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韋小寶的七個;老婆
雙兒、建寧公主、沐劍屏、方怡、蘇荃、曾柔、阿珂
阿珂
目錄
• 人物簡介
• 韋小寶所發毒誓
• 地位
• 不同版本的阿珂
• 觀眾評價
人物簡介
阿珂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人物,她是陳圓圓和李自成的女兒,是主人公韋小寶的一眾老婆中最美貌的一個。
原著寫道:「韋小寶一見這少女,不過十六七歲,胸口像被一個無形的鐵錘重重擊了一記,霎時之間唇燥舌干。心道,我死了,我死了,這個美女倘若給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換位也不幹。」
她身世比較慘,從小隨母親棲身於叛賊吳三桂的平西王府,但吳三桂知其並非自己骨肉,所以對她不冷不熱,後來被獨臂神尼——九難捋走,當做徒弟撫養成人。但九難就是為了培養她成為殺手,讓她長大去刺殺吳三桂,讓其父女相殘(九難以為阿珂是陳圓圓和吳三桂所生),因為九難就是前朝的九公主,她的父親是崇禎帝,她痛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後來,阿珂行刺吳三桂失敗,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
她本來很喜歡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但在韋小寶的一再追求並對鄭克爽的坑害之後(鄭本身也不是好人),下嫁於韋小寶,並生下韋小寶的大兒子韋虎頭。
後跟隨韋小寶歸隱揚州。
最近張紀中正在重拍鹿鼎記,阿珂由香港演員應采兒扮演。
韋小寶所發毒誓
皇天之上,後土在下,我這一生一世,便是上刀山下油鍋,千刀萬剮,滿門抄斬,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男盜女娼,絕子絕孫天打雷劈,滿身生上一千零一個大疔瘡,我也非娶你做老婆不可!
地位
各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寶收了眾老婆,但是收了也要過日子啊,這么多女人,男人只有一個,爭風吃醋,吵吵 鬧鬧是免不了的。通吃島上眾老婆收攏後,來分析下各位老婆的地位問題。這方面發現阿珂又是最吃虧的。
蘇荃最大,手段最高明,各位姐妹的老大,地位自然不用說了,總是不會吃虧。雙兒和小寶出生入死,感覺最好不過,自然不用擔心。建寧什麼都不說,公主的身份擺著,強大的後盾力量,而且本身也放的下身份,討好撒嬌,再惡心的事情都做的出。小郡主和方怡,不說自己的條件,至少兩個人從小長大,守望相助不說,郁悶的時候也有個說話的伴。另外還有曾柔,娘家總還有人,而且自己性子婉約,和別人都說得上話,不十分突出,也不會過分吃虧吧。
現在在來看看可憐的阿珂吧,娘家就不用說了,吳三桂反了被滅了,娘不見了,死活不知,親爹更不用說了;而且性格問題,撒潑討好的手段也使不出;另外和其他姐妹的關系也不好,因為她最漂亮。唯一可以靠的就是自己的美貌,但是其他六個不是吃素的,各有個的美貌,最關鍵的是和小寶的心結,她以前對小寶的態度很惡劣,而且和小寶的仇人混了很久,雖然小寶自己不在意,但是她應該會擔心的很吧。看著小寶和別的姐妹快活的很,自己插不上象個外人。
不同版本的阿珂
應采兒(2006內地劇,黃曉明版)電影《我的失憶男友》中的女主角叮叮的扮演者。
●角色性格: 清麗絕色,性格剛烈,驕傲任性,渴望吐氣揚眉。
●演員背景:因為范冰冰的搖擺不定,應采兒火線入組成為韋小寶的又一個老婆。
剛過20歲的應采兒可說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潛力女星之一,目前已在多部電影中有不俗表現。已經休學的應采兒決定給自己兩年時間好好在演藝圈裡闖一闖,而她也正加強自己在舞蹈、唱歌和武打方面的訓練,希望日後有一番作為。
原名:丁汶
英文名: Cherrie Ying
生 日: 1983 年06 月20日
生 肖:豬
星 座: 雙子座
血 型: A 型
身 高: 175 cm
體 重: 50 kg
出生地點:台灣台北
入行經過:1999年經朋友介紹,參與全職殺手試鏡被取錄,與劉德華和反町隆史合作,後得向華強太太陳嵐賞識,簽約中國星。
喜歡的顏色:白、橙、藍、黃、紅
喜歡的食物:中國菜、韓國菜、begals、pizza、KFC、Wendy's
喜歡的電影:電子情書、史力加、不速之嚇、情陷紅磨坊
喜歡的歌手:Mariah Carey、Eminem、Brithey Spears、周傑倫、周同攀、孫燕姿
朱茵(2000合拍劇,張衛健版《小寶傳奇》),一個刁蠻的阿珂躍然紙上,而朱茵在《射鵰英雄傳》中將黃蓉演繹的入木三分。
選擇理由:對美麗的認定是沒有理由的。
朱茵自述:以前看梁朝偉的《鹿鼎記》 ,對阿珂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她是最難屈服於韋小寶之下的老婆。但人長大了,又有不同的看法,發覺阿珂是一個很蠢的女仔,給男孩欺騙了她的感情還傻乎乎的,又沒有家庭溫暖,好可憐,但我一點都不像她的性格,至少我懂得尋找快樂。不過,我慶幸擔演此角,因為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我絕對不怕觀眾將我同歷屆演過阿珂的女藝人作比較,始終我有我做阿珂的演繹風格。
