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鑒賞心得體會

電影音樂鑒賞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2-08-11 19:05:00

『壹』 求一篇悲慘世界音樂劇鑒賞心得,2000-3000字

音樂劇《悲慘世界》賞析

法國人克勞德勛伯格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自從1985年上映之後就常演不衰,並且這部音樂劇與他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以及英國人安德魯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我並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賞過,但從《悲慘世界》和《貓》來看,《貓》雜糅了多種音樂元素:爵士、布魯斯、金屬等等;而《悲慘世界》的多數配樂都是以古典音樂作為基礎的,而我自己是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因此更喜歡《悲慘世界》。可惜的是,《悲慘世界》已經轉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無法現場親身體驗這部經典名劇實在是非常遺憾。除了在課堂上欣賞過該劇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課余時間又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欣賞這部音樂劇都會給我深深地震撼。雖然沒有看過雨果的原著,但這部音樂劇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我的沖擊,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東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音樂片段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個觸動我的音樂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廠里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麗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當她們看到芳汀因對老闆的輕薄不從,而且得知芳汀有一個寄人籬下的私生女時,便以此為借口慫恿廠主將其開除。這首曲子的節奏很快,演員們的詞也都很多,但同樣的曲調、同樣的節奏在兩類人的演繹下表現出了不同的感覺。一類人就是那幾個帶頭的女工,她們一人一句,歌詞就象連珠炮似的從她們嘴裡蹦出來,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語中透露出來的輕蔑、鄙夷,讓人不禁對她們產生厭惡之情。而她們幾個人與跟風起鬨的女工們的一唱一和——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相間的安排,則把女工們急於趕走芳汀之心暴露無遺。另一類人就是孤獨的芳汀。雖然還是一樣的曲調,一樣的節奏,但演員那略帶哭泣的唱腔、委屈無奈的表情則表現出了芳汀孤獨無依的窘境。芳汀一個人還辯駁不上幾句,就被女工們更多更大聲的無理指責給壓了下去。同樣的快節奏,放在芳汀身上,與其說是表現其有力地反駁,倒不如說是表現其在眾女工以多欺少的情況下艱難無奈地抓緊僅有的一點喘息之機進行反駁。隨著工廠主的一句「On your way!(馬上滾吧)」,芳汀無奈地被趕出了工廠,她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第二個打動我的音樂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已5年的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這對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可憐的珂賽特幻想著自己能到雲端的城堡里,因為那裡沒有人大吼大叫,也沒有人再要她做苦工。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在一段「重」音樂之後,整個現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賽特的神情:紅腫外凸的眼睛、沾滿塵灰的臉頰與鼻子,讓人頓生憐愛之情。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雲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裡愉快地生活。突然間,這優美的旋律被老闆娘霸道地唱腔打斷了,珂賽特又回到了悲慘的現實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賽特剛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魯地罵了回去,更顯出這段歌曲的悲涼的一面。

這部音樂劇中還有許多「亮點」片斷。比如描述流浪兒加夫洛許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後,眾人在恩佐拉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爭取民眾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振奮人心的音樂,在這里和最後尾聲17個國家讓阿冉同唱這首歌時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館老闆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頗有喜劇感的節奏不禁讓人隨著節奏搖擺起來;比如珂賽特、馬呂斯、愛波寧互訴衷腸的《In My Life》,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動;比如愛波寧獨訴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愛波寧為革命犧牲時在馬呂斯懷里與馬呂斯對唱的催人淚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這些歌麴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令人愛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這些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巨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勛伯格在巴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台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勛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台,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葯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貳』 音樂鑒賞論文。 根據一首歌,寫下自己的感受。

