否有流暢悅耳的旋律,因此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對他們來說是艱深難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賞者經常需要跟音樂一起哼唱,或訴諸歌詞等非音樂性的東西,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會被音樂感動。相對的,許多古典音樂欣賞者寧可欣賞他們聽不懂的外文音樂,以防止歌詞左右他們欣賞音樂本身的樂趣。 

節奏要訴的欣賞者分成節拍的注重和樂句的注重。許多搖滾樂和重金屬樂曲的欣賞者就是節拍欣賞者,因為搖滾樂強調低音和打擊樂的節拍效果。許多古典樂欣賞者也是節拍取向的,但是他們注重的是節拍的復雜變化,而不是搖滾樂中過於規律的節奏。 

樂句取向的欣賞者較旋律傾向和節拍傾向的欣賞者為少,但卻占古典音樂迷的一大部份。他們是所有音樂欣賞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樂中動機的發展,變化和組織。一段樂句或音樂素材無數的變化讓他們有如看萬花筒般地興奮。缺乏發展性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因為流行音樂的結構太過鬆散而簡單。他們喜歡結構緊密而復雜的音樂,如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對二十世紀的古典樂曲也頗能接受。 

Ⅳ 對電影電視中的音樂,你有什麼看法急急急!

影視音樂並不只是影視畫面的陪襯。音樂本身及其內涵都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了觀眾們的價值取向和一種時代觀念。憑借一些格言警句、美妙的旋律和語調以及樂器的配合,音樂構思了一個有序世界的藍圖和即時的幻想空間,而正是這些保證了電影蘊涵的真諦和永恆,影視音樂混雜著諸多因素和多種多樣的音樂語言。它注重於時間的瞬息流逝,注重於理物的細微變化。我們通過描敘電影音樂的不同規則和范疇,可以更好的觀察到它們的相互沖突和逐漸消亡。電影音樂能夠將其繽紛復雜的特點展露無余,讓人們在聽到音樂時就能立刻想起電影中的經典橋段,使人們印象深刻。我認為這就是電影音樂的美麗所在。

Ⅳ 什麼是古典音樂談談你對古典音樂的認識~

音樂是一個美妙的東西。當它那緩緩的旋律跳動的時候,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地,一切的雜念都不復存在,一切的功利都化做塵埃,好象天地間除了自己和這旋律外,一切都成為虛無,忘記了悲哀,忘記了傷痛,乃至忘記了塵世間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在那一刻,我們實現了徹底的解脫,我們完成了徹底的精神升華。
音樂有很多種類,僅常見的就有古典音樂、宗教音樂、流行音樂、重金屬音樂、搖滾樂、電子音樂、爵士樂等等。在眾多的音樂種類中,我卻單單鍾情於古典音樂,聽古典音樂,猶如和千年前的先人品茶談話,這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人生的徹悟。先人們把他們那高深的人生哲學,豐富的生存法則以超凡的智慧融於音樂當中,讓後人在聽音樂的同時去感受生活的真諦。
聽音樂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洗滌人們的心靈,啟迪人們的智慧,讓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忙碌勞累的時候找到一絲的寧靜與祥和。聽古典音樂尤其如此。
聽古典音樂。需要有一顆平靜的心,一顆與世無爭,超脫忘我的心。用耳去聽音樂,這是一種常識,用心去聽音樂,這是一種境界。當我們摒棄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利和慾望時,再用心去聆聽古典音樂,我們的心靈會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們的內心會受到深深的震撼!
「高山流水」依舊在緩緩響起,但那個「巍巍乎高山」「湯湯乎流水」的知音卻早已難覓,空餘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千古佳話。
靜靜地聽著「十面埋伏」,彷彿又看到了烏江岸邊,那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無可奈何地唱著「虞兮虞兮可奈何」拔劍自刎。是英雄氣短的無奈,還是壯志難酬的悲哀?優美的旋律給這個剛強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抹上了一絲傷感的柔情。
秋夜,對於一個寂寞的人來說總是很漫長的,何況天空中那不解人意的明月更能憑空增添幾分思鄉之情,「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淚濕裳,漢家地廣千萬里,深宮何處是故鄉。」漢家宮室中,那個孤單的女孩也許正在思念遠方家鄉滿頭白發的父母吧。可是,又有誰會知道呢?「漢宮秋月」不僅是寂寞深宮怨女的悲曲,它也是千千萬萬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他鄉遊子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每當聽起這首曲子時,對於在外求學的我來說,總是會產生對家鄉父母的深深思念之情。也許能產生共鳴的樂曲才是好的樂曲的吧,「漢宮秋月」正是這樣的樂曲。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田園生活也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與世無爭,恬淡自在地生活,少了份世俗的勾心鬥角,爭名奪利,多了些脫俗的無欲無求,知足常樂。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普遍追求。聽著「夕陽蕭鼓」「漁樵問答」優美的旋律,彷彿自己已經完全地融入到了大自然當中,成為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江的明月緩緩地升起來了,江中央,一葉扁舟在月下隨水漂浮,一點漁火若隱若現,小舟上隨風時時傳來漁家人的說笑聲,給幽靜而安詳的江面注入一線生機,一幅「江畔漁舟圖」,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想。
總之,中國古典音樂包含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它們是中國人民古老智慧的結晶。我們在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時候,不僅能感受到音樂本身帶給人的美感,還能感受到中國古老文明中那種厚重的歷史美。積淀了千年的中國古典音樂中蘊涵的是中國人民最原始最質朴的思想情感!

