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 音樂之聲 的插曲名稱
1.The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序曲及音樂之聲
影片一開始以這首歌曲為背景,展現了奧地利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的美麗自然風光。瑪利亞來到山上縱情歌唱,歌曲抒發了她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
2.Morning 早晨
鏡頭從野外轉到修道院,這是Hymn Alleluia(修女合唱團在演唱。
3.Maria 瑪利亞(修女合唱團演唱)
修道院里,又不見了瑪利亞,修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院長嬤嬤訴說她們各自眼中不守修道院規矩的瑪利亞。
4.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
瑪利亞遵照院長嬤嬤的吩咐去上校家擔任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途中她既擔心又期盼,歌曲表現了她復雜的內心活動、對新生活的嚮往和信心以及她樂觀向上的性格。
5.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今年16歲馬上17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天,晚飯時,郵差送信來了,上校的大女兒莉莎Liesl悄悄出去和郵差羅夫Rolfe在花園約會,他們高興得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純真可愛、浪漫甜蜜一對年輕人,喚起人們對青春年少時的美好回憶。
6.My Favourite Things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的第一個夜晚,突然雷雨交加,受驚的孩子們躲到瑪利亞的房間,她用歌聲告訴孩子們,如果害怕
7.Do Re Me 哆唻咪
瑪利亞帶領孩子們外出郊遊時教他們學唱歌,為他們開啟音樂的大門。
8.The Sound Of Music 音樂之聲
為迎接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瑪利亞特地教孩子們學會這首歌。正是孩子們的演唱,讓失去妻子、心靈禁錮已久的上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恢復了原先的活力。
9.The Lonely Goatherd 孤獨的牧羊人
瑪利亞帶領孩子們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劇,他們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風趣。
10.So Long Farewell 晚安,再見
上校在家舉行舞會,邀請了許多嘉賓,孩子們告別賓客上樓睡覺時演唱的歌。此外,影片快結束時,在音樂比賽上,他們全家最後演唱了這首歌。
11.Climb Every Mountain 翻過每一座山
瑪利亞從上校家回到修道院,心情不佳。院長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12.Professional Maria (see the song of 03.Maria)
和第三首歌相同,由修女們在瑪利亞和上校的婚禮上演唱。
13.Edelweiss 雪絨花
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納粹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維也納。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他們全部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
14.Something Good 一些好事
瑪利亞沉浸在與上校的愛情喜悅之中,這是她在上校家花園里的一段獨唱
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如下: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 / Maria
序曲和音樂之聲/ 瑪麗亞
2.Overture And Preludium (Dixit Dominus) / 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序曲(贊頌我主) / 管弦樂隊與修女合唱團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 Nuns Chorus
晨禱和哈利路亞/ 修女合唱團
4.Maria / Nuns Chorus
瑪麗亞/ 修女合唱團
5.I Have Confidence / Maria
信心/ 瑪麗亞
6.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olf and Liesl
即將十七歲/ 羅夫和麗莎
7.My Favorite Things / Maria
我最喜愛的東西/ 瑪麗亞
8.Do-Re-Mi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哆來咪/ 瑪麗亞和孩子們
9.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hildren and the Captain
音樂之聲/ 孩子們和上校
10.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孤獨的牧羊人/ 瑪麗亞和孩子們
