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尋找涉及佛教題材的電影
希望你看看 《解脫之路》大悲寺視頻 看完能感到佛法的偉大 隨然不是電影 可寓意深刻啊 南無諸佛
電影版是哪個版?據我了解好像只有四集電視劇版和二十集電視劇版。
C. 袁了凡居士傳
一、袁了凡生平
(一)、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縣魏塘鎮,(1)年輕時聰穎敏悟,卓有異才,為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萬曆十四年中(1586)進士,十六年授寶坻知縣,頗有政績,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2)萬曆二十年(1592),倭寇進犯朝鮮,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不久調任援朝軍營贊劃,謀劃平壤大捷,一舉扭轉戰局。後罷歸鄉里,著書立說,擔任《嘉善縣志》主筆,1606年夏去世,享年74歲。天啟元年(1621)追敍袁了凡東征之功,贈尚寶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書院「六賢祠」。
據不完全統計,袁了凡共計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寶坻政書》、《兩行齋集》、《勸農書》、《史漢定本》、《群書備考》、《歷法新書》等。(3)袁了凡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經《嘉興藏》的最早倡刻者。(4)
袁了凡文集(二)、《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的傳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組成。其中「立命之學」是他69歲晚年之作,「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詮》中的兩篇,「謙德之效」是以前的《謙虛利中》篇。
在《了凡四訓》裏,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了凡四訓》蘊涵著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問世以來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稱贊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而廣為印行,流傳足有幾千萬冊。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訓》對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改造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香港中華道德學會贊美袁了凡以「改造命運的精神,創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光明前途」,稱此書「是創造幸福的寶典」。(5)曾國藩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讀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6)胡適先生則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7)
(三)、袁了凡的主要貢獻
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許多等方面做出了貢獻,閃著耀眼的光輝。
1、博學多才、涉足極廣
袁了凡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歷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8)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農學家、水利學家及歷法學家。譬如,他所著《歷法新書》涉及46種歷法,有歲差總數積算、五緯總數積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東西差、求太陽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帶食所見分秒、求朔望交會約率、四平方求弦術、太白黃道南北緯度、黃道南北各像內外星經緯度等,共150多種求算方法,(9)學問深邃。
袁了凡善於總結。譬如,他結合自己的經驗探討研究舉業之道,組織編纂了《群書備考》等參考書。明朝末年,是嘉善歷史上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萬曆年間,嘉善有狀元國相錢士升、名臣魏大中等進士29人,占明清兩朝進士總數的六分之一,超過了任何年號。嘉善是全國26個巍科大縣之一,這也與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貢獻分不開。
D. 電影版了凡四訓里 了凡先生去找雲谷禪師的時候 配的女聲唱的南無阿彌陀佛是哪個版本的誰唱的在哪裡
南無阿彌陀佛!
請網路搜索或者酷狗音樂搜索「阿彌陀佛四字五音版」
E. 覺海慈航往生故事電影,誰知道那首音樂是什麼,得得得得得的那首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學習,網路下以下優酷土豆、視頻鍾茂森講的《弟子規》4集請聽凈空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凈土大經解演義》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注意講公案的部分,也許能開悟)阿彌陀佛
F. 了凡四訓電影中的音樂插曲阿彌陀佛在哪裡能下載到
在酷我和酷狗上都有的。但是這個會員才能下載的。
G. 了凡四訓原文及翻譯是怎樣的
原文:
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是科果中一百五十名。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
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雲:「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翻譯: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
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賜予他福氣時,一定先啟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開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開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賜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里,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
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岩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岩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
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
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功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功德,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功德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後來果然考中了第一百五十名。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
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肯遷就,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
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讀書、做學問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丫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造福全在我自己。
H. 《了凡四訓》中的背景佛樂是什麼呀聽起來能讓心靜下來,有高手請回答
古琴曲名 普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