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電影名。 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坦克戰,一個坦克兵被圍困在一輛坦克里孤軍奮戰,最後從坦克底部的彈坑逃走
狂怒
你說的片段在電影結尾處
2. 求一軍旅電影的名字,講的是一個坦克兵的心路歷程...
是彈道無痕吧,我就因為這部電影去當得兵。
3. 大神們,為什麼反映坦克兵的電影那麼少
坦克內是一個車組,需要每個乘員分工配合,每個人都是重要組成部分,這容易干擾對主角的塑造。這一點和大多數電影選材到特種部隊、飛行員或者高級軍官有所不同,特種兵的隊友可以領便當,飛行員的僚機可以開場就掛掉,軍官的下屬可以陣亡,前兩者可以做孤膽英雄,後者的屬下重要性不大可以迅速替代。但是坦克車組里的任何一個死了,直到補上新人之前坦克都打不了仗,這註定坦克里必然是不換人的群像劇,而群像劇是要花大力氣才能處理好主配角塑造的。
坦克戰裡面伏擊戰不夠緊張激烈,電影要表現就必然傾向沒有花巧的正面遭遇戰,而坦克正面交戰往往非常慘烈,依靠的也是坦克自身性能,不是技巧高超就能改變多少的,坦克車組以一敵多大殺四方根本不現實,這點和飛行員顯著不同。如果只是碌碌無為而不是大殺四方電影就不好看,然而坦克大殺四方多少都有些不現實,這也是以單一坦克為主角的電影少的原因。
4. 電影黎巴嫩演的是什麼
電影《黎巴嫩》
該片講述1982年的一天,黎巴嫩戰場上來了四名年輕的坦克兵,他們獨自駕駛著一輛坦克駛進了一個平民村莊。這四名年輕的士兵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甚至連駕駛坦克也是剛剛學會的。在這個村莊里,他們的任務是配合地面作戰部隊清除那些看上去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恐怖分子。
他們的指揮官是賈米利(奧斯瑞·科恩飾),在他的指揮下,這次行動的要點是「快速、簡單」。然而當坦克進入村莊那一刻起,這次的任務就不那麼簡單了。他們和地面部隊失去了聯系,毫無作戰經驗的坦克兵們像是無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一次簡單的軍事任務也就變成了屠殺。
5. 白色虎式的影片評價
《白色虎式》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名前蘇聯坦克兵決心摧毀德軍「白虎」坦克的故事。片中的白色虎式其實是一輛魔改IS(斯大林坦克),這一點從底盤上可以看出來,按海報上來看應該是要模仿虎式中期型,但由於IS(斯大林坦克)的炮塔靠前,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虎P。入圍2012年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爭奪。影片導演卡倫·沙赫納扎羅夫的作品曾入圍戛納金棕櫚獎,幾次獲得卡洛維法里電影節大獎,也曾擔任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國際評委。 俄羅斯電影《白色虎式 》,從殘酷的戰場到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的轉變也許有些突然,而白色虎式最終的去向也沒有交代。很多人也許看得有些不知所措。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戰爭片也不是什麼科幻片。准確的說,這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
搞清楚電影中的幾個事物或一些情節所象徵的什麼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
數次受重傷又奇跡般地痊癒後繼續戰斗。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消滅白色虎式。可以理解為這個俄國坦克手象徵的就是俄羅斯民族。歷史上數度被侵略者重創,卻又總是能夠頑強的戰斗到底。而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寓意的是俄羅斯民族起源於歐洲,信奉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卻從來不被西方所接納這一事實。它既不屬於東方也不被西方所承認。這就是打不死的俄國坦克手納季亞諾夫,象徵俄羅斯民族。
白色虎式是坦克手的對手,按納季亞諾夫的話講是「必須被消滅的」。白色虎式不是一件凡人的武器,即便是從電影中它的表現來說,它的能力也已經超出了一個重型坦克的范疇。德軍俘虜在談到白色虎式時也充滿著恐懼。電影中有台詞的德軍俘虜一共有兩人,前者從領章看是一個武裝黨衛軍少尉,後者是一個國防軍裝甲師師部人員。其實這兩人的台詞很有意思,黨衛軍少尉供稱:德國人知道白色虎式的存在,卻不知道是誰在操縱它也沒有相關資料,並且明確的說這不可能是希特勒的直接負責的計劃。最後他的結論是認為白色虎式代表戰無不勝的德意志精神。國防軍俘虜也進一步肯定了白色虎式的存在,而對其詳情也是一無所知,並且說德國人也對這個怪物充滿恐懼。而納季亞諾夫也憑借自己特有的能力或者說是直覺認為:白色虎式裡面根本沒有人,它是一個幽靈或者說它是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這種力量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吞噬人的生命,讓戰爭雙方的士兵都感到恐懼。有人認為白色虎式代表的是納粹極端思想或是戰爭,我認為這二者其實都很勉強。其實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於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縱恐怖的白色虎式?後面會說到這個。
