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關於<<上帝之音>>的介紹~~
樓主看看吧,我在貼吧找的:
上帝之音-教皇合唱團
THE MASTERPIECES(傑作) 將呈現給您, 包括13首GREGORIAN(格利高里) 最經典的曲目
來自英倫島嶼的Gregorian(教皇合唱團)(又稱「格里高利合唱團」或「上帝之音」),由Frank Peterson在2000年前後精心籌劃。他們浸yin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以翻唱流行經典歌曲為主。Gregorian的作品曾在全球34個國家發行、在7個國家創下前10名的成績,獲得1張白金及7張金唱片的殊榮
樂隊成員全部由受過專業美聲訓練的Gregorian歌手組成,他們以天籟般的優美和聲把傳承600年的古典美聲演繹成流行音樂,別有一番滋味。這10位著名的吟唱者可以說是教堂合聲樂音的頂道者:PhilipConway、ThomasBarnard、JeremyBirchall、AndrewBusher、MarkBradb2ury、TimothyHolmes、RogerLangford、GregoryMoore、DavidPorterThomas及ChristopherTickner,他們在英國的地位崇高,歌聲從London、Oxford、Cambridge、Birmingham、Nottingham、Southampton到Edinburgh的教堂均可耳聞,也均為傳統音樂名校St.Martin、RoyalCollegeOfMusic、King'sCollegeCambridge、RoyalAcademyOfMusic及RoyalNorthernSchoolOfMusic等出身,可說是最能親切表達、也最具經驗的詮譯者。
而Peterson作為前Enigma成員,本人不但是超級金曲」Time To Say Good bye」(德國音樂史上最成功的單曲)的作者,製作過大牌如Sarah Brightman、Andrea Bocelli、Marky Mark及Sandra等,經手專輯總銷售量更是突破了百萬。他搜遍了全球流行音樂找尋合適的歌曲,一方面必須耳熟能詳,另一方面則要能適合Gregorian的的合聲唱法。正是這樣的嚴格篩選過程,造就了上帝之聲。
Gregorian的專輯全都是在大教堂中完成錄音,所有成員也都有參加教會唱詩班的經歷,在英國音樂界享有一定的地位。他們干凈的聲音使得在流行音樂的范疇中多出一份聖潔的意味,而Sarah Brightman更是數次在作品中獻聲,為專輯平添幾分光彩。他們所造成的影響幾乎使得Gregorian的聖音傳遍全世界。
Gregorian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系。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復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Gregorian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Gregorian聖詠的調式為基礎。
按照傳統的說法,羅馬教皇Gregorian一世(590--604年在位)從統一治理教會的目的出發,搜集整理了各地的聖詠,選編成兩本聖歌集,從而統一了羅馬教會的儀式和所用音樂。
Gregorian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Gregorian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Gregorian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Gregorian聖詠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Gregorian Chant以極簡單、極低沉的管風琴為背景(或完全無背景音樂),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沉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它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
聖樂對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時,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加***聚會,並在聚會中唱聖歌。天主教的主要禮拜儀式有兩種:「彌撒」與「日課經文」,Gregorian聖歌就是應用在這兩種天主教的禮儀歌曲。
如果說中世紀的Gregorian Chant代表著擯棄所有塵世俗欲與理性,一切精神指向歸於上帝的話,那麼在2000年出版的這張《GREGORIAN·MASTERSOFCHANT》則徹底地顛覆了GregorianChant的所有精神指向。畢竟,上帝死了。尼采說。
2. 西方音樂史 側重描述了怎麼樣莫扎特
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的智商:165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面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姻》,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創作
莫扎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
歌劇
莫扎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義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斗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扎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義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扎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義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面。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扎特在義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扎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復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沖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採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贊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庄嚴、崇高的性質;反面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採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嘆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徵,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志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干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只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義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扎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是除歌劇以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嘆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扎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面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扎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扎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佔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面,《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扎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扎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義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扎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扎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系,宗教音樂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佔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嚮往。莫扎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其它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扎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它們大都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辭世
莫扎特去世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電影《莫扎特傳》
原 名:Amadeus
◆譯 名:莫扎特傳
◆導 演: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
◆編 劇: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 員:默里·亞伯拉漢 F. Murray Abraham 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 伊麗莎白·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羅伊·多特里克 Roy Dotrice 克里斯汀·艾伯塞爾 Christine Ebersole 傑弗里·瓊斯 Jeffrey Jones 查爾斯·凱 Charles Kay
◆類 型:劇情
◆片 長:160 分鍾
◆上 映:1984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義大利語
◆鏈 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86879/
◆評 論:8.3/10 (30,021 votes) 展現一位「並非完人的樂聖」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與惡的沖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 但是並非完全忠實於歷史,歷史中的安東尼奧.薩利埃雷並非莫扎特的仇敵。
◆簡 介: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沖突。
作品列表
Wolfgang Amadeus Mozart(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 1756-1791) 列表
交響曲:
第1交響曲,降E大調,K16(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2交響曲,(疑作)(Naxos,沃德指揮北方室內管弦樂團)
第4交響曲,D大調,K.19(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5交響曲,降B大調,K.22(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6交響曲,F大調,K43(1767)
