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搖滾樂
什麼是搖滾樂的問題,自搖滾樂產生起就一直困擾著人們。隨著歷史的演進,它最初的含義和今天的含義已經相去甚遠。如果我們來談什麼是搖滾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讀者對象。因為在十個月的采訪中,我感到對於目前中國的搖滾樂欣賞者來說,的確有必要談一下搖滾樂的概念及其劃分標准;但是對於搖滾樂的創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強調音樂和人,而不是搖滾樂的概念。
搖滾樂是在西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自它產生到現在,幾十年來西方樂評家和搖滾藝術家對搖滾樂下過無數的定義,但是這些定義仍不能取得人們一致的認同。這種情況,在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因為任何理論的嚴謹性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中國搖滾音樂家對什麼是搖滾樂這個問題的回答同樣也是眾說紛紜。
搖滾樂沒有統一的衡量標准,卻存在著音樂家各自的標准。所以我想通過這本書把大陸搖滾界對搖滾樂各自的理解呈現出來,出許這種做法可以使中國的搖滾樂欣賞者們形成一個大致的衡量標准。退一步說,無論能否達到提供標準的目的,至少可以提供欣賞者一個切實的思考角度。
什麼是搖滾樂呢?就其產生而言,它是黑人節奏布魯斯和白人鄉村音樂相融合的一種音樂形式;就其使用的樂器而言,它是以吉它、貝司、鼓為主,加上大功效的音響和諸多效果器來表現音樂的形式;就其風格而言,它分為布魯斯(Blues)、搖滾(Rock and Roll)、重金屬(Heavy Metal)、朋克(Punk)、放克(Funk)、雷鬼(Reggae)、說唱樂(Rap)等等;除此以外,搖滾樂還有演唱、舞台設計、燈光效果等方面的特點。但是這些特點加起來,只是搖滾樂的形式而已。
提到搖滾樂,不可迴避的是它內容上的屬性,也就是搖滾精神。我們說今天對搖滾樂的認識存在混亂,實際指的就是對這種精神的認識不能統一。無論樂隊是否承認他們在表現搖滾精神,但是音樂總是存在精神的,無非是對精神的理解和表現有所不同。梁和平曾強調這種精神就是反抗一切讓人丟失自己的東西;而丁武則認為這種精神可以通過音樂的情緒來表現,不一定讓歌詞那麼尖銳。其實他們三個人的說法並不矛盾,我們將這三點合起來看,思路反倒清晰了。
搖滾精神說得的哲學一點就是人類追求生存自由的一種精神;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通過音樂來反大眾化的東西,因為順從大眾的就是失去個性的、媚俗的和流行的。如果人們簡單地把搖滾精神理解為憤怒、理解為反傳統,是不合中國實際的。
我們將搖滾樂形式上的標准和內容上的標准兩者合一,就得出了今天區分搖滾樂和流行音樂的標准。
古人說「詩無達詁,類無定準」,對於劃分搖滾樂出一樣。有些作品是很難說清它是搖滾樂還是流行音樂的。臧天朔的《心的祈禱》,就音樂成分來說,流行音樂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在搖滾音樂會上演唱時,卻增加了歌詞的搖滾成分。這種情況下,關心音樂是否能夠真正打動你,比關心一首歌是屬於哪種音樂類型更為重要。
任何一群人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他們一定存在著種種的差異。搞搖滾樂這圈音樂家也存在著種種的差異。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有背負十字架的苦行者,也有承擔荒誕的快樂者。不同的人生態度自然產生出不同的音樂。我只想提醒欣賞者注意他們的音樂有著本質的不同。
他們有些人是把搖滾樂作為工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人如果不拿搖滾作為工具也會拿起另一種工具,因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內心的感觸很豐富,時常有骨鯁於喉一吐為快的生理瓜。這種人不僅是搖滾樂中的英雄,也是人類中的傑出者。
另一些人則是以音樂為重。他們喜歡這種音樂超過了其他任何音樂形式。他們不強調作品的思想性而強調音樂必須成其為音樂。他們好像血液城面就需要這種音樂,必須每天在這種音樂是里浸泡著、吸吮著,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他們大多才華橫溢,對音樂的執著令人感佩。
還有一些人頗有趕時髦的嫌疑,他們的作品沒有內容,思想性和音樂性都很差。我寧願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感受還不清晰,音樂風格還沒有建立,也不想指責他們在用贗品和垃圾來欺世盜名。
