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就沒提他的名字,如果硬要加個名字,就叫「少年郎」吧,哈哈
『貳』 假如十萬個為什麼拍成電影
對人有啟發教育,了解不知道的東西,開拓思想頭腦。很有創意,期待有一天能看到此電影。
『叄』 十萬個為什麼出至誰
《十萬個為什麼》這書名,並非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創,而是借用了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真名為伊利亞·雅科甫列維奇·馬爾夏克)一本書的書名。伊林在大學時學化學,31歲的他出版第一本書《不夜天》。此後,創作了《十萬個為什麼》、《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等作品。 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麼》是一本小冊子,大約只有五萬多字。書的副標題是「室內旅行記」。那本書用文學的筆調,帶領讀者在室內旅行,從水龍頭到書櫥到大衣櫃,提出一個個「為什麼」。
『肆』 十萬個為什麼2 電影 西瓜電影
《十萬個為什麼》一套以大眾化、小網路全書式為特色的科普讀物。於1961年到1962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發行了第一版。在港澳地區亦相當普遍。《十萬個為什麼》曾經作為為數不多幾種普及知識的讀本,產生...
『伍』 十萬個為什麼大電影2 1080p
愛奇藝可以看了
『陸』 十萬個為什麼是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可能不到十萬個為什麼,也許超出了十萬個為什麼.其實"為什麼"是遠遠不止十萬個的,加上你的,也算是一個吧,科學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等待人們去探究的.
還有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作者----集體作者.
http://www.bokee.com/new/display/93620.html
我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樑」
葉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裡,我忽然從上海飛往沈陽,在北方圖書大廈為讀者簽名售書。其實,沈陽只是我這次全國性的簽名售書活動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長沙、廣州、深圳、成都、濟南、西安……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應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為《十萬個為什麼》新世紀版在全國各地簽名售書。不少讀者感到驚訝,葉永烈是紀實文學作家,怎麼忽然成了《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
其實,我早年寫科普,後來寫紀實。雖說我曾為我的紀實文學新著舉行過多次簽名售書活動,但《十萬個為什麼》是個例外:這不僅僅因為《十萬個為什麼》是一套科普讀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寫的,簽名售書卻在四十年後舉行!
說來話長。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報》第二版發表記者永義所寫的關於《十萬個為什麼》的報道《圖書的背後》,內中有這么一段:
「作者們對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專業知識是精通的,但寫法上不一定符合兒童的特點。編輯部就再三講明要求,多方協助作者。如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位作者,編輯部派專人和他談,幫他修改,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後來這位作者一個人就寫了一百多個題目,成為本書作者中寫得最多的一個。」
報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時,我還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三年級的學生。報道中提及的「這位作者一個人就寫了一百多個題目」,其實僅指化學分冊,而不是全書。《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個為什麼,我寫了一百六十三個。
在寫了化學分冊之後,少年兒童出版社又邀我參加其他分冊的寫作。於是,我再接再厲:為第三冊天文氣象分冊寫了二十七篇;為第四分冊農業分冊寫了八十九篇;為第五冊生理衛生分冊寫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個「為什麼」,我寫了三百二十六個,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這套書最年輕的一個作者——寫這套書時我只二十歲,出書時我只二十一歲。
我小小年紀,被少年兒童出版社委以重任,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樑……
我是浙江溫州人,從小喜歡文學,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浙南日報》發表了詩作。一九五七年,我從溫州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學習之餘,我喜歡寫作。最初寫詩,寫小說,寫散文,雖然也有發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後來,我把文學與科學相結合,創作科學小品,幾乎寫一篇就發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為路遠沒有回老家溫州,獨自呆在空盪盪的宿舍里,便埋頭寫作,寫了一本科學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給少年兒童出版社。
當時,我並不認識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只是看了這家出版社出版的書,從書的版權頁上查到他們的地址。我的稚嫩的書稿,落在青年編輯曹燕芳手中。她並不計較作者的資歷,採用了這本書稿。根據曹燕芳的建議,書名改為《碳的一家》。半年之後——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書就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