第7交響曲,D大調,K45(1768)
第8交響曲,F大調,K48(1768)
第9交響曲,C大調,K73(1771)
第10交響曲,G大調,K74(1770)
第11交響曲,D大調,K84(1770)
第12交響曲,G大調,K110(1771)
第13交響曲,F大調,K112(1771)
第14交響曲,A大調,K114(1771)
第15交響曲,G大調,K124(1772)
第16交響曲,C大調,K128(1772)
第17交響曲,G大調,K129(1772)
第18交響曲,F大調,K130(1772)
第19交響曲,降E大調,K132(1772)
第20交響曲,D大調,K133(1772)
第21交響曲,A大調,K134(1772)
第22交響曲,C大調,K162(1773)
第23交響曲,D大調,K181(1773)
第24交響曲,降B大調,K182(1773)
第25交響曲,g小調,K168
全曲(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第一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
第26交響曲,降E大調,《塔莫斯》序曲,K184(1773)
第27交響曲,G大調,K199(1773)
第28交響曲,C大調,K200(1773)
第29交響曲,A大調,K201(1774)(Otmar Suitner指揮Staatskapelle Dresden)
第30交響曲,D大調,K202(1774)
第31交響曲《巴黎》,D大調,K297(1778)
第32交響曲,G大調,可能是歌劇《扎伊德》「Zaide」,K344序曲 (1779)(馬格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第33交響曲,降B大調,K319(1779)
卡克萊伯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DVD版
約胡姆指揮班貝格交響樂團
第34交響曲,C大調,K338(1780)
哈農庫特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樂團
第35交響曲《哈夫納》,D大調,K385
第二樂章,哈農庫特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第36交響曲《林茨》,C大調,K425
第一樂章,哈農庫特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全曲(克萊伯版)
第37交響曲,G大調,K444,(1783)(僅作引子,其餘為M.海頓所作,在海頓的作品編號中為MH334,1783年完成)(暫無)
第38交響曲《布拉格》,D大調,K504
全曲(克倫貝勒指揮柏林戰時廣播交響樂團)
全曲(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39交響曲,降E大調,K543
第三樂章(演奏者不詳)
第三樂章(朱里尼/柏林愛樂)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40交響曲,g小調,K550
第一樂章(旺德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一樂章(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
第二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三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四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四合一版(富特文革勒+瓦爾特+卡拉揚+老克萊伯)(維也納愛樂+哥倫比亞交響+柏林愛樂+倫敦愛樂)
第41號交響曲《朱庇特》,C大調,K551
第一樂章(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第一樂章(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全曲(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
全曲(史科瓦澤夫斯基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
第43號交響曲,KV76
全曲(格拉夫指揮薩爾茨堡莫扎特管弦樂團)
其他管弦樂作品:
遣興曲 K63,第五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遣興曲 K99,第七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1,D大調,K131(NAXOS內塔指揮伊斯特羅波利坦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2,D大調,K136(山度·威格指揮薩爾茲堡莫扎特管弦樂團演奏)
第2號嬉遊曲之3,降B大調,K137(山度·威格指揮薩爾茲堡莫扎特管弦樂團演奏)
第2號嬉遊曲之4,F大調,K138 第3樂章(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樂團)
第2號嬉遊曲之4,F大調,K138(山度·威格指揮Camerata Salzburg樂團)
第11號嬉遊曲 K251,第三樂章,稍快的快板(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2號嬉遊曲 K252,第三樂章,波蘭舞曲(霍利格爾管樂合奏團)
第14號嬉遊曲 K270,第二樂章,小行板(霍利格爾管樂合奏團)
第15號嬉遊曲 K287,第四樂章(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6號嬉遊曲 K289,第一樂章(荷蘭管樂合奏團)
第17嬉遊曲K334,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聖馬丁室內合奏團)
第17嬉遊曲K334,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演奏者不詳)
第1號小夜曲,D大調,K100,第六樂章(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維也納莫扎特合奏團演奏)
第3號小夜曲,D大調,K185,第二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第3號小夜曲,D大調,K185,第六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第4號小夜曲,D大調,K203,第八樂章(NAXOS,內拉特指揮薩爾茨堡室內樂團)
D大調進行曲K215和第5號小夜曲,D大調,K204第一樂章(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
第6號小夜曲,D大調,K239,「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
第一樂章:進行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
全曲(SandorVegh指揮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
第7號小夜曲,D大調,K250,「哈夫納小夜曲」
第四樂章:迴旋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9號小夜曲,D大調,K320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六樂章,小步舞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第10號小夜曲,降B大調,K361
第三樂章(NAXOS,德國管樂家重奏團)
第七樂章(NAXOS,德國管樂家重奏團)
全曲(伯姆指揮柏林愛樂管樂團)
全曲(富特文革勒指揮維也納演奏家樂團)
第11小夜曲,降E大調,K375(芝加哥交響樂團/ 莫斯科愛樂)
第12小夜曲,C小調,K388(邁耶爾管樂合奏團)
第13號小夜曲,《G大調弦樂小夜曲》(K525)
第一樂章(瓦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CBS報紙版)
第一樂章(Traunfellner指揮維也納室內愛樂樂隊)
第四樂章:(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全曲(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EMI-LD版)
全曲(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PhlipsCD版)
第一樂章(室內樂團版,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音樂玩笑(F大調,K522)
(菲拉德指揮菲拉德室內管弦樂團)
(奧菲斯室內樂團)
德國舞曲,K605,第3首「雪橇」(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維也納莫扎特合奏團)
德國舞曲 K586 No.5(Johannes Wildner指揮Capella Istropolitana)NAXOS8.550412
英雄科堡之勝利(K587)
(奧菲斯室內樂團)
Promenade en Traineau(里德/慕尼黑藝術家管弦樂團)
(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
23
3. 跪求《黑色星期天》,原名《Gloomy Sunday》
都是假的,真的在博物館秘密收藏。
.概述
禁曲之一《懺魂曲》
我……不需要救贖……
《懺魂曲》。西方音樂史上被神詛咒的三曲之二.作者為美國人,曲成而
亡.本是贖罪的宗教曲,但據說聽此曲子而掛了的人已達千人.所以又名為
《惡魔曲》.
禁曲之二《第13雙眼睛》
《第十三雙眼睛》曾是非洲部落的一種音樂。59年前喀麥隆一個部落的人
集體****而死,據說正是聽這個音樂的原因。此曲在同年被禁,並銷毀了
所有稿子。91年,有一位音樂家保留下一小段樂譜,聽後從自己家的窗戶
飛身而墜。死前燒毀了樂譜,從此這首曲子徹底消失人間。
禁曲之三《黑色星期天》
至今尚存,但曲子已經被做了很大的改動,雖然聽起來依然有巨大的悲哀
感。但遠遠不及原曲。曾有人這樣形容「黑色星期天」的原曲:它的旋律
是巨大的悲哀,是人類不能承受的,它能把你的心臟弄的死亡,那種旋律,
就像一個死人在唱歌,一個死魂在彈奏。
2、關於黑色星期五的歌詞創作背景和作者簡介以及關於這首音樂的故事:
《黑色星期天》
它觸摸著你的靈魂,深入你的心靈,對你拉扯、對你咆哮、對你低吟,又像是一個白色的幽靈在古墓叢中滴著冰冷的眼淚,隱隱向你訴苦,刺痛著你的靈魂和心靈……它就是被稱作世界三大魔曲之一的《黑色星期天》。
有這么一個傳說,聽過《黑色星期天》的人都會。。。這是一種心靈的振顫,是一種詭異的創傷,是一種不可名狀的陰晦,是一種哀悼的共鳴,是一種奇異的魔幻,是一種鬱悒的積累,是一種靈魂的漂流……
雖然這首曲子至今尚存,但已經被做了很大的改動,雖然聽起來依然有巨大的悲哀感,但遠遠不及原曲。即便是現存的改動後的曲子,心理承受力差的聽後依舊可能會****,據心理學家分析,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心理效果。
帶著無限的好奇,我搜遍了所有的網站,聽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版本的《黑色星期天》,然而,遺憾的是沒有一個是原版。現在能聽到的《黑色星期天》,雖然依然很傷感,但是曲子已經被改動過很多了。即便如此,它仍舊可以堪稱魔曲,我的心在顫抖,不知道為什麼,淚水已經大片大片地模糊了我的面頰,彷彿山洪****,無可阻止。
本來以為是很恐怖的東西,但聽過之後才感覺到,那種神靈一般的幽冥和預期完全不符,曾經相依,而後失憶、失明、戰爭、廢墟、雪地、牽手、血染……反反復復地聽了很多遍,腦海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彷彿蒙太奇的幻境,重疊交錯,混合著孩子的啼哭聲,戀人的苦苦低吟,一切都變得傷痕累累……
我一個人靜靜地聽著那神秘的旋律,連續聽了十多遍,心情越來越難控制,那不僅僅是普通的悲哀,而是以死者的口氣唱給生者,充滿著生的慾望和死的萌動,生生死死就在這音符中反復疊加,讓一件一件憂傷的往事回盪在腦海中。我在顫抖,但我感到死者對死亡的無畏,至少我感覺他在安慰我們不要過度悲傷。似乎我馬上就要崩潰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是一個懂得音樂藝術的人,但是我依舊被那種非同一般的音符所打動著,似乎這是一個詛咒,一種可以控制人們思想和情緒的魔咒,它能夠把一種陰郁和傷感悄悄地帶入你的心靈世界,並且把它們牢牢地附於你身體的每一個神經,直到它們一層一層地崩潰!
