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畫與電影有什麼不同它們各有什麼特徵
動畫是帶神話色彩的電影
是專門根據兒童心理製作的
而電影是針對大眾人
是為了解除人苦悶
消磨時間的
② 試論動畫片創作與電影創作的相似性
在《電影藝術詞典》中將配音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類型。廣義上的配音是指,在影視作品的後期製作過程中對任何聲音要素進行處理加工的藝術創作活動。如音樂的選配、動效的製作以及解說、台詞的錄制等等。狹義上的配音是指,在影視作品中專門為對白、獨白、內心獨白、解說和旁白等語言的後期配製而進行的一系列創作活動。影視配音和動畫配音都屬於配音藝術,但兩者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一、創作依據不同影視人物配音簡單地說就是替人物說話;復雜地說就是由於某種原因,由配音演員為已經完成或已基本完成的影視劇中的由某一演員飾演的角色完成台詞的錄制;通過聲音塑造和有聲語言再創造准確生動地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為影視劇配音是配音演員以原創人物的語言、性格、音色、音量、語音、語調、情緒、節奏為依據,需要對作品有深刻的感悟和體驗,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配音演員只能在原片所提供的語境中,說人物「正在」說的話,哪怕他並不完全認同原片演員的表演,但是他不得不迅速調整,向人物靠攏,努力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劇中表演者的表演風格,讓自己的聲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具有強烈的規定製約性。動畫配音是配音演員以文字形象和動畫設計師繪出的畫面形象,也就是視覺形象為依據,通過自身對作品的深刻理解,運用自己的聲音展現動畫人物造型的個性,把握語言節奏的藝術創造,而不是再創造。由於動畫電影是一種極端假定性的藝術,不受任何物理性質的約束,它無需模仿生活而只需解釋生活,所以動畫片的思維本身也不會受到任何物質現實的制約。二、創作基礎不同1.人物和原作是影視配音創作的基礎。深刻理解原片,用心體會人物,是配音中獲得准確的心理依據的根本途徑和重要保證。配音創作的任務不是創造「另一個」不同的角色,而是創造性地完成「這一個」角色的語言塑造。配音創作的最高任務就是還原——通過配音演員的有聲語言創造給每一個角色「還魂」,進而恰如其分地還原作品的整體面貌。在國外影視片的譯制配音中,還原的特點和要求顯得尤為突出。從一種語言譯製成另一種語言,無論翻譯、導演還是演員都必須付出創造性的勞動。還原不僅是靠單純的聲音和語調的模仿,而且還需要對原片嚴格的分析觀賞、看懂吃透原片的創作、理解和體會原片演員的表演,才可能准確還原。2.動畫片與傳統的真人演出的電影不同,因為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因此動畫片的創作內容大量取材於通話和科幻故事,片中的卡通角色在真實生活中可能並不存在。但在片中卻要給這些現實生活中不會說話的事物配音,用聲音的加入為這些卡通角色注入生命和活力,使觀眾相信它的真實,認同它的存在。在動畫片中,配音的主體得到了無限的延伸,無論是客觀世界存在的,還是主觀創造出來的物體,都可以具有說話的功能。因此配音演員需要充分發揮想像力,加上自己對動畫畫面的理解,通過自己有特色的聲音來塑造有特點的卡通形象。例如在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中,為小新配音的演員故意發出有些略顯遲鈍的悶悶聲音,那句「小白,小白」已經讓小新的聲音成為一種符號。經典動畫片《米老鼠與唐老鴨》中唐老鴨那句「啊哦」至今仍讓不少觀眾念念不忘,這句配音沒有太多的實意,卻通過誇張的語氣,幽默的表達和略顯扁平、類似鴨叫的聲音塑造了一個經典的卡通形象。三、聲音造型不同1.影視配音的聲音造型是以原創人物的聲音造型、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為依據的。影視配音必須根據已經完成的樣片,通過語言藝術,豐富、完成劇中的人物形象。它必須統一在影視劇導演對人物形象的整體構思中,與演員所體現的人物形象達到音貌的和諧與統一。由於影視劇表現的都是比較真實的現實生活,為影視劇配音的演員在聲音造型上追求的也是自然、真實的風格。2.動畫配音的聲音造型與影視劇中的配音大不相同,對於外國動畫片來講,我國的動畫創作人員在翻譯並配音的時候是把原創人物的聲音造型作為參考;對於我國原創的動畫片來講,聲音造型則地是從生活中尋找依據。但無論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動畫片在聲音造型上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誇張。