這本書採用實錄的形式,是有意想和目前「炒搖滾」的東西有所區別。因為我們對一種新的文化應該有一種責任的態度。我希望這本《實錄》可以成為將來寫中國搖滾史的第一本資料,希望它可以對中國搖滾樂聽眾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還希望過一段時間,樂隊看到他們自己的這面鏡子會感到尷尬或不是舒服,那時中國搖滾樂一定已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了。
Ⅱ 電影《奪冠》中國隊排球隊激戰日本隊的鋼琴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
奪冠影片共有4首背景音樂。1、不分晝夜;2、生命之河;3、陽光總在風雨後;4、真心英雄。
Ⅲ 倫敦的晝與夜背景音樂
Tony Anderson - Hope
Ⅳ 《晝夜搖滾》是哪個樂隊的
晝夜搖滾 外文名ROCK AROUND THE CLOCK導 演Fred F. Sears編 劇James B. Gordon類 型音樂主 演大衛·林奇 簡介 晝夜搖滾 《ROCK AROUND THE CLOCK》導演 Fred F. Sears編劇 James B. Gordon ....story and screenplay Robert E. Kent ....story and screenplay主演 大衛·林奇 David Lynch ....Himself (with The Platters) Bill Haley ....Himself Rudy Pompilli ....Himself (Comets saxophonist)影片類型 音樂片長 77 min國家/地區 美國對白語言 英語發行公司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色彩 黑白混音 單聲道級別 Finland:K-8 / Sweden:Btl / West Germany:12製作成本 $300,000 (estimated)攝制格式 35 mm洗印格式 35 mm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也是搖滾這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和一部紀錄片差不多,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批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多瘋狂,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引起的騷亂又太多,所以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______來自網路
Ⅳ 求與音樂有關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 本片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蒂姆羅斯 飾) 1900慢慢長大,顯示了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他會不會為了愛情,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艷世界?他將怎樣譜寫自己非凡的人生。 《歌劇魅影》 《夜半歌聲》 《紅磨坊》 《曾經》 這是一部由音樂開啟的愛爾蘭電影。 賣花女(Marketa Irglova)被街頭藝人(Glen Hansard飾)的音樂所吸引,開始了一段盪氣回腸的浪漫故事。他們不是王子和公主,各自有著瑣碎的生活,但是他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音樂的熱愛。在一次合奏中,他們找到了彼此間驚人的默契。這個發現讓他們興奮,很快他們找到了另外的一個同伴,組成了一個樂隊,並通過優秀的表現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肯定。與此同時,愛情也在逐漸萌芽。音樂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之一,塑造了極其浪漫唯美的氛圍。 《放牛班的春天》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傑勒德尊諾 飾)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飾)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然而,事情並不順利,克萊門特發現學生皮埃爾莫安琦(尚巴堤莫里耶 飾)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怎樣釋放皮埃爾的音樂才能,讓克萊門特頭痛不已;同時,他與皮埃爾母親的感情也漸漸微妙起來。 《聲夢奇緣》 萊拉(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飾),一個出色的大提琴手;路易斯(喬納森萊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飾),一名流浪的愛爾蘭歌手。