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呂劇小姑賢內容簡介
電影名:小姑賢
外文名稱 Sister-in-Law
導 演:林農
主 演:韓少雲 菊桂芳 徐菊敏 張忠義
作 曲:王其珩
評劇大師韓少雲劇照上 映:1953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評劇戲曲片
製作公司:東北電影製片廠 [中國]
故事梗概
姚氏25歲就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地將一兒一女撫養成人。女兒英英生來聰明伶俐,兒子繼孟十分孝順。繼孟娶妻後夫婦感情很好,而帶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對此很不歡喜。姚氏非常偏心愛女兒就像掌上明珠,對媳婦卻視為眼中釘,常常無事生非地打罵媳婦。一天,媳婦給婆婆端上早飯,婆婆挑剔地說她做的飯缺鹽少醬不對胃口,並故意為難媳婦,要媳婦馬上做出86樣飯來給她挑選。媳婦實在沒有辦法做出,姚氏借口說媳婦有意與她作對,拿起鞭子就打。這時,恰好女兒英英進屋,連忙勸解,答應去替母親另做一碗面來。英英見嫂子做的飯不錯,就把嫂子做的那碗面端出房轉了一圈,又重新端了進來。姚氏以為真是女兒做的,一面吃,一面不住地誇獎。姚氏吃過飯又找媳婦的碴兒,嫌她掃的院子不幹凈,納的鞋底不整齊。英英怕母親又責怪嫂子,就說掃院子和納鞋底這些事都是她做的。姚氏立刻轉怒為喜,誇自己的女兒能幹。英英見母親這樣偏心,很不滿意,便當場說出了事實真相,使母親頗為尷尬。姚氏惱羞成怒,反咬一口把罪名加在媳婦身上,誣陷她把小姑教壞了要把媳婦打死。英英見事情搞糟了,便急中生智,一方面勸母親把嫂子交給哥哥管教,一方面教哥哥怎樣假裝打嫂子。繼孟按照妹妹的計策,故意氣沖沖地把妻子拉到屋裡,用棍子打椅墊,讓妻子裝哭和裝死哄嚇母親。姚氏以為媳婦真的被打死了,鬧出人命自己要吃官司了,嚇得直打哆嗦。英英見母親後悔了,才假裝去救嫂子,嫂子也裝作是死而復生。姚氏見媳婦醒了過來,這才放了心。英英乘機幫助母親打通封建思想,假意哭鬧著要去投井自殺,怕自己將來出嫁後,也遇到像母親這樣的婆婆。姚氏見此非常著急,面對女兒提出的條件:以後不能再給嫂子氣受,讓嫂子吃穿都與她一樣,姚氏無奈只好答應。從此以後,姚氏不再挑媳婦的毛病了,這個家庭婆媳和睦,幸福美滿。
⑵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
⑶ 電影呂劇就要嫁給你
《就要嫁給你》是日照市「孝、誠、愛、仁」「四德」工程系列電影之「仁」劇。該片講述了一位普通農民孫雨來的故事。他在失去妻子後,長期堅持照顧岳母,並在生活中樂善好施,曾被他救過的女主人公杜鵑逐漸被他的善良和仁義所感動,最終,男女主人公化解重重阻礙,攜手奔向美好生活。
影片凸顯了五蓮人民大仁大義、淳樸善良的美德,展現了五蓮縣「四德」工程建設的顯著成效。通過納入民間割綉、剪紙等文化元素及五蓮山風光、潮白河景觀等,體現了近年來五蓮縣文化、旅遊及城鄉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據了解,影片在全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放映的同時,在市縣廣播電視台同步播出,進一步引導社會正氣,弘揚道德正能量,引起了社會熱烈反響。
⑷ 山東呂劇有哪些,呂劇經典目錄列表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劇目
早期劇目有《王小趕腳》、《王定保借當》、《小姑賢》、《王天寶下蘇州》、《白蛇傳》等。早期的班社,為時殿元組建的共和班。之後,相繼組成的有文明書社、黃家班、高家班、張家班、車里班、順和班等化裝揚琴班社。
長期活動在廣饒、博興、利津、濱縣、惠民、無棣、陽信、張店、博山、章丘、濰縣和膠東一帶的城鎮農村。通過與其他劇種同台演出,吸收學習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聯綴體逐步轉為以唱[四平]、[二板]為主的板式變化體,並擴充樂隊,配搭行當,化裝揚琴得以迅速發展和提高。
1918年,廣饒縣車里村張鳳輝等組班進入濟南風順茶園演出。早期表演藝術家有時殿元、孫中新、譚明倫、崔心慶、薛金田等。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呂劇發展迅速,李同慶、時克遠、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出現,呂劇在全國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東省魯聲琴劇團成立。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開始演出《小姑賢》《拾玉鐲》《王小趕腳》《劉海砍樵》等劇目。
1954年,呂劇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一炮打響。1955年,呂劇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呂劇藝術家郎咸芬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代表中國戲曲界隨團出訪東歐六國。1957年,呂劇《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響了大半個中國。1963年,呂劇《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攝成影片,被東南亞人民稱為「笑寶」,並被全國80多個劇種移植。