11.So Long,Farewell / The children
晚安,再見/ 孩子們
12.Climb Every Mountain / Mother Abbess
攀越群山/ 院長
13.Something Good / Maria and the Captain
有些好事/ 瑪麗亞和上校
14.Processional And Maria / Organ,Orchestra and Nuns Chorus
婚禮進行曲和瑪麗亞/ 管風琴,管弦樂隊和修女合唱團
15.Edelweiss / The Captain, Maria ,the Children and Chorus
雪絨花/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16.Climb Evry Mountain(Reprise) / Chorus and Orchestra
攀越群山(重奏)/ 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17.My Favorite Things/Salzburg Montage / Maria and Orchestra
我最喜愛的東西/薩爾斯堡組合/ 瑪麗亞和管弦樂隊
18.Edelweiss / The Captain and Liesl
雪絨花/上校和麗莎
19.The Grand Waltz / Orchestra
大華爾茲/ 管弦樂隊
20.Laendler / Orchestra
蘭德勒/ 管弦樂隊
21.Processional Waltz / Orchestra
婚禮進行曲 華爾茲/ 管弦樂隊
22.Climb Every Mountain/ Mother Abbess
攀越群山/ 院長
23.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
即將十七歲(重奏) / 瑪麗亞和麗莎
24.Edelweiss( Reprise)/ The Captain,Maria,the Children and Chorus
雪絨花(重奏)/ 上校、瑪麗亞、孩子們和合唱隊
25.The Chase / The Orchestra
追捕/ 管弦樂隊
26.Escape/ Climb Every Mountain(Reprise)/Finale/ Chorus
逃亡/攀越群山(重奏)/終曲/ 合唱隊
影片介紹: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麗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⑶ 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do re mi》,伴奏版、原聲版,見附件。 從電影中 00:57:13
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do re mi》,伴奏版、原聲版,網盤地址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⑷ 高分急求電影《音樂之聲》中的《孤獨的牧羊人》英文原版伴奏,真的很急很急,希望各路大神可以伸出援手,
給你一個直接下 載的網 站
電 影天 堂
有幾個版本的
隨意下載
PS:認准dy2018
假冒的那些小心被掛馬
⑸ 電影《音樂之聲》中都有那些歌曲
1、Overture / Preludium
在電影開始部分,作者運用了一段管弦樂來配合描繪阿爾卑斯山的畫面,秀麗遼闊的阿爾卑斯山的自然風光與恢宏壯麗的交響樂效果融為一體,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和平而美麗的奧地利。
2、The Sound of Music
當女主人公瑪利亞出場後,隨即演唱了一段無限深情的「音樂之聲」,歌曲中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真實而生動的刻畫了瑪利亞的內心世界。
這首歌曲出現在片頭,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抒發了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之情。樂曲氣息寬廣,飽含深情,生動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3、Maria
而修道院里,其它修女正在議論令他們哭笑不得「瑪利亞」。她們的對話採取了類似宣敘調的演唱方式,使整個場景看上去輕松、活潑而生動。
既描繪了劇情也調動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興趣。然而音樂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並不僅限於此,在以後的劇情發展過程中,音樂甚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Do-Re-Mi
瑪利亞教孩子們初學音樂時的歌曲《哆唻咪》。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 」最簡單自然音階的骨幹音構成,與詞的結合幾乎是一字一音。樂曲非常簡單,也很容易上口,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幾乎都能夠現場跟著哼唱。
它與電影中流動的畫面相結合,為人們展開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圖卷。關於這首歌曲,就影片的內容看,因為瑪利亞要教的是從沒有學過音樂的孩子們,所以音樂必須簡單易懂;然而就整部電影音樂的風格來看,這首歌曲則顯示出這部電影音樂通俗性的特點。
5、The Lonely Goatherd