一個月色迷離的晚上,兩人相遇了。度過難忘的一晚後,萊拉那專橫的父親又強逼她繼續踏上音樂會的旅程。路易斯因等不到戀人失望之下離開了;而萊拉發覺愛人走後,獨自傷心的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豈料幾個月後萊拉遭遇了一場車禍,寶寶亦隨之夭折。孰料,萊拉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死,而是被她狠心的父親送到了孤兒院。一晃眼10多年過去了,生活在孤兒院的少年奧古斯特(弗萊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飾)堅信自己的父母還在世上,於是踏上了漫漫尋親路。 《發膠》 《高校音樂劇》 《晝夜搖滾》 《脂粉貓王》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份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褪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苦難日之夜》 在這部描敘「披頭四」生活的記實加虛構的電影剛開始拍攝的時候, 那四個小夥子應該還只是對生活剛有點更大的憧憬, 當電影上映的時候,「批頭士狂熱」已經開始進入大眾傳媒並最終進入辭典, 在這部經過精心編導的影片中,那些刻意突出」批頭四「親和力的鏡頭, 凸顯出導演理察,萊斯特在狂熱中的冷靜,他最清楚如何讓人瘋狂, 這應該是一般人能看到的最早的搖滾電影了, 它讓不同與先輩們的搖滾樂的另一種魅力初顯於世。 《別回頭》 這部記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 導演彭內貝克用影象清晰的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批頭士」是多麼的不同, 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 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 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 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 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飛行日誌》 《飛行日誌》是一部關於青春、友情以及音樂的電影。青春總是美好的,美好的讓人無限留戀,但同時青春也往往是殘酷的,殘酷的讓人刻骨銘心。每個人都在美好而殘酷的青春時光中慢慢成長,曾經懷抱夢想意氣風發,曾經也屢屢跌倒遍體鱗傷。 電影是成龍「中國新電影扶植計劃」的開篇之作,啟用的是在互聯網上怎麼搜都搜不出個所以然的年輕導演韓可一,而最大看點則在於主演是擁有相當人氣的超女許飛。也許僅憑該看點很容易讓除許飛粉絲之外的觀眾不怎麼看好這部片子,但當抱著懷疑的態度看完這部電影時卻不禁讓人改變最初的看法。 電影劇情並不復雜深刻且有些略顯老套但並沒有讓人覺得簡單沉悶,導演對於節奏的控制,對於光影的編排,對於音樂部分的銜接都顯得老道而不生澀,細節嚴謹風格統一,能把電影排成這樣就已經算的上難得了。不僅如此,電影最大的亮點當數主演許飛,就像她唱歌很有天分一樣不得不說她同樣也具備演戲的天分,足夠的鬆弛自然,一切都拿捏的恰到好處,超出了本色演出的預期。 青春是電影的主色調,帥哥美女、朦朧戀情、唯美畫面這些元素自然是不可或缺,碧草藍天酒吧樂隊空曠屋頂寂靜校園,溫馨而不刻意,讓人看的賞心悅目思緒橫飛回曾經的年少輕狂,喚醒記憶里的純真爛漫,回味最初追逐夢想的義無反顧,這種情緒不禁讓人沉浸其中不想回轉。 青春自然少不了戀情與友情的成分,電影將戀情講述地似有似無足夠朦朧,而對於幾個年輕人的友情則渲染較多,雖著力但無刻意的痕跡,輕描淡寫的寬容互助,舉重若輕的離別與重逢,交代的很自然很符合電影的基調也更符合我們印象中的青春友誼。 音樂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大主題,看得出圍繞這一點導演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音樂的創作足夠地出色,民謠的淺吟低唱撥動人的心弦,樂隊的搖滾元素調動著內心深處的激情,一段段歌曲的穿插不僅有效地串起了故事的節奏也非常符合電影及電影人物的氣質,同時也讓電影成為一場不俗的音樂視聽盛會。 導演當然明白,青春做為電影的主題絕不能只是展現這些讓人嚮往但卻不疼不癢的美好,青春必然還有它殘酷的另一面。相信每個人都有所體會,青春或許有很多種,但沒有一種青春不殘酷。即使困窘艱難的過往不堪回首,也不得不承認讓我們成長的是那些世俗的侵襲和現實的殘酷,誰不曾跌倒,誰不曾流淚,青春到底因這些失去光彩還是增添魅力? 人們總是喜歡回憶過往中那些美好的東西,而不願記起傷心往事的種種,因為生活需要一種態度,就像電影中的陳升所說「讓別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導演對青春殘酷一面的處理是明智的,電影沒有表現過多的殘酷,只是點到為止。其實我們都知道現實往往會殘酷的多,但我們還是應該感謝導演沒有將這部溫情美好的電影引入到一種無奈於殘酷現實的情緒,因為,我們都需要快樂。 不能說的秘密~