1965年,《兩隴地》被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出品為電影。1966年3月,《沂河兩岸》、《兩隴地》等劇參加廣交會演出,並赴深圳為港澳同胞演出。這一時期,《逼婚記》、《搜書院》、《龍鳳面》等劇目也在全國很有影響力。1976年,呂劇《半邊天》、《管得好》分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為電影。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呂劇獲得新生,出現了吳萍、郭愛琴、董家嶺、劉玉鳳、高靜、李萍、楊春梅、荊延國、李肖江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畫龍點睛》、《石龍灣》、《苦菜花》、《補天》、《百姓書記》、《回家》等等諸多劇目都在全國很有影響力,得到領導和戲迷的一致認同。
⑸ 好看的中國老電影(含戲曲類)有哪些
黃英姑 白蓮花 歸心似箭 滿山紅葉似彩霞 今夜星光燦爛
最後八個人 第二次握手 戴手銬的旅客 梅花巾 神秘的大佛 天雲山傳奇 霧都茫茫 。。。太多了,再給你一個目錄:
1. 中國1979:歸心似箭(李俊)
2. 中國1978:小街(楊延晉)
3. 中國1978:剪輯錯了的故事(楊延晉)
4. 中國1980:小花(黃建中)
5. 中國1980:巴山夜雨(吳貽弓)
6. 中國1980:天雲山傳奇(謝晉)
7. 中國1980:三個和尚
8. 中國1981:廬山戀
9. 中國1981:西安事變(成蔭)
10. 中國1981:鄰居(謝非)
11. 中國1981:喜盈門
12. 中國1981:沙鷗(張暖昕)
13. 中國1981:巴山夜雨(吳貽弓)
14. 中國1981:人到中年(王啟明、孫羽)
15. 中國1982:牧馬人
16. 中國1982:少林寺
17. 中國1982:駱駝祥子(凌子風)
18. 中國1982:沒有航標的河流(吳天明)
19. 中國1982:許茂和他的女兒
10. 中國1982:城南舊事(吳貽弓)
11. 中國1983:鄉音(胡炳榴)
12. 中國1983:一個和八個(張軍釗)
13. 中國1984:人生(吳天明)
14. 中國1984:紅衣少女(陸小雅)
15. 中國1984:邊城(凌子風)
16. 中國1984:黃土地(陳凱歌)
17. 中國1985:獵場扎撒(田壯壯)
18. 中國1985:高山下的花環
19. 中國1985:青春祭(張暖忻)
20. 中國1985:良家婦女(黃建中)
21. 中國1986:黑炮事件(黃建新)
22. 中國1986:野山(顏學恕)
23. 中國1986:芙蓉鎮(謝晉)
24. 中國1986:人鬼情(黃蜀芹)
25. 中國1986:孫中山(丁蔭楠)
26. 中國1986:盜馬賊(田壯壯)
27. 中國1986:湘女瀟瀟(謝飛)
28. 中國1987:老井(吳天明)
29. 中國1987:紅高粱(張藝謀)
30. 中國1988:棋王(滕文驥)
31. 中國1988:孩子王(陳凱歌)
32. 中國1989:本命年(謝飛)
33. 中國1989:晚鍾(吳子牛)
34. 中國1989:百色起義(陳家林)
35. 中國1989:開國大典(李前寬)
36. 中國1990:菊豆(張藝謀)
37. 中國1990: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夏剛)
38. 中國1990:過年(黃建中)
39. 中國1990:雙旗鎮刀客(何平)
40. 中國1990:北京,你早(張暖昕)
41. 中國1990:血色清晨(李少紅)
⑹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⑺ 呂劇的代表作是什麼
《姊妹易嫁》。
⑻ 有什麼關於戲曲的電影
《生死恨》《鐵弓緣》
⑼ 呂劇 李二嫂改嫁 電影版,郎咸芬主演,在哪兒能看
呂劇視頻(淚灑相思地)(2-5) [368]
山東呂劇名段欣賞:《馬大保喝醉了酒》(2-4) [881]
呂劇《桃李梅》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2-1) [307]
呂劇《父母官》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2-1) [237]
呂劇《龍鳳面》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1-30) [295]
呂劇《梨花獄》選段:呂煥嶺(濟南市呂劇院)(1-30) [140]
山東呂劇(淚灑相思地)選段_--視頻(1-15) [626]
視頻選段-黃河水甜又甜>山東呂劇<都願意>視頻選段-黃河水甜又甜(1-14) [500]
呂劇《王小趕腳》:郭豐慈(濟南市呂劇院) (12-4) [1147]
呂劇《姊妹易嫁》:郭豐慈(濟南市呂劇院) (12-4) [1302]
山東呂劇名段曲目下載(11-30) [895]
呂劇《姊妹易嫁》選段「姐姐光把脾氣發」(9-28) [1675]
山東傳統呂劇《李二嫂改嫁》選段:關房門(9-4) [2520]
精彩選段視頻欣賞>傳統呂劇<借年>精彩選段視頻欣賞(9-4) [2840]
呂劇:拾玉鐲(全場視頻)(8-15) [2660]
呂劇:庵堂認母(全場視頻)(8-15) [1618]
山東著名傳統呂劇《小姑賢》選段:李氏女在偏房(視頻)(8-15) [2929]
山東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下)(7-26) [1182]
山東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上)(7-26) [2114]
山東傳統呂劇全場視頻呂劇《逼婚記》(下)(6-5) [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