原版的《黑色星期天》是一首47分13秒的歌,主要由鋼琴伴奏。據說,聽完的人,沒一個能笑的出來。很多人患上精神****,抑鬱症等等……因此,如果現在你們聽到《黑色星期天》,並非它的魔力不再,而是已經不再是原版了。****電視台曾報道,在中國至今還有一人保留著這首原版曲子,保存了五十多年,但至盡,這位收藏者和他的家人也沒有聽過……
帶著無限的好奇,我搜遍了所有的網站,聽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版本的《黑色星期天》,然而,遺憾的是沒有一個是原版。現在能聽到的《黑色星期天》,雖然依然很傷感,但是曲子已經被改動過很多了。即便如此,它仍舊可以堪稱魔曲,我的心在顫抖,不知道為什麼,淚水已經大片大片地模糊了我的面頰,彷彿山洪****,無可阻止。
本來以為是很恐怖的東西,但聽過之後才感覺到,那種神靈一般的幽冥和預期完全不符,曾經相依,而後失憶、失明、戰爭、廢墟、雪地、牽手、血染……反反復復地聽了很多遍,腦海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彷彿蒙太奇的幻境,重疊交錯,混合著孩子的啼哭聲,戀人的苦苦低吟,一切都變得傷痕累累……
我一個人靜靜地聽著那神秘的旋律,連續聽了十多遍,心情越來越難控制,那不僅僅是普通的悲哀,而是以死者的口氣唱給生者,充滿著生的慾望和死的萌動,生生死死就在這音符中反復疊加,讓一件一件憂傷的往事回盪在腦海中。我在顫抖,但我感到死者對死亡的無畏,至少我感覺他在安慰我們不要過度悲傷。似乎我馬上就要崩潰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是一個懂得音樂藝術的人,但是我依舊被那種非同一般的音符所打動著,似乎這是一個詛咒,一種可以控制人們思想和情緒的魔咒,它能夠把一種陰郁和傷感悄悄地帶入你的心靈世界,並且把它們牢牢地附於你身體的每一個神經,直到它們一層一層地崩潰!
原版的《黑色星期天》是一首47分13秒的歌,主要由鋼琴伴奏。據說,聽完的人,沒一個能笑的出來。很多人患上精神****,抑鬱症等等……因此,如果現在你們聽到《黑色星期天》,並非它的魔力不再,而是已經不再是原版了。****電視台曾報道,在中國至今還有一人保留著這首原版曲子,保存了五十多年,但至盡,這位收藏者和他的家人也沒有聽過……
絕望的星期天——抒情曲
絕望的星期天,
我的時間在沉睡,
親愛的,我生活在無數暗影中
白色的小花將不再能喚醒你
黑色的悲傷轎車(靈車!)上載著你
天使們將不會回顧到你
他們是不是憤怒了因為我想加入你(你們?)
絕望的星期天
星期天是絕望的
和暗影一起我將它結束
我的心臟和我都相信這是它的終結
很快這里的鮮花和祈禱文將是悲傷的,
我知道,(這禱文)讓他們不哭泣,
讓他們知道我很高興離開
死亡不是夢
因為我在死亡中愛撫著你
在我靈魂最後的呼吸中我祝福你
絕望的星期天
夢中
我不只是在夢中
我醒來並且尋找你
我的心臟陷入深深的睡眠
親愛的
心上人我希望我的夢不會讓你苦惱
我的心臟告訴你我有多麼想你
死亡一般的歌。最好不要聽~
聽後造成100多人自殺的 mp3 《黑色的星期天》(goomy sunday)當時被人們稱為「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於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建議不想自殺的朋友不要試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安啦!背景音樂並不是《黑色星期天》,我只是加點氣氛。進入正題
「這是怎麼回事?」筆者在網路中,找倒了兩段故事,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兩段故事.
故事一:
這首歌的名字叫<<黑色星期天>>,它誕生於1932年的法國.可惜它在1945年被毀了.因為在這首歌存在的13年裡,聽過的人紛紛自殺.竟數以百計.自殺者留下遺書都說自殺是因為無法忍受著無比憂傷的旋律.此間還有無數的吉他,鋼琴等藝術家彈過辭曲後從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懺悔,他自己也沒想到此曲會害死如此多的人.於是和歐洲各國聯手毀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 魯蘭斯*查理斯 在上世紀初創作的一首樂曲「黑色星期天」是音樂史上真正的「絕世」之作。這首曲子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禁止傳播的樂曲!僅這一點也足可以「前無古人」了。這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
你可曾聽說過殺人樂曲?這首「黑色星期天」是人類的最歷害的無形殺手。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出它的時候,引起全世界的轟動,不在於它的藝術方面,卻在於絕大部分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自殺了!
有記載第一個自殺的人是一個英國的一位軍官,他在家裡一個人安靜地休息,無意中就開始聽郵遞員送過來唱盤,第一首樂曲就是魯蘭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當他聽完這首曲子以後,他的靈魂受到了極為強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下來。不一會,他拿出家中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槍聲響起的同時,還正放著那首「黑色星期天」,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線索。警方經過徹底調查和推測,結果得出一個結論:他確是屬於自殺,但這首「黑色星期天」是間接殺手!並警告人們不要去聽這首樂曲-------因為警方在聽這首樂曲的時候也差點有人自殺!接著這件事就轟動了整個歐洲,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驚恐而好奇,不少自認為心理素質可以的人好奇地到處搜集並親身體驗,去探險。
其中一位美國的中年男子,聽了幾篇這首「黑色星期天」以後,開槍自殺,在他的遺言中寫道:「請把這首曲子作為我葬禮的哀樂「。接著類似自殺消息一個接一個,從歐洲到美州,到亞州,整個世界為之恐慌。
當時歐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個音樂演奏會的時候,他堅決要求在場的一位音樂家用鋼琴彈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鋼琴家開始堅決不答應,但迫於好奇的觀眾的壓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結束以後,這位鋼琴家發誓:以後永遠不再摸鋼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從此以後也隱名埋姓,銷聲匿跡了
從此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開始銷毀所有有關這首樂曲的資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臨終時也非常內疚。他說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造成了這么大的災難,這並不是他的初衷的.
後來被示為,樂手們的最終目標,繼續努力吧!!!!!!!
