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給我酷玩樂隊COLDPLAY的《VIVALAVIDA》的精細封面及封底和內頁及歌詞和碟片的原盤的圖片
我最多就找到這樣的 上面有封面內頁和盤的一點兒http://i326.photobucket.com/albums/k430/monitor-records/VivaLaVida.jpg
單獨的封面照到處都有 就和樓上的一樣 這里有一張封面的大圖
http://spaceinvaders.com.br/wp-content/uploads/2008/04/coldplay.jpg
打口應該有賣 你可以去找賣打口的問問
假貨好像還挺多的 樓主要是上網買的話要小心了哈~
B. 大眾電影的封面
《大眾電影》1979年第一期(復刊號)是粉碎「四人幫」後《大眾電影》復刊的第一期,內有茅盾先生書寫的祝詞,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追悼會通知,電影《祥林嫂》、《蝶戀花》、《哪吒鬧海》的介紹,《紅河激浪》的平反紀實以及楊麗坤的公開信等等。所有的這些都從側面見證了那個年代中國電影不屈不撓的旺盛生命力,中國電影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那些歷久彌新的影像。
1980年《大眾電影》第二期
該項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上海電影文匯獎最佳男主角獎。
《淚痕》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8年拍攝的彩色故事影片,於1979年春節公演。該片描寫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新上任的縣委書記朱克實針對縣里存在的嚴峻現實和復雜的歷史問題,頂住「四人幫」余黨設置的重重阻力,大刀闊斧平反冤假錯案的艱難過程。影片以「瘋女人」孔妮娜為主線,圍繞著被迫害致死的前縣委書記的歷史疑案,以及現實中大幹快上、勞民傷財的「土石嶺工程」,把七十年代末期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工作濃縮到了一個基層縣,是當時撥亂反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品。
1980年《大眾電影》第三期
該期封面取自影片《歸心似箭》劇照。下方是斯琴高娃,扮演劇中山民玉貞。
《歸心似箭》由八一電影製片廠1979年攝制。1939冬,抗聯連長魏得勝在激戰中負傷與戰友失散,並被捕。他設法逃出,並到金礦幹活,伺機找部隊。後又被日寇抓獲到煤礦做苦工。魏再次逃出,被山民玉貞所救。兩人產生了感情,但為了抗日魏得勝毅然告別玉貞。踏上了歸隊的路。
1980年《大眾電影》第四期
該期封面女郎程曉英,在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櫻》中扮演女主角森下光子,較為成功地表現了一個含蓄多情,內心豐富的日本知識婦女形象。
1980年《大眾電影》第五期
該期封面女郎張瑜,在《廬山戀》中扮演女一號周筠。
1980年電影《廬山戀》,號稱是中國第一部吻戲,不僅完美地呈現出了廬山的景色,而且還創造了多個紀錄。比如《廬山戀》是「文革」後國內首部表現愛情主題的電影,並且出現了當時罕見的吻戲;女主角張瑜片中的服裝,換了43套,遠遠超過《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23套旗袍;當年的新人張瑜也憑這部《廬山戀》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並當選第一屆金雞獎和同年百花獎的「雙料影後」。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期
該項期封面女郎邵慧芳,在影片《幽靈》中扮演女主角夏征蘭。
1980年《幽靈》轟動了影壇,影片的女主角夏征蘭是由邵慧芳扮演的。邵慧芳身材高佻,緊身的喇叭褲穿在她身上,襯托出了她的「魔鬼身材」,不誇張地說,在沒有服裝模特的80年代初,邵慧芳首先讓人們知道了身材美的標准。《幽靈》中女主角是一個文革期間被迫害的芭蕾舞女演員,邵慧芳以她純熟的肢體語言和茫然哀怨的眼神,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個角色特有的外貌。這個角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演員的氣質與外貌和角色的要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說是非邵慧芳莫屬。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
該封面取自影片《苦戀》一張劇照。從這張劇照上我們看到了演員黃梅瑩年輕的面孔。
民眾誰也沒有看過《苦戀》。因為該片當時在中南海遭禁。
《苦戀》的劇本由白樺創作,劇本寫了歸僑畫家凌晨光的遭遇。在美洲的某個國家,凌晨光享受著有別墅、汽車、畫室的豪華生活。祖國解放後,凌晨光夫婦返回祖國。在輪船駛入祖國領海看到五星紅旗之時,他們的女兒降生了,並取名為「星星」。回到祖國享受了短暫的快樂時光後,「文革」開始,凌晨光一家被趕到沒有窗戶的昏暗鬥室。女兒星星覺得在這個國家已經不能容身了,決定到國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對,女兒反問父親:「您愛這個國家,苦苦地戀著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凌晨光無法回答。此後,凌晨光被迫逃亡,藏身蘆葦盪,成為一個靠吃生魚、老鼠生活的荒原野人。劇終時,雪停天晴,文革剛結束,凌晨光的生命之火已經燃盡,他用最後一點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個碩大無比的問號」,屍體就是那個問號的點。
電影基調沉鬱,畫面反復出現大雁在天空寫成人字,從開頭貫穿到晨光的死去,像「電影詩」一樣含蓄、雋永。電影圈內人士普遍看好,所以當時的《大眾電影》在封面重點推薦。
1980年《大眾電影》第十二期
該期封面女郎高英,在影片《燕歸來》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1980年的影片《燕歸來》,是一部描寫右派的故事片,影片雖然是控訴「四人幫」迫害知識分子的有悲劇色彩的電影,但電影拍攝的很美,一經上映,立刻得到了觀眾的好評。作為影片的女主角,高英的表演自然、流暢、深沉、細膩,把一個深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從而達到了高英表演生涯的新的高峰。男演員達式常,因成功出演主角林漢華這個角色,一舉獲得了1981年百花獎的最男演員獎。
