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文檔: 電影音樂鑒賞論文尋找劉三姐
劉三姐茶的傳說故事
「唱歌好,唱歌口甜心也甜,不信你看劉三姐,唱歌得道遇神仙。」壯族姑娘劉三姐是眾人敬佩的山歌旗手。相傳她出生於唐神龍年間,家住廣西桂西北的宜山中梘村。劉三姐三歲開口唱歌,十二歲就能歌善對,遠近聞名,好歌者慕名而來與其對歌,但無一能勝過三姐。
傳說掌管廣西這片神奇秀麗的紅土地的嫦娥生有七位月娘,七位月娘從小到大從未出過月宮,她們日看流雲,夜數群星,感到非常寂寞,特別是每年壯族的中秋夜歌圩,盛大的對歌場面,非常熱鬧,月娘羨慕極了,纏著嫦娥,要求返回人間。可是天庭規矩聖嚴,皇母娘娘是不允許仙女下凡的。嫦娥愛女心切,遂想出一個辦法,她托夢告訴世人,每年中秋之夜,人間選派一個歌唱得最好的女子接請月娘下凡對歌。這樣,鄉親們聚集商議,都認為劉三姐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中秋之夜,劉三姐坐在皎潔的明月下,唱著山歌迎接月娘,眾人圍在她的四周雙手拱月凝眸而望,靜靜等待。當劉三姐唱著《召月娘》歌時,已進入幻境,暝暝之中看見七仙女徐徐下凡,嫦娥站在蓮花上也跟隨前來,行到劉三姐的面前時便說:「歌女劉三姐,你召月娘有功,且歌又唱得好,我送你一粒茶籽作為獎賞,明早把它種在南山上,來年便可收獲。用這些茶葉泡製的茶喝了可使你喉嚨清爽、滋潤,助你的歌聲更美更動聽。」嫦娥將那粒茶籽遞給劉三姐,便拂袖回到月宮去了。劉三姐將這粒茶籽用手絹仔細包好放在內衣袋裡。七位月娘下到凡間,鄉親們歡呼雀躍,月娘與鄉親們對起歌來,盡情歌唱、取樂。凌晨,劉三姐又唱《送月娘》歌送月娘回月宮,鄉親們也興盡而散。
第二天,劉三姐並沒有忘記嫦娥的囑咐,清晨,她扛起鋤頭來到南山上,培鬆土壤,將那粒茶籽種下,又從江邊挑了幾桶水澆灌,一邊勞動一邊唱歌,快歡的歌聲空中回盪。樹上的鳥兒聽了飛出窩,水裡的魚兒聽了把頭朝,路上的行人聽了停下腳步,田裡的小伙們聽了忙放下犁頭……第二年春天將至,燕子雙雙呢喃,桃花奼紫嫣紅,請看那南山嶺上,滿山遍野的茶林像一片綠油油的地毯,鬱郁蔥蔥,滿嶺飄香。穀雨時節,劉三姐開始採摘茶葉,鄉親們也都來幫忙。這時,有個禿頭道人背著行囊路過這里,看到滿山的人在山上載歌載舞的勞動著,又聞著濃郁的茶葉香,便向山上走去也摘了一把茶葉放在兜里。晚上到寺廟里,叫一和尚燒了一壺開水,道士從布袋裡拿出茶葉泡上一杯,且看那茶湯清純碧綠,一縷霧氣裊裊上升,然後在空中漫散,滿屋香氣。道士端起茶杯欲飲,忽見茶中有一美貌女子身影,若隱若現,道士甚覺奇怪,莫非這是仙茶,那麼這仙女又是誰呢?道士閉目默念幾句道經,再次往杯中仔細看,迷迷糊糊還是看不清楚。道士品一口茶,甘醇爽口,回味無窮而又沁人心脾,彷彿聽到遠處高樓上傳來的美妙音樂。道士問廟里小和尚:「南山上的那片茶林是誰家的?」小和尚回答說:「是歌仙劉三姐種的。」第二天,道士來到村裡,找到劉三姐,一看這姑娘與昨晚茶杯里的那仙女正像。道士看到劉三姐家屋裡屋外擺滿了一籮籮鮮嫩的茶葉,連連稱贊好茶,直接指導劉三姐怎樣窨制、焙烤、包裝,貯藏,並為其命名為「劉三姐」茶,然後轉身離去。劉三姐受聖人指引,製作的茶色澤鮮,口感潤。那道士不是別人,正是我國茶聖陸羽道士。聰明善良的劉三姐將這些茶分給鄉親們品嘗,鄉親們喝了劉三姐茶,精神煥發,一句句山歌隨口而出。
劉三姐的故事代代相傳,劉三姐的山歌人人愛唱。而「劉三姐」茶更是家家戶戶、子子孫孫都在品著,喝著……
賓昕收集整理
B. 求電影音樂鑒賞論文
你好的!