一直都覺得音樂這東西很深奧、很有內涵、很專業,像我這樣的人是沒辦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歡音樂,不過只是喜歡聽聽唱唱流行歌曲和搖滾歌曲,對於那種專業的音樂,還有肖邦、貝多芬什麼的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感嘆,我一直覺得自己聽不懂所謂的音樂,也許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識,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這種想法,而且也從來沒有去試過聽那種音樂的感受。 這里簡單提一下我對音樂的看法,可能我的理解比較膚淺。對於音樂所表現的世界,可以有詩意,畫境,和內心的獨白。例如肖邦的《肖邦生F大調夜曲》和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伏爾塔瓦湖》就分別表現了這一點。我最喜歡的還是能夠表現對苦難人生的抗爭,奏響時代的強音的貝多芬的《命運》了。因為他很振奮人心,聽過之後感到激情澎湃,人生苦短,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打倒。 至於音樂還能表現什麼,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音樂可以表達一切。音樂是獨特的,任何語言或畫面都不能將它完整的描述。音樂是直接的,多數時候欣賞經典的音樂只需放開心靈去直接感受,而不需要思考什麼。音樂是抽象的,但我們欣賞的時候不必刻意追究它的什麼細節,只需本能的去感受。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進音樂的門問自己就行了。有的時候自己真的體會到了,並不帶有喜愛音樂以外的想法,問心無愧。也許就是音樂想要表達的世界,即使和作曲者的想法不一樣。自己真的熱愛那才是最關鍵的。我覺得跟著大流走,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認為是什麼這種想法並不可取。雖然大流很多都是對的,但熱愛音樂並不需要大流的認同,因為音樂是人的傑作,也屬於較為抽象的藝術,在理解和看法上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音樂沒有這一特點那也就沒有這樣的魅力了。 熟悉貝多芬還是他的那句話。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它毀滅我!」我對這句話比他的《命運》要熟悉。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命運》這部作品創作於1805——1808年,與他完成《第三(英雄)交響曲》的時間相隔4年。在這4年中,他不但在創作活動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創作思想也逐漸成熟。當時正是貝多芬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時期。於是,他與命運英勇搏鬥,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寫出氣魄恢弘,極為感人的《命運交響曲》。 在整個《命運交響曲》作品中,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作品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清晰的內在聯系。第一章節,開頭就是那激昂的音樂澎湃而出,讓人心靈為之一顫,就像那滾滾的歷史巨輪的滾動,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嚨一般!就像那十二級的風暴襲來!就算我是聽過幾次的,但是每一聽到,還是禁不住為之震動! 那「當當當當」的敲門聲彷彿敲在我的心門。我的眼前好象出現了一個猙獰的死神,在肆無忌憚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緩緩地掐住了我的喉嚨,我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點也沒有反抗的能力。總體上,第一章節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著,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溫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 而第二樂章,音樂有舒緩的地方。讓人在振顫中舒緩下來。在那激昂的音樂中緩了一口氣。彷彿是生命已到最後,人的氣息只有那麼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鳴叫。我似乎放棄了與死神的對抗,無奈的接受了事實。人,最終還是對抗不了命運的安排。我甘心放棄掙扎,對命運的捉弄無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發了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卻是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轉調的非常頻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到了第三,四樂章,生命的頑強體現出來。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奮人心的象徵著人民群眾在黑暗勢力下的斗爭信心和樂觀情緒。我不能向命運低頭!我不能屈服於命運!我要戰斗,戰勝命運!我要戰斗,我不是命運的奴隸!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與你抗爭。到了這里命運已被我戰勝了!這時候命運的威嚇聲,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於是,輝煌、明亮的音樂再次響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的歡樂。這場與命運的決戰,終於以光明的徹底勝利而告終!音樂的末梢,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好象自己真的剛參加完這場斗爭一樣。 這首交響曲讓我體會到,面對困難,應該決不屈服,勇敢的挑戰不幸的命運,最終戰勝命運,取得成功! 我對貝多芬有看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20多年前,我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剛剛開始跟著幾個學聲樂的女同學後面恩恩嘰嘰附榮風雅時,就對貝多芬的什麼命運什麼英雄交響曲頗有看法;雖然我還不知道五線譜是什麼東西,只是感覺象河裡的蝌蚪,但我仍然保留對他的看法。 多少年過去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某些傳媒社會道德的不斷淪落,我那顆對名人特別是對重量級名人有看法的心臟又開始激烈跳動起來。我很後悔早出生了十幾年,要是俺也搞成個零零後出生的,就現在這個娛樂和道德環境,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如魷魚得鹹水,那還不活蹦亂跳死。 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現在誰出名,後面總會有幾個跟在名人屁股後面挑食吃的賢人。無論這個名人是唱歌的還是跳舞的,是演小品的還是拿大頂的,只要此名人正當紅,就啃腚有人冒充不同政見者站出來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什麼此名人在作品裡降低政治標准啦,什麼那個名人收徒弟有封建思想啦,什麼這個導演牙不整齊,那個小品演員普通話沒有達到國家一級水平等等。我真的不明白,只要這個導演拍的電影大眾喜歡,為什麼一定要求內容必須加入文革那樣口號才算是符合政治需要呢?難道符合群眾的東西不是第一政治需要嗎?說到底那些向名人下手的人本身不一定不愛看某導演的電影,或許在誘騙文學女青年時,還喜歡拿某導演的電影說事呢。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古都是這個道理。要說世界的文明史也有幾千年了,物質生活和科學技術也都達到一定高峰;可為什麼有些東西不能隨著文明的發展而變的更加文明呢,看來還是他母親的金錢鬧的!評價普通人不能引起轟動,罵普通人也存在現實的風險;遇到個不溫柔的,不一定誰能罵過誰,即使警察不逮你,你要罵人家,看不把你的嘴撕歪。但是罵名人沒有什麼風險,即使有風險也是和收益成正比的。你不去罵名人,別人不知道你是誰;你這么貌似正義的在名人屁股後面一脫褲子,大家在關注名人同時,順便一轉臉----嘿嘿,這還有個好玩的東西呢,這不你也就跟著出名了。接著就會有生產潔而陰的廠家找你做廣告,估計治痔瘡的也要請你當代言。等廣告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廁所牆上傳播的到處都是的時,你也就比名人都名人了,無論是你走到天涯還是水底,只要下雨天的夜晚不戴墨鏡,一定有群眾把你認出來,當你瀟灑的把自己那幾個字龍飛罷後,一定有粉絲激動的說:有志之士就是不一樣啊!
說清楚,是轉載!