1981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封面人物——白楊(影片《祝福》劇照)
由著名表演藝術家白楊1956年主演的影片《祝福》,1957年獲第十 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84年《大眾電影》第一期封面人物——潘虹(影片《寒夜》劇照)
《寒夜》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1944年,在大學教書的汪文宣帶全家逃到陪都重慶,靠當小職員的微薄收入供養家庭。妻子曾樹生(潘虹飾)不甘於這樣的清貧生活,主動出去做「交際花」來貼補家用,但最終受不了汪母的冷嘲熱諷而離家出走。抗戰勝利後,曾樹生回到家中,丈夫卻已經不幸病故。
1984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攀登
1984年10月是令人難忘的。國慶當天,北京舉行了隆重的35周年慶祝儀式,我和我的同學們訓練了半年時間,為的就是能在國慶之夜到廣場去表演集體舞。而這一期的《大眾電影》也破天荒地將封面與封底連在一起,刊登一批當時活躍在銀幕上的中青年演員照片。
1987年《大眾電影》第一期封面人物——宋佳
宋佳,1962年生於山東青島。 1981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榮獲第十三屆、十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1993年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學習戲劇, 1998年正式回國重返演藝圈,成功塑造了電視劇《嫂娘》中張敏的角色。獲第二十屆「飛天獎」最佳女演員、「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神農獎」。
1987年《大眾電影》第五期封面人物——張曉敏
張曉敏,1963年9月13日生,北京人。1982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非常大總統》是張曉敏表演最為突出的一部影片,她在該片中飾演國母宋慶齡,她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從一個眼神,一個運作等細枝末節上與宋慶齡靠攏,影片上映後,觀眾居然認定了張曉敏就是宋慶齡,在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中,四項表演獎有三項被影片《芙蓉鎮》奪去,唯獨最佳女配角獎落在了張曉敏的頭上,張曉敏憑實力擊敗了在《芙蓉鎮》中有上乘表演且奪魁呼聲很高的兩位女配角,這在當時一時傳為佳話。1998年張曉敏去了美國。
1989年《大眾電影》第三期封面人物——鍾楚紅
1986年—1989年鍾楚紅主演影片《秋天的童話》(1987)、《月亮·星星·太陽》(1988)、《流金歲月》(1989)、《伴我闖天涯》(1989)。
1989年《大眾電影》第四期封面人物——蓋麗麗
蓋麗麗,1967年10月4日出生,山東青島人。1986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深造,影片《瀚海潮》(1985)是蓋麗麗第一次走上銀幕的影片,隨後,她分別在《金鴛鴦》、《老少爺們》、《斷喉劍》、《滴血黃昏》、《天朝國庫之謎》、《天出血》、《山神》、《月落玉長河》等影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989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封面人物——陳沖
陳沖1981年赴美留學。隻身勇闖好萊塢,出演《大班》(Tai-Pan,1986)、《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1989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人物——鞏俐
鞏俐1987年主演《紅高粱》,1988年主演《一代妖後》、《代號美洲豹》,1989年主演《古今大戰秦俑情》。
1990年《大眾電影》第三期封面人物——周潔
周潔主演的影片《楊貴妃》、《垂簾聽政》、《解放大西北》等使她獲得了電影「百花獎」和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學士獎」的殊榮。
1990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封面人物——賈宏聲
1990年主演電影《銀蛇謀殺案》、《北京你早》。
1990年《大眾電影》第八期封面人物——張艷麗
1990年在電影《龍年警官》中飾演女模特阿玲
C. 論文答辯ppt結尾
論文答辯ppt結尾
畢業的論文答辯應該把ppt設計成怎樣才能把重要的中心觀點呈現給考核老師看呢?看看製作的心得與技巧對同學們有一定的幫助哦!
一、幻燈片的模板
下面向讀者簡單介紹一些關於幻燈模板的使用技巧。
1.頁面大小的選擇
此為幻燈片模板選擇的第一步(許多人從來沒有用過這個設置)。打開“文件”→“頁面設置”→選擇“幻燈片大小”.默認設置是屏幕大小,可根據需要更改設置。例如35mm頁面,長度比默認頁面要寬一些。
2.幻燈片的通用模板
大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可以找到許多通用模板,特別是Office XP系列。由於同一個模板可選擇不同的配色方案(頁面擊滑鼠右鍵→“幻燈片配色方案”),從而有了很多的選擇。但使用者也會發覺,喜歡的模板實在太少,並且又被別人頻繁使用,缺乏創意。
3.自己製作模板
由於模板可以編輯,因此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模板並不很難。首先選擇一個幻燈片模板,然後選擇菜單“視圖”→“母版”,一般有標題母板和文本母板二個式樣,這個時候原來在普通視圖下不能更改的許多東西,就都可以編輯了,即使是文字的顏色也可統一編輯。例如想要每一張幻燈片都有自己學校的校徽,直接插入母板即可。以上的操作並不復雜,但要設計出一個徹底全新的模板相對較難。筆者的策略是,找到一個喜歡的模板,然後稍微做一些改動,看上去就與眾不同了。
4.回歸簡單的模板