⑴ 首先就不要有馬上畢業,最後一次花點錢就得了的想法
⑵ 只有自己寫論文,做設計才能順利的畢業
⑶ 在這里我給出方法,以及相關資料尋找的網址,請認真閱讀
⑷ 否則,真的可能導致預想不到的後果!
====================================================================
❶ 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創論文!
❷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❸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論文准備翻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谷歌學術】
❺ 需要什麼語言的論文直接就用相應的語言搜索!100% 能找到類似的!
❻ 至於翻譯,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順就可以了!
【友情提示】==================論文寫作方法===========================
❶ 其實,原創的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為你代謝的!誰願意花時間給你寫這個呢?難道你在空閑的時間原以為別人提供這種毫無意義的服務么?所以:還不如自己寫。主要是網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❷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這個很可能老師已經給你確定了】,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❸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別人都從哪些方面寫這個東西!
❹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接著要將提綱給你們老師看看,再修改。等老師同意你這個提綱之後,你就可以補充內容!
❺ 也可以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❻ 最後,到萬方等資料庫進行檢測【這里便宜啊,每一萬字才1塊錢】,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❼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C. 求《淺談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關系》
電影音樂的作用——渲染背景氣氛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於用得多,便往往處理得一般化,缺乏個性,不夠考究,也常常分量過重,因此遭到評論家的批評。如果能克服這些不足,提高背景氣氛音樂的品位,那麼,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這種音樂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例如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並採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朴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凋,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於呂其明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影片的音樂,使他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嗩吶曲,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再如影片《紅高粱》中抬花轎的隊伍經過青殺口這一段,氣氛是很恐怖的,剛才還瘋狂顛轎的轎夫們,此時偃旗息鼓,收斂了那股嬉鬧勁,個個低頭屏息、躡手躡腳地走在兩旁長滿野高粱的小路上。只聽畫外音說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過青殺口,這地方不知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老家的人都說這是野高粱,還說這兒常鬧鬼。」畫外音說完,音樂僅以小鑼、低音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兩三下聲響,便十分形象、准確地製造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作曲家趙季平寫的這段渲染環境氣氛的音樂真可謂惜墨如金,十分精練。它去除了有些影片這類音樂過於臃腫累贅的弊病。 http://tieba..com/f?kz=21248416
D. 誰能給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賞析的文章!急急急!!!!
首先我覺得《羅馬假日》是一部經典的愛情文藝電影.