梁小冰(1998年tvb陳小春版《鹿鼎記》),1990年度香港小姐選舉獲季軍。
商天娥 (1984年tvb梁朝偉、劉德華版《鹿鼎記》阿珂)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的紅蓮西,《胭脂水粉》中的二嬸扮演者。
陳玉枚 (1984年台灣中視李小飛、周紹棟版《鹿鼎記》阿珂)
李嘉欣 (1994年周星馳電影版《鹿鼎記》阿珂)
觀眾評價
阿珂除了絕色之外,個性特點並不鮮明,反不如小寶的其他幾個老婆有特色。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阿珂的幼稚膚 淺,對人生世界的認知少得可憐。阿珂和阿琪不知天高地厚,想去見識少林武學絕技,本已是滑稽,小寶輕薄無賴,無意中又非禮了阿珂,阿珂就要抹刀自殺,也是頭腦簡單,看不出其有什麼貞烈處。此後,小寶一心忘不了阿珂,阿珂則一心要殺小寶泄憤,小寶忽樂忽苦,不得安寧。
小寶調戲阿珂的那一段,寫得真是駭人之極。看小寶鄭重發誓,聲聲都是最為怨毒陰狠的詛咒,天打雷劈,千刀萬剮,非要把阿珂娶來當老婆不可。小寶一向油腔滑調,半真半假,此時如此正色,真讓人看了不習慣。小寶的輕浮本性中,原來還有這般極蠻狠之處,倒真不要看錯了。
阿珂的人生如一張白紙,何嘗見過這等陣勢,只見她聽得呆了,臉也紅了,害怕起來,不敢逼視。這強烈的印象,真如刀子一般,讓阿珂刻骨銘心,給她以生命巨大的震撼。這震撼將在她的內心生根發芽,給她內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她的人生道路和命運。不管怎樣,阿珂將永遠不可擺脫小寶這強烈巨大的意志陰影了。
情慾的力量和死亡的意志相通,愛的沖動與死的沖動相似。寫小寶在阿珂面前,心性大亂,內分泌失調,又想跪下膜拜哀求,又想像野獸般將她撕毀,文筆的奇詭,真是不可思議。這是小寶本能中最真實之處,全不作偽,小寶更是凡人中的凡人,是人性弱點復雜的隱喻。
阿珂怨恨小寶倒也罷了,連澄觀憨直弱智之人也誤會,可見她見識的不高明之處,難怪後來見了鄭克爽這綉花枕頭草包公子,便立即死心塌地傾慕,阿珂確是膚淺。
沐劍屏
目錄
• 沐劍屏
• 韋小寶
• 人物簡介
• 概括
• 具體
• 不同版本的沐劍屏(小郡主)
沐劍屏
鹿鼎記中天真可愛的小郡--主人公:沐劍屏
介紹:沐王府的小郡主,韋小寶的情人和妻子,年輕、可愛、清秀、天真純潔、善良高貴、情蕾初,是第一個進入韋小寶生活之中的少女。沐劍屏與韋小寶結識的最早,年紀也最小,天地會的錢老本將她送進皇宮,原是要與沐王府過不去,卻沒想到成就了韋小寶的一番姻緣。在韋小寶所有的女朋友或妻子之中,沐劍屏肯定是最為天真純潔的一個,對男女之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對世間風塵則又是一塵不染。是韋小寶最願意保護的女子。
韋小寶
沐劍屏的丈夫和玩伴小混混--主人公:韋小寶
少年韋小寶十四歲到十七歲
青年韋小寶十八歲到二十歲
介 紹:韋小寶出身於市井煙花柳巷,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也沒有武功,專會溜須拍馬、投機鑽營、見風使舵,但是卻能飛黃騰達、官運亨通,甚至娶了令當時達官貴人階層和市民階層都為之眼紅——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韋小寶可以說是一個奇人,雖然完全不會武功,卻接觸到許多一流的高手;雖然政治觀點「非明」「非清」,他的「道德」也只能說是亦正亦邪,但是他卻為康熙立下「捉拿鰲拜」等十大功勞;雖然他一生能把宮廷當成妓院;將政治舞台當成插科打渾而又隨機應變的賭場與戲院;既不學無術不擇手段又常常不知羞恥;但是他也自己有一直堅守的「優點」,那就是從說書人口中學到「最傳統的美德」——義氣!這一切都使奇人韋小寶不僅是在清宮只中吃得開,在清宮之外,也是一個成就非凡的人。而韋小寶的不幸福卻恰恰是他沒有真正的愛情:一共得到了七個女人,但沒有一個是相愛的結果。這是因為,在妓院長大的他不懂得世界上有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永恆存在於男女之間。韋小寶這個人千不好萬不好,但有一條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就是,對美好事物頑強的進取心。可以說,中國人的缺點、優點,各種東西都集中在韋小寶這個經典人物的身上。
人物簡介
金庸《鹿鼎記》中的人物,乃是雲南沐王府的小郡主。出身沐王府的郡主,七老婆中年紀最小,最為天真.她既有大家閨秀氣質,又有書香門第的優雅性格。
後來因天地會與沐王府發生誤會,被天地會的英雄錢老本綁架,以茯苓花雕豬的名義運進宮,交給當時任青木堂堂主的韋小寶。當時被韋小寶整的很慘。以後卻不知為何深深戀上、依靠上韋小寶,成為韋小寶七個親親美女老婆之一。是韋小寶最願意保護的"小妹妹",每逢遇到豬,韋小寶總是會想到這頭茯苓花雕豬。
概括