這個對歷史有些了解的話就能想明白,維斯瓦河是西歐的門戶,1945年初蘇軍在維斯瓦-奧德河戰役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後攻克了柏林。突破了維斯瓦河一線後,戰爭的結果變得前所未有的明朗,侵略者已經徹底失敗了。白色虎式的消失就意味著這個。其實在第二次納季亞諾夫窮追不舍的擊傷白色虎式之後就註定了戰爭的結局:侵略者失敗了,幕後的力量暫時隱退出人們的視線。這期間有個插曲,納季亞諾夫的車組在擊傷白色虎式之前擊毀了一輛四號坦克,可以肯定,四號坦克和白色虎式是一類——它並不是德國裝甲兵操縱的。與其說白色虎式象徵著納粹思想或德國雲雲,不如說這個被擊毀的四號更為貼切。就如同情節里描寫的:這個四號坦克是白色虎式的炮灰和打手。就如同德國納粹就是被推到前台來的一個炮灰和打手一樣。
也許對有的人來說會很晦澀,其實這段對話是幫助觀眾理解這部電影的。首先希特勒稱贊他的民族,並說很多人只是把我對你們的看法隱藏在心裡。「很多人」是誰?「你們」又是誰?我認為很多人指的是世界上普通人或者說希特勒指的是西方世界的人們。而「你們」當然包括這一段情節里希特勒唯一的聽眾——那名神秘人物。注意,這是一群人,他們或者說它們是西方世界秩序的推行者。也就是當今鼓吹Freedom and democracy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國際利益集團,這些勢力無孔不入,他們控制輿論操縱玩弄著民意。民眾當然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又不可能擺脫它們,因為它們是掌握著生產資料和國家經濟命脈的勢力,所以人們只能把看法「隱藏在心裡」。而希特勒正是這樣勢力的一個代言人,他成為了它們將觸手伸向東方的馬前卒,最後卻以失敗收場。而希特勒的失敗也讓這股勢力意識到:東方的民族會反抗,會對他們的利益成威脅。它們要把戰爭 動亂等等各種破壞穩定的因素引向東方的世界,而白色虎式就是它們操縱的傀儡!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坦克手夏利波夫清楚白色虎式隱藏了起來,20年、50年甚至100年,並且一定要消滅它的原因。也許讀一讀《貨幣戰爭》或者馬克思的《資本論》再結合一下俄羅斯這20多年來發展的國際環境,觀影者會很容易理解這部電影的寓意。它暗示了究竟是什麼人在操縱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輿論,贊揚了俄羅斯民族不屈的戰斗精神,揭示了所謂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本質:那不過是背後利益集團的斗爭罷了。
至於電影的道具、劇情安排的問題也不必深究,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白色虎式是斯大林坦克改裝的四號坦克底盤是T44/54/55改裝的,為什麼T-34-85三個人就能玩轉,這些都沒必要深究。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早期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但虎式是二戰時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其時速可達38km/h。
該坦克在1945年1月到3月生產了489輛,主要投入東線對蘇聯戰場。它以犧牲部分機動性為代價換取了堅厚的裝甲,是名副其實的重型坦克,在東線戰場給蘇軍帶來不小的損失。但德國坦克的建造過好的缺點使蘇軍相對劣質卻數量巨大的T-34,T-34-85坦克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
6. 一部二戰的電影 求名字 關於坦克兵的
《狂怒》是由大衛·阿耶執導,布拉德·皮特、希亞·拉博夫、羅根·勒曼、喬·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戰題材電影。
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
劇情簡介
編輯
[3]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盟軍越是深入德國腹地,納粹德軍的抵抗就越加兇狠。盟軍新兵諾曼初上戰場,即奉命與以「戰爸」為首的5人坦克小隊驅戰車「狂怒」開赴前線,冒著敵人強大火力為大軍劏開納粹防線。4位經驗老到的戰狼陣上果斷殺敵毫不猶豫,惟新兵諾曼難抵恐懼壓力,他的遲疑與懦弱三番四次將戰友置於生死邊緣。經過炮火洗禮和多次的血腥教訓,諾曼有所成長,坦克「狂怒」亦順利向前推進。誰料即將完成任務之際,納粹軍團竟空群出動,決意拔走「狂怒」這根眼中釘。面對敵人殊死圍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電影狂怒海報
7. 求一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電影名字
是電影《入侵阿富汗》。
講述的是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一坦克車隊殲滅某部落,並將其首領輾死輪下,英勇的阿富汗勇士為報父兄之仇,率領該族勇士窮追坦克,並誘使陷入迷徑,直至油糧枯竭。坦克兵柯佛奇克不滿長官殘酷冷血,而被棄於荒漠中,最後卻協助阿富汗勇士圍攻坦克,擄獲蘇俄兵。
本片只有描寫整個戰爭的一小部分,一個蘇聯T62戰車因故走失,阿富汗游擊隊則伺機解決這部戰車,其中一人甚至還投靠了游擊隊,戰車被游擊隊追得無路可走,車長十分堅決的不放棄戰車,游擊隊差那麼一點就可以毀掉,還好,一群復仇心強烈的女人完成了最關鍵的任務。
(7)坦克兵的電影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真實戰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
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8. 一部外國的電影,講的是坦克的內容,坦克兵都是白種人,單背景是在中東地區,最後坦克車長被中東婦女給吃
這是美國拍攝的諷刺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電影《入侵阿富汗》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