在影片的後部在例行公事般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聲音遠遠地從人群後傳了過來:「我想請問公主殿下,對於其他友邦國家之間未來關系的展望?」一直心潮起伏不能平靜的安雅公主,眼光輕輕掠過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她的、而她昨晚才剛剛愛上的、但早已命中註定今生無緣的男人,一語雙關地緩緩說道:「我對外交展望相當有信心,就如同……我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一樣。」說完,她的眼神又輕輕回落到喬.白萊德那魁偉、她昨晚曾深情依靠的身上,不再多說一句話,而那表情又分明若有所待。這時,此前一直一言不發的喬,這一次終於堅定地迎了上去,微笑著同樣一語雙關地插話道:「我可以代表我的新聞社說一句話,我們相信公主的判斷是不會錯的。」安雅終於聽到了她最希望聽到的回答,她情不自禁地欣慰地笑了,「我很高興地聽見你這么說……」一語未了,四目相對,默默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之中……然而(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多的「然而」呢!)正在這時,又一個聲音很不適時地遠遠傳來,打斷了他們默默無語的深情對視:「公主殿下,請問你所訪問過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安雅抬頭緩緩掃視了一下全場,然後再一次深深地注視了喬一眼,「每個城市都令人難忘,要想選擇哪一個城市,實在是太難了……」說著,只見她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但很快語氣堅定地回答道:「羅馬!無疑是羅馬!!」是的,羅馬!無疑是羅馬!!沒有人可以理解此時的羅馬意味著什麼,除了男主人公. 最後一個鏡頭男主人公站在龐大的皇宮里,周圍的人都散場了,公主也已離開,他只是站著安靜地端詳著,終於轉身,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寥落而寂寞的背影,一段愉快的愛情假日就這樣落幕了.
其實他們早就知道這只是一段短暫不會有結果的愛情.在舞會上逃脫後,當喬摟著渾身濕透、瑟瑟發抖的安妮坐在河岸邊時,喬的眼神是那樣真誠而溫柔。四目對視,喬和安妮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熾熱的愛火。喬情不自禁的抱住安妮,那樣深情而堅定地吻了下去。那一刻,我的眼角有些濕潤。我明白,喬的感情終於戰勝了理智,他已經無法控制的愛上了公主,深陷愛情的沼澤無法自拔。影片中兩人相擁熱吻時,我不能看到他們的表情,然而我卻清楚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矛盾。一個是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一個是平凡的記者,他們此生註定無法在一起。然而,此刻他們暫時忘卻了一切煩囂和世俗的紛擾,沉淪在這浪漫而憂傷的夢里不願醒來。當安妮睜開雙眼,喬望著她,眼角湧出的,是一股莫名而惶惑的憂傷。兩人明白,這段愛情,是沒有告別的結局。
《羅馬假日》除了是一部愛情文藝經典電影外,它更象是一部羅馬觀光導覽電影,並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和成功,讓我們很好的感受了一回羅馬的觀光景點。片中公主因逃出皇室誤打誤撞遇到葛雷哥萊畢克演的美國記者,兩人游歷羅馬的過程,也是他們開始戀愛的過程。兩人在「真理之口」的俏皮對話,公主把手伸進真理之口被記者喬嚇到的經典畫面令我記憶猶深,記者喬伸手進真理之口突然大叫一聲假裝被真理之口咬住了,嚇了公主一跳趕快幫喬去拉手出來,原來這只是喬開的一個玩笑,這時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讓人感覺到情人間的浪漫.在「許願池」許願的經過,騎著偉士牌饒過羅馬的大街小巷......