小郡主沐劍屏是韋小寶最先遇上的老婆,也是七個老婆里年紀最小的一個。她既有大家閨秀的高貴氣質,又有書香門第的儒雅性格,沒有女強人的專橫霸道,也沒有風塵女子的狡猾奸詐,很得韋小寶歡心. 堂堂沐王府的小郡主,而她在皇宮中的遭遇卻又是那麼的不倫不類:被藏在一頭豬的肚子里被錢老闆帶進了宮內,碰到了「天魔星」韋小寶,隨後便是韋小寶對她的百般戲弄(當然,是善意的戲弄)一個天真無邪,養尊處優的少女被一個來自市井的小無賴肆意擺布:被韋小寶在身上左拍右打又戳有掐卻不能反抗;誤以為自己臉上被刻了個烏龜而不情願地叫了十聲「好哥哥」(一開始是三聲)然而,當韋小寶當著她的面碾碎四顆珍貴的珍珠說是要做為她塗抹的葯物(事實上,這都是韋小寶一手導演出來的)時,那個天真的少女,已經開始對韋小寶產生了一絲好感,隨著後來情節的發展,韋小寶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她對韋小寶的好感也與日俱增,直到最後成為了他的妻子,我們無法知道,甚至可能連沐劍屏自己也不知道,她對韋小寶的感情到底有多深。
沐劍屏是個典型的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她和韋小寶的關系,事實上就好象是小孩子在玩「過家家」一樣,她對愛情是處於知道一點點卻大多不懂的地步,即使是所謂「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對她來說也是遠沒有到來, 韋小寶是她一個同齡的玩伴,而且是一個難得的平等的玩伴,因為在她當公主,即使是流亡的公主,所有沐家的人都寵著她愛著她慣著她,是下人對主人的恭敬,卻少了同齡人的天真無邪的嬉戲, 作為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韋小寶的出現使她能像所有正常成長的孩子一樣,有了平等的玩伴,讓她覺得新奇輕松。小寶捉弄她,跟她開玩笑,哄著她玩,逗得她開心,是少年人愛說愛笑愛鬧的自然性情,雖然沐劍屏開始時確實惱恨韋小寶胡說八道討人便宜(在有了一定接觸後),後來覺得他沒有惡意,也就繼續跟他談笑得很開心了. 在見識到一系列令人咋告舌驚異的小寶作為之後,她對小寶又產生了敬佩和依賴之心,盡管少女天真的自然性情無意中可成為犀利的少男殺手,但天真善良的小郡主卻在小寶那一堆壞笑里徹底地被俘了,從而再也無視小寶性格中的卑薄之處,心甘情願地當了韋氏「小小老婆」。
小郡主也是典型的夢想型。恐怕只有韋小寶與她的愛情才能讓人感到他除了赤裸裸的慾望之外還有一些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憧憬。在韋小寶所有女朋友或妻子中,沐劍屏是最為天真純潔的一個,對男女性愛幾乎一無所知,對世間風塵則又是一塵不染。雖說早就被韋小寶命名為「小老婆」,但那時候韋小寶其實並不懂得老婆的真實含義,而沐劍屏就更加不懂。實際上,一直到蘇荃、阿珂、建寧等人要生孩子的時候,沐劍屏對夫妻的概念還是很模糊。
具體
小寶的頑童胡鬧,在和小郡主的對戲中表演最多。一開始他怨恨白寒楓捏痛他的手腕讓他出醜,便戲弄小郡主出氣,小郡主一哭,小寶就外強中干,原形畢露,沒有了招。(原文:韋小寶喝道:「不許哭!老子叫你不許哭,就不許哭!」小郡主的眼淚卻流得更加多了。韋小寶罵道:「辣塊媽媽,臭小娘皮,你還倔強!睜開眼睛來,瞧著我!」)小寶雖然嚴聲命令小郡主不許哭,但這也反映了其實是他心中底氣不足,有些發虛,只好伴凶來嚇唬人家。畢竟欺負小姑娘,他面子上放不下,理不直氣不壯。小郡主哭得更厲害,小寶拿她沒法,這才情急之下以用刀子劃小郡主的臉來威脅。其實小寶哪能真如此,小郡主老實,信以為真,上了小寶的大當,真的叫起小寶好哥哥來了。(雖然幾乎是被誘導著才誤說了第一個「好」和第一個「哥」)
『貳』 慾望之外怎麼才能看
看不到的,只有眼神魅力,心靈那種感覺,促使你慾望之都
『叄』 如何像專業人士一樣欣賞電影
作為一名喜歡看電影的觀影者,當然希望自己的觀後感能夠給人更多的啟發,也能夠正確表達自己對影片的評價。但是如何能夠像專業的人士一樣欣賞電影評價電影呢,其實可以從以下這幾點做到。
第1點學會欣賞劇情構思。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劇情的豐富和劇情的合理化以及劇情的轉折點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可以先從整部電影的劇情構思上,據發表感慨,這樣也能夠讓人找到欣賞的點。
第4點就是學會欣賞電影製作的背景。比方說一部電影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作為觀影者我們不能夠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本質,雖然沒有那個年代的感受,但是可以客觀地欣賞電影,也能夠在表達觀後感的時候,像專業人士一樣。
『肆』 怎樣下載慾望之外電影
你好
下泥面 9 6 a a d,c o m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
內在的因和外在的緣,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
展方向的主要在內因。如種瓜
得瓜,種豆得豆。種豆不能得瓜,種瓜也不能得豆。由於內
在的根據不同,雞蛋在適當的溫度
下,孵出小雞,溫度不能使石,因為
內在的根據不同。同時,外緣只有通過內因
『伍』 慾望之外電影qovd為什麼看不得
播放源有問題,要不就是視頻本來就是流暢的不是高清的,要不就是網速!
