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困在時間里的父親》已確認在中國內地定檔,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父親在我們腦海里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我們想要買衣服,父親會帶我們去買衣服,父親從來不考慮衣服價格,我們要買玩具,帶上父親,選好玩具,父親付錢。家裡水龍頭壞了,父親修一下就好了,周末孩子想去吃肯德基,父親就帶孩子去了。在我們孩子眼裡,父親給我們太多驚喜,父親也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擔當和責任。
這部電影實在告訴我們,父親需要我們,就像小時候我們需要父親一樣。尤其是父親生病了,我們要幫助父親走出困境,讓父親相信身邊人,相信自己,讓父親重新找回記憶。讓父親找到那個快樂自己。
我有兩個月沒給父親打過電話,沒有給父親寄錢,心裡有些愧疚,希望父親永遠健康快樂。
❷ 有一部中國電影好像叫爸爸,或者父親,老爸。求告知名字,重賞。
是 父子TCK
❸ 有沒有關於父親的感人的中國影片,注意是中國的哦!!
1、《和你在一起》
影片最後的選擇被贊為「智慧的選擇」這部「人心是一樣」的中國電影在美國各地舉行的首映活動中屢試不爽地受到同樣熱烈的歡迎。動人的故事,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們,使很多人熱淚盈眶,不能自已,感受到熱烈的情感沖擊。放映結束時全場起立,掌聲如潮的風暴對他們來說已是屢見不鮮。短短幾個月內,「和你在一起」已經囊括了紐約、芝加哥、華盛頓、佛羅里達、舊金山五個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嘉賞」獎,觀眾稱贊劇中人物劉小春在影片結束時做出了「智慧的選擇」,「完美的音樂,完美的故事」,「看到了同想像中完全不同的中國」。
時代周刊形容該片「壯麗」美國主流媒體也稱《和你在一起》在美國的上映予以關注,「時代」周刊的「壯麗」二字形容影片,「紐約時報」的影評稱「影片營造了史詩的感覺」,「不止一次的使人落淚」,NBC電視影評人則用「自『偷自行車的人』以來最好的有關父子天倫的電影」對影片的肯定,也有影評認為影片「…煽情,雖不是我杯中之茶,但音樂之美無可挑剔。」
2、《父子》
《父子》這部戲,父子由關愛到對立,生活在父親影子下的兒子和掙扎在兒子目光下的父親一起,用整個身心在「父子宿命」上刻下了濃厚的一筆。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一個久違了的澄靜無比的世界,在這場沒有戰爭、沒有政治,有的只是一個愛卻不知道該怎麼用力去愛的父親、一個恨卻包含善良與溫情的稚子。
3、《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本身很簡單,但我感覺似乎發現了內心一種城市裡久遠的東西,或者說是我們現代人心地一份久遠的東西,也許正因如此,經歷了經濟泡沫的日本人才能體會的更強烈吧:那就是人的本性關懷和關愛。 最讓我感動的畫面就是父親被兒子背著過河時,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淚,那是一種偉大的父愛,也是對兒子長大成人懂事的感懷。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的描寫,就象父親堅持給孤寡老人長年讀信送錢等等,試問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面對著自己的親人,面對著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對著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是怎麼做的呢。
4、《向日葵》
每個兒子,尤其是每個中國兒子,對這樣的父子關系恐怕都體驗至深,所經歷的對抗與原諒,甚至更激烈、更動情,所以我想《向日葵》這部自傳性很強的電影肯定能打動很多想表達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的人。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便回憶起了從小到大跟父親之間很多類似的矛盾沖突,關於一次考試、一本小說、一場惡作劇,直至後來的理想、愛情和生活,到現在也沒停止過,甚至更尖銳。現在,父親已經老了,我不在他身邊,我們誰也看不見,但我知道他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我,我也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慮重重地想念著他,他變了,變得虛弱渺小、無話可說,他沒變,仍然充滿個性、偉大堅強,我不想讓他再為我擔憂掛念,不想讓這擔憂掛念繼續拴住他也拴住我,卻又在這矛盾重重的想念的同時,那麼清楚地知道,我永遠是長不大走不穩的孩子,他永遠是牽著我走下去的父親。
父親始終都在你我心裡,可這樣的電影在內地卻還沒有出現過,直至《向日葵》,所以我被它打動了,這「打動」讓我寧肯忽略掉它在表演和技法上的略顯老套與呆板,以及片名的概念模糊,更願去欣賞它的單純與真摯——誰讓那麼多獲得了難能可貴的拍攝機會的人,卻都遠離了這最重要的純與真呢?