公主買花,還像平時接受獻花時禮節性地表示謝謝,並不知道要付錢;最後因為沒錢老闆還送了她一枝花,這一段讓人看了又覺得有點搞笑。公主去理發,理發師側頭問「剪了?」、「都剪了?」,他精心設計並打造公主的發型,完全像一個藝術家,相約晚上去船上跳舞;這些情節都很生動,也提示出了羅馬人的生活的一個方面。
而公主剪完頭發,在西班牙廣場的階梯上吃著冰淇淋的一幕,也深深牽引著我的心。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這些事發生在一個的高高在上、尊貴典雅公主身上卻又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個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對做一些平常的小事的嚮往。
更深一層:最後的最後,公主還是回到了她的宮殿,即使那是她的囚籠她也無法放棄;而記者喬,也轉過身,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公主的生命,回歸自己的生活。
無論未來會如何,各人的生活還是得按照既定的軌道過下去……
不記得誰曾說過:剎那就是永恆。想來,這便已經足夠了。
電影和小說里都充斥了太多的巧合和矛盾,二個人的故事或許就把一百個人的分量給用掉了……或許,公主安最初遇到的不是記者喬,而是諸如理發師某某、司機某某某……他們也會相愛吧,如果那些被遇到的人也如同喬一樣(善良?正直?)的話?然而,即使是電影,劇中人的「人生」也是不可逆轉的,從他們邂逅的那一刻、從喬決定把安帶上車、撿回家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們的故事已經拉開帷幕了。
但無論怎麼說,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的。擁有過童話般的美好,最終也回歸到現實。即使虛構的色彩很強烈、發生的幾率很渺茫……但比起其他那些天馬行空不知所謂只會灑狗血的東西,實在還是好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E. 求 電影《音樂之聲》的鑒賞文章 要2000字左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音樂之無窮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
用了三小時把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溫柔善良的女主人翁瑪麗亞、剛毅勇敢的上校特里普先生和那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之外,就是貫穿於整部電影的天籟之聲了。
一、心中有愛,所以心中有音樂
正如瑪麗亞在電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為音樂充滿生氣,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滿了音樂,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鳥兒翅膀,由湖邊飛上樹,我心嘆息像鍾聲飄揚,微笑像是小溪流過,夜晚歌唱像雲雀祈禱,當我奔向山裡心情悲傷,我聽到昔日歌聲,我心就會歌唱,因為音樂的響起,我要再度歌唱……」純真善良的瑪麗亞用歌聲打開了故事的序幕,從她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瑪麗亞的博愛,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瑪麗亞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那群孩子的愛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牧羊人不孤獨
在瑪麗亞教和幾個孩子一起演木偶戲的時候,他們一起唱了一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也因此成了世界各地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牧羊人為何而孤獨?牧羊人其實並不孤獨,因為有王子在聽他唱歌,有客人在聽他唱歌,有小姑和他一起唱歌……我想,那個牧羊人應該就是瑪麗亞的化身吧。
三、Do re mi 的魅力
瑪麗亞和七個孩子的感情正是在Do-re-mi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瑪麗亞用她甜美的歌聲感化了一群調皮性格粗魯怪異的孩子,使他們逐漸接受了瑪麗亞。歡樂大方的Do-re-mi正好給瑪麗亞和孩子們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瑪麗亞和孩子們
四、深情的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醒來看見它。一朵朵,小白花,潔白而無暇。開不敗的小白花,點綴祖國大地幸福無涯」這首繞梁不絕、盪氣回腸的愛情之歌,既道出了特里普船長對故國的眷戀,又可從中讀出一點特里普對愛情的渴望……
是音樂,讓瑪麗亞變得善良博愛,並收獲了一份真摯的愛情;是音樂,讓嚴肅冷酷的特里普上校成了一位慈祥的父親,挽回了一個零亂的家;是音樂,讓一群個性怪異的孩子變得天真可愛,並使他們懂得了人間的真愛;是音樂,造就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音樂,拯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是音樂,道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但在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不但充分享受到了人間的天籟之音,更是從中感受到了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摯愛之情,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熱愛自然、祖國之情都在這些音樂裡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F. 英雄本色電影音樂賞析論文