『陸』 如何評價電影《楚門的世界》
《楚門的世界》講的是導演凌駕於楚門獨立人格之上,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其生活在人工製造的桃源島上,拍攝真人秀節目長達三十年之久,最後他成功擺脫桃源島的故事。楚門從出生就被劇組領養,被放到與世隔絕的巨大攝影棚——桃源島上。島上除他之外的其他人不是演員就是劇組工作人員,甚至他的父母、妻子、最好的朋友都是劇組安排的結果。
真人秀節目不過是想滿足人們的窺視慾望。我不能說這種慾望無恥,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但是物極必反。為了滿足觀眾,為了取悅觀眾就可以欺騙一個人三十年,凌駕於其獨立人格之上,人為安排他的人生嗎?當然不可以。除了造物主之外,任何未經本人同意而進行的命運安排都是不可取的。當觀眾的窺視慾望發揮到極限,當導演把觀眾的窺視慾望利用到極限,可恥的事情就發生了,楚門被人擺布了三十年,無知的擺布了三十年。
『柒』 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呂源
白與黑,不屬於任何顏色,都是無色,
但是卻是兩個敵對的極端反差,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在光譜上,白色是復合光,反射所有的光線;黑色正相反,吸收了所有的光線。
白色無色, 在於純潔的。 白色沒有慾望,極端嚴肅,容不得半點污染, 拒絕所有來自外部的和內部的誘惑。
黑色無色,出於黑色的貪婪本性, 那是一種吞噬一切的貪婪,代表著攫取一切的慾望。
任何顏色遇到黑色只能屈身其中,顯不出半點本來面目。
人們用白色來象徵純潔,善良與高尚,而以黑色代表貪婪、邪惡乃至卑鄙。
當白色遇到黑色的時候,勝出的永遠是後者。
不管白色多麼強大,只要一丁點兒黑色入侵,足以使白色繳械投降。聽說過『黑洞』嗎?光線一旦進入黑洞後,
立刻被強大的引力禁錮,再也難逃黑洞的魔掌。黑洞的引力如此強大,甚至試圖抓住從它旁邊經過的光線。
哪裡有黑洞,從它周圍走過的光線就會發生偏移,彷彿受驚的小鹿掙扎著從黑熊的魔爪邊逃走。
黑色使人恐懼, 但是同時也給人極大的誘惑。它太神秘了,人們永遠不知道黑色裡面有什麼。
奇怪的是,人們可以容忍黑色,但是卻對被黑色污染的白色表示一種鄙視。被污染的白色在人們眼裡不倫不類,反而堂堂正正的黑色更具有魔力。
白色和黑色被賦予道德意義並非它們自身有對錯。 以我有限的知識,我好像從來沒讀到過白色和黑色從物理學意義上對人身體的影響。
其他的顏色的確可以影響人的生理。 比如,紅色的波長較短,折射在人類眼球視網膜後面。 人眼要看清楚紅色物體必須調整視網膜,
因此使人警覺。
綠色波長較長,折射在人眼視網膜前端。人眼不用花氣力調整視網膜的距離就可以看清綠色物體。『看綠色保護眼睛』是有科學根據的。
白天是白色的,不然我們也不會叫它『白天』。白天給人以安全感,因為在白天,人們可以看到或者觀察到所有在目光之內的事物或者活動,不管是正在發生的或者即將發生的。這種觀察使人們覺察到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危險。
這種預測是獲得安全感的必要外部條件。
黑夜不同。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漆黑的夜色造成人們的恐懼。夜幕掩蓋了無數的未知因素。這些未知可以是神力,野獸,敵人,
也可能是身邊人隱藏在內心的慾望。
『沒有什麼比未知事物更令人恐懼了』,
史文德森在《恐懼的哲學》這本書中引用作家卡提內的話說明恐懼的真正來源。黑夜為邪惡提供了藏身之處。 黑色也令人恐懼,
從對白天的嚮往和對黑夜的恐懼進而到崇拜白色和恐懼黑色,
從本質上講,是以顏色聯系情感的類比推理。而文藝作品中使用白色和黑色代表不同的道德境界則屬於常見以現象符號重構真實的手法。
美國導演戴倫 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將白色和黑色這兩種極端的象徵投射到人的性格上,以白與黑的沖突揭露了人們在善良與邪惡、純潔與墮落這些相互矛盾甚至敵對力量下的掙扎、折磨、自殘、殘殺乃至走向毀滅的痛苦過程。以真實與虛幻相互交織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
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儼然重新喚起人們對這兩種反差最大的、最最原始顏色的恐懼和仰慕。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TITLE=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官方劇照
影片描述的故事並不復雜。