Ⅵ 搖滾音樂的起源
起源於二十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國
搖滾音樂的基礎是搖滾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國,並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它的直接起源是當時各種黑色音樂流派的融合,包括節奏布魯斯和福音音樂與鄉村音樂。
1951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唱片騎師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開始為多種族的觀眾演奏節奏布魯斯音樂(當時被稱為「種族音樂」),並首先使用「搖滾樂」這個詞來形容音樂。
辯論圍繞哪個記錄應該被認為是第一個搖滾樂唱片錄制記錄。競爭者包括1949年Goree Carter的「Rock Awhile」;
1949年麥普雷斯頓的「搖滾聯合」,後來1952年由Bill Haley&他的彗星覆蓋;和「火箭88」的傑基·布倫斯頓和他的三角洲貓(其實,艾克·特納和他的樂隊的節奏之王),通過記錄山姆·菲利普斯的太陽唱片公司在1951年四年後,Bill Haley的「Rock 24小時制」成為公告牌雜志主要銷售和播放排行榜榜首的搖滾歌曲,為這一新的大眾文化浪潮打開了全球的大門。
(6)晝夜純音樂電影擴展閱讀:
歷史演變——
其實早在30年代初期美國就有首歌叫做Rock&Roll,但當時並沒有這種音樂名稱。此一名詞出現最被大家認識是DJ- Alan Freed於1951年在他的廣播節目中首先使用了『搖滾音樂會』這個名稱,據說紐約現今仍尊稱他為搖滾樂之王。
而又在比爾·哈利-Bill Haley和他組的彗星樂團-His Comets以一曲Rock Around The Clock於55年在排行榜呆了8周之久,在此曲大放異彩的推波助瀾下,Rock便為世人所熟知,是故有人稱1955年為Rock Era,而比爾·哈利也得搖滾之父的雅號。
緣於美國的搖滾樂在60年初終於發生了巨變,那就是由The Beatles開始一群英國樂團在一瞬間打進了美國市場,就有人將這件事稱為第一次英倫入侵,不過還好當時在美國仍有一些團和他們分庭抗禮,如組合相似披頭而曲風充滿沙灘、陽光、美女、浪板等加州美景的Beach boys。
此外充滿民族曲風的民謠搖滾亦緊接而生,但除了Bob Dylan外,以居爾特或愛爾蘭等曲風鮮明的英國歌手亦不乏其中,但在60年代末美國樂團又再次主領大局,那就是以3J引領而起的迷幻搖滾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搖滾樂,不過除了Grateful Dead外大部分的迷幻團都相當早夭,在迷幻搖滾勢微後,隨即邁入風光的搖滾年代。
進入80年代除了初期仍還有龐克風外,夾著70年代餘威的重金屬便成為領導地位,且幾乎風光的80年代都是由重搖滾(重金屬)攏斷,但他們仍是求新求變的,風格決不同以往,故又有新浪重金屬的稱號,在重搖滾的強勢下,除了藍領搖滾、流行搖滾和融合雷鬼曲風的搖滾外,要能闖出一片天就得以技巧取勝,所以一些強調速彈和速度的搖滾遂應運而生,而他們引起的風潮亦不容小覷,至今速金仍然有廣大的聽眾。
Ⅶ 第一季好聲音的冠軍是誰現在發展怎麼樣了
《中國好聲音》是前幾年國內比較火的綜藝節目。是由浙江衛視引進《The Voice of Holland》版權推出的勵志專業音樂節目。
梁博是遼寧吉林長春人,在2014年發行了首張《梁博》,2017年梁博在上海舉行了個人音樂專場,在2018年的時候跟譚維維合作演唱了電影《影》的同名演唱曲《影》MV發布會。在2020年6月17日,梁博首次以導演身份製作的純音樂節目《晝夜本色》第三集《男孩》在全網上線。
梁博在獲得《中國好聲音》的年度總冠軍之後,露面的次數並不算多,現在更是以導演的身份製作了屬於自己的音樂節目,相信他未來的路會越來越好的。
Ⅷ 什麼叫搖滾樂
一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1、 搖滾樂的來源
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http://ke..com/view/7842.html
Ⅸ 有哪些適合在開車的時候聽的有格調一些的歌曲
陶喆的神專《David Tao》,始於飛機起飛,終於觥籌交錯,期間的近一個小時,一旦開始根本停不下來。我每次預計開車時間只要超過15分鍾,肯定會首先放這張專輯,每次路上聽都會有種幸福感和安全感。
Ⅹ 求歌曲,櫻花櫻花想見你,晝夜版純音樂百度網盤最好
可以去5.1音樂網找找,都是無損的,網路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