故事二: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人們為聽一首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
當時某天,在比利時的某酒吧,人們正在一邊品著美酒,一邊聽音樂。當樂隊剛剛演奏完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的《黑色的星期天》這首管弦樂曲時,就聽到一聲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實在受不了啦!」只見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槍朝自己太陽穴扣動扳機,「砰」地一聲就倒在血泊里。
一名女警察對此案進行調查,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這青年為什麼要自殺。最後,她抱著僥幸心理買來一張那天樂隊演奏過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許從這里可以找到一點破案的蛛絲馬跡。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後,結果也自殺了。人們在她的辦公桌上發現她留給警察局長的遺言:「局長閣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繼續偵查了,其兇手就是樂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聽這首曲子時,也忍受不了它那悲傷旋律的刺激,只好謝絕人世了。」
無獨有偶。美國紐約市一位開朗活潑的女打字員與人閑聊時,聽說《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傷感,便好奇地借了這首樂曲的唱片回家聽。第二天她沒有去上班,人們在她房間發現她已自殺身亡,唱機上正放著那張《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遺書中說:「我無法忍受它的旋律,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禮曲目。」
在華盛頓,有位剛成名的鋼琴演奏家應邀參加一個沙龍聚會,並為來賓演奏。席間一位來賓突然接到她母親車禍身亡的長途電話,因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請鋼琴家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鋼琴家極不情願地彈了這首曲子,剛演奏完畢,便由於過度悲傷,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撲倒在鋼琴上,再也沒有起來。
在義大利米蘭,一個音樂家聽說了這些奇聞之後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便試著在自己客廳里用鋼琴彈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鋼琴旁,並在《黑色的星期天》的樂譜上寫下這樣的遺言:「這樂曲的旋律太殘酷了,這不是人類所能忍受的曲子,毀掉它吧,不然會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喪命。」
《黑色的星期天》當時被人們稱為「魔鬼的邀請書」,至少有100人因聽了它而自殺,因而曾被查禁長達13年之久。關於作曲家本人創作曲子的動機,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由於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諸多國家的電台便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號召歐美各國聯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這首殺人的樂曲終於被銷毀了,作者也因為內疚而在臨終前懺悔道:「沒想到,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如此多的災難,讓上帝在另一個世界來懲罰我的靈魂吧!」
旋律真的很悲傷,真的不是普通的悲哀,以死者的口氣唱給生者,用在葬禮上也許是合適的。 我想對於感受力特別強的人,一遍……足夠了。
其實懺魂曲和第13雙眼睛都屬於古典.早就被銷毀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這兩個曲子了。
而黑色星期天。雖然被保留下來了。
但畢竟是禁曲.我們是聽不到的.好像.它被保存在一個什麼博物館里。
而你所聽到的黑色星期天。是假的。
4. 關於西方音樂史的電影
一.古代希臘與羅馬音樂
1-古希臘音樂
比較重要的樂譜殘篇:《俄瑞斯忒斯》、德爾斐贊美詩、塞基洛斯歌
樂器:里拉,阿夫洛斯,基薩拉琴
日神贊美詩:多用里拉琴或基薩拉琴伴奏,多利亞調式,風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輝。
酒神贊美詩: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幾亞調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
抒情詩:源於民歌,後由抒情詩人自創自唱,常用里拉伴奏。詩人有:特爾潘德、提爾泰俄斯(戰歌)、薩福(第十位繆斯)
合唱詩歌的著名代表:品達羅斯(崇高頌歌的典範)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悲劇:起源於民間的酒神頌,公元前5世紀,悲劇得到很大發展,被視為一種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有效方式。
喜劇:以輕松揶揄的手法描寫和表現現實生活。
古希臘戲劇的意義:對後來的西方音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17世紀西方歌劇的誕生,以及19世紀瓦格納的歌劇改革理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第一個以理論方式來說明和解釋音樂現象的人,通過弦長比發現八、五、四度是協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諾斯:著有《和諧的要素》,它是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文獻,接受了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但不只注重抽象的數量關系,而是注重從實際聽覺經驗中去認識音樂,深入到音樂構成的具體要素,在音程、調式、旋律中討論音樂的理論問題。他的音樂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關於旋律、音階、調式的理論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礎之上。
古希臘調式:多利亞、弗里幾亞、利第亞及各種變體。
古希臘記譜法:字母譜、符號譜
音樂社會功能的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多利亞調式質朴,具有男子氣,使人安靜並具有力量。弗里幾亞調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發熱情。副弗里幾亞調式容易使人陷於享樂,喪失意志。
柏拉圖認為音樂是凈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品行不端,並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而不是享樂或娛樂。
2-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音樂特點:實用性和娛樂性增強,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與古希臘音樂的重要區別是音樂的職業化,古羅馬在音樂的繁榮方面不亞於古希臘,但卻失去了希臘藝術的高尚和純真成為一種純粹的娛樂。
特色樂器:大號、水壓管風琴、大型基薩拉琴
二.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15、16世紀一些崇拜古希臘、羅馬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正處在古典文化「復興」的時期,因而將古羅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復興這中間長達千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間的世紀」,17世紀德國歷史學家凱列爾在《通史》中第一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音樂史研究一般傾向把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到14、15世紀之交看成西方音樂的中世紀時期。
七藝:語言藝術的「三藝」:語法、修辭、邏輯。數學藝術的「四藝」: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觀念:音樂不是供人欣賞聆聽的對象,不是用來享受或娛樂,它被賦予教化人,使人棄惡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藝復興:公元751-987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學術,鼓勵教育,帶來文化復甦的跡象。