這時,曹燕芳正在編《十萬個為什麼》。記得,她給我寄來一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要我試著寫幾個。我試著寫了五個寄去,她一面熱情地給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之處,然後要我繼續寫下去。其實,每一篇「為什麼」就是一篇科學小品。《十萬個為什麼》實際是一部大型的科學小品集,所以很對我的寫作路子。尤其我是學化學的,所以寫化學小品格外得心應手。
我當時並不知道編輯部的「底細」,就像學生答題似的,按照那張清單所列的「為什麼」一個個寫下去。每寫好十幾個,就給他們寄去。他們看畢,又隨時告知意見。就這樣,我竟一口氣為化學分冊寫了一百多個「為什麼」。也有的「為什麼」是清單上所沒有的,我也就自己出題,自己回答。
直到好多年後,我才知道「內幕」:早在一九五九年,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就已經著手編《十萬個為什麼》。他們組織了好多位上海的中學化學教師寫化學分冊。當少年兒童出版社給我寄那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時,其實每一個「為什麼」都已經有稿子了。可是我一點也不知道,也就一個個寫下去,彷彿是學生答卷一般。編輯部以為我的文筆活潑,採用了我的稿子,為此得罪了一批中學化學教師……
接著,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約我為《十萬個為什麼》其他分冊撰稿,即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不是像現在版本那樣在每篇末署作者名字,而是按寫作多少為序,在書前署名。由於我是化學分冊和農業分冊寫得最多的作者,所以在這兩冊初版本上,我的名字都是排在第一個。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印了五百萬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樣,《十萬個為什麼》成了我的成名作。此後,《十萬個為什麼》一次次修訂再版,總印數超過一億冊。我為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增寫了許多新的「為什麼」。最近,《葉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其中的第三十六卷,收入我為《十萬個為什麼》各版各冊所寫的「為什麼」。我這才終於查清,我為《十萬個為什麼》總共寫了五百五十九個「為什麼」,總字數為四十四萬三千字。
《十萬個為什麼》對於我的人生道路,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送給我愛人的第一件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
我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原本分配在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我一到上海,那裡正在根據《十萬個為什麼》改拍電影,我放棄了科研工作,調往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導,從此完全「改行」;
在「文革」中,《十萬個為什麼》成了「大毒草」,上海幾十個造反派組織組成「批判《十萬個為什麼》聯絡站」。我作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也就成了「大毒草」作者,遭到「批判」、「抄家」、「下放」……
在寫了《十萬個為什麼》之後的第二年,二十一歲的我,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靈通漫遊未來》。《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直到一九七八年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三百萬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寫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江青傳》、《陳伯達傳》等數十部長篇。盡管如此,我十九歲寫出《碳的一家》、二十歲寫出《十萬個為什麼》、二十一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這些年輕時的科普創作,畢竟鍛煉了筆頭,為我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柒』 <十萬個為什麼>裡面真的有「十萬」個「為什麼」嗎
<<十萬個為什麼>>可能不到十萬個為什麼,也許超出了十萬個為什麼.其實"為什麼"是遠遠不止十萬個的,加上你的,也算是一個吧,科學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等待人們去探究的.
還有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作者----集體作者.
http://www.bokee.com/new/display/93620.html
我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樑」
葉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裡,我忽然從上海飛往沈陽,在北方圖書大廈為讀者簽名售書。其實,沈陽只是我這次全國性的簽名售書活動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長沙、廣州、深圳、成都、濟南、西安……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我應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為《十萬個為什麼》新世紀版在全國各地簽名售書。不少讀者感到驚訝,葉永烈是紀實文學作家,怎麼忽然成了《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
其實,我早年寫科普,後來寫紀實。雖說我曾為我的紀實文學新著舉行過多次簽名售書活動,但《十萬個為什麼》是個例外:這不僅僅因為《十萬個為什麼》是一套科普讀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寫的,簽名售書卻在四十年後舉行!
