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杜拉斯情人電影音樂

杜拉斯情人電影音樂

發布時間:2022-08-22 06:12:35

1. 杜拉斯情人+字幕

我有字幕
中文版的
給我你的郵箱或則QQ嘛

沒有字幕確實挺。。。 雖然也看過書
我只聽得懂merci一類的

還有電影配樂 是在電驢里下的

用暴風可以手動裁入字幕

很不錯的電影。。。

2. 杜拉斯的詳細資料

瑪格麗特·杜拉(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的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 - Duras 杜拉。

杜拉的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後來作品中,她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創作的一部小說。這個故事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描述杜拉很難: 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她自己寫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編輯]杜拉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1914年生於法國統治越南時代西貢市北郊的朱登地方。18歲首次返回祖國法國。在巴黎在大學攻讀法律、數學、政治學。但卻立志要做小說家。1942年出版處女作《厚臉皮的人們》,接著又出版《靜靜的生活》、《太平洋的波堤》、《吉爾布達的水手》等小說。當法國掀起新潮熱潮後,法國文壇也隨而產生了新小說運動。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說《麾狄拉特干達畢業》而被譽為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曾獲文學獎。1959年名導演亞蘭勒納請她為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撰寫電影劇本。這部作品在法國大受歡迎,創下很高的票房紀錄,而她的名字也傳扁世界。之後她編劇的另一部片又獲大獎,她的名氣更響了,她的小說紛紛被改為電影。1966年她開始了導演生涯。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被譯成40多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歡迎的法國當代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具有一個預言般的名字--《這是全部》。

代表作品

1943:《厚顏無恥的人》(小說)

1944:《平靜的生活》(小說)

1950:《太平洋大堤》(小說)

1952:《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小說)

1953:《塔爾基尼亞的小馬》(小說)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說)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說)

1955:《廣場》(小說)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說,中譯本題為《琴聲如訴》)

1959:《塞納-瓦茲的旱橋》(劇本)

1960:《夏夜十點半》(小說)《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1:《長別離》(電影劇本,與錢拉·雅羅合作)

1962:《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小說)

1964:《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說)

1965:《戲劇第一集》:《河流與森林》、《廣場》、《音樂喜劇》;《副領事》(小說)

1966:《音樂》(電影劇本)

1967:《英國情人》(小說)

1958:《英國情人》(劇本)《戲劇第二集》:《蘇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許是這樣》、《薩加語》、《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9:《她說毀滅》(小說)《她說毀滅》(電影)

1970:《阿巴恩,薩巴納,大衛》(小說)

1971:《愛情》(小說)《黃色的,太陽》(電影)

1972:《娜塔麗·格朗熱》(電影)

1973:《印度之歌》(電影劇本)《恆河的女人》(電影)《娜塔麗·格朗熱》附:《恆河的女人》(電影劇本)

1974:《說話的女人》(同扎維埃·戈蒂耶談話錄)

1975:《印度之歌》(電影)

1976:《巴克斯泰爾,維拉·巴克斯泰爾》(電影)《她在威尼斯時的名字在荒涼的加爾各答》(電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電影)

1977:《卡車》(電影)《卡車》,附:《同米歇爾·波爾特談話錄》(電影劇本)

《瑪格麗特·杜拉筆下的地點》(同米歇爾·波爾特合作寫成的談話錄)《電影伊甸園》(劇本)

1978:《夜船》(電影)

1979:《夜船》,附:《凱撒城》、《反面的雙手》、《奧雷麗亞·斯代內》(電影劇本)

《凱撒城》(電影)

《反面的雙手》(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麗亞·梅爾布爾納說》(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亞而·旺庫韋說》(電影)

1980:《維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濱》(小說)《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說)《80年夏》(隨筆)《綠眼睛》(電影劇本)

1981:《阿加塔》(小說)《阿加塔與沒完沒了的閱讀》(電影)《外界》(隨筆)《年輕姑娘與男孩》(錄音磁帶,揚·安德烈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朗讀)《大西洋人》(電影)

1982:《羅馬對話》(電影)

1982:《大西洋人》(小說)《薩凡納海灣》(劇本)《死亡的疾病》(小說)

1984:《戲劇第三集》:《叢林困獸》、《阿斯貝爾思的證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說)

1985:《痛苦》(小說)《音樂續集》(劇本)《契訶夫的海鷗》(隨筆)《孩子們》(電影,與讓·馬斯科洛和讓-馬克·蒂里納合作)

1986:《藍眼睛黑頭發》(小說)《諾曼底海邊的妓女》(小說)

1987:《埃米莉·L.》(小說)

1987:《物質生活》(隨筆)

1990:《夏雨》(小說)

1992:《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小說)《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電影劇本)