幻燈片做多了,就不會喜歡比較花哨的模板了。因為模板太花哨,會影響到表達過程,讓觀眾過多注意模板,從而忽略幻燈所要表達的實際內容。此外,選擇一個從來沒有用過的模板也有風險。如果對配色沒有經驗,計算機的色彩也未經過校正,電腦屏幕上的顯示與投影儀屏幕上會有較大差別。特別是底色和文字色相近的配置,在光線很亮的地方效果就會很差。如果是答辯或學術匯報,推薦選擇簡潔明了的幻燈片,可以顯示出嚴肅認真的學術氣氛。
5.模板的基本要求
(1)盡量選擇同一個底色的模板,至少要在文字或圖片的地方保持同一顏色。如果採用兩種或多種底色,且反差較大,則文字顏色搭配難以達到協調,看起來過於花哨。
(2)文字或圖片顏色不能過於接近底色,要有一定對比度。比如,採用藍天白雲的底色,白雲上的文字則顯示不清。同時一張幻燈片上的顏色盡量不要超過3種,不要在一個主題下顯示多種顏色。有時為了強調,在一個句子里使用多種顏色,反而給人花色刺目的感覺。
(3)整個幻燈的配色方式要一致。比如標題使用藍色,後邊幻燈的標題中應盡量使用藍色。字型大小、字體、行間距保持一致,甚至插圖位置、大小,均不應隨意改變。
(4)文字、圖表的“出現方式”的選擇中可適當選用動畫,但不可過多。顯示同一幻燈片上不同內容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動畫。
6.推薦模板
(1)白底:可以選擇黑字、紅字和藍字。如果覺得不夠豐富,可改變局部的底色。
(2)藍底:深藍更好一點,可配以白字或黃字(淺黃和橘黃),但應避免選擇暗紅色。這是最常用、最穩妥,也是最簡單的配色方案。
(3)黑底:配以白字和黃字(橘黃比淺黃好)。
這三種配色方式可保證幻燈質量,如果是初次做,強力推薦。一般幻燈不應該只有文字,同時可適當加入模式圖或流程圖,使幻燈增加色彩。也可加一點小小的花邊,標題和正文之間加一條線,或插入學校、醫院的圖標,都可使幻燈避免單調。
二、文字的作用
做為幻燈片的主體,文字的表達和處理非常重要。總的原則如下:
1.文字不能太多,切忌把Word文檔整段文字粘貼到幻燈片內。
2.文本框內的文字,一般不必用完整句子表達,盡量用提示性文字,避免大量文字的堆砌。做到在1分鍾內要讓觀眾看完,且不覺吃力。
3.文字在一張幻燈片內要比例適宜,避免縮在半張幻燈片內,也不要“頂天立地”,不留邊界。
4.每一張幻燈,一般都希望有標題和正文,特別是正文內容較多時,如沒有標題,會很難找出重點,觀眾也沒有耐心去逐行尋找。
文字安排需要注意的細節:
1.字體大小:PowerPoint默認的文字大小為常用選擇,一般標題用44號或40號。正文用32號,一般不要小於24號,更不能小於20號。
2.行、段間距:正文內的文字排列,一般一行字數在20~25個左右,不要超過6~7行。更不要超過10行。行與行之間、段與段之間要有一定的間距,標題之間的距離(段間距)要大於行間距。
3.字體選擇:做為答辯幻燈,推薦中文字體為宋體,英文字體為Times New Romans,中文字體建議加粗。也可選擇其他字體,但應避免少見字體,屆時如果答辯使用的電腦沒有這種字體,既影響答辯情緒也影響幻燈質量。
4.字體顏色:字體顏色選擇和模板相關,一般不要超過3種。應選擇與背景色有顯著差別的顏色,但不要以為紅色的就是鮮艷的,同時也不宜選擇相近的顏色(在上一講模板顏色搭配中有講述)。標題字體的顏色要和文本字體相區別,同一級別的標題要用相同字體顏色和大小。一個句子內盡量使用同一顏色,如果用兩種顏色,要在整個幻燈內統一使用。
5.層次分明:內容順序:題目-->大綱-->內容-->結束(致謝)。每頁內容中又分幾小點時,最好在有個小標題;如果這幾小點內容較多要分幾頁來表示時,第一頁的大標題可設置動畫,後幾頁復制此頁再做修改,後幾頁中的大標題不做動畫,這樣放映時讓人感覺大標題沒有動,只是在換下面的內容。
6.加入標註:如果你怕答辯時忘了詞,那就在框圖中加入標注,在繪圖欄的自選圖形中選擇標注,可以為標注增加效果,在效果的下三角箭頭中選效果選項,將“動畫播放後”改為“下次點擊後隱藏”,你試試,效果很好。
7.當這頁內容條數很多,但很短時,不應一條一條的彈出,會因答辯當時緊張而失手出差錯,應一下子都彈出,再一條一條的講。
8.其他文字的配置:幻燈內的腳注、引用的參考文獻(一般要求在幻燈內列出本張幻燈片引用的參考文獻)、准備一句話帶過的材料或在前面幻燈片內多次重復的內容,字體顏色選擇和底色較為相近的顏色,不宜太醒目,避免喧賓奪主。
三、流程圖的製作
使用流程圖是製作高質量幻燈的一個重要法寶,特別在描述研究過程的時候,最好用流程圖進行說明。
有許多專業軟體可用於流程圖的製作,但PowerPoint本身自帶的繪圖工具,功能也很強大,其使用Office組件通用的繪圖工具,與在Word里經常應用繪圖工具方法相同:打開“視圖”→“工具欄”→在“繪圖工具欄”上打鉤,就會在底下出現繪圖工具欄。有繪圖、自選圖形、線條、箭頭、文本框、藝術字體、組織結構圖、剪貼畫、插入圖片等工具。利用組織結構圖可直接製作流程圖,但模式較為固定。
剪貼畫是新手最喜歡插入的內容,但個人認為在學術幻燈不易插入太多,因為剪貼畫會減少學術分量。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自選圖形製作直接需要的模式圖和流程圖。自選圖形中有些是標注,可直接插入文字,圖形則必須利用文本框重新插入。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任何形式的模式圖都可作出來。在作模式圖之前一定要注意圖形之間連接的次序,個人認為最有用的工具是“組合”和“疊放次序”.組合工具可把多個小圖拼合起來,既減少重復勞動也可避免前功盡棄。因此在完成一部分工作後盡量將其組合。“疊放次序”可以利用圖形顏色的差異把不需要的部分遮蓋。此工具使用恰當,既減少工作量也可利用多個圖形的相互關系創造出復雜且視覺美觀的圖形。
本人建議用mirosoft visio來畫,使用簡單,不僅可以畫出美觀的框圖,還可以加入形象的電腦、手機、電動機等剪貼畫,讓框圖不再單調,還是那句不要放太多剪貼畫。
四、圖片的插入
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幻燈片中的圖片應用也越來越多。圖片較為直觀、視覺上比文字容易接受,因此答辯論文中應適當選用圖片。
插入圖片過程比較簡單,本文主要關注圖片格式。JPG格式由於容量小是幻燈片製作中的最常見圖片格式。而TIFF格式的相對很大,過多使用該格式,將會造成幻燈文件很大。幻燈文件過大,攜帶不方便,會使電腦運行變慢。目前,相同解析度TIFF與JPG格式圖片通過電腦屏觀看很難區分開來。TIFF格式圖片主要用於出版和論文發表,對於幻燈製作並非最佳選擇。圖片格式的轉換可以通過Phtoshop、Acdesee等軟體完成。