『叄』 弦樂四重奏(電影 泰坦尼克號 情景音樂)的鑒賞心得

影片的音樂非常柔美自然,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寧靜貼心。其實泰坦尼克號中最出名也最動聽的就是那首席琳迪翁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恆),這首歌的知名度並不亞於泰坦尼克號的知名度!很多中國人就是憑借這首歌來認識西方音樂的!觀眾觀看影片時,隨著劇情的發展而體會著影片中的一切,其中的弦樂四重奏再配上情節的跌宕起伏,這就是吸引觀眾,使觀眾不疲於坐在電影院里觀看的原因!
想像一下,當Jack和Rose在舞池裡翩翩起舞時,背景音樂的溫馨和浪漫令人感動;當他們在船頭上感受風的吹拂時,背景音樂的舒緩開闊,令人浮想聯翩!當他們互相親吻擁抱時,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柔情似水,甜蜜溫情,這一切單靠導演的悉心描繪是不夠的,而配合了恰當的背景音樂才能做到這一切,所以我認為影片中的情景音樂另這個有著太多好萊塢色彩的大片給人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一步好電影是需要音樂的裝扮的!

『肆』 外國電影音樂欣賞心得

推薦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贖》,看完了隨便寫一點,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實在不想自己寫,那就參考下面這篇吧,萬能的老師啊,老衲有罪!