3. 杜拉斯《情人》的電影配樂

2009年劉亦菲也許會出演的中國電影(有依據) →→→→→→→轉自網路貼吧 亦菲不是說過有一個非常好的中國劇本嘛,這兩天比較空,發現這個有一個片子會在年後開拍。並且從幾篇文章中,發現亦菲手中的中國劇本很可能是這部。 文章: 東方夢蝶(北京)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09年度首批生產計劃: (一)寬銀幕膠片電影<湖南往事>(又名<美人書>) "哀傷的六十年湖南輓歌,史詩般地再現兩個湖南女人跨越政治,歷史、文化和性別的寬銀幕電影,是一部集藝術和商業為一體的高品質電影作品.超35毫米膠片拍攝和八聲道聲音技術的第一次使用,國際化強大班底以及強大豪華的明星陣容.也是我自09年開始的一次大的轉型." 出品人:劉烈雄 GEORGE MCKNIGH (法國) 導演:劉烈雄 編劇:趙俊輝 劉烈雄 攝影指導:趙非(擬定) 拍攝地:湖南南部.計劃開拍時間:2009年2月-3月之間 演員待定. (二)劉亦菲講述著《美人書》的女人秘密 《美人書》原名《湖南往事》,通過描述兩個女人近60年的坎坷命運故事來展示湖南的文化和歷史,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湘南地區九嶷山的一個叫東塘小鎮上,兩個從小玩在一起的姐妹,一個叫「岫煙」,一個叫「橘子」,她們從小就學習女書這種女性文字,成為了閨中蜜友。後來18歲的岫煙被迫嫁入到西塘鎮的大戶人家七十歲的竺老爺當六姨太太,成婚那天,17歲的橘子作為陪嫁丫鬟也來到竺家。兩姐妹出眾的容貌,引起剛從歐洲留學回來的竺三少爺的愛慕之意,由此展開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以至長達六十年。而在談到兩位女主角的人選時,劉導演表示:「《美人書》這部戲自去年上半年就一直策劃籌備,開始我們傾向於選擇劉亦菲和一個新人來扮演這對姐妹,劉亦菲的外形俏麗可人,是女一號「岫煙」的最佳人選。 (三)《美人書》:全英文對白電影 東方夢蝶國際傳媒宣傳總監慕容稱:「根據公司和法國某人類進步基金會的合作精神,電影《美人書》(又名《湖南往事》)的英文對白翻譯腳本已經於昨天全部完稿。這個英語劇本版本是請美國紐約大學的一位漢學家、一位曾經在北京生活過八年的美國教授翻譯完成的。是非常正宗的英語電影風范腳本版本。」現在劉導演正在校對和修改。對於這部電影,東方夢蝶公司表示:將拍攝成兩個版本,一個中文版本,一個是英語版本。這就要求演員能夠用英語對白出演。在拍攝過程中,將採用中文對白和英語對白拍成兩個版本。內容卻一樣。這樣無疑對演員英語程度要求比較高。 劉烈雄導演表示:「其實英語對白的電影就算是英語電影的范疇了。對於一部投資上千萬的中國電影,如果沒有海外市場額份,回收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非常重視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已經完成的電影《柏拉圖之夢》,我們就開始了在國際市場發行研究和發行合同談判。正因為這種考慮,我們和海外的合作方研究決定:在拍攝電影《美人書》中文版本的同時,再拍攝一種英語版本。兩個版本的內容差不多,但英語版本可能西方的當代藝術觀點貫徹的多一些。譬如對於「情慾」的表達,中文版本比較強調「寫意」,追求意境。而英語版本則比較表現主義。」 中國電影在一般的海外市場推廣上,一般都是以中文對白、英文字幕的方式來銷售版權。但盡管如此,對於西方觀眾理解以「聽中文對白、看英文字幕」的中國電影,還是比較費勁的。也有一位法國的資深國際市場發行經理認為:可否將全中文對白的中國電影以英語配音的方式做成西方觀眾聽的懂的電影?但這種方式,劉導演認為這樣就會很嚴重地損失了電影的原汁原味。也會因為英語配音,導致電影的國際技術標準的審定。因此劉導演於是堅持還是用同樣的中國演員以英語對白出演另一個版本。 慕容表示,既然電影《美人書》選擇要會講英語對白的演員,這對公司和電影選擇演員增添了很大的難度。但我們相信中國還是有許多演員會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的。劇組也將聘請純正的美國人來為演員上口語課。所有這一切工作,都表明東方夢蝶國際傳媒精心打造出一部國際化電影的雄心來。 (四)電影《美人書》- 國際化途徑 一 先行預先探求國際發行渠道 電影《美人書》(又名《湖南往事》)已經籌備了幾個月,正邀請了三位八十年代後的青年畫師進行主要分鏡頭故事圖(Storyboard)的繪制工作,並開始選拔演員。在電影沒有開拍之前,東方夢蝶公司就考慮到運作參加國際電影節和國際買片市場,這是該影片商業促銷的一個重要的國際途徑。通過
請採納評分一下吧!