5. 劉歡的個人資料
劉歡,1963年8月26日生於天津,集作詞作曲、編曲、製作、演唱和音樂教育於一身的音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音樂教授。劉歡是中國內地第一批能用電腦作曲、編曲和製作的音樂人之一。
1998年,劉歡為《寶蓮燈》創作和演唱了主題歌《天地在我心》。1999年,劉歡獲首屆CCTV-MTV音樂盛典「最受歡迎男歌手獎」。2003年,劉歡與京文唱片合作發行首張翻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人及後代》。2004年,劉歡在首都體育館舉辦《歡歌2004》首次個人演唱會。
2008年8月8日,劉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和莎拉·布萊曼演唱了主題歌《我和你》;2012年,劉歡為電視劇《甄嬛傳》創作原聲大碟。2013年1月1日,劉歡在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傾聽我們的年代—留歡2012》劉歡北京演唱會,同年加盟中央電視台的《中國好歌曲》擔任導師。
(5)關於西方音樂史的電影擴展閱讀:
社會活動
1991年,劉歡與歌手韋唯共同發起北京演藝界賑災義演,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北京電視台合作共募善款1600萬元,並與眾明星錄制和演唱專為此創作的歌曲《共有的家園》。
2006年8月26日,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 「真情感動世界,愛心鑄就和諧」大型公益慈善募捐活動及答謝酒會。
2007年5月21日,劉歡攜為百集動畫片《福娃奧運漫遊記》創作的片頭主題歌《北京歡迎你》與媒體見面。劉歡一直以來積極參加支持北京奧運的公益活動,創作並演唱了相關公益歌曲。
2014年6月12日,劉歡夫婦現身上海,為尚世影業引進發行的3D公益紀錄片《非洲狂奔》擔任配音工作,並且在錄音棚中慶祝結婚26周年。
2016年8月30日下午,由包括劉歡的多名音樂人組成的著作權代理機構——華樂成盟,在北京小柯劇場舉辦「保護原創、尊重版權」的新聞發布會,並選取公布三件侵害音樂著作權的案件,代表音樂詞曲著作權人提起訴訟並發聲。
6. 請推薦幾部音樂電影--最好是和歐洲古典音樂有關的
《今生情未了》(法國)
《莫扎特傳》(又名「阿瑪迪烏斯」,奧斯卡最佳影片)
《音樂教師》(世界頂級男中音José van Dam親自出演,法國)
《肖邦之謎--奇怪的德爾芬那·波多卡》(內有大量的、完整的、高水平的肖邦名曲演奏)
《鋼琴家》(戰爭、音樂題材)
《音樂家馬勒傳》(原名Ken Russell's Mahler,戛納電影獎)
《柴柯夫斯基》(1969年拍攝,疑為前蘇聯影片)
《春風化雨1996》(美國)
《阿依達》(索菲亞·羅蘭主演,雖為故事片但故事性、觀賞性不強)
以下鏈接可獲得更多http://movie.gougou.com/category/0vTA1g==yKuyvw==yKuyvw==1.html
7. 西方音樂史上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最經典作品
巴洛克時期
(1)蒙台威爾第(1567~1643):由文藝復興時期跨越到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
推薦曲目:
1.牧歌選輯。
2.晚禱(1610年)。
3.歌劇《奧菲歐》。
(2)柯瑞里(~1713):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薦曲目:
1.十二首大協調曲OP.6。
2.小提琴奏鳴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亞》)。
(3)浦賽爾(1659~1695):英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狄多與阿尼亞斯》。2.歌
劇《仙後》。3.歌曲選輯。4.頌歌選輯。
(4)D?史卡拉第(1685~1757):義大利作曲家。推薦曲目:奏鳴曲集(鋼琴、大鍵琴、
風琴均有,可任選)。
(5)庫普蘭(1668~1733):法國作曲家、風琴家。推薦曲目:1.《皇家音樂會》組曲。
2.大鍵琴作品選輯。
(6)韋瓦第(1657~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薦曲目:1.《四季》(春 )(
夏 )(秋 )(冬 )小提琴協奏曲。2.十二首協奏曲集《和諧的幻想》OP.3。3.其它的各
式協奏曲數量繁多,獨奏樂器,包括小提琴、古中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魯特琴
、長笛、短笛、雙簧管、低音管、小號等等,讀者們可自行挑選自己喜愛的樂器來欣賞。
4.D大調光榮頌RV五八九。5.聖母悼歌。6.聖母贊美歌。
(7)泰雷曼(1681~167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餐桌音樂。2.協奏曲選輯。3.組
曲選輯。
(8)拉摩(1683~176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大鍵琴作品選輯。
(9)巴哈(1685~1750):德國作曲家、風琴演奏家,人稱《音樂之父》。推薦曲目:1.
《布藍登堡協奏曲(共六首) 》。2.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E大調及D小調雙小提琴)
。3.管弦樂組曲(共四首)。4.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共六首BWV1001~1006)。5.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六首BWV1007~1012)。6.大提琴奏鳴曲BWV1027~1029。7.魯特琴作
品(BWV995~1000)。8.管風琴作品選輯(包含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BWV565以及C小調帕
薩卡里亞舞曲與賦格曲BWV582)。9.三重奏鳴曲(BWV525~530)。10.郭德堡變奏曲BWV 9
88。11.平均律鋼琴曲集(共二冊BWV846~869,BWV870~893)。12.賦格的藝術BWV1080。1
3.清唱劇選輯(包含BWV118,140,147)。14.B小調彌撒曲BWV232。15.馬太受難曲BWV 22
4。16.聖約翰受難曲BWV245。
(10)韓德爾(1685~1759):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水上音樂之I 之II (組曲)。
2.《皇家煙火》組曲。3.十二首大協奏曲OP.6。4.《亞歷山大的盛宴》大協奏曲。5.雙簧
管協奏曲(G小調和降B大調)。6.管風琴協奏曲《杜鵑與夜鶯》OP.4 NO.4。7.豎琴協奏
曲OP.4 ,NO.6。8.大鍵琴組曲第一集(包括《快樂的鐵匠 》)。9.神劇《彌賽亞 》。1
0.歌劇選曲(任選)。
(11)塔替尼(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魔鬼的顫音》小
提琴奏鳴曲。2.柯瑞主題變奏曲。
(12)裴高賴西(1710~1736):義大利作曲家。推薦曲目:聖母悼歌。
二、古典時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後期跨越到古典時期的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
:歌劇《奧菲歐與幽麗狄彩》。
(2)海頓(1732~1809):奧國作曲家,有《交響曲之父》的美譽。推薦曲目:1.交響曲
第四十五號《告別》、第八十三號《母雞》、第八十八號、第九十二號《牛津》、第九十
四號《驚愕 》、第九十六號《奇跡》、第九十九號、第一○○號《軍隊》、第一○一號《
時鍾》、第一○三號《鼓聲》、第一○四號《倫號 》。2.弦樂四重奏OP.3NO.5《小夜曲》
、OP.64NO.5《雲雀》、OP.74NO.3《騎士》、OP.76NO.2《五度》、NO.3《皇帝》、NO.4《
日出》、NO.5《廣板》。3.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4.大提琴協奏曲(兩首)。5.神劇《創
世紀》與《四季》。6.鋼琴奏鳴曲(任選)。
(3)莫扎特:(1756~1791):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三五~四一號交響曲。2.鋼
琴協奏曲第一九~二七號。3.小提琴協奏曲第三~五號。4.長笛協奏曲(二首)。5.長笛
與豎琴協奏曲K.229。6.豎笛協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國號協奏曲(四首
)。9.交響協奏曲(K.364和K.297b)。10.鋼琴奏鳴曲K.310、K.330~333(331 )、K.457、
K.545 。11.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任選)。12.弦樂四重奏第一四~二三號。13.豎笛五重
奏K.581。14.法國號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劇《
女人皆如是》、《康?喬望尼》、《費加洛婚禮 》、《魔笛》。17.C大調彌撒曲《加冕》
。18.安魂曲K.626。19.長笛四重奏(共四首)。20.鋼琴三重奏(共八首)。