動畫片的視覺形象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繪畫造型大部分都是漫畫式的,給誇張的視覺形象配以誇張的聲音也是很貼切的。前文也提到過,由於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本身並不會說話或者可能並不存在,當配音人員從生活中也無法找到靈感依據時,便只有通過大膽的想像來創造聲音造型,因此動畫配音中音色的表現可以是無限的,而音色則決定著角色的根本特徵和直接印象。例如《怪物公司》中的蘇利文,與《冰河世紀》中的曼弗雷德都是體格健碩、沉穩寡言的英雄人物,代表正義的聲音自然需要堅定、有力的音色來詮釋,但二者的音色又有略微的差異。蘇利文為人善良憨厚,樂觀親切,內心情感豐富。為他配音的演員音色低沉卻不沉悶,既符合其外表的健碩,又符合其性格中陽光可愛的特質。毛象曼弗雷德從一出場就是冷峻的獨行者,外表威嚴,行動遲緩,沒有太多機會展現可愛童真的一面。其配音演員的音色堅定有力,但缺乏溫暖和活力,有些許沉悶。與這兩個角色搭檔的第二主角,大眼麥克與樹獺希德都是喋喋不休又有些神經質的樂天派,二者略顯扁平卻易於變化的聲線都與第一主角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雖然其形象是作為第一主角的陪襯,但其配音卻更加出彩,給觀眾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四、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不同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產影視劇以同期聲也就是演員本人的聲音代替後期配音的活動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觀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國外譯製片以字幕形式直接播放,也逐漸地取代了大量的後期配音活動。大部分觀眾看原版電影,一句「鍛煉聽力」的背後是對配音版的不信任和失望。遇到英文電影還能聽懂絕大部分,可遇到了德國、法國電影,影迷們只顧得上看字幕,根本就來不及仔細欣賞畫面上的內容。而國產影視劇的同期聲錄音效果也是良莠不齊,因為有些演員雖具有過硬的演技,但不一定有過硬的普通話和台詞的表現力,現場錄音的效果不夠完美,當然不能滿足觀眾的試聽。2.動畫片配音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在於,無論科學技術怎麼發展,畫家也不可能讓筆下的動畫人物自己說話,因此,動畫配音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前進。但近幾年來,動畫片配音明星化的現象也越來越熱,用明星為動畫片的宣傳造勢和炒作,已成為一種被默認的手段。但應該明確的是,動畫角色的配音並不是由配音演員的音色和經驗來決定的,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聲音與角色是否合適。即使是明星,在配音方面也有優劣之分,《寶蓮燈》當年宣傳時打的就是明星配音的牌,甚至以這些明星配音演員們為原型進行創作,但票房依然不夠理想。觀眾們懷著獵奇的心態看被明星配音的動畫人物,已經忽視了電影本身的情節和藝術。
③ 動漫是什麼意思
《純潔的輪舞曲》,這是一部在某個日漫分類領域裡面名垂青史的作品,具體來說,這部動畫應該不是劇場版(也就是電影),而是ova。
什麼《墊底辣妹》《叫我No.1》《幸福來敲門》對我來說都沒有這部動畫給我的學習動力三分之一強。
因為我不是啥學渣,也不是啥學霸,就是個學酥。中考考的一般,托親戚關系進入區排名第二高中的精英班,然後從高一的倒數前三,不知怎麼到高二變成了「常年班級前20」(班裡50人)。
我曾經和不少人一樣,把自己想像成勵志電影裡面的主角,但我發現沒有動力就是沒有動力。
版本分類:
電視動畫: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動畫作品。
劇場動畫:影院公映的動畫作品,是日本動畫按傳播方式分類的一種,在中國又被稱為電影版。
動漫(Animation & Comic),「動漫=動畫+漫畫」,即動畫和漫畫的合稱,指動畫與漫畫的集合,取這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二為一稱之為「動漫」,並非專業術語。在台灣也常被稱為「動漫畫」。
④ 電影動畫。電視動畫。網路動畫的特點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電影動畫特點是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達到完美的效果。
電視動畫特點是對觀眾的層次、故事的拓展、角色的鮮明等針對性較強。
網路動畫特點是具有成本低廉、收看免費、帶有實驗性質。
電影動畫、電視動畫、網路動畫區別為:渠道不同、劇情模式不同、動畫類型不同。