4. 杜拉斯情人電影插曲

看見你的補充問題了。
應該你要找的就是末尾的那段華爾茲鋼琴曲吧
我找到電影原聲的cd介紹了
上面的第十四首歌就是你要的。
你可以看看這個頁面
http://www.mtime.com/group/filmsound/discussion/96006/?Ajax_CallBack=true

其中14.Nocturne

5. 瑪格麗特 杜拉斯 生平簡介 著作

杜拉斯 資料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區譯為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裡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為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復,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6. 杜拉斯個人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生卒: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籍貫:法國一個堪稱當代法國文化驕傲的作家,一個引導世界文學時尚的作家,一個坦盪走入通俗讀者群體的嚴肅作家,一個與昆德拉、村上春樹和張愛玲並列小資讀者時尚標志的女作家,一個富有傳奇人生經歷、驚世駭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斕愛情的藝術家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又譯瑪格麗特·莒哈絲。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的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 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 - Duras 杜拉斯。杜拉斯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 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後來作品中,她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 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創作的一部小說。這個故事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難: 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她自己寫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作品目錄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琴聲如訴》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 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水和森林——廣場——音樂之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蘇珊娜·安德萊爾——樹上的歲月——是的,也許——莎伽王國——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8年 伽利瑪 《毀滅吧,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吧,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1977年 子夜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 1977年/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無限的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自《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叢林猛獸>,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詹姆斯·洛德和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改編;<阿斯珀恩文件>,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杜拉斯和羅伯特·安泰爾姆合作改編;<死亡的舞蹈>,根據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說改編,杜拉斯改編》 1984年/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7. 這歌曲的名字叫什麼

是劉德華的《今天》
《今天》這首歌是1995年9月劉德華加盟藝能動音的第一張專輯《真永遠》中的一首歌。
這首歌雖然不是主打,但是我相信所有喜歡劉德華的人都會非常喜歡這首歌。因為劉德華在唱這首歌時,哪裡是在簡單地唱歌,分明就是在唱他自己。
「蒼海有多廣,江湖有多深,局中人才了解。」我們看電影.看電視時,都對80年代香港電影製造出的「江湖」這個概念不陌生。可觀眾再熟悉哪裡會有那些局中人對江湖的血雨腥風.恩怨情仇體會得真切。很多人說「江湖」一詞是文藝作品虛構出來的,但如果非要從現實社會中找一個地方稱作「江湖」的話,恐怕娛樂圈是比較恰當的一個了。
從當年的無線「五虎將」之首到今天的歌壇「四大天王」,金像影帝,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劉德華一手拉影迷,一手拉歌迷一路走來,屹立在華人演藝圈二十載,可謂風光無限。正如王家衛所說:「香港二十年才出一個劉德華。」與時下一幫年輕的酷哥靚妹一夜成名不同,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二十年的他經歷的風雨.榮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夢了好久,終於把夢實現」,當他站在台上聽到台下排山倒海的歡呼與掌聲時,那些刻在臉上的皺紋有算得了什麼呢?
當所有人都羨慕他所擁有的一切的時候,他依然敬業,依然認真。「如今站在台上也難免心慌,如果要飛的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
劉德華曾說:「如果你問我戲演得好不好,我會說不好;如果你問我歌唱得好不好,我會說不好。可是我有誠心,我會努力,總有一天我會讓你為我鼓掌。」
他雖然已成為世界吉尼斯記錄上獲獎最多的藝人,但每次領獎時,他都謙虛得象個新人,因為他永遠都是那個親切的華仔。
早在十幾年前的1992年,就有很多人說不知道劉德華這么拚命到底為什麼。當年連周潤發都曾奉勸劉德華不要太賣命,但發哥還是了解他的,又說:「我知道現在誰勸他,他都不會聽的,他只會心領你的好意。」2000年作客湖南衛視《音樂不斷》,主持人問華仔:「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劉德華頗有深意地笑著說:「我的目標就是沒有目標。」這個回答太有「華式」風格了。
這就是為什麼擁有天王身價的劉德華多年來一直如新人一樣努力拚搏。不是他對自己沒信心,也不是他故作謙虛,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與別人不同。「走過歲月,我才發現世界多不完美。」在演戲上前十年被稱作「周潤發的接班人」,後十年又被同時代的梁朝偉反超,演了二十年戲才獲得一個影帝。在唱歌上雖是香港歌壇百年來最成功的演而優則唱的男藝人,卻始終無法超越張學友,得過無數「最受歡迎男歌手」卻從未獲過「最佳演唱獎」從單方面來講,哪一項他都不能占盡第一,又豈能談什麼「完美」二字。所以,不要隨便說什麼讓他放手,也不要讓他用什麼精神勝利法,和周潤發比唱功.和張學友比演技之類的話。如果他不再努力.不再認真,那他還是我們心中的那個「華仔」嗎?「那些不變的風霜,早就無所謂,累也不說累」。這條路是他自己選的,他不會回頭的。
我們這些隨著劉德華一路走來的人(用Fans.影迷.歌迷好象都不太恰當了),早已過了瘋狂尖叫的年代了,但卻從未讓自己的偶像改朝換代。就像杜拉斯《情人》里的一句話:「我愛你年輕時的模樣,但我更愛你滄桑的皺紋。」我喜歡年輕時的劉德華,但我更欣賞「今天」的他,歲月讓他更添魅力。