此外,Office XP增加了圖片編輯功能,打開“視圖”→“工具欄”→在“圖片”前面打勾,就會出現圖片菜單,也可直接在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顯示圖片工具欄”.工具欄中最有用的是裁剪工具和壓縮工具。裁剪工具,可直接去除圖片中不需要的外周部分;壓縮工具,可把圖片解析度改為屏幕解析度,即96 DPI,一般不影響顯示效果,這樣整個文件要小許多。當然,復雜的圖片編輯,還需要用專業的圖片編輯工具來編輯,在此不再贅述。
GIF格式的圖片是網頁最常用的格式,文件小,有動畫形式,亦可一個圖片顯示多幀,但其動畫效果必須在PowerPoint 2000以後的版本才支持。如果幻燈片中有GIF格式動畫,一定要注意版本問題,否則不會出現預想效果。
至於加入圖片和公式等,就是復制-->粘貼-->調試大小-->調試位置。
圖片放置的位置也很有講究,包括圖片大小、圖例位置和大小。如果圖片較多,最好統一格式,一方面很精製,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圖片的外周,有時候加上陰影或外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畢業答辯幻燈製作技巧
畢業答辯幻燈不同於一般的幻燈片。做好幻燈片是研究生答辯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具體談談畢業答辯幻燈的主要內容及製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對研究生有用。
(一)答辯報告中需包含的內容
答辯報告包含的內容根據事先擬定的提綱來安排。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概括性內容:課題標題、答辯人、課題執行時間、課題指導教師、課題的歸屬、致謝等。
2.課題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方案設計(流程圖)、運行過程、研究結果、創新性、應用價值、有關課題延續的新看法等。
(二)答辯幻燈製作技巧
1.答辯幻燈的基本要求
答辯幻燈的篇幅:一般20~30分鍾的演講時間,博士答辯一般應在60張左右,碩士在40張左右,除去封面和篇章標題頁和致謝等無內容頁面,真正需要講解的分別為50和35張左右。每頁8~10行字或一幅圖。只列出要點、關鍵技術。
封面和封底:幻燈封面內容一般選擇特徵性圖片,最好是校園風情照片,用於等待答辯前播放或者回答問題時播放。
母版:由於科學研究的嚴肅性,幻燈母版應選擇深底淺字。Office裡面附帶的母版較少且過於單調,最好自己設計或從網際網路上下載。
正文:標題頁的內容包括課題名稱、研究生和導師姓名等,也可加上課題資助項目來源。由於屬於學術性幻燈,字體和編排均應適當嚴肅,避免花哨。正文文字的安排可參閱上文“文字的'作用”.
(三)答辯態度和心理狀態
1.碩士論文的答辯准備
(1)思想准備
答辯是學校對碩士論文成績進行考核、驗收的一種形式。研究生要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樹立信心,通過論文答辯這一環節,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
(2)答辯內容准備
在反復閱讀、審查自己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寫好供20分鍾用的答辯報告。反復練習必不可少,尚需注意以下細節:事前親臨現場,熟悉現場布置,測試設備(如存放答辯幻燈的U盤/移動硬碟是否在答辯使用電腦上正常播放;PowerPoint版本兼容問題等);熟悉講稿;練習如何表達,尤其著重於引言部分和結束部分。
(3)物質准備
主要准備參加答辯會所需攜帶的用品。如:碩士論文的底稿、說明提要、主要參考資料,畫出必要的掛圖、表格及公式,必要時准備相關內容幻燈以備答辯委員會提問。
2.如何陳述碩士論文
(1)良好的開場白
開場白是整個論文答辯的正式開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預告答辯的意圖和主要內容。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應包括:引言、連接、啟下三個作用。良好的開場白應做到:切合主題、符合答辯基調、運用適當的語言。應避免負面開頭,如自我辯解等(如“我今天來的匆忙,沒有好好准備……”),既不能體現對答辯委員會專家的尊重,也是個人自信不足的表現,答辯者在各位專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記謙虛謹慎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是謙虛並非不自信。同時也要避免自我表現,洋洋得意,尋求贊賞。過度的表現,會引起答辯委員會專家的反感。
(2)報告的中心內容
報告的中心內容包括:論文內容、目的和意義;所採用的原始資料;碩士論文的基本內容及科研實驗的主要方法;成果、結論和對自己完成任務的評價。在答辯報告中要圍繞以上中心內容,層次分明。具體做到:突出選題的重要性和意義;介紹論文的主要觀點與結構安排;強調論文的新意與貢獻;說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講稿一般採用幻燈片的方式展示,做到主題明確,一目瞭然;精選文字,突出重點,簡明扼要;適當美化視覺效果,加深印象。幻燈片製作具體注意事項見本章上節。
答辯時應注意:掌握時間、扼要介紹、認真答辯。為此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不必緊張,要以必勝的信心,飽滿的熱情參加答辯;
2.儀容整潔,行動自然,姿態端正。答辯開始時要向專家問好,答辯結束時要向專家 道謝,體現出良好的修養;
3.沉著冷靜,語氣上要用肯定的語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稜兩可;
4.內容上緊扣主題,表達上口齒清楚、流利,聲音大小要適中,富於感染力,可使用適當的手勢,以取得答辯的最佳效果;
(3)答辯委員會專家可能提出的問題
研究生報告結束後,答辯委員會專家將會提出問題,進行答辯,時間10~15分鍾。一般包括: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問題;論文所涉及的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考察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有關問題。
評委可能提出的問題一般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答辯委員的研究方向及其擅長的領域;