年輕的芭蕾舞女演員尼娜(由娜塔莉 波特曼Natalie
Portman扮演)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她的母親曾經是一位芭蕾舞演員,但是因為懷了尼娜,不得不放棄心愛的芭蕾舞藝術事業,被迫離開舞台。出與她自己未能戴上明星桂冠的未竟遺憾,尼娜母親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尼娜身上。尼娜要擔當主演,而且必須是一號。這中『要成功』的信念在母親灌輸下,也成為尼娜的信念,
而且構成了她全部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尼娜的生活簡單地就是一條直線:早晨從家門出發,乘車到劇團;晚上從劇團在乘車回家。即便回到家裡,母親也安排好了她的所有活動,包括聯共、准時上床睡覺、准時起床、吃什麼、喝什麼,甚至梳洗和穿什麼衣服。她的母親甚至暗中跟著她上班,不知道是出於保護她的目的還是監視她的一舉一動。這種清教徒似的苦練使尼娜在技術上臻於完美,
但是在生活上卻極為幼稚、不成熟。從這點上來說,尼娜的母親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虎媽』。
如果不是劇團決定改編《天鵝湖》,挑選新星,
尼娜也許就在這種平淡和單調的生活中消磨掉自己一生,以結婚嫁人,做個家庭婦女或者以教授舞蹈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
很多人就是這樣過來了。
但是,轉機來了。
劇團計劃推出《黑天鵝》,以白天鵝和黑天鵝爭奪王子為主軸,在這場純潔與淫盪的爭奪戰中,代表邪惡的黑天鵝最終贏得王子,而白天鵝終因禁受不住心上人離去的打擊,悲傷過渡、憔悴而死,香消玉殞。
故事雖然延續了《天鵝湖》原有大綱,《黑天鵝》的詭異之處在於以一種全新的手法演繹黑白天鵝之間的沖突,
由同一演員擔綱同時扮演純潔美麗善良的白天鵝和魔鬼的女兒、那個以色相和性感勾引王子的黑天鵝。兩個角色性格反差天上地下、天南海北。
在傳統劇目中,一般分派兩名演員分別出演黑白角色。顯然,《黑天鵝》不僅要求演員具有完美的舞蹈技術,而且必須以舞蹈和身體語言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性格。無疑,誰有能力戰勝挑戰,誰就是舞台上的女王,是劇團捧在手心都怕摔了的『小公主』。
尋找新人主演《天鵝湖》黑白天鵝的消息一經公布,劇團里的女演員哥哥摩拳擦掌,立刻都變得跟烏眼雞似的,
躍躍欲試,志在必得。平時的友情和友誼在這個關鍵時刻不僅沒有任何價值, 反而可能被人利用成為打擊自己的借口。
他人存在的唯一價值是給自己作陪襯,被自己踩在腳下當作向上爬的台階。
令人吃驚的是那些在舞台上光賢亮麗的年輕女孩子們人前人後、台上台下兩副面孔。她們在舞台上展現優雅和美麗,在化妝間里口吐臟話,惡語相對,
而且隨時准備以身體換取她們想要得。
在芭蕾舞潔白舞衣裡面,在那些纖弱身體內部,在那眾多美麗面孔背後,隱藏著多少罪惡的念頭乃至行動。被選中的遭到他人嫉妒、抹黑,沒被選中的千方百計給勝出者製造障礙,窺測機會,時時准備由自己取而代之。
美本來就與丑同行, 高尚從來與卑鄙為伴,善良需要邪惡襯托,白與黑是一對孿生姐妹。
在眾人中間,開始時尼娜始終如一。她當然非常希望獲得這個機會,但是她太純潔了,是白色的,全透明的。不過,她也是一張白紙,因為她實在太幼稚了,幼稚到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爭取。
還好,劇團的舞台指導湯瑪斯 黎洛(由法國演員凡松 卡塞扮演)選中了尼娜, 大概因為她技術過硬。
不過,湯瑪斯認為尼娜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支純潔和羸弱的白天鵝。她令人們喜歡她、同情她也愛她,但是不會對她有慾望。
的確,尼娜就是一隻白天鵝。不是演出來的,她本人就是如此。
正因為她屬於白色的,尼娜不知道什麼是慾望?
慾望,這里指的是人類最基本的性慾。
以開掘人類內心變化為專長的導演艾洛諾夫斯基不會不知道弗洛伊的學說。性慾,
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是所有其他慾望之母。
所謂男女之間的愛情,不過是性慾的外衣而已,觀後感《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遺憾的是,尼娜對性慾朦朦朧朧。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為了演好黑天鵝,尼娜陷入了苦悶。黑白同體比單純的白或者完全的黑都難,因為這放大了人的兩面性,意味著雙重性格,意味著邪惡的完美或者完美的邪惡,意味著在遊走在兩個極端還必須保持平衡。這是常人能夠勝任的工作嗎?