Ⅵ 求「對古典音樂的認識」論文一篇

寫作思路及要點:結合實際完成小論文

正文:

古典音樂 ,是音樂的一種類型。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指古典主義時期,1750年(J·S·巴赫去世)至1827年(貝多芬去世),這一時期為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它包含了兩大時間段:「前古典時期」和「維也納古典時期」。「最為著名的維也納樂派也是在「維也納古典時期」興起,其代表作曲家有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被後世稱為「維也納三傑」。

所謂古典,其實就是指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後至我們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總和。古典音樂里的這個古典和「古典時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樣。古典音樂,已經是一個文化范疇的概念。

是西方並逐步意味著全球的主流音樂的一部分。確實如此,時至今日,西方古典音樂如同摩天大廈,而它周邊的是大片沒有影響力的小房子。前後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樂已經可以用全球主流音樂,乃至為主流文化的代名詞了。古典兩字已經不代表時間或者歷史性,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但無論它如何強大,作為並非古典音樂原發地文化的我們,對古典音樂也不能盲目接納。我個人認為,稱之為音樂的東西,應該有這些特徵:

具有優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隱藏能力,帶來愉悅或者引發思考。能符合這些特徵的,我才稱它為音樂或者古典音樂(有別於流行或者現代音樂)。

所以,我喜歡上古典音樂,就是因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給它打動的,是十幾年前開始留意聽古典時,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吸引,開始喜歡上古典。之後,階段性斷斷續續地有去聽,但都不系統,一直到現在。

不過,作為古典音樂,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都是業餘人士,非專業者那樣用時間去欣賞。古典音樂是需要一定「訓練」才能欣賞的音樂。這種訓練包括對音樂原理,樂器,音樂發展的歷史,對作家本人,甚至對演繹的藝術家指揮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樂來源於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藝復興之前,音樂主要是教堂禰撒,比如聖格列高利詠嘆。換言之,音樂最早的形式是「聲樂」,為何是聲樂?因為來自人的聲音,才是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動人的聲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樂」。當然,那年代器樂確實還沒有發展起來。

事實上,現在重新聽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克斯特里納的聖頌合唱,依然具有恆久的魅力,如果你聽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試試去聽他的作品。宗教音樂來自這些當年虔誠的信徒之手,來的更簡單純朴又具有情感。

他們對後人影響巨大,後世的偉大作品裡都有他們的影子(比如亨德爾的禰賽亞,巴赫的B小調禰撒,貝多芬的莊重禰撒,柏遼茲的以利亞到現代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樂的源頭,就等於明白音樂最基本的特徵(或者基本「硬體」)就是要有優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沒有這些要素,再偉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當然沒有一部偉大作品裡沒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說,旋律是一個廣義,文藝復興的音樂幾乎「見不到旋律」,只有節奏。

