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賈玲談真正的快樂和最大的痛苦,她認為這兩樣分別是什麼
春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並且這個節氣非常的熱鬧,不僅僅表現在全國各地的子女都將會回到自己的家鄉陪伴父母,還表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電影將會出現在各個地區的電影院里。而今年就有非常出色的電影,例如《唐人街探案三》還有《你好,李煥英》那麼今天我們就要說說《你好,李煥英》的導演賈玲。賈玲是人們眾所周知的,是一位喜劇演員,而她導演的這部《你好,李煥英》也備受網友的好評。
那她最大的快樂就是這部影片的成功讓賈玲覺得自己對母親的愛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並且這部影片是賈玲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懷念,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也正是應證了她沒有辜負母親,沒有辜負母親對自己所做的事。因此,在這個時候賈玲又是快樂的,而當這兩種情緒結合在一起,賈玲心理這是非常復雜的。因此,我認為網友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應該抱著一個尊敬的心態,去看待一個有孝心的女生講述自己與母親的故事,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㈡ 歡樂與痛苦為題的中考作文
歡樂·痛苦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經歷中的一起一落的波折,有歡樂,有悲傷,有甜蜜,有痛苦……正是這豐富多彩而未知的人生路程,才使得生命富有價值,富有意義。
在自然的角度上,痛苦與歡樂相生相成。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漫長的冬季嚴寒,使松樹飽受一個季節的痛苦,卻仍然在漫天飛雪中傲然挺立,當冰雪融化之際,春天盈盈飛來,掠過這道傷,掠過這道痛苦,帶給它生機,帶給它歡樂。
在生命的角度上,痛苦與歡樂相生相成。誠然,鹿是高尚的唯美主義者,那對俏皮彎曲和醒目含情的鹿角使她成為「高貴」的代名詞,就連自己在水中觀察倒映於水面上的影子時也含情脈脈。但是,當鹿馳騁在鬱郁蔥蔥的森林時,那對角卻會成為她的羈絆。一不小心這美麗的生命就會卡在樹杈上,面對天敵的追捕,卻只能坐以待斃。在生命的意義上,這便是歡樂與痛苦的必要聯系。
在人生的角度上,痛苦與歡樂更是相輔相成。蘇軾貶官在外,心情必然是沉悶痛苦,凄涼而又無奈,但是他卻寄閑情於山水,在自然之間尋找歡樂;他寄情於故友,在談笑與詩歌曲藝之中尋找歡樂;他寄情於寺僧,在古廟的穆然脫俗之間尋找歡樂。就是這種豁達開朗的超然樂觀,清閑散雅的為人作風,才造就了他在豪放詩壇的不朽地位。痛並歡樂著,他的恩師歐陽修又何嘗不是如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痛苦與歡樂亦是相生相成。走近柳永,從他坎坷不濟的命運上,我們也看見,被科舉仕途所排擠的命運是多麼的痛苦,但是有煙花柳巷、勾欄瓦肆讓他吟詩做伴,詞曲兼工,舒展內心的孤獨與凄涼,又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在他的眼中,浮名都可換作沉吟低唱;在他的眼中,功名利祿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這種婉約沉香的境界,反而會使他覺得歡樂,使他成為婉約派詩詞的第一人。痛苦,何嘗不造就了歡樂?所以,歡樂與痛苦亦是相生相成的。
在我們的角度上,痛苦與歡樂亦是如此。當一次考試失利後,固然會有悲傷難過的心理,但是吃一塹,長一智,我們在製造錯誤的過程同樣也是在解決錯誤。正因為有了失敗才會給下一次成功作鋪墊。考砸了,我們痛苦,但是我們因吸收了新知識而歡樂。所以說痛苦亦是與歡樂相生相成的。
人生的經歷因為有了痛苦與歡樂而豐富多彩,我們應感謝生命,它使人生這段茫茫大路上充滿了豐富的內涵。
(2)
痛和快樂從來都是形影不離的一對。痛點綴著快樂,快樂充滿著痛。
其實,痛與快樂就像大自然安排的晝夜。沒了晝的光明就無所謂夜的黑暗,沒了夜的寧靜就沒有了晝的喧囂,所以我們生活在憂傷與快樂中,痛並快樂著。