角色本身的矛盾和沖突撕裂了尼娜。 她開始折磨自己。看到過氣明星的遭遇,令她加倍保護自己已經取得的地位。
她變得十分在意他人,疑神疑鬼,幻覺重生,精神瀕臨崩潰。
不管她如何努力,總是不能令湯瑪斯滿意。
湯瑪斯,在這里代表了男性對女性的權威和主宰。他喜歡就意味著男性喜歡,他的慾望就是觀眾的慾望。而尼娜的問題在於湯瑪斯對她沒慾望,因為她『放不開』。
但是,什麼是『放得開』?
放開,意味著女人以自己的性感征服男性,讓男人想消費自己。消費的當然是身體。哪個男人會消費女人的精神?
消費不是欣賞,而是。。。
那麼女人呢?她們干嗎為了爭當男人消費的對象而開放自己?
女人對佔有的渴望其實比男人更強烈。當女人被男人的獵槍瞄準的時候,獵物與獵人的角色是可以對掉的。
男人通過佔有女人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的目光集中在目標本身和獵取目標的過程。
在男人捕獲女人的同時,最有心機的女人其實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她知道如何通過控制男人進而獲得獵人的一切。
不僅如此,女人還要男人加倍償還自己,需要登上女王的寶座,居高臨下地藐視眾生。 所有人,
不管男女,讓他(她)們統統匍匐在女王腳下、供自己驅使,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佔有欲。
我突然想到那個俄羅斯的寓言故事《漁夫與金魚》。
女人一旦放開,不僅是為了征服異性,也包括佔有同性。被同性徵服更可怕。
與同性無法交易,只有臣服。
被征服意味著白色被黑色吞沒,由黑色主宰一切。
可憐的尼娜,那個離開媽媽就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女孩子,她怎麼可能從純潔的白色一下子染成黑色?她怎能從天堂一步跨入地獄?她就是想這么做也不知道地獄之門朝哪個方向開呢。她就是想墮落,也必須經歷一個過程。
更大的挑戰來自演繹時而白、時而黑的矛盾性格。這就像一會兒端莊、一會兒淫盪,一會兒純潔、一會兒邪惡一樣令人抓狂(據說波特曼演完《黑天鵝》之後,足足休養了一年,才從那種性格分裂的狀態恢復過來)。
這過程從哪裡開始呢?
身體。食色, 性也。這兩種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慾望都來自身體。
湯瑪斯問她,有男朋友嗎?尼娜害羞地點點頭,有過幾個。不過,那都是歷史了。
湯瑪斯咄咄逼人地再問,做過愛嗎?
面對這樣的攻勢,尼娜已經不知所措了。她也許從來她本質上對男性沒興趣,自然也不會產生勾引異性的慾望。如果連原始的性慾都沒有,連對他人甚至自己的身體都一無所知,談何慾望?
尼娜鄙視以身體為交易,換取角色的行為。
但是這種對純潔的執著現在卻成為她出演黑天鵝那種以淫盪和勾引征服他人為賣點的角色的主要心理障礙。她必須引起他人,當然是男人,對自己產生慾望。
湊巧的是劇團新招來了一名新人,莉莉(由米娜 古尼絲扮演)。莉莉是那種一看就讓男人產生慾望的女孩子,渾身充滿了誘惑力量。
莉莉也知道如何以自己的誘惑獲取自己想要得東西。她的舞蹈技術並不完美,但是卻廣受歡迎。
莉莉的秘訣就在於她放得開。 她視征服他人, 不僅男人,也包括女人,為自己生存的目的。引誘他人墮落給莉莉極大的滿足感,
彷彿她就是為這個目的來到塵世。莉莉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性的追求和熱愛。 性, 對莉莉來說,涵蓋異性和同性。
莉莉也會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美麗為武器, 以身體作為籌碼換取她想要的和想得到的。
有一點很清楚:莉莉比尼娜可愛。如果莉莉代表黑色的慾望,那也是一種直接的、自然的誘惑。
莉莉就像一種純正的黑色。
即便被誘惑者完全清楚黑色中隱藏的危險, 也會自投羅網,
就像被獵人偽裝母鹿發青叫聲迷惑的公鹿。
人,有時候似乎需要把自己處於一種危險境地。推動這種嘗試或者冒險背後的動機在於某種慾望。
在莉莉面前,尼娜不知所措,聽任她擺布。 墮落從晚間開始。
尼娜不再准時回家了,而是跟著莉莉出入酒吧。從喝酒到吸食毒品,挑逗男人,尼娜最後不可救葯地發現自己居然對莉莉產生了性幻想。尼娜內心和身體里那種長期被壓抑的慾望,
在莉莉的挑逗下逐漸覺醒、燃燒,一直成為熊熊烈火,終於摧毀了尼娜與母親的關系,也導致她自己陷入歇斯底里。
一根黑色羽毛在白天鵝身上出現了。
尼娜帶著恐懼看到自己身上長出越來越多的黑色羽毛。這變化令人很恐懼,但是更加令人激動,令人興奮。慾望的產生和對人的吞噬彷彿入毒品一般。甚至,
尼娜變得主動地追求慾望。
為了自己追求的完美,為了使自己成為舞台上和現實中的女王,她可以毫不猶豫地掃除任何試圖阻攔自己實現慾望的障礙。
白色終於臣服於黑色, 與黑色為伍了。
邪惡的完美與完美的邪惡有區別嗎?