未看這部片子之前,聽朋友說,這片子是《越獄》的電影版。
剛看完,感觸頗深。我想,如果說《越獄》是對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贖》更多的便是對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認為的這部片子與《越獄》的關系,只是因為兩者都是以越獄為主題罷。只是,作為兩個多小時時長的電影,註定它給人咀嚼的蘊味要深刻得多.
《越獄》是上學期看的連續劇,印象中,那時候對社會這個無形的監獄感觸很大。有形的監獄與無形的監獄,到底哪個才能讓人找到安全的歸宿?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片子里,彷彿已找到了答案。
當在監獄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獲假釋時,面對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歡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變化得直快,或許,監獄才能給人一種安全?對於監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日子久了,你開始依賴它們。」博斯最終選擇了解脫,當看到他上吊時畫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給生的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思考與無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覺了」——這是他離別前最後一句的感恩。或許,就像瑞德說的——「他應該死在這里(監獄)」。
影史上真正的無冕之王!如果一個人一生只看一部電影的話,那就應該看《肖申克的救贖》。
人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其實,電影更能改變人的命運,特別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贖》公認是史上最能改變一個人的電影,沒有誰能否認這一點。
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許多無奈和困難,甚至是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無法自控的現實,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讓芸芸眾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一些真切的舉動,給我們力量和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又名《刺激1995》,雖然它在奧斯卡敗給了當時另外一部偉大的影片《阿甘正傳》,但我依然認為它是最有現實意義的電影,最能告訴我們如何活的快樂生活的勇氣。它告訴我們,面臨災難,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堅強才是最大的救贖。
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是殺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兇手,盡管這些是強加在他身上的冤獄,但他卻無力改變這一切。他也從此開始了他漫漫的監獄生涯。故事一開始就將他定位在一個被飛來橫禍強加於身的人,在監獄裡面,安迪要面對變態的性騷擾,更要面對監獄長和獄警的殘暴,他始終保持著低調,他彷彿很無力的承擔著這一切。漸漸的他利用他銀行家的特長幫監獄其他人做帳,以至於最後幫監獄長以及其他監獄的管理人員做帳,逃稅,只道他最後成功越獄,獲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節彷彿有些老套,但卻表現如此有張力,情節安排緊湊,以至於倒最後當他成功越獄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他每天用一個小鋤頭挖一點土,然後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裡面,散步放風的時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會被發現。安迪要忍受怎樣的煎熬,他也知道這樣做太慢,他縝密的思維和強大的意志讓我為他嘆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會不會因為太過於心切而導致失敗呢?
除了這些,在獲取圖書館經費問題上,讓我看到了安迪的執著和樂觀。他為了監獄的圖書館,一次次的給州長寫信,他不知道寫了多少封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這份執著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電影對於生活習慣和人的惰性給予了深刻的批判,當老人離開監獄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會做,最後他終於上吊自殺了。是的,是社會造成了他的悲劇,但是他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電影一次次的用一個普通人的執著和堅強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希望,只要堅強,我們就會得到很多,盡管我們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對災難,面對不公,堅強是最好的註解,勇氣是最好的救贖。安迪最後把監獄長的錢騙光,監獄長的賬本也被送到了檢察官手裡,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審判。
生活存在於細節中,當最後安迪准備好一切的時候,我當時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帶上監獄長的皮鞋,最後只倒他出現在銀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裝革履才能讓他如此輕松的提走如此大額的現金而不被懷疑,安迪永遠是安迪,冷靜,執著,信心,樂觀,只有他才能戰勝生活,獲得新生,我們何嘗又不是呢?
每次當我沮喪無奈的時候,我都會看這部電影,每次看我總能從那裡獲取勇氣,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面對安迪承受的那麼多災難,我沒有理由放棄勇氣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贖,就有希望。這部電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節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內心世界,也告訴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才是最大的救贖。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安迪,引用尼採的那句話說:那些不能將我置於死地的東西,只會讓我變得更加有力量!

『伍』 如何感受電影音樂的魅力

可以多聽一些,或者是看一些電影音樂,在聽的過程中可以聯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帶入其中,就會感受到他所有表達出的那種情感,同時就能夠給他們魅力所吸引。到