「秋心」,一個「愁」。花開花落十餘年,我越來越刻意地去尋找著這「愁」、這「痛」。在夜深人靜時,我會打開心,去傾聽那二胡流出的長長哀調;會拿出《天凈沙·秋思》去體會天涯旅人的寂寞;會翻開那一部部的愛情悲劇,任憑眼淚潤濕我的雙眼;我會為一片落葉而唏噓感嘆;會為一次挫折而終日鎖眉……但這一切都源於我快樂著,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方凈土——單純,寧靜,這是我們在快樂時才去尋找的,是快樂時才能體驗得到的。而恰恰我們把它給了「愁」與「痛」,因為有了它,我們才發現我們快樂著。我們有時需要用「痛」去慰藉我們的心靈,而不是「快樂」。
我在快樂與痛的交替中體驗著生活。我依舊沉迷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但我也發現這「痛」也是一種說不出的美,因為它又充滿著希望與快樂。
無意中選中一張圖片:金江暮色中的沙漠,佇立著一隻昂首的駱駝。黑色的輪廓彷彿是憂傷的凝聚,孤獨的駝鈴似乎叮叮當當地訴說著無奈。但當我感嘆於這蕭索之後,我發現了其中的快樂——那就是希望。在空靈中渲染著金紅的色彩,用黑色沉澱出希望的影子。這是一種空曠中烘托出的希望,絕不熱烈,絕不鮮艷,但這才是最純然的希望,而這才會孕育出最純美的快樂。這一切來源於「痛」的凝練。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它們兩者都需要用痛與快樂去演繹。否則我們不會為單純的快樂去捧腹,更不會為單純的痛去感動,正是因為痛並快樂著,所以我們在歡樂的艷陽天里學會冷靜,在憂傷的黑樹林里看到光明。
我們因為有了痛才快樂,因為有了快樂才會去尋找痛。痛並快樂著,於是我們擁有了生活
㈢ 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與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
運用排比,包括句子內部、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
希望回答對你能有所幫助。
㈣ 賈玲談真正的快樂和最大的痛苦,對她來說這兩者分別指什麼
2021年春節賀歲檔的電影中,賈玲執導拍攝的《你好,李煥英》無疑是一匹黑馬,引爆了一波觀影熱潮,同時也讓很多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笑中帶淚。
這部電影在上映以後就在豆瓣得到了八分以上的好成績,同時票房也遠遠超過同期上映的其他賀歲檔電影,不得不說,賈玲第一次當導演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非常厲害的了。
而電影的成功,也和賈玲為其注入了真情實感是分不開的。
對於賈玲來說,能夠和自己的母親在一起,是讓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事,然而無情的現實讓她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也因此,賈玲最大的痛苦就是在失去親人以後,她再也沒有辦法和自己的母親分享喜怒哀樂,即便是如今已經成功成名了,賈玲也無法將成功的喜悅傳達給母親,這是令賈玲感到最為痛苦的事,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人世間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我們更加應該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自己所愛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給予彼此盡可能多的關懷和照顧。
㈤ 紀錄片《生活萬歲》引起了你對生活的哪些思考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導演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有選擇性地截取了15個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的普通片段,他並沒有以字幕的形式去白紙黑字地寫出那些普通故事裡的普通辛酸,而是溫柔地把那些不美好,如常地記錄在他們普通的日常里。
鏡頭凝視、審視、注視的人物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他們都是普通人。這部電影沒有給出明確的地方,也沒有主動給任何人起名字。
他們是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人。無論是失戀的年輕舞者,路邊賣油墩還兒子債的老人,全心全意打撈自行車的外賣騎士,堅守黃土高原的年輕教師,躺在手術台上的病人,都不怨天尤人。