從斯拉夫進行曲開始,到格里格的皮爾金特組曲,到斯美塔納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何許人也,甚至不了解他們的作品的名字。我沒有被那些比他們更「流行』的貝3,5,9打動多少前,就喜歡上這些優美旋律的作品。

(6)對電影中古典音樂的看法400字擴展閱讀:

古典音樂兒童教育:

1、古典音樂可以養成兒童高尚的情操和博愛的情懷

古典音樂是美的藝術,是對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贊嘆,是人類心靈深處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蘊含著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壯闊,喜歡古典音樂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

2、古典音樂可以促進兒童心靈的健康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古典音樂中所具有的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情感和緩急有序的節奏,能與兒童內心的情感產生共鳴,並隨著音樂的節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悅、舒展、健康。

3、古典音樂可以開啟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古典音樂不僅是聲音的藝術,而且也是靈性的藝術,豐富的音樂語言是人類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達。可以彌補語言文字教育和科學教育的不足,啟迪和拓展兒童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從而培養兒童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4、古典音樂可以培養兒童的直覺能力

音樂是直覺的藝術。音樂之所以是直覺的藝術是因為音樂直接理解和抽象表達自然、宇宙、生命內在和諧的規律,科學所要求的素質正是表現在對這種和諧規律的敏感和把握,這就是科學的直覺,它與音樂是相通的。古典音樂是開啟兒童直覺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Ⅶ 人們對於古典音樂的態度

不知不覺選修課已經結課。通過這幾周的學習,感覺自己學到了不少

東西。不僅學習對音樂的欣賞,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修養也有所提高。



CLASSICAL

MUSIC

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

"

古典

"

給人

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典音樂」。也有人根據牛津英文

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

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

,而稱其為「嚴

肅音樂」。於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

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

serious

的第二條義項

是這樣給出定義的:

(

指書、音樂等)啟發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但我認

為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在它明亮而內涵深刻的音符中,能發

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

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

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什麼是高雅音樂?正如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

高的啟示,誰能參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音樂

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著名作家郁風先生在欣賞優秀音樂時寫道:

「進入音樂就如同走進另一個世界。它又不像夢境那麼虛幻,那麼不可控

制;它是實實在在的,有人在嚴格控制著的,有規律地在顯示一意念、一

種情境。有時你似乎能隨著它流淌到感覺所預期的境界,有時又會遇到意

外的震撼,只能跟隨它激盪,使你全身的血液神經都和它溶化在一起。」

漢武帝時的《樂經》記載,音樂的本原乃由人心之「感於物而動,故

形於聲」;認為「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

唯君子能為知樂。是故,審聲以知樂,審樂以知正,而治道備矣。」

我個人認為古典交響樂是很多音樂大師靈魂的音樂,是一種精神的表

達,其中包含了很多藝術創作的成分,,多聲部的,奇妙配器的交響樂確

實使人有一種享受。古典音樂就屬於高雅音樂。不過我們對於這里所指的

「高雅」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有些朋友之所以認為古典音樂「高

雅」,是因為瞧見了台上指揮家們西服筆挺、冠冕堂皇的莊重模樣;是因

為看到演奏這些音樂的樂團演奏家們整齊劃一、一絲不苟的裝束;是因為

注意到了音樂廳典雅華貴、祥和隆重的布置氣氛;甚至連觀眾們都要衣冠

楚楚、注重禮節。其實,這些表面的「高雅」並不能體現出古典音樂的精

髓所在,音樂的高雅氣質是從旋律中透出來的!嚴謹而完整的結構、優雅

而曼妙的旋律、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才是古典音樂「高雅」的根

源。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於人類最聖潔的情感、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

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實只是長期以來西洋音樂發展中形成的定式

與慣例,雖然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種「浮華」,但卻又很難想像,一群衣

冠不整、裝束各異、甚至蓬頭垢面的演奏家、指揮家出現在觀眾面前,能

會員限時特惠最後一天,文檔免下載券特權立即送

夠演繹出好的效果。因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樂中那獨

特的嚴謹、莊重氣質。其實當今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力圖

改變自己過於拘謹、

與大眾較為疏遠的形象,

著名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那裡人們

可以無拘無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賞古典音樂,不必拘泥服飾是否得體,

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隨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

