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一下電影《撞車》
美國彩色劇情電影。由導演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傾力打造,馬特·狄龍、桑迪·牛頓、萊恩·菲利普等主演。分別在2004年開始全球上映。該片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故事是發生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影片的開始就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撞車事件,以及幾個與這個事件有關的人。然後,鏡頭將我們帶到這次撞車事件發生的前一天,並分別向我們展示了這幾個主要人物在這幾十個小時中所發生的事情。 那個洛杉磯警察局的警察,希望能給自己患病的老父親找到更好的醫療救助,但是,在HMO,任憑他如何的請求,負責處理這件事情的黑人職員就是不簽署文件,以允許他父親去找別的醫生。隨後,這名警察在處理交通堵塞的時候,將自己心中的怨氣通通的爆發在一位黑人和他的白人妻子身上。地區檢察官與地位顯赫的妻子簡被兩個年輕的黑人用槍指著頭,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搶走自己的領肯領航員suv。回到家之後,心中的恐懼仍未消退的簡,無緣無故地對上門為他們換鎖的墨西哥裔修鎖匠丹尼爾大發光火。可憐老實的丹尼爾在當天的晚上,又一次讓一名波斯裔的商店店主奪去了他的尊嚴。 黑人偵探格雷厄姆焦急地在尋找著他走失的弟弟,但又不得不受上司的威脅,去面對黑洞洞的槍口……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在觀眾吃驚的目光地注視下,由正義到邪惡、由被傷害者到施暴者不斷的轉換著。
《撞車》一劇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斷運動也不斷發生關聯。就像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緊緊相連的,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是思想觀念,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為何不多些寬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哈吉斯沒有採取說教的口吻,也沒有刻意引導觀眾往哪個方向思考,正因如此,《撞車》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隨著時間的洗禮,《撞車》這部結構精巧,內容寫實的的電影,其內在價值必將不斷被人們發現並審視。
2. 電影《撞車》反映的主題是什麼,想要揭示給觀眾的是什麼
可以把這部電影看作一部美國人自己探究種族文化問題的片子,但是顯然,解碼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反應沖突和愛的片子,兩者不會沖突。
我更願意從作者本意上來著手認識這部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crash,願意似乎是撞車,理解成碰撞,沖突當然更契合本片的原意。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洛山磯這個據說是美國民族成分最為復雜的城市裡上演著無心或者有意的傷害人和被人傷害的雙重摺磨,同時編導沒有喪失對世界的希望,他們讓影片更接近生活真實,主觀上還原一種復雜的生活狀態。
3. 《撞車》最深層的意義是什麼
保羅•哈吉斯執導的《撞車》爆冷奪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令行家大跌眼鏡。有人說它是歷史上最爛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也有人說它從製作到故事都是當之無愧的奧斯卡級別。看完整部影片,感覺這是一部總是使人不斷思考的電影,首先你得費力地理清影片中大大小小的線索,各種各樣的登場人物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還有就是影片要表達的主題,若不花費一番工夫,根本無法看懂電影要說的是什麼。
因為它不像《斷臂山》那樣故事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故事雖然說的是一次撞車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圍繞著撞車出現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卻錯綜復雜,整部影片的線索多達九條,而且各條線索之間不分主次,彼此關聯交錯,為我們描畫的是一幅美國洛杉磯市民生活全景圖。
表面上影片反映的美國社會由來已久的種族問題,而它也不僅僅是將產生問題的根源簡單的歸咎於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每個故事的發生,每個人物作出的舉動和言論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比如說黑人導演卡姆隆從小受到高等教育,風度翩翩,習慣了上流社會的生活(身為一名黑人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本人多年奮斗的結果)。一次和妻子克里斯蒂娜出席完一個頒獎典禮後,在驅車即將到家時,興之所至兩人在車上親熱。被白人警官雷恩(馬特•狄龍飾)執勤時小題大作地逮住,並當著丈夫卡姆隆的面侮辱克里斯蒂娜,面對卡屈辱卡姆隆卻無動於衷,致使其妻對他強烈不滿。而這一幕也被和雷恩共同執勤的新進警員漢森看在眼裡,他對雷恩的工作方式極為不滿,但作為下屬也只能把這種不滿藏在心底。