這是中國人三千年來的生活態度不知命不為君子,命也者,就是生活本身。
他們有痛苦,有歡樂,也有思考,爭辯有時,沉默有時,喝酒有時,吹牛有時。
詹姆斯·喬伊斯說思想是痛苦漲潮時的救生艇,他們都有自己的救生艇,生活在萬歲。
《生活萬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AilDWYWg2WdqZxZx-6XK-w
㈥ 痛苦和歡樂 ,不可分割是哪部電影的台詞
好熟悉啊,但是就是想不起來了
㈦ 為什麼說《發財日記》是歡樂與悲哀共存的一份日記呢
電影通過天意偷看父親宋小寶日記的方式進行敘述,一步步講述了父子倆從相識到矛盾決裂以及最終和解的過程。電影保留了東北喜劇的特點,笑點密集,同時也有著感人淚目的溫度,講述了一個東北好人的故事, 讓人隨著故事的起伏大笑之後,又陷入對過往時代的懷念,對身邊親人的感念中。
笑也是在悲傷過後。當看到小寶從泥土中站起來拍打身體的時候,那種幽默感又不知不覺的出來了。當看到小寶怕天意被同學欺負,從而打扮成殺馬特的造型,那種幽默感又不禁把我從悲傷中拉了出來,轉為開心。小寶和二哥找工作,二哥被人當成大老闆,港味十足的抽著煙擺著造型,最後倆人被坑在沙灘上被警察團團圍住。小寶為了賺錢,不顧生命危險鑽進泥坑,摘掉面具之後埋怨工友踩他氧氣管了……笑果十足的同時,彷彿能夠在他們身上看到父母那輩人的影子,這便是電影的這個電影的獨特之處。
㈧ 1995年拍攝的吳少爺和玉蓮是什麼電影
《硯 床》
江南水鄉偏僻的村莊,一座老式的宅院里,下肢癱瘓多年的孤寡老太太,獨守著祖上留下的一塊大硯台,打發著難耐的時光。天井中的這塊大石硯,光滑鋥亮,大得足以睡兩三個人。一個老古董師被這硯床吸引,經常來看望老太太,勸她賣了硯床,到大城市去治病。久而久之,老古董師成了老太太與外界唯一的聯系。老人不肯賣硯床,他就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來。他給老人帶來了輪椅,帶來外面的消息。他每次到來,都勾起老女人對往事的回憶,使她深深沉浸在年輕時兩個男人帶給她的歡樂與痛苦中……
㈨ 賈玲談真正的快樂和最大的痛苦,你認為自己最快樂和最痛苦的事分別是什麼
賈玲談真正的快樂和最大的痛苦2021後的春節期間,賈玲導演兼主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取得了票房35億多的矯人成績,直接把賈玲送上了熱搜。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賈玲和自己母親李煥英的故事,因此賈玲在電影中的演出可謂真情流露,打動了無數觀眾,收獲了很多好評。
分手之後,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一度處於痛苦當中,一直抱著一線希望,盼望著他和那個女孩分手後能夠回到我的身邊。
後來,他們真的分手了,而他,也沒有如我所願回到我身邊。而我,在時間的長河裡也日漸成熟,不再為感情的事情而困擾,生活恢復正常。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還是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一點更明智!
㈩ 求電影《高興》的影評
看完《高興》,已是霓虹初上的時分。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耳邊似乎還回響著那些抑揚頓挫的陝腔。影片場景紛迭而來:光怪陸離的都市、狹窄破舊的城中村、誇張的歌舞、悠長的信天游、飛快旋轉的車輪、放肆的哭泣、小小的卻抑制不住的竊喜……一一切換著從眼前閃過,故事的主人公分明就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在我們身邊張揚地笑狠狠地哭,仔細回味卻又什麼都抓不住。一時間竟有些茫茫然,分不清戲里戲外。
我想我應該是開心的。在109分鍾的時間里,我和所有觀眾一起大笑,一起隨劉高興遇見心愛的姑娘竊喜,一起為五富吃的油乎乎的嘴巴眥牙,一起為韓大寶那句「真想有片刻的安寧」而捧腹,一起為孟夷純坐在高興的車後裙裾翩飛嘴角輕揚的樣子而感動。
《高興》沒有辱沒賀歲片的名頭,它為我們講述了一部21世紀社會最底層的童話,讓我們相信只要心存善良和希望,不抱怨、不放棄,就能夢想成真。它讓人們暫時逃離了現實的種種不如意,躲在一個搞笑甚至荒誕的故事裡微笑或者大笑。從這一點上說,它不失為一部成功的商業片。
可是,還是會有一些似有若無的蒼涼。彷彿看完某個下午場,從形形色色的故事裡走出來,乍見明晃晃的陽光般恍如隔世。
並不是我矯情。想來,是賈平凹的《高興》給我留下的思考尚未消散,而阿甘又以完全顛覆的手法給它做了全新的闡釋,因此,帶得我情緒游移。