我看過不下三次,都是兒童或少年時期。情節基本淡忘,但場面總會記得。如今重看,更加深刻的不單單是動作場面,震撼來自貫徹全戲的兄弟情。
對男人而言,朋友之間的距離,無間的是感情,間隙的唯一是血緣。對朋友的期盼與幻想,「兄弟」二字止於口中,藏在心裡頭。《英雄本色》展現的是兩段情。黑社會大哥子豪(狄龍飾演)與親弟弟阿傑(張國榮飾演)的手足情,還有子豪與阿MARK(周潤發飾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風光之時,英雄也有落難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畫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懷。
狄龍飾演的黑社會大哥為了弟弟甘願推出江湖,不願因為自己耽誤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納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現。從戲分上看,狄龍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線人物。當年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只屬配戲角色。多年之後,我們記憶最深的,還是這個配戲人物。狄龍的大哥形象內斂,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場都具備積壓已久的爆發力。這個角色背後,似乎看到兩個人。
當年的吳宇琛,導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經有三年,連拍戲的機會都失去。後來,被迫去到台灣拍無聊的喜劇。鬱郁不得志的人,將積壓心裡多年的感情一次過宣洩,創作出《英雄本色》的腳本。找來同樣鬱郁不得志的周潤發,其時他正被稱為「票房毒葯」。吳宇琛通過幾篇報紙報道得知,真實生活里的周潤發時常將自己拍片賺來的錢,捐獻給孤兒院的小朋友和資助朋友生活。吳宇琛認為,這個深具義氣的人,飾演重情重義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過。
於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組合。情劇主線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電影情緒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等這個機會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強,只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MARK哥口中這份沉鬱已久的吶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對白,還是兩個真實的男人,吳宇琛與周潤發多年以來積壓在心的郁結摧枯拉朽的一次總爆發。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團火。每個表情內斂內心有夢的人,都能看到這團火。
話說《英雄本色》是一部黑幫警匪片,不如說這是部激情盪漾不甘為人後的勵志片。更有甚之我認為,在人情淡薄誠信危機的今日,《英雄本色》更可擔當起宣揚友情、親情以及為人處事應重信守義的主旋律影片。
警匪片」可說是港產片中最出色的電影類型之一,最近三套電影《跟蹤》、《男兒本色》與《綁架》,除了繼續展示香港警匪電影的活力和高質素之外,它們在連場火拚和鬥智鬥力的同時,暗地裡亦討論著同一個命題——道德。然而,三者著眼點和信念回然不同,本文正希望圍繞著「道德」這電影題旨,淺談它們各自所反映的道德觀。
就如眾影評所述說,《跟蹤》那份「人在做,天在看」的中心思想昭然若揭。這是一種環宇的道德觀,亦因為「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行善」才有理性基礎和意義。游乃海曾經憑《大隻佬》(2003)而獲得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他首次執導《跟蹤》已見風范。雖然獨挑大樑,但仍堅守在韋、杜電影中的佛家思想要旨。人的耕耘故然重要,但科技再先進、思維再精密,謀事在人,成事仍然在天。
電影中的狗仔隊對貌似殷實商人的大賊梁家輝亦步亦趨,但棋差一著讓他一再逃脫。後來狗仔隊頭目任達華遇伏重創,他最終沒有死去,可見電影確信「好人有好報」。片末梁被圍捕,專門謀財害命的他雖然未被逮到,卻意外地弊命於一個魚鉤之下,大動脈被刺破一如他的殺人伎倆。至此,我們不難聯想到《大隻佬》中的張柏芝。她前世罪孽太深,盡管今生立志當警察做好人,並在劉德華多番協助下希望逃過大難,可恨結局還是死於非命。前生債,今世償。就如梁雖然在十八年前殺警後逃脫,但「以命抵命」仍是他最後的歸宿。「若然未報,時辰未到」的規條令我們不欺暗室,人類行為時刻被一雙「天上眼睛」所監視,那份超然的是非對錯觀念,是永恆的「天道」,你的「業」隨身而行早晚得報。
另一部電影《男兒本色》由成龍老拍檔陳木勝操刀,電影順理成章成就新一代《警察故事》。它承繼了《無間道》和《卧虎》等電影的討論:「黑社會有否好人?」、「警察沒有壞人嗎?」,質疑傳統警匪片的黑白壁壘。林嘉華是一名受賄高級警察,利慾薰心不惜殺人滅口。謝霆鋒、余文樂等也是「邊緣」雜差,為面子、為復仇而亂沖亂撞濫用暴力。反之,安志傑不忍殺害小孩,最後更自行了斷期盼來生做個好人。飽經戰亂的人在森林社會里弱肉強食,他/她們的黑白功過,慣於安逸的我們到底如何理解呢?