5、《洗澡》
老劉與大明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從澡堂開始又從澡堂結束。影片中大明因為痛恨澡堂而離家出走,去深圳謀求發展,他一直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直到收到二明寄去的明信片才重新回到家。他看到澡堂還是那個熱熱鬧鬧的澡堂,父親還是那個含辛茹苦的父親。改變的只有他自己而已。他不再泡澡了,而已經習慣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大明在家停留數日後,准備離去,不料遇到的一系列變故,使他毅然回到了那曾令他深惡痛絕的澡堂里,代替父親撐起了大局。他一方面要照顧生病的父親和智障的弟弟,另一方面還要料理澡堂。大明第一次體會到父親的不易,也第一次真正去感受這個澡堂。一天晚上,父子三人在洗澡時,大明提出要為父親搓搓背,這時電話響了……他回來時,父親已經永遠的離去了。這是老天對他以前的懲罰,但父親不會怪他,他看到他的兒子為他所做的一切已經滿足了。在父親去世後,大明第一次走進水池,泡在水裡。他已經明白了一切:父親、洗澡堂,但一切都太晚了。
影片中有一場戲,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個雨夜,大明和老劉一起為屋頂上漏雨的窗戶釘防雨布的那場戲。父子倆人誰也沒有說話,但配合的十分默契……,清晨雨過天晴,父子倆坐在屋頂上,看來是忙了一夜。大明說:「這兒一點都沒變。」老劉嘆了一口氣,說:「老多了,一下雨沒幾家不漏的。」房子舊了、破了如人老了一樣。房子尚且有人維修,人老了誰來撫養呢?通過這場戲,分隔了多年的父子又走到了一起,也寓意著大明開始接管這個家了。
❹ 爆紅的《摔跤吧,爸爸》,有哪些是中國電影
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爆紅,盡管印度市場已經驗證了它的票房實力,但卻在中國市場來了個大奇襲。截止發稿時間,5天累計票房1.33億,單日票房2473萬,無論票房亦或口碑,都會給中國電影帶來一些啟示。
爆紅的印度電影:曲折中或刷新記錄
由於這部影片是華誼引進的,而去年馮小剛就院線排片和王思聰撕過,因此這次情況大抵類似,萬達院線只給了3%的排片率,遠低於其他院線13%的排片率。盡管不受萬達待見,但是《摔跤吧!爸爸》憑借超好的口碑上座率一直排在首位,相比同一天上映的《銀河護衛隊2》,上座率是是後者2倍多。同樣的數據在5月5日首映當天,《銀河護衛隊2》,排片佔比約13%,票房1600萬,上座率21.4%,只比《銀河護衛隊2》的19.5%,高出一點。
爆紅的《摔跤吧!爸爸》,有哪些是中國電影應該學習的?
