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音樂之聲影評2000字——豆瓣網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她是一個熱情奔放,熱愛生活,活潑開朗的年輕修女,對歌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深的造詣。但崇尚自由,性格外向的她似乎不適合修道院的繁文縟節。於是,修道院的院長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修女推薦給一個需要女家教的家庭。懷著對修道院的依戀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她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座豪華尊貴的府邸。等待著她的是一個剛剛失去妻子,不苟言笑,要求嚴厲苛刻的艦長以及穿著他的統一制服,每天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天性純真的孩子。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已經習慣「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孩子對這種生活早就在內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如今,他們總算有了一位能滿足他們作為孩子本來就應有的自由玩耍的權利的家庭教師!
孩子們在她的指導下唱著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Do A deer a femaile deer」,孩子們唱出了自己應有的朝氣,找回了自己原本就應該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而她,我們的可愛的修女,看著孩子們如此歡快,如此自由的歌唱,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一個永保童心的可愛女孩!此時,她似乎也與孩子們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她帶領孩子們泛舟湖中,嬉戲草坪,穿梭市井,也曾騎著自行車飛奔,也曾如猿猴般攀爬樹木!在玩耍的過程中,音樂一直與他們相伴,他們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歡快的旋律!
但是沒過多久,那個不苟言笑的艦長就回來了,並帶來了一位準備成為孩子們繼母的女士。 當艦長看到她帶著孩子們穿著那種「奇特」的服裝在湖邊劃船,聽說她帶著孩子們爬樹的時候,艦長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她,並責令她立刻離開!就在此時,孩子們給了艦長一個意外驚喜:換完正裝的孩子們唱著她教的歌曲來歡迎艦長帶來的客人,優美的旋律也幫助艦長找回了音樂的感覺,他也唱出了積攢在內心許久的歌聲!艦長開始後悔自己剛才的魯莽,並連忙向她道歉,請求她留下來繼續教孩子們。於是,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獲得了艦長的認可!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電影當中的這段經典對白吧:
「Do you know when I first started loving you?That night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sat on that ridiculous pine cone.」 「What?I knew the first time you blew that silly whistle.」
艦長與修女也可以算是一見鍾情了!於是,同樣熱愛音樂,喜歡歌唱的艦長和這位修女共浴愛河!
雖然,《音樂之聲》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但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足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了!
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觀眾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在奧地利與瑞士邊境的群山之中,艦長和修女帶領著七個孩子翻越崇山峻嶺,懂事的孩子們並沒有叫苦!他們一起唱著歌,歌聲在群山之中回盪,聽,這是來自心靈的最美的旋律!
2.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3.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看電影《音樂之聲》後的感觸 12月26日晚,明珠台放映了一部音樂劇老片《The sound of music》,觀影過程中我就按耐不住想把感想記下來,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盡管眼皮一直在往下掉,中間又穿插多次廣告,我一直堅持著看到凌晨一點,寫完感想已經兩點,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著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並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溫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敘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悅,從內心裡也嚮往著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著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著孩子,默契地配合著最終獲得勝利。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著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著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溫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裡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說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說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說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著眼淚、帶著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4. 電影音樂之聲影評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首歌曲、一段音樂的精彩而感受出一部電影的經典。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對那些電影的情節、內容已不再持有清晰的記憶,但想起它們中一些出色的樂曲,總能使人產生往復的回味。
近似或完全等同於許多人的感受,電影《音樂之聲》最令我觀時興奮和過後難忘的,正是其中幾首韻調輕揚、詞句爛漫的歌曲,比如輕快跳躍的《The Lonely Goatherd》、可愛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以及對祖國充滿深情和眷戀的《Edelweiss》,其中尤以機智詼諧的《DO RE MI》為最。影片中,瑪利亞抱著吉他、帶著七個孩子雀躍在藍天白雲綠地間,背後是寧靜和穆的阿爾卑斯山脈。單單是這樣一個場景就足以令人陶醉,況且還有那段饒富童真逸趣的歌曲,更把觀眾帶入了似曾遭逢的幻曼境遇:在早已遠去的某個時候,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一切,我們也在用自己的美麗心情感染周邊的人和事。《DO RE MI》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提供或者表達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時,也告訴了人們描述事物實際上是一件簡單易行而又充滿了美麗和未知的事情。
從2008年4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原版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開始在中國巡演,7月26日到31日來到它的第七站廣州。恰好這個時段在我暑期游歷廣東的半個月內,盡管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樂盲,但既有機緣躬逢盛會,當然欣然而往。我敢肯定,前來欣賞這場音樂劇的觀眾,絕大多數一定都看過它的同名電影。現在人們觀看影片通常都是在下載後的電腦的顯示屏前完成的,而與之相比,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似乎更多地表現在演出現場。
