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莫扎特電影音樂鑒賞

莫扎特電影音樂鑒賞

發布時間:2021-07-09 08:14:53

① 如何欣賞莫扎特的音樂

對音樂說不出所以然,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就要先去了解莫扎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什麼風格的音樂家 或者說去了解創作這首曲子背後的歷程,最後再去欣賞這首曲,或許你的心裡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② 求關於影視音樂鑒賞的論文,急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回的快版,把對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寧靜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與父母親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595),其流暢的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Ave verum corpus」(KV618),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童蒙(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十二年的,並得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在實踐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這從來與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共濟會」....,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閑談的宗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郁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創作出 KV618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的關系,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③ 莫扎特的作品賞析

1、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op.492)
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完成於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維也納首次演出。劇本由篷泰根據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喜劇撰寫。歌劇主要是描寫伯爵的男僕理發師費加羅與伯爵夫人的女僕蘇珊娜的純潔愛情,作者通過喜劇性的愛情故事,深刻、尖銳地提出了反對封建制度的社會問題。在劇中,普通平民以機智、勇敢和勝利的姿態出現在舞台上,而對封建貴族的虛偽、墮落則進行了無情的諷刺、揭露,這部歌劇當時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也遭到宮廷貴族的不滿和禁演。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的主題音樂與歌劇中的音樂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在風格上和情緒上與歌劇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橫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徵,烘託了喜劇中勝利的歡樂氣氛。從中不難看到費加羅機警、幽默的形象和蘇珊娜聰慧、美麗的倩影。
序曲採用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的主部由兩個主題構成:
第一個主題是稍快急速、性格爽朗的音流。
第二個主題為急板,像是明快、雄健的號聲,體現出抒情喜劇的風格。
連接部出現活潑跳躍的節奏和弦,將熱烈的情緒推進了一步。
副部也有兩個主題,用屬調寫成。第一主題富有朝氣,有一反復出現的音型,象徵費加羅不屈不撓爭取愛情自由的性格。
第二主題使費加羅勇於斗爭的性格表現得更加突出。
結束部旋律優美、細膩,富於歌唱性,刻畫了少女蘇珊娜的形象。
經過一個短小的連接句,音樂進入再現部,副部的主題在主調上出現,全曲充滿了熱烈氣氛,表現了費加羅戰勝封建勢力,獲得婚姻自由的歡樂情緒。

2、《G大調弦樂小夜曲》(op.525)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創作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這是一部輕快的樂曲,充滿了淳樸、真摯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於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樂演奏的,所以被稱作《弦樂小夜曲》或《G大調弦樂小夜曲》。它堪稱18世紀器樂小夜曲的典範。
這部作品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結構,具有進行曲風格。開始四小節的前奏為號角特徵的引子樂句,音調明朗有力,充滿信心。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清新、流暢,情緒飽滿,顫音的出現更顯得生機勃勃。
副部主題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題節奏鮮明,連奏、斷奏音型交替出現。
第二部分是連續反復的顫音和斷奏,幽默而輕巧,蘊含一種自得其樂的情緒。
展開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樂句和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音型展開。
再現部按奏鳴曲式原則,副部主題的調性由屬調轉為主調,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現,最後是短小精悍的尾聲。整個樂章節奏明快、旋律生動、簡潔利落和富有推動力。
第二樂章: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具有迴旋曲式的特徵。主題淳樸、抒情、典雅、寬廣。
第一插部旋律富於流動性,輕歌曼舞。
第二插部跳音與連奏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調性的主題,它運用一個迴音音型,連續不斷地出現於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之中,形成高音部與低音部的對比,增加了樂曲的戲劇性。
最後,整個樂章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第三樂章:短小、精緻的小步舞曲,復三部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主題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暢兩種富於對比性的旋律構成,帶有舞曲風格。
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也由兩種對比性旋律構成。
第三部分反復第一部分的主題後,結束全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迴旋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含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潑輕快,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輝,這一主題在本樂章中重復五次,但調性每次有變化。
第二主題優美、纖巧、生動,與第一樂章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風格。
展開部是以主部主題為基礎的調性變化與發展。
再現部以副部主題在前、主部主題在後,倒置出現,從而加強了迴旋曲特有的熱烈情緒。
《G大調弦樂小夜曲》在歡快、明朗、興高采烈的氣氛中結束。