雷恩之所以羞辱克里斯蒂娜,是因其父重病,被主治醫生誤診。他希望能夠在有醫療保險保障的情況下把父親轉到更好的醫生那裡去醫治,但是診所的頭兒——黑人女子約翰遜卻不肯簽署放行單。在執行工作時不免遷怒於同是黑人的卡姆隆,雷恩的行為深深刺激了卡姆隆,加上妻子的冷嘲熱諷,他的情緒終於在一次撞車事件中爆發。他強烈抵觸前來處理事態的白人警察,千鈞一發之際,正巧也在執勤之列的警員漢森救了卡姆隆一命。然而後來,漢森卻開槍誤殺了一個搭便車的黑人,侮辱克里斯蒂娜的雷恩在前者發生車禍受傷時又奮不顧身地救了她……
一部《撞車》就是這樣,許多故事交錯回環,互為因果,它揭示的不僅僅是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還包括家庭、倫理、道德等等問題。一部不足兩個小時的影片,將千頭萬緒的故事逐一顯現在觀眾面前,卻雜而不亂,繁而不碎,哈吉斯的敘事功底確有過人之處。這部影片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它就是一幅美國城市洛杉磯的社會風情畫卷,故事情節真實可信,演員表演風格自然,沒有血腥暴力的場面,卻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嚴酷的現狀。故事與故事之間,故事中的人物之間,一個故事與另一個故事的人物之間,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發生碰撞。這些碰撞包含了信仰、親情、理念乃至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撞車在影片中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標志事件。人與人,人與社會發生矛盾勢必會碰撞,碰撞之後勢必引發各種後果,有的可以解決有的無法解決,但人們都要去認真面對。
《撞車》一劇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斷運動也不斷發生關聯。就像我們的命運,其實是緊緊相連的,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是思想觀念,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命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為何不多些寬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呢?哈吉斯沒有採取說教的口吻,也沒有刻意引導觀眾往哪個方向思考,正因如此,《撞車》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隨著時間的洗禮,《撞車》這部結構精巧,內容寫實的的電影,其內在價值必將不斷被人們發現並審視。
4. 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什麼意思
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在短短的36個小時內,一場意外的車禍把事件前後生活在洛杉磯素昧平生的一群人推入了多米諾式的情緒深淵中……
地區檢察官(布蘭登•費舍爾飾)與嬌慣的妻子簡(桑德拉•布洛克飾)被兩個黑人小伙兒用槍指著頭,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搶走自己心愛的SUV座駕。回到家之後,余驚未消的里克和簡又僱用了墨西哥鎖匠丹尼爾,為他們家所有的門換上新鎖,以免再遭遇到被竊被劫之類的恐怖經歷,但當簡無意中瞥見丹尼爾的文身時,她斷定丹尼爾也是黑社會分子,會私配許多的鑰匙賣給同夥,實際上,丹尼爾只是在勤勞努力地生活著,有著可愛漂亮的妻女……白人巡警瑞恩(馬特•狄龍飾)希望能夠為久病的父親尋求到更好的醫療救助,但HMO機構負責相關事宜的黑人職員卻辦事拖沓,以至瑞恩的父親遲遲無法得到適合的醫生的診療。隨後,內心不快而又有些種族傾向的瑞恩在處理交通堵塞的時候,把心中的怨氣通通發泄在一對兒黑人夫婦的身上,而這對兒黑人夫婦——身為電視導演的卡梅隆和克里斯汀(桑迪•紐頓飾)一直沒弄清自己到底違章在哪兒,克里斯汀委屈地認為卡梅隆不愛她,因為愛她就應該保護她,不應該在警察莫名的盤查面前顯得那麼懦弱,而卡梅隆也是一肚子委屈……黑人刑警格拉罕姆家中有著一個癮君子的媽媽和一個竊車賊的弟弟,家裡煩心事不斷的他近日又接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負責調查一起白人警員槍擊黑人警員的案件……
就像暴躁的簡喊道的那樣:「我一直很憤怒,但卻不知為什麼」,躑躅於種族、階級、生活、命運漩渦之中的人們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憤怒的理由,平靜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下始終煨燉著不幸與沖撞。[轉]
------------------------------------------------------------------------------------------------
整個電影講述的是「撞車」,我認為翻譯成「矛盾」「沖撞」更為合適,也許中文片名這么翻譯是取其喻意。