2.可能來自課題的問題:是確實切合本研究涉及到的學術問題(包括選題意義、重要觀點及概念、課題新意、課題細節、課題薄弱環節、建議可行性以及對自己所做工作的提問);
3.來自論文的問題:論文書寫的規范性,數據來源,對論文提到的重要參考文獻以及有爭議的某些觀察標准等;
4.來自幻燈的問題:某些圖片或圖表,要求進一步解釋;
5.不大容易估計到的問題:和課題完全不相乾的問題。似乎相干,但是答辯者根本未做過,也不是課題涉及的問題。答辯者沒有做的,但是評委想到了的東西,答辯者進一步打算怎麼做。
(4)如何回答答辯委員會專家提出的問題
首先要做到背熟講稿,准備多媒體,調整心態,做提問准備,進行預答辯。在隨後的匯報中突出重點、抓住興趣、留下伏筆。忌諱討論漫無邊際,由於課題是自己知識的強項,討論時毫無收斂,漫無邊際,往往是內容復雜化,過多暴露疑點難點,給提問部分留下隱患。一個聰明的研究生應該“就事論事”,僅圍繞自己的結果進行簡單討論,這樣提問往往更為簡單,回答更為順暢。
到了提問環節,專家提問不管妥當與否,都要耐心傾聽,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問話。對專家提出的問題,當回答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時,不要流露出驕傲情緒。如果確實不知如何回答時,應直接向專家說明,不要答非所問。對沒有把握的問題,不要強詞奪理,實事求是表明自己對這個問題還沒搞清楚,今後一定要認真研究這個問題。
總之,答辯中應實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禮有節,時刻表現出對專家的尊重和感謝。注意答辯不純粹是學術答辯,非學術成分大約佔一半,要顯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證明自己有了學術研究的能力。
(5)結束語和致謝
報告結束前一定要進行致謝。導師為研究生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在答辯這種關鍵時刻,對導師表示正式而真誠的感謝,體現了對導師的尊重,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建議全文念出對導師致謝的段落,其他的致謝段落可以簡略一些。同時應當說明匯報結束,歡迎各位專家的提問,使答辯工作順利進入下一環節。
成功的演講是自信和技巧的結合,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細致周到的答辯准備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辯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讓別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麼。要想這場戰爭獲勝,就必須對答辯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
;D. 陳肖依的主要作品
《走向大海深處的女人》
《山西有個工人旅》
《李大釗》
《吳玉章》
《遠親不如近鄰》 1982年第10期《電影之窗》封面
1983年第8期《電影之友》封面
1983年第9期《電影介紹》封面
1983年第10期《戲劇與電影》封面
1984年第9期《上影畫報》封面
1984年第11期《電影故事》封面(與馬曉偉一起)
1985年第2期《電影故事》封底
1985年第4期《戲劇界》封面
1985年第5期《大眾電視》封面
1985年第11期《北京影譚》封面
1995年第8期《大眾電影》發表散文《凱彼的夢》
1995年第10期《大眾電影》發表散文《好萊塢隨想》
1999年《中國電視》增刊發表論文《人文精神和演員的藝術境界》
2007年4月16日,CCTV6流金歲月之《代號213》嘉賓
2007年9月10日,CCTV6流金歲月之《智截玉香籠》嘉賓
2012年1月30日,CCTV6流金歲月之《高朋滿座》嘉賓
E. 黑膠唱片還有嗎感興趣
黑膠唱片現在還是有的,淘寳上有賣.
下面這文章是之前從網上轉載下來的,出處現在已弄不清,LZ如有興趣可以慢慢閱讀.
[轉貼]黑膠漫談
序 言
黑膠唱片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用來貯存聲音信號的載體。從愛迪生的第一隻滾桶唱片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黑片膠唱為人類記錄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有聲資料。在數字音響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黑膠唱片並沒有因為傳統古老而退出歷史舞台,盡管它有很多使用上的不便,但它仍然是音質與聽感的最高標准。黑膠唱片真實地記載著音樂的歷史,飽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始終散發著讓人無法拒絕的魅力。 第一章 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的定義:
德國發明家愛米爾.貝利納(Emile Berliner)在1887年設計出一種供留聲機使用的薄形錄音圓盤,取代了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十年前發明的管狀錄音圓筒而風行於世,從此誕生了唱片這個名副其實的稱呼。很多發燒友其中也包括不少有黑膠唱片收藏的朋友他們都習慣把黑膠稱之為LP,這是不正確的,起碼是不準確的。其實LP只是黑膠唱片的一種記錄格式,並非指黑膠唱片。黑膠唱片正確的稱呼是Vinyl (乙烯基),這是各種規格唱片的總稱。Wax 是黑膠唱片發展早期的一種稱呼,因為早期壓制黑膠唱片的母盤是用蠟膜刻成,但現在已很少有人這樣稱呼。Records也是黑膠唱片的一種習慣稱呼。在國外,黑膠迷認為只有賣黑膠唱片的店才算是Record Store(唱片商店),而只有CD的商店,他則稱其為CD Store。
黑膠唱片的規格:
黑膠唱片的常規轉速有78轉、45轉和33.3轉;黑膠唱片的常規尺寸有7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黑膠唱片的厚度由0.8毫米至2.2毫米;黑膠唱片的重量在80-220克;黑膠唱片使用的材料主要是Vinyl (乙烯基);黑膠唱片的顏色通常為黑色,不過也有彩色的製作。
