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節氣分別是什麼各代表什麼意思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 24節氣里藏著中國人的浪漫,24節氣的由來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智慧。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確定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
經過不斷的完善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確定了歷法中的24個節氣,並確定了24個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經度0開始,沿經度每15度的時間稱為“節氣”。它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每個月的第一個節氣是“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北京開幕式從第一秒鍾起,就有中國文化的定義。”永遠可以相信老謀子的審美,開場的二十四節氣,拍出了電影大片的既視感。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對我國的農業發展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眾所周知的是自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以來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
3. 24節氣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記憶法: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和春分之間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驚蟄」。這兩個名字描寫了春季上半季的氣象或生物的特徵。要開始下雨了,藏在地下過冬的小生命聽見太陽的召喚要開始蘇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間插入的是「清明」和「穀雨」。從「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可以知道清明節氣時的氣候情況。從穀雨的字面可以知道這是莊稼需要雨水促長的季節。立夏與夏至之間插入「小滿」和「芒種」。小滿是小麥灌漿的時候,芒種是小麥收割和秋種的大忙季節。夏至與立秋之間插入「小暑」和「大暑」,這是最熱的一個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間插入「處暑」和「白露」,這是暑威強弩之末,和早晚開始見露珠的初秋季節了。秋分與立冬之間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見字自明了。立冬與冬至之間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與立春之間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氣象意義就更清楚,不必解釋了。總之一句話,八節之間插入的十六個節氣,是用來描述中國黃河流域的氣象和物候的。
4. 二十四節氣講的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是農歷里邊表示時季更迭的。它是古老的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它由最開始的春分秋分逐漸確定到二十四個節氣,反映了地球的回歸運動和暑來寒往。一月有一節一氣,如果陰歷里邊有一個月是出現了有節無氣,那麼這個月叫做閏月,如果陰歷的這個月是有氣無節那麼,這個月不算閏月。
通過二十四節氣可以預知最近幾天的天氣,天要變冷還是變暖,最近是要下雪還是要下雨。它也指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農業發展,對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便是現在21世紀,我小的時候,家裡還種著地,每到特定的節氣,家人都要帶著我去干農活。現在雖然不種地了,但是沒事看看日歷,發現春夏秋冬的標注,也會意識到最近會有溫度變化,注意自己穿衣飲食的改變。
小學的課本上就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課文,還要求背誦,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不能拋棄,盡管這東西背了會忘,但是要知道有這么個東西。關於它的還有二十四節氣歌,各類的對聯,諺語和詩歌。每個節氣都有每個節氣的故事和習俗,在此也不一一贅述。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要保護和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並把它進一步的發揚光大,讓它與時俱進。讓它繼續為引導未來的農業發展、我們的衣食住行發光發熱,為我們的時代保駕護航。
5. 誰知道24節氣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為了便於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有人還寫成七言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掏復甦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蟄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
清明:清潔明凈的意思。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農作物漸將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也為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夭日影短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
大暑: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後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是天氣轉涼開始的意思。
秋分: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氣溫繼續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
大雪: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
大寒: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6.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的含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9、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7. 24節氣分別是什麼意思
24農歷二十四節氣,是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8. 24節氣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二十四節氣是智慧的中國古代老百姓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細心觀察,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相鄰兩個節氣間隔15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
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9.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1、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氣法: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於公歷2月3-5日交節。
2、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
3、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
4、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
5、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氣法:冬至後105天;定氣法:太陽黃經為15°。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公歷4月04-06日交節。
6、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歷4月19-21日交節。
7、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歷5月05-07日交節。
8、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公歷5月20-27日交節。
9、芒種:斗指己;太陽黃經為75°。「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公歷6月05-07日交節。
10、夏至:斗指午;太陽黃經為90°。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11、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歷7月06-08日交節。
12、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22-24日交節。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
14、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
15、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
16、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
17、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
18、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19、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歷11月7-8日交節。
20、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21、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12月6-8日交節。
22、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23、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歷1月5-7日交節。
24、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20-21日交節。
(9)24節氣經典的電影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准,稱為斗建,亦稱月建。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
謂之一「歲」。故,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北鬥鬥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
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立桿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
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
「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
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