為父親病情而郁悶的警察瑞恩,將怒火發泄到一對黑人夫婦身上,最終他卻在交通事故中救了自己曾經侮辱過的黑人婦女。
一心想當好警察的瑞恩的同伴,看不慣瑞恩侮辱黑人婦女的做法,離開瑞恩卻遭受誤解。他成功處理了電視導演的卡梅隆和竊車賊的事故,原因就是他知道電視導演的卡梅隆是個好人,但影片最終他卻誤殺了黑人刑警格拉罕姆苦苦找尋的弟弟。
修瑣匠為波斯人修鎖,發生爭執最終導致門沒修好。導致波斯人的商店被砸,波斯父親買了一把手槍找修瑣匠算帳,結果一槍打在修瑣匠女兒身上。奇怪的是,修瑣女兒安然無恙。波斯父親這才發現,其實好好的活著比什麼都好,卻不知道是他的女兒買的是發令槍的無頭子彈。
每天都叫囂的檢查官的妻子總是找借口找保姆的察,一次受傷之後才發現保姆其實是她做好的朋友。
黑人刑警格拉罕姆是個正義的執法者,卻最終選擇幫自己弟弟洗清犯罪檔案而放棄了自己堅持的正義,但是幾個小時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弟弟慘死在槍下。自己一直來想做個好兒子,最終被母親無情的心靈鞭撻。
無可救葯的過度敏感的反種族主義竊車賊,最終被電視導演罵得在公交車上思索自己的生活,最終浪子回頭,做了好事之後,發現原來做好事這么愉快。
……
電影的最後,一起交通事故(也許這也是電影中文名字的含義)之後,CRASH又開始了,煩躁,吵鬧……鏡頭越來越高,轉了一圈之後,遠處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暗示CRASH無處不在,發生在每一個角落,每個人身上。
------------------------------------------------------------------------------------------
人生之中,紛雜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如何有效的溝通誤解,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成為現在人迫切要解決的困惑。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社會各階層的碰撞,都成為CRASH的矛盾,成為現代人埋在心理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引起社會的混亂。到了我們反思自己的時候了,是不是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你我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安靜和溫馨?看完這部電影,你也許會有所反思。
5. 電影《撞車》
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通過幾個故事交叉獨立的反映了美國社會多種族之間的摩擦與並行。
簡單說一下其中的人物:
一個因為父親的遭遇而痛恨黑人的白人警察。
一個善良但最後因為害怕誤殺黑人的年輕警察。
一對檢察官夫婦,他們的車被黑人搶了。
一對男的是導演的黑人夫婦,他們被警察侮辱過,但後來都被那兩個警察不同程度的報答,算是一種救贖。
兩個以搶劫汽車為生的黑人小伙,其中一個堅持認為白人都是種族歧視者。
一個來自中東地區的家庭,父親在美國過著很恐懼的生活,以至於後來犯了錯誤,他心裡有些變態。
一個溫馨的墨西哥家庭,男的是個鎖匠,他很愛自己的女兒。
一個黑人警官,他的女朋友是白人,他的弟弟是那個偷車賊,還有他老邁的母親。
一個偷渡的亞洲團伙,接頭的人被黑人開的車撞了,偷渡過來的亞洲人最終得到了歸宿。
。。。
6. 電影《撞車》講的什麼。最後沒看明白
<撞車>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打破了好萊塢對於人物道德分界的戒律,塑造了同時具有美德和惡德的人物。該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或多或少有種族偏見,尤其是麥特·迪倫扮演的警察,是一個明顯的種族歧視者,但他光天化日下利用工作之便對桑迪·紐頓扮演的女子實施「咸豬手」,也有可信的鋪墊:一,他看到該女子在行駛的車里為駕車男子口交,產生慾火,而且那是違反交通法的行為,作為警察他有權處罰;二,因該女子皮膚白皙,他錯以為是白人,而她的男伴是黑人,因此有一種民族報復和邪惡慾望的微妙纏繞。但在後來的場景中,我們看到這個令人厭惡的警察見義勇為,奮力救人,而且他還是一個孝子,照顧著病魔纏身的父親。原來,他的種族偏見源自他目睹父親的不幸,因為政府實施一刀切的少數民族扶持政策,他父親的生意硬生生被分給了很可能遠沒他稱職的少數民族。他的極度不滿在一次為父親詢問病情時,向醫院的黑人服務人員爆發出來還有瑞安·菲利普扮演的那個警察,開始一直對黑人一直算很友好,可最後在車里還是錯手殺了那個黑人,竟爾拋屍。
7. 撞車是劇情片
歷來刺激性的性刺激都有不少,眾所周知:春葯,迷幻葯,虐待和被虐待工具等等。本片提出一個別開生面的方法:撞車!引用片中一句對白:撞車不是摧毀,而應是一種催生的現象,是一種性慾的解快……
以體驗撞車來享受無可比擬的性高潮,《撞車》的主題無疑是鮮明而奇特的,即對現代社會中性與機械的相互關系進行思考。影片的第一個場景就可以被看作對此明了的解釋,也是隱喻全片所言的一個引子:在封閉的私人機場內,凱瑟琳用自己豐腴的乳房觸摸冰冷的機翼,而身後的男子開始與她親撫做愛。模糊曖昧間擺動的是——人、機械與性,也就是構成本片的基本要素。
8. Oscar大片 《撞車》 怎麼沒有看明白想表達什麼意思啊
我試圖理解,導演講這個故事的意圖。或者說,我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什麼。
「歧視!」這個詞被所有角色掛在嘴邊,寫在臉上,或是執行,或是抗議。那麼,誰在歧視?誰在譴責歧視?誰又貌似歧視?