說來話長。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報》第二版發表記者永義所寫的關於《十萬個為什麼》的報道《圖書的背後》,內中有這么一段:
「作者們對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專業知識是精通的,但寫法上不一定符合兒童的特點。編輯部就再三講明要求,多方協助作者。如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位作者,編輯部派專人和他談,幫他修改,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後來這位作者一個人就寫了一百多個題目,成為本書作者中寫得最多的一個。」
報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時,我還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三年級的學生。報道中提及的「這位作者一個人就寫了一百多個題目」,其實僅指化學分冊,而不是全書。《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個為什麼,我寫了一百六十三個。
在寫了化學分冊之後,少年兒童出版社又邀我參加其他分冊的寫作。於是,我再接再厲:為第三冊天文氣象分冊寫了二十七篇;為第四分冊農業分冊寫了八十九篇;為第五冊生理衛生分冊寫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個「為什麼」,我寫了三百二十六個,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這套書最年輕的一個作者——寫這套書時我只二十歲,出書時我只二十一歲。
我小小年紀,被少年兒童出版社委以重任,為《十萬個為什麼》挑大樑……
我是浙江溫州人,從小喜歡文學,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浙南日報》發表了詩作。一九五七年,我從溫州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學習之餘,我喜歡寫作。最初寫詩,寫小說,寫散文,雖然也有發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後來,我把文學與科學相結合,創作科學小品,幾乎寫一篇就發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為路遠沒有回老家溫州,獨自呆在空盪盪的宿舍里,便埋頭寫作,寫了一本科學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給少年兒童出版社。
當時,我並不認識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只是看了這家出版社出版的書,從書的版權頁上查到他們的地址。我的稚嫩的書稿,落在青年編輯曹燕芳手中。她並不計較作者的資歷,採用了這本書稿。根據曹燕芳的建議,書名改為《碳的一家》。半年之後——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書就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
這時,曹燕芳正在編《十萬個為什麼》。記得,她給我寄來一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要我試著寫幾個。我試著寫了五個寄去,她一面熱情地給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之處,然後要我繼續寫下去。其實,每一篇「為什麼」就是一篇科學小品。《十萬個為什麼》實際是一部大型的科學小品集,所以很對我的寫作路子。尤其我是學化學的,所以寫化學小品格外得心應手。
我當時並不知道編輯部的「底細」,就像學生答題似的,按照那張清單所列的「為什麼」一個個寫下去。每寫好十幾個,就給他們寄去。他們看畢,又隨時告知意見。就這樣,我竟一口氣為化學分冊寫了一百多個「為什麼」。也有的「為什麼」是清單上所沒有的,我也就自己出題,自己回答。
直到好多年後,我才知道「內幕」:早在一九五九年,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就已經著手編《十萬個為什麼》。他們組織了好多位上海的中學化學教師寫化學分冊。當少年兒童出版社給我寄那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時,其實每一個「為什麼」都已經有稿子了。可是我一點也不知道,也就一個個寫下去,彷彿是學生答卷一般。編輯部以為我的文筆活潑,採用了我的稿子,為此得罪了一批中學化學教師……
接著,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約我為《十萬個為什麼》其他分冊撰稿,即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不是像現在版本那樣在每篇末署作者名字,而是按寫作多少為序,在書前署名。由於我是化學分冊和農業分冊寫得最多的作者,所以在這兩冊初版本上,我的名字都是排在第一個。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印了五百萬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樣,《十萬個為什麼》成了我的成名作。此後,《十萬個為什麼》一次次修訂再版,總印數超過一億冊。我為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增寫了許多新的「為什麼」。最近,《葉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其中的第三十六卷,收入我為《十萬個為什麼》各版各冊所寫的「為什麼」。我這才終於查清,我為《十萬個為什麼》總共寫了五百五十九個「為什麼」,總字數為四十四萬三千字。