先談轉速。在黑膠唱片的規格中,對音質影響最大的是轉速。在唱片發展的初期,唱頭的製作和唱片刻紋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只有以提高轉速增長音軌來保證唱片的頻率響應,黑膠唱片轉速定為每分鍾78轉,這是當時一個標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縮寫為「SP」。由於78轉的高轉速,可錄音時間非常有限,78轉的SP唱片每面只能記錄5分鍾左右的音頻信息,一首約30分鍾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灌錄78轉的SP唱片需要6-8張。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唱頭的製作和唱片刻紋技術不斷提高,從1948年開始,33又3分之1轉速的唱片正式 投放市場,單面記錄時間比78轉唱片提高了好幾倍,記錄時間已可容納30分鍾左右(在我收藏的LP中有一張由EMI出品卡拉揚指揮的德沃夏克第8與第9交響曲,唱片A面有36分鍾,而B面竟長達42分鍾!),所以將唱片製造商給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縮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LP」!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在整個黑膠唱片的發展歷程中持續的時間最長,發行的數量最大,聲音品質也最好,應該說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是黑膠唱片的發展的頂峰。黑膠唱片除了78和33又3分之1轉還有45和16又2/3轉。45轉的唱片通常用於灌錄流行歌曲,每面一曲。當然也有少數錄有古典小品的45轉唱片。唱片製造商給45轉唱片定義為 Extended Playing,縮寫為「EP」。這個「延長」的概念是相對78轉而言的,確認是否EP唱片有兩個特徵可尋,一是EP唱片的直徑是7英寸(約180毫米),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徑為1.5英寸(約38毫米)16又2/3轉的唱片問世,目的是希望在12寸的唱片上錄制更多音樂。但由於轉速太慢,音頻信號記錄密度很低,它的頻率響應、動態范圍、信噪比等指標均很不理想,雖然一度被用在語言教學中,最終還是很快被淘汰。80年代起,數碼錄音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模擬唱片是一個無情的挑戰,尤其是90年代SACD的出現,使得數碼系統在頻寬、動態和靜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有超越模擬系統之勢。為了與SACD數碼唱片抗衡,黑膠唱片製造商在不斷提高刻紋技術的同時,把33.3的轉速提高到45轉,請注意,這時的45轉唱片的定義已不是過去的「EP」,而是LP的極至規格,它的尺寸與33.3唱片完全相同,唱片軸孔徑也與33.3唱片一樣,唯一不同之處就是轉速,唱片轉速的提高與開盤錄音機提高帶速有著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單位時間內記錄密度,從而獲得更高的聲音品質,通過實際比較聆聽,45轉的黑膠唱片的確在頻寬、動態和靜噪各方面提高到空前的水準。近幾年黑膠唱片廠家推出的復刻唱片,一張內容完全相同的唱片同時發行33又3分之1轉和45轉兩個版本,不同的是45轉版由4張唱片組成,每張唱片只錄一面,反面是光板,據廠家說這樣可保證有唱紋的一面平整性。盡管此舉有商業行為之嫌,但音質的確有很大的提高,每當聽了45轉版後,總覺得33.3轉的唱片似乎有點「營養不良」之感。
再談尺寸。黑膠唱片尺寸有7英寸、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換算成公制單位分別是:177.8毫米、203.2毫米、254毫米和304.8毫米。7英寸唱片的中心孔徑為38.20毫米(這個38.20毫米的中心孔徑的唱片是專門為自動換片唱機設計的,普通唱機使用時需要給唱軸套上45轉定位器 )、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唱片的中心孔徑都是7.24毫米。當然還有一些特株尺寸的唱片,我見過的超常規大唱片,是一張美國流行歌曲的唱片,它的直徑有16英寸,也就是40.64厘米;有大就有小,1924年英國一家公司出品了一張英國國歌的唱片,其直徑只有35毫米,還不足1.5英寸,限量發行250張。如今這張世界上最小的微型唱片已成為收藏家的追逐搜尋的寶貝,在少數博物館里或許你能看到這件珍品。黑膠唱片的厚度一般在0.8-1.5毫米之間,為了提高刻紋深度和唱片的剛性,增加唱片厚度是一個好辦法,因此唱片製造商將唱片的厚度提高到1.8至2毫米,極少數唱片製造商竟加到2.2毫米(美國MFSL的UHQR唱片就是2.2毫米厚,TELARC炮製的《1812》序曲,有德國壓片140克的普通版DG-10041,也有日本JVC壓片240克的超重量高品質的UHQR限量版DGQR-10041,我收藏此片的壓片編號為2250(編號是水筆手書)。此碟只有看的份沒有聽的福,因為加農炮轟鳴時唱紋的紋矩超過了1毫米,是常規紋矩的5-6倍,肉眼可以非常清楚的看見S形的唱紋,如果您一定要以身試法,麻花般的唱紋定會讓您「針毀機亡」。您一定想問我聽過沒有,說實話我是揪著心聽過兩三次,音量只有平時的1/3,炮聲襲來仍然讓人大呼過癮,動態之大同版CD與其無法相提並論!黑膠唱片的厚度與唱片的重量成正比,經測量唱片的厚度值是唱片的重量值的百分之一,換句話說就是唱片的厚度為1.2毫米的唱片重120克,唱片的厚度.為1.4毫米的唱片重140克(這里指12英寸)其它不同厚度的唱片的重量以此類推。唱片的外緣最不起眼,不過它的作用不容忽視。唱片外緣的設計形式有幾種,最普通的是直角倒邊,另一種是半圓邊,它的手感比直角倒邊要好,但較滑手,取片時要小心,不慎滑落唱片最令人心痛。還有一種「火柴頭」設計,所謂「火柴頭」就是唱片外緣斷面的形狀非常象火柴頭,操作時唱片與手的接觸面較大,不易滑手。由於火柴頭狀的外緣形成一道圓滑過度的圍壩,放唱時唱針落下後不會滑出唱片以外,這種安全的設計十分科學(見圖- )。