電影里幾個小故事由開門關門的動作銜接。這扇門關了,另一扇被打開,走出來另外一個人,身處另外一個場景,開始講述另外一個故事。「一扇門如果被關上,上帝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我想這種銜接是有含義的。
在電影8分鍾出場的兩個黑人一本正經地講歧視。「白人等義大利面不用等那麼久。」 「不給我們咖啡因為我們是黑人。」「但是我們都不喝咖啡啊。」抱怨在咖啡館里的女招待見他們是黑人推測他們不能給小費便怠慢他們,「那你給沒給小費?」「態度這么不好我為什麼要給小費。」還有前面那個白女人,看見他們以後居然下意識地縮一下,還想繞道走。「看見我們就要繞道走嗎?這不是歧視是什麼?如果說在這里該誰害怕,那是我們,我們兩個可憐的黑人。」
話音未落,看官還被繞得有點迷糊,想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歧視,這兩人抽出槍來搶車。明明就是強盜,還不許別人稱他為強盜。那個黑人大哥的歧視論調並不能成立。
在電影16分鍾時出現的萊恩警官,有個英雄爸爸,開了清潔公司,請的23個雇員都是黑人而且不壓低工資,「這在當時不普通。」後來營運執照被照顧給有色人種,他的父親於是一貧如洗。萊恩警官對有色人種的反感來自於他父親不歧視黑人的悲慘結局,「好心沒好報。」萊恩警官看著晚年凄涼的父親飽受前列腺炎折磨,一心希望父親得到醫護治療。他出現的時候正在給診所打電話,急性子,說不上幾句發現達不到目的就找茬兒,諷刺接電話的醫療主管的名字「一聽就不是白人!被醫療主管馬上掛掉電話。懷著這種戾氣上了警車,聽到最新的通告要追查那輛電影開頭被搶的林肯「導航員」,發現一輛正好從眼前經過。
這輛當然不是被搶的那輛。萊恩身邊的初哥警察湯米馬上已經提醒他,萊恩卻已經看到,車上的一對「正在干壞事呢」。見不得人好,見不得別人春風得意,比他快樂,正好用職權發泄一下剛剛打電話的不滿。我想,這就是萊恩當時的心理。
這一對不是普通人,男的是一個黑人成名導演。雖已功成名就,一旦觸及到他的黑人身份,他還是很底氣不足。女的因為夫榮妻貴想必一向養尊處優,加上當時喝了點酒嫌得有些輕佻,對著警官一口一個「豬」。萊恩對他們的處理的確小題大作,但「看不得白女人為黑人口交」這句話是女人自己說的。也就是說,萊恩是不是出於對黑人的偏見攔下這對夫婦,有意刁難,是由這個當事人定性的。
萊恩後來去找診所的醫療主管,不管是否誠懇他先為昨晚自己電話里粗魯的言語道歉了。還講了自己父親的故事,可惜沒有幫助。這個黑女人的脾氣也大得很,就是不肯簽字。和他之前做事的性質一樣,濫用職權。所以看到這里我會覺得很可怕,這種歧視漫充著整個社會,如果誰正巧手上還有點權力,想著法子把自己受過的氣發泄到別人頭上,結果一定會牽連無辜善良之人。
萊恩警察到了車禍現場那段戲是當然的主角。他在不了解傷者的情況下救人,發現所救之人是前一天被自己戲弄過的女人,應該來講,被這女人呵斥而感羞愧,感羞愧而更發救人之心,都是符合人道的。在生死關頭他努力讓被困車內的女人對他信任,危急一刻奮不顧身再次沖進已經開始燃燒的車廂內把女人救出來。這時候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大無畏洗凈了他的心靈。他有這個機會實在是一種幸運。