陳木勝說若他不當導演,他該會投考警察。一如既往,他那份「警察=正義」的堅執,仍然在《男兒本色》中隨處可見。房祖名跟哥哥立志做個好警察,最後卻不能倖免於難。好人未必有好報,「天道」不彰,但法治精神已勝過一切。只要他們不辱警察之名,忠於法律,盡管戰死沙場,正義英靈始終永垂不朽。謝、余雖曾被仇恨蒙蔽眼睛,但他們仍能懸崖勒馬,保守了警察的本份而沒有殺人。警察這「公領域」(Public Sphere)社會崗位,替代了《跟蹤》的「天道」去維持人間秩序。換句話說,就是香港人普遍確信的「法治精神」。好人或壞人,在於他/她們有否違法。隨著現世社會的理性化,宗教、天道等人類不能控制的「形意上」信念已未能叫人安居樂業,法律、法治精神、警權隨之成為「道德」保護者。然而,要是察警不再可靠時,你會否如《綁架》中的林嘉欣和劉若英般「靠自己」保護家人呢?
當林嘉欣弟弟被綁架後,警察告訴她:「相信我」,結果她弟弟慘遭不幸。而督察劉若英在處理別人的綁架案時,態度專業、自信、冷靜,指揮若定。世事無常,當肉參變親兒後,她頓時方寸大亂,幾近抓狂。那份抓狂是相應於「天道」(人不作壞事、不可害人)與「法治」(警察犯法罪加一等)而言的。作為母親,為拯救愛兒(甚至只欲尋回屍首),她竟打算綁架小孩。而警察的責任感,也無礙她虐待對頭人丈夫。作為人,她失卻惻懚;作為公民和警察,她知法犯法;但作為母親,她卻發揮了母職最大責任與道德情操,這也是她在家庭這「私領域」(Private Sphere)中的職份。同樣地,林為了責任,不惜綁架富商兒子以期讓病重丈夫出國醫治。對富人來說,他不過失去揮之不盡的身外物;對窮困妻子而言,那卻是親人續命的(唯一)一個機會。
心理學家Carol Gilligan認為女人的道德觀建立在「關系」之上,一個女人的身份可以是公民、警察、領袖,但她們更加是母親、妻子、家庭照顧者。劉、林二人的綁架和傷人罪行,會否是她們身為母親和妻子的「份內事」呢?其實不止女人,我們的孔聖人早有類近想法。在那個偷羊的故事中,孔子認為兒子不應告發父親偷羊,因那是不仁之舉,有違倫常。可惜得很,依仗「關系」所建立的道德觀,往往會損害普羅大眾的利益,就如中國人的私相授授令貪污成群、群黨相爭。但當母親眼見愛兒遇險,難道她會為著履行「公民責任」而容讓兒子光榮死去?面對切膚之痛,把命運交託天道與律法,就是理性,就合乎道德?
「道德」可能是一份永恆法規,冥冥中自有因果,也可以是人類文明產物,在法治社會中得到維系。但道德,會否也是親疏關系下的權衡抉擇,為救至親,我們已隨時准備不惜一切?