談談材料。黑膠唱片使用的材料化學名稱叫Vinyl (乙烯基),近幾年發行的180-220克唱片所用的乙烯基的純度更高,這對提高唱片音質有著積極意義。也有用特殊材料製作的唱片,比如用金屬壓制的唱片表面鍍金,這樣的唱片都是用作獎狀或裝飾,1941年美國的格倫•米拉樂團演奏的歌曲《卡達努加•秋•秋》灌錄了唱片,僅僅幾個月就售出100萬張(在國外唱片銷售達100萬張即可獲金唱片獎)。為此,美國無線電公司特別製作了一張鍍金的金屬唱片贈給格倫•米拉樂團。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鍍金唱片。 黑膠唱片放唱的過程中是有磨損的,只要我們系統的調整正確,磨損的程度是很小的,如果您還是不放心,特別喜歡的曲目再買一張備份吧。一輩子聽不壞的唱片也有,這就是1977年8月20日,從美國肯尼迪宇航中心發射的「旅行者1號」太空船上所用的一張用特殊材料製作的噴金唱片,唱片內記錄了地球上自然界的聲響有35種,如風雨雷電、鳥鳴獸叫等等。唱片中還收錄了人類60多種不同語言的問候語。唱片有四分之三錄制了地球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共27首之多,其中有中國的古琴曲《流水》。這張唱片的使用壽命長達10億年以上,是世界上最耐用最長壽的唱片。
最後談顏色。模擬唱片之所以我們習慣叫它黑膠唱片是因為其顏色常規為黑色,由於各廠家材料成分的差別,厚度的差別,在用燈光透視下觀察,大多數為不透明的黑色,不過也有些呈現半透明的茶褐色。不過也有多彩的唱片製作,我國文革前後發行的唱片多數是用透明PVC塑料製作的,顏色紅黃藍綠都有。最近國內網站上出現一張西齊崇子的《梁祝》唱片,它既不是黑色,也不是彩色,而是透明無色的,唱片主人聲稱是水晶製作,從叫價2-3百元看當然不會是水晶製作,但這張唱片確為黑膠的收藏添加了樂趣。現在黑膠唱片使用的材料基本上還是乙烯基,用PVC製作的唱片很薄,雖然價格低廉但因音質較差早已退出歷史舞台。顏色對音質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我們只要泛泛了解一下,不去過多的討論。
黑膠唱片的裝禎:
唱片的裝禎包含唱片片芯、唱片內外套和說明書。
唱片的片芯上印有唱片的品牌和唱片系列與編號,還印有音樂內容、段落、放唱時間、演奏者、演唱者,還有錄音年代、轉速以及立體聲/單聲道的識別標記等,為使用者提供了唱片的主要信息。緊靠片芯外邊緣還印有一些暗刻的文字和數字,這是刻版的專業數據,與使用者沒有什麼大的關系。有一種唱片的片芯是白紙,所示內容為水筆手寫,這樣的唱片是唱片正式生產前測試時壓制的示範片,通常稱之為「白板片」,白板片屬非賣品,品質極高,數量奇少,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二手市場偶有交易,但價格高昂。同一版本的唱片其片芯有很多不同之處,這是因為發行年代不同之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頭版、二版、再版的區別。版別有很深的學問可究,唱片的收藏最大的樂趣也在於此,如果您的收藏中有不同時期發行相同的版本,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它們不僅片芯不同,唱片厚度、唱紋的寬窄、深淺、排序也有所不同,聲音當然也就會有所不同。比如英國DECCA公司發行的唱片就有英國DECCA黑寬標版、紅寬標版、黑窄標版、紫窄標版、黑、紅、蘭、紫、橙、墨綠方標版;在美國、日本DECCA唱片以LONDON標志發行,同樣有各種版別。DECCA唱片在德國大部分都是藍底黑方標的再版,還有銀底紅藍標的直刻板。荷蘭版的DECCA唱片片芯部分與德國相同,還有一部分與美國相同。有關唱片版別知識,國外出有專門書籍,這本重達幾公斤用銅板紙精印的唱片版別大全,收集了世界最著名的唱片品牌,圖文並貌,是黑膠收藏的指南。唱片片芯中的品牌標志、圖案和色彩屬於VIS范疇(企業形象識別系統),這是唱片公司企劃的課題,我們就無須多做深究。
唱片的包裝通常有內外兩層。外包裝有單封套,雙折封套和盒裝三種。它們的封面、封底與唱片的片芯具有相同的功能,記錄有唱片相關的信息,由於可視面積充裕因此所提供的內容更多一些。唱片的包裝封面除了實用性還有一定的裝飾性,設計精緻典雅的封面會給人極大的視覺享受,提高了唱片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唱片內套是唱片的內包裝,就象人的貼身內衣,其主要作用是保護唱片唱紋免受磨損,因此它的質量不容輕視。通過內套,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窺視到各唱片廠家的整體水平與層次。小廠家低檔次唱片內套只是一個粗糙紙套。稍講究的內套分內外兩層,外面是細致的白紙套,內里是透明的薄膜內套。高檔的唱片套外層用120克光潔的銅板紙,內套是有抗靜電功能柔軟的薄膜。豪華的包裝除了製作精良的內外套,還有防震的墊(盒裝)。一些大布頭製作先由小盒包裝,最後再由大盒包裝。卡拉揚和索爾第的《指環》都有如此製作。
唱片說明書是唱片的一個組成部分。單張唱片少數有說明書,套裝唱片的盒內有寬裕的空間,唱片廠家都提供有單頁或多頁的說明書,其內容非常詳盡,除了對樂曲的介紹外還介紹演奏(唱)者、樂團和指揮並附有他們的照片,象德國DG公司1977年發行編號為2740 172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8LP),就附有40頁印刷精美的彩色說明書,其中自然少不了介紹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指揮卡拉揚,對樂隊的介紹十分詳盡,每個器樂組有單獨的照片,並依次標寫出演奏員的姓名和席位。更有少數豪華版的唱片甚至不惜工本附上樂曲的總譜。
黑膠唱片的工藝:
一張黑膠唱片從錄音到發行其過程十分復雜,從實用出發我們還是直接從唱片的刻紋開始,通過對刻紋到壓片工藝過程的了解,為我們日後唱盤系統的有序調校建立基礎。
唱片的母版是通過用尖刀刻紋的方法記錄聲音的,這是典型的機械式錄音。早年唱片的母版在刻錄製作時,音樂家們對著大喇叭筒使勁的演奏或歌唱,使聲音送入筒內,傳到筒底的振膜,被聲能震動的金屬膜驅動刻紋刀,隨著聲波振幅的快慢強弱變化在旋轉著的蠟盤便上刻劃出彎彎曲曲的紋槽,這個把聲能轉化成機械能的過程,人們把它叫做灌唱盤。聲音信號被記錄到蠟盤上之後,還要經過真空鍍膜和電鑄等工藝才能製成金屬模母版。其後就可以用它壓制出唱片。這樣的產品是唱片工藝最原始的階段。
自從出現電子管放大器,唱片的生產逐漸實現了電氣化,刻紋刀的驅動也由原始的機械式改為電動式(動圈式)的結構,音樂家們的演奏和歌唱通過高保真傳聲器(話筒)將聲能轉變成音頻電流經過電子管的放大再去驅動刻紋刀。可以雕出精密紋槽的膠片很快就取代了昔日的蠟盤,從而使唱片的音質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時灌錄唱盤是一個由聲能轉為電能再轉為機械能的轉換過程。
磁性錄音技術的誕生,改變了唱片刻膜工藝的流程。先用磁帶將聲源錄下,然後通過磁帶放音再進行刻紋,這種刻膜工藝流程有利於音樂內容的編輯和節目源的保存。受磁帶本身品質的限制,唱片聲音品質有所折扣,唱片實際上成了磁帶的復製品。隨著磁性錄音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提高,唱片聲音品質是水漲船高。