(4)鮑凱利尼(1743~1805):義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推薦曲目:1.降B大調大提琴
協奏曲。
(5)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
~九唬(第五號命運 )(第九號英雄 )。2.鋼琴協奏曲第一~五號。3.D大調小提琴協
奏曲。4.鋼琴奏鳴曲第八號《悲愴》、第十四號《月光 》、第二一號《華德斯坦》、第二
三號《熱情》、第二六號《告別》、第二九號《漢馬克拉維亞》、第三十~三二號。5.小
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第九號《克羅采》。6.大提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五號。7.弦樂
四重奏第七~十號、第十三、十四號。8.鋼琴三重奏學五號《幽靈》、第七號《大公》。
9.序曲選輯。10.浪漫曲 (G大調與F大調)。11.三重協奏曲OP.56。12.歌劇《費黛里奧
》。13.庄嚴彌撒曲OP.123。14.給愛麗絲 。15.綺想輪旋曲 。
三、浪漫時期
(1)帕格尼尼(1782~184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二十四首無伴奏
小提琴隨想曲。2.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類亂》主題變奏曲
5.小提琴與吉他的奏鳴曲(任選)。
(2)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二號豎笛協奏曲。2.鋼琴曲
《邀舞》。3.降B大調豎笛五重奏。4.《磨彈射手》序曲、《奧伯龍》序曲、《尤里安得
》序曲。5.歌劇《魔彈射手》。
(3)麥亞白爾(1791~1686):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加冕進行曲(選自歌劇《預
言家》)。
(4)羅西尼(1792~186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序曲選輯。2.歌劇《
塞維亞的理發師》。3.歌劇《賽米拉密德》。4.歌劇《灰姑娘》。5.弦樂奏鳴曲(共六首
)。
6.聖母悼歌。
(5)董尼才悌(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拉默摩的露西亞
》。2.歌劇《唐?巴斯瓜雷》。3.歌劇《愛情靈葯》。4.歌劇《聯隊之花》。5.歌劇《寵姬
》。
(6)舒伯特(1797~1828):奧國作曲家,人稱《歌曲之王》。推薦曲目:1.第五、第八
、第九號交響曲。2.鋼琴與弦樂五重奏曲《鱒魚 》。3.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4.即興
曲D.899、D.935、D.946。5.樂興之時D.780。6.鋼琴奏鳴曲D.557、D.571 D.556、D.784、
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貝鳩尼》奏鳴曲D.821。8.第一號、第二號
鋼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
《天鵝之歌》。11.歌曲集(任選)。12.八重奏D.803。13.弦樂五重奏D.956。14.小提琴
奏鳴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7)白遼士(1803~1869):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幻想交響曲 。2.序曲集(包括《
羅馬狂歡節》、《李爾王》、《海盜》等)。3.哈洛德在義大利(包含中提琴主奏的主題
交響曲)4.歌曲集《夏夜》。5.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
(8)葛令卡(1804~1857):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露斯蘭與魯密拉》序曲。2.降
E大調六重奏。3.管弦樂曲《卡瑪琳絲卡亞》、《馬德里之夜》。
(9)孟德爾頌(1809~1847):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三號《蘇格蘭 》、第
四號《義大利 》、第五號《宗教改革》。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3.鋼琴協奏曲(
二首)。4.《芬加爾洞窟》序曲。5.戲劇音樂《仲夏夜之夢 》。6.降E大調弦樂八重奏
。7.第一、二號鋼琴三重奏。8.大提琴奏鳴曲(二首)。9.無言歌。10.神劇《以利亞》。
(10)蕭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
2.練習曲(二七首)。3.前奏曲(二六首)。4.圓舞曲(十四首)。5.夜曲(二一首)。
6.鋼琴奏鳴曲第二、三號。7.《軍隊》波蘭舞曲OP.40NO.1、《英雄》波蘭舞曲OP.53 、《
幻想》波蘭舞曲OP.61、沉著的行板與大波蘭舞曲OP.22。8.馬厝卡舞曲(任選)。9.即興
曲(四首)。10.敘事曲(四首)1 2 3 4 。11.詼諧曲(四首) 。12.幻想曲OP.49 。13
.搖籃曲OP.57 。14.船歌OP.60。
(11)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No.3萊茵交響
曲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2.兒時情景OP.15(之第七首夢幻曲
)。3.C大調幻想曲OP.17(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4.狂歡節OP.9。5.克萊斯
勒利納OP.16。6.交響練習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號鋼琴
奏鳴曲OP.22。10.A小調鋼琴協曲OP.54(第一樂章 、第二三樂章 )。11.鋼琴五重奏OP.4
4。12.豎笛與鋼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雙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話畫冊》(中提
琴與鋼琴)。15.五首民謠式作品(大提琴興鋼琴)。16.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17.D小調
小提琴協奏曲。18.聯篇歌曲集《詩人之戀》、《女人的愛與生涯》。19.小提琴奏鳴曲(
二首)。20.鋼琴與法國號的慢板與快板OP.70。
(1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一 、二號鋼琴協
奏曲。2.交響詩第二號《塔索》、第三號《前奏曲》 、第四號《奧菲歐》、第六號《馬捷
帕》。3.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No1 、No2 、 No13 、 No15 。4.匈牙利民謠幻想曲。
5.B小調鋼琴奏鳴曲OP.45。6.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7.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OP.67(
共六首、其中第三首最著名)。8.超技練習曲(十二首,任選) 。9.巡禮之年。10.第三
號《愛之夢》。11.死之舞(鋼琴與管弦樂)。12.《浮士德》交響曲。
(13)威爾第(1813~1901):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茶花女》。2.歌劇
《阿伊達 》。3.歌劇《奧泰羅》。4.歌劇《麥克白》。5.歌劇《游唱詩人》。6.歌劇《命
運之力》。7.歌劇《納布果》。8.歌劇《假面舞會》。9.歌劇《唐?卡羅》。10.歌劇《法
斯塔夫》。11.序曲與前奏曲集(任選)。12.安魂曲1 2 6 。
(14)華格納(1813~1883):德國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序曲與前奏曲集 (任選)
。2.歌劇《漂泊的荷蘭人》。3.歌劇《唐懷瑟》。4.歌劇《羅安格林》。5.樂劇《崔斯坦
與伊索德》。6.樂劇《紐倫堡的名歌手》。7.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註:因為華格
納的歌劇作品規模都頗為龐大,所以初入門者宜由《序曲及前奏曲選曲》和《歌劇選曲》
聽起。)
(15)古諾(1818~1893):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浮士德》。2.《浮士德》芭
蕾音樂。3.小交響曲。4.聖母頌。5.小夜曲。6.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16)奧芬巴哈(1819~1880):德法(出生於德國的德國人,但大半生活躍於法國)作曲
家、大提琴家。推薦曲目:1.《天堂與地獄》序曲。2.芭蕾音樂《歡樂的巴黎人》。3.歌
劇《霍夫曼的故事》(奧芬巴哈著名的《船歌》即出自此歌劇)。
(17)法朗克(1822~1890):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推薦曲目:1.D小調交響曲。2.交
響變奏曲。3.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4.管風琴聖詠曲。5.《前奏曲、聖詠與賦格》(鋼琴
)。6.管風琴曲《英雄》。7.F小調鋼琴五重奏。
(18)拉羅(1823~1892):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交響曲》OP.21(其實是