一、渠道不同
1、電影動畫:是指在電影上播放的動畫作品。
2、電視動畫:是指在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動畫作品。
3、網路動畫:是以通過互聯網作為最初或主要發行渠道的動畫作品。
二、劇情模式不同
1、電影動畫:電影動畫劇情環節多為統一的模式,即展開、起伏、高潮直至完整結局。
2、電視動畫:電視動畫在創作構思上,依據劇情流暢的節奏,通過長片敘事給人視覺樂趣。
3、網路動畫:網路動畫劇情精簡、劇情模式風格多樣化。
三、動畫類型不同
1、電影動畫:電影動畫的動畫類型以3D動畫為主,取代了2D動畫。
2、電視動畫:電視動畫的動畫類型以平面的二維動畫居多,非原創,重播率高。
3、網路動畫:網路動畫的動畫類型以原創的短片為主。作品既有二維,也有三維的動漫作品。
⑤ 我們國家電視上播放的兒童動畫片,都屬於商業性質的影視作品嗎
動畫片本就是商業 沒有人願意無利潤的做事情 人家畫動畫就是為了賺錢的 你想 如果制動漫 沒錢 誰會去弄 別人畫漫畫是為了賣錢 人家製作動畫是為了賣錢 本來就沒有不是商業性質的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是需要成本的 會有人投入成本 而不求回報? 所以 多是商業性質
⑥ 動畫與電影的關系或者動畫與文學的關系是什麼
動畫和電影:起源和分類Edward-D-Wood 發布於:2005-09-07 17:53
1-動畫:
早先看過一個某動畫節的宣傳片,一個野人在一個洞穴的石壁上畫了一列一個女人跳舞時不同姿勢的各種神態,然後這個野人回到第一副跟前,沿著石壁開始飛奔,這個時候他的眼鏡里就出現了那個女人跳舞的畫面,最後這個野人由於速度夠快撞到洞內的石頭上了事。
這個片子說明了幾個形成「動畫」的必要因素:
單個畫幅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倘若我們用上述三個特點去考量我們看到的電影,也不是未嘗不可的。但顯然這些岩壁上的畫加上這個野人的視覺感受的組合卻並非電影;這個例子就如同我們在一本厚厚的書的頁邊角畫上一系列連續的畫面,然後翻動書頁形成的視覺效果同出一轍,這些是動畫,但是並非電影。而電影卻具備了這些動畫的所有特徵。
單就動畫來講,它是一種「運動的」感觀經驗,所以電影起源於動畫。而動畫才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以運動形態被感知」的藝術形式。但因設備和技術限制,這種藝術形式無法輕易表現,也就無從風行普及談起了。(中期印象派竭力捕捉的那種非確定性畫面,立體主義一種多維度的觀察方式是想表現一種受時間影響的東西,但這些終究不滿足「以運動形態被感知」這一條件,所以他們也就無法成為一種革命性的藝術而只能歸為繪畫一類。)
而另外兩種也以運動形態呈現的藝術形式--舞台劇和影戲,卻因其採用了現實的可見的手法而長久普及。但這兩門藝術卻有其短於動畫的先天缺陷。它們的確「以運動形態被感知」,但是這個運動形態本身是實際存在的;而動畫的運動形態卻是「通過感知的缺陷被實現的」。(這也造就了動畫在藝術表現力上無窮的能力!)在觀眾接受其他藝術形式中間,「幻覺的參與度」從未達到如此的高度。
所以,這里所說的「動畫」(Motion Picture),是先於電影而出現的,而動畫只需依賴那些可以連續展現畫格的簡易放映機械便可普及。如我國古代的走馬燈,還有詭盤等等。因此動畫的出現應該能追溯到比電影早很多年的歷史中去。
2-動畫片:
動畫是電影的祖先,而由於電影的誕生和動畫的普及同時利用了同一種原理產生的設備,所以在電影史上他們的關系會如此含混。
在這里我首先肯定一個觀點,動畫和電影的確不是一回事情。正如上文所說,電影是動畫發展中出現的一個組成部分。要說明兩者關系還是回到開頭提及的三個特點:
單個畫幅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要區別動畫和電影,得從基本單位入手,動畫的基本單位只須是畫(picture)便可,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作用於任何媒介的畫;但電影不同,電影中的「畫幅」必須滿足電影本身的另外一個本質:照相紀錄性-畫幅必須是在「膠片上的影像(film image)」。而且還原過程依賴「光影技術」。
因此我們可以拿電影術語來說明兩者關系:在「紀錄」過程中,動畫的基本單位多種多樣,而電影必須是膠片上的影像;「還原」過程中,動畫可以不依靠光影技術即可被人感知,但是電影必須依靠光影技術才能被感知。所以有人用西洋鏡的方式把電影膠片放在裡面人工轉動形成的效果是屬於「動畫」,而非屬於「電影」。
所以雷諾發明的那個裝置只是一個「電影放映設備」的前身,然而整個裝置在呈現的活動卻是貨真價實的「動畫」。這也是很多人把它當作「動畫片」起源的原因。
而按照此三個特點出發,雷諾只是一個動畫技術的改進者罷了,並非動畫片的創始者。他的機器可以被稱為「image player」。而動畫則需要picture和motion兩個條件,雷諾只是改善了「動」(motion)一個,「畫」(picture)的發明者絕非是他!