當今中國的教育界尤其喜歡把「古典音樂」稱作「高雅音樂」,原因

很簡單,老師們看不慣學生沉迷於對港台歌星的追捧,所以時常組織學生

去欣賞一些所謂的古典音樂會,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讓高

雅音樂進入校園」等等。

當然並不是說民樂就不高其次,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

之間劃上等號,我覺得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對古典音樂的



一感覺就是「晦澀、

難懂」,

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

的統稱,恐怕今後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雖然從某種角度來

看,一部分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以及旋律主題確實是「極其嚴肅」的,但

同樣應該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樂的主題是歌頌、是贊美,擁有美妙明快

的旋律以及無比歡暢的情懷。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題嚴峻、思想深邃的古典

音樂,也往往想要傳達出一種「嚴肅中的快樂」。譬如貝多芬著名的《歡

樂頌》、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

響曲》的第四樂章,雖然這些作品都飽含著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終無

不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振奮之感。其實入門之後,聽眾們就會發現其實古

典音樂並不難懂,也並不只有嚴肅和深沉。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

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

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

提到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看法,就不得不提起他們的歷史。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古典音樂的的奠基人——亨德爾。即使你不認識

亨德爾,也絕對在聖誕節或萬聖節聽過庄嚴的《哈利路亞大合唱》。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

1750

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

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

聖」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

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

樂!

很多人都認為肖邦是浪漫派的代表人,但孰不知貝多芬亦是浪漫派的

先鋒。聽過老貝《命運》、《田園》、《悲愴》等作品的人肯定會認為我

在說瘋話,反駁我的意見,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們聽過《月光》或許就

不會那麼快下定義了。從

18

世界開始到

19

世紀初,這一時期是音樂史上

所謂的「古典時期」,這時期的

3

為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恰

恰正是老貝總結了古典時期的精華,講音樂帶入另一階段的「浪漫時期」,

他的音樂不像海頓或莫扎特大多是應貴族與宮廷的要求而作的,他擺脫了

對貴族的依賴,是第一位為自己、為情感創作音樂的作曲家,因此他的音

樂不再只是音樂,我們可以聽到更多作曲者所要傳達的情感、意念、景象

和情緒。這也是為何我只衷心於老貝的原因。在琴鍵上,一個個音符訴說

的是老貝那顆復雜多緒而熱衷的心,只有通過指尖的傳達成為我生命的信

仰。貝多芬在音樂上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他像是一位揮舞著旗幟的領導

者,在音樂領域上拓展了許多的可能性。在音域和力度方面,他將音樂擴

展到極致;在旋律方面,他的旋律單純但具有絕佳的情緒表現力;在和聲

上,他所使用的和弦能由簡單的手法創作出最震撼的效果;最後在情感的

表達上,他的音樂往往有最直接的表白,將痛苦、喜悅、驚恐、歡愉、悲

痛與幸福的情緒自由自在地呈現於音符中。

古典音樂並非西方國家的專利。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

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

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我想中國的古典音樂講究的意境,是用心來慢慢的體會的,不能一蹴而就。

西方的古典音樂講究的是震撼!

是快樂,

即使不懂音樂的人也能粗略辨別音樂的

好壞。

有人說中國古典音樂就像打太極拳,外國古典音樂就像做廣播操

中國音樂講究的是神韻,有內涵

外國音樂講究的是節奏,有動力

其實,

中國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

並不一定要用民族樂器來體現,

也並不是來了

一把二胡,

就成了中國風的。

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

在於它的婉轉、

沉靜、

悠揚、

欲所還休。

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欣賞,就要對其歷史有所了解。通過對其的欣賞,

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修養和內涵,更能凈化心靈。

有人說:「古典音樂的沒落已是現實」,而我持反對意見,從某種程

度上看,古典音樂確有一些沒落之相。別人怎樣就不提了,只針對我自己,

古典音樂蘊含了音樂家的歷史、思想、情感,是每個不同時代的見證與人

們生活層面的體現。如果說要古典音樂沒落,那人們的精神生活哪裡來?