8. 杜拉斯是誰有何作為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4.4~1996.3.3)
Marguerite Duras
生平概況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
1921年她父親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里瑪出版社的拒絕。 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
1944年R.昂泰爾姆被捕並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後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共產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書記,成立尋人處,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義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發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被開除出法國共產黨。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
1958年發表《琴聲如訴》。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為各種周刊和雜志撰稿。
1959年為阿蘭•雷內寫《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0年當選為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如果存在一個否定的評委會,我就參加。」
1961年她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了五月風暴的那些事件。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於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後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托獎。
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
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獎。
1985年發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
1986年《情人》獲里茨——巴黎——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
1988年~1989年嚴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爾姆去世。
1991年發表《華北情人》。
1996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
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
因為電影而成就一個作家的事,總是屢見不鮮的。《情人》與杜拉斯就是這樣。杜拉斯從十幾歲開始寫作,但直到她70歲的時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電影後,她才廣為人知。《情人》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這使得杜拉斯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語作家。一九九一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成功地把這部名噪一時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後,又使得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這部電影,才使得中國讀者熟悉她。
杜拉斯在寫作《情人》時,已是七十高齡。她18歲離開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讀書。念的是法學、數學與政治學,但她卻迷戀上了文學,並且走上終生從事職業寫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 。小說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個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著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情人》的獨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語言,她的語言對歷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對回憶的積壓表現得富有張力、深邃、沉痛,從而使文章中充滿了悲絕的意味,讀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又回味無窮。杜拉斯是一位極端唯美的實驗型作家,平庸與通俗為她所不屑,她是那種把風格與先鋒視為至高目標的作家,也是那種善於製造警句的作家。對語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沖擊力與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場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場景: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著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著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他們一次次地激情相擁,除了做愛,還是做愛,什麼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伴隨著他們的呻吟;來來往往的人的影子,透過木格子的門和窗投進來……」大膽又不失含蓄的鏡頭處理;最後,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那首肖邦的圓舞曲,小姑娘終於輕輕滑落的淚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杜拉斯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它的自傳性 ,真實的自傳性。作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發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發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性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也許,那份傷痛,那份絕望的無助,那份無法理解只可體察的蒼茫。
作品目錄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琴聲如訴》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
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水和森林——廣場——音樂之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蘇珊娜·安德萊爾——樹上的歲月——是的,也許——莎伽王國——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8年 伽利瑪
《毀滅吧,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吧,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1977年 子夜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 1977年/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無限的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自《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叢林猛獸>,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詹姆斯·洛德和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改編;<阿斯珀恩文件>,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杜拉斯和羅伯特·安泰爾姆合作改編;<死亡的舞蹈>,根據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說改編,杜拉斯改編》
1984年/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閱讀全文

與杜拉斯情人電影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春節期間為啥不讓換電影票 瀏覽:586
邵陽大祥區電影院 瀏覽:912
有一個小孩丟失的電影名字 瀏覽:129
電影院沒有武漢日夜 瀏覽:657
333層監獄的電影名字 瀏覽:673
印度一部電影主角會接子彈 瀏覽:155
武打片大全電影南拳王 瀏覽:820
電影前路漫漫背景音樂 瀏覽:771
鄭伊健泰國電影 瀏覽:279
豫劇電影全集大全在線觀看 瀏覽:735
愛國電影八佰觀後感300 瀏覽:748
泰國關於打胎的恐怖電影 瀏覽:500
教父1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728
top拍的電影名字 瀏覽:739
正義聯盟電影中文免費觀在線觀看 瀏覽:211
電影導演的因果 瀏覽:804
徐達夫是什麼電影里的名字 瀏覽:724
香港的天使愛情電影 瀏覽:247
保護動物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31
什麼電影的床戲是真的 瀏覽: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