一首小提琴協奏曲)。2.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9)布魯克納(1824~1896):奧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四、七、
八、九號。2.謝恩贊美歌。3.第二號彌撒曲。
(20)史麥塔納(1824~1884):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我的祖國》。2.《被
出賣的新娘》序曲。3.小提琴奏鳴曲《我的家園》。4.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
5.G小調鋼琴三重奏。
(21)鮑羅定(1833~1887):俄國作曲家(因為他是一位職業科學家,僅有空閑在周末從
事作曲,因此也有人稱他是《假日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中亞細亞的草原》
。2.《韃靼人舞曲》(選自歌劇《伊果王子》)。3.第二號弦樂四重奏。4.第二號交響曲
(22)布拉姆斯(1833~189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
2.第一、第二號鋼琴協奏曲。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小提琴與大提琴復協奏曲。5.匈
牙利舞曲(共二十一首)。6.《大學慶典》序曲、《悲劇》序曲。7.豎笛五重奏OP.115。
8.豎笛奏鳴曲(二首)。9.小提琴奏鳴曲(三首)。10.大提琴奏鳴曲(二首)。11.第三
號鋼琴奏鳴曲。12.韓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OP.24。13.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14.O
P.76、OP.79、OP.116~119的鋼琴小曲集(喜歡布拉姆斯的人這些曲子一定要聽,它包括了
間奏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等)。15.鋼琴五重奏OP.34。16.弦樂四重奏(三首)。
17.弦樂六重奏(二首)。18.鋼琴三重奏(三首)。19.鋼琴四重奏(三首)。20.法國號
三重奏OP.40。21.豎笛三重奏OP.114。22.海頓主題變奏曲OP.96a。23.小夜曲(二首)。
24.德意志安魂曲。25.歌曲集(任選)。
(23)聖桑(1835~1921):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2.動物
狂歡節-Lions 、Chickens 、Tortoises 、Wild 。3.交響詩《骷髏之舞》。4.第三號小提
琴協奏曲OP.60。5.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OP.33。6.第一~五號鋼琴協奏曲。7.《哈瓦奈舞
曲》及《序奏與輪旋隨想曲》(均為小提琴曲目)。8.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9.第一號大
提琴奏鳴曲。10.豎笛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低音管奏鳴曲(各一首)。11.歌劇《參遜
與黛麗拉》。12.七重奏OP.65。
(24)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2.《卡門》
組曲。3.《阿萊城姑娘》組曲(序曲 、一 、二 )。4.《兒童游戲》組曲。5.《貝城-麗
姝》組曲。6.歌劇《卡門》。
(25)布魯赫(1838~1920):德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OP.
26。2.蘇格蘭幻想曲(小提琴、豎琴與管弦樂)。3.大提琴曲《晚禱》OP.47。4.第二號小
提琴協奏曲OP.44(D小調)。5.小夜曲OP.75(小提琴與管弦樂)。
(26)穆梭斯基(1839~1881):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展覽會之畫 》(鋼琴版及
管弦樂版)。2.交響詩《荒山之夜》。3.歌劇《包利斯?郭德諾夫》。4.聯篇歌曲《死之歌
舞》。5.歌劇《霍望奇納》中的《前奏曲》與《波斯奴隸之舞》。
(27)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四號、第五號、第
六號《悲愴》。2.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23。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4.芭
蕾音樂《天鵝湖 》、《睡美人》、《胡桃鉗 》。5.《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6.意
大利隨想曲op.45。7.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進
行曲OP.31。10.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12.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與管弦樂)。13.A小調鋼琴三重奏。14.弦樂四重奏(三首
)。15.管弦樂組曲第一~四號。16.歌劇《尤金?奧涅金》。17.弦樂小夜曲OP.48。18.交
響曲第一~三號(第三號 )。19.《曼弗列德》交響曲。20.鋼琴曲集《四季》。21.憂郁小
夜曲(小提琴曲)。
(28)德弗乍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七、第八、第九《新
世界 》。2.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104。3.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53。4.斯拉夫舞曲OP
.46和OP.72共十六首(雙鋼琴版及管弦樂版)。5.狂歡節序曲OP.92。6.詼諧隨想曲OP.66
。7.F大調弦樂四重奏《美國》OP.96。8.A大調鋼琴五重奏OP.81。9.E小調鋼琴三重奏
《悲歌》OP.90。10.《寂靜的森林》(大提琴與管弦樂)。11.弦樂小夜曲OP.22。12.管樂
小夜2曲OP.44。13.浪漫曲(小提琴與管樂弦)。14.交響詩《水妖》、《金紡車》、《正
午的女巫》、《木鴿》。15.交響變奏曲OP.78。16.捷克組曲OP.39。17.聖母悼歌OP.58。
(29)馬斯奈(1842~1912):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泰綺絲瞑想曲。2.《阿爾薩斯風
景》組曲。3.歌曲選輯。4.歌劇《維特》。
(30)葛利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推薦曲目:1.皮爾金組曲。2.A小調鋼琴協奏
曲OP.16。3.抒情小曲集(共六十六曲)。4.挪威舞曲OP.35(四曲)。5.霍爾堡組曲OP.4
0。6.小提琴奏鳴曲(三首)。7.G小調弦樂四重奏OP.27。8.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OP.36。
9.交響舞曲OP.64。10.抒情組曲OP.54。11.《十字軍士西格爾》組曲OP.56。12.兩首悲歌
OP.34。13.歌曲選輯(任選)。
(3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俄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組曲《天方夜
譚》OP.35。2.西班牙隨想曲OP.34。3.《俄羅斯復活節》序曲OP.36。4.《金雞》組曲。5
.《薩旦王的故事》組曲(包括著名的《大黃蜂的飛行》)。6.第二號交響曲《安大》。
(32)佛瑞(1845~192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提琴奏鳴曲(二首)。2.悲歌O
P.24(大提琴與管弦樂)。3.西西里舞曲(大提琴曲)。4.幻想曲(長笛曲)。5.搖籃曲
OP.16(小提琴曲)。6.夜曲(鋼琴曲共十三首)。7.浪漫曲(小提琴曲)。8.巴望舞曲。
9.《佩利亞與麗桑》組曲OP.80。10.敘事曲(升F大調、鋼琴與管弦樂)。11.E大調弦樂
四重奏OP.121。12.D小調鋼琴三重奏OP.120。13.大提琴奏鳴曲(二首)。14.安魂曲。1
5.歌曲選輯(任選)。
(33)楊納傑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交響曲OP.60。2.交響詩《
塔拉斯?布爾巴》。3.第一號弦樂四重奏《克羅采》。4.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秘密的信》。
5.小提琴奏鳴曲。6.管樂七重奏《青春》。7.小協奏曲(鋼琴與管弦樂)。8.鋼琴曲《在
霧中》、《隨想曲》、《第一號奏鳴曲》。9.歌劇《顏奴花》。10.歌劇《狡猾的小狐狸》
。11.彌撒曲《格拉哥里彌撒》。
(34)蕭頌(1855~1899):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小提琴曲《詩曲》OP.25。2.D大
調協奏曲OP.21(為鋼琴、小提琴和弦樂四重奏而寫)。3.降B大調交響曲OP.20。
(35)薩拉沙泰(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薦曲目:1.流浪者之歌OP.