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在家庭教師瑪麗亞的指導下,孩子們表演了提線木偶戲《孤獨的牧羊人》。樂曲歡快活潑熱情幽默。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提線木偶戲的配樂,然而結合劇情內容,我們會發現這首歌曲以它熱烈歡快的氣氛襯托出上校一家精彩愉快而又祥和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反襯出瑪利亞帶給這個家庭的精彩生活,為兩人的最後結合埋下伏筆。
⑹ 求電影《音樂之聲》插曲So long farewell ,雪絨花。的伴奏
如果實在找不到伴奏的話,可以用CE消除歌曲中的原唱,不過再怎麼做也是不能完全做到原版的效果,一般都會殘留部分原唱的聲音 方法如下: 首先進入「單軌編輯模式」界面。用「File」→「Open」調入一個音頻文件。我已庾澄慶的《命中註定》為例,文件名為「命中註定.MP3」。調入後選擇「Effects」→「Amplitude」 →「Channel Mixer…..」(中文版的為「效果」→「波形振幅」→「聲道重混縮」),在「預置」中選擇「Vocal Cut」見(圖1),保持對話框上的默認設置,點「OK」按鈕。經過處理後,就得到了《命中註定》這首歌的伴奏音樂。「Vocal Cut」功能的原理是:消除聲像位置在聲場中央的所有聲音(包括人聲和部分伴奏)。所以用此功能主要的還是要看伴奏的來源,混音前是否有樂器和人聲放在聲場的中央,如果有的話用此功能都會把它給消除掉,造成了音質的衰減。比如說一般聲場放在中央的有「主人聲」、BASS……等等。如果大家需要消音音頻來源是我說的這些原理的來源的話,我還是建議不要使用此功能,這樣人聲沒消掉到把伴奏音樂全給消除了,真讓人郁悶呵呵 好了來試聽下自己的成果吧!請非常仔細地聽,你會發現伴奏與原聲帶的聲音是不同的。伴奏帶中的原唱聲音已變得非常「虛」,但是隱約還是能聽到原唱的聲音,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消聲後的效果(絕對滴消除原唱是不可能滴)。這樣的伴奏效果基本上可以拿去當作卡拉OK的背景音樂了,當你演唱時,你如牛般的吼叫聲足以能掩蓋住原唱的聲音了呵呵。如果不是要求很原版的伴奏的朋友,這個因該還是行了吧呵呵。(這里我可還沒說完喔!) 此外,整個伴奏帶中的音頻質量有所下降,我們所聽到的是缺乏立體感的伴奏聲音(類似於單聲道音頻),還可能有一些「噝噝啦啦」的聲音,低頻部分也被消弱了很多。總之,聽起來很不「爽」。或許你現在已經非常不滿意這種效果了吧,不是嗎?別急,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些進階的處理技巧,這里請留意下前面我所說的「消聲原理」的思路。 四、Cool Edit Pro消原唱進階 先總結一下我們不滿意的結果有那些。第一,原唱的聲音似乎消除得還不夠干凈;第二,有「噝噝啦啦」的雜聲;第三,立體聲效果降低了;第四,低頻效果減弱了。以下針對上述四個問題進行一一修正。首先在Cool Edit Pro中打開「命中註定.MP3」原聲帶。 1.把原唱聲消除得更干凈 選擇「Effects」→「Amplitude」 →「Channel Mixer…..」(中文版的為「效果」→「波形振幅」→「聲道重混縮」),在「預置」中選擇「Vocal Cut」。先前我們是以默認值處理,現在我們來試著調節左面的各個參數見(圖2)。在調節過程中,可以隨時點「Bypassa (直通)」復選框來對比原音。左面有兩個「Invert (反相)」 復選框,默認狀態下其中一個前面有「√」,現在我們把「√」取消,聲音變得更「干」,但是聲場變得要開闊一些,立體感增強,但低頻被消減得更多。或許這個效果對某些歌曲比較合適,但對有些歌曲效果不是很好,處理的時候還是得靠大家來慢慢、仔細的調試,如果次方法對你要處理的歌曲不好的話,自然保持默認設置。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so+long+farewell&lm=-1&tn=shnetzone_pg 試聽一下,應該有你要的
⑺ 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do re mi》的伴奏
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do re mi》,伴奏版、原聲版,見附件。
從電影中 00:57:13 到 01:02:48 截取,大約是5分30秒,做了消人聲處理。
⑻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是哪一首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是《哆來咪》。
《哆來咪》為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被稱為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作曲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作詞。
歌詞
大家一起來從頭學從這里開始最最好
念書你就先學ABC唱歌你就先唱哆來咪哆來咪哆來咪
這三個音符正好是哆來咪哆來咪哆來咪發索拉梯
哦讓我們看看怎麼更好記
哆,就是那一隻母鹿
來,是太陽光輝
咪,是我,是我自己
發,是路程跑得遠
索,是穿針又引線
「拉」,就跟在「索」後面
「梯」,是我們吃茶點
隨後我們又回到「哆」
哆,就是那一隻母鹿
來,是太陽光輝
咪,是我,是我自己
發,是路程跑得遠
索,是穿針又引線
就跟在「索」後面
梯,是我們吃茶點
隨後我們又回到「哆」
在你懂得音符以後
你幾乎可以唱出任何歌曲
⑼ 跪求哆來咪電影原聲的伴奏
電影《音樂之聲》中插曲《do re mi》,伴奏版、原聲版,見附件。
從電影中 00:57:13 到 01:02:48 截取,大約是5分30秒,做了消人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