墮落甚至卑鄙本身也是痛苦的。
純潔是一種痛苦,是禁慾帶來的痛苦,是單調造成的無聊,還伴有孤獨和苦悶。放盪不羈要承擔另一種痛苦。
一種誘惑太多、不知所措、感覺生命苦短的折磨。
對於尼娜來說,從純潔走向墮落還多了另外兩層痛苦:時時刻刻備受內心譴責的煎熬, 以及擔心別人搶走自己位置的恐懼。
豁出去,不管它,放開吧,摧毀一切阻擋自己的障礙。
影片結尾,尼娜終於在舞台上成功地一人同時扮演了白天鵝和黑天鵝這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
她的完美表演獲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也贏得了包括湯瑪斯和莉莉以及其他演員在內所有人發自內心的贊賞和祝賀。
但是這一切來得太晚了,尼娜在化妝間產生了嚴重幻覺。 她殺掉想像中的莉莉,卻沒發現那個犧牲品就是自己。
在最後一幕扮演白天鵝走向死亡的過程中, 她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她達到完美了,登上了巔峰。然後跳下去。
完美歸於毀滅,巔峰背後是粉身碎骨的萬丈深淵。
尼娜不是在表演,而是展現自己,告訴世人自己如何走向了慾望玷污純潔,邪惡戰勝善良,卑鄙壓倒高尚,最終毀滅自己的全部過程。
這個故事在擅長拍攝揭示內心變化的導演艾洛諾夫斯基手中變成了一部驚悚片。
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符號、隱喻、象徵和話語,暗示慾望的強大與道德純潔的脆弱。在戴倫看來,
人就是沖突合一的矛盾體。影片突出代表黑色的角色是莉莉,代表白色的自然是尼娜。 全劇人物中,
只有黑色的莉莉性格始終如一。到最後,真正體現善良一面的反倒是這個充滿黑色的莉莉。導演故意混淆真實中的莉莉和尼娜想像中的莉莉,
以期傳達這樣的信息:黑白同體。
但是,慾望之火一旦點燃,任誰也無法熄滅它。 熄滅慾望的唯一的那桶水就藏在自己心裡,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將這水潑出去。
慾望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人們明知走向毀滅,卻無法停下腳步, 仍然像飛蛾撲火般地奔向死亡。
慾望的力量太強大了。太多的慾望像伊甸園里的蘋果一樣以美麗引誘人們。
除了食慾和性慾這兩種最簡單也是最原始的慾望之外,還有,期望成功的慾望,試圖佔有的慾望,對權力的渴望,追求財富的貪婪。
現代社會運行的基本動力在於不斷創造新的慾望,然後再逼迫人們不斷爭斗,以期滿足這些慾望。
舊的慾望還沒得到滿足,
新的慾望已經產生。慾望更像一塊投入水中的石頭引起的漣漪:一波接著一波向外擴散,無窮無盡,直至撞到某種邊界。邊界,
意味著生命的盡頭,精力的枯竭,器官的衰老。
即便慾望本身沒有道德色彩,滿足這種慾望的手段與過程本身卻最容易引誘人們墮落, 導致人們卑鄙。
從本質上說,每個人都是尼娜。在每個人的內心中, 都藏著一隻白天鵝。 同時,也藏著更多的黑天鵝。
我想起了詩人北島的那句話: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中國一句俗話說得更明白:臉皮薄,吃不著;臉皮厚,吃個夠。
不錯,國人發明了『厚黑』學。不過,同樣以卑鄙手段實現目的,尼娜要追求完美。 有沒有以厚黑追求完美的國人嗎?
好像沒聽說過。
相反,一旦厚黑,結果必定是降低標准,摧毀完美。比如,那個什麼新版《紅樓夢》飽受批評,但是導演嘴硬。最近才知道,原來劇組投資方的目的在於給貪官批條。外界還在猜測到底是林妹妹還是寶姐姐上了貪官的床。這就是厚黑摧毀完美的最新例證。
如果學習如何厚黑,戴倫導演可以來中國體驗一把。
但是從追求完美的角度看,即便是以卑鄙手段追求完美,古老的東方文明倒應該反過來向西方學習。
〔白與黑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捌』 電影帶來的衍生品具體包括哪些
1購買電影衍生產品的消費心理 在消費心理上,有一部分消費者是因為文化認同而購買衍生產品,也有一些消費者是由於形成了持續不斷的購買習慣而收藏電影衍生產品,還有一些消費者是由於炫耀心理作祟。更多的消費者認為電影是視覺的,縱使看再多次仍然無法滿足想擁有的心理,而電影衍生產品是有觸覺的,是可以感知其實際存在的。電影畫面與場景憑借衍生產品實體化,消費者購買電影衍生產品可以藉此滿足想擁有這部電影的想法與感覺。 個人的消費會受到那些在家庭、社會階級、亞文化團體、種族、生活方式、朋友、職業團體、和個人所屬的團體中的成員的影響結果。在消費的層次上,物品本身是沒有性格的,只有在人們消費、使用時,才會賦予物品意義,物品也才會有其社會關系。也因此,在討論衍生產品的社會層次時,消費者行為特質便顯的異常重要。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理論中提到:「它是一面鏡子,它所忠實反映的,不是人的真實形象,而是人對自己所慾望的形象。」 因此,我們可以說當消費者購買、收藏與展示這些電影衍生產品時,期望展現的一種形象是消費者所期望的形象,這個想像中的形象與消費者本身的形象並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人們可以通過消費具有自己喜歡的電影元素的衍生商品,獲得一種發泄,甚至是精神上對於自身形象的重建。