20。2.卡門幻想曲OP.25。3.浮士德幻想曲。4.巴斯克隨想曲。5.哈巴奈拉舞曲OP.21NO.2
。6.安達魯西亞浪漫曲OP.22NO.1。7.馬拉蓋牙舞曲。8.安達魚西亞小夜曲OP.28。(註:
以上均為小提琴獨奏曲目。)
(36)泰雷嘉(1852~1909):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近代吉他之父》及《吉他的
薩拉沙泰》美譽。推薦曲目:1.阿爾漢布拉宮的回憶。2.阿拉伯狂想曲。3.前奏曲《淚》
。4.晨歌。(註:以上皆為吉他獨奏曲目。)
(37)夏布里耶(1841~1894):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狂想曲(管弦樂曲)。
2.鋼琴曲《快樂進行曲》、《繪畫風小曲集》、《三首浪漫圓舞曲》、《幻想布雷舞曲》
、《幸福島》。
(38)艾爾加(1857~1934):英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變奏曲《謎 》OP.36。2.《威風
凜凜 》進行曲(共五首)。3.小提琴協奏曲OP.61。4.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85。5.弦樂
小夜曲OP.20。6.弦樂曲《序奏與快板》、《悲歌》。7.小提琴曲《愛之禮贊》。8.第一號
交響曲OP.55。9.弦樂四重奏OP.83。10.鋼琴五重奏OP.84。11.《安樂鄉》序曲。
(39)雷昂卡瓦諾(1857~1919):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歌劇《丑角》。
(40)普契尼(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波西米亞人 》。
2.歌劇《托斯卡 》。3.歌劇《蝴蝶夫人 》。4.歌劇《曼儂?蕾絲考》。5.歌劇《西方少女
》。6.歌劇《杜蘭朵 》。7.歌劇《強尼?史基基》。
(41)阿爾班尼士(1860~1909):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之歌)五
首)。2.《西班牙》組曲(第一卷八曲,第二卷二曲)。3.《伊貝利亞》組曲(四卷共十
二曲)。4.六首小曲《西班牙》。
(42)馬勒(1860~1911):捷奧作曲家、指揮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 、二、四 、
五 、六、八、九 號。2.大地之歌 。3.聯篇歌曲《旅人之歌》、《少年的魔號》、《悼亡
兒之歌》。4.呂克特詩歌。
(43)阿倫斯基(1861~1906):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推薦曲目:1.D小調鋼琴三重奏。
2.小提琴協奏曲。3.柴可夫斯基主題變奏曲。4.小夜曲(小提琴曲)。
(44)沃爾夫(1860~1903):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西班牙歌曲集(共四十四曲)。
2.義大利歌曲集(共四十六曲)。3.默立克詩歌曲集(共五十三曲)。4.G大調義大利小
夜曲(弦樂四重奏型態)。5.D小調弦樂四重奏。
(45)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推薦曲目:1.交響詩《唐璜
》、《死與奱容》、《泰爾愉快的惡作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唐吉訶德》
(大提琴在此曲中佔有重要份量)、《英雄的生涯》。2.法國號協奏曲(二首)。3.D大
調雙簧管協奏曲。4.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5.七紗舞(選自歌劇《莎樂美》)。6.《玫
塊騎士》組曲。7.歌劇《玫瑰騎士》。8.藝術歌曲(任選)。
(46)小約翰?史特勞斯(1825~1899):奧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圓舞曲:《藍色多瑙
河》、《南國玫塊》、《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與歌》、《藝術家的生涯》
、《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撥奏》、《雷鳴與閃電》、《閑聊》、《
狩獵》、《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賽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輕
歌劇《蝙蝠》。(註:小約翰?史特勞斯一家人都擅長圓舞曲的創作,他的父親老約翰史特
勞斯以及弟弟約瑟夫和愛德華,也都寫有著名的圓舞曲作品,這些曲子在市面上有關圓舞
曲的選曲CD中不難找到。)
(47)貝里尼(1801~183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夢游女》。2.歌劇
《諾瑪》。3.歌劇《清教徒》。4.歌劇《海盜》。5.歌劇《卡普烈家族與蒙泰奇家族》。
(48)尼爾森(1865~1931):丹麥作曲家。推薦曲目:1.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第
四號交響曲《不滅》。2.《阿拉丁》組曲。
(49)馬士卡尼(1863~1945):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歌劇《鄉間騎士》。(5
0)德利伯(1836~1891):法國作曲家。推薦曲目:1.芭蕾音樂《柯貝利亞》、《西爾維
亞》。2.歌劇《拉克美》。
8. 電影不朽真情觀後感1000字
思路:根據電影不朽真情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作分析。
洛思執導的影片《不朽真情》,是一部描繪音樂家貝多芬生平的電影,有學者依據影片故事情節把它稱作「貝多芬傳」。該電影描繪貝多芬病逝後,人們在其書櫃中發現很多零散的樂譜以及一封書信一-寫給其永恆的心上人,且把其全部財產留給這個女人。
可是這位幸運的女性到底是何人?該信件中卻沒說。因此洛思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把貝多芬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與三位和貝多芬密切相關的女人融為一體,且對此位「永恆的心上人」作了大膽的推測,與此同時剪輯似的講述了貝多芬坎坷一生。
給這部影片配樂的是著名音樂家梭爾迪,所以影片的配樂編配精彩異常。電影從頭至尾貫穿了貝多芬作品音樂旋律,使觀眾深入貝多芬那讓人感動的音樂世界,與此同時也可體會到貝多芬音樂作品怎樣很好地扮演推進劇情發展的講述人的功能。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音樂作品,且很多音樂作品都創作於其完全失聰時期,其給西方音樂史增添了最燦爛的篇章。貝多芬性格奔放,也是一位有很強民主思想的藝術大家,其音樂作品情感奔放,和聲和音樂節奏自由新穎,藝術創作手法特別精湛。
很多年以來,貝多芬音樂影響到世界各個角落,是激勵人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精神動力。在其全部音樂作品中,交響樂是貝多芬成就最高、藝術貢獻最大的部分。所以,電影中的音樂也重點凸顯交響樂這部分,分別採用了其五部經典交響曲音樂,就是第3、5、6、7、9部交響曲。
該影片揭示了貝多芬那果敢剛毅的外表下人們不知道的細膩情感,盡管電影故事情節人們爭議不斷,可是該電影配樂全部是音樂巨作。貝多芬所創作的交響音樂中心主題由努力進取的「英雄」人物形象到鉗制「命運」咽喉的矛盾碰撞,最終到光明坦途的第九交響曲。
他所創作的音樂不但展現了一個普通人所經歷的復雜人生,也展現了一位偉大藝術家在面對人生命運和人類社會的放逐,在孤獨中實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貝多芬所創作音樂在此部電影中,居於中心地位。
它不但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推動敘事、展現中心主題、創設氛圍,而且使音樂變成此部電影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