在我以為,不論是從迫近的功利角度還是其他的一些根據出發,毋庸置疑的是,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並直指人的內心,這正是藝術的突出的特質。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於此,具有引導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的劇情並不復雜,也沒有所謂的宏大和壯觀,但卻更能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在劇中,施奈德夫人這樣慨述:愛情的經典,全在於共同面對困境時的無懼。實際上所有的愛無不如此,面臨危難的拼搏力量能夠輕易地顯示出愛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諦。其實,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裡,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化了一切,並讓特拉普上校發現到自己孩子並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麼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捨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5. 《音樂之聲》 影評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
·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6. 音樂之聲的影評
央視音樂《經典》最近正在回顧《音樂之聲》,昨天偶然調到,看了一會兒便忍不住又把蝶拿來重新溫顧一遍。對於我這種喜歡炒冷飯的習慣很多朋友認為屬於閑著沒事做,嗯,確實有道理。
《音樂之聲》,看過無數遍了,不曉得等我老了,它會不會成為我這一輩子看得最多次數的電影呢?哈哈~風景如畫的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據說導演在考慮電影取景的時候來到此地,當時心中就只有一個念頭,在如此美妙的地方拍出的《音樂之聲》一定會成功。事實果不其然,它創造了歌舞片的奇跡,並挽救了這家瀕臨破產的電影公司。小莫的故鄉嘛!我最最心馳神往的地方。
電影一開始,音樂帶著我們掠過奧地利的山脈,河流,民居和草願,最後來到那片壯麗的阿爾卑斯山脈上,幽幽綠草地,修女瑪麗亞遠遠地奔來,展開雙臂唱出那首《THE SOUND OF MUSIC》,「我的心像小鳥一樣,從湖邊向森林中展翅飛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聲歌唱,當寂寞時候我就來到山崗~」
「你一定要讓她幸福,要幸福得如同在山脈上高聲歌唱的瑪麗亞一般。」我突然想起電影《第六感》中,母親在女兒的婚禮上對那個許諾給其女兒一生幸福的男人的祝福。真的太美了,靈動的畫面,悅耳的歌聲,可愛純真的瑪麗亞。
看這部電影就不能不提到那七個活潑可愛的小孩,還有那個威嚴但卻不失慈祥的超帥上校。哈哈~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男人,有一顆敏感善良的心,可卻緊緊的包裹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他有著德奧民族典型的外表特徵——稜角分明,眼睛又深又藍,婉若一片靜靜的湖水,還有堅毅的嘴唇總是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我對他描述過分祥細了吧?瑪麗亞就像一個前來拯救這個嚴肅地如同死灰一般的家庭的美麗天使,她溫柔而善解人意。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帶來的音樂——這個家庭久久不曾擁有的東西。她用她的音樂,她的開朗打動了那七個孩子。我喜歡看著她帶著那七個人精兒樣的小孩,穿著用窗簾做成的娛樂服,背著吉它歡快地奔跑在一片片草地上。陽光照射下來,把那逼畫面給銳化了,幸福的光環染在每一個人四周。從帶頭的那個16歲花樣年華的麗莎再到最後那個小不點兒葛內特。哈哈~每一個都像是在天堂里的快樂天使。
電影從頭至尾,總是彌漫著無憂無慮的調子,除了瑪麗亞的離開,除了麗莎男友的背叛。前者是因為愛情而放手,後者是因為,因為初戀總是青澀而不成熟的。瑪麗亞和上校跳完那支奧地利民族舞蹈時,他們配合得天衣無逢,他們四目相接深情款款。瑪麗亞雙頰染得通紅,她這才知道原來她早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上校,可是,她卻選擇了逃避,又回到了修道院。但在睿智的大修女的指引下和她那份想念孩子的心的驅使下,終於她還是選擇了回去。但沒想到命運從此改變——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總會在其它地方為你打開一扇窗的。當她再次回到修道院的時候,是以新娘的身份。當身披潔白婚紗的瑪麗亞從大修女手中接過花環,緩緩走向上婚姻禮的殿堂時,你不得不承認,那樣的婚禮是人人都艷羨的。
最後的結局是完美的,在德國納粹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校帶著瑪麗亞和七個孩子,利用一次音樂會的機會順利逃脫了納炫粹的追捕。他們跨越了重重高山,遠離了戰爭的陰影。我想故事的結局應該就是童話式的:從此,王子和公主還有孩子過著幸福生活。
參考資料里還有些影評,供你參考。
7.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8.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談談對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您好,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9. 關於音樂電影的觀後感 急!!!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范、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朴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准,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10. The Sound of Music 的影評
In 1930's Austria, a young woman named Maria is failing miserably in her attempts to become a nun.When the Navy captain Georg Von Trapp writes to the convent asking for a governess that can handle his seven mischevious children,Maria is given the job.The Captain's wife is dead,and he is often away,and runs the household as strictly as he does the ships he sails on.The children are unhappy and resentful of the governesses that their father keeps hiring,and have managed to run each of them off one by one.When Maria arrives,she is initially met with the same hostility,but her kindness,understanding,and sense of fun soon draws them to her and brings some much-needed joy into all their lives--including the Captain's.Eventually he and Maria find themselves falling in love,even though Georg is already engaged to a Baroness and Maria is still a postulant.The romance makes them both start questioning the decisions they have made.Their personal conflicts soon become overshadowed,however,by world events.Austria is about to c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Germany,and the Captain may soon find himself drafted into the German navy and forced to fight against his own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