一般電影上映後,豆瓣評分都會出現下降的情況,但是《摔跤吧!爸爸》上映後,評分不降反升,從8.7飆升到9.3。
在豆瓣評分排行榜上,9.3分排在第8位,排在它前面9.4分的分別是1994年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的《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和1993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依照目前的形勢,《摔跤吧!爸爸》超過《我的個神啊》,刷新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票房記錄已不在話下。就像影片中的故事,很激勵人,但是絲毫不覺得被灌輸雞湯,它本身就足夠好,配得上好的票房和口碑。
中國國產電影:還在沉睡中
與之相比的是中國電影,正處在十分尷尬的位置,從票房來看,,截止到目前,2017年票房最高的的是《速度與激情8》,總票房263219萬元,但製片方是美國,票房前十名,製片方為中國的佔2個名次,分別是排名第7的《乘風破浪》,總票房104914萬元和排名第8的《大鬧天竺》,總票房75853萬元。
2016年全年,票房排列前10,製片方為中國的共有5席,其中包括3部電影是和香港合作製片,但不包括2部和美國合作製片。如果只算中國大陸,票房排列前十的中國電影只有2部,2015年這個數字是6部。
從豆瓣評分來看,《摔跤吧!爸爸》取得9.3分高分,2017年無出其右,已是高不可攀。2016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是《驢得水》,評分8.3分,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是《血戰鋼鋸嶺》,評分8.7分。
由此看來,《摔跤吧!爸爸》是中國電影難以企及的一個高度,豆瓣評分里歷史上能超過9.3分的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評分跟他相鄰排位卻相差甚遠的1995年劉鎮偉導演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評分9.2分。
相比與《摔跤吧!爸爸》這樣來自生活,從平凡中打動觀眾的電影,中國的國產電影似乎仍在沉睡中。投資方希望投資很快能獲得收益,導演、製作人則大多隻考慮最近什麼類型火?哪些「小鮮肉」能帶動票房?
學習好萊塢:工業化生產
中國電影底子薄,基礎差,因為改革開放幾十年,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也就是最底層的需求,其次才是精神需求,現在我們製作的主力還是第五、第六代導演,第一批、第二批接受專業教育的導演,和發展了100多年電影基礎成熟的有電影工業化體系的好萊塢相比,判若雲泥。
目前來看,中國電影行業的規則、秩序、邏輯都沒成型,從上游到下游都這樣,從內容端到市場端都沒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的邏輯和秩序,還都處在試錯的階段,仍存在爛片橫行、撈錢成風的情況。
所以,近年來中國電影向好萊塢看齊,去年上映的《長城》無疑是近年來中國向好萊塢學習的一個案例,而《長城》也成為張藝謀想要在電影工業體系中生產的一個標准化產品。但《長城》從電影藝術或是商業層面來說,都不算成功。
而學習好萊塢的工業模式則是裡面的重中之重,學習如何流水化、標准化生產一部影片?學習好萊塢創作的模式,這樣能夠更快地創作故事,但產生更好的電影靠流水線依然不夠,或許《摔跤吧!爸爸》爸爸就是,沒有炫酷的特效,也沒有藍幕摳圖,甚至沒有很華麗的道具,主角詮釋不同年齡狀態,完全靠主演自身增肥或減肥來完成。
超越好萊塢:普世價值觀的作品
無論是正在熱映的電影《摔跤吧!爸爸》,還是前不久的票房黑馬《一條狗的使命》,這些低成本,小故事的電影在上映後,不僅收獲國內觀眾的爆棚口碑,也為國產電影上了一課,我們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拍出這樣一部激勵人心的體育電影?