G. 求關於影視音樂鑒賞的論文,急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回的快版,把對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寧靜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與父母親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595),其流暢的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Ave verum corpus」(KV618),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童蒙(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十二年的,並得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在實踐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這從來與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共濟會」....,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閑談的宗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郁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創作出 KV618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的關系,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H. 美國電影《出水芙蓉》音樂鑒賞論文
《出水芙蓉》是愉悅的,無論是開頭安排卡羅琳的出場,還是在游泳池傍邊演繹史蒂夫與卡羅琳的相遇,都最終在音樂與舞蹈中緩緩向我們道來兩位主人公自然而又詼諧的相遇。可以說,歌舞片的魅力基礎其實就是在於這種天然愉悅的歌舞伴奏的形式,人物之間關系的建立不需要細枝末節的情節設置或某種劇情中的暗示,而是完全可以拋開那些復雜的建置,用與劇情融為一體的音樂與舞蹈去把故事組織起來,因為歌舞天然就具備著愉悅動人的藝術魅力。也正是由於它的故事開頭太好建立了,使得它在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不得不用大量的故事段落去組織故事高潮的到來。《出水芙蓉》的故事開頭的建置過程是如此的倉促,使得開片十分鍾時就進入到了故事的發展段落了。但我想說的是雖然這個建置很倉促,可是它的開頭還是非常完美的。它的完美就體現在於它的人物性格的建構與場景的設置上:一開場便是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與舞蹈,我們跟著主人公來到偌大的游泳池旁;通過音樂的伴奏、男子的歌唱與簡單的對話,讓我們知道了主人公史蒂夫是一名作曲家;這樣一個作曲家的身份,讓我們覺得游泳池旁的歌舞與他的身份是相互匹配的,是能讓一開始坐進電影院的觀眾與主人公和劇情產生互動的情緒的。就在這種有趣的互動情緒建立起來以後,女主人公卡羅琳出場便更具有更為生動的特性與愉悅感,讓卡羅琳,一個來自女子舞蹈學院的游泳教師與開場的游泳池產生了互動,並鮮明的向我們表明這是一部愛情歌舞片。隨後二人准備結婚,但作為唱片公司主管的喬治怕這樣會影響他的「水上盛典"的曲譜寫作,所以僱用女演員瑪麗婭假冒史蒂夫的妻子,帶著三個紅頭發孩子來到教堂的婚禮上大鬧了一場,從而達到阻止他們結婚的目的。當卡羅琳一氣之下離開,回到女子舞蹈學院時,故事的開頭建置也就結束了;如此簡單並且不拖泥帶水,這就是它的高超與巧妙的地方。這樣的建置讓隨後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了。
音樂舞蹈:
歌舞片之所以叫歌舞片,它的歌舞才是它的真正主導形式。它是一個不僅僅靠故事建立起來的,而是很多時候靠歌舞來達到情緒喚起的。二十年代時,爵士歌曲的流行成為了百老匯的主流。《出水芙蓉》也同樣充滿了類似的音樂,並且利用了它所有能利用的方式把歌曲、舞蹈、花樣游泳等藝術形式機智而又巧妙地融合進了影片中,編排出了一部美輪美奐的歌舞盛宴,也因此詮釋了好萊塢歌舞片表達的經典方式。最後一場「水上盛典」的水上芭蕾是如此的清新自然,氣勢恢宏,是本片的點睛之筆。雷德·斯克爾頓飾演的史蒂夫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尤其是那場搞笑的舞蹈課,他穿著女子芭蕾服裝,做著可笑而滑稽的動作時,我們幾乎快笑破了肚皮,也因此成為影史上一個經典的片段。音樂與舞蹈在片中每一個喜劇段落中都很好的得到了運用,並時時刻刻在劇情的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歌舞片是簡單易懂的,它其實就是一個大Party,讓你在看的過程中想和主人公一起跳起來,一起唱起來,當你有這樣的沖動時,這部歌舞片也就成功了。不要去斥責它的浮淺,斥責劇情的俗套,優秀的歌舞片正是在你認為很俗套的時候給你帶來你意想不到的快樂與愉悅感,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滋潤,讓我們還相信這個世界依然很美好,這或許就是它的可貴之處吧!
I.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