《十萬個為什麼》對於我的人生道路,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我送給我愛人的第一件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初版本;
我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原本分配在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我一到上海,那裡正在根據《十萬個為什麼》改拍電影,我放棄了科研工作,調往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導,從此完全「改行」;
在「文革」中,《十萬個為什麼》成了「大毒草」,上海幾十個造反派組織組成「批判《十萬個為什麼》聯絡站」。我作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也就成了「大毒草」作者,遭到「批判」、「抄家」、「下放」……
在寫了《十萬個為什麼》之後的第二年,二十一歲的我,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靈通漫遊未來》。《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直到一九七八年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三百萬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寫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江青傳》、《陳伯達傳》等數十部長篇。盡管如此,我十九歲寫出《碳的一家》、二十歲寫出《十萬個為什麼》、二十一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這些年輕時的科普創作,畢竟鍛煉了筆頭,為我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A1%B6%CA%AE%CD%F2%B8%F6%CE%AA%CA%B2%C3%B4%A1%B7&sr=&z=&wd=%A1%B6%CA%AE%CD%F2%B8%F6%CE%AA%CA%B2%C3%B4%A1%B7%D7%F7%D5%DF&cl=3&f=8
『捌』 求十萬個為什麼2電影百度雲
是十萬個冷笑話吧
『玖』 你怎麼評價《十萬個為什麼》
作為科普圖書,在我國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與《十萬個為什麼》匹敵。1961年該書出版,在之後的大半個世紀里,這套傳承科學並且經久不衰的圖書,已經成為我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
『拾』 《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是誰
《十萬個為什麼》的出版
50年代,青少年科普讀物十分缺乏,也沒有形成創作隊伍。當初,主要靠翻譯出版蘇聯的科普圖書,如伊林、瑞特科夫、比安基等人的作品。
當時的少年兒童出版社,雖然也組織、編輯、出版了一些中國人自己寫作的,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的自然科學知識讀物,但絕大部分都是薄本子(一、二、三萬字),內容簡單,敘述生硬,缺乏生動性,引不起小讀者的閱讀興趣,反響不大。
鑒於此狀況,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的編輯人員,立志要為中國少年兒童讀者編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有份量、知識內容比較豐富的、可讀性強的科普讀物。
1958年末,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開始有了編輯《十萬個為什麼》的打算(不過,那時尚無此書名),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討論,與通常的編輯程序一樣,開始組織作者寫稿。經過一年的寫作,寫來了五萬來字的稿子。文稿到了編輯部門後,發現沒有兒童科普讀物的特點,也沒有超過同類出版物的水平,結果這部書稿沒有辦法採用。那次組稿所以失敗,主要原因是:編輯這套書的指導思想含糊不清,缺乏鮮明的目的;對這套書的寫法及文字要求心中無數;作者的力量只限於上海幾所師范學校的物理教研組,不能適應這套書的要求;內部編輯力量也配備不足。