那麼動畫片(animation)作何解說呢?先讓我們給電影來個特點總結:
膠片影像畫格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光影技術是紀錄和還原手段;
廣義上的「動畫片」,也是很多人把雷諾作為「動畫片」創始人的重要原因,便可從這些電影的特點中比較得出:它應該是一種「動的畫片」(motion image),顯然這個image不僅限於film image,因為我們對電影的特點稍加改動便是廣義上動畫片的定義了:
影像畫格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具備紀錄和還原對應影像的技術手段;
顯然這個外延還是比電影大,甚至可以包括電影。這勢必引起電影擁護者的一陣討伐。那麼如何區分那些動畫片、動畫電影、電影呢?
再從特點出發研究下兩者的基本單位,然後得出我們狹義上的動畫片概念:
影像各異,但是歸結到動畫影像里的影像的重點總是偏重「繪畫術的效果」;而電影的影像則偏重「照相術效果」;
所以區別電影和狹義上的「動畫片」,也是大家最熟知提及最多的animation的方法便是從這個基本單位是否為「繪畫術」和「照相術」的影像便可,當然,需要有對應影像的紀錄和還原技術。
而當下動畫和電影概念模糊的原因來自於大多數動畫的製作過程中有將那些影像轉換成膠片影像的一個過程,所以無形中一種影像的「復制」功能給動畫片平添了許多節外的含義。而且在電影中也時常需要對膠片進行美術加工,也給電影添上了許多動畫片佔主導的嫌疑。在考量這些作品的情況下,則需要從這種轉換手段的功能出發:膠片在「行使復制功能」的時候是否將其的「紀錄性變成了主導」,動畫在修飾膠片的過程中有否將膠片變成「純粹的繪畫載體」從這點出發,那麼我們明顯可以得出《白雪公主和七個矮子》是「動畫片」而非「電影」,因攝影機作了「純復制的工具」;而雷奈的《畢加索》便是個電影,因為攝影機不是在復制那些畫作,而是在「紀錄」它們;因此《低速小說》里烏瑪瑟曼在空氣里畫了個圓圈還有《戰艦波獎金》上那面紅旗並沒有讓這兩個電影變成動畫片,而《夢醒人生》則因為把膠片畫成了大花臉而變成了動畫片。原理與上面的正好相反。
同樣可以用這種分類來解釋沙土動畫,剪紙動畫,真人停格動畫這種似乎有點邊緣形式的動畫片。盡管他們表面上看上去有image不具備的「立體形式」,但是要實現動畫效果還是需要依賴「視覺暫留原理」,,所以歸根結底這些動畫片還是通過image的紀錄和還原被人所感知,而其中的形象沙土、剪紙、真人停格等等都與美術中的雕塑模特無異,所以這些單元依舊是偏重「繪畫術特性」的影像,所以他們也是動畫片。
而提線木偶片、皮影戲片則是一種介乎動畫片和電影間的混雜體:畫面主體依舊是「偏繪畫術性」的,然而攝影機僅承擔一個「紀錄的作用」。所以這些影片的分類需要看觀者的側重點了。(另有一種混雜體下文詳細敘述。)
3-動畫片的抽象性和抽象電影:
動畫片由於畫面主體偏重「繪畫術性」,因此也就呈現一種抽象的性質;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ischinger、McLaren等人的作品和《平行線交響曲》、《對角線交響曲》均屬於「抽象動畫片」;那麼那些「城市交響曲」記錄片和《機械芭蕾》這樣的電影該如何劃分呢?在上文提到「真人停格」動畫形式中說到這些畫面中主體依舊依賴的是「繪畫性質」,抽象電影中也僅僅是取了一個「物體的形狀」在做文章,那該對這些做如何解釋呢?