難道從流行音樂,爵士音樂那裡來嗎?雖然爵士樂,流行樂都是一個時代

的見證,但是古典音樂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有著無法替代的價值。

Ⅷ 求論文: 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 4000字+(你們搜的也行)

一、電影音樂概述

電影音樂泛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也專指作曲家為影片創作的音樂和歌曲。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作為聽覺藝術和時間藝術,音樂進入電影綜合藝術之後本質不變,其要素仍是旋律、和聲、節奏和色彩,但電影音樂創作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和音樂形象的體現,都受影片的藝術總構思、總結構和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有時,音樂的聽覺形象還要與語言、音響效果的聽覺形象相結合。
電影音樂的性質與特點:電影音樂就是為電影進行配樂,在適當的場景和情節中加入適合的音樂,是整個電影創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烘托電影效果的重要工具。它不同於其他音樂是因為它是要體現影片的藝術構思和創作,從早期的純交響配樂到隨著時代發展而創新的電聲音樂,電影音樂有機的結合了各種傳統音樂要素以及新興的各種流行音樂元素,逐漸步入了與電影配合相對完善的時期。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電影配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二、功能性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1、描述時代背景交待的背景,引起一定時間、空間和影片中環境的聯想。使影片更加立體。深入觀眾的心。例:
《角鬥士》中傳統的古典樂器,採用交響樂隊編制,用管弦樂演奏主旋律。配合人聲合唱,使音樂更接近古典派和浪漫派的曲式結構,來烘托古代的氛圍。
《加勒比海盜一聚魂棺》中的「Dinner is Served」這首曲子是以劇情命名的配樂。隨著劇情發展,畫面拉到了一座住著食人部落的荒島上。配合食人族舉行儀式時所使用的各種樂器,配樂中使用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曲調配合手擊鼓和人聲合唱來體現劇情中的原始氣息。
《獅子王》的開場畫面中空靈的豎笛聲作為主旋律,高音的上行來表現朝陽的逐漸升起,運用管弦樂寬廣的音域和豐厚的音響效果結合了人聲來烘托草原的廣大。出現了遼闊的非洲草原。配樂中運用了腳踏,拍手以及塞內加爾、敘利亞鼓等非傳統的打擊樂器組合,形成非洲音樂特有的節奏特點,並配合著原生態的人聲合唱,以此來增強地域風格。
《職業特工隊2》電影劇情中牽涉到西班牙,音樂中加入了西班牙風格的旋律,運用了踢踏的節奏和音響效果使電影中一段舞蹈場面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配器方面運用吉他以及人聲的結合演繹出一段優美的旋律,體現出畫面中的西班牙特色。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動人。表現人物形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動等,使之更立體化,更加鮮明動人。
《加勒比海盜一聚魂棺》中的「Davy Jones」是以片中的反派瓊斯命名的曲子。這一角色雖然外形恐怖並強勢,但內心深處卻隱藏了柔弱的感情,因為愛上一個女人而深受傷害。只能將自己的心臟挖出來放入聚魂棺中來避免痛苦,為了突顯出人物內心的憂傷,整曲運用了小調的調性;而它在劇情中擁有一個八音盒項鏈,配樂便用八音盒這種輕柔的音色節奏,讓旋律線條平穩來表現大衛瓊斯的心理活動。除了柔弱的一面,作為片中的反派角色,大衛,瓊斯也擁有兇悍的本性。為了體現這一特點,在配器上運用了管風琴並加入了管弦樂做伴奏,大量樂器的加入讓音響效果更為宏大,同時也加快了節奏來表現出角色的強大。整曲中還有鼓聲製造出心跳的聲音來烘托他的特點。
《獅子王》「Under The Star」的中的一段配樂展現了角色內心變化。劇情進行到辛巴決定向刀疤挑戰的一幕,這時候辛巴的心理變化非常明顯,在失落躊躇之際受到了狒狒的激勵,增強了自信並下定了決心。配樂為了體現這一變化,在辛巴失意不知所措的時候使用了小提琴為主的弦樂和管樂演奏,讓旋律平穩。節奏緩慢,並運用了小調來烘托略帶哀傷的情緒:之後由於辛巴的心理轉變,音樂也隨之高亢起來,節奏加快,提高旋律的音區,轉入大調來表現辛巴決心已定的堅強意志。
3、推動劇情發展的與連接,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象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象出現,延展戲劇情緒。電影劇情有其本身的發展線索及動力來源,而音樂在電影中也起到了推動和幫助劇情的進展、延伸情緒等並連貫作用。
《加勒比海盜一聚魂棺》中的「Hello Beastie」以主角的一句台詞命名。整段配樂一直延續到影片末尾。劇情進行到了最後一段。海怪重創了傑克船長的黑珍珠號。船上一行人只能靠一艘小木船逃跑,而女主角發現了海怪襲擊黑珍珠號的目的是要殺船長,因此設法騙了船長並將他鎖在桅桿上。由於女主角的背叛,劇情顯得較為沉悶,這時音樂隨之出現,使用了低沉的旋律,讓大號等低音管樂吹奏小調旋律,節奏緩慢,來烘托每個角色內心活動,並為之後的劇情作鋪墊,暗示了傑克船長的命運。在一行人乘坐小木船逃走後,船長掙脫了鎖鏈,這時海怪再次從船長身後緩緩出現,音樂配合著靠近船的海怪在音量上漸強,音域也拉寬傑克知道自己無路可逃。只有拿刀沖向海怪,這時候配樂在節奏上略有加快,使用大量管弦樂的和聲奏出旋律並加入了打擊樂來襯托畫面中使用的慢鏡頭:之後傑克和黑珍珠號被海怪一同吞噬,畫面轉到遠景,配樂中的音量再次漸強並用轉調來推動劇情進入高潮,烘托出宏大的場面和悲壯的氣氛。
這段劇情結束後,場景發生轉變,畫面轉向了東印度公司。因此音樂也轉入平靜的連音,並加入了一點為影片中另一個反派東印度公司而作的主題旋律來配合劇情。隨著情節推動一行從船上逃跑的人來到女巫的地盤,音樂轉到女巫的主旋律並一直保持緩慢,作為背景伴奏。之後女巫告訴眾人傑克還活著,給一行人帶來希望。音調隨著角色的心情也逐漸提高,帶出一種涌動感:女巫又告訴大家需要另一位船長一起去拯救傑克,隨著這位關鍵人物的出場。音樂變得激昂起來,加入整個電影配樂中的主題旋律:一句結束音將畫面推向完結,在音樂上突出了影片本身積極樂觀的主題。
4、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象。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象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樂畫平行和樂畫對位。樂畫平行,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同樣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常常用在抒情時以進一步渲染情緒,或是用在戲劇性的情節中以加強矛盾沖,樂畫對位,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不同的或相反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樂畫對位,使音樂與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可以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更有力地揭示生活的本質,產生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象。音樂與畫面相結合,較多的時候是畫面起決定作用。