『陸』 求 電影《音樂之聲》的鑒賞文章 要2000字左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音樂之無窮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
用了三小時把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溫柔善良的女主人翁瑪麗亞、剛毅勇敢的上校特里普先生和那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之外,就是貫穿於整部電影的天籟之聲了。
一、心中有愛,所以心中有音樂
正如瑪麗亞在電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為音樂充滿生氣,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滿了音樂,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鳥兒翅膀,由湖邊飛上樹,我心嘆息像鍾聲飄揚,微笑像是小溪流過,夜晚歌唱像雲雀祈禱,當我奔向山裡心情悲傷,我聽到昔日歌聲,我心就會歌唱,因為音樂的響起,我要再度歌唱……」純真善良的瑪麗亞用歌聲打開了故事的序幕,從她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瑪麗亞的博愛,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瑪麗亞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那群孩子的愛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牧羊人不孤獨
在瑪麗亞教和幾個孩子一起演木偶戲的時候,他們一起唱了一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也因此成了世界各地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牧羊人為何而孤獨?牧羊人其實並不孤獨,因為有王子在聽他唱歌,有客人在聽他唱歌,有小姑和他一起唱歌……我想,那個牧羊人應該就是瑪麗亞的化身吧。
三、Do re mi 的魅力
瑪麗亞和七個孩子的感情正是在Do-re-mi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瑪麗亞用她甜美的歌聲感化了一群調皮性格粗魯怪異的孩子,使他們逐漸接受了瑪麗亞。歡樂大方的Do-re-mi正好給瑪麗亞和孩子們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瑪麗亞和孩子們
四、深情的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醒來看見它。一朵朵,小白花,潔白而無暇。開不敗的小白花,點綴祖國大地幸福無涯」這首繞梁不絕、盪氣回腸的愛情之歌,既道出了特里普船長對故國的眷戀,又可從中讀出一點特里普對愛情的渴望……
是音樂,讓瑪麗亞變得善良博愛,並收獲了一份真摯的愛情;是音樂,讓嚴肅冷酷的特里普上校成了一位慈祥的父親,挽回了一個零亂的家;是音樂,讓一群個性怪異的孩子變得天真可愛,並使他們懂得了人間的真愛;是音樂,造就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音樂,拯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是音樂,道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但在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不但充分享受到了人間的天籟之音,更是從中感受到了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摯愛之情,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熱愛自然、祖國之情都在這些音樂裡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柒』 通過本學期音樂鑒賞(高一人教版)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談談你的感受

學習音樂欣賞的收獲
--震撼,從音樂天才莫扎特的一生開始

為期十六周的音樂賞析課已經結束了,雖然每周只有一次的課,但是豐富多樣的音樂欣賞和樂理知識讓我能夠在繁重的課業生活中得到一絲慰藉。老師每周的課是按中國與外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或者代表作品來給我們介紹和欣賞,其中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人物和他們的作品,比如中國古代的《高山流水》,很欣賞俞伯牙與鍾子期那份知音之情;世界三大男高音盧恰諾·帕瓦羅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一起同台合唱的《我的太陽》,我認為是經典中的經典,完美的詮釋了音樂的魅力;還有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以前也聽過,知道很經典,但是並沒有感受過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演奏會時,作為壓軸曲目最後演奏時,台下觀眾一起跟隨著指揮時起時落的有節奏的鼓掌,我覺得特別好,它帶給我的是一種歡快的音樂氛圍,一種持久的感動與來年的希望並存的美好感。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節課是介紹音樂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在我的印象里,莫扎特是一位很有才的音樂宮廷演奏家,皇室的御用演奏家應該是那種很紳士,做事中規中矩的人。但是,看了幾十分鍾的《莫扎特傳》,讓我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想法。原來,讓我最難忘的也許是他那極富有穿透力的「笑」了。他笑的那樣「狂放不羈」,那樣「肆無忌憚」,那樣「隨心所欲」,當然不單單是他自己一種「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豁達的笑,也有為了避免尷尬的無奈的笑。但是不管是怎樣的緣由,他的笑都展現出一個「樂觀、熱情」的莫扎特形象,一個並不是神童,而是一個普通人的莫扎特。以前對他不了解,認為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但其實並不是。他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易受感動,具有女性般的柔情,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雖然老師課上並沒有完全放完這部電影,但是我回家把它看完了。記得電影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一個負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熱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渾身糊滿血污塵垢,也不會變得渺小和卑鄙,泯滅心中的神性;他即使無數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靈魂的聖殿里的神火依然不會熄滅,他依然不會喪失創造力...那些由內在的規律和秩序諧調起來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些真誠的,閃耀著靈魂光彩的臉龐,那些純潔可愛的樹木花草,那些祈求憐憫的或獲得了恩惠的手,還有那一切勇敢的和溫柔的,高傲的和神聖的姿態...在這顆藝術家和誘惑者的心中又十分光明燦爛的東西,而且充滿著神的恩惠」,這些對於對生活總是抱著希望,對音樂總是充滿熱情的莫扎特來說,真的是很好的評注。
電影中,當皇室對莫扎特作品做沒品位的挑剔時,他只有先「一笑而過」,再進行自己的暢談,當面對家庭紛爭的時候,笑,還是先笑„„就這樣一個為人

『捌』 1.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配樂,談談個人感受 2.介紹一部中國作品和你對音樂的理解 (200字以上)速求