同樣的,個人炫耀這一項消費行為因素,也有相似的心理原因,只是個人炫耀更明顯的表現出自我想重現的樣貌,明顯且強烈的企圖彰顯自我。因此,這些消費行為在精神上使消費成為一種救贖,讓許多人情緒得以抒發,具有想像的自由,展現自身所期望的特質。 除此以外,消費者消費電影衍生產品也可能出於角色扮演的行為需要。角色扮演與自我炫耀相似之處是,兩者都通過消費物品,表現出一種自我喜愛且能夠認同的樣子,這個自我認同的樣貌是從一個可模仿學習的樣本,也就是電影中的角色形象而得到。 但是角色扮演和自我炫耀最大的不同在於,有角色扮演慾望的消費者,除了滿足平日不能表現的慾望之外,在重復電影情節或行為的扮演過程中,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從電影玩具與人物的角色扮演中,消費者重復加深對於電影情節、人物性格與關系的情境與記憶,更加深對於電影情節或種種設定的認同,同時更加強社會化的種種能力。因此消費者透過角色扮演的過程,一方面滿足的自我意識的慾望,一方面也學習社會化的模式。 最後提到消費社會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投射與消費滿足的過程。在消費心理學中,消費者從受到刺激到進行購買的行為之間,可能會有復雜的心理運作。這些復雜的心理運作如同上述幾種消費心理。消費者之所以購買衍生產品並有獲得滿足的感覺是因為電影衍生產品將電影真實化、具體化與商品化。電影並沒有直接廣告電影衍生產品,但是經由消費者對電影的閱讀、解讀與轉換之後,購買電影衍生產品會帶給消費者企圖去佔有的心情與滿足感。在消費者行為的觀點里,認為消費者消費動機中有一種是擁有的需要。特別是收藏者,擁有的物品在連結一個人與其過去的經歷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這些東西的取得可以保存記憶,甚至是幫助懷舊。 總之,電影與電影衍生產品乍看之下是不相等的,沒有連結的兩樣東西。電影的鏡頭語言、劇情與演員表演創造了一種生命,抒發創作者的想法與理念。而電影衍生產品卻只是使用電影的角色或標志,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商品。電影有其生命與意義,電影衍生產品卻只是個有個商標或品牌的商品。但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尤其是對於某部電影很熱衷,甚至有收集或收藏嗜好的消費者言而,電影與電影衍生產品是相互連結的。當這些消費者欣賞、把玩與收藏這些衍生產品時,會直接連結到電影畫面。這也是許多電影的電影衍生產品可以在電影下片之後經過十幾年仍然有其消費市場與價值的原因。 2電影衍生產品與符號消費 文化相關產品之所以受到眾多的討論在於消費與使用的同時,產品所附帶的文化意義與符號解讀是否也隨之傳遞。 當消費者喜愛並消費某項電影的衍生產品時,也許原本只是受到電影或是商品造型的影響而進行消費,但是這些商品背後所承載的意義會漸漸進入消費者的觀念與意識里,這是一種無形且緩慢的影響,但是並不能因為其影響緩慢而忽略其影響力的存在。相同的,對於部份消費者而言,能引起消費動機的,是其符號所承載的意義。這種意義可能是明顯的文化特質,也可能是隱含的跨文化意義。購買、使用電影衍生產品的消費者更強調宣告一種特徵,一種身為一種東西的「迷」(fans)的宣告。這種宣告不單是生活品味,也是種人格特質、社會地位、群體認同與消費風格的宣告。 追根究底,基本上電影工業具有一種工業生產的模式:生產-製造-銷售-利潤-再生產。電影讓觀眾在觀看時有一種想像的空間,建構出一種氛圍與情緒,塑造一種超越真實的情感與體驗。電影促使人們渴望購買相關的商品,並且消費或使用起來能讓自己就像是電影中的人物或角色。電影的畫面與角色成為一種有意義的符號,而電影衍生產品便是將這種符號具體化,成為一種可以用來交換的商品,形成一種商業機制。 在符號消費體系下,電影衍生產品所引發的消費行為,是借著商品符號來宣告一種身分,而這樣的身份與以往法蘭克福學派所強調的階級有所差異。階級的分別有一套完整由經濟、社會、文化等相互影響與培養的過程和變化,但是在鮑德里亞的觀點里,通過消費所顯示的並不是一種完整的階級差異,而只是一種表面的,可以由符號消費而界定的身分差異。 因此從消費的角度來看時,消費者通過消費一些有附加意義的符號商品時,能藉此表現的並不是階級上的差異,而只是一種標志,一種社會上的群體所共同認可的身份上的不同。這種差別不像階級那樣具有難以改變性和流動性,因為身份並不涉及經濟、政治或文化結構體本身,其中的差異只是是否前去消費某些商品。其實,這是一種通過符號消費所造成的現象,一種表面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假象。因此實際的社會階級、財富、身分越來越難從外表被一眼判斷出來。相同的,通過消費電影衍生產品而去顯示或炫耀身份或品味的消費者,在社會地位上不一定身處在某一階級,而這樣的消費者,也許是真的很喜歡某部電影,但也許只是把電影的符號當作自我裝飾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