3、《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op.219)

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共有六首。他的前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都是在1775年的幾個月時間內寫成。《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775年12月。當時,年方十九的莫扎特在薩爾茨堡任宮廷樂師,但無論是創作速度還是藝術上的成熟都令人贊嘆不已。這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風格典雅,旋律優美,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莫扎特在確立古典協奏曲的體裁方面有較大貢獻,他的協奏曲採用三個樂章快---慢---快的對比形式;並確定了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主題對比原則:即第一樂章一般都有兩個呈示部,第一個由樂隊陳述基本主題,第二個則由獨奏樂器展示,並強調獨奏樂器的作用,充分發揮其技巧性。《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以其結構之獨特為人們所熟悉。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
樂隊在樂章開始時全奏出一個強有力的和弦,給音樂以推動。接著,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顫音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亮的音響奏出引子的主題,它是這個樂章第一主題的雛形。
經過一段連接,流暢地進入第二主題,這個主題典雅、輕巧。

接著,獨奏小提琴奏出一段緩慢、富於表情的詠唱,這是第二呈示部的引子,緊接著是主部主題的出現,這時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的一段堅定有力、生氣勃勃的旋律,給人們的感覺是這一樂章的音樂這時才真正開始。
連接部和副部都顯示出了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之間的對比,富於裝飾性。簡短的展開部形象柔和抒情,再現部把前面的主題一一再現。樂章結束之前,出現了獨奏小提琴輝煌的華彩樂段,它既快速明亮又柔和細膩。
第二樂章:慢板,三部曲式。
在這個樂章里,莫扎特表達了細膩而多樣的內心體驗,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和渴望,第一部分主題抒情、委婉。
副部的旋律在力度上與主部產生對比。展開部和再現部中,幾個主題加以展開和再現,最後出現簡短的華彩樂段,安靜地結束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迴旋曲,小步舞曲速度。
樂章開始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主題,這是一個典雅而柔和的旋律,典型的小步舞曲節奏,構成了一幅宮廷舞蹈的場面。
這個主題時而由樂隊,時而由小提琴奏出,但每一次出現都有新的裝飾,豐富了主題的發展。
中間的插部是18世紀流行的所謂「土耳其音樂」的段落,二拍子,快板速度,是莫扎特採用的那種異國情調的範例之一。由五支節奏活潑、情緒歡快的旋律構成的間奏樂段的主題,是匈牙利的舞蹈音樂,刻畫了民間生活。
樂章結尾經過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和小步舞曲的主題再現,把「羅可可」風格裝飾的、輕盈美妙的旋律,又展示在聽眾面前。

④ 小星星變奏曲(莫扎特) 鑒賞

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朴,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樂聲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著。

其歌曲主題浪漫而夢幻,由六個四分音符加一個二分音符組成了輕靈的旋律。成就了世界兒歌史上最奪目的皇冠。也成為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文化的孩子們啟蒙教育中最經典的第一首兒歌。

(4)莫扎特電影音樂鑒賞擴展閱讀

《小星星變奏曲》為C大調作品第K. 265/300e由莫扎特於1778年所創作的鋼琴曲。原題直譯的意思為在法國歌曲《媽媽請聽我說》基礎上創作的12段變奏曲。

其變奏曲的第一段,後由英國女詩人Jane Taylor配以歌詞,成為廣為人知的《小星星》兒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閃一閃小星星)。