我最喜歡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樂,來自蔡琴的《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迷戀蔡琴的應該知道,這是她早期專輯的一首歌。熟悉楊德昌電影的也會有清晰或模糊的記憶: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聲槍響後,李立中頭倚澡池,鮮血流淌。此時,蔡琴那撫平心靈般的女中音由遠及近,慢慢襲來,無言以對。

很多人剛剛還沉浸在李立中的瘋狂復仇中,突然的槍聲驚醒了殘酷的夢魘,粉碎了我們期盼或者想當然的電影結局

悲哀的弱者最後還是一無所有,他只能以無奈的方式了卻自己,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而私下總覺得「明知道我的夢到了盡頭,你不再屬於我所有」,這般情意綿綿的歌聲不會出現在楊德昌電影中,況且還是在結尾壓場。

那一年,楊德昌和蔡琴剛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之後的第三部長片。又有誰能料想到十年後,楊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種種,卻覆水難收。

幕後製作

這是一個黑色而又發人深省的影片,故事講到最後,突然出現了一個轉折,到了最終我們才忽然發現,原來眼前發生的這一切都只是郁芬得獎小說里的情節而已,並不是真實的事件。可以看得出,自《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以來,楊德昌對城市生活的懷疑與思考沒有變。

而他對現實主義的黑色顛覆也依舊沒有變,但他的電影卻變得逐漸犀利而悲觀了起來,原本的那般疏離、冰冷的人際關系發展到《恐怖分子》時,則成為更教人恐懼悲觀的軟弱道德行為,大都會五光十色的物質環境,只會更加劇這些個人的絕望與無助。

可以說,自此開始,楊德昌的電影才得以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符號,成為一種極度富有現代主義批判色彩的城市聲音。在新電影運動開始以來,他的作品所為其帶來的沖擊力是驚人的,也是富有奠基意義的,如果沒有他的存在,相信我們今天所敘述的一切關於台灣電影的記憶都將淪為一具無骨之軀。

『玖』 誰能給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賞析的文章!急急急!!!!

首先我覺得《羅馬假日》是一部經典的愛情文藝電影.

在影片的後部在例行公事般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聲音遠遠地從人群後傳了過來:「我想請問公主殿下,對於其他友邦國家之間未來關系的展望?」一直心潮起伏不能平靜的安雅公主,眼光輕輕掠過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她的、而她昨晚才剛剛愛上的、但早已命中註定今生無緣的男人,一語雙關地緩緩說道:「我對外交展望相當有信心,就如同……我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一樣。」說完,她的眼神又輕輕回落到喬.白萊德那魁偉、她昨晚曾深情依靠的身上,不再多說一句話,而那表情又分明若有所待。這時,此前一直一言不發的喬,這一次終於堅定地迎了上去,微笑著同樣一語雙關地插話道:「我可以代表我的新聞社說一句話,我們相信公主的判斷是不會錯的。」安雅終於聽到了她最希望聽到的回答,她情不自禁地欣慰地笑了,「我很高興地聽見你這么說……」一語未了,四目相對,默默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之中……然而(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多的「然而」呢!)正在這時,又一個聲音很不適時地遠遠傳來,打斷了他們默默無語的深情對視:「公主殿下,請問你所訪問過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安雅抬頭緩緩掃視了一下全場,然後再一次深深地注視了喬一眼,「每個城市都令人難忘,要想選擇哪一個城市,實在是太難了……」說著,只見她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但很快語氣堅定地回答道:「羅馬!無疑是羅馬!!」是的,羅馬!無疑是羅馬!!沒有人可以理解此時的羅馬意味著什麼,除了男主人公. 最後一個鏡頭男主人公站在龐大的皇宮里,周圍的人都散場了,公主也已離開,他只是站著安靜地端詳著,終於轉身,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寥落而寂寞的背影,一段愉快的愛情假日就這樣落幕了.

