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1968年的一部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戰爭與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68年
國家:前蘇聯
對白:俄語
類型:劇情/戰爭
片長:UK:401 min (video version) / UK:511 min / USA:390 min
色彩:彩色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寬銀幕電影
混音:單聲道 70 mm 6-Track
級別:Australia:G USA:Unrated
攝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68年4月28日
概況介紹: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幕後製作:
耗時五年,據稱耗資一億美元(當時的價錢)的宏偉巨制,試圖極其忠實地復制托爾斯泰的長篇巨著。戰爭戲和舞會戲非常出色,但整體水準參差不齊。影片長達六個半小時,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56年的美國版雖然比這部短,但也有208分鍾,有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主演,也是以戰爭場面取勝。1973年英國BBC推出750分鍾的電視版。
電影花絮:
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甚至軍方試圖讓片中兵力盡量與實際戰役的參戰人數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超過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傳》,參加該片拍攝的臨時演員多達30萬人。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電視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創下了電視台播放最長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58年,好萊塢著名製片人邁克爾·托德(Michael Todd)訪問莫斯科,他曾提議聯合拍攝本片,但遭到蘇聯政府的拒絕。
劇情簡介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貳』 蘇聯波蘭邊境屠殺的影片
二戰經典《蘇德戰爭》真實紀錄片,德國從波蘭一路殺到蘇聯,蘇聯後來又一路殺到德國,和波蘭牽涉。
卡廷慘案,又稱「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殺」(波蘭語:zbrodnia katyńska;俄語: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被俘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
『叄』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什麼電影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電影《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者「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基本介紹
德軍為了消滅英法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增加軍事經濟來源和建立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於是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
並賦予其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不過被波蘭拒絕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不久後承諾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使得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十大戰役之一「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肆』 求蘇聯衛國戰爭電影!!!
蘇聯電影「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指的是由蘇聯電影導演尤里·奧澤洛夫執導的三部戰爭故事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
推薦理由:
A.「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現了1941年至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和歐洲戰爭蘇聯戰場的全貌,兼具編年史性質和史詩氣質,即便稍有政治傾向,還原真實亦堪稱完美。
B.「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中的三部電影都是真正大製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也有三小時,而《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則更是長達六小時以上。
C.「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為同一導演即前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作品,其中三部電影的風格和水準均相當統一。
D.「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時間綿延20年,從1969年到1988年,且不談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終已自不易。
E.「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均創世界影壇紀錄,這些電影拍攝時,曾一次出動近萬名士兵,數千輛坦克。幾百架攝影機需要同時拍攝。有很多戰爭場面都是空前的。這樣不計成本的大投入在當下的電影製作中,完全是不可想像的,也只有當時的蘇聯可以做到。這些電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也是不可復制的。
F.這些全景式的戰爭巨片也保持著較高的藝術水準。特別是《莫斯科保衛戰》,曾跨過了意識形態的界限,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講述了衛國戰爭前期,蘇聯軍民為保衛莫斯科付出沉重代價的悲壯事跡。整個電影的節奏如同交響樂,既有斯大林,朱可夫這樣決定著歷史航向的大人物,也有被戰爭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的普通人。
電影中那句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領土廣大,但我們已無退路,後面就是莫斯科。」還有那首雄壯的插曲《神聖的戰爭》都為很多中國人所熟知。《莫斯科保衛戰》大量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特別是很多戰爭場面,在實景的條件下,用長鏡頭拍攝,其真實性堪稱完美。
G.遺憾的是,這些戰爭巨片在蘇聯解體之後,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由於這些電影本身在拍攝時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對歷史的描述也是有選擇性的。蘇聯解體之後,很多戰爭中陰暗的一面被挖掘了出來。比如蘇德密謀瓜分波蘭,以及隨後的卡廷慘案,這些都讓電影中最值得稱道的真實性遭到了質疑。與政治緊密相連的電影,當政治的風向改變之後,電影就淪為了犧牲品。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本身所具備的獨特藝術價值。
『伍』 蘇聯的一部二戰題材電影,時長大約七小時。
有如此之長的時間,那就非《解放》莫屬了。《解放》是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衛國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其他兩部是《莫斯科保衛戰》《自由戰士》)。全劇分《炮火弧線》《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戰》《最後一擊》五部分,講述了自庫爾斯克會戰到紅軍攻克柏林兩年多的歷史,是蘇聯歷史上投資最多、協作國家數最多(有民主德國、波蘭、南斯拉夫、美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參與拍攝)、跨越地域最廣的巨作,蘇聯為拍攝出動了兩個集團軍的兵力、兩千餘坦克和火炮、三百多架飛機及數艘艦艇。為強調真實性,片中及頭尾還大量引用了戰爭時期的紀錄片資料,堪稱精品。
你看完這部電影,不敢說把二戰所有戰場都看到,但歐洲戰場東線應該是差不多了。
『陸』 戰爭與和平的電影劇情
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
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
國際化創作陣容
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
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
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
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
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
一邊罵,一邊捧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
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
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
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