檢察官利克和他太太簡恩表面上時候形成強烈對比。簡恩在受過一次刺激後情緒失控,對所有有色人種心有抵觸,對丈夫的黑人助手不滿,對家裡來換鎖的黑人工人不滿,對保姆瑪利亞一樣不滿。檢察官的貼身助手是黑人,打算選個有色人種做手下首席調查員,其實目的就是贏得此區的黑人選票。利克的表演頗為醜陋,考慮到搶車的是黑人,怕消息傳出去對黑人選票不利,打算拍一張給黑人頒獎的新聞照片造勢,助手提醒他那個不是黑人,是個叫薩達姆的伊拉克人,他立馬惱羞成怒。跟弗來根串通要誣陷白人探長康克林,因為他射殺了三個黑人。這里白人黑人成了討論的重點,而不是罪案真相。真相很可能是那個黑人探長路易斯是個混蛋,康克林乃忍辱負重的追求真相的正義之士。歧視的存在讓利克不得不在官場處處避忌求生,還挺可憐的。但連歧視也成了他的政治籌碼,為了籌得政治籌碼更設局害人,他可以算是這電影里最陰險的角色。
初哥警官湯米不歧視。他還很氣憤搭檔萊恩侮辱黑人的行徑。可惜頂頭上司自己是個黑人,還很懂生存之道,就是不要處處一副受歧視傷害的姿態,不要激化矛盾。湯米伸張正義的一腔熱血都被他澆滅了。湯米憑著他的一腔熱血還為黑人導演求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放過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搶匪。這個不歧視的警官在下班後讓一個黑人搭便車。他的神經綳了一天以後因為一個玩笑情緒一觸即發,結果開槍殺了一個相當無辜的人。這件事情沒有目擊證人,如果落到拿死者膚色作文章的檢察官手上湯米只有死路一條。歧視的力量甚至高於法律和正義,湯米也信了,於是他選擇不自首,即使他這樣做是唯一還他清白的機會。他把死者拋屍荒野,把自己的車燒掉。他的良知會受到譴責;或者他的良心開始扭曲。我們可以大膽猜測,既然死者是格萊姆警探的親弟弟,既然格萊姆向母親發誓一定找出兇手,湯米有一天會被找出來。到時候他失掉了所有可能對他有利的辯解的機會,翻案更難。被殺的黑人不是壞種,他只是運氣差。初哥警察湯米不歧視,他只是運氣差。導演安排兩個無辜的人如斯結局,讓我非常惆悵。
檢察官太太簡恩的一場戲不得不提。她給好友打電話說自己不快樂,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覺得不快樂,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理解是,導演在這里安排的潛台詞是,如果一個人心理狹隘,充滿了沒來由的怨恨和猜忌,是不可能快樂的。歧視就是這樣可怕的東西,讓這個社會失掉安全感,失掉信任感。回應電影一開頭,格萊姆警探說的話,「在洛杉機這個城市,別人不會碰你,總是隔著這層金屬和玻璃。我們很久都沒有體驗過碰撞的感覺了。」
寫到這里不知道怎樣結尾才好。在這部題材沉重的電影里最溫馨的片斷應該是西班牙裔的爸爸給小女兒講仙女贈送護身斗篷的故事那裡。那個小女孩可愛到無法形容,於是我猜到關於她的那部分故事應該是happy ending。誰忍心安排她死了呢?不能夠啊。
9. 電影撞車一個沒看懂的情節
一個黑人警察死了,那對警察情侶搭檔去調查,發現死者開的車里藏有30萬美元現金,而且是吸毒而死。檢察官為了拉攏黑人選票,打算給一個黑人頒獎,於是要將死者塑造成黑人英雄,而警察只需隱瞞死因和30萬元的事,還辯稱反正車子不是死者名下的,也許他不知道車里有錢,況且這件事只有幾個人知道。還說,民眾們要的是一個黑人英雄,而不是一個吸毒而死的黑人警察。
開始黑人警察拒絕了,但檢察官助理拿出了一沓他弟弟的犯罪記錄,提出可以把他弟弟的犯罪記錄抹去,黑人警察接受了這個交易,但對方提出要提拔他的時候,他拒絕了,說謝謝你能想起我。
因為不記得人名字,所以總是黑人來黑人去,希望樓主能看得懂。
10.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 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