中國電影市場對大IP、大明星、大製作的力量深信不疑,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好故事,才是直指人心的文化內核;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才是一部好電影。當我們越來越注重大IP、大製作,拼盡全力追趕世界一流的視覺效果,在故事上費盡全力玩「燒腦」、玩懸疑時,像《摔跤吧!爸爸》這樣故事朴實,卻激勵人心的電影則反而越來越少。
畢竟,打動人心,應該是任何一部好電影的初衷。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作品,才能沖出地緣界限,抵達全球觀眾的內心。
隨著我們的資本「出海」和人才的成長,中國電影的2.0時代或許不日就會到來,那是好萊塢的生產模式,就像工業革命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靠流水線生產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才能盈利,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工業製品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定製化,每個人都可以定一個不一樣的工業品,同樣依賴流水生產,成本能夠接近大規模製造,而銷量卻能更上一層樓。
那一天的到來,或許就是中國電影3.0時代的到來,每一部電影都是不一樣的,流水生產已經刻在我們腦海里。但我們不以大規模製造降低成本來獲得市場認可,而是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故事。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❺ 一部關於父親的電影,裡面是移民加拿大的,是中國的
父子TCK (2012)
導演: 胡紀華
主演: 薛奇 / 楊晨 / 郭芷岑 / 邊紅麗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加拿大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2-11-22
又名: The Third Culture Kids
參考資料: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399026/
❻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中「我爸爸和我以前的爸爸都死了」是什麼意思
爸爸是指養父,以前的爸爸是指生父
繼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國慶三部曲之《我和我的父輩》接棒定檔2021年國慶。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導演,「中國電影追夢人」再次集結,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坐標, 通過「家與國」的視角描寫幾代父輩的奮斗經歷,講述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和精神傳承,再現中國人努力拚搏的時代記憶。
《我和我的父輩》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_WW0uo_leMmZr7iNymPfDA
❼ 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王朔導演,馮小剛、徐帆等主演,於2000年8月11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喪妻的男人馬林生與他一手拉扯大的兒子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這個在機關里混日子的小職員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但最終父子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❽ 《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叫好又叫座
昨天去看了《爸爸去哪兒》在電影票這么緊張的情況下可以求得一票,真實幸運。到了電影院,沒過多久,就發現我買票的那一場已經標識「滿場」,票已經售罄。以前從來沒有在電影院看到過「滿場」兩個字。真是奇跡。
剛進電影院的電梯就看到老老小小的蜂擁而至,一看就知道是看哪個電影的。真是盛況空前啊,估計這部電影是涵蓋年齡層最廣的一部電影了,之前以為只有我們這樣的准媽媽是特桿粉絲,沒想到小朋友們也喜歡看,爺爺奶奶也喜歡看,少男少女也喜歡看,看來好東西的標準是一樣的。
電影一開始,就笑爆全場,我是笑中帶淚。可能是孕婦的原因吧,期待寶寶的降生,看到這五個萌發天真無邪的出場,真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抹了半天的眼淚,終於在張亮的蠢跑之後剎住了閘,開始只笑不哭了。滿場都是咯咯的笑聲,所以一定是叫座得好「電影」。
今天看網上,開始很多人吐槽,基本吐槽的都是一些資深的電影人或觀影人。他們以中國電影未來為核心,痛罵《爸爸去哪兒》的高票房可能會毀了中國電影之類的,也對我們這些花錢去電影院看《爸爸去哪兒》觀眾表示出了極大的不解,怎麼那麼腦殘?
我是粉絲,可是我們不腦殘,你怎們知道我們花了這張電影票獲得了多少快樂呢?誰說花了5年6年拍出來的電影就一定是好電影呢?真的天真的認為一部《爸爸去哪兒》就可以改變中國電影的格局嗎?是不是你太幼稚了,太杞人憂天了。我只想問問你們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電視嗎?
說實話,在《爸爸去哪兒》電視節目開播之前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開過電視機了。雖然現在的節目多,電視台也多,但是電視里大多充斥著抄襲、低俗、還有就是虛情假意的煽情。真以為我們觀眾是傻子啊,我們就選擇不看。可是《爸爸去哪兒》為什麼熱播,戳中了觀眾的幾個點,這些是我們期盼多年,但不會表達又無法言語的東西。
❾ 一個很感人的關於爸爸的電影(中國)到底是哪個電影
喜劇片 - 了不起的爸爸
片 名:了不起的爸爸
導 演:邱禮濤
監 制:未知
領銜主演:梁家輝 蔡卓妍 曾志偉
類 型: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