進入80年代,現代化唱片刻紋設備在技術上已經相當先進的。頻率特性、信噪比、失真度、動態范圍和靜噪等主要技術指標都已達到極高的水平。為使唱片的這些優勢能充分發揮,一些發燒唱片製造商重新回到直刻唱片的研發和生產上來。直刻唱片都有文字標示,如DIRECT TO DISC,DIRECT DISC RECORDING,還有DIRECT METAL MASTERING(縮寫為DMM,見圖- 它是TELDEC直刻唱片的專用標志)。無論怎樣組詞,它們的含義都一樣,即「直接刻紋唱片」簡稱「直刻唱片」。直刻唱片的工藝流程是由聲能轉為電能再轉為機械能的轉換過程。它沒有通過磁帶錄音、混音、放音再進行刻紋的程序。轉換過程最直接、最簡單,聲音品質也最好。由於沒有母帶,所壓制的唱片數量很有限,因此唱片上注有LIMITED EDITION"有限發行"的字樣(有限發行不是人為的,直刻母版壓片數量是有限的,母版一旦報廢那就絕版了),也有直接標示COLLECTORS EDITION"收藏版"。最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SHEFFIELD LAB(舍菲爾德實驗室,俗稱喇叭花公司)以及英國DECCA與德國TELEFUNKEN組合成立的TELDEC公司,他們都是直刻唱片的推崇者。直刻唱片的聲音品質固然很好,但製作工藝要求非常高,一般唱片公司不敢輕易染指,因此真正具備直刻工藝水平的唱片廠家屈指可數,喇叭花唱片公司是直刻唱片的典型代表,他家所錄唱片並不多,但張張皆為極品,很多唱片都已絕版,今天再想收藏,相當難。TELDEC公司發行唱片中有不少是用DMM直刻方式製作,音質相當不俗。多多收藏這樣高保真度的名牌唱片,沒錯。
唱片壓制工藝有兩種:一是壓紋法,將已壓制定形的塑料薄片加溫軟化,送入模板下施壓定型。此壓制工藝大多用於薄膜唱片的生產,薄膜唱片的確非常薄,片厚僅在0.15-0.5毫米。因片基薄而軟,記錄訊號品質不高,多用於語音和一些要求不高的流行歌曲使用,價格很便宜。在高保真時代的今天薄膜唱片早已消聲若跡。第二是塑紋法,把已熱熔的乙烯基注於母模腔內再施加壓力定型,這是密紋唱片壓制標准工藝。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壓制唱片工藝很復雜,這已不是我們需要了解的范疇。
接下來我們再深入一步,了解一下唱片的唱紋。唱紋又叫音槽或聲槽,聲槽是構成唱片的最小單位 ,聲頻信號就記錄在這個最小單位上。再看看刻錄唱片母版的過程:隨著轉盤的旋轉,被加熱到特定溫度的刻紋刀在線圈信號電流的驅動下在母版膠片的表面產生振動、開始雕削膠膜(即刻紋),縱向刻紋是初期的雕削制式,橫向刻紋是單聲道錄音唯一的雕削制式。由於刻紋刀的尖端斷面近似三角形,因此無論縱向或橫向制式,刻出的聲槽都是寬窄不勻的。聲槽橫截面呈V字形,為避免串音,相鄰兩槽的間距不能太窄。唱片表面Y軸線每厘米長度內所刻錄的聲槽數目稱之為聲槽密度。78轉時代,由於唱針的材料和加工水平都很低,針尖相對較粗,唱片刻紋精度也不高,聲槽V字口較寬,聲槽密度很低,故稱之為粗紋唱片(Coarsegroove record),78轉唱片因雜訊大、失真大,放唱時間短等缺點早已退出市場。聲槽橫截面V字的夾角叫『包含角』,通常為90°。槽的寬度與深度不僅取決於刻錄時的入刀深淺,也跟聲音信號的變化有關。33又3分之1的和45轉唱片的聲槽密度高,最窄的聲槽寬度僅1/20毫米,相對78轉的粗紋我們稱33又3分之1的和45轉唱片為密紋唱片(Microgreove record),它雜訊小,失真度低,記錄時間長,額定針壓也低,放唱損耗小。
立體聲取代單聲道是錄音和音響史最偉大的變革,是真正意義上HI-FI的開始。立體聲唱片是在一個聲槽里同時記錄兩個聲道的信號,左聲道的信號刻錄在聲槽的內側壁上,右聲道則刻於外側壁上。每個聲道的刻錄方向皆垂直於各自的壁面,並與刻紋刀的中心線保持45°的關系,這就是45°/45°制式稱呼的由來。
刻錄聲槽頗似耕田犁地,不同的是耕田是犁動地不動,刻錄聲槽則相反,按相對運動原理來看,它們就沒有區別了。刻紋刀桿與轉盤水平表面並非90度角,而是有一定的傾斜度,該夾角稱為垂直刻錄角。界定的方法是:在刀桿活動支點和刀尖之間作出一條連線,這個角究竟多大為宜,直到70年代後期國際上才明文規定以20±5°為標准。由於立體聲唱片的聲槽里縱向信息含量遠遠大於橫向信息,因而准確設定垂直刻錄角對降低失真、保證音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唱片聲槽是一條阿基米德螺旋線,由外到內有四個部分組成,其順序為:導入槽、聲槽、過度槽、導出槽和終止槽。導入槽的螺距相對聲槽要寬的多,導入槽的時間長短各唱片廠家設計差異不小。最短的只有幾秒多,您放下唱臂來不及坐下已經開始放唱,聽這些唱片時,您必須跑步到座位上;而最長的導入槽有10至15秒,放唱後您能十分從容地回到座位上,喝上一口咖啡,定一定神,這是非常科學和人性化的設計。唱針由導入槽引入聲槽,樂段之間有若干秒的無聲的過度槽,過度槽螺距也較寬,用肉眼可以分辯。聲槽的末端與螺距較寬導出槽相接,樂曲結束後唱針由導出槽引至終止槽。終止槽是一個閉環設計,它可以讓唱針停留原地,防止唱臂繼續向內滑移而損傷寶貴唱針。製作不佳終止槽『喀噠喀噠』聲令人心煩,而設計良好的終止槽非常安靜。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黑膠唱片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接下來我們將對模擬系統的每個環節進行逐一介紹,只有當我們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模擬系統每組件的功能與特性後,才能進入系統調校的學習,祝您順利!
F. 幻燈片中master slide 是什麼意思 把master slide 使用到圖片 標題又是如何操作
幻燈片中master slide是模版的意思,操作方法如下;
1、打開powerpoint2013,新建一個空白演示文稿。打開視圖 → 幻燈片。
G. 如何製作電子名片
通過「拍照識別」或「手動輸入」,可以便捷地新建個人名片,在「發名片」頁面向左滑動,可以製作更多張名片,對於擁有多重身份的人十分方便。
另外,「遞名片」不僅核心功能強,還提供了很多讓人驚喜的功能。
比如:微信群換名片時,遞名片可以自動整合各個微信群中的所有名片,供用戶一鍵收取。把名片發送到任意一個微信群即可體驗。
「遞名片」微信小程序免費為用戶提供了電子名片製作,名片收發,以及名片信息管理等功能,可謂商務人士必備的名片工具。
使用「遞名片」微信小程序,讓商務溝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