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真實的事情嗎
這部電影是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鋼琴師》改編的。
《鋼琴師》一書於1946年在波蘭出版,原名《城市之死》。這是波蘭廣播電台著名鋼琴師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用生命和靈魂書寫的一部回憶錄。他懷著清晰而痛苦的記憶,用樸素的語言和一顆經受過死亡洗禮的心,以平淡而毫不誇張的語氣講述那段猶太人和整個華沙城一起被毀滅的經歷。
(1)音樂電影鋼琴家解析擴展閱讀:
電影原型背景: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
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維爾姆.霍桑菲爾德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
那個救了他的德國軍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爾,僅知他於1952年死於俄國的戰俘營。
② 請介紹一下電影《鋼琴家》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2)音樂電影鋼琴家解析擴展閱讀: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多蘿塔:演員艾米麗雅·福克斯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亨里克:演員愛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威廉·霍森菲爾: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
德國的納粹軍官,在一片廢墟之中發現了瓦拉迪斯勞,但他沒有殺害瓦拉迪斯勞,因為瓦拉迪斯勞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他,在他的冒死保護下,瓦拉迪斯勞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③ 電影鋼琴家深度解析
如果是作為一個虛構的作品,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沖擊力其實沒那麼強,當然電影的環境,細節,對戰時波蘭的還原,人物的刻畫都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在看的時候,會對作品的核心思想有那麼一點點的迷茫。
最主要的是,這也是一部真實故事改寫的影片,這一點很重要,便是這一點,讓敘述和劇情上的一些關鍵點都不值一提,作為一個真心實意的人,能保證這樣的事情,就要一切都變得很傑出,就這一點就足夠使我們都贊嘆不已。
沒有單獨和抵抗的工作能力,就只有看他人情緒好好活著,我國強勁是確實關鍵。
④ 看了電影《鋼琴家》,我們有什麼人生感悟
一:戰爭給人們帶來極大災難。主人公微皺著的眉頭與舒展的手指形成對比,將琴音的高低起伏控制的十分到位,但始終不缺手力度。此曲以左手波動的伴奏來襯托著右手的主旋律,主人公身體的律動和琴弦的跳動融為一體似乎預示著危險的降臨。隨後突然被戰火打破了寧靜,但他還保持優雅脫俗,完成了這首曲子。
⑤ 如何評價鋼琴家藝術性怎麼樣
《鋼琴家》講述了一個在二戰期間發生的真實故事,並沒有刻意的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煩,以異常真實手法去尋找最冷靜最不帶情緒的敘述手法,對集中營的生活有著更強的代入感。但是這種冷靜內斂反而效果出奇的好,藝術性更高。
諷刺的是由於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在撒謊,百般折磨後死於蘇聯。軍官改變了鋼琴家的命運,卻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影片中還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瞬間:瀕臨死亡的戴帽子的紳士禮貌的脫帽示意,在牆下被鋼琴家救出卻已經死亡小男孩,搶奪老婦人粥灑落一地於是趴在地上舔舐的飢餓的人,德國掃盪時將哭鬧孩子手捂窒息發瘋的年輕母親,廣場上家人分吃的最後一塊牛奶糖。
⑥ 電影鋼琴家,具體講了什麼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⑦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1、電影《鋼琴家》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2、電影簡介:
中文名:鋼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譯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
製片地區: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地點: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日期:200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製片人:羅伯特·本穆薩
類型:劇情,戰爭,文藝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馬斯·克萊舒曼,艾米麗雅·福克斯
片長:150分鍾
上映時間:2002年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主要獎項:
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提名
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⑧ 求電影《鋼琴家》影評800字
一、對於鼎鼎大名的《鋼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聽說獲獎不少,沖著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去看的,我又自以為是了一把。呵呵,還好自己之前的自以為是讓我對這電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戰為背景,以德國迫害猶太人為導火索,表現一個猶太鋼琴家在長達近13年的戰爭時期內如何生存,並堅持下來。說實話,情節很簡單,這么說下來,任何人想的都會是那個鋼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堅毅,如何如何的堅強,如何如何的英雄,扛過那麼久,並生存下來。其實,不然,片中的鋼琴家就是一個人,一個超級普通的人,先是活著。
導演沒有將我們的主人公描寫的那麼偉大,那麼英雄,完全不是好萊塢喜歡的英雄模式。我們的鋼琴家,會為了五斗米折腰,該有的氣節在戰爭面前統統不見了。惱人的袖章,一邊罵著不帶,一邊掛在自己的胳膊上;為了飯,乞求一份工作;為了家人,架子是啥?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聲下氣求之前的愛慕之人,哪怕裝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惡心的想吐,哪怕像過街老鼠一樣居無定所……我們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著……
