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早期中國電影在上海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早期中國電影在上海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7 17:37:22

⑴ 中國電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展起來的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05年
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1931年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⑵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⑶ 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您好,你問的問題太籠統了,包含的范圍實在是太大了,不是幾萬個字能說的了的,所以,我建議您到書店去找找這類書籍。

其實一本書所能說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能把您想要的都說清楚

(上面的幾個回答都只是冰山一角,說明不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找些書來看看,會有所了解的~)

⑷ 中國電影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跟經濟的發展有必然的聯系,中國電影以及動畫片都是從08年-09年開始迅猛發展的,因為遭遇全球經濟危機這么一個契機,人們在對金錢失去信心的時候,會轉頭回來用娛樂的方式來填補自己的心靈。這狀況就像當年美國大蕭條時期,娛樂業電影飛速發展一樣的,那個時候涌現出了非常多的經典電影。
第二,是中國近年也有一些有思想有水平的年輕導演出現,比如陸川、姜文、王小帥、寧浩等等,這是中國電影的新鮮血液,而不僅僅張藝謀、馮小剛那些老調調。
第三,中國人們對電影的審美水平有所上升,近幾年電影一上映是好是壞,觀眾自己就會評判了。
最後一點,雖然大家很唾棄,但是確實是的,每年中國廣電局都想盡各種措施來保護中國電影,一到國產片的檔期,外國電影一部都沒有上映的。
基本就這幾點,還可以進行更加詳細的闡述。

⑸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發展簡史

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宣告成立。由於伶任廠長,鍾敬之任副廠長。1950年,上影拍攝完成了建廠後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並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由多家公私合營和私營公司組成)。期間,上影創作了一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家》等影片,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⑹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⑺ 為什麼中國電影在殖民地和上海發展

因為當時上海是租界區,匯聚著許多的外國人,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這里有著先進的技術,有著許多高科技的人才。

⑻ 中國電影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世界電影與電影業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英國、美國等地。

中國電影是中國大陸地區、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上映播出的電影統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

⑼ 電影傳入中國的時代背景

在近代中國人的記憶中,電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戲」的角色進入日常精神生活領域的。這種來自異域的「影戲」,雖然在外部形態上與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戲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新鮮事物。作為舶來品,它的傳入,一方面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無疑也是「西風東漸」的產物。這就使得外國電影商人在中國的早期放映活動明顯地體現出「經濟冒險」和「文化催生」的雙重意義??從經濟冒險的層面而言,它使經營者們在經歷了最初的投資風險之後,很快從中國人手中賺取了高額利潤;而從文化催生的層面而言,當觀看「西洋影戲」日漸成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種娛樂時尚的時候,中國民族電影的誕生也便因此而獲得了必要的契機。

中國的民族製片業,肇始於外國電影傳入9年之後的1905年。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實業家任慶泰(1850-1932),在他自己開設的「豐泰」照像館的天庭里主持拍攝了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這是一部由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的紀錄片。它的問世,一方面證明了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依然有著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新的藝術形式的某種支持。

任慶泰的拍片活動由於他本人的「運氣」不佳而沒能持續多久。1909年,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豐泰照相館一蹶不振,而任慶泰所經營的其它實業竟也從此開始走向了下坡。電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無疑也同樣需要經濟的支持。從這個角度而言,任慶泰在北京的拍片實踐的終止,實際上於偶然之中體現了必然。歷史最終選擇了上海。作為中國近代文化和近代經濟的中心,上海為民族電影業同時提供了「精神氣候」和物質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張石川(1989-1953)和鄭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戲的經驗和在華外商的資本,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8年,中國當年最大的文化企業集團商務印書館專門成立「活動影戲部」,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玻璃屋頂的專業攝影棚。自此開始,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集中產地,並因此而有「東方好萊塢」之譽。

從無到有的,不僅僅只是活動畫面的生產,還包括一些基本術語的創設。1921年,中國最早的電影刊物《影戲雜志》的編輯陸潔(1894-1967),從友人信中的「教習」二字的聯想中,把director翻譯為「導演」。及至20年代末,中國人終於為自己確立了關於這門新興藝術的最為基本的術語――「電影」。這些專業名詞的創設,無疑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事物進行本質把握的一種東方式的智慧。

中國電影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的關於中國的「電影」。從1905年開始,中國電影就這樣在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等諸種技術演變的同時,也不斷以影像的方式,承載和表達著中國人近一個世紀的好惡與思索、苦難與奮爭、光榮與夢想。

閱讀全文

與早期中國電影在上海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音樂劇電影的區別 瀏覽:117
最新日韓愛情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刀的英文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643
上海電影製片廠老導演 瀏覽:395
黑人入住白人社區電影名字 瀏覽:861
哪個電影網站播放器可以投電視 瀏覽:385
印度電影愛情的故事 瀏覽:505
翡翠明珠電影完整版粵 瀏覽:824
周浦的電影院 瀏覽:270
有個電影什麼戈 瀏覽:2
穿越革命電影大全 瀏覽:148
橘右京音樂電影 瀏覽:555
分手男女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833
電影節主持詞結束語 瀏覽:577
多聳聳電影視頻網站 瀏覽:625
虛擬實驚電影完整版 瀏覽:774
三少爺的劍電影天尊結局 瀏覽:964
未來電影手抄報圖片大全集 瀏覽:637
刮痧電影圖片 瀏覽:738
余文樂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