經過在讀者層、科技界、圖書市場等多方面的調查,又經過編輯部門認真的研究,一套超過中國自己過去的同類出版物、超過國外同類品種的高質量的少年兒童科普讀物的完整編輯方案形成了。其主要特徵為:(1)既具有小網路式自然科學知識讀物的特點,又有別於一般網路的編法,以文為主,卻不是條目性的;插以相當數量的插圖,卻又有別於一般網路的示意圖。 (2)緊緊扣住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知識中的「為什麼」問題,盡量不收「什麼」、「怎樣」的題目(個別的列了極少量的「什麼」、「怎樣」,是為了照顧到基礎知識的系統性),這樣就有別於大量一般性的少兒知識讀物,使這套書有了自己的特色。(3)取材於生活實際和來源於廣大少年兒童頭腦中所想的科學問題,針對性強。 (4)以科學小品為文體,這樣每個單篇可以獨立成章,同時又使整書有知識的連貫性。讀者閱讀方便,可以讀讀放放,也可以在產生問題時,隨手查找閱看。(5)筆法力求生動,避免枯燥。生動性、趣味性是少兒讀物的「生命」,尤其是知識性讀物。(6)知識密度高、信息量大。同時,從基礎知識角度來講,這套書也要求比較全面、完整。(7)盡量動員、約請各學科的專業人員寫稿,以求科學性的准確。
在實施過程中,收集題目與撰寫樣稿同步進行。在兩三個月中,發動幾十所中小學、少年宮、少年科技指導站等提問題,請數十位科技工作者及大專院校教師出問題,編輯人員從大量的報刊書籍中搜集問題,共計收集到了4000多個題目。然後,嚴格按照必須從「為什麼」的角度出發進行取捨,並以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為分類,初選出了2000多個。接著,共計約請了200多位作者撰稿。經過半年多時間,選用了100多位作者的稿件,於1960年7月開始出版第1版,分為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氣象、動物、農業、地質礦物、生理衛生8個分冊,共收1484個問題,100萬字。
書一出版,受到了社會上廣泛的歡迎。到1964年4月,三年中發行580多萬冊(73萬套)。其中,19個省的人民出版社租借紙型印了260多萬冊。國內各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朝鮮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蒙古文等文版。盲文出版社出版了盲文版。國外,越南譯成了越南文版;印尼華僑讀者,由少兒社供應了2萬套。
三年中,出版社收到了2218封讀者來信,地區遍及全國各個省市;按來信人的職業說,除少年兒童外,有黨政幹部、將軍、大中小學教師、科技工作者、醫務人員、作家、演員、工人、農民。胡耀邦在全國共青團省市委書記會議上號召團幹部讀這套書,團中央並送給到會同志每人一套。內蒙古團區委一次就向出版社訂印11萬多套。胡喬木認為這套書是「青少年的良好讀物」。
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了許多評價這套書的文章,如《解放日報》曾6次發表出版消息及書評,並發表了社論《培養孩子愛科學》及《十萬個為什麼》編輯札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發表了評論文章。
這套書出版不久,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根據其中部分內容拍攝了《知識老人》。上海市青年宮、上海科協、市少年科技指導站、工人文化宮等組織專題報告會,介紹部分作者與編輯與讀者見面,有的學校專門組織讀書活動或根據書里的內容組織科技活動。
為了精益求精,進一步提高這套書的質量,在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後,於1964年著手修訂,編輯第2版。第2版定為14分冊,自1965年9月起,至1966年2月止,出齊了第2版的14個分冊。在這次修訂、編輯過程中,約請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作者寫作,不少著名科學家參與了寫稿、顧問和審定工作,如茅以升、蘇步青、李四光、竺可楨、張鈺哲、戴文賽、錢崇澍、傅連璋等。
「文化大革命」初期,這套書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並於1971年起,作了符合當時思潮的第二次修訂,出版了第3版,失去了原來的特點。自然,這是一次失敗的修訂。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根據科學技術新發展的形勢,又著手作第三次修訂,編輯第4版。第4版仍為14個分冊,自1980年4月起至1981年10月出齊。這一版除撥亂反正了第3版受「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影響的內容外,還增加了一些新科學、新技術的題目。
1990年初,又著手編輯10個分冊的「續編本」,於1993年3月一次出齊,同前14個分冊合在一起,至此,《十萬個為什麼》共計24個分冊。
三十六年來,這套科普讀物暢銷不衰,發行量龐大,總計600萬套(8000萬冊),現在每年仍有10萬套的發行量,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派生出了多種相應的品種(包括少兒社及其他出版單位的):如《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幼兒十萬個為什麼》、《新編十萬個為什麼》、《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