其全世界公認的權威版本由當代童話作家王雨然翻譯,孩子夢Childlike Dream企業策劃和研發,英國Legend Times集團公司旗下New Generation企業出版發行,並被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收錄,在全世界超過80個國家廣受好評。

⑤ 求一份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的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欣賞
-----欣賞部分: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賞析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音樂欣賞課,我受益匪淺。由於老師的悉心教導,也是自己的興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
藝術世界中,最不可思議的莫過於音樂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人類傳達感情的工具;音樂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調馴服的噪音;音樂是數學與魔術的結合等等。 它彷彿是咒語,是密碼;又彷彿是精華,是美酒;吸引無數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當我們聽到一首曲子並且停下來認真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欣賞。這里,我了解到了音樂的三個層次,那就是感官層次、表達層次和音樂層次。 這里,我就將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結合這三個層次來粗淺分析。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它是作為流行樂曲的前奏部分出現的,當時我就只是覺得這首曲子很悅耳,很動聽。原來這里我們就處在感官層次。因為我對這首進行曲產生了共鳴,我覺得他悅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賞了。只是聲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帶入一個不動腦筋而又引人入勝的境地。
再次聽的時候就完整地聽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創作背景之後,聽的時候就帶入了這般沉重的感情來進入他營造的那種境界了。這算是表達層次了吧。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們喜歡說:這里只有純音樂的含義。」g小調第40號交響曲是莫扎特音樂中最受世人珍愛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時代的純音樂典範,整個音樂史上真正完美的傑作之一。在妻子患病,沒錢買葯,孩子餓得沒有麵包,朋友也對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憤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這首交響曲,用象徵悲傷和痛苦的g小調表現出來,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在首樂章剛出來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營造的這種悲切,層層不斷,一波接一撥的音符,表現出一種愁苦壓抑,急於發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覺。用不安的節奏輕輕地敲擊著。當音樂逐漸轉為舒展流暢的音調時,另一個樂章呼之欲出了。感覺好像總處於一種不可解脫的痛苦壓抑之中。也許為這部交響曲奠定了悲涼的基調吧。然後有一個全面樂段的重復出現,強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現出了一種沖出痛苦的氣勢,很快有了一個微小的停頓。轉入了一段安靜的旋律,那精雕細琢的音符閃現著莫扎特原本樂觀開朗的性格。但這點明快的氣息沒持續多久,感覺音樂有了一片不和諧的驟變。音樂變得越來越緊張,痛苦急促的氣息到處撞擊,彷彿不曾有一刻的穩定與安寧。又迎來了一個緩解的小間歇,有一點明朗,抒情,互為補充,映照出一線溫柔親切的光亮。就像莫扎特那個既清苦又溫暖的家庭。斷續的節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為這部交響曲投下了一片陰影。情緒轉為熱烈激昂,卻絲毫沒有小步舞曲的那種溫文爾雅。在壓抑的g小調中不斷攀升,直到最高點才迸發出音樂最痛徹傷感的淚花。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線突然讓我心境開朗,自然是感到無比的開心和快樂,可能也象徵著莫扎特那種開朗的天性吧。而後卻又一串感覺隱含痛苦掙扎得到音符,盡管此時較為柔婉的旋律,卻掩不過音樂中淡淡的哀愁。閉上眼睛,彷彿就能看見莫扎特那雙藍色的大眼睛飽含淚水,卻又堅強純真地微笑著。又一串激奮有力的音符,彷彿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穩中獲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個急速悲壯的高潮,這種性質更加凸顯了他的堅定,直到最後。這洶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邁著急速堅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種種苦難前進。音樂中洋溢了作曲家奮進不屈的勇氣。結尾處輝煌而振奮。彷彿在告訴我們,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艱難,勇敢前進吧!終有一天會迎來幸福和喜悅。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他的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上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力,它的含義與內容只能用音樂的語言來表達。科普蘭認為:「音樂除了能發出悅耳之聲和特定的表現力之外,還存在於音符本身和對音符的把握之中。」音樂的曲調,也就是音樂的主旋律,僅僅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還包括節拍、節奏、音色、調性、和聲、力度、織體等等。這些就是表達音樂內容的最基本的「語言」。這也就是音樂層次了吧,可是對於沒有專業樂理知識的我們來說,要了解這一點也還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也感謝老師的教導。
參考文著《莫扎特》結合了科普蘭關於音樂的分析。