中間鋼琴家對於自己的處境到處找人幫忙的時候,我有點氣憤,為什麼不站出來,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去奮斗,哪怕死了,也是光榮的。
從一開始鋼琴家拒絕朋友的當警察的介紹,到後來鋼琴家被那個警察朋友救了,與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鋼琴,敗也鋼琴。到中間,鋼琴家乞求朋友幫忙送信,朋友說「出去很容易,難的是你怎麼在牆的那一邊生活」,再到鋼琴家賣表時說「飯比時間重要」,最後,鋼琴家找到一個罐頭,打開的時候撞見俄國上校,繼而彈琴,繼而交流,從始至終,鋼琴家帶著罐頭,生怕不見了似的。處處彰顯著一個人的活法。
電影終究是電影,就算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那終究是電影,那麼就有電影特有的潛台詞。德國大兵對一個猶太老人的羞辱;一個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若你們抓我們癢,我們不會笑么?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若你加害於我們,我們不應該復仇嗎?」;20波蘭幣一塊牛奶糖,全家人最後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時候,面對這鋼琴只能動動手指頭,使勁幻想著音符;生病的時候,手指依然在彈。
全片沒有將鋼琴家打造的像個英雄似的,就連搬磚的時候失誤被德軍打,一直受著,從未用手擋,朋友揶揄他說:真希望你彈鋼琴比你搬磚強。我想做為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出點力氣應該不算什麼,那麼,就是我們的鋼琴家在保護自己的手。
最後,翻過牆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廢墟中無限被放大。在給德軍上校彈琴的時候,那種自由奔放。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的事情。上校手邊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幫助鋼琴家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鋼琴家吧。
「戰爭結束後,你准備干什麼?彈琴吧。」「你為什麼穿那件德軍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詞不多,但是戲挺足。一個鋼琴家,要演出的不僅僅是他的隱忍和堅毅,還有那雙手。
二、戰火中的無聲演奏者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家] 「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的風暴,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幼小的身軀里鍥著無法磨滅的陰影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兩世為人、現今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垂暮之際,回首往昔,開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傷痛。為了記憶中碎片似閃爍的烙印,為了六十多年前那場人類的劫難,波蘭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集中營電影——【鋼琴家】。」影片剛開始,鋼琴家正在波蘭電台彈鋼琴,他完全沉浸於優美的音樂之中。突然間,一聲巨響破壞了他的演奏,電台遭到了德軍的轟炸,他的指尖還在鋼琴鍵上停留,他不願意終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繼續,這一刻炸毀的是牆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電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錄音,逃離了電台。現實總是那樣殘酷,無情的炮火不會憐惜再美妙的音樂,而是繼續猖獗。而德軍迫害一切猶太人,無論他是乞丐,還是鋼琴家。看過這部電影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影像風格與波蘭斯基一貫的黑色陰暗有所不同,反映戰爭殘酷的電影,卻用了較為明亮的色調。可正是這種明亮,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那些殘無人道德罪惡,使它們暴露於陽光之下,無可掩飾,真可謂是一場「白天的惡夢」。「影片的鏡頭清醒而體貼入微,它輕輕撫廖鋼琴師憂郁的面龐,緊張關注著滿街的屍首,冷靜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在這些鏡頭下纏繞著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流轉著一幕幕真實的存在主義生死劇。」德國人讓猶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個六角星標志以易辨別,斯皮爾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他說:「我不戴。」很多人都這么說,可是他們最後只能妥協。再比如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還有那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猶太苦力們挨了一頓皮鞭,理由是那幫德國兵在慶祝新年。而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被壓迫的人民,只能無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絲生的希望。對於一直在逃亡的鋼琴師來說,音樂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個用於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演奏,完全沉於一個存在於內心的純粹而美好的音樂世界。也正是鋼琴師彈奏的音樂,觸動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國軍官,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影片臨近結尾處,還有一幕令人難忘。德國人已經被打敗,這時終於敢走上街的鋼琴師卻又因穿著德國人的大衣而遭到誤會,別人問他:「你怎麼會穿著那鬼東西?」回答是:「因為冷。」這是最真實的回答。而真實的總是不會那麼圓滿,救過斯皮爾曼的那位德國軍官最終死在了戰俘營。影片的最後,在那場戰後的音樂會上,鋼琴家彈奏了一隻完整的曲子,這一次將沒有人會打斷他。而觀眾們也在能這支曲子中,慢慢體會這部電影所贈與我們的一種真實的回望,和深入靈魂的震撼。
⑨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