我們繼續回到那個影像的基本單位上去,「抽象電影」中的這些實體,雖然有抽象的性質,但是它在紀錄的過程中是偏「照相術性質」的,照相術「將現實中本已存在的個體捕捉下來,而被人加以抽象改造。」即其實影像本身即有現實性又有抽象性的情況下,導演利用了其後者的性質而已,但是這並沒有改變影像的本初的「照相術特性」,而真人停格則不同,他是藝術家人工塑造出來的形體,本身即是對現實的抽象概括了,所以再如何紀錄它依舊是抽象的,因此真人停格是動畫片,而《機械芭蕾》和《柏林:大城市交響曲》則是電影,抽象電影。
同樣那些沙土動畫片和拍攝自然中沙丘變化雖然呈現的狀態似乎相同,但是前者是動畫片,後者是紀錄電影。
4-動畫技術:
上文提及在膠片上有時會作美術處理,這便是「動畫技術於電影的運用」。染色、遮罩、摳像等等無非都是藝術再加工的手段,而這些手段都和美術沾上了邊。而近來興起的CGI技術則正在向先前建立起來的動畫和電影理念發起挑戰。如果將CGI歸為動畫,那麼難保現今諸多大片都可歸為「不入流之雜種」之嫌。而此時我們的標准依舊可用,盡管電影中CGI技術仰賴性很大,但是最後膠片依舊行使它的「紀錄性」而非「復制性」,動畫依舊是個輔助的東西而非真正的表現主體的工具:所以《星球大戰》也好,《指環王》也好,都是電影而非動畫。
另外電影和動畫的分野也越來越不清晰,兩者各取所長為我所用:《迷牆》里的那些動畫段落;《麥兜之波羅油王子》中的記錄片段落,都成了各自電影中有力的表現工具。
另外一個重要現象便是出現了許多的「動畫片和電影」的混雜體,諸如《誰誣陷了兔子羅傑》、《空中大貫籃》、《精靈鼠小弟》等等,(中國在解放後曾有一個以布偶和男孩為主角的電影。電視節目中也很多見,也算是個混雜體吧。)其中的基本單位中部分呈現「照相術功能」,而部分呈現「繪畫術功能」,因此動畫片和電影進行硬性的分野也是一個未免偏激的論斷,隨著時代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界限必將越發清晰,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兩者的融合。
Hints:
1-「視覺暫留原理」目前大都採用frame by frame形式,但是今年上海雙年展上我看到一個利用折射原理製作的蓮花童子雙手合十的動態效果裝置,將來也能算一種探索動畫發展的方向吧;
2-個人意見:其實強調動畫和電影的「還原運動」機理並非能完全說明問題-大凡做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連續性剪輯就相當於一個stop motion,而《天使愛美麗》《再見列寧》中的抽幀則是另一種與動畫片十分相似的stop motion效果。而電影本身也是以frame為物理單位的,所以frame by frame不可取。應當從兩者的特性入手。
3-因為電影史學家將一個「動畫」概念當作公理承認,因此在介紹電影的起源時過多地強調了它和照相的共同之處,因此多提及那些光影技術而少提及動畫技術。這也是由電影本性決定。關於電影起源的部分:麥布里奇的可參見虎皮與周傳基老師的解說;而盧米埃爾之所以被公認為先驅的原因是因為他同時實現了:拍攝、放映兩個環節的革新,而這才是完全的電影組成-攝影機的「復制」和放映機的「還原」,外加放映場地的「儀式化」,而前人都沒有做到這點的統一。
4-http://www.atomfilms.com/
為加深印象,推薦這個網站上的兩個動畫片:
真人停格-harpya
影戲動畫-humdrum
5-關於最後那個布偶動畫片和提線木偶動畫片還是有很多等待理清的疑點存在。感謝Raywong的文章!
⑦ 動畫的基本原理和看到的電影電視一樣,都是得用人體的什麼現象
無論是動畫還是電影電視,我們人之所以能夠欣賞到那些畫面,是利用了人體的視覺暫留(視覺殘留)現象。
所謂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現象,就是指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