拋開影片本身,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現實中的「劉高興」。 他們帶著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堅定走進城市,他們為城市建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自己卻蝸居在最臟最亂的角落;他們吃最難吃的食物,做最累得活,還要忍受最多的鄙視甚至侮辱。可他們不明白的是,那些橫亘在他們中間無形無象而又無處不在的巨大鴻溝,始終將他們排斥在城市的邊緣。
從一個懷揣夢想的農民到想要成為人上人的辛酸,從脫離了農村又難以融入城市面臨的尷尬,有幾人當真理解他們的風塵僕僕。
還記得去年冬天,我上班經過大北郊一個工地。在零下幾度的冬夜,他們只有一塊木板,圍一塊塑料布,面前生一堆火,就是一個臨時卧室。坐在火堆前的人表情木然,我不知道要經歷怎樣的磨難和打擊,才能練就這樣的死心塌地。從溫暖的空調車里望出去,他們身邊的點點柴火彷彿來自另一個被遺忘的世界。
韓愈曾說:「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娛之詞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故此悲劇往往比喜劇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也因此,賈平凹的《高興》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嘆息。曾有朋友告訴我,不要看《高興》,否則我們這些不如意的小人物,會對生活更絕望。
好在,阿甘用他的鏡頭給了我們新的希望。大量的歌舞、陝腔說唱、流利的鏡頭切換、破舊院落中的絢麗色彩、渾濁的洛河水、還有夾雜在其間悠長的信天游,組合成一出瑰麗且荒誕的喜劇,讓我在多災多難的08年末,狠狠地過了一回阿Q的癮。
像劉高興一樣,即使只有一個大油桶,也要讓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保持干凈;被叫做破爛會生氣,就算不掙這筆錢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卻會拿所有的錢去幫助一個按摩女郎,只為求一個「不心慌」;遇見心愛的姑娘會膽怯、會害羞、會留著她的口紅印竊喜,卻不願意被她用報恩的心理對待;被排斥,被歧視,狠狠地飛到城市頭上出口惡氣,末了還是告訴自己要愛這個城市。
像五富一樣,對城市懷著既嚮往又膽怯的卑微。在某些方面一根筋走到底,愛財如命,為了拉出肚子里的一塊錢硬幣,喝下去大半桶油,全然不顧這些油的價格已經遠遠不止一塊錢。某些方面又極其軟弱,稍有不順就念叨著回鄉下躲回老婆的臂彎。最終在空曠的田地里肆無忌憚地哭泣以後,還是繼續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像孟夷純一樣,頂著按摩女郎的身份,卻不卑不亢。在韋達的豪華轎車里輕松應對,在劉高興的三輪車上淡然微笑。如這世間任何一個普通女子,會憧憬夢想並且努力,會心疼那個疼自己的傻瓜男人,會為對方的一粒蘋果而開懷,會跟他一起分享一包報紙里的自製鍋巴。
像杏胡的利索潑辣、像黃八的豪爽粗魯、像種豬的沉默隱忍。
……
當小孟在三輪車後垂著雙腳仰起臉微笑的時候,高興將車子蹬得飛快。破舊的車輪在奢華的車流里肆意旋轉,輕盈跳躍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我看得想要流淚。那些曾經的辛酸、那些過往的掙扎、那些點滴的幸福、那些小小的溫暖,瞬間幻化成冬日的暖陽,讓我們不再孤獨和害怕。
也許,在這座水泥森林裡,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小人物的樂觀。即便看見了樹葉背後的軟蟲,也要讓自己堅信,葉子來年一定會重生。歡樂與痛苦,不過是形式的差異,同樣是值得體味的人生風景。
最後,藝術畢竟是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影片安排死去的五富復活了,並坐上了高興號揚眉吐氣地俯瞰西安城,還將一腔濁物狠狠地吐給這個城市;所以結尾全城人民可以一起高唱歡樂頌,不分貴賤貧富;所以孟夷純被無罪釋放了;所以劉高興終於牽起孟夷純的手;所以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這是阿甘的仁慈,或者說,是賀歲片的需要吧。
最後的最後,電影散場,這座城市裡成千上萬的劉高興們會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