⑥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⑦ 求一篇對於莫扎特或者貝多芬音樂作品的鑒賞

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作品背景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寫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鬱不得志的作曲家當時的精神處於極度絕望的境況。雖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創作熱情仍很高,所以當維多劇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經理席卡內德提出請他為一部德語歌劇譜曲時,他很快同意了。為了方便莫扎特專心創作,席卡內德將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療養,並在劇院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魔笛之家)給莫扎特住。 1791年7月,莫扎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奧勃爾特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歌劇狄托的仁慈,同時,他又接受了一個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託,寫一部《安魂曲》。回到維也納後至9月,莫扎特終於完成了《魔笛》全劇的譜曲,在僅僅排練了兩日後9月30日,於維也納郊外的維多劇院首演,由莫扎特親自指揮。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劇,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許多歌劇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紀以前德、奧、意、法、捷等國家所特有的各種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使其音樂語言更為豐富。可以說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劇,在當時維也納通俗戲劇的構架上很好的統一了義大利歌劇與德國民謠的風格,既帶有正劇的嚴謹又包含著喜劇的靈活。歌劇的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從統一全劇的降E開始,精美的弦樂聲華麗而且流暢。如泉水源源湧出,象徵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諾這一角色屬抒情男高音,他在劇中的兩首詠嘆調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極其優美,很好的描畫出這個抒情式的人物細致豐富的內心。帕米娜這個角色外柔內剛,莫扎特為她寫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與帕帕傑諾的兩重唱《那些感受到愛情的男人》最為經典,柔美的旋律充分體現出莫扎特的天才之處。捕鳥人是劇中帶有喜劇因素的一個亮點,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個快樂捕鳥人》(Der Vogelfanger bin ich ja)以民謠為基調,生動靈活、輕松的刻畫出其快樂的天性。夜後的詠嘆調是按標準的義大利正歌劇風格寫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這首詠嘆調分為三個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節制的變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極為華麗的花腔詠嘆調,可以說是花腔詠嘆調史上數一數二的名曲。作為這部歌劇中的靈魂人物,夜後這個角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整體藝術水準,其由善到惡,轉變的背後要求極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難的華彩樂段來刻劃她的本質,超越人聲的華彩本身也賦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諷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樂聲的重復音、斷音和長笛的相競賽。整部歌劇透著庄嚴、肅穆的氣氛。

閱讀全文

與莫扎特電影音樂鑒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暴徒電影英文 瀏覽:635
取電影公眾號名字 瀏覽:276
電影桅子花開演員 瀏覽:228
一個孩子帶孩子的台灣電影 瀏覽:456
六耳獼猴成佛是什麼電影 瀏覽:852
陳赫和包貝爾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47
電影十三個原因圖片 瀏覽:538
一個好的電影院英文怎麼說 瀏覽:404
香港電影36屆金像獎中文字幕 瀏覽:970
奇幻西方電影大全 瀏覽:661
泰劇電影永恆中文版免費 瀏覽:287
陳真電影完整版觀看 瀏覽:617
金針菇電影院怎麼看不了 瀏覽:320
一個女人嫁5丈夫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02
新僵屍先生4電影國語 瀏覽:517
星光耀電影院 瀏覽:892
插手電筒影結局 瀏覽:573
青藏線電影完整版 瀏覽:749
日本電影冰冷熱帶魚演員 瀏覽:13
電影red在線觀看完整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