其實他們早就知道這只是一段短暫不會有結果的愛情.在舞會上逃脫後,當喬摟著渾身濕透、瑟瑟發抖的安妮坐在河岸邊時,喬的眼神是那樣真誠而溫柔。四目對視,喬和安妮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熾熱的愛火。喬情不自禁的抱住安妮,那樣深情而堅定地吻了下去。那一刻,我的眼角有些濕潤。我明白,喬的感情終於戰勝了理智,他已經無法控制的愛上了公主,深陷愛情的沼澤無法自拔。影片中兩人相擁熱吻時,我不能看到他們的表情,然而我卻清楚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矛盾。一個是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一個是平凡的記者,他們此生註定無法在一起。然而,此刻他們暫時忘卻了一切煩囂和世俗的紛擾,沉淪在這浪漫而憂傷的夢里不願醒來。當安妮睜開雙眼,喬望著她,眼角湧出的,是一股莫名而惶惑的憂傷。兩人明白,這段愛情,是沒有告別的結局。

《羅馬假日》除了是一部愛情文藝經典電影外,它更象是一部羅馬觀光導覽電影,並因為這部電影的上映和成功,讓我們很好的感受了一回羅馬的觀光景點。片中公主因逃出皇室誤打誤撞遇到葛雷哥萊畢克演的美國記者,兩人游歷羅馬的過程,也是他們開始戀愛的過程。兩人在「真理之口」的俏皮對話,公主把手伸進真理之口被記者喬嚇到的經典畫面令我記憶猶深,記者喬伸手進真理之口突然大叫一聲假裝被真理之口咬住了,嚇了公主一跳趕快幫喬去拉手出來,原來這只是喬開的一個玩笑,這時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讓人感覺到情人間的浪漫.在「許願池」許願的經過,騎著偉士牌饒過羅馬的大街小巷......

公主買花,還像平時接受獻花時禮節性地表示謝謝,並不知道要付錢;最後因為沒錢老闆還送了她一枝花,這一段讓人看了又覺得有點搞笑。公主去理發,理發師側頭問「剪了?」、「都剪了?」,他精心設計並打造公主的發型,完全像一個藝術家,相約晚上去船上跳舞;這些情節都很生動,也提示出了羅馬人的生活的一個方面。

而公主剪完頭發,在西班牙廣場的階梯上吃著冰淇淋的一幕,也深深牽引著我的心。雖然這些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這些事發生在一個的高高在上、尊貴典雅公主身上卻又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個高高在上、尊貴典雅的公主對做一些平常的小事的嚮往。

更深一層:最後的最後,公主還是回到了她的宮殿,即使那是她的囚籠她也無法放棄;而記者喬,也轉過身,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公主的生命,回歸自己的生活。

無論未來會如何,各人的生活還是得按照既定的軌道過下去……

不記得誰曾說過:剎那就是永恆。想來,這便已經足夠了。

電影和小說里都充斥了太多的巧合和矛盾,二個人的故事或許就把一百個人的分量給用掉了……或許,公主安最初遇到的不是記者喬,而是諸如理發師某某、司機某某某……他們也會相愛吧,如果那些被遇到的人也如同喬一樣(善良?正直?)的話?然而,即使是電影,劇中人的「人生」也是不可逆轉的,從他們邂逅的那一刻、從喬決定把安帶上車、撿回家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們的故事已經拉開帷幕了。

但無論怎麼說,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的。擁有過童話般的美好,最終也回歸到現實。即使虛構的色彩很強烈、發生的幾率很渺茫……但比起其他那些天馬行空不知所謂只會灑狗血的東西,實在還是好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鑒賞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線下載電影電視劇網站大全 瀏覽:97
泰國混混電影 瀏覽:10
電影男主角驕傲被牛頂死 瀏覽:740
簡愛1996版電影女主角 瀏覽:814
黃曉明全部電影中文 瀏覽:804
歐豪演過的電影名字 瀏覽:876
一部電影里有個叫財神的 瀏覽:793
一部女特種兵對手叫老鼠電影 瀏覽:529
苦戀泰國電影完整版 瀏覽:657
主角居然要當網紅動畫電影 瀏覽:668
歡樂國際電影院港區店 瀏覽:441
中國張國榮電影大全 瀏覽:251
一部男主角速度很快的電影 瀏覽:249
絕殺慕尼黑電影觀後感英文 瀏覽:937
胡軍所有的電影名字 瀏覽:752
梁朝偉電影完整版全集吻戲免費 瀏覽:472
龍湖時代天街的電影院 瀏覽:343
甄子丹黑色城市電影完整版 瀏覽:478
榆次電影院軍人可以免費嗎 瀏覽:747
金剛川電影用英文怎麼寫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