結語

電影音樂產生於電影,紮根於電影,依存於電影卻又飽含獨立的靈魂,甚至比電影的給人的限制更少,音樂在電影中得到靈感,並傳達出音樂本身的精神,引起人們的共鳴。通過聽覺感受使觀眾的心理感覺上形成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的立體感,因而使銀幕形象更豐富、生動、真實,大大加強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閱讀全文

與對電影中古典音樂的看法4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龍電影飛龍猛將免費觀看 瀏覽:673
電影摸金爵之卧龍詭陣完整版 瀏覽:452
劇院魅影影評英文電影 瀏覽:229
香港les微電影大全 瀏覽:307
電影親愛講了什麼 瀏覽:97
大五歲姐弟戀電影 瀏覽:998
狗的英文電影 瀏覽:473
岳雲鵬給大鵬宣傳電影寫錯名字 瀏覽:703
掃毒電影歌曲大全泰國歌曲 瀏覽:47
法國愛love電影 瀏覽:526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音樂錄取分 瀏覽:949
為啥電影突然變成中文 瀏覽:536
八十年代鬼神電影大全 瀏覽:919
有哪些愛情電影是娓娓道來 瀏覽:948
恐怖的猛鬼電影大全 瀏覽:415
台北電影節的定位 瀏覽:463
昨夜長風電影演員劇照 瀏覽:620
韓國電影不忠中文 瀏覽:636
貓頭鷹王國電影主角名字 瀏覽:393
十大義大利電影下載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